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聊城梅花樁

聊城梅花樁

發布時間: 2021-01-17 15:31:58

⑴ 聊城姜堤樂園那有什麼好玩的東西

姜堤樂園的主要景點 沁芳園 是遊客進入園區後的第一個景區,也是進入其他他遊玩觀光場所的必由之路。分布著假山、影壁、噴泉、雕塑等,在鮮花綠樹中點綴著石凳石幾,其布局和建築裝飾都具有中國古典園林的氣息。 櫻花園 與日本友人共建的大型櫻花園,是兩國人民眭鄰友好夙願的具體體現。在園內遊人可欣賞到異域的特色風情,一年一度的櫻花節也將在這里舉行。屆時國內外友人將前來參加櫻花節活動。櫻花節的舉辦不儀將會促進中日友好交往而且會對聊壩旅遊業走向全國、走向世界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同時,在園內建築別墅小區,成為具有異域歷史風情的度假村,讓遊人留連忘返時安居小憩。 靜雅園 春天李子花開如覆霜蓋雪,夏季濃蔭蔽日,樹下的石桌石凳、小木屋和睡網,是供遊人乘涼、休息的地方,極具田園情趣,同時也是一個獨具特色的餐廳,三兩好友在此一聚,實乃人生樂趣。 百花園 園內有牡丹、月季、石竺、玫瑰、虞美人、美人蕉、臘梅等20餘種奇花異卉,一年四季都可以欣賞到花的韻致。 百果園 園內有杏、桃、梨、石榴、山楂、蘋果、葡萄、李子等10餘種果樹,春賞花秋嘗果,讓遊客在欣賞田園風光的同時,也享受一下農家豐收的喜悅。 江北貓園 是中國唯一的以貓為主體的貓園,讓遊人欣賞活生生的「百貓圖」之時,學習到有關貓的特徵和生活習性的知識。貓園是集觀賞性與經濟效益於一體。其建築模式別具一格,四角攢尖,紅S瓦,白 牆,漏窗,布局靈活,造型美觀。總體布局為正方形庭院,四個方位布罩兩個展廳,左為工藝廳,右為字畫廳,中開一處門廳。門廳對面設有百貓圖。展廳、門廳之間由走廊相連。敞開的,卜庭院內設有假山、瀑布、流水,近百餘種,幾百隻名揚中外的珍貴品利,貓在其間嬉鬧,個個形態優美,活潑可愛,又是一幅活生生的「百貓圖」,令人賞心悅目。 如意洲 擁有眾多免費參與的娛樂設施,一部分為兒童游樂區,一部分為體驗驚險新奇的成人世界。 民俗游樂園 一些古樸、簡單的民間娛樂設施,帶給遊客的是刺激和快樂。 怪屋 通過改變視覺,給人一種旋暈的感覺。 依綠園 為園區的園中園,是江北的歷史名園,主要有砥齋、晚晴書屋、喜雪齋、小玲瓏館、麗農山房等18個古景點,以及瀑布、假山、縐綠湖等18個新景點,向遊人展示其建築藝術和民間工藝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爐火純青的藝術魅力。景區美食 現代大型宴席--魯西文化宴 「魯西文化宴「總計一百單八款菜餚。或依據歷史事件,或憑借民間傳說,或利用地方特產,或源於古剎叢林,或挖掘古館遺菜,或革新傳統名餚,皆出之有據,講之有趣,觀之悅目,食之愜意。 「魯西文化宴「是以魯西傳統風味為基調,彈奏適應當代經濟水平的古調新曲,是美食與文化相融相交的創舉,它使宴席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濃烈的文化氣息,融藝本性,趣味性,欣賞性,營養性與一體,獲得了非凡的成功。 編輯本段路線推薦 姜堤樂園--中國第一大學門--山陝會館--光岳樓--明珠大劇場--東昌湖--返回。 景區內推薦路線 沁芳院——靜雅園——牡丹苑——民俗娛樂園——貓園——桃園——果樹觀光區——櫻花苑——葡萄長廊——依綠園 編輯本段門票及開放時間 2010年5月1日起20元每人,依綠園不單獨收費;公園自建游樂項目免費。70歲以上老人、1.2米以下兒童、殘疾軍人免票;學生持學生證半價。 開放時間: 7:00——19:00 編輯本段溫馨提示 景區內設有遊客服務中心,並設有咨詢電話與投訴電話,派有專人負責。有專職導游,每次收費20元。設有安全保衛科,定人定責,隨時處理景區內發生的事故。園區設有醫療救護點,並制定了應急預案。治安管理站位於北大門,保安部位於西大門,如遇緊急情況可向附近工作人員請求救助。 特色景觀:依綠園、櫻花園、毛園、鞦韆橋、盪板橋。 編輯本段適宜季節及特色活動 適宜季節: 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旅遊區定期舉辦的旅遊活動:春節舉辦燈展;每年的3月26日舉辦桃花節;每年的4月6日至4月15日舉辦櫻花節;每年的6月25日至7月15日舉辦杏桃採摘節;春節期間舉辦大型地方民俗娛樂活動;「五一」、「十一」舉辦歌舞表演、動物展等;7月16日至8月16日,舉辦荷花節。 編輯本段交通信息 距機場距離約:130公里 距機場車程時間約:60分鍾; 距火車站距離約:7公里 距火車站車程時間約:8分鍾; 距汽車站距離約:8公里 距汽車站車程時間約:10分鍾; 自駕車指南:濟聊高速——聊城口可聊城東下高速——南行至湖南路向西行駛——聊城汽車站南,下高速後大約需要10分鍾即可到達景區。 附近公交車站: 乘座公交車12路和19路終點到達.

