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三月三梅花

三月三梅花

發布時間: 2022-03-07 04:32:30

1. 梅花幾月幾日開

三月三桃花開。

2. 養梅有哪些花諺現將養梅花諺摘錄如下:

●梅與金銀花,樂果液最怕。(梅花對樂果等有機磷農葯極其敏感,若施用不當,可導致梅花落葉。)

●紫荊著花在老條,梅花著花在新條。

●盆梅要著花,關鍵在過夏。(梅花花芽生理分化在夏天。)

●養梅在泥盆,觀賞換雅盆。(泥盆透氣性好,易於梅花生長。)

●要想來年花爛漫,盆梅花謝土要換。

●寧接桃樹根,不接桃樹苗。(桃苗作梅砧,所接的梅花易患流膠病,大大縮短了梅花的壽命。而在桃根上接梅花,則可減少這一弊病。)

●嫁接要用梅杏砧,若用桃砧命必短。

●芽接梅花六月忙,三分刀工七分綁。

●暑天芽接秋去綁,接活隔年有花賞。

●耗養徒長枝,剪去勿要遲。

●修剪垂枝梅,去內留外圍。

●梅花本為喜陽樹,栽它不應蔭凹處。

●何時施肥最經濟,新梢停長一旬時。(梅花新梢停長10天後,施肥效果好,因為此時正開始進行花芽分化。)

●有花無花在於水,花多花少在於肥。(對於梅樁而言,肥水管理極為重要。梅樁最忌水濕,故澆水應適量。澆水次數及用水量,應根據氣候、梅的生長期及盆土的排水情況來決定。)

●多雨季節防澇災,少雨季節防旱災。

●梅花香自苦寒來,不經苦寒失調開。(梅花必須經過一定的低溫鍛煉,才能正常開花,否則梅樹上就會出現開花、長葉、結果並向進行的現象。)

●梅花多休眠,春節來拜年。

●春節觀梅花,溫度來管家。

●梅樹萌櫱強,抹芽須常常。

●不剪梅花為笨伯,櫻花剪者亦笨伯。(梅花耐修剪,櫻花不耐修剪。)

●樹無梅,手無杯。(梅樹結實情況可預示作物收成的好壞。)

●桃三年,杏四年,要吃梅子等五年。

●嫁接若用芽接法,可以減少根癌發。(芽接法可避免傷口接觸土壤,故感病的機會就相對減少。)

●肉汁去油來插梅,瓶不凍損花亦美。(除去上面浮油的肉汁來插梅,既可防瓶凍破,而且富於營養。)

●盆梅「四貴」:貴稀不貴繁,貴瘦不貴肥,貴老不貴嫩,貴含不貴開。

●三月三,梅子嘗鹹淡。(指陰歷)

3. 小時候看的聊齋,有一集樹還會流血,有一集還叫一笑三百年,那部電視劇叫什麼名字啊

聊齋喜劇系列(1994年版)
第五部《一笑三百年》(根據「嬰寧」改編)

旗幌拓展,攤販林立。一位瀟灑風流的書生王子服亦來一年一度「三月三」春遊瀆趣。突然,他眼睛一亮,一位絕代容華的村姑,手握梅花款款而至,她那盼顧自如毫無顧忌的歡笑,她那與眾不同的純真與野性,象磁鐵般緊緊吸住這位書生的視線。不料那位村姑扔掉梅花飄然而逝,王子服拾起梅花終日茶飯不思害起了相思病。原來,這迷人的村姑便是狐女嬰寧。大自然賦於她天真無邪、愛笑敢笑的性格。王子服幾經曲折終於如願以償。這對自由愛戀的理想情侶在歡笑中時空飛馳:一笑三百年。笑聲伸延到卡拉OK舞廳,在搖滾樂中,嬰寧與王子服跳起了迪斯科……
這裡面就有樹流血

4. 南京的春節習俗有哪些

南京人過春節是很隆重的,有很多春節習俗。

拂塵

南京人過年有個習慣,是「乾乾凈凈、清清爽爽過春節」,年前必定徹底打掃衛生,過去稱之為「撣塵」。過去舊宅,屋樑高,橫樑上落灰極多,要用雞毛撣帚捆在竹竿上撣灰,工程不小。而今住單元房,打掃容易多了。

貼福字、對聯

春節掛貼年畫在南京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如今幾乎看不到貼年畫的了,但寫滿祝福的春聯和大紅的「福」字卻隨處可見。除夕這天,家家戶戶都會在大門上貼個「福」字,表達自己的美好心願。

除夕、守歲

農歷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除是除舊布新。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這種習俗以前還叫「熬年」。

吃過晚飯後,一家老少都不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期間,每家都應該燈火通明,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放炮竹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小孩子們最喜歡的就是這個了,在炮仗炸完之後還會去撿沒炸完的繼續放!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上巳節

上巳節是農歷三月初三。南京有民謠道:「三月三,薺菜花賽牡丹,女人不戴無錢用,女人一戴糧滿倉。」這天人們采薺菜花煮雞蛋,傳說可治頭痛。上巳節始於六朝東晉,人們把薺菜花掛在門頭、鍋灶上或床上,婦女則把薺菜花戴在頭上,藉以消災滅難。

金陵燈會

燈節在正月十五,又叫元宵或上元節。南京燈節前後歷時10天,初八上燈,十八落燈。明代燈節最盛,從笪橋至評事街,魚龍紛沓,五光十色。屆時老少看燈,萬人空巷。後來集中掛燈區移到了夫子廟一帶,至今每到燈節這一帶仍很熱鬧。舊時講究「上燈元宵落燈面」,是說南京人燈節期間的食俗。

