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骨梅花
⑴ 擅於沒骨花卉的畫家有誰
沒骨」畫法,就是畫畫時,用筆較柔,以用清墨或彩墨暈寫,將用筆和設色巧妙回融合在一起,答少見勾勒,重在意蘊,呈現出來的畫面柔和無骨,是中國畫的一種畫法。 在中國繪畫史上,惲壽平(1633—1690)就是一位善畫沒骨的一位大畫家。他承襲徐崇嗣沒骨花法,開創了沒骨花卉畫的獨特畫風,他的沒骨花卉逸筆草草,自成格調,與王時敏、王鑒、王翚(hui)、王原祁、吳歷合稱為「清六家」。

⑵ 墨梅的作者是什麼代詩人畫家什麼梅花的作者是什麼
墨梅
王冕(元)
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
譯文:
長在我家洗硯池邊的梅花樹,花兒朵朵開放的梅花都染上淡淡的墨痕。
不需要別人誇獎它的顏色美好,只要梅花的清香之氣彌漫在天地之間。
中心思想:
這首詩表面上是贊美梅花的美麗,實際上寫出了作者自己不向世俗獻媚的胸襟氣質和堅貞純潔的情操。抒發了作者對流俗的不滿,也體現了作者貞潔自守的高尚情操。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題畫詩。墨梅就是用墨筆勾勒的梅花。詩人贊美墨梅不求人誇,只願給人間留下清香的美德,實際上是借梅自喻,表達自己對人生的態度以及不向世俗獻媚的高尚情操。 這首詩題為「墨梅」,意在述志。詩人將畫格、詩格、人格有機地融為一體。字面上在贊譽梅花,實際上是贊賞自己的立身之德。
這是一首作者自己題詠自己所畫梅花的詩作。詩中 一、二兩句運用白描手法寫梅花的形態,一個「淡」字道出畫梅花的技法,又刻畫出梅花樸素淡雅、傲立於嚴寒的風骨,令人耳目為之一新。 看末句,一個「滿」字,不僅傳神地寫出了梅香的充盈激盪,而且使得詩人人格魅力的凸現與輻射分外的耀眼!《墨梅》這首詩不僅反映了他所畫的梅花的風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鮮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獻媚的堅貞、純潔的情操。在這首詩中,一「淡」一「滿」盡顯個性,一方面,墨梅的豐姿與詩人傲岸的形象躍然紙上;另一方面令人覺得翰墨之香與梅花的清香彷彿撲面而來!從而使「詩格」、「畫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開頭兩句「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直接描寫墨梅。畫中小池邊的梅樹,花朵盛開,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點染而成的。「洗硯池」,化用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典故。詩人與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說「我家」。
三、四兩句盛贊墨梅的高風亮節。它由淡墨畫成,外表雖然並不嬌艷,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潔端莊、幽獨超逸的內在氣質;它不想用鮮艷的色彩去吸引人,討好人,求得人們的誇獎,只願散發一股清香,讓它留在天地之間。這兩句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王冕自幼家貧,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長明燈下苦讀,終於學得滿腹經綸,而且能詩善畫,多才多藝。但他屢試不第,又不願巴結權貴,於是絕意功名利祿,歸隱浙東九里山,作畫易米為生。「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兩句,表現了詩人鄙視流俗,獨善其身,不求功勛的品格。[1-2]
身世際遇:
