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梅花道人竹

梅花道人竹

發布時間: 2022-03-11 19:49:35

1. 我若有亭林深處,也思歸去聽秋聲.是什麼意思

1、「我若有亭林深處,也思歸去聽秋聲」是晚清畫家蒲華寫在擬梅道人山水圖上的。梅道人是元代的畫家吳鎮,一生隱居。這句話的意思是——
我如果在樹林的深處也有亭子,我也想隱居那裡聽聽秋聲。這句話主要表現了對隱居生活的嚮往。
2、詳解:
「我亦有亭深竹里,也思歸去聽秋聲」(又如嘉禾八景之《酒泉子》詞。詞既弇陋,其《序》末乃稱梅花道人鎮頓首。偶自作畫,為誰頓首耶?即題竹佚句之「我亦有亭深竹里,也思歸去聽秋聲」,「亦」字、「也」字重疊而用,鎮亦不應昧於字義如此。)

3、梅花道人簡介:
吳鎮(1280—1354),元代畫家。字仲圭,號梅花道人,嘗署梅道人。浙江嘉善人。早年在村塾教書,後從柳天驥研習「天人性命之學」,遂隱居,以賣卜為生。擅畫山水、墨竹。山水師法董源、巨然,兼取馬遠、夏圭,干濕筆互用,尤擅帶濕點苔。水墨蒼莽,淋漓雄厚。喜作漁父圖,有清曠野逸之趣。墨竹宗文同,格調簡率遒勁。與黃公望、倪瓚、王蒙合稱「元四家」。精書法,工詩文。存世作品有《漁父圖》、《雙松平遠圖》、《洞庭漁隱圖》等。

4、蒲華簡介:
蒲華(1839-1911)字作英,亦作竹英、竹雲,浙江嘉興人。號胥山野史、胥山外史、種竹道人,齋名九琴十硯齋、九琴十研樓、芙蓉庵,夫蓉盦、劍膽琴心室等。晚清著名書畫家,與虛谷、吳昌碩、任伯年合稱"海派四傑"。
早年科舉,僅得秀才,遂絕念仕途,潛心書畫,攜筆硯出遊四方,後寓居上海,賣畫為生。善花卉、山水,尤擅畫竹,有"蒲竹"之譽。書法淳厚多姿;其畫燥潤兼施,蒼勁嫵媚,風韻清健。
1911年去世,好友吳昌碩為其料理後事。
傳世作品有《倚篷人影出菰蘆圖》、《荷花圖》、《竹菊石圖》、《桐蔭高士圖》。

2. 吳鎮號梅花道人,他怎麼沒有梅花作品傳世呢

吳鎮是元四家之一,傳世作品有作品有《漁父圖》《雙檜平遠圖》《洞庭漁隱圖》《蘆花雁盪圖》等。這些都可以在匠郢藝術網買到,他叫梅花道人可能是因為他非常愛梅,家室四周遍植梅樹,取齋名「梅花庵」。因居處有橡林,故書齋又名「橡室」。流傳下來的作品裡面梅花很少。竹子圖倒是挺多。可能字型大小代表的是個人的喜好吧。

3. 吳鎮的野竹,的詩意是什麼

此來為作者 吳鎮自 給自己所畫的一副墨竹畫作題的詩。畫中野竹枝葉繁茂,疏密有致,遠離荊榛,走壁穿石,虛心抱節,清風白月里,婀娜婆娑。最後兩句寫這「絕可愛」的野竹完全可以和「渭川淇澳」的竹子為伍和媲美。仔細吟誦,此詩似借野竹喻具有竹子品德但又離群索居未被發現的賢者。