爬城頭

爬城頭在正月十六。每年這一天南京人都要和家人或三五好友登城覽勝,俗話叫「走百病」、「踏太平」。過去遊人主要登三山、石城、聚寶(中華)、通濟四城門。現在只有聚寶門(中華門)可以爬上。正月的南京,天氣回陽,外出走走,換換新鮮空氣,煥發精神,對身體不無好處。

梅花節

在南京的民間節日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每年二月下旬舉辦的梅花節,是南京最熱鬧的節日之一。每年此時,梅花盛開之際可謂是南京人最高興的日子,屆時東郊的梅花山上幾千棵梅花競相開放,有成千上萬的南京人湧向梅花山賞花、觀景,鍾山腳下萬里人海花香,蔚為壯觀。

5. 腦筋急轉彎謎語 。

鍾錶店裡有兩個表,一個表一天有兩次時間准確。另一個表每小時都不準確,但為什麼人們只買後者? 答案:因為前者是不動的
一頭公牛加一頭母牛,猜三個字? 答案:兩頭牛
一個口吃的人做什麼最吃虧? 答案:打長途電話
在什麼時候1+2不等於3? 答案:算錯的時候
什麼樣的輪子只轉不走? 答案:風車的輪子
用椰子和西瓜打頭哪一個比較痛? 答案:頭
為什麼有家醫院從不給人看病? 答案:獸醫
有一頭頭朝北的牛,它向右轉原地轉三圈,然後向後轉原地轉三圈,接著再往右轉,這時候它的尾巴朝哪? 答案:朝下
人在什麼情況下會七竅生煙? 答案:火葬
有一塊天然的黑色的大理石,在九月七號這一天,把它扔到錢塘江里會有什麼現象發生? 答案:沉到江底
冰變成水最快的方法是什麼? 答案:去掉冰的兩點
小王是一名優秀士兵,一天他在站崗值勤時,明明看到有敵人悄悄向他摸過來,為什麼他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答案:他正在瞄準
有一個人,他是你父母生的,但他卻不是你的兄弟姐妹,他是誰? 答案:你自己
請你把九匹馬平均放到十個馬圈裡,並讓每個馬圈裡的馬的數目都相同,怎麼分? 答案:把九匹馬放在一個馬圈裡,然後在這個馬圈外再套九個馬圈
什麼東西天氣越熱,它爬的越高? 答案:溫度計
為什麼大部份佛教徒都在北半球? 答案:南無阿彌陀佛
兩只狗賽跑,甲狗跑得快,乙狗跑得慢,跑到終點時,哪只狗出汗多? 答案:狗不會出汗
楚楚的生日在三月三十日,請問是哪年的三月三十日? 答案:每年的三月三十日
哪兒的海不產魚? 答案:辭海
有種動物,大小像只貓,長相又像虎,這是什麼動物? 答案:小老虎
猴子每分鍾能掰一個玉米,在果園里,一隻猴子5分鍾能掰幾個玉米? 答案:沒掰到一個
小紅口袋裡原有10個銅錢,但它們都掉了,請問小紅口袋裡還剩下什麼? 答案:一個洞
世上什麼東西比天更高? 答案:心比天高
什麼貴重的東西最容易不翼而飛? 答案:人造衛星
三個金「鑫」,三個水叫「淼」,三個人叫「眾」,那麼三個鬼應該叫什麼? 答案:叫救命
什麼東西比烏鴉更討厭? 答案:烏鴉嘴
嫦娥為什麼後悔上廣寒宮?
答案:因為月亮上沒有賽月餅
老陳工作時一直閉著眼睛,從不睜開,他究竟是做什麼工作的?
答案:假裝瞎子乞討
誰會連續搖頭半個小時以上?
答案:看球賽的 小呆一天寫作文時,發現不會寫「笨」字,於是他查字典,但是卻查不到這個字,為什麼?
答案:她笨的去拿英文字典去查了
為什麼有人說:「情人眼裡出西施」?
答案:因為愛情使人盲目
在沒有停電、跳電的情況下,為什麼吳先生按了開關電燈卻沒有亮?
答案:他接的是電視開關當然不會亮了
一名國中女生上了傳說中鬧鬼的廁所後,為什麼昏倒在廁所裡面?
答案:他忘了廁所門是帶拉的推半天推不開暈過去了 除了司機以外,還有誰可以每天搭公車而不必給錢?
答案:售票員
天上有十個太陽,為什麼後翼只射下九個?
答案:他不想摸黑回家
對一個打算把頭發留到腰部的人來說,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麼?
答案:晚上不要穿著白衣服出門
什麼地方物品售價愈高,客人愈高興?
答案:當鋪
什麼時候,我們會目中無人?
答案:半夜我們一個人走在墓地

6. 梅花山上的梅花什麼時候開去年三月三號去的時候,陰天,而且百分之六十還都是花骨朵,所以希望有關注...

走在雨中也是一種心情!有點冷,注意保暖!
其實,陽光明媚的感覺太浮躁,梅花還是很好看的雨水沖刷後!

