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漢宮秋第三折梅花酒

漢宮秋第三折梅花酒

發布時間: 2022-03-04 00:34:25

1. 漢宮秋 第三者 梅花酒翻譯

第三折

(番使擁旦上,奏胡樂科,旦雲)妾身王昭君,自從選入宮中,被毛延壽將美人圖點破,送入冷宮;甫能得蒙恩幸,又被他獻與番王形像。今擁兵來索,待不去,又怕江山有失;沒奈何將妾身出塞和番。這一去,胡地風霜,怎生消受也!自古道:「紅顏勝人多薄命,莫怨春風當自嗟。」(駕引文武內官上,雲)今日灞橋餞送明妃,卻早來到也。(唱)
【雙調·新水令】錦貂裘生改盡漢宮妝,我則索看昭君畫圖模樣。舊恩金勒短,新恨玉鞭長。本是對金殿鴛鴦,分飛翼,怎承望!
(雲)您文武百官計議,怎生退了番兵,免明妃和番者。(唱)
【駐馬聽】宰相每商量,大國使還朝多賜賞。早是俺夫妻悒怏,小家兒出外也搖裝。尚兀自渭城衰柳助凄涼,共那灞橋流水添惆悵。偏您不斷腸,想娘娘那一天愁都撮在琵琶上。
(做下馬科)(與旦打悲科)(駕雲)左右慢慢唱者,我與明妃餞一杯酒。(唱)

【步步嬌】您將那一曲陽關休輕放,俺咫尺如天樣,慢慢的捧玉觴。朕本意待尊前挨些時光,且休問劣了宮商,您則與我半句兒俄延著唱。
(番使雲)請娘娘早行,天色晚了也。(駕唱)
【落梅風】可憐俺別離重,你好是歸去的忙。寡人心先到他李陵台上?回頭兒卻才魂夢里想,便休題貴人多忘。
(旦雲)妾這一去,再何時得見陛下?把我漢家衣服都留下者。(詩雲)正是:今日漢宮人,明朝胡地妾;忍著主衣裳,為人作春色!(留衣服科)(駕唱)
【殿前歡】則什麼留下舞衣裳,被西風吹散舊時香。我委實怕宮車再過青苔巷,猛到椒房,那一會想菱花鏡里妝,風流相,兜的又橫心上。看今日昭君出塞,幾時似蘇武還鄉?
(番使雲)請娘娘行罷,臣等來多時了也。(駕雲)罷罷罷!明妃,你這一去,休怨朕躬也。(做別科,駕雲)我那裡是大漢皇帝!(唱)
【雁兒落】我做了別虞姬楚霸王,全不見守玉關征西將。那裡取保親的李左車,送女客的蕭丞相?
(尚書雲)陛下不必掛念。(駕唱)
【得勝令】他去也不沙架海紫金梁,枉養著那邊庭上鐵衣郎。您也要左右人扶侍,俺可甚糟糠妻下堂!您但提起刀槍,卻早小鹿兒心頭撞。今日央及煞娘娘,怎做的男兒當自強!
(尚書雲)陛下,咱回朝去罷。(駕唱)
【川撥棹】怕不待放絲韁,咱可甚鞭敲金鐙響。你管燮理陰陽,掌握朝綱,治國安邦,展土開疆;假若俺高皇,差你個梅香,背井離鄉,卧雪眠霜,若是他不戀恁春風畫堂,我便官封你一字王。
(尚書雲)陛下,不必苦死留他,著他去了罷。(駕唱)
【七弟兄】說什麼大王、不當、戀王嬙,兀良!怎禁他臨去也回頭望。那堪這散風雪旌節影悠揚,動關山鼓角聲悲壯。
【梅花酒】呀!俺向著這迥野悲涼。草已添黃,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蒼,人搠起纓槍,馬負著行裝,車運著餱糧,打獵起圍場。他、他、他,傷心辭漢主;我、我、我,攜手上河梁。他部從入窮荒;我鑾輿返咸陽。返咸陽,過宮牆;過宮牆,繞迴廊;繞迴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黃;月昏黃,夜生涼;夜生涼,泣寒螿;泣寒螿,綠紗窗;綠紗窗,不思量!
【收江南】呀!不思量,除是鐵心腸;鐵心腸,也愁淚滴千行。美人圖今夜掛昭陽,我那裡供養,便是我高燒銀燭照紅妝。
(尚書雲)陛下,回鑾罷,娘娘去遠了也。(駕唱)
【鴛鴦煞】我索大臣行說一個推辭謊,又則怕筆尖兒那伙編修講。不見他花朵兒精神,怎趁那草地里風光?唱道佇立多時,徘徊半晌,猛聽的塞雁南翔,呀呀的聲嘹亮,卻原來滿目牛羊,是兀那載離恨的氈車半坡里響。(下)
(番王引部落擁昭君上,雲)今日漢朝不棄舊盟,將王昭君與俺番家和親。我將昭君封為寧胡閼氏,坐我正宮。兩國息兵,多少是好。眾將士,傳下號令,大眾起行,望北而去。(做行科)(旦問雲)這里甚地面了?(番使雲)這是黑江,番漢交界去處。南邊屬漢家,北邊屬我番國。(旦雲)大王,借一杯酒望南澆奠,辭了漢家,長行去罷。(做奠酒科,雲)漢朝皇帝,妾身今生已矣,尚待來生也。(做跳江科)(番王驚救不及,嘆科,雲)嗨!可惜,可惜!昭君不肯入番,投江而死。罷罷罷!就葬在此江邊,號為青冢者。我想來,人也死了,枉與漢朝結下這般讎隙,都是毛延壽那廝搬弄出來的。把都兒,將毛延壽拿下,解送漢朝處治,我依舊與漢朝結和,永為甥舅,卻不是好?(詩雲)則為他丹青畫誤了昭君,背漢主暗地私奔;將美人圖又來哄我,要索取出塞和親。豈知道投江而死,空落的一見消魂。似這等姦邪逆賊,留著他終是禍根;不如送他去漢朝哈喇,依還的甥舅禮,兩國長存。