4. 梅蘭竹菊代表中國文學中什麼傳統

自明朝萬曆末年以來,梅、蘭、竹、菊並稱「花中四君子」馳名天下。早在宋元時期,中國花鳥畫即喜以竹、梅為題材,配之以松,人稱「歲寒三友」。元朝畫家梅花道人吳鎮在「三友」之外補畫蘭花,名之「四友圖」。到了明神宗萬曆年間,集雅齋主人新安黃鳳池舍松而引菊,輯成《梅蘭竹菊四譜》,作為學畫的範本刊刻流布,其好友明代著名文學家和書畫家華亭陳繼儒在這本畫譜上題簽「四君」,藉以標榜君子之清高節操。此後,梅蘭竹菊四君子之稱不脛而走。又有人在四君子之外或援松樹,或援水仙,或援奇石,組合配伍而稱「五清」或「五友」。直至清代《芥子園圖譜》專列蘭、竹、梅、菊四譜刊行於世,四君子之說遂逐漸趨定型並深入人心,傳遍神州大地。
雖然梅蘭竹菊四君子並稱較為晚近,但四者進入中國人的審美視界,成為文人士大夫精神生活嚮往的高標,卻是早已有之,源遠流長。「有條有梅」、「其臭如蘭」、「綠竹猗猗」、「菊有黃華」,在《詩經》、《尚書》、《周易》等中華元典之中,梅蘭竹菊都已經展露了自己的優雅風姿,成為影響中國人幾千年人格塑造的重要源頭和精神寄託。

5. 中國畫竹子的名畫家有哪幾個

高克恭(1248——1310),字彥敬,號房山。擅畫墨竹及山水,師文同、米芾父子,兼取董源、巨然、李成諸家之長,成自家一體。此圖為高克恭傳世的唯一一件畫竹作品,用筆溫和沉靜,條理清晰,竹與腳下之石相呼應,可謂「竹石有情」。
趙孟頫,號松雪,又號水晶道人,浙江吳興(今湖州)人。宋太祖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之後。在花鳥畫方面,他糅合「徐熙野逸,黃家富貴」二體,兼工帶寫,不尚工巧,而以清疏淡雅取勝。
管道升,趙孟
之妻,字仲姬,浙江吳興人。工詩文書畫,擅畫梅、蘭、竹。傳世墨跡不多見。管道升畫竹在元代頗負盛名,其特點是:在用墨上不求變化,竹葉並無層次,一筆完成,行筆以中鋒為主,偶有側鋒。最上邊的竹葉作「燕飛式」,用藏鋒筆法挑出,極為生動。
李衎(1245——1320),字仲賓,號息齋道人,薊丘(進北京)人。善畫枯木竹石,尤善雙勾設色竹及水墨竹。李衎曾遍游東南山川,出使過交趾(今越南),深入竹鄉觀察各種竹子的生長狀態。此圖的題材還是修竹與樹石,雜以蘭花野草,共同構築了此畫幽雅明快的意境。
倪瓚(1301——1374),「元四家」之一,字元鎮,號雲林,別號幻霞生、荊蠻民、奚元朗、凈名居士、朱陽館主等,常州人,出身江南富豪,生活十分富裕。此畫湖石瘦立,高梧疏竹,溪流涓涓,筆法雄闊,神氣俱全。
吳鎮(1280——1354),字仲圭,自號梅花道人、梅道人、梅花庵主等。嘉興人,家貧,杜門隱居,性孤僻,不滿元朝統治,從不以畫媚世。除山水畫外,吳鎮兼善山摸竹石。喜用禿筆重墨,氣勢豪邁。該冊的題句印記,系統記述了他寫竹的經驗和創作理論。吳鎮的畫竹法對後世影響巨大。
柯九思(1290——1343),字敬仲,號丹丘生,別號五雲閣吏,台州人。他以畫竹著名,亦善作墨花。墨竹師文同,而能自創新意。他常以書法用筆寫竹石,書畫結合,運用自如。
王紱善畫竹,他筆下的竹瀟灑簡練,意態飛揚,很有文人畫的清幽之境。王紱畫竹雖承前人文同、吳鎮墨竹畫遺風,但筆墨韻味更具文人情懷,當時被稱為畫竹的「國朝第一手」。此畫為元以後的新創風格。
夏昶(1388——1470),迄今為止,中國畫歷史上畫竹最好的畫家,明代人,字仲昭,號自在居士,江蘇崑山人。他繪畫講究法度,結構嚴謹,起筆收筆均以楷書入畫,畫竹幾乎不見復筆。
淇澳是個地名,位於河南省,以盛產竹子而著稱於世。此圖即是一幅表現河水坡石灘渚間之竹林的傳世名作。筆法勁健,構圖疏密有致,整個畫面顯得十分清雅高潔。
鄭燮,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應科舉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進士。官山東范縣、濰縣知縣,有政聲.「以歲飢為民請賑,忤大吏,遂乞病歸。」作官前後,均居揚州,以書畫營生。擅畫蘭、竹、石、松、菊等,而畫蘭竹五十餘年,成就最為突出。

