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鏡
㈠ 卜運算元詠梅中哪句寫出梅花處境的悲涼和不斷遭受風雨柔烈的愁苦的句子
陸游的《詠梅》詞中,「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寫的是梅花不斷遭受風雨蹂躪的悲慘,而「一任群芳妒」和「零落成泥碾作塵」則寫出了梅花處境的悲涼。
㈡ 卜運算元詠梅 描寫梅花境遇
《卜運算元·詠梅》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創作的一首詞,這首詞以清新的情調寫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的堅貞不屈,筆致細膩,意味深雋,是詠梅詞中的絕唱。那時陸游正處在人生的低谷,他的主戰派士氣低落,因而十分悲觀,整首詞十分悲涼,尤其開頭渲染了一種冷漠的氣氛和他那不畏強權的精神
㈢ 梅花的詩句及賞析
卜運算元·詠梅①
陸游(南宋) 陸游《卜運算元·詠梅》扇面書法驛外斷橋邊,② 寂寞開無主。③ 已是黃昏獨自愁, 更著風和雨。 ④ 無意苦爭春, 一任群芳妒。 ⑤ 零落成泥碾作塵,⑥ 只有香如故。 [1]
作品鑒賞
這首《卜運算元》以「詠梅」為題,詠物寓志,表達了自己孤高雅潔的志趣。 這正和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頤)以蓮花自喻一樣,作者亦是以梅花自喻。陸游曾經稱贊梅花「雪虐風饕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絕俗,出於眾花之上,可是「如今」竟開在郊野的驛站外面,破敗不堪的「斷橋」,自然是人跡罕至、寂寥荒寒、梅花也就倍受冷落了。從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園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長在荒僻郊外的「野梅」。它既得不到應有的護理,更談不上會有人來欣賞。隨著四季的代謝,它默默地開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孑然一身,四顧茫然——有誰肯一顧呢,它可是無主的梅呵。「寂寞開無主」一句,作者將自己的感情傾注在客觀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語,這句已是情語了。 日落黃昏,暮色朦朧,這孑然一身、無人過問的梅花,何以承受這凄涼呢?它只有「愁」——而且是「獨自愁」,這與上句的「寂寞」相呼應。驛外斷橋、暮色、黃昏,原本已寂寞愁苦不堪,但更添凄風冷雨,孤苦之情更深一層。「更著」這兩個字力重千鈞,前三句似將梅花困苦處境描寫已至其但二句「更著風和雨」似一記重錘將前面的「極限」打得崩潰。這種愁苦彷彿無人能承受,至此感情渲染已達高潮,然而盡管環境是如此冷峻,它還是「開」了。它,「萬樹寒無色,南枝獨有花」(道源);它,「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楊維楨)。上闋四句,只言梅花處境惡劣、於梅花只作一「開」字,但是其倔強、頑強已不言自明。 上闋集中寫了梅花的困難處境,它也的確還有「愁」。從藝術手法說,寫愁時作者沒有用詩人、詞人們那套慣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寫得象這象那,而是用環境、時光和自然現象來烘托。況周頤說:「詞有淡遠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為高手。」(《蕙風詞話》)就是說,作者描寫這么多「景物」,是為了獲得梅花的「神致」;「深於言情者,正在善於寫景」(田同之《西圃詞說》)。