7. 桃花三悅三是什麼意思

你說的這個應該是「桃花三月三」吧?指的應該是桃花在三月初三日開放。
註:
三月三,農歷三月初三,這一天是漢族及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
三月三,古稱「上巳節」,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這天人們都到江水邊洗掉身上的污垢,消災除邪。《後漢書·禮儀志上》記載:「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為大絜。」後又增加了臨水宴賓、踏青的內容。傳說這天鬼魂到處出沒,家家戶戶晚上要在房間里放鞭炮炸鬼。
三月三,也是傳說中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傳說這一天也是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因此又稱「王母娘娘千秋節」。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日子逐漸演變成祀神活動。
傳說
農歷三月三,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媧摶土造人,繁衍後代,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為「人祖爺」,在淮陽(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歷二月二到三月三為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雲集陵區,朝拜人祖。
農歷三月三,還是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晚清《都門雜詠》里有一首七言詩是這樣描寫當年廟會之盛況的:「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里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揚。」
農歷三月三,也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壽誕。真武大帝全稱「北鎮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於上古軒轅之世,華歷三月三日,是道教中主管軍事與戰爭的正神。各地的道教宮觀在三月三日這一天都要舉行盛大的法會,道教信徒們也會在這一天到宮觀廟宇中燒香祈福,或在家裡頌經祈禱。
農歷三月三,在歷史傳說中是黃帝出生的日子,春秋時代的歷史典籍中就有三月三登具茨山朝拜黃帝的記載,唐代以後,漸成規制,綿延至今。
習俗
漢族
台灣、福建地區三月三為「三月節」,「采鼠麹(曲)草,合米粉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帝《台灣府志》),部分人士會選在三月初三的上巳節掃墓,兼具踏青、除去不祥的意思。
漢族過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也是男男女女出遊踏青的日子。唐代詩人杜甫寫有「三月三日氣象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宋代歐陽修也在一首詞中寫道:「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遊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嘩。」這些都說明,三月三的習俗,唐宋時期仍在盛行。
在江漢流域,有「三月三,地(薺)菜煮雞蛋」的習俗。這一天,人們會將新鮮薺菜花洗凈後捆紮成一小束,與雞蛋等一起煮。清朝葉調元的《漢口竹枝詞》曰:「三三令節重廚房,口味新調又一樁。地米菜和雞蛋煮,十分耐飽十分香。」詩文中的「地米菜」即是地(薺)菜,傳說三月三吃地菜煮雞蛋,不僅可以驅鬼保平安,還可防治頭痛頭昏病,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種民間特有的食療習俗。
畲族
在畲族民眾中,三月三是可以與春節相提並論的重大節日。此日,家家宰殺牲口,祭祀祖先。許多人家往往選擇這一天舉辦婚禮。
傳統的「三月三」,又稱「烏飯節」,傳說這天為穀米的生日,家家要吃烏米飯。據悉,畲族的「烏飯節」源於一名畲族將軍帶領畲民起義,反抗唐統治者的一場斗爭。而烏飯是用一種叫「烏稔子」的野果的汁液,把糯米飯染黑製成。
畲族三月三歌會也十分著名。夜幕降臨時,則舉行篝火會,競相對歌。節日里還要趕舞場,跳起火把舞、木拍靈刀舞、竹竿 舞、龍燈舞、獅子舞、魚燈舞。同時還有問凳、操石磉、腹頂棍、操杠、趕野豬等畲族民間競技。
壯族
三月三歌圩,又叫歌婆節,是壯族的重大節日。壯族三月三歌節這天,家家戶戶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歡度節日。
三月三歌墟那天,青年男女三五成群,互找對象以歌對答,此起彼伏徹夜不息。所唱內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無一不唱。在歌圩中,還有拋綉球作為定親信約的,所以,它又是戀愛中青年傳達情意的場合。
侗族
「三月三」是報京侗族的一個民俗節慶,大約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有關「三月三」侗族節日的來歷,傳說很多。後人統一為「播種節」。其一,農歷三月將開始農時播種。村民們舉辦農忙前的播種節,痛痛快快地玩幾天。過了「三月三」節,寨上將停止一切娛樂活動,專心一意的搞好農業生產。其二,三月春暖花開,是男女青年播種愛情的好時光。
如今的「三月三」節已成全寨人請客會友,廣交親朋,相愛定情,經商貿易的綜合性節日。
布依族
三月三是布依族隆重的傳統節日。古時稱為"地蠶會",適逢冬去春來、春耕播種時節,村裡的男女老少帶著家炒的玉米花,一同到田間地頭踏青,吃玉米花、唱山歌。這也象徵著把田裡的害蟲都吃掉,期盼當年獲得豐收。後來,布依族的"三月三"又演變為布依族的情人節,青年男女同來到山坡上對唱情歌。