6. 喜愛竹子的畫家是誰(兩個)

在中國畫史中,有很多畫竹名家。從魏晉南北朝開始就出現了竹畫,隋唐得到了發展,出現了王維、吳道子等名家,至宋代出現繁榮,到了明清兩代竹畫的技藝達到了高潮。

在敦煌壁畫中發現了西魏、北周時期的竹畫,這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竹畫。其實,在早在晉代已經有了以阮籍為代表的 「竹林七賢」,這些清談家們以竹林為依託,應該也有很多有關竹子的畫,可惜現在看不到。上世紀70年代,考古學家們在發掘唐代章懷太子墓時,在一幅《侍女與竹》壁畫中意外發現了幾筆墨竹,這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唐玄宗李隆基、畫家王維、吳道子等都喜畫竹。據說到了五代,李夫人還創墨竹法,傳說她常夜坐床頭、見竹影婆娑映於窗紙上、乃循窗紙摹寫而創此法。到宋代,蘇軾發展了畫竹的方法,放棄了以前的畫家們的雙勾著色法,而把枝幹、葉均用水墨來畫,深墨為葉面,淡墨為葉背。以後的元明清時代,畫竹名家輩出,只要是山水或花鳥畫家,很少有不畫竹的,而且開始強調竹的整體氣勢。不過,在眾多的畫家中,鄭板橋的畫竹也堪稱為一絕。這里簡要介紹幾位畫竹名家:

文同(1018-1079),字與可,自號笑笑先生、錦江道人,世稱石室先生。梓州梓潼(今四川梓潼)人。皇佑進士,知洋洲。宋元豐元年出知湖州,次年正月未到任而卒,但人亦稱文湖州。善詩文,工書、畫。享年六十二,著有《丹淵集》。先生善畫墨竹,初不自貴重。知守洋洲,於篔簹谷構亭其上,為朝夕游處之地,故於墨竹愈工。其摯友蘇東坡亦善墨竹,嘗贈詩雲:「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籜龍。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故雲:文氏畫竹「胸有成竹」。然先生自認為「吾乃者學道未至,意有所不適,而無所遣之,故一發於墨竹,是病也,今吾病良已可若何?」但其畫竹仍為學者所宗,謂為「湖州派」。至元代畫墨竹蔚為風尚,如李衎、趙孟頫等名家,皆湖州派之繼承者,對後世影響極大。米芾論文同畫竹雲:「以墨深為面,淡墨為背,自與可始也。」墨竹於北宋仍屬初興之畫藝,與當時尚工筆寫實之花卉猶有時代性之相關,故未見「介」、「爪」式的撇葉,也未見竹節間的書法連筆。通幅畫法在「畫」、「寫」之間,與元代及此後的文人寫竹相異其趣。

高克恭(1248—1310),字彥敬,號房山。擅畫墨竹及山水,師文同、米芾父子,兼取董源、巨然、李成諸家之長,成自家一體。高克恭傳世的畫竹作品只有一件,用筆溫和沉靜,條理清晰,竹與腳下之石相呼應,可謂「竹石有情」。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又號水晶道人,浙江吳興(今湖州)人。宋太祖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之後。在花鳥畫方面,他糅合「徐熙野逸,黃家富貴」二體,兼工帶寫,不尚工巧,而以清疏淡雅取勝。

管道升,趙孟頫之妻,字仲姬,浙江吳興人。工詩文書畫,擅畫梅、蘭、竹。傳世墨跡不多見。管道升畫竹在元代頗負盛名,其特點是:在用墨上不求變化,竹葉並無層次,一筆完成,行筆以中鋒為主,偶有側鋒。最上邊的竹葉作「燕飛式」,用藏鋒筆法挑出,極為生動。

李衎(1245—1320),字仲賓,號息齋道人,薊丘(今北京)人。善畫枯木竹石,尤善雙勾設色竹及水墨竹。李衎曾遍游東南山川,出使過交趾(今越南),深入竹鄉觀察各種竹子的生長狀態。竹畫題材多是修竹與樹石,雜以蘭花野草,共同構築了此畫幽雅明快的意境。

