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梅花槍教學視頻

梅花槍教學視頻

發布時間: 2022-03-11 01:38:48

A. 周旺鎮的周旺名人

高漢超,字龍飛,清光緒八年(1882)農歷五月生於安鄉縣南堤拐。民國26年(1937)遷來邵陽縣周旺鋪張平(今隆回縣周旺鎮張平村)岳家定居。父高庭盛,濱湖佃農,擅長武藝,喜施教,除教鄉鄰外,還潛心教他習武。他勤學苦練,學會父親的秘傳武功,因家貧,十六歲投長沙、零陵警察局(所)當兵。任過軍士稽查、巡警、副官等職。民國15年2月,秉著以武術救國的意願,報名參加國民革命軍第八軍,參與汀泗橋、賀勝橋等戰役。17年,湖南國術館招考武術人員,他被錄取。入館後,既當教官,又當學員,學會了少林拳術,掌握了撲擊手法,武功益精。19年,他參加湖南省第一屆國術比賽,名列第二,獲「精武衛國」銀質獎牌。同年,省國術館為配合部隊發展武術,將他推薦到國民黨十五師任少校國術教官。部隊調防邵陽,他拜訪當地有名拳師王梅青,選學王的精武、司路施拳、梅花槍刀。21年師部選拔他出席湖南省第二屆武術比賽,名列第一,獲「武藝超群」金牌獎。24年,調國民黨第八軍任少校國術教官。26年盧溝橋事變後,因戰時停授國術,攜眷來周旺鋪安家。解甲歸田後,懷著以武術振興中華的信念,設館授徒。民國28年被灘頭鎮聘往教館,一年連教兩廠。邵陽有個禹胖子前來「破廠」,當眾被打敗,胖子當眾賠禮道歉。從此,各派拳師不再提與此他「破廠」。嗣後,邵陽等地要求他「教廠」的更多,直到1950年才停止傳授。他一生培育了數以百計的武術人材。他的武術造詣較深。計拳有:金剛煉、太極、萬法歸宗、猴拳、洪拳等四十八路;刀有:雙刀、單刀各十四路。還有梅花槍三路,耙二路,共計七十餘路拳術。練得好的是:雙刀、梅花槍與猴拳。最突出的是他常練的「金剛鑽」。拳術的主要特點是:以快為主,先發制人;以柔克剛,剛柔相濟。1953年9月病逝,終年71年。
李馥生(1893~1976),號芬萼,輩名佑琪,1893年生,周旺鎮車塘村人。幼時在本村讀私塾數年,後就讀於周旺鎮文昌小學。因聰穎好學,成績優良,於1923年前後考入邵陽縣立師范。畢業後回鄉參加由彭達硅領導的農民協會,任秘書。半年後當地農民運動失敗,回村開始從事天文地理學研究,師從當地著名天文地理學家李靖臣先生,得其真傳。每年通過觀測農歷八月初一、初二、初三晚上的天象,便能較為准確地預測來年的氣象,並通過常年不斷的觀察,能准確判斷出何時會出現日食、月食及短期的氣候變化。這在當時缺乏儀器測量和科學技術不發達的時代,尚屬可貴,為後來的天氣預報研究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50年代初期,廣西的三江橋幾修不成,後經他測定的位置,修建才告成功;洞口的花園橋,橋墩屢被洪水摧毀,後經他測算出動工日期和時間,才順利建成。不少人贊譽李馥生為「李半仙」,他的名字幾乎聞名於大半個中國,特別在雲南、廣西、貴州、四川等地名氣更大,這些地方的人常來請他推算天氣,或測定墓穴、宅基地。死後多年,仍有不少外地人來找他。他所編印的《望星樓通鑒》、《萬年歷通書》等歷學著作,成為當時歷學界的經典,暢銷海內外。2001年3月,兩個英國人從他的後人處買走兩塊木刻歷書印刷板。當前不少地方民間歷書仍以李馥生的名字為招牌,可見他所編寫的歷書深受人們歡迎。一生學說與著述有相當部分的科學性與理論性,但也沿襲摻雜了不少封建迷信的糟粕。青年時期待人隨和,雖不斂財,但收入不菲,小有家產。土改時被劃為地主,歷書編印館由農會接管,他被管制勞動3年。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多次批鬥。
覃順壽,1945年生,周旺鎮人。教授、主任醫師,大校軍銜。先畢業於第四軍醫大學,後就讀湖南醫科大學研究生,獲醫學碩士學位。從事醫院管理和內科臨床40年,任職軍隊多家醫院主任醫師、院長和第一軍醫大學教授。參編論著《臨床教學查房》、《常見病出院康復指南》,任副主編。積極開展新業務、新技術課題研究,認真總結經驗,撰寫醫學論文,在國家級雜志和省級雜志發表20餘篇,獲市級以上科技進步獎4項。1987年,在老山防禦作戰中記二等功,並獲「戰地模範衛生幹部」稱號。
文樹勛,男,漢族,湖南隆回縣周旺鎮人,1965年1月28日生,中共黨員,大學文化,高級經濟師。現任長沙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長沙市第十一、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B. 武術種類

1、泰拳

泰拳即泰國拳術,殺傷力大。泰拳是一門傳奇的格鬥技藝,是一項以力量與敏捷著稱的運動。主要運用人體的雙拳、雙腿、雙肘、雙膝這四肢八體作為八種武器進行攻擊,出拳發腿、使膝用肘發力流暢順達,力量展現極為充沛,攻擊力猛銳,素有立技最強搏擊術之稱。泰拳是發源於泰國,弘揚於世界的搏擊技術,被稱為「八臂拳術」、「八條腿的運動」、「八肢的藝術」、「八體的科學」、「立技最強搏擊術」。

2、截拳道

截拳道,指的是不拘於形式,思想上成熟的覺悟,以水為本質而攻擊,反擊;將一切化解於無形。是武術宗師李小龍生前創立的一類現代武術體系,由於李小龍的過早逝去,使得很多人並不了解截拳道。截拳道融合世界各國拳術以詠春拳、拳擊、擊劍作為體系,以中國道家思想為主創立的實戰格鬥體系構想,也是一種全新的思想體系。與多數武術不同,所創立的融合世界各種武術精華的全方位自由搏擊術。