瑤族
瑤族的「三月三」,又叫「乾巴節」。相傳在很久以前,野獸經常出入瑤族村寨傷人、損壞莊稼,為了保衛家園,寨子的民族英雄盤古率勇士上山狩獵、捕殺猛獸,盤古不幸被羚羊用角頂破腹部而當場死亡。那天正是農歷的三月初三,為了紀念民族英雄盤古,瑤族人民把每年的三月初三日定為紀念盤古的日子,取名為「三月三」。
每年的「三月三」之前,瑤族男人們都要提前一個星期到老林狩獵、捕殺野獸、下河撈魚摸蝦,並且烤成乾巴帶回家裡。婦女們則上山採摘小靛葉等天然染料,煮水後染成紅、黃、藍、紫四種顏色的糯米飯敬獻盤古,年復一年,一直流傳到今天。
現在,瑤族同胞們雖然不再上山狩獵捕獸,但每到過「三月三」時,他們都會放下手中的農活休息一天,婦女們做針線活,男人們讀經書或者搞其它娛樂活動,而姑娘小伙們則相約到寨子邊的山坡上樹林里對歌,尋找自己的意中人。
黎族
黎族稱三月三為「孚念孚」,為預祝「山蘭」(山地旱谷)和打獵豐收的節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們稱它為談愛日。
每年的「三月三」,正當山花爛漫、紅棉爭艷、檳榔飄香的時候,黎族男女便會穿上盛裝,帶著山蘭米酒、竹筒飯和粽子,從四面八方來到集會點祭祀始祖。當夜幕降臨,山風送爽時,上年紀者聚飲敘舊,而青年男女們就成群結隊相會對歌,表達愛情。天將破曉時,才依依惜別,相約明年「三月三」再相會。
苗族
「三月三」是苗族人民紀念先祖的傳統節日。據苗族古歌中傳說,在遠古時候,有五位苗族祖先(姓鄧、盤、李、趙、蔣)遠渡重洋來到海南島。他們在過海途中約定到岸後,各走一方、各自為生,但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要相逢一次。後來,遵照祖先的囑咐,每年三月三,苗族人民都要團聚在一起,以紀念自己的祖先。
這一天,苗族人民也家家殺雞抓魚、蒸三色飯,祭祀先祖。
土家族
三月三是土家族的情人節了。三月三的那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為媒,以踩腳定親。
在土寨苗鄉,有一種習俗,叫「三月三,蛇出山,蒿子粑粑扎蛇眼」。就是農歷三月初三日,家家戶戶做蒿子粑粑吃。據說,吃了三月三的蒿子粑粑,進山勞作,出門辦事,就不會遭遇蛇咬傷,而且一路平安,凡事吉祥。
其它相關
始於漢代的「三月三」廟會
「三月三」廟會是江都古鎮仙女廟的傳統「節目」。
農歷三月初三,正值「杜鵑竹里鳴,梅花落滿道」的時節,這一天,當街西斑帶河上一彎纖細的月牙兒悄悄落下,鎮東那株蒼老的榆樹梢上慢慢地透出一抹紅暈,此時,小鎮此起彼落地響起歡快的爆竹聲,整個小鎮開始沸騰地熱鬧起來。
太陽漸漸升起,居高臨下觀望:身著吉服的人群,像彩蝶游移,從四面八方向鎮上匯攏,繼而如春潮般地湧向廟場。大街小巷,爆竹紛飛,鑼鼓喧鬧,到處是節日的歡聲……
據說,此會始於漢代。相傳西漢末年,王莽造反,天下大亂,三月初三,漢高祖第九代孫劉秀被王莽追逃到仙女廟(當時稱蔡家莊)一帶,為一漁夫所救。後來,庄民感念劉秀的福澤,特建一金龍王廟(鄉民以為皇帝是金龍化身),以後每年三月三,都有四鄉八鎮的村民前來燒香朝拜,漸而演化成廟會。也有人說這「三月三」與農事有關。農忙開始,鄉民總是祈求風調雨順,所以,這一天先祭奠一下龍王,以求一年五穀豐登。此說,似更可信些。
傳說總歸是傳說,對於身居鄉間,辛苦的人們來說,這一年一度的「三月三」廟會的來源並不重要,但這一自娛性的節日倒是令人嚮往。廟會那天,鎮上的居民要事先邀請外地的親友赴廟會。於是方圓數十里的男女老少雲集鎮上,甚至揚州、南京一帶的人,也有乘車趕來的,那場面煞是壯觀。
這一日,龍王廟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廟場四周,商販雲集,各種小吃遍布街中,諸種土產雜陳其間。耍猴的,舞刀槍玩棍棒的,打蓮花落唱道情的……吆喝聲、叫賣聲、鑼鼓聲,還有孩子手裡的小嗽叭、哨子的聲音,混合成一片,二三里外也聽得見。廟前有一處平地,但見香客摩肩接踵,面容虔誠,燒香的、燒紙錠的,火光熊熊,濃煙升騰。廟堂內燈燭輝煌,香煙繚繞,鍾馨聒耳,一片伽藍香氣。
行香開始,浩浩盪盪的隊伍起程了。只聽鑼鼓喧天,鞭炮震響。「馬匹」(充神馬的人)赤著上身,穿紅褲,臉塗花紋,口中橫銜一枝長鐵簽(代馬嚼口),手執四五尺長的鐵棍,在神前跪拜踴躍,揮舞開道。其後是香火隊,信徒們背著香袋,手執香火,排成4 行,徐徐而行。只見煙霧繚繞,縹緲彌漫,如入仙境一般。緊隨香火隊之後是鼓樂隊,樂師身穿青衫,腰束黃帶,手執鼓、拔、笙、簫、弦子、二胡等樂器,演奏樂曲。接下來,是人數最多的化妝的歌舞隊,各種歌舞爭奇斗勝,美不勝收。
耍木頭人戲的則靠一根扁擔,扛著一個小檯子,周圍有布擋,上面掛有一排排尺把長的小木偶,台前掛有一個小布簾,藝人在布擋下面一手牽引線,一手敲大鑼,嘴裡唱著台詞,台上的小木偶就繪聲繪色地表演起來,什麼《豬八戒招親》、《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集生、旦、凈、末、丑和文場、武場於一身,其景令人陶醉。
走在行香隊伍最後的,是那些逢大難不死的劫後餘生者,他們身穿大紅囚衣,口裡喃喃念語,三步一跪,五步一叩,感謝神明恩寵,祈禱保佑平安。行香隊伍吹吹打打,熱熱鬧鬧,行一程停一陣,停一陣行一程,緩緩地繞鎮一周後再折回龍王廟,這時已是紅日偏西……
「三月三」是廟會也是集場,十里方圓,處處是貨攤,吃、穿、用、耍,琳琅滿目,五彩繽紛。從正月起,外地商賈和手工業者,即分水陸兩路,或肩挑驢馱,或推車乘船,從四鄉八鎮湧向仙女廟,其中有土特產品、農副產品、農具和一些小商品。
最多的是「窯貨」和「水鮮」,窯貨即宜興一帶的大缸、砂鍋、綠瓮、鍋碗瓢盆等,水鮮則是寶應一帶的藕、荸薺,所以「三月三」的江都集又稱為窯貨集和水鮮集。而通州大布,本地的家機布,也倍受歡迎。趕集的人幾乎個個都拿著購來的物件,尤其是農民,扛著買來的嶄新農具,眉飛色舞,喜氣洋洋。
「三月三」龍王廟會,隨著歲月的流逝已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人們精心組織、規模盛大的「三月三」新廟會。其時,南京的、蘇州的、上海的、揚州的、江都本縣的商賈、群眾雲集江都鎮十幾條大街上,有來賣貨的,有來買物的,有來看熱鬧的,有來采風的,還有來談對象相親的,真是萬頭攢動,車水馬龍,熱鬧非凡,前後延續三天。