上闋四句可說是「情景雙繪」。讓讀者從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環境下的心緒——愁。也讓讀者逐漸踏入作者的心境。 下闋托梅寄志。梅花,它開得最早。「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齊已);「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消」(張謂)。是它迎來了春天。但它卻「無意苦爭春」。春天,百花怒放,爭麗斗妍,而梅花卻不去「苦爭春」,凌寒先發,只有迎春報春的赤誠。「苦」者,抵死、拚命、盡力也。從側面諷刺了群芳。梅花並非有意相爭,即使「群芳」有「妒心」,那也是它們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們去嫉妒吧。在詞中,寫物與寫人,完全交織在一起了。草木無情,花開花落,是自然現象。其中卻暗含著作者的不幸遭遇揭露了苟且偷安的那些人的無恥行徑。說「爭春」,是暗喻人事;「妒」,則非草木所能有。這兩句表現出陸游性格孤高,決不與爭寵邀媚、阿諛逢迎之徒為伍的品格和不畏讒毀、堅貞自守的崚崚傲骨。 最後幾句,把梅花的「獨標高格」,再推進一層:「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闋的寂寞無主、黃昏日落、風雨交侵等凄慘境遇。這句七個字四次頓挫:「零落」,不堪雨驟風狂的摧殘,梅花紛紛凋落了,這是第一層。落花委地,與泥水混雜,不辯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這是第二層。從「碾」字,顯示出摧殘者的無情,被摧殘者的凄慘境遇,這是第三層。結果呢,梅花被摧殘、被踐踏而化作灰塵了。這是第四層。看,梅花的命運有多麼悲慘,簡直不堪入目令人不敢去想像。讀者已經融入了字里行間所透露出的情感中。但作者的目的決不是單為寫梅花的悲慘遭遇,引起人們的同情;從寫作手法上來說,仍是鋪墊,是蓄勢,是為了把下句的詞意推上最高峰。雖說梅花凋落了,被踐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塵灰了。「只有香如故」,它那「別有韻致」的香味,卻永遠「如故」,仍然不屈服於寂寞無主、風雨交侵的威脅,只是盡自己之能,一絲一毫也不會改變。即使是凋落了,化為「塵」了,也要「香如故」。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處境,風雨侵凌,凋殘零落,成泥作的凄涼、衰颯、悲戚,一股腦兒拋到九霄雲外去了。正是「末句想見勁節」(卓人月《詞統》)。而這「勁節」得以「想見」,正是由於該詞十分成功地運用比興手法作者以梅花自喻,以梅花的自然代謝來形容自己,已將梅花人格化。「詠梅」,實為表白自己的思想感情,給人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為一首詠梅的傑作。[1]
《山園小梅 》 林逋
其一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1]