3、跆拳道

跆拳道,是現代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之一,是一種主要使用手及腳進行格鬥或對抗的運動。跆拳道起源於朝鮮半島,早期是由朝鮮三國時代的跆跟、花郎道演化而來的,韓國民間流行的一項技擊術。1955年以前,韓國是沒有跆拳道一詞的,韓國的武術也以空手道、

唐手道和民間少數的跆跟等為主,日治時期,大量韓國青年學生赴日留學,在日本接受了系統的松濤館空手道訓練,回國後他們開始創立道館教授學生。日本戰敗後,韓國獲得民族獨立,大批空手道、唐手道道館興起,韓國早期空手道傳播者們將民族傳統武術跆跟與空手道相結合,稱為唐手道。

4、空手道

空手道是日本傳統格鬥術結合琉球武術唐手而形成的,起源於日本武道和琉球的唐手。唐手是中國武術傳入琉球,結合當地武術琉球手發展而成的,而日本本土人又將九州、本州的摔、投等格鬥技與唐手相結合,最終形成空手道。二戰之後通過美軍宣傳而在全世界廣泛傳播。空手道當中包含踢、打、摔、拿、投、鎖、絞、逆技、點穴等多種技術,一些流派中還練習武器術。

5、太極拳

太極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結合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中醫經絡學,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形成的一種內外兼修、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相濟的中國傳統拳術。

1949年後,被國家體委統一改編作為強身健體之體操運動、表演、體育比賽用途。中國改革開放後,部分還原本來面貌;從而再分為比武用的太極拳、體操運動用的太極操和太極推手。

C. 武術的有哪幾種分類

中國武術按其運動形式可分為功法運動套路運動搏鬥對抗運動三大類。

(一)武術功法

功法運動是為了掌握和提高武術套路和格鬥技術,誘發武技所需的人體潛能,圍繞提高身體某一運動素質或鍛煉某一種特殊技能而編組的專門練習。目的是通過武術功法練習獲得武術運動能力和武術專門技能。

(三)格鬥運動

格鬥運動是兩人在一定條件下,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鬥智比較的對抗練習形式。武術格鬥運動的競賽項目主要有散打、推手、短兵三項。

D. 趙雲的槍法:125槍夾竹梅花槍......是什麼意思

槍法前的數字表示槍法中共有的招式,後面的是槍法名稱。

E. 梅花槍的槍法

梅花槍的主要槍法有:攔、拿、扎、挑、刺、崩、劈、穿、擺、掄、連環把、舞花槍等。
訣語:身志靈和貓,槍出速如鏢,槍扎一條線,搶槍不見面,收槍如按虎,搶擺龍蛇現,手眼身法步,氣力達槍尖。

F. 武當拳法教學

喜歡。武術既能強身健體,又能防身。
下面介紹一些中國武術的種類:
中國武術種類(很不好意思,是長篇大論)
武術分內外家
武術門派繁多,就其總體而論,有內外家、南北拳之區分。內家以太極、形意、八卦三門為代表(或稱武當為內家);外家統稱少林,分南北兩大流派。
外家的南北派
外家的南北兩大流派中,北派以長拳為代表,有潭、查、花、洪、炮五大門戶。此外還有六合、通臂、劈掛、二郎、太祖、短打、迷蹤、螳螂、八極、番子、地蹚、羅漢、戳腳等等派系。南派主流在福建、廣東兩省。福建有龍、虎、豹、蛇、鶴以及五祖拳等;廣東有劉、洪、蔡、李、莫以及詠春拳等。此外,長江以南各地(如浙江、江西、湖南、四川)所流傳的武術門派,都歸入南派(也稱南拳)的范圍。
獨特功夫-八卦掌 內外兼修
八卦掌傳自清代中葉的董海川。董氏祖籍山西洪洞,世居河北文安。自幼習武,勇冠鄉里,後遍游大江南北,技藝益精,尤擅搏擊。他將武功與吐納導引、道家內功融為一體,按八卦的四正四隅和洛書九宮的原理,獨創以掌為主要技擊方法、以《易》理說拳理的「八卦掌」。
八卦掌是一種獨特的內外兼修功夫,它以沿圈走轉為主要運動形式,要求順項提頂,松肩沉肘,實腹暢胸,曲腿蹚泥。行掌走勢,擰裹鑽翻,勢式相承,連綿不斷。勁力剛柔相濟,圓轉自如。