《明史》記載:王冕白天放牛,晚上到附近佛寺長明燈下讀書。有一天,王冕把牛放到野地吃草,自己跑到私塾里去聽老師講課,天黑了,想起牛,結果牛不見了,回家被父親責打一頓。他的好學精神感動了會稽一位叫韓性的讀書人,韓性收王冕為徒,教他讀書作畫。王冕青年時代曾一度熱衷於功名,但參加科舉屢試不中,於是他焚毀文章,永絕仕途,浪跡江湖。他游杭州、逛金陵,然後渡長江,跨淮河,經徐州、濟南到達大都,長途跋涉,使他的視野和胸襟大大開擴,使他對社會現實和統治階級的認識更加深刻、清楚。
由於王冕的詩畫風格特異,不同凡響,名聲鵲起,在大都期間,士大夫都爭走館下,向他求詩索畫,一時縑素山積,而他經常援筆揮灑,傾刻而就。據記載,他不願意為達官貴人服務,曾畫一幅梅花懸掛在牆壁上,並題詩雲:「冰花個個圓如玉,羌笛吹它不下來。」他經常譏諷元朝統治者,險些入獄。後來,他被迫隱姓埋名在家鄉九里山蟄居,白天種粟鋤豆,灌園養魚,晚上讀書作畫,過著自食其力的清貧生活。他在居室周圍種植了上千株梅樹,數百棵桃樹和杏樹,自題為「梅花屋」。 畫墨梅,始於北宋華光法師。據說他看到月光把梅花映照在窗紙上,從梅影中得到啟示,創造出用濃淡相間的水墨暈染方法畫梅花。華光法師之後,南宋另一位畫梅高手楊補之創造出兩種畫梅方法:一種是以墨筆圈出梅的花瓣,即所謂圈花法;另一種是用墨塗於絹上,烘托出梅花的白葩。王冕繼承了傳統畫梅的方法,又有所創造。在圈花方法上,楊補之一筆三頓挫,而王冕改為一筆兩頓挫,即所謂「鉤圈略異楊家法」。他畫出的梅花如鐵線圈成,雖不著顏色,卻能生動地表現出千朵萬蕊,含笑盈枝的姿態。另外,用胭脂畫沒骨梅花是王冕的獨創,對後世影響很大。在繪枝幹方法上,王冕注重質感的表現,用筆流暢頓挫適宜,瀟灑遒勁。他在畫新枝時,一筆拉幾尺長,引枝斷而復連,停而不滯,一氣呵成,梢頭露出筆的尖鋒,顯得靈氣飛動,生機勃勃;畫老乾時,筆鋒頓挫,能將老乾的蒼勁表現得淋漓盡致。清朝何瑗王作詩稱贊說:「山農筆力勁如鐵,中有窈窕姿傾城。清標信有煙霞骨,補之而後存典型。」 文人畫注重抒發個人情感、追求筆墨趣味、崇尚水墨寫意,技法精益求精。王冕畫梅花,只畫「野梅」,不繪「官梅」。山野梅花枝幹挺拔勁直,不似官梅經人工造作,枝幹盤曲媚俗。這自然跟王冕自己的身世、經歷分不開。「畫梅須具梅骨氣,人與梅花一樣清」。王冕筆下的梅花就是他個人精神世界的體現。王冕的《墨梅圖》傳世不只一幅。課本選用的這幅《墨梅圖》畫的是橫出一枝梅花,枝幹挺秀,穿插有致;枝幹與花蕊的布局,主次分明,疏密得當,層次清晰;花用淡墨點染,花瓣和花蕊用濃墨勾點,顯得格外清新秀麗。畫上題詩:「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詩畫相配,表露出畫家淡泊名利,不願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墨梅圖》是王冕畫梅的代表作。此圖寫一干倒掛嫩梅,枝條生長茂盛,枝頭綴滿繁密的花朵,千姿百態,猶如萬斛玉珠,晶瑩透徹,滲出一股清氣。枝條繁密,交錯穿插,幾乎密不透風,然而發枝用筆挺勁有力,梅樹的清剛氣格油然而出。花朵分布富有韻律感,長枝處疏,短枝處密,密而有序,亂中有法。勾瓣法改前人的一筆三頓挫為一筆兩頓挫,簡潔暢利。花須花英,隨意點簇,筆法灑脫。潔白的花朵與鐵骨錚錚的干枝相映照,清氣襲人,深得梅花清韻。這種以繁梅形式表現出清貞孤傲氣概的藝術手法,較之疏梅更為不易。此圖是王冕晚年畫梅藝術臻於化境的精心之作,深為後世文人所珍貴。
⑶ 元代以潑墨法作梅花的代表畫家是誰
元代最大的畫梅來大師應該首推王冕源,他自號梅花屋主,他的水墨梅畫一變宋人稀疏冷倚之習,而為繁花密蕊,給人以熱烈蓬勃向上之感。王冕的存世名作,是他的一幅《墨梅圖》他用單純的水墨和清淡野逸的筆致,生動地傳達出了梅花的清肌傲骨,寄託了文人雅士孤高傲岸的情懷。
王冕(?-1359),字元章,號煮石山農,會稽(今浙江紹興)人。生於農家,屢試不第後,遁跡江湖,遍游名山大川。後歸隱九里山,朱元璋進軍浙東時出山,任諮議參軍,不久病死。他能詩善畫,尤工於墨梅,繼承了南宋揚無咎之法並推崇華光和尚所畫梅花,自成一家,以胭脂作沒骨梅花是其首創。他的畫梅法對後世影響很大,並著有《梅譜》傳世,總結了前人及自己的畫梅經驗。傳世主要梅花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墨梅圖》卷和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南枝早春圖》軸等。《墨梅圖》是《元五家合繪》卷中的一段,紙本墨筆,畫枝幹挺秀的梅花一枝,穿插得勢,淡墨點花瓣,濃墨勾蕊,顯得極為清潤。並有題詩「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詩畫相得益彰,畫家借畫墨梅標榜自己清高孤潔的思想。
