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的註解
1. 有關梅花的五言絕句最少五首加註釋
紅梅
蘇東坡
年年芳信負紅梅,
江畔垂垂又欲開。
珍重多情關伊令,
直和根撥送春來。白居易
池邊新栽七株梅,
欲到花時點檢來。
莫怕長洲桃李嫉,
今年好為使君開。墨梅
元
王冕
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追問:老師,這是七言絕句
2. 梅花九首的注釋譯文
「瓊姿只合在瑤台,誰向江南處處栽?」瓊姿,這是古詩詞中的常用詞了,謂瑰麗的姿容,通常只用於梅花。不過,詩的首聯,卻一點也不因這措辭的常見而顯得平凡:神話中的昆侖山,上有瑤台十二座,皆以五色彩玉築成;梅花既有瑰麗的風姿,那麼就本該(合,應該)充任瑤台上的瓊玉,至於它們為何不留居在飄渺的仙山,卻被不知哪位仙家之手,栽向了江南的處處山林,這,可真是個令人大惑不解的疑問!這二句,給凡間的梅花,賦予了謫仙的身份,使它們縱然已降生到地上,卻終究是超凡出塵、氣質異於俗中眾花。若不是詩人對梅的品行理解至深,安能作此奇想、出此奇語、發此奇問?至於為何只說栽於江南,而不說栽於天下,這,也可算得個疑問:大概,詩人一生足跡不出江南,在他的心目中,只有這片山川鍾秀、人傑地靈的廣土,才最適宜迎接梅的降臨?
「雪滿山中高士卧」,梅花到底還是來到了人間,不過,它們既然是夙具仙骨,當然也不屑在塵埃之中生長;遠離人跡的煩囂,棲住到大雪鋪滿的深山,這,才是這位孤高拔俗的隱士的願望。常人說到梅花,總不免提什麼「傲霜鬥雪」,其實,梅花又何嘗逞勇好鬥?雪滿山中,它們卻穩穩地酣卧,何嘗把大雪放在心上?大雪又怎配做它們的對頭?「月明林下美人來」,梅花到底是花的一種,是世人願意親近的美人,不過,這美人既然是仙子下凡,俗人當然不能輕易窺到,若去鬧市中尋覓,無異於水中撈月。你須得摒棄一切俗念,退身到清風明月的林泉之下,那時,你才能見到她款款而來,神情是那麼超朗閑雅,容貌是那麼清秀動人,一如《世說新語》中的詠絮才女謝道蘊,「神情散朗」,有「林下風氣」。
「雪滿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來。」請反復吟誦這千古名句,請反復體味其中的含義:獨立而無驚、無憾的高士,秀雅而不艷、不俗的美人,梅花的高潔精神,不正化身於這二者而得到了最生動的顯現了嗎?
「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這二句是分承上二句,再作進一步的申說,其原來的含義,應該是如下:山間的蒼蒼秀竹,自不會放過與高士交結的機會,它們把自己蕭蕭竹聲中的清寒,奉獻給梅花的身影,好讓那疏朗的梅影得了清寒的依附,更顯得儀態高峻;山間最不起眼的漠漠青苔(漠漠,密布之貌),也知道愛憐美人,當她完成了報春的使命,零落的花瓣半蝕於春泥之時,它們也會把自己身攜的微微春意,輕輕遮掩在她殘留的清香之上,好讓無意爭春的美人,也多少領受點春的回報。這二句的正常順序,本來也該是「蕭蕭寒竹依疏影,漠漠春苔掩殘香」,殊不料,詩人卻把「寒」與「春」提煉到醒目的句首,顯得這二者才是依託於「疏影」、「殘香」的梅之魂魄,而遺於句尾的「竹」、「苔」,倒成了這二者蛻下的軀殼。次序一變,詩的境界頓異,詩人的筆法,真是老到。
「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愁寂幾回開?」何郎,指南朝的詩人何遜,作有《揚州法曹梅花盛開》等詩,雖然他不是第一個詠梅者,但詩人大概認為梅花的「好詠」(佳作)自他而始。在何遜之後,詩壇上當然也不乏「好詠」,但詩人在這里說梅花自從何遜去了便不逢知己,使自己不禁要問它們在漫漫的歲月里,寂寞愁苦地在東風中開落了多少回,似乎近千年來只生出自己一個梅花的知音——這,說他目無古人、過於自負,也未嘗不是;但若沒這份空前的自信,又如何有膽量拋開古人的陳規所限,別創出這千古佳作?況且,佳作既已詠成,就算他真的笑傲古人,古人到底也指摘他不得!