其一 林逋種梅養鶴成癖,終身不娶,世稱「梅妻鶴子」,所以他眼中的梅含波帶情,筆下的梅更是引人入勝。 首聯以梅不畏嚴寒、笑立風中起句,「眾」與「獨」字對出,言天地間只有此花,這是何等的峻潔清高。然而梅品雖高,卻不驕傲,只在一方小園而且是山間小園實際是空中樓閣中孤芳自賞,這又是一種何等「豐富的寧靜」與充實的美麗。 頷聯是最為世人稱道的,它為人們送上了一幅優美的山園小梅圖。上句輕筆勾勒出梅之骨,「疏影」狀其輕盈,「翩若驚鴻」;「橫斜」傳其嫵媚,迎風而歌;「水清淺」顯其澄澈,靈動溫潤。下句濃墨描摹出梅之韻,「暗香」寫其無形而香,隨風而至,如同捉迷藏一樣富有情趣;「浮動」言其款款而來,飄然而逝,頗有仙風道骨;「月黃昏」采其美妙背景,從時間上把人們帶到一個「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動人時刻,從空間上把人們引進一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似的迷人意境。首聯極目聘懷,頷聯凝眉結思。林逋這兩句詩也並非是臆想出來的,他除了有生活實感外,還借鑒了前人的詩句。五代南唐江為有殘句:「竹影橫斜水清淺,桂香浮動月黃昏。」這兩句既寫竹,又寫桂。不但未寫出竹影的特點,且未道出桂花的清香。因無題,又沒有完整的詩篇,未能構成了一個統一和諧的主題、意境,感觸不到主人公的激情,故缺乏感人力量。而林逋只改了兩字,將「竹」改成「疏」,將「桂」改成「暗」,這「點睛」之筆,使梅花形神活現。上二聯皆實寫,下二聯虛寫。 頸聯「以物觀物」,「霜禽」指白鶴,「偷眼」寫其迫不及待之情,因為梅之色、梅之香這種充滿了誘惑的美;「粉蝶」與「霜禽」構成對比,雖都是會飛的生物,但一大一小,一禽一蟲,一合時宜一不合時,畫面富於變化,「斷魂」略顯誇張,用語極重,將梅之色、香、味推崇到「極致的美」。 尾聯「微吟」實講「口中梅」也,「微」言其淡泊雅緻,如此咀嚼,雖不果腹,然可暖心、潔品、動情、鑄魂,表達出詩人願與梅化而為一的生活旨趣和精神追求,至此詩人對梅的觀賞進入了馮友蘭所說的「天地境界」,人們看到的則是和「霜禽」「粉蝶」一樣迫不及待和如痴如醉的詩人——一個梅化的詩人。蘇軾曾在《書林逋詩後》說:「先生可是絕倫人,神清骨冷無塵俗。」《四庫全書總目》說:「其詩澄澹高逸,如其為人。」可知其言不謬,該詩之神韻正是詩人幽獨清高、自甘淡泊的人格寫照。 從意象構造的角度言,單言山園小梅,實非易事,但詩人借物來襯,借景來托,使其成為一幅畫面中的中心意象,此一絕也。 詩人具體寫梅畫梅時,虛實結合,對比呈現,使得全詩節奏起伏跌宕,色彩時濃時淡,環境動靜相宜,觀景如夢如幻,充分體現了「山園」的絕妙之處,這一點也是為許多賞家所忽視的,正是通過這一點,作者淋漓盡致地表達出「弗趨榮利」、「趣向博遠」精神品格。此二絕也。 作者以梅自況,雖展現了中國傳統文人的一貫追求,然而也頗具特色。單就「疏影」一聯而言,歐陽修說:「前世詠梅者多矣,未有此句也。」陳與義說:「自讀西湖處士詩,年年臨水看幽姿。晴窗畫出橫斜影,絕勝前村夜雪時。」(《和張矩臣水墨梅》)他認為林逋的詠梅詩已壓倒了唐齊已《早梅》詩中的名句「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王士朋對其評價更高,譽之為千古絕唱:「暗香和月人佳句,壓盡千古無詩才。」辛棄疾在《念奴嬌》中奉勸騷人墨客不要草草賦梅:「未須草草賦梅花,多少騷人詞客。總被西湖林處士,不肯分留風月。」因為這聯特別出名,所以「疏影」、「暗香」二詞,就成了後人填寫梅詞的調名,如姜夔有兩首詠梅詞即題為《暗香》、《疏影》,此後即成為詠梅的專有名詞,可見林逋的詠梅詩對後世文人影響之大。這只說到了其一,更為重要的是梅在林逋的筆下,不再是渾身冷香了,而是充滿了一種「豐滿的美麗」,很有精神,很有力度,也很溫度,很有未來。正因為如此,該詩才有著強烈的現實感,讓人感到很真實,回到它的起始狀態,作為「梅妻鶴子」的林逋,寫出此種具有理想主義傾向的詩句來,著實讓人們展開了一回心靈的、審美的旅遊。此三絕也。 作者寫出此種妙句,亦非唾手可得。宋初另有相當多的詩人,偏重以苦吟的寫作方法在狹小的格局中描繪清新小巧的自然景象,表達或是失意悵惘、或是閑適曠達的士大夫情趣,這主要是繼承了唐代賈島、姚合一派的風格,林逋就是這些詩人之一。另外,《山園小梅》格局未免太小,後面自命清高的標榜,也實在有唯恐不為人知的味道。[2]
㈣ 蘇軾的《梅花》翻譯…急求!!