集市上各種貨物應有盡有,入口的糧油、糕點、水果、土產;穿著的裙衫、衣褲;農用的,抽水機,拖拉機、化肥、農葯;家用的,傢具、炊具、電器、化妝品……不怕買不到,只怕想不到,五花八門貨,樣樣能買到。
入夜,節日的江都鎮別是一番風景。所有的文化場所燈彩通明,鑼鼓喧天,茶座、劇場、舞場、溜冰場、游樂場、公園到處是;揚劇、淮劇、黃梅戲,有名的劇團、紅的角兒紛紛登台,聯袂演出。
這些文化娛樂場所已成為人們交流信息、洽談生意、聯系感情的好地方。可以說每次廟會都使江都人開拓了眼界,都使江都人結交了朋友,都使江都這個千年古鎮名聲遠播。
三月三情人節
農歷三月三的情人節:三月三的情人節由來已久。有詩為證,李白詩雲:「嘯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這里的年年柳色,即指農歷三月三的情人節。透過這首詩,我們看到中國的情人節是多麼的浪漫:一對有情人在春和景明的艷陽天,漫步灞上,折柳相贈,嘯聲不斷,何等境界?!不僅如此,我國在很久很久以前,親人相別,友人相離都有折柳相贈的習慣,也有詩為證:「垂柳無端饋贈別」。由此可見,情即為柳,柳即為情以成定式。老百姓將多情人的浮浪叫做尋花問柳,即源於此。今天我們雖然已看不到古人的定情物和結情的場面,但是卻有著無數的情詩和情歌,足以讓我們享用不盡。另外,在一些少數民族中間,至今還保留著三月三賽歌會的習俗。雲南的少數民族,在農歷三月三這一天,許許多多的靚男少女成群結隊對歌定情,互贈信物,幽會密林深處,這場面和歐美國家的情人節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三月歌圩節
農歷三月三又稱「三月三歌節」或「三月歌圩」,是壯族的傳統歌節。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為隆重。這一天,家家戶戶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歡度節日。歌節一般每次持續兩三天,地點在離村不遠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對歌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體,但老人小孩都有來旁觀助興。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達數萬人之多。
在歌圩旁邊,攤販雲集,民貿活躍,附近的群眾為來趕歌圩的人提供住食,無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接待。一個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煞是熱鬧。 田陽縣的喬業都是歷來較大的歌圩。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通過對歌,如果雙方情投意合,就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此外,還有拋綉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動。
拋綉球主要是娛樂,也作定情信物。當姑娘看中某個小夥子時,就把綉球拋給他。碰彩蛋是互相取樂承歡,亦有定情之意。歌節是民貿的盛會,也是弘揚民族文化的盛會。1985年,區人民政府將三月三定為廣西的民族藝術節。
黎族「孚念孚」的傳說
據說很久以前,七指嶺地區遇到罕見的大旱,人們度日如年。一天清早,一個名叫亞銀的年青人告訴大家,說他夢見一隻百靈鳥,要想擺脫這場災難,必須爬上五指山的頂峰,吹起鼻簫誘捕它。亞銀自告奮勇地登上五指山頂峰,他在山頂上吹起他心愛的鼻簫。一直吹了三天三夜,一隻百靈鳥才從幽谷中飛來,亞銀趕忙追捕,他追過一座山崗,最後亞銀定神一看,百靈鳥變成了一位非常漂亮的黎族姑娘。姑娘答應跟亞銀到人間解救災難。旱災解除後,未想到卻觸怒了峒主。他派家丁把百靈姑娘捉去,這時亞銀趕來,他倆躲進一個山峒里,峒主命令家丁用火燒到山洞時忽然烏雲滾滾、雷聲大作、石裂山崩,把萬惡的峒主和他的家丁全壓死了。亞銀和百靈姑娘變成一對鳥兒,飛上天空,鄉親們聞訊趕來,目送他們,激動地跳起舞唱起歌,祝他們美滿幸福。這一天正是農歷三月初三,從此這一天便成了黎家的一個傳統節日。
為了慶祝三月三,准備工作要提前半個月進行。男子上山狩獵,把所獲獵物腌好封存;婦女在家舂米和做粽粑;青年男女准備漂亮的服飾和定情的禮物。獵物和粽粑作為祭品,用以祭禮堂里的祖先,若出獵無所獲,則殺雞代替,祭祀由氏族老人主祭。
節日那天,黎族人民集合在一起,預祝「山蘭」(山地旱稻)、狩獵雙豐收。老人們攜帶腌好的山味和釀好的糯米酒,來到村中最享眾望的老人家裡,席地圍坐,在芭蕉葉和木瓜葉上痛飲。
宜豐潭山「三月三」傳統牛噓
相傳,農歷三月初三是江西省宜豐縣潭山龍崗鄒氏發祖公的誕生日,要唱戲三天,以示祭祖。
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潭山鎮一帶都要舉行傳統「三月三」物資交流大會(當地方言稱牛噓,即傳統牛交易會),來自上海、湖南、湖北、南昌、上高等省內外二百餘商家共萬餘人參加了有著三百多年歷史傳統物資盛會。每次物資大會都會有商品、土特產、種子、耕牛、花卉、書畫、娛樂等七大交易市場。
「三月三」物資交流大會起源於清朝初期潭山鎮龍崗村,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當時鄒氏村民為了方便十里八鄉鄉民在每年農歷三月初三而舉行的以土特產、種子、耕牛為主的物資交易。幾百年來,這一傳統盛會一直來間斷並由當初龍崗村發展為現在潭山集市舉行,而且規模越來越大,參加交流的商品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豐富多。
三月三鬼節
江淮、江南一帶,每年農歷三月三稱為鬼節,傳說這一天鬼魂出沒.夜晚,家家戶戶在自家每間房屋裡鳴放鞭炮,來嚇走鬼、驅鬼。