具體的梅易寫,抽象的梅難說;梅之形態易賦,梅之精魂難攝。何也?詩人若不先稟有梅的靈性,又安能窺到梅的靈魂深處?因此,由此意義上說,讀者最該佩服的,倒不在詩人手筆的高妙,而應是詩人襟懷的高潔;讀者在梅的「疏影」之上,也更該細看是否有詩人自己的身影在「依」著。
臨末還有一點說明。注家謂:「雪滿山中」句,出自東漢袁安卧雪之典;「月明林下」句,出自隋朝趙師雄在月夜林中逢美人飲酒、醒來在大梅樹下之典。(見清人金壇《高青丘詩集注》)其實,袁安卧雪在城中,而不在山上;趙師雄所遇的美人,與趙在酒肆中狎飲,豈可算梅花的化身?清人尋出的典故,多有膠柱鼓瑟之病,今悉不取。
3. 梅花魂註解
因為這梅花是我國最有骨氣的花,這就相當於是中國,外祖父把它當做祖國,把對祖國的思念寄託在這梅花身上!表達了外祖父想回國而不能回那種無奈但有思念祖國的心情!
4. 梅花大庾嶺頭發,柳絮章台街里飛的註解
《白帖》:「大庾嶺上梅,南枝落,北枝開。」此狀雪下如梅花競發。
章台:章台:古台名即章華台。春秋時楚國離宮。
章華台位於潛江龍灣,已出土大量文物,在楚文化考古上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2000年,楚章華台被列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另有戰
國時秦國王宮地名和西漢長安城街名。
在詩詞中用章台和灞岸來代指柳。此狀雪花如柳絮飛舞。
大庾嶺上白雪飄飄猶如梅花爭相競放,長安城中章台街白雪飄零有如柳絮紛飛。
5. 梅花的含義
梅花——梅花堅韌,象徵我們巍巍的大中華
現在正是賞梅的季節,忍不住也想談談梅花。
梅花,優雅飄逸、傲霜鬥雪,因此自古以來就為我國的無數文人騷客所贊詠,他們常以梅花來表現自己的情趣、人格或情操。梅花也為一般百姓所喜愛,而曾盛興過賞梅之風,留下了無數詠梅的詩詞和寫梅的文章和圖畫。
起源於三國時代的那句「望梅止渴」成語至今仍家喻戶曉。
據說,在我國的唐代,曾被譽為「梅花的時代」。還專門有梅花宴。據日本方面的資料,也正是在那時,梅花傳到了日本(日本古代並無梅花),也受到了日本人的喜愛。當時的日本,還專門開「梅花之宴」,宴席上,人們喝酒作詩,猶如現在日本人在櫻花樹下喝酒賞櫻花一樣。
日本最古的歌集「萬葉集」,日本最古的漢詩集「懷風藻」里都有關於梅花的歌和詩。據說就是受到從中國傳來的梅花的影響。
而且梅花不僅僅是被日本人做欣賞用,還用於治療疾病的「漢方葯」即中草葯和健康食品。960年,日本首都惡疫流行,連日本天皇都患上此病,但就是靠梅干(即由未成熟的青梅果實經熏制而成)和海帶製成的茶恢復了健康。984年日本編成了日本史上最古的醫學書「醫心方」,其中就有關於梅乾的記載。
在1904年爆發的日俄戰爭期間,梅干還被當作「軍需品」。「日之丸便當」( 即太陽旗盒飯,日之丸為日本國旗)一詞就是當時才造出來的。
直到現在,梅干還是日本人愛用的日常食用品,商店裡出售的盒飯中,也常放一顆梅干,據說這樣可以防止盒飯變質。
記得前幾年曾在日本報上看到過中國人大決定定「牡丹」為國花的報道,也從國內一些雜志報刊上看到過很多把牡丹當作國花來「歌頌」的文章。稱贊牡丹的「雍容華貴」。
當時,看到這些報道,心裡真有說不出的難過。於是忍不住在一些日本的關於中國的news group里和Mailing list里談了自己的想法。
記得當時曾悲憤地說過:牡丹,大紅大綠的,不顯得俗氣嗎?即使如某些學者所言牡丹是高貴的象徵,可這能代表我們的中華傳統?一刮風下雨就會凋零就會委靡不振,根本經不起鳳吹雨打,能表示出我們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堅韌不拔、艱苦奮斗的精神?能代表數千年來雖經受了種種磨難和屈辱,但仍沒有像世界上早已消失了的無數民族那樣滅絕,仍屹立在世界東方的中華民族?