倪瓚(1301—1374),字元鎮,號雲林,別號幻霞生、荊蠻民、奚元朗、凈名居士、朱陽館主等,常州人,出身江南富豪,生活十分富裕。元末賣去家產,浪跡江湖。平生好學,工詩、書、畫。其水墨山水,宗董源,兼學荊、關,作品多取材於太湖一帶景色,意境簡率荒寒。他的畫風對明清文人山水畫有較大影響,與王蒙、黃公望、吳鎮並列「元季四大家」。書風簡淡清逸,有《淡室詩》、《自書詩稿》等多種書跡存世。他的畫湖石瘦立,高梧疏竹,溪流涓涓,筆法雄闊,神氣俱全。

吳鎮(1280—1354),字仲圭,自號梅花道人、梅道人、梅花庵主等。嘉興人,家貧,杜門隱居,性孤僻,不滿元朝統治,從不以畫媚世。除山水畫外,吳鎮兼善山摸竹石。喜用禿筆重墨,氣勢豪邁。

柯九思(1290—1343),字敬仲,號丹丘生,別號五雲閣吏,台州人。他以畫竹著名,亦善作墨花。墨竹師文同,而能自創新意。他常以書法用筆寫竹石,書畫結合,運用自如。

王紱(1362-1416),字孟端,號友石生,初隱九龍山,又號九龍山人,鰲叟。無錫人。洪武初以能書畫薦入翰林,擢為中書舍人。山水師王蒙,畫長江遠山、叢篁怪石,無不精妙。永樂間以墨竹名天下,為當時第一。有投金帛購其尺片。紱亦博學善詩。人評其畫竹曰:「能於遒勁中出姿媚,縱橫處見灑落。」其畫面方寸之間 便見瀟灑淇澳,妙境深幽。其作品流傳至今的有《山亭文會圖》、《風城餞詠圖》、《竹石圖》等。著有《友石山房集》。他筆下的竹瀟灑簡練,意態飛揚,很有文人畫的清幽之境。王紱畫竹雖承前人文同、吳鎮墨竹畫遺風,但筆墨韻味更具文人情懷,當時被稱為畫竹的「國朝第一手」。此畫為元以後的新創風格。

夏昶(1388—1470),字仲昭,號自在居士,江蘇崑山人。被稱為迄今為止中國畫歷史上畫竹最好的畫家,他繪畫講究法度,結構嚴謹,起筆收筆均以楷書入畫,畫竹幾乎不見復筆。他有一幅表現河水坡石灘渚間之竹林的傳世名作。筆法勁健,構圖疏密有致,整個畫面顯得十分清雅高潔。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應科舉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進士。官山東范縣、濰縣知縣,有政聲,「以歲飢為民請賑,忤大吏,遂乞病歸」。作官前後,均居揚州,以書畫營生。擅畫蘭、竹、石、松、菊等,而畫蘭竹五十餘年,成就最為突出。他的畫取法於徐渭、石濤、八大山人,而自成家法,體貌疏朗,風格勁峭。工書法,用漢八分雜入楷行草,自稱「六分半書」。並將書法用筆融於繪畫之中。主張繼承傳統「十分學七要拋三」,「不泥古法」,重視藝術的獨創性和風格的多樣化,所謂「未畫之先,不立一格,既畫之後,不留一格」,對今天仍有借鑒意義。詩文真摯風趣,為人民大眾所喜誦。亦能治印,「接近文何」。有《鄭板橋全集》、《板橋先生印冊》等。

對於畫竹,鄭板橋曾寫下了自己的體會:「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總之,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在法外者,此機也。獨畫雲乎哉!」因此,從竹子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啟示,激發情感,經過「眼中之竹」,轉化為「胸中之竹」,藉助於筆墨,揮灑成「手中之竹」即「畫中之竹」。鄭板橋的作品,存世較多,流傳也廣,自清代以來,被世人行家所嘆服,成為「人爭寶之」的珍品。

古代愛竹的人很多,還有不少以竹為自己名號的人。宋人周紫枝自號竹坡居士,將自己的著作以竹為名,曰《竹坡詩話》。明人王冕、清人張道深都以竹為自己的名號。

7.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畫竹名家

文同、柯九思、鄭板橋、羅聘、李方膺等。

1、文同

文同/文與可(1018~1079年),字與可,號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稱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縣(今屬四川省綿陽市鹽亭縣)人。著名畫家、詩人。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進士,遷太常博士、集賢校理,歷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陝西洋縣)等知州或知縣。元豐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吳興)就任,世人稱文湖州。

