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文徵明行書梅花詩卷
『壹』 文徵明的書法作品有哪些
您好,給您幾個文徵明比較有名的作品吧:
立軸
文徵明《行書立春進賀七律詩軸》
文徵明《行書午門朝見詩軸》紙本 130.4×28.7cm 上海博物館藏
文徵明《行書七律詩軸》 紙本 122×59.6cm 上海博物館藏
文徵明 《行書五律立軸》 絹本 138cm×72cm 西泠印社藏
文徵明 《行書「剡藤湘竹」七言詩軸》 347.9×90.8cm 常州博物館藏
文徵明 《行書雪後早朝詩軸》 紙本 縱150.5 橫65.4厘米 青島市博物館藏。
文徵明《草書七絕詩軸》 縱109.6厘米 橫30.6厘米 蘇州博物館藏
文徵明《行書五言律詩》 紙本立軸 191x72.2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小楷
文徵明《小楷前後赤壁賦》
文徵明《小楷離騷經九歌卷》紙本 縱23.0厘米橫263.0厘米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文徵明《小楷醉翁亭記》 紙本 軸 縱53.5公分 橫28.6公分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文徵明《小楷歸去來兮辭》紙本楷書 13.7×16.1厘米 嘉靖三十年(1551年)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文徵明《小楷離騷經》冊頁 紙本 21×24cm×9 憨齋吳南生私人藏
文徵明《小楷太上老君說常清凈經》、《老子列傳》合冊,紙本,縱20.9厘米,橫11厘米,天津市博物館藏。
文徵明《小楷蓮社圖記》 冊,紙本, 縱25.5厘米橫9.8厘米
文徵明《小楷落花詩冊》
文徵明《小楷草堂十志》各縱23.2、橫28.4厘米。故宮博物院其他
文徵明《行草書蘭亭序》 29.2×120.5cm 嘉靖三十七年(89歲)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文徵明《行書詩卷》紙本 43×440cm 朵雲軒藏
尺牘
文徵明《致四叔公、五叔公札》冊頁 紙本楷書 23×12.3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跋右軍十七帖
跋祝允明赤壁賦
山水冊頁書法
行書千字文
行書滕王閣記
草書赤壁賦
想要練好文徵明的書法,建議您使用類似「書法三寶」這樣的練字工具,進步會很快的,望採納!
『貳』 明文徵明行書梅花詩卷的作品介紹
藏於遼寧省博物館的《梅花詩》卷是文徵明遺留下來的較為成熟時期的代表作之一。
此卷為行書,縱47.2厘米,橫470厘米,共13行,每行五字。內容為文徵明自己所創作的《梅花詩》七律三首。作者署「壬子款」,為嘉靖三十一年,此時文徵明83歲。卷後鈐「文徵明印」白文方印、「衡山」朱文方印,引首印鈐「傍雲」圓朱文。
『叄』 明文徵明行書梅花詩卷的介紹
行書來《梅花詩》卷是明代書畫家源文徵明書詠梅花詩三首,時年已八十有三。此書卷縱四十七點二厘米,橫四百七十厘米,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有方家評說此作,「結構寬展舒和,骨肉停勻,通篇氣息暢通,渾成一體。」這件大字行書,在書家傳世墨跡中並不多見。
『肆』 明唐寅行書落花詩卷的作者簡介