8. 三月三的由來以及過節方式

http://www.netguilin.cn/minsufengqing/

民族節日「三月三」的由來

三月三,時在夏歷三月初三日,該日民間有流杯、流卵、流棗、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飯以及歌會等活動。台灣、福建地區三月三為「三月節」。今年新歷3月31日時值三月三,本文摘編了部分民族的節日習慣,一起來感受節日的歡樂吧。

關於三月三:

漢族傳統節日,舊稱「上巳日」,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漢代定為節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為大絜」(《後漢書·禮儀志上》)。後又增加了臨水宴賓、踏青的內容。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日。該日民間有流杯、流卵、流棗、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飯以及歌會等活動。台灣、福建地區三月三為「三月節」,「采鼠麹(曲)草,合米粉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台灣府志》)。四川忠縣等地有「三月會」,舉行紀念抗敵將領巴蔓子的盛大活動,是日,群眾抬巴蔓子的偶像繞城遊行,後跟社火隊,玩龍燈、舞獅子,家家張燈結綵,燃放爆竹,熱鬧非凡。我國南方許多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壯族,多於三月三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綉球,談情說愛。相傳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故又稱歌仙節。侗族,多於節日舉行搶花炮、鬥牛、斗馬、對歌、踩堂等活動,亦稱「花炮節」。布依族,於節日殺豬祭社神、山神,吃黃糯米飯,各寨三四天內不相往來。瑤族以三月三為「乾巴節」,是集體漁獵的節日,並將捕獲的野物魚類按戶分配,共享收獲的歡樂,後雲集於廣場,唱歌跳舞,歡度佳節。畲族以三月三為穀米的生日,家家吃烏米飯。黎族稱三月三為「孚念孚」,為預祝「山蘭」(山地旱谷)和打獵豐收的節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毛南等族都有各自傳統的三月三節日習俗。
......
......
壯族三月三:

居住在桂西一帶的壯族,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這一天,家家戶戶都用嫩綠的楓葉、紅蘭草等煮成的紅、黃、藍、紫、白五色的米飯,人們在門楣上和房屋周圍插上一枝枝楓樹葉,在村頭寨尾搭起布棚,在布棚下擺上五色的米飯等供品,男女老少圍著布棚唱歌,趕歌迂,老年人還把染色的熟雞蛋裝在小網兜里,掛在小孩的胸前,男女青年在趕歌迂時,還要「碰蛋」。壯族三月初三為什麼有這種習俗呢?

相傳,很久以前,狀鄉有個叫韋達桂的人,在一個土皇帝手下當臣相。達桂年紀不大,但學識淵博,才能過人,而且,十分關心壯族人民的疾苦,皇帝給他的俸祿,他都拿回鄉分給百姓,自己兩袖清風,一無所有。有一年,狀鄉大旱,鄉親們求達桂向土皇帝奏明免皇糧,達桂跪奏道:「狀鄉百姓顆粒無收,吾伴千歲前往視察。」達桂伴駕來到狀鄉,只見田土龜裂,禾穗枯焦,一群群面黃肌瘦的百姓跪在山道上告苦。達桂跪下說:「千歲親見,萬望免糧。」土皇帝無奈只可免去狀鄉皇糧。打那以後,他對達桂恨之入骨,可是鑒於達桂的聲望,又找不出什麼岔子把他除了,因此施出毒計,陰謀陷害達桂。

一天,他把達桂喚道跟前:「達桂,你向來很能幹,現在想叫你給我辦件事」達桂聽了,就知道土皇帝不懷好意,但他還是從容地說:「請千歲道來。」土皇帝半眯著眼說:「我正在建一座樓閣,缺少瓦片,聽說狀人皮能防寒防暑,防水防火,經久耐用,我要你在兩個月以內給我弄900張狀人皮當瓦片用,到時重重有賞,如果完不成,定要從嚴懲罰。」達桂輕松的答道:「到時就請千歲親自到城門下點貨驗收吧。「

一個月過去,達桂沒有動靜,五十九天過去了,達桂依然沒有動靜。限期到了,達桂才召集900個壯家大漢,每人帶上一斤糯米,一斤米酒,一斤胡椒面,來到皇城腳下,架鍋煮糯米飯,煮辣椒菜湯,一個個脫掉上衣,光著膀子,坐在城門下飲酒,喝辣椒湯,吃糯米飯。正當個個酒足飯飽,滿頭大汗淋漓的時候,土皇帝坐著八抬大轎趕到了。達桂連忙上前施禮道:「貨物已經給千歲送來了,可是這幫賤骨頭張張皮都是漏水的,能用嗎?」土皇帝下轎一看,一個個黑里透紅的皮膚上都是濕漉漉的,象是從水裡撈出來的一樣,臭氣撲鼻。土皇帝用手捂著鼻子,皺著眉頭,後退幾步道:「又漏水又臭,不能用,不能用。」說完,調轉轎子回宮殿去了。