⑷ 王冕畫沒骨花卉諷刺了什麼
王冕畫沒骨花卉,諷刺了他當時的朝代的迂腐無能
⑸ 清初專攻花卉創立沒骨畫法的畫家是朱耷。( )
【答案】錯
【易考吧提供答案解析】清初專攻花卉創立沒骨畫法的畫家是惲壽平。
⑹ 工筆梅花,印什麼樣的閑章好
梅花是有風骨的花,所以刻比較有風骨的印章吧,字體推薦瘦金體,豎橢圓形狀比較好看。
⑺ 國畫工筆梅花的畫法
一般工筆梅花需要以下幾個步驟來完成。
一、草稿:使用鉛筆打草稿,紙張不要專求。
二、過稿屬:將草稿放置在拷貝台上,上面覆一層熟宣,使用勾線筆(花枝俏等)將畫稿勾在宣紙上,這樣的做品稱為白描。
三、渲:在畫好的草稿上用墨來表現畫面的明暗,方法是:使用兩支較大的筆(一般為大白雲)一支蘸墨,一支蘸水,先點墨,在墨沒干之前用水渲開,造成一個自然的過渡。
四、染:方法和渲的步驟差不多,不過使用的是國畫顏料,這一步較為麻煩。為了讓色彩更加均勻厚實,一般要進行多次,有「三礬九染」之說。
五、勾線:在渲和染的過程中可能會造成原來的線條被色彩覆蓋,要重新勾一次線。
工筆畫的過程和技法非常復雜多樣,這只是基本的過程。希望對樓主有所幫助。
⑻ 梅花的國畫畫法
梅花的結構包括花瓣、花蕊、花蒂等,學畫梅花,宜先寫生,對梅花有個具體的了解。梅花枝幹呈灰褐色,多縱駁紋,每節著花一至二朵,花瓣五枚,除常見的單瓣梅花。
梅花有多種表現手法,最常見的為雙勾和沒骨的畫法。雙勾梅宜用筆尖蘸淡墨,中鋒用筆勾勒花瓣,再用濃墨勾點花蕊。沒骨畫梅用短鋒羊毫或兼毫,筆尖蘸水調色(胭脂、曙紅、朱磦等),水分稍大,色即飽和,宜用兩三種色混合調配點染花頭,吳昌碩、齊白石皆善用此法畫梅。練習雙勾墨梅折枝畫法:宜先中鋒用筆寫出枝幹,一兩筆勾出花瓣,畫出花朵,最後點厾花蕊和蒂。練習沒骨紅梅折枝畫法:先畫枝幹,用筆要頓挫有力,畫紅梅時,需調配朱磦和曙紅,水分略大,畫出梅花的不同姿態,待色稍干再點厾花蕊和蒂,雌蕊較長,雄蕊分布四周,花蒂側面一般三四筆,背面則表現五筆。練習沒骨綠梅折枝畫法:畫綠梅時須調配花青和藤黃,含水分宜多,筆下宜覺著,留意花瓣要近大遠小。
⑼ 優秀梅花國畫作品有哪些
1、木清《春滿乾坤》
老乾新枝,昂揚向上,豪放不羈,盡顯梅花的勁峭冷香、豐韻傲骨。主幹之分枝以中鋒勾撇,挺拔堅韌。枝節之上的梅花競相吐蕊開放,以枝多花繁為一大特色,枝繁花茂,但繁而不亂,疏密有緒,圈花點蕊,別出新意,顯示了枝幹勁俊、千花萬蕊、天真爛漫、生機盎然的藝術效果。
⑽ 到底有幾個畫家孫隆,沒骨花鳥和梅花太守是一個人嗎
是兩個人
孫隆 又名孫籠(公元15世紀)〔明〕,字廷振,號都痴、都痴道人,毗陵(今江蘇常州市)人,生卒年不詳。開國忠愍侯孫興祖之孫,宣德(1426-1435)間 入值內廷,曾為「金門侍御」(翰林待詔)。生性穎敏,有仙人風度。工畫花鳥,得徐熙、趙昌「沒骨圖法」,所繪禽魚草蟲不先勾勒定形而直接以色彩點染物象,此一畫技可謂另開蹊徑,自成一家,豐富了花鳥畫傳統技法,對後世潑彩寫意影響深遠。亦擅山水,宗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傳世作品有《雪禽梅竹圖》軸、《芙蓉游鵝圖》軸,現藏故宮博物院;《花鳥草蟲圖》卷藏吉林省博物館;《花鳥草蟲圖冊》十二頁藏上海博物館;《牡丹圖》冊頁藏遼寧省博物館。從藝活動約在永樂、宣德、正統間,與林良(1416-1480)同時。
孫隆(1397—1458),字從吉,號雪齋,浙江瑞安市仙降人。幼時聰慧,喜覽群書,善琴棋書畫,精繪畫,尤喜畫花鳥草蟲,最擅梅花,史稱「梅花太守」。明永樂九年(1441)歲貢生,後成為宮廷畫師,以畫作供奉朝廷長達20年之久。直至正統七年(1442)才外放出任徽州知府。據《徽州府志》介紹:孫隆政尚寬簡、平易近民、清正廉明、高風亮節。當他告老還鄉時,百姓赦石紀念他的功績,可見他在老百姓心目中是一位頗有口碑的好官。傳世作品僅見與陳錄合璧《梅花圖》卷,現藏杭州西泠印社。其女及婿任道遜,亦善畫梅,傳世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