唐寅(1470-1523),字伯虎,號桃花庵主,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別號。江蘇蘇州人。舉鄉試第一(解元)。後因科場舞弊案受牽連,功名受挫,又遭家難,經歷坎坷。後半生在蘇州城西北桃花塢建一「桃花庵」,以賣文鬻畫聞名天下。時與徐禎卿、祝允明、文徵明,切磋文藝,號「吳中四才子」。唐寅「任逸不羈,頗嗜聲色」,自署印「江南第一風流才子。」他博學多能,吟詩作曲,能書善畫,是我國繪畫史上傑出的大畫家,擅人物、山水、花鳥。唐寅書法為畫名所掩,主要學趙孟頫,更受李北海影響,筆畫俊逸挺秀,婉轉流暢,筆力稍弱,鉤挑綿軟,看不出一絲狂態。王世貞評曰:「伯虎入吳興堂廡,差薄弱耳。」流傳墨跡有《自書詩》、《聯句詩》、《落花詩卷》等。
『伍』 文徵明行書有哪些
早期有《南窗記》,中期有《詩稿五種》,晚期有《西苑詩》。
文徵明簡介:
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 ,世稱「文衡山」,漢族,長州(今江蘇蘇州)人。明代著名畫家、書法家、文學家。因官至翰林待詔,私謚貞獻先生,故稱「文待詔」、「文貞獻」。為人謙和而耿介,寧王朱宸濠慕名相聘,託病不赴。正德末年以歲貢生薦試吏部,授翰林待詔。他不事權貴,尤不肯為藩王、中官作畫,旋即便致仕歸鄉。四方人士求詩文書畫者,絡繹道路。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卒,年九十歲。有《甫田集》。文徵明的書畫造詣極為全面,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人稱是「四絕」的全才。與沈周共創「吳派」,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明四家」(「吳門四家」)。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 並稱「吳中四才子 」。在畫史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吳門四家」。
『陸』 明唐寅行書落花詩卷的相關資料
一、落花詩的由來和主要內容
唐寅的落花詩為和作。公元一五O 四(明弘治十七年)春,沈周撰寫落花詩七律十首,除唐寅外。文徵明、徐禎卿等皆有和詩。史載唐寅的和作為七律三十首,各種唐寅詩文集的刻本都有收錄,周道振、張月尊所輯校的《唐伯虎全集》將其收入原集部分。但根據唐寅每次書寫的墨跡,有很多落花詩句與原集中所收的並不相同,顯然經過修改。據統計大異者有十七首,《唐伯虎全集》將它們編入補遺。因而落花詩實際上總共有四十七首。和詩「柔情綽態,如泣如訴」,在當時廣為傳頌。有人認為落花詩的內容反映了封建士大夫的感物傷懷的頹廢情緒,因而不足取。其實,這樣的理解完全曲解了唐寅詩中的深意。
唐寅性穎利,聰明殊凡,童髫中科第,二十九歲時鄉試中第一名解元。三十歲入京會試時,卻因徐經科場受賄案被累下獄而廢。此後.他不但功名無望,且生計日薄,與妻子反目仳離,不久又與弟申異炊.可以說落魄之極。唐寅作落花詩那年三十五歲,離科場被黜之事不過五年,剛剛經歷過人生的低谷,「其胸中塊壘鬱勃之氣,無由自泄,假諸風雲月露以泄之」。因此,落花詩看似傷春,實則自攄其才情。把它們理解為浮薄傷雅的風流之作,可以說完全沒有讀懂它。
詩中多處表達了對光陰易逝、年華易老的感慨,是其年輕時《白發詩》的余韻。唐寅二十五歲時發現自己「玄首有華絲」,不禁「愴然百感興」,並鼓勵自己「功名須壯時」。那時他尚年輕氣盛,前途也是一片光明;如今境遇大改,雖同是感嘆白發生,卻更添了幾分英雄落寞的暮氣。
同時,詩中也充滿了郁悶不得志的情緒,多處暗示了自己痛苦的遭遇。「春盡愁中與病中,花枝遭雨又遭風」無疑是其經歷的寫照;而「多少好花空落盡,不曾遇著賞花人」等句則借「落花」之意象。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的傷感。
以唐寅之才氣,遭遇如此不幸,確實是可悲可嘆的。了解這樣的背景,才能明白其惜花憐花嘆花的萬千感慨絕非士大夫閑來無事的無病呻吟,更不是為賦新詞強說愁,其中自有慷慨激烈的悲憤之情。但值得一提的是,落花詩並不僅僅是傷情之作,特別是修改後的詩句,多次透露出唐寅罹禍後對功名富貴的全新理解,開始對人生無常心中了了,為其日後皈依佛氏之先兆。也正因為詩中所含的超脫曠達之意,使唐寅即使在晚年心境平和之後仍然偏愛自己當年的這些詩作。