中國武術門派、套路眾多,蔚為大觀。人民體育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習雲太《中國武術史》,拳種部分有46節計75種、器械部分有27節,可見其眾多紛繁。事實上,在我們上面談到的少林、武當、峨眉、南拳四大派內部,又有許多支派,各支派中某一套路如有顯著特色,又可能發展為新的支派。在四大派之外,有數量更多的較小一些的派別,猶如滿天繁星,形成了中國武術文化的大觀。
從有組織、有機構的角度來說,武林集團表現為門派;從武術的師承、特點的角度來說,武林集團表現為學種及套路。
門派有更強的社會性,拳種、套路有更強的技藝性。這兩個從不同角度歸納出來的武林集團概念,相互包容、相互交叉而存在。
下面,我們將從拳術命名的角度列出有關的拳種套路:
"以佛聖道仙、神祗鬼怪"命名的一神拳、二郎拳、韋馱拳、大聖拳、八仙拳、天羅拳、地煞拳、六星拳、哪吒拳、金剛拳、觀音拳、佛漢拳、佛教拳、羅漢拳、金剛錘。二十八宿拳、四仙對打拳、七星訪友拳、羅漢螳螂拳、夜叉巡海拳、金剛三昧掌、夜叉鐵沙掌等。
以"門"命名的——余門拳、硬門拳、法門拳、空門拳、紅門拳、魚門拳、孔門拳、風門拳、水門拳、火門拳、鳥門拳、佛門拳、窄門拳、字門拳、孫門拳、嚴門拳。熊門拳、自然門拳、引新門拳、羅漢門拳、磨盤門拳、水滸門拳等。
以姓氏命名的——劉家拳、蔡家拳、李家拳、莫家拳、巫家拳、薛家拳、岳家拳、趙家拳、杜家拳、周家拳、祈家拳、溫家拳、孫家拳、鄒家拳、高家拳、戚家拳、洪佛拳、岳家教、鍾家教、刁家教、李家教、朱家教、蔡李佛拳、岳氏連拳、羅家三展、楊家短打、胡氏戳腳、郝氏戳腳、陳氏太極拳、楊氏太極拳、武氏太極拳、孫氏太極拳、吳氏太極拳、林氏下山拳、武氏十八技等。
以人名命名的——燕青拳、太祖拳、孫臏拳、五祖拳、宋江拳、白眉拳、珠娘拳、純陽拳、達摩拳、玄女拳、武侯拳、五郎拳、文聖拳、南枝拳、詠春拳、岳王錘、武子門拳、子龍炮拳、太祖散掌、三皇炮錘、孔朗拜燈拳、劉唐下書拳、武松脫銬拳、武松獨臂拳、神行太保拳、燕青巧打拳、達摩點穴拳、太白出山拳、甘鳳池拳法、黃嘯俠拳法、燕青十八翻、羅王十八掌、達摩十八手、孫二娘大戰拳、武松鴛鴦腿拳等。以地名命名的——潭腿(山東臨清龍潭寺)、少林拳、武當拳、峨眉拳、崆峒拳(分五大門:飛龍門、追魂門、奪命門、醉門、神拳門)、梅山拳、靈山拳、昆侖拳、關東拳、關西拳、龍門拳、登州拳、東安拳、石頭拳、水游拳、西涼掌、太行意拳、洪洞通背拳等。
以動物命名的一龍拳、蛇拳、虎拳、豹拳、鶴拳、獅拳、象拳、馬拳、猴拳、彪拳、狗拳、雞拳、鴨拳、龍形拳、龍樁拳、龍化拳、行龍拳、飛龍拳、火龍拳、青龍拳、飛龍長拳、青龍出海拳、毒蛇吐信拳、虎形拳、黑虎拳、青虎拳、白虎拳、餓虎拳、猛虎拳、飛虎拳、伏虎拳、五虛拳、八虎拳、虎嘯拳、回頭虎拳、側面虎拳、車馬虎拳、隱山虎拳、五虎群羊拳、工字伏虎拳、虎豹拳、虎鶴雙形拳、白鶴拳、宗鶴拳、鳴鶴拳、飛鶴拳、食鶴拳、飽鶴拳、餓鶴拳、五祖鶴陽拳、永春白鶴拳、獨腳飛鶴拳、獅形拳、金獅拳、獅虎拳、二獅抱球拳、猿功拳、猿形拳、猿糅伏地拳、白猿短臂拳、白猿偷桃拳、雞形拳、鴨形拳、鷹爪拳、老鷹拳、岩鷹拳、雕拳、鷂子拳、鷂子長拳、燕形拳、大雁掌、蝴蝶掌、龜牛拳、螃蟹拳、灰狼拳、黃鶯架子、鴛鴦拳、螳螂拳、硬螳螂拳、秘門螳螂拳、八步螳螂拳、梅花螳螂拳、七星螳螂拳、摔手螳螂拳、六合螳螂拳、光板蝗螂拳、玉環螳螂拳等。
以日常雜物命名的——巾拳、扇拳、傘拳、花拳、船拳、鍾拳、板凳拳、褂子拳、雲帚拳、脫梏拳、百花拳、梅花拳、蓮花拳、螺旋拳、山門拳、白玉拳、湯瓶拳、沾衣拳、衣衫母拳、三戰鐵扇拳、三十六合鎖等。
以手法命名的——插拳,截拳、掛拳、擋拳、扎拳、套拳、穿拳、撕拳、翻拳、炮拳、罩掌、劍手、短手、五手拳、應手拳、捏手拳、合手拳、封手拳、練手拳、攔手拳、劈掛拳、撂擋拳、撞打拳、通臂拳、殺手掌、反臂掌、字手、十字手、排子手、萬古手、黃英手、八黑手、錦八手、照陽手、金槍手、天罡手、地煞手、四門重手、分手八快、咬手六合拳、蓋手六合拳,九宮擒跌手、羅漢十八手、二十四破手、三十六閉手、七十二插手、三十六看對手等。
以步法、腿法命名的——彈腿、暗腿、踔腿、截腿、連腿、戳腳、四步拳、六步拳、八步拳、練步豢、穿步拳、順步捶、腰步捶、擋步捶、涌步捶、亂八步、三步架、五步打、八步轉、掘子腿、溜腳式、十二步架、六步散手、十字腿拳、溜腳架子、連環鴛鴦步、鹿步梅花樁、八步連環拳、九宮十八腿、少林二十八步,進步鴛鴦連環腿等。
地躺拳類——地躺拳、地行拳、地功戳腳,地功翻子、地功羅漢拳、活法黃龍拳、地躺八仙拳、金剛地躺拳、少林地龍拳、地功鴛鴦拳、飛龍地躺拳、九滾十八跌等。
醉拳類——八仙醉、水游醉、醉溜擋、醉八仙拳、醉羅漢拳、文八仙拳、武八仙拳、大八仙拳、混八仙拳、清八仙拳、少林醉拳、形式八仙拳、羅漢醉酒拳、太自醉酒拳、武松醉跌拳、燕青醉跌拳、石秀醉酒拳、魯智深醉打山門拳等。
跌打拳類——跌撲拳、沾跌拳、沾衣十八跌、武松混打拳、武松脫銬拳、水滸連環拳等。
此外,各地的著名拳種還有:形意拳(心意六合拳)、大成拳(意拳)、八卦拳、八卦掌、八極拳、六合拳、查拳、華拳、紅拳、節拳、綿掌、綿拳、太虛拳、二郎拳、大悲拳、功力拳、石頭拳、連城拳、兩儀拳(太極快拳)、獨臂拳、瘋拳、埋伏拳、迷蹤拳、緬拳、纏絲拳、磋跤拳、曦陽掌
著名的器械套路有:八門金鎖刀、八卦刀、八卦大槍、九洲棍、六合刀、六合槍、六合劍、六合棍、日月乾坤刀、日月乾坤圈、少林雙刀十八滾、太極刀、太極劍、河州棍、月牙槍、達摩杖、達摩棍、純陽劍、八仙純陽劍、武當劍、青萍劍、袁氏青萍劍、楊氏青萍劍、賈氏青萍劍、梅花刀、梅花槍等。