⑵ 山東聊城字畫批發,山東聊城畫廊字畫,聊城畫心,聊城國畫拍賣

我是同行,山東畫廊(岩暉),歡迎關注我。

⑶ 聊城山陝會館的大殿簡介

大殿是會館的中心建築,由獻殿和復殿前後組成,檐部有天溝相接。獻殿與復殿又各分為正殿和南北配殿,前後左右共六殿,均面闊3間。正殿房面高於南北配殿。獻殿為卷棚頂,復殿為懸山項。正殿房面覆綠色琉璃瓦,前後房面中央各鑲嵌有菱形狀黃、綠琉璃瓦。南北配殿覆灰筒瓦。
正殿亦稱關帝大殿,殿前有方形石柱四根,石柱下為垂幔琴腿式石雕柱礎。石柱正面刻有歌頌關羽的楹聯,內柱為行楷陽文:偉烈壯古今,浩氣丹心,漢代一時真君子;至誠參天地,英文雄武,晉國千秋大丈夫。
外聯為行楷陰文:非必殺身成仁,問我輩誰全節義;漫說通經致用,笑書生空讀春秋。四根檐柱上方,鑲有3塊木質透雕額枋,中間1塊刻有老子和八仙人物。左邊刻有「神仙傳」故事,右邊刻有「行孝圖」,為中國古代二十四孝中的幾個故事,自左向右依次為:《哭竹生筍》、《扇枕溫衾》、《懷右遺親》、《為母埋兒》、《聞雷泣墓》、《恣蚊飽血》、《卧冰求鯉》。額枋的上方,還繪有6幅《西遊記》故事工筆畫及木雕牡丹花12朵為裝飾。
檐廊正中,懸有木質陽文匾額「大義參天」四字。正殿獻殿內原為擺放供品,聚會議事的處所。殿之梁檁均通體彩繪,雕梁畫棟、金碧輝煌,有人物故事畫18幅。殿內正上方懸「富國裕民」木質匾額。
獻殿後面為過廊,並與南北配殿中獻殿後面的過廊相通。廊西頭山牆上各有角門通往南北跨院,門外側各有石刻橫匾一方,南曰:「南極」,北曰:「北拱」。
過廊後面是復殿,殿中偏後部有一暖閣,閣前供有關聖帝君、關平和周倉3尊雕像。關聖帝君神像高3米,身穿刺綉滾龍袍,鎏金冠旒,威麗端正,儼然帝王形象。復殿後仍有檐廊,廊下有木質圓柱四根,柱下皆以精緻的石雕為柱礎。檐柱上方鑲有3塊木質透雕額枋,中間刻人物、牡丹,南北兩側刻有飛龍、麒麟等。檐廊的迎風板上,兩側還鑲有「道續尼山」和「義秉麟經」匾,進一步體現了關帝廟中所信奉的是地道的儒家正統思想。
南配殿位於正殿的南面,亦稱文昌火神殿,是當年眾商們祭祀文昌火神的處所。設置同正殿相同,即前為獻殿,後為復殿。獻殿前廊,有以石雕的麒麟、大象作柱礎的石雕檐柱四根,其側面分別刻有仙鶴祥雲的花卉圖案,正面刻有楹聯。內柱上刻有陽文楹聯:氣本似珠,看午夜光分奎辟;功原濟水,居離官位按丙丁。外柱上刻有陰文楹聯:位南天以居尊,神焰熒熒臨斗柄;鄰北極而宰化,星精朗朗俯魁垣。
檐柱上方鑲有3塊木質額枋,中間一塊刻有首尾相接、神態各異的7隻蘆雁和菊花,兩側的2塊各分別刻有梅花、荷花、瓶、大香爐和茶壺。檐廊的正中懸有木質陽文匾額「風時浪恬」一方。
獻殿後面的復殿內供有文昌神和火神王靈官,殿正門上方懸「天開文運」木質匾額。
北配殿位於正殿的北面,也稱「財神殿」,與文昌火神殿南北對應,是當年眾商們祈禱發財的地方,也分為獻殿和復殿。獻殿的前廊有以石雕的麒麟、大象為柱礎的石雕檐柱四根,柱的側面、背面分別刻有花卉圖案,正面刻有楹聯,內柱上刻有陰文楹聯:德兆阜財,萃萬國物華天寶;行以利涉,慶一時海晏河清。外柱上陽刻楹聯:位津要而掌財源,萬里腰纏畢至;感錢神以成砥柱,千秋寶載無虞。
檐柱上方鑲有3塊木雕額枋,中間一塊刻有6隻飛雁和一座城堡,兩側分別刻有鼎、花瓶、香爐和食盒。檐廊正中懸有木質陽文匾額「功司利濟」一方。
獻殿後面的復殿內供有財神趙公明和水神金龍四大王謝緒神像,殿正門上方懸「萬世永賴」木質匾額。