元豐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陳州(今河南省淮陽縣)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歲。

文同以善畫竹著稱。他注重體驗,主張胸有成竹而後動筆。他畫竹葉,創濃墨為面、淡墨為背之法,學者多效之,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大師」之稱,又稱之為「文湖州竹派」。「胸有成竹」這個成語就是起源於他畫竹的思想。

2、柯九思

柯九思(1290—1343),字敬仲,號丹丘、丹丘生、五雲閣吏,台州仙居(今浙江仙居縣)人。其父柯謙,曾任翰林國史檢閱、江浙儒學提舉,是元朝仙居較為顯揚的一個官宦。大德元年(1297),隨父遷居錢塘(今杭州)。

柯九思博學能詩文;善書,四體八法俱能起雅去俗。素有詩、書、畫三絕之稱。他的繪畫以「神似」著稱,擅畫竹,並受趙孟頫影響,主張以書入畫。

主要作品有《竹石圖》、《清閟閣墨竹圖》、《雙竹圖》等。

3、鄭板橋

鄭板橋(1693-1765),原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官山東范縣、濰縣縣令,政績顯著,後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鄭板橋一生只畫蘭、竹、石,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是清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圖》、《清光留照圖》、《蘭竹芳馨圖》、《甘谷菊泉圖》、《叢蘭荊棘圖》等。

4、羅聘

羅聘(1733-1799),清代畫家,「揚州八怪」之一。字遯夫,號兩峰,又號衣雲、花之寺僧、金牛山人、師蓮老人等。祖籍安徽歙縣,其先輩遷居揚州。為金農入室弟子,布衣,好游歷。

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蘭、竹等,無所不工,筆調奇創,超逸不群,別具一格。善畫《鬼趣圖》,畫鬼態無不極盡其妙,藉以諷世。亦善刻印,著有《廣印人傳》。

金農死後,他搜羅遺稿,出資刻版,使金農的著作得以傳於後世。其妻方婉儀,字白蓮,亦擅畫梅蘭竹石,並工於詩。子允紹、允纘,均善畫梅,人稱「羅家梅派」。

5、李方膺

李方膺(1695年—1755年),字虯仲,號晴江,別號秋池,抑園,白衣山人等,通州(今江蘇南通)人。寓居金陵借園,自號借園主人。中國清代詩畫家、官員,為「揚州八怪」之一。

為官剛正不阿,廉潔愛民。出身官宦之家,曾任樂安縣令、蘭山縣令、潛山縣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職,為官時"有惠政,人德之",後因遭誣告被罷官,去官後寓南京借園,自號借園主人,常往來揚州賣畫。

與李鱓、金農、鄭燮等往來,工詩文書畫,擅梅、蘭、竹、菊、松、魚等,注重師法傳統和師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畫筆法蒼勁老厚,剪裁簡潔,不拘形似,活潑生動。被列為揚州八怪之一。

有《風竹圖》、《游魚圖》、《墨梅圖》等傳世。著《梅花樓詩鈔》。善畫松、竹、蘭、菊、梅、雜花及蟲魚,也能人物、山水,尤精畫梅。作品縱橫豪放、墨氣淋漓,粗頭亂服 ,不拘繩墨,意在青藤、白陽、竹憨之間。畫梅以瘦硬見稱,老乾新枝 ,欹側蟠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文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柯九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鄭板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羅聘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李方膺

8. 「畫竹」的名家是誰關於「竹」的詩句有哪些

  • 「畫竹」的名家是:吳鎮

  • 關於「竹」的詩句有:

  1. 新竹

    清代:鄭燮

    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乾為扶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龍孫繞鳳池。