G. 誰有八大金剛護體功視頻 郵箱[email protected]

根據人民體育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習雲太《中國武術史》統計,拳種部分有46節計75種、器械部分有27節,可見其眾多紛繁。事實上,在我們上面談到的少林、武當、峨眉、南拳四大派內部,又有許多支派,各支派中某一套路如有顯著特色,又可能發展為新的支派。在四大派之外,有數量更多的較小一些的派別,猶如滿天繁星,形成了中國武術文化的大觀。

以"佛聖道仙、神祗鬼怪"命名的一神拳、猛鶴拳、二郎拳、韋馱拳、大聖拳、八仙拳、天羅拳、地煞拳、地煞手、六煞拳、七煞拳、六星拳、七星拳、哪吒拳、金剛拳、觀音拳、佛漢拳、佛教拳、羅漢拳、大羅漢拳、金剛拳、金剛手、二十八宿拳、四仙對打拳、七星訪友拳、羅漢螳螂拳、夜叉巡海拳、金剛三昧掌、夜叉鐵砂掌、棉花肚等。

以「門」命名的——余門拳、硬門拳、法門拳、空門拳、紅門拳、魚門拳、孔門拳、風門拳、水門拳、火門拳、鳥門拳、佛門拳、窄門拳、字門拳、孫門拳、嚴門拳、熊門拳、自然門拳、引新門拳、羅漢門拳、磨盤門拳、水滸門拳、精武門拳、甲午門拳等。

以姓氏命名的——劉家拳、蔡家拳、李家拳、莫家拳、巫家拳、薛家拳、岳家拳、趙家拳、杜家拳、周家拳、祈家拳、溫家拳、孫家拳、鄒家拳、高家拳、戚家拳、洪佛拳、岳家教、鍾家教、刁家教、李家教、朱家教、蔡李佛拳、洪家拳、岳氏連拳、羅家三展、楊家短打、胡氏戳腳、郝氏戳腳、陳氏太極拳、楊氏太極拳、武氏太極拳、孫氏太極拳、吳氏太極拳、趙堡太極拳、吳氏開門八極(吳氏開門八極拳)、霍氏八極拳、霍氏迷蹤拳、林氏下山拳、武氏十八技、蘇氏醉拳、萬氏蛇拳、王氏格鬥術等。

以人名命名的——燕青拳(也叫迷蹤拳、迷蹤藝)、太祖拳、孫臏拳、五祖拳、宋江拳、白眉拳、珠娘拳、純陽拳、達摩拳、玄女拳、武侯拳、五郎拳、文聖拳、南枝拳、詠春拳(也叫永春拳、永春白鶴拳)、岳王錘、武子門拳、子龍炮拳、太祖散掌、三皇炮錘、孔朗拜燈拳、劉唐下書拳、武松脫銬拳、武松獨臂拳、神行太保拳、燕青巧打拳、達摩點穴拳、太白出山拳、甘鳳池拳法、黃嘯俠拳法、燕青十八翻、羅王十八掌、達摩十八手、孫二娘大戰拳、武松鴛鴦腿拳等。

以地名命名的——潭腿(山東臨清龍潭寺,也叫譚腿)、少林拳、武當拳、峨眉拳、崆峒拳(分五大門:飛龍門、追魂門、奪命門、醉門、神拳門)、華山拳、鶴陽拳、永春拳(也叫詠春拳、永春白鶴拳)、梅山拳、靈山拳、 彈腿、昆侖拳、昆侖山拳、關東拳、關西拳、東鄉拳、龍王廟拳、龍門拳、登州拳、東安拳、石頭拳、水游拳、西涼掌、太行意拳、洪洞通背拳、通背穿金掌等。

以動物命名的一一龍拳、蛇拳、虎拳、豹拳、鶴拳、獅拳、象拳、馬拳、猴拳、彪拳、狗拳(地上飛龍)、雞拳、鴨拳、龍形拳(金龍拳)、龍樁拳、龍化拳、行龍拳、飛龍拳、火龍拳、青龍拳、飛龍長拳、青龍出海拳、雙龍戲珠拳、毒蛇吐信拳、虎形拳、黑虎拳、青虎拳、白虎拳、餓虎拳、猛虎拳、飛虎拳、伏虎拳、五虛拳、五虎拳、八虎拳、虎嘯拳、回頭虎拳、側面虎拳、車馬虎拳、隱山虎拳、五虎群羊拳、工字伏虎拳、虎豹拳、虎鶴雙形拳、白鶴拳、宗鶴拳、鳴鶴拳、飛鶴拳、食鶴拳、飽鶴拳、餓鶴拳、五祖鶴陽拳、永春白鶴拳(也叫詠春拳、永春拳)、老鼠拳、獨腳飛鶴拳、獅形拳、金獅拳、獅虎拳、二獅抱球拳、猿功拳、猿形拳、猿糅伏地拳、白猿短臂拳、白猿偷桃拳、雞形拳、鴨形拳、鷹爪拳、老鷹拳、岩鷹拳、雕拳、鷂子拳、鷂子長拳、燕形拳、大雁掌、蝴蝶掌、龜牛拳、王八拳、大龜拳、龜鱉拳、甲魚拳、螃蟹拳、灰狼拳、黃鶯架子、鴛鴦拳、螳螂拳、硬螳螂拳、秘門螳螂拳、八步螳螂拳、梅花螳螂拳、七星螳螂拳、摔手螳螂拳、六合螳螂拳、少林螳螂拳、太極螳螂拳、光板蝗螂拳、玉環螳螂拳、天蠶功、五行拳等。