⑷ 聊城的民俗文化與聊城方言的特點

聊城歷史文化悠久,節日活動富有傳統特色,而且極具文化內涵,柳林花鼓、聊城雜技、運河秧歌、竹馬舞、高唐落子舞、三合庄高蹺、田莊花船、舞火獅子等節日里的各種娛樂活動,喜慶、熱烈,熱鬧非常,其中,尤以「火獅子」最為精彩,獅子多為手工扎制,配合以鏗鏘有力的節奏,舞起來千姿百態,令人擊掌贊嘆。此外聊城還擁有冠縣朗庄麵塑、馬官屯泥人、陽谷泥哨、雕刻葫蘆、東昌木版年畫等豐富的極具地方特色的傳統民俗工藝,可謂是一座館藏豐富的民俗圖書館。
聊城民俗文化概覽
莘縣溫庄火獅子
火獅子是莘縣溫庄獨有的一種民間藝術絕技,據當地人推算已傳九代,近200年歷史。「火獅子」有別於傳統的南獅、北獅,用數千根火捻點燃後的亮點組成的獅子輪廓,極其藝術感染力,是山東省乃至全國獨有的深受廣大群眾歡迎的民間舞蹈形式。「火獅子」2007年被山東省政府收錄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柳林花鼓
柳林花鼓,又稱秧歌,是山東省冠縣境內優秀的民間傳統藝術。柳林花鼓創始於明朝時期,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它以武打動作與民歌演唱相結合,載歌載舞,生動地反映了北宋末年梁山英雄化裝混進大名府,搭救盧俊義的情景:持傘者:吳用;頭鼓:劉唐、李俊;二鼓:柴進、花榮;頭鑼:孫二娘、扈三娘;二鑼:顧大嫂、樂大娘子;和尚:魯智深、武松;京媽媽:金小姐(即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救出的那人,因其能歌善舞,特從外地請來,以協助眾好漢進城);老韃子:宋江;憨小:燕青。
聊城雜技
聊城雜技歷史悠久,藝人輩出,逐漸形成了富有齊魯特色的雜技行業文化體系。聊城雜技主要包括馬戲、魔術、表演三大種別,重視腰腿頂功,突出新、難、奇、美、險,藝術風格朴實、英武、粗獷,素有齊魯英豪之稱,深受廣大群眾喜愛。
運河秧歌
運河秧歌是一種綜合性的舞蹈,至今約三百多年的歷史,是當地人民群眾所喜愛的民間歌舞藝術形式。在聊城市東昌府區境內古老的運河兩岸的十幾個水閘碼頭,幾十個村莊流行。目前梁水鎮、沙鎮、道口鋪、閆寺、李海務(今鳳凰辦事處)等一帶均有秧歌隊。運河秧歌陣容龐大,少時二三十人,多時六七十人。其中傘棒舞的動作豪邁粗獷,矯健、英武、多與武術套路相糅合,難度高、力度大。秧歌演出通常先以棒舞開場,然後舞傘人領諸人登場。隨後傘旋棒打,舞隊中花大姐、花公子、三花臉、憨老婆、憨小、紳士、老翁、火流星、高蹺、跑驢等角色,在傘的指揮下依次表演。穿梭在隊伍中的憨小、憨老婆等丑角,不時地說出農村最讓人發笑的話,詼諧逗趣。
東昌府道口鋪竹馬舞
竹馬舞是道口鋪辦事處的特色文化,也是聊城有名的民間舞蹈形式。「竹馬舞」是春節期間民間的一種花會形式,多在元宵節前後表演。表演竹馬者一般要求4男4女,分生、旦、凈、末、丑等角色,正生騎紅馬,青衣(俏閨女)騎黃馬,小生騎綠馬,花旦(花大姐)騎白馬,小丑騎黑馬。竹馬的表演在跑動時,各角色分工明確,各司其職,配合默契,以走場為主,有「雙進門」、「開四門」、「水溜溜」、「繞八字」、「蛇蛻皮」、「十字靠」、「剪子股」、「跑圓場」、「三龍出水」、「南瓜蔓」等十餘種。演員手中的道具,或馬鞭,或刀槍劍戟,或棍棒,根據人物身份選定。表演者通過表情、姿態和唱腔,表現劇情和人物性格。表演時,伴奏樂器多為鑼、鼓、鑔等打擊樂器。目前,這種活動已與秧歌、戲曲小唱如弦子戲、三句半、呂劇、豫劇等有機結合,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內容更鮮活的寓教於樂的民間娛樂健身運動。每逢節慶,五顏六色的群馬,生龍活虎,跳躍賓士,大大活躍了節日氣氛,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祝願,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冠縣三合庄高蹺
冠縣辛集鄉三合庄村高蹺,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已傳承11代。它的表演氣勢歡騰,熱烈奔放,輕盈優雅,靈活飄逸,粗獷剽悍,朴實穩健,具有魯西民間舞蹈的典型特點。高蹺隊剛組建時時只有3付拐子,表演動作也非常簡單,後來經一代又一代傳人不斷豐富發展,隊伍逐漸壯大,表演日漸成熟。高蹺隊多在民間集市、廟會上打場子表演,頭付拐上錠有鋼釘,能很快打開場地。表演中演員扮成各種戲曲人物,踩著高蹺進行表演。技藝高超的演員能表演劈叉、翻跟斗、從八仙桌上向下翻等高難度動作,喜劇人物則插科打諢、詼諧逗樂。高蹺表演沒有固定的曲目,往往根據演員的特長,表演一些簡單的小戲,如《小放牛》、《劉海砍樵》、《十八相送》、《豬八戒背媳婦》等。
高唐落子舞
高唐「落子」歷史悠久,流傳廣泛,最早起源於清朝乾隆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其發源地在高唐縣城南15公里處的倪堂村。落子舞的道具簡單,僅用1根1米左右的竹竿,兩端加紅毛線穗、銅鈴數個、竹竿塗上綠顏色,桿體夾銅幣,打跳起來,隨著舞步的節奏,同時發出多種清脆的聲音,陳列在室內,還是一種非常漂亮的工藝品。落子舞的服裝講究,男演員頭戴英雄巾,黑褲褂加黃坎肩,打裹腿,黑鞋加綵綢;女演員上身緊身紅褂,下身緊身褲、紅鞋,具有古今結合的觀賞價值。「落子」人數不限,10到40人均可,但打、跳的動作、舞步、節奏要絕對一致。全隊人員要求男女各半。在歷史上,領舞者是類似戲曲舞台上的男丑角和女彩旦。女彩旦大多數為男扮女妝。男女領舞者是隊伍的支柱和核心。他們不僅與整個隊伍配合一致,而且相互挑逗,妙趣橫生,令人捧腹不止。
田莊花船