唉,真不知道國內那些「學者」究竟對中國歷史和中華民族本身有多少的了解,有多少的感情!難道僅僅因為民國時期採用梅花為國花就非得要另闢途徑,非得對梅花本身也產生偏見,就非得用另一種花來代表我們的民族嗎?
梅花梅花滿天下,越冷她越開花,
梅花堅韌象徵我們,巍巍的大中華。
看那遍地開了梅花,有土地就有它,
冰雪風雨它都不怕,它是我的國花。
永遠忘不了孩提時代,曾在外婆家,跟著年輕漂亮的姨媽們在昏暗的煤油燈下,用蠟來做梅花的情景。
最後,附古代文人的兩首詠梅詞和兩首詠梅詩:
☆★☆★☆★☆★☆★
《踏莎行》〔南宋 呂本中]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
似和不似都奇絕.
惱人風味阿誰知?
請君問取南樓月.
記得去年,探梅時節.
老來舊事無人說.
為誰醉倒為誰醒?
到今猶恨輕離別.
☆★☆★☆★☆★☆★
《卜運算元》
詠梅 [南宋 陸游]
驛外斷橋邊,
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
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
只有香如故。
☆★☆★☆★☆★☆★
梅花[北宋 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雜詩[唐 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欹穸前,寒梅著花未。
☆★☆★☆★☆★☆★
6. 羅鄴梅花,結合注釋,說說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花姑子《愛歌和鳴》:一日夫妻,豈止百日恩。看那迷霧,那寒星,那高山,那莽林,管它路轉峰迴山阻水隔,自有那身身相許的拳拳心。滴水之恩,何止報之湧泉,聽那長嚎,那呻吟,那凄泣,那悲鳴,管它情天蒼蒼恨海茫茫,自有那與共生死的殷殷情。啊,剪不斷,啊,理還亂,因為心的許、情的與,除了花前月下閨中唱酬,也會有刀風劍雨,亂紅摧折悲落英。啊,只要靈犀一點,又何論人神仙妖、狐鬼精靈。撥動心的弓弦、情的絲竹,且聽那人神共泣的愛歌和鳴。
7. 墨梅的註解,快,急!急!急!
墨梅
作者: 王冕
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洗硯池】相傳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臨池學書,頻洗筆硯,池水竟為之黝黑。浙江會稽山下與江西臨川均有洗硯池遺跡,傳說均曾為王羲之洗硯處。作者是著名畫家,以淡墨清雅寫梅,因與王羲之同姓,故稱「我家」,並暗喻其功底。
注釋:
[墨梅]單用墨畫的梅花。 [池頭]池邊。 [洗硯(y4n)池]洗毛筆、硯台的池塘。[淡墨痕]淡黑色的痕跡,指花的顏色。[清氣]清香的氣味。[乾(qi2n)坤(k&n)]指天地。
詩意:
這幅畫畫的是我家洗硯池旁邊的一棵樹,每一朵梅花都呈現出淡淡的黑色,沒有鮮艷的色彩。我不需要別人誇它顏色多麼漂亮,只要它能在天地之間留下清淡的芳香。
一「淡」一「滿」盡顯個性
——《墨梅》賞析
梅花,開放在萬花凋零的嚴寒季節,她傲冰斗雪既有清肌玉骨的仙姿,又能先於眾花報春,寒氣愈重,其清香愈加芬芳。因此古人常把她作為堅強品格和高貴氣節的象徵。本課的墨梅,指只用水墨不用顏色畫成的梅花,看上去十分的高雅大方。本詩作者王冕是元末明初人,被稱為「畫梅聖手」。這是一首作者自己題詠自己所畫梅花的詩作。詩中所描寫的墨梅勁秀芬芳、卓然不群。
古人寫詩,注重煉字。詩中(亦指畫中)的梅花生長在作者日日洗滌筆硯的池水邊,那一朵朵開放的梅花都呈現出淡淡的墨痕。一、二兩句運用白描手法寫梅花的形態,一個「淡」字既道出畫梅花的技法,又刻畫出梅花樸素淡雅、傲立於嚴寒的風骨,令人耳目為之一新。
再看末句,詩人為什麼特別愛畫不著顏色的淡墨梅花呢?原來他並不希罕那些庸俗的人們誇獎梅花的顏色艷麗,只求保留那清新的香氣充塞在天地之間。一個「滿」字,不僅傳神地寫出了梅香的充盈激盪,而且使得詩人人格魅力的凸現與輻射分外的耀眼!這種不流於世俗、傲骨錚錚的氣節正是作為詩人的王冕的志趣所在,這種不追求虛浮綺麗的外表而鍾情於梅花精神的表現方法正是作為畫家的王冕的巧奪天工之處。