以日常雜物命名的——巾拳、扇拳、傘拳、花拳、船拳、鍾拳、板凳拳、褂子拳、雲帚拳、脫梏拳、百花拳、梅花拳、蓮花拳、螺旋拳、山門拳、白玉拳、湯瓶拳、沾衣拳、衣衫母拳、三戰鐵扇拳、三十六合鎖等、梅花樁拳、木人樁拳、木人鶴樁拳、七星樁拳。

以手法命名的——插拳、截拳、掛拳、擋拳、扎拳、套拳、穿拳、撕拳、翻拳、炮拳、罩掌、劍手、短手、長手、金剛手、五手拳、應手拳、捏手拳、合手拳、封手拳、練手拳、攔手拳、劈掛拳、撂擋拳、撞打拳、通臂拳、北派通背拳、洪洞通臂拳、合一通臂拳、白猿通臂拳、五行通臂拳、太極五行通臂拳、殺手掌、反臂掌、字手、十字手、排子手、萬古手、黃英手、八黑手、錦八手、照陽手、金槍手、天罡手、地煞手、四門重手、分手八快、咬手六合拳、蓋手六合拳、九宮擒跌手、羅漢十八手、降龍十八掌、伏虎十八拳、二十四破手、三十六閉手、七十二插手、三十六看對手、回回十八肘、七十二路擒拿手、七十二把拿腕手、五十路連拳、一百零八式擒拿手、三十六主穴擒法等。

以步法、腿法命名的——彈腿、暗腿、踔腿、截腿、連腿、戳腳、半步拳、半步崩拳、五步拳、八步拳、練步拳、穿步拳、凌波微步、順步捶、腰步捶、擋步捶、涌步捶、八步捶、亂八步、三步架、五步打、八步轉、掘子腿、溜腳式、十二步架、六步散手、十字腿拳、溜腳架子、連環鴛鴦步、鹿步梅花樁、八步連環拳、九宮十八腿、少林二十八 八極拳,進步鴛鴦連環腿等。

地躺拳類——地躺拳、地行拳、地功戳腳,地功翻子、地功羅漢拳、活法黃龍拳、地躺八仙拳、金剛地躺拳、少林地龍拳、地功鴛鴦拳、飛龍地躺拳、九滾十八跌(就地十八滾)、九龍十八滾等。

醉拳類——八仙醉、水游醉、醉溜擋、醉八仙拳、醉羅漢拳、文八仙拳、武八仙拳、大八仙拳、混八仙拳、清八仙拳、少林醉拳、形式八仙拳、羅漢醉酒拳、太白醉酒拳、武松醉跌拳、燕青醉跌拳、石秀醉酒拳、魯智深醉打山門拳等。

跌打拳類——跌撲拳、沾跌拳、沾衣十八跌、武松混打拳、武松脫銬拳、水滸連環拳等。此外,各地的著名拳種還有:三晃膀大洪拳、小洪拳、洪門拳、洪拳、紅拳、威羲拳、老樹拳、泰山拳(廖家拳)、泳匯拳、木蘭拳、太和拳、華拳、長拳、南極拳、北極拳、無極拳、八盤拳、陰陽八盤拳、十二路譚腿(十二路潭腿)、形意拳(心意六合拳)、大成拳(意拳)、八卦拳、八卦掌、八極拳、六合拳、查拳、華拳、洪拳、節拳、綿掌、綿拳、太虛拳、二郎拳、大悲拳、功力拳、石頭拳、連城拳、兩儀拳(太極快拳)、獨臂拳、瘋拳、埋伏拳、迷蹤拳(迷蹤藝)、緬拳、纏絲拳、磋跤拳、大字門、小字門、單弓門、向門、蹉跤門、王氏格鬥術、本能格鬥術、鐵甲格鬥、散拳道、鶴拳道、截拳道、中國式摔跤、跤拳、中國式相撲、中國式忍術、南無拳、摜跤、摔跤、跤術(蒙古族摔跤和蒙古摔跤都叫跤術)、白打、曦陽掌、劈掛掌、散打、赫文拳、崩拳、朝陽拳等。

著名功法:竹葉手(鋼砂掌)、鐵砂掌、觀音掌、摧棉功、陽光手、龍爪手、天罡龍爪手、龍爪功、拔山功、虎爪功、鷹爪功、硃砂掌、鐵頭功、鐵臂功、排打功、童子功、鐵布衫、二指禪、硬氣功、金鍾罩、鐵橋手、鐵肚功、一指禪、陽光手、剛柔法、鞭勁功、仙人掌、蜈蚣跳、抱樹功、鞭勁法、八大金剛護體功、金鍾罩、摩插功、點穴功、沙包功、拈花功、拔釘功、合盤掌、推山掌、竹葉手等。

著名的器械套路有:八門金鎖刀、八卦刀、八卦大槍、春秋大刀、破風刀、中國唐刀、中國武士刀、苗刀、九洲棍、六合刀、六合槍、六合劍、六合棍、日月乾坤刀、日月乾坤圈、日月乾坤劍、乾坤圈、乾坤刀、乾坤劍、金剛圈、少林雙刀十八滾、太極刀、太極劍、玄天劍、河州棍、月牙槍、達摩杖、達摩棍、純陽劍、八仙純陽劍、武當劍、青萍劍、袁氏青萍劍、楊氏青萍劍、賈氏青萍劍、梅花刀、梅花槍、九宮八卦陣、楊家槍法、乾坤扇、梅花樁、七星樁、木人樁、木人鶴樁....