田莊花船位於冠縣冠城鎮田莊村一帶。田莊花船有著200多年的歷史。田莊花船表演分「文武場」,文場演唱,武場舞蹈。文場共5人,踩街時敲鑼鼓,表演時演唱本地流行的亂彈。亂彈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被稱為「北曲遺韻」,唱腔風格高亢嘹亮、悲壯蒼涼,別有韻味。演唱的劇目主要有:《鐵冠圖》、《高平關》、《趙公明下山》、《高金寶下南唐》等。武場舞蹈表演包括4部分:它有花船、花車、二人搬、老薑背老婆四種舞蹈組成,表演各富特色。花船表演優美流暢,模仿逼真;花車表演配合默契,風趣幽默;二人搬表演熱烈火爆,技術獨特;老薑背老婆表演真假難辨,富有極強的生活氣息。
魚山梵唄
「梵唄」起源於佛陀時代,「梵」為古印度之意,「唄」為贊嘆、贊頌,是佛教舉行宗教儀式時,在佛菩薩前歌誦、供養、止斷、贊嘆的頌歌,是凈化人生的清凈之音,後世泛指為傳統佛教音樂。因「唄」與佛教同樣從梵土(古印度)傳入中華,故稱「梵唄」。公元230年曹植登臨魚山,聞岩洞內傳有梵音歌唱,便擬寫音調並依《太子瑞應本起經》的內容編撰唱詞填入曲調,後被稱為「魚山梵唄」。
臨清五鬼鬧判舞
「五鬼鬧判」是流傳於臨清城區的一種面具舞蹈,是以古代傳說的神話故事為內容的大型民間舞蹈,「五鬼鬧判」中的「判」即陰司判官,亦即傳說中的鎮鬼之神鍾馗;「五鬼」即是手執琴、棋、書、畫以及撐傘的蝙蝠鬼,每當演出之時,隨著一陣緊鑼密鼓,手執琴棋書畫的小鬼首先翻騰跳躍出場,動作灑脫,加之多種形式隊形變換,整個場面情趣盎然,隨後身材高大、豹頭環眼、腰佩利劍的判官在傘鬼的伴舞下出場,只見他手執木板,舒展闊袖與眾小鬼打鬥嬉戲,或環眼圓睜、明察秋毫;或托琴聆曲、凝目觀畫;或舉盤品棋、捋髯審書,小鬼判官配合默契,惟妙惟肖的精彩表演,加之借鬼喻理、伸張正義、鞭撻邪惡的深刻思想內涵,因而不論從內容上還是形式上,它都深受勞動人民的喜愛和歡迎。
郎庄麵塑
郎庄麵塑產生於冠縣北館陶鎮郎庄村。麵塑花樣豐富,題材廣泛,「哪叱鬧海」、「趙匡胤借頭」、「舞獅」以及老虎、金魚、青蛙、瓜果、花籃等,應有盡有。其製作過程,用精麥麵粉發面,發好後在案板上用剪刀、梳子等工具捏塑出各種花樣,然後蒸熟,上膠繪色、曬干即成。它的造形簡練誇張。麵塑為半浮雕式,經過蒸熟「發胖」,顯現出一種渾厚的造型美。著色也很大膽,常塗以大塊面的紅、黃、綠等原色,間以多變的線條,再用少量的鈷藍和白粉點綴成花骨朵和小梅花,最後用墨綠勾畫出任務眉眼和發色,造成色相度的對比,使麵塑色彩更加活潑跳動、絢麗多彩。著名民間工藝美術專家鮑家虎曾幾次到冠縣考查,贊其為「民間工藝品中的一枝奇葩」。
東昌府木版年畫
東昌木版年畫的生產已有近300年歷史。東昌府木版年畫、門神畫二者融為—體,既具有年畫的藝術風格,又起到門神作用。構圖簡潔,人物突出,刻畫誇張,整體感強;人物造型眼形窄長,鼻樑鼻翼瘦窄,形象豐滿質朴;色彩鮮艷,對比強烈。其勾繪線條樸拙而生動,清秀而簡煉。取材范圍廣泛,包括描寫勞動生產的耕織圖、小魚家樂、戲曲故事、民間傳說以及福祿吉慶之類的吉利畫等。
雕刻葫蘆
雕刻葫蘆也稱蚰子葫蘆。獨特的傳統工藝品,興盛於清末民初。當時,聊城蓄養蚰子的風氣甚盛,蚰子葫蘆的銷量很大。種植、製作、銷售葫蘆的村莊大都集中在聊城城關、閆寺鎮、梁水鎮3地。雕刻的葫蘆圖案精美,刀法流暢,雖價格昂貴,卻供不應求。1978年以來,藝人們在繼承傳統工藝技法的基礎上,大膽創新,把葫蘆切割組合成各種造型,改平刻為透刻,使圖案立體化,創造了許多各具特色的新產品,使之成為饋贈佳品。
陽谷泥哨
陽谷泥哨屬吹奏樂器。原名「咕咕蟲」。用粘土(膠泥)燒制而成,是陽谷縣流傳的一種土製娛樂用品。從其外型、發音和原料製作來看,為古代樂器「塤」演變而來。泥哨有泥制、陶制兩種。從3寸許至1尺大小不等。其上有10孔,音域在10度以上,可運用單吐、雙吐、花舌等技巧吹奏,發音清脆嘹亮,委婉悅耳。特別適於模仿各種鳥類的叫聲,用以演奏地方戲曲和民歌有獨特的鄉土韻味。原中國音樂協會副主席、中央音樂學院院長趙颯為其定名為"陽谷哨"。1953年10月3日,《北京日報》對陽谷哨進行了報道。1978年,陽谷哨曾在"全國民間工藝品、少數民族用品展覽會"上展出,受到有關單位的重視。
茌平剪紙
茌平剪紙具有線條豪放、形式樸素、鄉土氣息濃厚的特點。各種各樣的花鳥人物,形象傳神,栩栩如生。民間藝人用其樸素的手法將紙剪出豐富多彩的畫面,其技藝代代相傳。在內容上反映喜慶、吉祥、如意、忠孝之題材較多。在藝術風格上,茌平縣東、西部剪紙同中有異。東部地區注意物象的外部輪廓,不打草稿就動剪成形;西部地區在簡括的物象上注意必要的花紋裝飾,使作品顯得俏麗高雅。逢年過節,多剪「白蓮紅魚」,象徵五穀豐登,年年有餘;新婚嫁娶,則用「鴛鴦戲水」,祝願夫妻相敬如賓,白頭偕老。茌平剪紙已被中國美術館、省美術館收藏80多幅,另有不少作品被國外收藏家收藏。1994年,茌平縣被文化部命名為「民間剪紙藝術之鄉」。
黃河夯號
黃河夯號是黃河文化中的一支奇葩,是歷代黃河河工在治黃實踐中用汗水哺育的一項黃河文化,它不僅是治黃實踐的濃縮,而且也是推動抗洪搶險施工的力量。黃河夯號的特點是緊張、高亢,雄渾有力。號子不同,內容有別,或緩慢、或快速、或激昂、或抑揚。根據施工場面的情況,選用不同的號子,可給施工搶護人員以速度和力量,達到同心協力抗洪搶險的目的。
高唐絲調
高唐絲調又名高唐四平調,是流行於高唐城鄉的一種民間說唱藝術形式。
高唐四平調曲調優美,長於抒情,其曲調是四個樂句的重復,演唱形式靈活,可多人一起演唱,也可一個自彈自唱。其主要伴奏樂器是三弦、二胡、竹板、節子,也可加入小樂隊伴奏。絲調悅耳動聽,長於抒情,演唱形式靈活,既可一人自彈自唱,也可多人一起表演唱。
蛤蟆嗡