二、唐寅多次書寫落花詩的原因
唐寅一生多次反復書寫落花詩,與當時的文人風氣有一定的關系。一方面,明代中期的蘇州地區是文人雅士的聚集之地,意氣相投的師友彼此之間往來唱和、互贈詩畫十分頻繁。或書寫自己所作詩文贈送他人,或書寫別人的詩作,或在他人書畫上題詩作跋,都是常有的現象。唐寅傳世的書畫作品中,就有很多為應邀而作,有些卷上即註明贈某人或為某人所作。所以他多次書寫落花詩,有可能是分贈不同的友人。另一方面,將自己的得意之作反復自錄也是當時文人雅士的普遍做法。如祝允明曾多次書寫自己所作《和陶淵明飲酒二十首》,而與唐寅一起和沈周落花詩的文徵明後來也曾多次書寫他所作的落花詩。
當然,唐寅選擇落花詩作為反復書寫的內容,更有其自身的內驅力。如果說他第一次寫落花詩是有感而發,抒發了科場失意的苦悶與煩惱,那麼,以後的多次書寫則是別有寄託了。『落花』是唐寅詩中的象徵性意象,既借花喻人,亦以花抒意。在『落花』上,寄寓著唐寅復雜而豐富的生活體驗與生命體驗。在第一次和沈周的詩中。他的情緒比較低落,哀怨、愁苦多於牢騷。有些詩句的情感很消極,如『五更風雨葬西施』,陳繼儒閱後說:『唐伯虎詠落花詩,至「五更風雨葬西施」之句,不覺氣短。』⑥從技巧上看,『「五更風雨葬西施」,摹寫刻摯,尚未及徐昌國之自然渾成。』⑦而至嘉靖元年(一五二二),唐寅已經歷了更多的坎坷與艱辛,年少時的春風得意早已煙消雲散,加上年老多病,貧困交加,已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他自己亦如落花,即將辭世而歸土。這時候,由於有了更多的體驗,像『五更風雨葬西施』這種詩句也就再也不寫了,而代之以蒼涼和凄絕,發出了『十載鉛華夢一場,都將心事付滄浪』的感慨。而『二項未謀田負郭,一餐隨分粥依僧。醉來試倩家人道,銷盡粗豪氣未曾』等句,真是鉛華落盡,一露真身。『銷盡粗豪』說明他的心境已趨向平淡、平靜,不再做『功名隗儡下場人』,『氣未曾』則表明他並未喪失生命的信心。故中國美術館所藏落花詩卷雖是晚年之筆,並沒有衰頹之氣。該藏本全幅四米五左右,整篇氣脈流暢,涌動著生命的活力。唐寅寫落花、唱落花,是對即將逝去的生命的歌唱,所以讀其詩、賞其宇,猶感他生命的燦爛光輝。
『柒』 明文徵明行書梅花詩卷的書法賞析
文徵明行書《梅花詩》卷,該詩卷為一般行書手稿,寫得清新俊逸。文徵明在書法藝術上成就最高的是小楷,所以這幅《梅花詩》卷仍帶有很濃的小楷筆意。此卷行書熔晉、唐大家於一爐,而又不同於他們那種筆意連綿、體勢險絕、極度誇張之作。在文徵明的筆下,明顯洋溢著他自己那種恬淡平和的風神氣息。此卷運筆悠然老到,意氣平和,牽來曳往,應規入矩,精謹而純熟。全卷雖無縱橫捭闔之勢,但由於書傢具有很強的駕馭中鋒用筆的能力,故而整體筆勢圓融婉轉、飛動輕靈、開合有度、收放適宜。其筆墨流暢而不飄浮,點畫纖細處而不顯弱,骨氣深沉,血肉豐潤。偶作牽連縈帶之筆,亦無拖沓之嫌。
文徵明此詩卷的結字似欹反正,或大或小,或偏或正,方圓肥瘦,疏密長短,各具姿態,隨心所欲又不逾規矩。在用筆上,此卷以中鋒為主,筆畫起止有斷有連、有虛有實,清爽利索,雖然變化多端,然而最終能一氣呵成,自然流暢。其章法疏空簡闊,用墨濃淡相間,造成了黑白平衡的視覺效果。總之,此卷書法用筆虛和而骨力內蘊,用墨濃淡不拘而神韻反出,章法疏空而氣勢流宕。這也是文徵明行書的主要特徵,反映了士大夫文人崇尚自然的率真情致。
『捌』 文徵明書梅花詩白話文
該卷行書巨跡為文徵明所書《梅花》、《桃花》、《梨花》詠花詩三首,以花作寄情,歌詠梅花獨傲寒霜、桃花嫵媚動人、梨花素潔飄逸。全文如下:
梅花
林下仙姿縞袂輕,水邊高韻玉盈盈。
細香撩鬢風無賴,瘦影涵窗月有情。
夢斷羅浮春信遠,雪消姑射曉寒清。
飄零自避芳菲節,不為高樓笛里聲。
桃花
溫情膩質可憐生, 輕韶入粉勻?