H. 武術兵器——槍的教程

楊家槍 楊家槍法世稱雄,前手正後手硬,仰手合手都有空。去似箭回如線,手急內眼快扎人容面。舞花槍,眼花撩亂。鎖喉槍,鬼神難擋。回馬槍,神仙難防。怪莽翻身,梨花蓋頂,烏龍翻江出海灘。綉女穿梭奔日月,金門石開搶中皖。要問此槍名和姓,七郎八虎守邊關。

楊家槍據說已經失傳了

I. 中國古代曾出現過的門派有那些呢

http://..com/question/6602605.html
少林派 到天山派,崆峒派,共約30個門派,見連接
不過,下面的也挺有意思的

中國武術流派

梅花樁
少林派
武當派
心意拳
河南派心意拳
上海派心意拳
山西戴氏心意拳
形意拳
宋氏形意拳
尚氏形意拳
車氏形意拳
太極拳
陳氏太極拳
楊氏太極拳
武氏太極拳
吳氏太極拳
孫氏太極拳
和氏太極拳
八卦太極拳
忽雷太極拳
八卦掌
程氏八卦掌
尹氏八卦掌
詠春拳
洪門拳
鶴拳
飛鶴拳
食鶴拳
宿鶴拳
鳴鶴拳
白鶴拳
縱鶴拳
意拳
劈掛拳
通背拳
五行通背拳
祁家通背拳
八極拳
燕青拳(迷蹤拳)
螳螂拳
盧氏結構
轉氣心法
李賢康武術學
軌跡拳學
現代武學
截拳道
譚腿
散手(散打)

中國武術是一個龐大的武術體系,又被稱為功夫、武功,更被近代中國人視為國術、武藝、國粹。當中包涵大量不同流派的格鬥、技擊手法、武器使用技術。

中國武術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巨系統之中的一個子系統。因此,它體現中華民族對攻防技擊的理解和經驗積累,以及自立、自衛、強身、健體的自我運作,同時也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思想冶鍊等民族文化特徵。由是,同所有的其它技擊一樣,中國武術往往帶有人文哲學的特色、意義,對現今中國的大眾文化有著深遠影響。

歷史
中國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龐大的兼有技擊、健身功能的的理論體系和實踐體系。

少林寺千佛殿壁畫中的僧人比武圖畫一般估計,中國武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當時的人類用棍棒等工具與野獸搏鬥,逐漸積累了一些攻防經驗。而商代產生田獵更被視為武術訓練的重要手段。

商周時期,武術為舞蹈的一種形式。通常利用「武舞」來訓練士兵,鼓舞士氣。周代設「序」,「序」等學校中也把射御,習舞干列為教育內容之一。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都很重視格鬥技術在戰場中的運用。齊桓公舉行春秋兩季的「角試」來選拔天下英雄。在這時期,劍的製造及劍道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秦漢時期,盛行角力、擊劍,有宴樂興舞的習俗。鴻門宴中即有項庄舞劍。其形式更接近於今天武術的套路。漢代槍的應用達到顛峰,各種槍法開始出現。據傳華佗首創「五禽戲」,是中國武術的濫觴。

許多的認識都認為武術起源於戰斗的需要,但是《中國武術——歷史與文化》一書卻提出武術雖然部分來自軍事需要,但是大部分還是來自民間的私鬥。軍事用途的武術和民間武術的要求不同。

唐朝實行武舉。並用考試的辦法授予一定的稱號,這大大促進了武術的發展。此時武術已經成為一種文化形式,並產生流派。也是在這段時期,中國武術開始影響到東南亞各國.

宋元時期,是武術發展的高潮。以民間結社的武藝組織為主體的民間練武活動蓬勃興起,有習練槍棒的「英略社」,習練弓射的「弓箭社」等。也出現了浪跡江湖,習武賣藝為生的「路歧人」。有單練、對練的形式。

明清時期武術大為發展。明朝形成了許多各具特色的流派,許多記載武術的書籍也相繼出版;清朝官方禁止習武,民間通過「社」、「館」等形式秘密傳授武藝。產生了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等流派達幾十家之多。清代是武術融合的時代,摔交技法融入武術之中。使武術的技擊技巧得到完善,也是武術的分水嶺,觀賞套路和實戰技擊技術正式的分離。

1927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國術館。1936年8月中國武術隊赴柏林奧運會參加表演。1956年中國武術協會建立了武術協會、武術隊等。1985年,在西安舉行了首屆國際武術邀請賽,並成立了國際武術聯合會籌委會。1987年在橫濱舉行了第一屆亞洲武術錦標賽。1990年武術首次被列入第十一屆「亞運會」競賽項目。1999年,國際武聯被吸收為國際奧委會的正式國際體育單項聯合會成員,這是中國武術走向世界的標志。

武術的門派與分類

中國武術門派之多,在世界武術中也是非常少見的。據統計,中國目前有「歷史清楚,脈絡有序,風格獨特,自成體系」的拳種約300多個。郭希汾的《中國體育史》中提到門派眾多是由於南北地理、氣候、人的不同而造成的。北方人身材高大,北方氣候嚴寒造成北派拳術氣勢雄勁,大開大合。南方多水,南方人身材矮小,拳術也比較細膩。諺語也有「南拳北腿」之說。當然這並不是絕對的,例如起源自北方的八卦掌就很少用腿攻擊,而南方的詠春拳卻有不少腿擊技巧。

中國武術的流派繁多,卻沒有統一的命名方法。有些按地區命名(如河南派心意拳);一些按山脈、河流(如武當派);有以宗師姓氏命名(如楊氏太極拳)……以往,這些流派會以主修內功、外功來粗略劃分,成為內家拳和外家拳兩大類;現代,一般按其內容分為套路和搏擊格鬥兩個類別。

練武

八卦掌,孫祿堂所著《八卦拳學》插圖中國武術的學習,目前在武館或一些武術教學場所公開招收學徒。而傳統武術的拜師學藝目前在民間卻仍然保持了許多古代的傳統,需要有人推薦,然後遞帖子行拜師禮。雖然已經很少像以前那樣「師看徒三年,徒看師三年」,但是仍然會有較長時間的觀察期,讓師傅了解這個徒弟是否可教;讓徒弟了解師傅的功夫是否可學。

中國武術的修煉,各門各派都不相同。大體上都包括了基本功、套路、內功和外功。尤其是其中的內功和外功都被各派視為最重要的內容,素有「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的說法,不肯輕易示人,即使自己的徒弟也不見的傾囊相授。