蛤蟆嗡是流行於冠縣桑阿鎮、賈鎮、梁堂一帶的民間小戲。它是由河北魏縣、大名等地流行的落腔(落子)傳入山東後,在演出過程中逐步吸收河北梆子、四根弦的特長,並和當地語言相結合而形成的劇種。它的主奏弓弦樂器「二胡頭」 (或稱「鬍子」)是用椿樹根挖制而成,蒙以桐木薄板,上配30多厘米長的琴擔和兩根絲弦及馬尾弓。椿樹根木質松軟,發音渾厚悅耳,嗡聲嗡氣,加之在唱腔小過門中(so、do)兩音反復出現,聽起來酷似雨後蛙鳴,所以當地群眾稱為「蛤蟆嗡」。
木板大鼓
木板大鼓流傳在高唐縣琉璃寺鎮、卅里鋪鄉、尹集鎮、固河鎮、梁村鎮的各個村莊。木板大鼓來源於高唐民間藝人表演並創作,其內容較為豐富。過去老藝人以說唱相間的形式,以成本大套的演義書說唱於書場、茶館之中,如《呼家將》、《楊家將》、《施公案》等,有時在說唱過程中,聽眾則脫離「書」的內容為「說」而喝彩,正像人們所傳「說的比唱的好聽」。解放後,說唱段子不僅是傳統的固定詞句,更多是配合政治運動思想教育,歌頌新人新書而創作的段子。例如高唐縣琉璃寺鎮的趙華元自己改編了許多小段《白猿盜桃》、《狸貓教虎》等,在當地說唱,活躍了農村群眾文化生活促進了精神文明建設。
冠縣查拳
查拳是中國傳統武術中的優秀拳種之一。查拳起源於山東冠縣張尹庄(又名一里庄),由回族人查尚義(查密爾)、滑宗岐、武殿璋等人創編並在回民中傳播。查拳盛行於山東、河北、河南、北京,山西後遍及海內外,尤以在回族中流傳更為廣泛。歷經數百年的實踐和演變,查拳形成了現今的冠縣的"張式"查拳,冠縣的"楊式"查拳,任城的"李式" 查拳三大流派。三派的套路內容不同,練法也各有其妙,但其拳理相同,其要求也大體一致。查拳的風格特點是:姿勢舒展挺拔,發力迅猛,動靜有致,剛柔兼備,節奏鮮明,步活靈活多變,結構嚴謹,功架整齊。無論往返進退,上下起伏,力求協調配合,整個套路表現出一種瀟灑剽悍矯捷的形態,是長拳類型中較為系統的拳種。
』『』『』『』『』來自愛承旅遊網
方言
1.一外地人問路:古樓怎麼走啊~~ 偶用標准地普通話聊城分話告訴他:不遠~~ 前面一把棍兒~~~ 外地人說~哎呀~聊城人杠好啦哩~
2.偶的一位同事平時不喜歡說普通話,但是因規定沒辦法,只好說. 一日,接電話,對方說找某某,偶同事用標準的聊普(聊城的普通話)說:他將才還在這里呢 ~
3.嘻嘻,偶朋友給偶打電話,第一句話就問,你奏么哩,我暈。。。
4.偶有一朋友來找偶玩,有些陰天想下雨,偶問她,外面天氣怎麼樣啊,她給偶說:下雨了。我問,下的大嗎?她回答偶:qiu(求) qier(氣兒)~ (就是下的不大)
5.前幾日給表妹及其男友做燈泡,去新世紀蹦迪,最後,其男友說:音樂忒響了,振滴我心克朗子疼.(心口疼)
6.某日,俺跟俺朋友講故事,講地 leng 玄糊,俺講完以後,她對俺說:你白dai這里八瞎了~(就是胡說八道)
7.俺一熟人,用標准普通話給俺說:結婚(gang)不好啦哩,有了小孩還得拉巴小孩子!
8.上午領導開會訓話,「嫩這些人,別管俺咋梭,嫩豆四(就是)不聽啊。這回抓瞎滴嘍吧,人家省里來檢擦的一看,嫩弄滴魔兒也不四個魔兒,俺逮旁邊給嫩拚命滴死眼塞(使眼色),想幫嫩圓圓差兒(圓場),可嫩類?嫩豆四不往俺身桑死勁啊!死眼租子木眼皮啊嫩!」
9.東昌某君,一日去南方出差,宴會上操著普通話的腔調問服務員:小姐,你們這兒有什麼喝頭啊?服務員忙去廚房問,一會服務員回來抱歉地說:對不起,我們這兒沒有喝頭.這時只見此君用聊城話大聲說到:"就是湯"
10.一日我在服裝店裡看衣服,這時進來一個穿著時髦的少婦,操著一口普通話看衣服,試完一件衣服後,服務員問她:您覺得這件怎麼樣?只見這少婦用普通話說到:"樣式是不錯,就是穿在身上有點{固巴地上}"
11.說在一個酒店宴會包間裡面,新上來兩個服務員,普通話還不是很標准,上來一盤油炸花生米,服務員介紹到:先生,這是油炸長果粒兒,(花生在聊城很多地方的方言叫做「長果」),請慢用,另一服務員感覺她說錯,把她叫出包間訓到:你會說就說,不會說別遠意(yuan yi)。
咱們聊城人的老土話
牲畜叫做「頭顧」
水桶叫「梢」
罵叫「熊」,昨天晚上叫「夜來哄行」
沒怎麼叫「母待」
饅頭=膜膜
玉米叫「棒子」,去了粒叫「棒穗子」.玉米也叫"棒槌子
紅薯=地瓜、山葯
上學叫「念書」
真叫做「杠」!
真累啊==杠累了!
真好啊==杠好了!
表示特別叫做「忒」
忒好了!
忒累了!
高興叫:得
說人長的矮叫矬子
談話叫「拉拉(la二聲)」
老太太叫「老媽媽兒」
蟬的幼蟲叫 「神仙」 「節料鬼」
上午叫「頭晌午」
中午叫「晌午」
下午叫「天夕」
晚上叫「洪行
收音機叫「戲匣子」
手電筒叫「電棒子」
煩了,膩了,叫「徐」比如:這粘(nian)粥嚒時候也喝不徐。
夠了,足了,叫「局」比如娶媳婦坐席,主家來讓酒,「吃好,喝局啊。」
小豬叫「撈撈」
玉米皮兒叫「棒子窩」
玉米須叫「棒子纓」
玉米面叫「糊塗」
下雨加雪叫「法不拉」或者「轉么拉」
小貓叫「劃劃」
做飯叫"揍"飯
田螺叫「別樂牛」
小時候用紙疊的叫「趴」
陀螺叫「丟丟」
打趴,抽丟丟
媳婦叫「家裡」
洗衣服叫「愁衣裳」
鼻涕叫「鼻子」
以揍開頭的
干嗎叫揍嗎
做飯叫揍飯
蹲下叫谷底下
青蛙叫河瑪
膝蓋叫「哥樂百」,額頭叫「也樂蓋」
屁股還叫"腚呱子"
蜻蜓 叫 螞楞
麻雀 叫 家巧 或者叫 巧巧
水瓢 叫 水舀子
啄木鳥 叫 嵌噠目[餓吳];俄吳2個字一氣讀,讀快
西紅柿==洋柿子
前兒里==前天
咩個兒==明天
「一把棍兒」就是一段的意思
廁所叫茅子
被騙叫「被嘞」
香皂叫胰子
板凳叫杌子
回家叫家走
西邊叫家西
東邊叫家東
北邊叫家北
南邊叫家南
距離遠了再加個大--大家東
洗是愁
尿布是芥子
洗尿布--愁芥子
騙叫呼楞
騙人---呼楞人
枕頭叫 豆枕
屋外邊叫 當街
陽光叫 老業
小石子叫 磕拉
拍身上的土叫 撲拉撲拉
掃把叫 條數
急喘氣叫呼歇
動物類:蛇叫「床床」
啄木鳥叫「千大模子」
鯽魚叫「鯽瓜子」
牲口叫」頭古「
用品類:摩托車叫「電驢子」
自行車叫「騎車子」
手電筒叫「電棒子」
毽子叫」卷兒「
食品類:油條叫」果子」
糕點叫「大果子」
花生叫「長果兒」
動作類:我收拾你叫」我佛你「
修理叫」搗古「
貢獻者:聊城網路團隊