一計未成,又生二計。快到清明節了,土皇帝又把達桂換到跟前,裝著十分誠懇的樣子:「達桂,你向來很聰明,現在我有一件事非要你去干。」達桂一聽,就知道土皇帝又懷惡意,但達桂好不畏懼地說:「請皇上明說。」土皇帝眯著眼睛說:「清明節我需要一個象宮殿後面那座大山一樣重的豬頭來祭祖,你給我在一個月內弄來,到時重重有賞,過期誤了大事要從嚴懲罰。」達桂十分輕松地笑道:「好辦,好辦。」

二十天過去,達桂沒有動靜,三十天過去,達桂依然沒有一點動靜。限期過了,土皇帝派兵來抓達桂,達桂扛著一桿大秤和兵差一道去見土皇帝:「皇上大人,壯家比山頭還要大的豬頭多得很,就是不知道宮殿後面的大山有多重,請皇上用這桿秤去稱一稱,我好回去把豬頭抬來。」「這......」土皇帝啞口無言了。

土皇帝見達桂聰明過人,留在宮殿里是禍根,非得除掉他,因此有想出一條毒計。一天,他把達桂叫到跟前:「達桂,你向來聰明能幹,再過一個月就是皇後坐月了,聽說壯家的公雞蛋很有營養,你給我在二十天內弄490個公雞蛋來,到時重重有賞。」達桂滿口答應。

限期到了之後,土皇帝派兵去抓達桂,達桂連忙施禮道:「非常對不起,我扶起正在坐月子,按照壯家的規矩,我得照料七七四十九天以後才能出門,到時我會給皇上送去公雞蛋的。」兵差大喝一聲:「天下男子怎麼會生孩子?」「男人不生小孩,公雞怎麼生蛋?」兵差無言以對。只好回去報告皇上,皇上大怒,下令捉拿達桂。

壯家百姓聞訊立刻送達桂到山上的楓樹林藏了起來。皇兵上山搜索,重重包圍,只見山林里有剩下的糯米飯,就是不見人,皇上下令放火燒山,這天正好是三月初三。皇兵走後,鄉親們上山在一棵合抱不過來的楓樹洞里找到了達桂的屍體,大家含著眼淚把他埋葬了。男女老少在墳前放聲痛哭。哭呀!哭呀!淚水灑在墳上,墳上頓時長出了一棵棵嫩綠的小楓樹,一叢叢翠蘭的紅蘭草。為了紀念達桂,鄉親們又在墓旁邊建造了廟宇,名曰:「達桂堂」。因為達桂生前喜歡喝酒,吃糯米飯,用喝酒、吃糯米飯的方法戰勝了皇帝,後來又因為拿不出公雞蛋而被害,所以,到了三月初三這一天,狀鄉家家戶戶都拿著米酒、糯米飯和熟雞蛋到達達桂墓前祭奠。正當人們陷入哀思時,天空突然雷聲大作,從廟堂里沖出一條五色大蛇,這條大蛇向鄉親們點了點頭,就直奔宮殿把皇帝給咬死了。

從那時起,桂西一帶壯族人家為了紀念達桂,年年到三月初三這一天,村村寨寨都搭起大棚,因為傳說在外喪生的亡靈不能進家,因此人們只好在布棚下擺上五色糯米飯等祭品供祭達桂的亡靈,在布棚周圍唱起贊美和感謝達桂的壯歡。一代傳一代,就形成了現在趕三月三歌迂的習俗。
......
------------------------------------------------------------------------------------------------------
http://www.96300.com/tour/mswh.asp?ID=62

壯族三月三歌墟

農歷三月三的廣西壯鄉,到處都是歌的海洋。人們如過節一般精心打扮,男女青年心懷喜悅向歌墟涌去,河邊、山谷、林室都是天然的舞台。春天的大地,萬木復甦,嫩草茸茸,初綻的野花,或白、或紫、或紅,爭芳斗艷。這美麗的春色喚起人們的美好情感,歡樂的歌聲在空中回響。

歌墟,是壯族人民在特定的時間、地點舉行的節目性聚會,它是以對歌為主體的民俗活動。三月三歌墟是在農歷三月三舉行的節日歌會。為了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滿足廣大壯族群眾的熱切願望, 1983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決定:每年農歷三月三為壯族歌節,並在南寧、柳州、桂林等地舉行歌節盛會。

三月三歌墟的民俗活動甚為隆重。節前家家戶戶准備五色糯飯和彩蛋。人們摘來紅蘭草、黃飯花、楓葉、紫蕃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飯。相傳,這種食品是深得仙女們的贊賞後留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祭祀歌他劉三姐的。吃了這種飯,人丁興旺,身體健壯。彩蛋則是歌墟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際傳達情感的物品。 對歌前,劉三姐的神像由眾人抬著遊行一周,人們祈求她賜予歌才,保佑三月三歌墟人人對歌如意。人們敬完了歌仙劉三姐,爭相亮開歌喉,相互對唱,歌聲此起彼落。歌詞內容包括天文、地理、民族歷史、現實生活、生產知識等等。男女老少在這歌墟中度過一個個不眠之夜,歌墟也成為傳授知識的好場所。歌墟的文娛活動也很活躍、豐富,搶花炮、演壯戲、耍雜技、舞彩龍、舞彩鳳、唱桂劇等,整個山鄉沉浸於節日的氣氛中

三月三歌墟是男女青年進行交際的好時機。每逢歌墟,方圓數十里內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墟點。小夥子在歌師的指點下與中意的姑娘對歌。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動唱「游覽歌」,觀察物色對手,遇到合適的對象,便唱起見面歌、邀請歌。女方若有意就答應。男青年再唱詢問歌,彼此有了情誼,唱愛慕歌、交情歌。歌詞皆即興發揮,脫口而出,貼情貼景。歌聲是條紅線,牽引著兩顆愛心,若姑娘覺得眼前的小夥子人才、歌才都滿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將懷中的綉球贈與意中人,「他」則報之以手帕、毛巾之類的物品,然後歌聲更加甜蜜,遂訂秦晉之好。