就內功而言,主要的中醫理論基礎是中醫的經絡學說。中醫認為,「經絡為臟腑之表,臟腑為經絡之里」,修煉經絡,會對臟腑產生調理、鞏固、增強的作用。中國武術的內功主要練的是內氣,而經絡是內氣運行的通道,內氣在經絡中按一定方式運行,會對經絡本身、相應的臟器以及身體的整體產生調理、鞏固、增強的作用。

就外功而言,很多外功的修煉要藉助葯物作為輔助。輔助的作用主要分為輔助練習、療傷、調理及增強身體相應部位和器官等幾方面。葯物的作用通常同時包括其中的多個方面。

中國武術的基本功各家各派大同小異。一般有站樁,例如站馬步;各種鍛煉肢體柔韌性的方法(和現代其他體育項目的鍛煉方法差不多);一些基本招式和基本套路的練習。這是對於傳統武術而言,對於現在的套路武術,則具有一定運動員水平,就直接進行套路動作的學習,對於傳統武術的基本功並不大重視。

中國武術的基本功講究的是「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手法有拳拳鉤,「四擊八法十二型」。

內功
要是用呼吸、吐納、運氣方法,配合身體動作,以加強攻擊、防守動作的效果。

由於中國民間思想受道教影響深遠。道教有說法認為大宇宙(世界)和小宇宙(身體)能互相溝通影響,所以有所謂氣功或內功的修練。在這種背景下,中國部份武術流派亦有「養氣」、「練氣」、「運氣」之說。一開始,內功並不是中國武術的內容。經過漫長的發展,逐漸和氣功結合。

不同流派對「氣」的理解不盡相同,不過大體源自對外在大氣的想像,近似於中醫理論中的氣,但不同於近代科學中的空氣或其它氣體。內氣又稱「真氣」或「氣」,而修煉內氣大致分為動功和靜功兩大類,前者以一定的動作套路配合呼吸、意念實現對內氣的增強、推動,廣泛流傳的如太極拳等;後者主要依靠呼吸和意念實現同樣的目的。練習較前者困難。並且由於深度的入靜,容易受外界干擾而產生偏差(即所謂「走火入魔」)。

內功的修煉效果:絕大部分普通百姓將氣功修煉作為強身健體的一種方法。如果長期堅持並且練習得法,能使精神健旺,全身高度舒適,並能增強體質。 如果作為技擊的基本功長期練習,則可以大幅增加肌肉爆發力,並增強體力。一些主要流派,都有發出內氣的功夫。

有傳說運用內功,可以在近距離不經接觸,而打擊對手(如少林功夫中的陽光手)。但一般認為此種功夫需要長期刻苦練習,並且各門派傳統上都不願公開自己的修煉方法,因此內功修煉的這種效果尚未能得到公開證實。內功修煉的這種效果尚未能得到公開證實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是,從未有在實際對戰中使用過此種功夫做出實際傷害的可證明事例發生(如少林功夫中的陽光手)。

外功
主要是增強身體的筋、骨、肌肉的強度,以加強攻擊、防守動作的威力。

練習方式從手段上看有與其他技擊種類相似的地方,都是反覆打擊一定硬度的目標或反覆承受擊打,但在中國武術中,中葯對於外功的練習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輔助練習、療傷、調理及增強身體相應部位和器官等幾方面。

外功修煉的效果:外功的目的一是增加自身的抗擊打能力,二是增加進攻的威力。由於武術作為技擊實戰的意義早已基本消失,只有很少數人在練習外功。公開的表演和武警訓練的內容包括用磚頭猛擊頭部,磚頭破碎而頭部無損傷等。更早時期的關於外功的公開表演有例如義和團時期的刀槍不入的表演。

套路
中國武術一個比較顯著的特點就是有許多套路。套路就是一連串含有技擊和攻防含義的動作的組合。各家各派都有表現自己門派特色的許多套路,而且套路多是循序漸進的,初學者和練習很長時間的人學習的套路是不同的。目前的武術運動員雖然同時很快的學會多種風格迥異的套路,但是對於其技擊和攻防含義大多並不清楚。

傳統武術中,套路練習初期多是分開來一招一招練的,讓學習者體會運氣使力,攻防技擊的含義。而這種練習反覆不斷地進行,正是為了在實戰中能夠條件反射式的使出相應的招式,也可以仔細體會招式的功效。例如號稱「半步崩拳打天下」的形意拳大師郭雲深,對敵總是使用一個招式崩拳,而且嚴格來說只是半個招式,但是卻足以擊敗對手。從郭雲深的一招勝萬招的事例足以說明,除了形意拳的崩拳招,其他武術中的所謂套路都是沒有實際用處的。

器械
參見十八般兵器

武術器械的主要來源是冷兵器時代的兵器,如劍、刀、槍、棍等。在中國古代,劍曾一度是戰場上最主要的短兵器,之後讓位給了刀。而武術家們則以劍和刀為最廣泛研習的器械。

其他的武術器械包括非戰斗使用的武器,如蛾眉刺、雙節棍,或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用具,如綉花針、石磨、鐵鍋、鐮刀、雨傘,等等。

中國武術始終給人以神秘的色彩。這當然有武俠小說和功夫片的宣傳影響。但是中國武術本身由於受到傳統宗法制度的影響(見程大力《中國武術——歷史與文化》),大多都是秘密傳授,而關鍵之處更是不見諸文字,只是師徒口耳相傳。因此只是按照書本學武,基本上是不可能真正學會的。而也正是因為如此,許多拳種也逐漸絕跡,慢慢變成逸聞或坊間話題。然而正如所有的事物一樣,雖然許多的拳種逐漸絕跡,但更多的拳種又正在被武學天才不斷發展創造出來,所以外界所擔心的武學失傳無疑是一種杞人憂天。

技擊功能
中國武術在技擊格鬥中的表現和其他地區的武術有很大的不同。中國的武術是一種不同等條件的競技,因此中國武術產生了諸如空手與持武器的對手格鬥的空手入白刃;倒地時所使用的地趟拳,以及乘人不備時使用的暗器等等。甚至猴拳中還有抓土揚臉的法門也被吸收進來。