⑸ 山東聊城哪兒有書畫裝裱店地址詳細點!謝謝!!

香江市場一期金海東二街120號就是,專業裱畫的門市,畫框也是自己做的,價格也實惠,自前在那裡裱2個畫框,做工還行,就在向陽路橋西邊走20米就到門市了

⑹ 山東聊城有哪些名人

聊城市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因位於古聊河西岸而得名,有「水城」的美譽。下轄一區一市六縣(東昌府區、臨清市和冠縣、莘縣、陽谷、東阿、茌平、高唐6縣),皆為古老名邑。早在原始社會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從事農業生產。可以追溯到距今約六七千年的8座龍山文化城,它們是迄今為止全國發現的最大的龍山文化城。幾千年來,湧出了無數的英雄豪傑,仁人志士,不可盡舉,現摘錄下:
1.季羨林
季羨林,生於1911年,山東清平(今臨清)縣人。
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對印度語文文學歷史的研究建樹頗多。
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作家。山東清平(今臨清)人。1930年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35年赴德國留學。曾師從印度學家E.瓦爾特施密特研究古代印度語言。1941年獲哥廷根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後曾師從語言學家E.西克研究吐火羅語。1946~1983 年,被北京大學聘為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系主任,1978~1984年兼任北京大學副校長。1956年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兼外國語言文學評議組組長、第二屆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名譽會長、第6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常務委員、《中國大網路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委員和《語言文字卷》編輯委員會主任等等。其學術成就最突出地表現在對中世紀印歐語言的研究上頗多建樹。主要著作有:《〈大事〉偈頌中限定動詞的變位》(1941年,系統總結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頌所用混合梵語中動詞的各種形態調整)、《中世印度語言中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1944年,發現並證明了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羅語的特點之一)、《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1985年)(論證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闡明了原始佛教的語言政策、考證了佛教混合梵語的歷史起源和特點等)、《〈福力太子因緣經〉的吐火羅語本的諸異本》(1943年)(開創了一種成功的語義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語言論集》(1982年)等。作為文學翻譯家,他的譯著主要有:《沙恭達羅》(1956年)、《五卷書》(1959年)、《優哩婆濕》(1959年)、《羅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等。作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潤集》(1981年)、《季羨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雜憶》等。



2.孔繁森

孔繁森,1944年出生於山東聊城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他18歲參軍,在部隊幹了7年,196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9年復員後,他先當工人,後被提拔為國家幹部。1979年,時任地委宣傳部副部長的孔繁森主動報名到西藏工作。1993年,孔繁森進藏工作期滿,但他繼續留在西藏,擔任了阿里地委書記。1994年11月29日,完成任務返回阿里途中,不幸發生車禍以身殉職,時年50歲。他犧牲後,江總書記總書記於1995年4月29日親筆題詞「向孔繁森同志學習」。

生平

■1979年,他主動報名進藏,並請人寫了「是七尺男兒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還鄉」的條幅,進藏後任崗巴縣委副書記;1988年,他再次帶隊進藏,任拉薩副市長;1993年,他進藏工作期滿,仍留在西藏,擔任阿里地委書記

1988年,孔繁森在母親年邁、3個孩子尚未成年、妻子體弱多病的情況下,仍然克服困難,再次帶隊進藏,任拉薩市副市長,分管文教、衛生和民政工作。為了發展當地教育事業,他跑遍了全市8個區縣所有公辦學校和一半以上的鄉、村辦小學,拉薩的適齡兒童入學率從45%提高到80%。全市56個敬老院和養老院,他走訪過48個,給孤寡老人送去了黨和政府的溫暖。因西藏偏遠地區醫療衛生條件較差,他每次下鄉時都特地帶一個醫療箱,買上數百元的常用葯,送給急需的農牧民。一個醫葯箱雖然解決不了所有問題,但對接受治療的患者來說,卻往往是性命交關。

孔繁森把工資中的相當大一部分用於幫助有困難的群眾,平時根本就沒有攢下幾個錢。他給群眾買葯,扶貧濟困時出手大方,少則百十元錢,多則上千元。他因車禍犧牲後,人們在他的遺體上找到的現金只有8元6角,在場的每個人都流了淚。





3.武訓
武訓,堂邑縣(今冠縣)武庄人。出身貧苦,在兄姐中排行為七,故名「武七」。
名訓則是清延嘉獎他行乞興學時所賜。武訓七歲喪父,乞討為生,求學不得,14歲後,多次離家當僱工,屢屢受欺辱,甚至僱主因其文盲以假帳相欺,武訓爭辨,反被誣為「詐賴」,遂決心行乞興學。1859年,21歲的武訓開始竿乞集資。他手拿銅勺,肩背褡袋,爛衣遮體,邊走邊唱,四處乞討,其足跡遍及山東、河北、河南、江蘇等地。

1886年,武訓已置田230畝,積資3800餘吊,決定創建義學1888年,花錢4000餘吊,在柳林鎮東門外建起第一所義學,取名「崇賢義塾」。他親自跪請有學問的進士、舉人任教,跪求貧寒人家送子上學。當年招生50餘人,不收學費。1890年,武訓資助了證和230吊錢,又在今屬臨清市的楊二庄興辦了第二所義學,1896年,武訓又靠行乞積蓄,並得臨清官紳資助,於臨清御史巷辦起第三所義學。山東巡撫張曜聞知武訓義行,特下示召見,並下令免徵義學學田錢糧和徭役,另賞銀200 兩,同時奏請光緒帝頒以「樂善好施」 匾額。清朝授以「義學正」名號,賞穿黃馬褂。其名聲由此大振。1896年,4月23日,武訓在朗朗讀書聲中含笑病逝於臨清御史巷義塾 ,終年59歲。



4.孫臏
孫臏,戰國時齊國阿(今陽谷縣阿城鎮)人。著名軍事家,本名失傳。因在魏國受過「臏」(古代酷刑,即挖掉膝蓋骨)刑,故名孫臏。其生卒年不詳,在齊國的主要活動約為威王時期。

孫臏早年與魏國人龐涓共同習藝於鬼穀子(戰國時隱士)處。龐涓為魏惠王將軍,忌孫臏之才,派人召到魏,借故施以「臏」刑及「黥」(古代酷刑,即於面部刺字,並塗上黑色)刑,意欲使孫臏從此隱跡於世。其後齊國使者到魏,暗中將孫臏載回,章將田忌深服其才,轉薦於威王,威王任孫臏為軍師。孫臏先為田忌設「批亢揭虛」(即避實擊虛),攻魏救趙之計,大敗魏軍於桂陵(今河南長垣附近),後又用「減灶」之法惑敵,於馬陵(今莘縣西南)預設伏兵,再敗魏軍。龐涓勢窮自殺,孫臏因此而名顯天下。舊時阿城鎮有孫臏廟,陽谷城北有孫臏閣。

孫臏所著兵法失傳久已,1973年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之竹簡,經鑒定內有《孫臏兵法》殘編,整理得440簡,11000餘言。



5.伏羲
遠古時期部族領袖,中華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傳說為中華遠古帝王「三皇」之一。
據史志記載,伏羲在今陽谷縣北境長期居住生活。清康熙十二年修《陽谷縣志》載:「陽谷北境有宓城,太皓伏羲氏之城也。故宓城傳言為伏羲城。伏羲或謂宓羲。城在陽谷安樂鎮以北,陽谷在伏羲城以南,為伏羲教民種谷之地。」