翻譯:
春天幽靜的山谷里溪水潺潺,冬天未謝的梅花在花草岩石間閃爍點點繁華。
忽然一夜的東風襲來,風起石落,伴隨著滿天的飛雪渡過關山。
蘇軾《梅花》原文
春來幽谷水潺潺,灼爍梅花草棘間。
一夜東風吹石裂,半隨飛雪度關山。
(4)梅花鏡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這首詩由北宋文學家詩人蘇軾創作。這首詩既有對暴虐的狂風飛雪的揭露與控訴,有對不幸而堅強的梅花同情與尊敬,同時藉此抒發了遭受迫害後的痛苦以及堅守自我不肯低頭的情感。托物抒情,將個人遭際及復雜情懷都是寄寓梅花這個形象之中。
梅花生長在遠離世俗的幽谷之中,荒蕪的草棘之間,並且遭到了狂風暴雪的猛烈摧殘,處境十分惡劣。它品格堅貞,傲立荒谷,頑強生長;盡管遭到打擊,枝損花飛,但仍然半守殘枝,堅強不屈。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
蘇軾古詩詞作品: 《書戴嵩畫牛》 《過嶺寄子由·七年來往我何堪》 《烏說》 《書上元夜遊》 《寄黎眉州·膠西高處望西川》 《游白水書付過》 《記游松風亭》 《念奴嬌·赤壁懷古》 《和子由柳湖久涸忽有水開元寺山茶舊無花今歲》 《又答王庠書》。
㈤ 很多年的梅花鏡
看球的地方
㈥ 汪中梅花意境和運用的手法
此詩共有三層含義。
表層含義寫處所偏僻。全詩可這樣理解:孤館寒梅初發,春風款款來遲。故園花已落盡,江上一枝才開。詩人通過江上孤館與故園梅花兩相對比,說明此處之山高水遠、地僻人稀,時分季節也與一般地方不同。這與白居易「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詩意略同。
中層含義寫鄉思之情。因江上寒梅遲發想到故園梅花早已開過,引起鄉思之情。此情又從兩方面露出。其一,在故園梅開早、孤館春來遲的對比中流露出春是故園早,月是故鄉明的意識。其二,用「一枝春」典故寄託情懷。陸凱《贈范曄》詩雲:「折梅逢驛使,寄於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後人多以「一枝春」或「一枝」代指別後相思之情。汪中這里寫了「江上一枝開」,猶說,雖然遲了,但此地也終於綻開了能夠代達遊子相思之情的「一枝」寒梅。聯系全詩,詩人對春風之來遲,「一枝」之遲開不無怨艾,也正是通過這種怨艾之情曲達詩人鄉思之深摯與急切。
第三層含義是表達高標逸韻的情懷。這是一層象徵意義。詩人在選擇用以表達自己心曲的事物的時候,總是經過一番選擇的。梅花素稱「花中君子」,具有「雪虐風饕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陸游詩)的品格。汪中歌詠梅花這本身就說明了這點。據史載,汪中生性孤僻,桀傲不群,潛心經學,作文古怪。從某種意義上講,那不湊熱鬧,開在故園花盡之時的江上寒梅正是汪中自身品格的寫照,或者說是他自我情懷的寄託。而前後呼應的「孤館」「一枝」等字眼都非常明顯地帶有獨立不群的人格投影。陸游有首《梅花絕句》其一雲:「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著花遲,高標逸韻君知否?正在冰層積雪時。」把它與汪中此詩相聯系,就更不難看出汪中在詩中寄託的高標逸韻的情懷了。
古往今來,題詠梅花之詩多如牛毛,汪中此首《梅花》詩一未寫梅花之風姿仙骨,二不詠梅的品節風骨,而是通過心物感應,抒寫多層心境,在極有限的字眼中,融進了無限的詩意。此種匠心妙意,遠非凡夫俗手可比。李審言在《汪容甫先生贊序》中說汪中平日所作皆「旨高喻深,貌閑心戚。」可謂中肯。杭世駿在《哀鹽船文序》中說汪文「好深湛之思,故善於指事類情,申其雅志。」移來說明此詩,也很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