中國武術的實戰格鬥由於文學、電影的表現而被誇大。武術家之間的交手多使用推手的形式,點到為止。而真正的搏鬥,並不像許多人理解的那樣拳來腿往,打上半天,而大多隻是幾個回合就能分出勝負。

中國武術能夠練習到什麼樣的境界,是一個很難回答。或者很有爭議的問題。根據一些說法,最高的境界可以達到「一羽不能加,蚊蠅不能落」,也就是說,一片羽毛碰到他的身體,都能被他自然的彈出去。但是自楊露禪,王薌齋之後,還沒有人能夠達到這種境界。因此也有人認為這祗是記載者的一些誇張。

人文
中國武術,是中國社會重要的集體記憶之一,在各種文學、電影、戲劇中經常出現,對中國社會有著深刻而無可取代的人文意義。另外,由於全球化關系,中國武術更經常出現於歐美電影、電視節目之中,被歐美社會看成中國文化的重要注腳。

中國武術精神:武德
近代中國人每當談及中國武術,往往十分重視它當中的哲學精神。大部份喜愛中國武術的人,均重視「使用武術的道德規范和價值」,或稱武德。

經常有人引用「止戈為武」來解釋中國武術的人文精神。根據《左傳·宣公二年》所載:「夫文,止戈為武」,大意說中國的漢字「武」,由「止」和「戈」兩個字組成,由此解譯「武」的真正價值,並不是為了殺傷破壞,而是為了後來的和平雲雲。雖然「武」字的來源另有解釋,比如有的人認為「止」通「趾」即「手」之意,用「趾」拿起「戈」進行斗爭才是武之本意。但不少人都喜歡視「止戈為武」為解釋中國武術精神的部份。

無論武術家、小說家、電影,均經常強調中國武術的價值∶「功夫並不是用來打架,而是用作強身健體」。而當武術家切磋技藝時,應該「點到即止」,不應亂作殺傷。會武的人,「切忌心浮氣燥」,必需「戒急用忍」,因為武術不應用作主動傷人,而只應「在必要時作自衛用途」。至於國家面對危難時,便「匹夫有責」,是會武術的人出手的時候。

我們可以總結中國武術對中國人的意義,在於:

提倡和平
保持身體健康
不主動侵犯他人,但亦不容讓他人侵犯
有能力的人,應負社會責任

通俗文學、電影與中國武術
中國武術,在中國近代通俗文學、電影作品中大量涌現,進而衍生出武俠小說、動作電影。

在這些作品中,中國武術往往有以下作用:

借中國武術高舉武術精神,並重建某些中國傳統倫理價值
以武打場面刺激觀眾,作為吸引觀眾的手段
事實上,編寫上述作品的人,往往並非真正懂得中國武術。有些只取武功招式、武術流派作為題材,另一些作品則引用一些傳說中的武功,還有一些更是另行創作天馬行空的武學內容。其實,不少在各式故事經常出現的武招式(例如飛檐走壁、點穴術、隔山打牛等),都是實在的武術招數,但是在故事的渲染下,這些招式的方法、效果均已脫離現實甚遠。

不少文化分析認為,這現象反映現代人在社會中的無力與壓抑,使人尋求超離現實的人體力量,以戰勝在現實社會遇上的焦慮、與及機械文明的沖擊。

今日的中國武術

一位西方人正在練習武術。從圖中的招式可以看出,他練習的是心意拳中的收式。到了現代,武術已經更多的轉向了強身健體和競技體育比賽。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體育總局下設有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原稱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及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原稱中國武術研究院)。而全國性群眾武術組織——中國武術協會也是中華全國體育總會領導下的單項運動協會之一。一般由它們發起組織武術體育競技。

此外,國際上也已經把武術當作競技體育的一種,並且設有國際武術聯合會(英文:International Wushu Federation,縮寫為IWSF)來推廣武術,並組織武術國際比賽。目前國際武術聯合會有101個會員國。

不過,因為武術的體育競技比賽往往是套路競賽,因此被人批評為現在的武術比賽僅僅是表演「舞術」,毫無實用的技擊性可言,是花拳綉腿,更像體操。因此中國官方從1980年代開始推出散打運動。但是這卻遭到了更多的批評,許多持否定態度者根本不承認它算作中國武術,批評它是泰拳的腿法,拳擊的拳法,加上一些四不像的跤法(因為中國傳統武術中的跤法和它完全兩樣)。

武術名師
霍元甲
黃飛鴻
李小龍
劉雲樵
劉百川
邵漢生
何長海
吳彬
蕭雲鵬

J. 少林十三槍和少林梅花槍是怎樣的槍術

少林十三槍是少林兵器中的長槍術,結構完整,框架獨特,其中扎槍的動作有十三式,故名「十三槍」。擅長於刺,挑,劈,扎的反復運用。少林十三槍的套路主要有攔、拿、扎、劈崩、掛、挑、穿、架、舞花等槍法組成。

少林梅花槍是屬於少林太祖門的一套傳統槍術,動作合理,簡潔明快,剛勁有力,整本技術規范。本套路配有實戰教學,增強了少林傳統套路的運用性。

梅花槍的主要槍法有攔、拿、扎、挑、刺、崩、劈、穿、擺、掄、連環把、舞花槍等。

梅花槍特點是剛勁有力、節奏分明,槍法變化多端、連貫通達、技擊點神出鬼沒。

熱點內容
金幣茶花 發布:2025-09-16 19:59:22 瀏覽:74
盆景挖槽刀 發布:2025-09-16 19:57:01 瀏覽:139
盆景換土深淺 發布:2025-09-16 19:57:01 瀏覽:120
梅花禪 發布:2025-09-16 19:55:09 瀏覽:76
七夕感恩圖 發布:2025-09-16 19:50:28 瀏覽:568
浪花一朵朵後續文 發布:2025-09-16 19:44:07 瀏覽:583
綠植廣告好處 發布:2025-09-16 19:41:37 瀏覽:673
王者榮耀七夕皮膚2017 發布:2025-09-16 19:39:16 瀏覽:595
乾梅花十三 發布:2025-09-16 19:12:54 瀏覽:448
巴西和七夕 發布:2025-09-16 19:02:46 瀏覽: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