伏羲對事物有著敏銳的觀察力,仰觀於天,俯察於地,推出了24節氣,開辟了人類認識自然的新紀元;他以超人的智能,將觀察到的一切用一種數學符號描述下來,製作了八卦,用陰陽八卦來解釋天地萬物的演化規律和人倫秩序。相傳,他造書契、正婚姻、創樂器、教人結網,從事漁獵畜牧,使原始社會進入漁獵畜牧經濟時期。



6.魯仲連
魯仲連,又名魯仲連子,魯連子,魯仲子和魯連,戰國時齊國(今茌平縣王老鄉望魯店村)人,是戰國末年著名的平民思想家、辯論家和卓越的社會活動家。
魯仲連的生卒年月不見史籍,據錢穆先生推算是公元前305年至公元前245年。魯仲連是戰國末期齊國稷下學派後期代表人物,有關他的故事傳說,膾炙人口,廣為流傳。在他身上,閃爍著我國古代知識分子智慧的火花和嘉行懿德的光彩。根據《史記》《戰國策》《太平御覽》等史籍中關於魯仲連事跡記載綜合考察,魯仲連一生的活動軌跡大致是這樣的:生於聊城,學於臨淄,游於趙,後隱居,葬於茌平,今望魯店村有魯仲連祠及墓,史志載,望魯店村周圍有海市蜃樓之景,稱「連村煙市」,列茌平古八景。《漢書·藝文志》有《魯仲連子》14篇,今佚。有清馬國翰輯本。



7.傅斯年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東聊城人。歷史學家,「五四」運動中的學生領袖,民國時期的學界領袖。曾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台灣大學校長。

傅斯年生性耿直倔強,直言不諱,一生不願意講「好聽的空話」,猛烈抨擊腐敗官員,贏得「傅大炮」的美名。

傅斯年死後葬在台大。行政大樓的對面架設有一口「傅鍾」,每節上下課都會響21聲,因為這位校長曾說過:「一天只有21小時,剩下3小時是用來沉思的。」

1926年10月,傅斯年應聘為中山大學教授、文科學長(文學院院長,並兼中國文學和史學兩系之主任),創辦語言歷史研究所,兼任所長。1927年中華民國大學院中央研究院設立時,傅斯年歸屬心理學研究所。隔年,他說服當時中研院院長蔡元培設立歷史語言研究所。史語所只經半年籌備,立刻成軍。當時共有歷史、語言及考古三組,分別聘請陳寅恪、趙元任及李濟為主任。傅斯年主持史語所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籌備安陽殷虛的考古發掘。他提出:「古學知識,不僅在於文字,無文字之器物,亦是研究要件。」 傅斯年五十歲那年,出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國民政府遷台後,他又被任命為國立台灣大學校長。在他任內,他廣延教授、增建校舍、充實圖書、獎勵研究,奠定了台灣學術根基及自由傳統。1950年5月20日,他在台灣省議會答復教育行政的咨詢時頭腦溢血而瘁逝,享年55歲。



8.張自忠
張自忠(1891-1940),1891年出生,山東臨清人,1908年入臨清中學堂讀書。
1911年就讀於天津法政學校,第二年轉入濟南法政專科學校。目睹列強欺凌中國,軍閥混戰,痛感國家不幸,民族多難,立志報國,於是棄學從戎。1914年秋,到奉天(今沈陽)新民屯陸軍第二十師第三十九旅第八十七團車震部下當兵。不久,被提升為司務長。1917年,到十六軍混成旅馮玉祥軍中。起初被派為差遣,不久升任排長。1919年被選送到軍官教導團學習。結業後即升任模範二連連長。以後繼任學兵團營長。1924年,升任兵團團長。1925年,升任第十五旅旅長。1927年4月,被委任為第二十八師師長兼潼關警備司令。1928年,兼第二集團軍軍官學校校長和開封戒嚴司令。1929年,調任第十一軍第二十二師師長。同年冬,原二十五師改編為第六師,任師長,後參加中原大戰。「九一八」事變後,西北軍余部改編為國民政府陸軍第二十九軍,任該軍三十八師師長兼張家口警備司令。1933年初,二十九軍奉命參加長城抗戰,率所部與三十七師在喜峰口與日軍血戰,名聲大震。同年夏,參加察北抗戰。1935年任察哈爾省政府主席。

1940年5月,日軍集結重兵向宜昌發動進攻。他率部從右翼打擊向棗陽地區進犯的日軍主力。出擊前,召集軍事會議,鼓舞士氣,全軍士氣高昂,與敵激戰,連連告捷。5月7日,率總部手槍營和七十四師的兩個團,從宜城東渡襄河,給敵人以極大威脅。日軍調集主力,折回反撲。經過七、八天的苦戰,部隊減員甚重,糧彈兩缺。5月16日,被困在南瓜店的杏兒山,缸子口。從早晨到中午,他奮勇督戰,不肯退避。在戰斗中,肩部中彈,仍指揮若定。18日,日軍沖上杏兒山,他身中七彈,仍呼喊「殺敵報仇」,為國為民流盡最後一滴血。1940年5月28日,國民政府為他舉行國葬。中共中央在延安也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並在祭文中給以高度評價。1956年以來,人民政府幾次撥款重修了南瓜店等地的張公祠、衣冠冢、殉國處紀念碑。在重慶北碚梅花山,還建立了張自忠將軍陵園和張自忠將軍生平事跡陳列館。

9.范築先
范築先(1882-1938),原名金標,又名奪魁,字竹仙。山東館陶(今屬河北省)人,著名民族英雄、抗日愛國將領。
生平簡介:1904年,加入北洋軍第四鎮,當備補兵、副兵、正目。後調入天津北洋陸軍講武堂炮兵科深造,以優秀成績畢業。後被提升為哨官、炮兵連長。深感民族危機嚴重,清政府腐敗無能;喪權辱國,漸發民主主義革命的思想,立志富國強兵,建立民國。因此,擁護辛亥革命。1913年後,任中央陸軍第四師炮兵營長、補充團長、師參謀長和第八旅旅長。後因厭惡軍閥混戰,拋棄高官厚祿,辭去第八旅旅長職,回鄉隱居,更名「竹仙」,效法古代志士仁人,企圖追求探索一條振興國家的道路。1926年,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毅然復出,投入馮玉樣部下,更名為築先,表示其革命的決心,被馮委任為高級參議、漢中鎮守使署參贊。1930年中原大戰中,任馮部第一路軍參謀長。1931年回山東,任韓復榘第三路軍參議。1933年,被任命為山東省沂水縣縣長,第三路軍指揮部軍法處處長。任上生活儉仆,關心民眾,深得當地百姓的愛戴和尊敬。1936年,升任山東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保安司令兼聊城縣縣長。1937年七七」事變後,任山東省第六區游擊司令員,遂發動民眾建立抗日武裝,保家衛國。同年10月下旬,日軍進犯黃河北岸,山東省主席韓復榘電令撤退,為其斷然拒絕。並在聊城主持部下開會,通過了給全國抗戰軍民的通電,被全國各大報轉載。