有些地方的三月三歌墟,搭起五彩繽紛的綉棚,男女青年各在一邊,綉球在空中飛舞,柔軟的絲穗隨風飄拂,帶著姑娘的心意飛翔。

綉球是姑娘們在節前趕制的,製作工藝都很精巧,個個都是絲織工藝品:十二花瓣連結成一個圓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著一年中的某個月份,上面綉有當月的花卉。有些綉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綉球內裝豆粟或棉籽。球上連著一條綢帶,下墜絲穗和裝飾的珠子,象徵著純潔的愛情。歌墟中的拋綉球活動早在南宋文人朱輔的《溪蠻叢笑》中就有描述:「土俗節數日,野外男女分兩朋,各以五彩新囊豆粟,往來拋接,名為飛抵。」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也說:「土已日(三月三),男女聚會,各為行列,以五色結為球,歌而拋之,謂之匕先。男女目成,則女受,『已而男婚已定。」飛浪則為今天的綉球。歌墟的綉球連起了男女愛情,成為壯族青年男女交際的一種習俗。

三月三歌墟中還有一種男女青年的交際習俗:碰彩蛋。彩蛋是把熟雞蛋染成彩色用以傳情之物。小夥子在歌墟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願意就把蛋握住不讓碰,如果有意就讓小夥子碰。蛋碰裂後兩人共吃彩蛋,這就播下了愛情的種子。

壯族歌墟,是壯族傳統文化的結晶,它是在長期歷史過程中形成的。關於它的來歷,有許多動人的傳說。其中以「賽歌擇婿」的故事流傳最廣。傳說在很久以前,一位壯族歌師的女兒,品貌端莊、美麗,歌聲婉轉清脆。歌師一心想為女兒選一個歌才、人品都出眾的青年做女婿。消息傳開,男青年一批接一批前來賽歌,負者自然離去,歌才最好的一個小夥子留下來與歌師的女兒成了親,他們的結合被傳為佳話。從此,男女青年借歌傳情擇偶,就形成了歌墟。
------------------------------------------------------------------------------------------------------
http://gb2.chinabroadcast.cn/1015/2003-2-26/[email protected]

http://www.2000year.com/jieri/chinajieri/

9. 謎語,腦筋急轉彎

1、讀一年級的東東沒有學過外文,為什麼也會寫外國字?

答案:本來就是老外。

2、是黑雞厲害還是白雞厲害?

答案:黑雞,黑雞可以下白蛋,白雞不能下黑蛋。

3、有一個東西,你能用左手拿,不能用右手拿,這東西是什麼。

答案:右手。

4、為什麼老師一看到小寶就知道他爸爸是左撇子?

答案:有臉有耳光印。

5、你打死了一個動物,為什麼流的是自己的血。

答案:蚊子。

6、老王每天都要刮40-50次鬍子,可他臉上還有鬍子。為什麼?

答案:理發師,幫別人刮呢。

7、請問狐狸為什麼容易摔跤呢?

答案:因為狐狸狡(腳)猾。



8、王老太太整天喋喋不休,可他有一個月說話最少,是哪一個月?

答案:2月。

9、什麼水不能喝?

答案:薪水。

10、什麼船從來不下水?

答案:宇宙飛船。

10. 「三月里三月三,光棍我下了山」 出自哪首歌曲

《光棍之歌》

(10)三月三梅花擴展閱讀:

從《光棍好苦》、《光棍很酷》到《光棍快樂》再到《光棍之歌》,司文每年光棍節期間都將推出一首經典的光棍歌曲。2009年光棍節之際他又推出了自己的新版經典光棍歌曲《光棍之歌》,堪稱《光棍好苦》的完美升級版,無論從歌曲還是到編曲都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據司文的簽約公司東方傳韻市場部張女士介紹,司文本人並不喜歡「光棍代言人」之稱,《光棍之歌》將是司文創作的最後一首光棍歌曲,至此將不再演繹同類歌曲了。

但鑒於司文的光棍系列受到許多聽眾的喜歡,公司決定把司文以前比較經典的六首光棍歌曲和今年的新作《光棍之歌》一並收錄在新專輯《司文光棍系列》特輯中,算是給喜歡司文光棍歌曲朋友的一個完美交代。

很多歌迷是從《光棍好苦》開始認識司文的,並把他譽為「光棍」代言人。因為這首《光棍好苦》唱出了現代社會中男人在生活壓力下的無奈和心酸,歌詞可以說是現代社會單身生活的真實寫照,所以使得這首歌成為幾年來傳唱不息的經典光棍歌曲。

熱點內容
魚菜盆景 發布:2025-09-15 03:00:07 瀏覽:237
棒海棠 發布:2025-09-15 03:00:06 瀏覽:402
盆景租擺價格 發布:2025-09-15 02:38:05 瀏覽:60
戀飛櫻花 發布:2025-09-15 02:34:50 瀏覽:533
干百合的用法 發布:2025-09-15 02:13:24 瀏覽:679
三角插花瓶教程圖解 發布:2025-09-15 02:13:22 瀏覽:407
什麼花的花語是誠信 發布:2025-09-15 02:09:06 瀏覽:533
情人節西餐宴會設計 發布:2025-09-15 02:07:44 瀏覽:551
丁香北路 發布:2025-09-15 01:42:55 瀏覽:715
櫻花雨桐 發布:2025-09-15 01:37:51 瀏覽: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