  2. 菩薩蠻·銅簧韻脆鏘寒竹

    唐代:李煜

    銅簧韻脆鏘寒竹,新聲慢奏移纖玉。眼色暗相鉤,秋波橫欲流。

    雨雲深綉戶,來便諧衷素。宴罷又成空,魂迷春夢中。

  3. 唐代:李賀

    入水文光動,抽空綠影春。
    露華生筍徑,苔色拂霜根。
    織可承香汗,裁堪釣錦鱗。
    三梁曾入用,一節奉王孫。

  4. 滿江紅·詠竹

    明代:陸容

    不種閑花,池亭畔、幾竿修竹。相映帶、一泓流水,森寒潔綠。風動仙人鳴佩遂,雨余凈女添膏沐。未成林,難望鳳來棲,聊醫俗。
    問華胄,名淇澳。尋苗裔,湘江曲。性孤高似柏,阿嬌金屋。坐蔭從容煩暑退,清心恍惚微香觸。歷冰霜、不變好風姿,溫如玉。

  5. 東湖新竹

    宋代:陸游

    插棘編籬謹護持,養成寒碧映漣漪。
    清風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籜時聞聲簌簌,放梢初見葉離離。
    官閑我欲頻來此,枕簟仍教到處隨。

9. 問問了解鄭板橋的各位兄台關於鄭板橋的一首詩

你是要問什麼?如果是要問題目的話,下面那個不是詩,應該是篇叫《畫竹題記》的散文。全文要麼?要的話給你。

至於上面一首貌似是鄭板橋的潤格橫幅,我也記不太清了,要不你去網上找找。

下面是畫竹題記的全文和注釋(網上摘的):

畫竹題記二則(清)鄭燮



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1],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總之,意在筆先者[2],定則也;趣在法外者,化機也[3]。獨畫雲乎哉!



畫竹之法,不貴拘泥成局,要在會心人得神[4],所以梅道人能超最上乘也[5]。蓋竹之體,瘦勁孤高,枝枝傲雪,節節干霄,有似乎士君子豪氣凌雲,不為俗屈。故板橋畫竹,不特為竹寫神,亦為竹寫生[6]。瘦勁孤高,是其神也;豪邁凌雲,是其生也;依於石而不囿於石,是其節也;落於色相而不滯於梗概[7],是其品也。竹其有知,必能謂余為解人;石也有靈,亦當為余首肯。

甲申秋杪[8],歸自邗江[9],居杏花樓。對雨獨酌,醉後研墨拈管,揮此一幅,留贈主人。

注釋:

[1]倏:迅速,忽然。[2]意在筆先:謂創作中構思在落筆之前,無論寫字、作畫、詩文創作都是這樣。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夫欲書者,先干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3]化機:自然的機運。[4]得神:領悟其精神。[5]梅道人:指吳鎮,字仲圭,號梅花道人,元代嘉興人。工詞翰,善畫山水竹石,每題詩其上,時人稱為三絕。著有《梅花道人遺墨》。[6]生:生性。[7]色相:佛教用語,指一切事物的形狀外貌。[8]甲申:乾隆二十九年(1764)。秋杪(miǎo):秋末。[9]邗(hán)江:江蘇江都的古稱。

這二則選自《鄭板橋集》的《題畫》及《補遺》。鄭燮善畫竹,並愛在畫幅上題詩作記。這二則是寫畫上的題記。第一則巧妙地闡述了由外界自然美引起創作沖動,構思成胸中之竹。但在落筆時,卻又不是胸中之竹,表現了法外的情趣。第二則作於乾隆二十九年(1764),也就是作者去世的前一年。說明了畫竹要畫出竹子的「神」、「生」、「節」、「品」,也就是說,創作要貫注作者獨特的創作個性,「不貴拘泥成局」。兩則短文不僅表達了鄭燮創作中的真知灼見和藝術追求,而且行文洗練,寥寥幾筆,就勾勒出清秋竹林之美和竹的豪氣凌雲不為俗屈的精神境界,也是鄭板橋自己精神的寫照。

10. 吳鎮的繪畫經歷是怎樣的

浙江嘉善縣魏塘鎮,有一條花園弄,因花園多而得名。如今弄內花園幾乎沒有一點痕跡了,但還有一座庵。此庵是為了紀念元代四大畫家之一的梅花道人而留下的。

梅花道人即吳鎮,南宋滅亡的第二年,他出生在這里。少年時,因家境貧寒,輟學在家,自學詩書,習字繪畫,非常用功。可是他有一個怪脾氣,喜歡與賣卜者及貧僧窮道結交,而不願與紈絝子弟來往。