「畫梅須具梅氣骨,人與梅花一樣清。」人們是這樣稱贊王冕的。現實中的王冕與他筆下的梅花一樣,堅貞不屈、孤芳自賞。相傳由於王冕的畫畫得特別的好。當地的縣官和一個有權勢的大財主慕他之名,幾次想見他都遭到了拒絕,最後,當縣官親自下鄉見他時,他聽到消息後趕緊躲了起來,又讓縣官吃了閉門羹。因而《墨梅》這首詩不僅反映了他所畫的梅花的風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鮮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獻媚的堅貞、純潔的操守。
在這首詩中,一「淡」一「滿」盡顯個性,一方面,墨梅的豐姿與詩人傲岸的形象躍然紙上;另一方面令人覺得翰墨之香與梅花的清香彷彿撲面而來!從而使「詩格」、「畫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寫出了梅花的堅貞不屈的精神~!
8. 《梅花》的翻譯
前兩句,是寫景色,後兩句才是抒情,所以你說前兩句「抒發作者什麼版感情?」,不權如問全詩的感情。
陸游這個人,平生是不得志的,但是品德是高潔的,北伐的意志是堅強的,但時運不濟,主庸臣昏。梅花不畏嚴寒,傲雪獨立的品格,是作者最為欣賞的。前面「雪堆遍滿四山中」講雪,有暗語朝廷昏聵的意思,所以後面「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作者就直接以梅花自比,幻想自己可以如梅花一樣能夠開遍天下,暗喻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
9. 王安石<<梅花>>的註解
梅花
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
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
為有暗香來。
[解說]
牆角有幾枝梅花冒著嚴寒獨自開放。為什麼遠看就知道潔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為梅花隱隱傳來陣陣的香氣。
[賞析]
古人吟唱梅花的詩中,有一首相當著名,那就是在作者之前,北宋詩人林逋的《山園小梅》。尤其是詩中「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兩句,更被贊為詠梅的絕唱。林逋這人一輩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個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種梅養鶴,過著隱居的生活。所以他的詠梅詩,表現的不過是脫離社會現實自命清高的思想。作者此詩則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詩句,卻能推陳出新。你看他寫的梅花,潔白如雪,長在牆角但毫不自卑,遠遠地散發著清香。詩人通過對梅花不畏嚴寒的高潔品性的贊賞,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潔,又用「暗香」點出梅勝於雪,說明堅強高潔的人格所具有的偉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極端復雜和艱難的局勢下,積極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獨心態和艱難處境,與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這首小詩意味深遠,而語句又十分樸素自然,沒有絲毫雕琢的痕跡。
10. 西江月·梅花的注釋譯文
⑴玉骨:梅花枝乾的美稱。唐馮贄《雲仙雜記》卷二:「袁豐居宅後,有六株內梅……(豐)嘆容曰:『煙姿玉骨,世外佳人,但恨無傾城笑耳。』即使妓秋蟾出比之。」瘴霧:猶瘴氣。南方山林中的濕熱之氣。
⑵冰姿:淡雅的姿態。仙風:神仙的風致。
⑶芳叢:叢生的繁花。
⑷綠毛幺鳳:嶺南的一種珍禽,似鸚鵡。
⑸涴(wò):沾污,弄臟。
⑹唇紅:喻紅色的梅花。
⑺高情:高隱超然物外之情。
⑻「不與」句:蘇軾自註:「詩人王昌齡,夢中作梅花詩。」 玉潔冰清的風骨是自然的,哪裡會去理會那些瘴霧,它自有一種仙人的風度。海上之仙人時不時派遣來探視芬芳的花叢,那倒掛著綠羽裝點的鳳兒。
它的素色面容施鉛粉還怕弄臟,就算雨雪洗去妝色也不會褪去那朱唇樣的紅色。高尚的情操已經追隨向曉雲的天空,就不會想到與梨花有同一種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