新暖透肌紅沁玉,晚風吹酒淡生春。
窺牆有態如含笑,背面無言古惱人。
莫作尋常輕薄看,楊家姊妹是前身。
梨花
剪水凝霜蝶裙,曲闌風味玉清溫。
粉痕露春含淚,夜色籠煙月斷魂。
十里香雲迷短夢,誰家細雨鎖重門。
一樽不負清明約,洗卻殘妝綠滿村。
末署款「嘉靖乙卯二月八日書,徵明為子際江茂學」,鈐白文印「文徵明」及朱文印「衡山」和「停雲」。「嘉靖乙卯」為公元1555年,時年文氏86歲。
文徵明以書畫著稱於世。他的書法早年師從李應楨,小楷深得智永、王羲之、王獻之筆法,行書出於《聖教序》,大字則仿黃庭堅,並參以蘇軾、米芾筆意。該卷乃其行書大字傑作,從結體、運筆與縱筆取勢看,頗多黃庭堅遺意。字疏行寬,氣韻聯貫,很多字的走勢、筆法及其力度,均給人老辣、遒勁之感。前人論其大字行書「如風舞瓊花,泉鳴竹澗」,觀此作,則此言不虛。
尤為難得的是,這件文徵明的晚年佳作是書寫在當時高麗國(現今朝鮮)向明政府進獻的貢紙上。原紙上有三方碩大的朱文方印,印文為「朝鮮國王之印」。據《式古堂書畫匯考》和《秘殿珠林》等文獻記載,在這一年,文徵明還分別用「朝鮮墨箋」和「朝鮮磁青箋」書寫小楷《金剛經》軸,說明在他的晚年用朝鮮的貢紙來創作書法是較為常見的。但用鈐有朝鮮國王之印的大幅貢紙來寫大字行書的作品,則僅此一件而已。
『玖』 急求文徵明《梅花》翻譯~
詠花詩·梅花
【明】文徵明
林下仙姿縞袂輕,水邊高韻玉盈盈。細香撩鬢內風無賴,瘦容影涵窗月有情。
夢斷羅浮春信遠,雪消姑射曉寒清。飄零自避芳菲節,不為高樓笛里聲。
【詩意】
山林下的梅花如仙人般美妙的身姿,白色的裙袂輕輕飄起,
清水邊的梅花如高人般超然的韻致,如玉的梅枝盈盈欲淚。
細細的清香緩緩侵入鬢角的發絲,這善解人意的風兒真是可愛,
梅樹清瘦的身影探入殘夜的紗窗,這皎潔明亮的月光確實有情。
一場思鄉懷人的春夢在這羅浮山下被無情地打斷,故鄉春來的訊息太遠無法傳遞,
那傳說中的美麗飄渺的姑射山上的積雪已經消融了吧,難怪這清晨讓人覺得了寒意。
在遠方不斷漂泊流離的人啊不敢在萬花開放的節令流連,
不敢為了遠處那高樓上吹笛人笛聲里的纏綿情思而遠足樓下啊。
『拾』 明文徵明行書梅花詩卷與蘭亭序集哪個更好
行書字帖好的有:《晉王羲之蘭亭序貼(唐摹本)》、《宋拓懷仁集王書聖教序》、《宋蘇軾新歲展慶、人來得書帖》、《宋米芾苕溪詩卷》、《宋黃庭堅松風閣詩、華嚴疏卷》、《宋蔡襄自書詩》、《元趙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