一次,家裡人勸他:「對門盛大人能書善畫,整天門庭若市。你若學字畫,該去求教他才是。」

吳鎮搖搖頭說:「他只知應酬名士,又不是什麼真正習字繪畫。我才不去呢!」

家裡人知道,即使有好字妙畫,只有名人題字才能成名,勸他還是去一趟好。

吳鎮卻自豪地說:「功到自然成。不信,20年後再看吧!」

從此,吳鎮習字繪畫更勤了。他找到一幅宋人董源、巨然的《秋原山水圖》,如獲至寶,天天看呀,臨摹呀,逐漸心領神會,掌握了畫畫的技巧。

這一年是大比之年,在家人再三勸說下,他終於答應上京趕考了。可是,他一出家門,竟只顧游覽山川名勝,廣交文人朋友,從松江的醉白池到鎮江的金山寺,從蘇州的玄妙觀到湖州的道場山,從苕溪兩岸到杭州孤山,一路上靠賣些字畫度日。年復一年,離家時尚是年輕人,回來時已經兩鬢斑白了。這時,他的詩、字、畫已很有名望,但其脾氣絲毫未改,凡有達官貴人請他作詩繪畫,他總是冷眼相待。而對那些貧民窮士,卻是有求必應。有時還將自己的得意之作取出,任人挑選,慷慨相贈。

當年過半百的吳鎮回到魏塘時,家人皆已亡故,故居也只剩下斷牆殘壁。於是,他就在舊基上重建了三間陋室,在屋的四周種上梅花。他唯一的伴侶,就是一頭小黑騾。

一天,他坐在堂中飲酒作詩,見門前的一枝梅花分生五叉,枝上朵朵花兒綻開,越看越喜愛,覺得梅花的性格就像自己的性格一樣,於是自號梅花道人,也稱梅花和尚。從此,他的字畫上就以這種別號代替了吳鎮的真姓名。鄉里人也知道這里住著一位一不念經、二不做道場的梅花道人。

每當魏塘的集日,吳鎮就牽過黑騾,將一個竹簍往它頸上一掛,簍里放上幾幅字畫和盛油裝米的器皿,然後輕輕一拍,送它出門。小黑騾整天伴隨主人,已非常懂得主人的心思,待吳鎮裝好東西,就邁開四蹄,得得得得地走出院門,走過小橋,穿過花園弄,直到東門集市上才停住。趕集人見到黑騾上街,紛紛上來觀看。要求字畫的人,照例從簍里取出,然後看看夾在裡面的字條,按照梅花道人寫的所需要的物品,如數一一買好,放入簍內。接著,小黑騾就會搖頭擺尾,不聲不響地離開集市,得得得得地邁開四蹄,由原路回到梅花道人身旁。

元朝至正十四年,一天,魏塘集市上又聚集著一些想求梅花道人字畫的人,在等著小黑騾。可是,這天集市已過,還不見小黑騾的影子,大家都有一種不祥的預感,便相約到花園弄去看個究竟。果然,當人們來到梅花庵時,只見小黑騾站在梅花道人的床邊,這位當代的名畫家已經與世長辭了。桌上,留著一張紙,上面寫著「梅花和尚之塔」6個大字。眾鄉親將梅花道人埋在他自己屋旁,這6個字也就被鐫成墓碑。

700年過去了,那塊他親手寫的墓碑,還樹立在他的墓前。

梅花庵現在是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庵內至今還保存著梅花道人吳鎮的遺作八竹碑及草書《心經》呢。

熱點內容
四川蘭花酒 發布:2025-09-17 03:31:35 瀏覽:204
三角插花瓶的做法 發布:2025-09-17 03:18:55 瀏覽:590
牡丹江山城火鍋 發布:2025-09-17 03:13:53 瀏覽:733
綠植行業利潤 發布:2025-09-17 03:08:13 瀏覽:691
女司機七夕 發布:2025-09-17 03:06:54 瀏覽:938
一朵花老王 發布:2025-09-17 03:02:27 瀏覽:332
花藝畢德 發布:2025-09-17 02:39:38 瀏覽:949
室內花卉館 發布:2025-09-17 02:38:25 瀏覽:666
七夕銀杏湖 發布:2025-09-17 02:26:53 瀏覽:237
刀劍亂舞小說插花集 發布:2025-09-17 02:24:43 瀏覽: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