為堅持抗戰,在共產黨的幫助下,領導建立了魯西北抗日根據地,成立了20多個縣的抗日政權,親自主辦軍事、政治幹部訓練班,組建了許多抗戰群眾團體,出版了《山東人》、《抗戰日報》、《先鋒月刊》、《戰線》等刊物,使魯西北成為堅強抗日堡壘。同年11月,日軍騎兵偵察隊竄入堂邑一帶活動,他率部隊到溧水鎮埋伏,全殲入侵的日軍。1938年3月,率抗日部隊兩次攻入日軍據守的范縣,殲滅許多日軍。雖已年過花甲,但每戰必身先士卒,帶頭沖鋒殺敵。1938年,徐州會戰期間,為配合中國軍隊作戰,率部阻擊了增援的日軍土肥原師團。後組織了濟南戰役,一度率軍突入濟南市。1938年7月,在東阿縣黃庄阻擊日軍運輸隊,斃敵數十人,繳獲滿載大米的汽車13輛及其他軍用器材。8月,其次子,青年抗日挺進大隊長范樹民在濟南戰役中光榮殉國。為表示與日寇血戰到底的決心,把年僅20歲的二女兒范樹琨任命為挺進大隊隊長,並先後將長子、長女、三女兒都送到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表現了忠於民族,誓死抗日救國的愛國精神。11月,日軍調集大批部隊,從濟南出發,進犯聊城。14日,日軍將其所部六七百人包圍在聊城。率部應戰,打退了日軍多次進攻。15日,日軍在得到大批增援部隊後強行攻擊,雙方血戰多時,他手臂負重傷,裹傷再戰,終因敵眾我寡,城門被日軍攻破。親率余部與日軍展開激烈的巷戰。戰斗中。身受重傷,壯烈殉國。犧牲後,國共兩黨都為其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



10.李苦禪
李苦禪,山東高唐人(1899年1月-1983年6月),原名英,號勵公。
自幼家貧,在民間繪畫藝人影響下學畫。1919年入北京大學附設的「勤工儉學會」(又名法文專修館)半工半讀,同時在北京大學附設的「業余畫法研究會」向徐悲鴻學習素描與西畫。1920年入北京大學中文系攻讀中文,1922年轉北京國立藝術專科學校西畫系學習。期間,常靠晚間拉洋車維持生活。為此,同學林一盧贈其中「苦禪」二字為名(苦,即苦難的經歷;禪,古稱寫意畫為禪宗畫)。

1923年拜齊白石為師學國畫,1925年於北京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畢業後任北京師范學校美術專科國畫教員,1930年任杭州藝術專科學校教授,抗戰初期辭職寓居北京。因平日與愛國志士交往甚密,一度被捕入獄,在獄中堅貞不屈。1946年任北京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教授,1950年任中央美術學院附屬民族美術研究所研究員。後任該院國畫系教授。擅大寫意花鳥畫,作品繼承民族繪畫優良傳統,並融中西技法為一爐,滲透古法又能獨辟蹊徑,在實踐中出新創格,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畫研究院院務委員。

11.傅衍鯤
傅衍鯤,山東聊城人,原聊城第三中學語文教師。
1993年,他拿著緬甸果敢同盟軍司令楊茂良的請柬,第一次進入這個毒品泛濫的「金三角」地區時,他的真實身份是一個卧底,化名勞富;2004年12月31日,當他得知自己的真實身份已被暴露,他正站在中緬邊界上,成功躲過一劫;前國家禁毒局局長卓楓將軍說,他是國家禁毒局掛了名的「朋友」( 圈內對卧底人員的稱呼)。
1993年夏初,在進京復查身體期間,他主動寫信聯系當時的公安部刑偵局長卓楓同志。在卓楓局長的安排下,他和當時的公安部緝毒處以及雲南省有關部門建立了聯系。緝毒處領導曾提出經費補助問題,被傅衍鯤一口回絕了。山東人性格剛直,他要用自己的力量向毒梟宣戰。
自此傅衍鯤一干就是十多年。他曾是大毒梟昆沙的座上客;曾在果敢毒梟楊茂良家中長期「閑居」;佤邦同盟軍總司令趙國安更是每次傅衍鯤來去,必定親自車接車送。傅衍鯤逐漸摸清了他們的底細,為國家禁毒機關繪制了「金三角」地區毒品加工廠的分布詳圖。到2001年傅衍鯤還被「金三角」地區的司令看重,先後被聘為兩支割據武裝的高級顧問。
傅衍鯤拖著年老多病的身體,跑遍了「金三角」的角角落落。十年之間,歷險無數,向禁毒機關提供了數百件翔實的情報。
到2002年,更成為一司令的高級軍事顧問。傅衍鯤告別禁毒戰場的時候,已經年近七旬。

12.徐本禹
徐本禹,山東聊城人,23歲,央視2004年度感動中國人物。
2003年畢業於華中農業大學並順利考取這所學校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的公費碩士研究生。「我不能為她做什麼,但是我可以為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作些什麼。」「社會上有許多的人幫助過我,我所做的只是報恩!我始終要求自己:別人給我一碗飯,我一定要給別人一碗肉!」徐本禹說他也是個有血有肉的人,在支教的過程中也有過一些想法,也有過逃避,但是好心人的幫忙和孩子們的感情是他堅持的動力,讓他一直堅持到現在並將繼續持續下去。一年多來,他忍受著孤獨和寂寞,用愛心精心栽培和呵護貧瘠土地上的花朵,用真誠和行動實踐著一名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用普普通通的力量去感動中國,感動千千萬萬善良的人們。

⑺ 聊城小食品批發市場

去柳園南路龍山商場就行。
香江二期也不少。

熱點內容
花卉插接 發布:2025-10-06 14:03:12 瀏覽:99
玫瑰頭像圖片大全唯美 發布:2025-10-06 14:03:08 瀏覽:696
蘭花圓斑 發布:2025-10-06 13:54:55 瀏覽:704
牡丹江cs 發布:2025-10-06 13:50:31 瀏覽:599
遺忘櫻花 發布:2025-10-06 13:39:35 瀏覽:526
荷花雙喜圖樣 發布:2025-10-06 13:12:46 瀏覽:832
荷花繪畫圖片彩鉛筆畫 發布:2025-10-06 12:46:24 瀏覽:671
牡丹花期多久 發布:2025-10-06 12:40:02 瀏覽:943
丁香花茶樹 發布:2025-10-06 12:28:10 瀏覽:852
浙江花卉市場營業時間 發布:2025-10-06 12:23:17 瀏覽: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