2. 寫出下面這首曲詞的韻腳。 《漢宮秋》第三折 [梅花酒] 呀!俺向著這迥野悲涼。草已添黃

涼、黃、霜、蒼、槍、裝、糧、場、梁、荒、陽、牆、廊、房、黃、涼、螿、窗、量。

3. 《漢宮秋》第三折[梅花酒]求翻譯

你好,我剛才查閱了資料這是一段描寫昭君出塞的文字。

空曠的深秋原野是如此悲涼,草兒一片枯黃,兔兒早早迎接寒霜,那褪了毛的獵狗,那扛著纓槍的獵戶,那慢騰騰負載著行裝和餱糧的車馬,(此句之後是自己翻譯的)打獵的圍場也早已圍了起來。昭君她悲傷地辭別了皇帝,攜著東西走上了遠去的路。從此步入了蠻荒之地。皇帝的聖駕已經返回了咸陽城,回到了宮牆之中,穿過迴廊,臨近了椒房(皇後的宮殿)。月色昏黃,夜裡漸生寒涼,寒顫聲聲如泣,綠紗窗里的宮婦們的哀祭不能去想更無法形容啊!

然後你是要英語版的?其實這個還真找不到英語版本的,我就試著翻一翻,您可以看看

The weald here is so bleak for the grass had fallen yellow. Cold has covered this field early as usual. The coursers took off their furs with the season changed into frigid. Hunters who were equipped with lances walking along with horses and weagons loaded with luggages and foods. And the hunting groung have been closing for many days. Zhaojun bid farewell to the Emperor sorrowfully then carried her things on her long trip. From now on, she will be in another lorn part and never come back. The emperor has went back to Xianyang, his palace and he walked through the endless corridor close to the empress's palace. The moonlight outside was so faint and coldness become heavy in the midnight with the winter cicada singing in a dimal voice. No word could describe the gloomy feelings of the women in this luxury but dreary palace.

隨便一寫,可能會有很多錯誤,望理解。

4. 有關馬致遠的《漢宮秋》 的賞析

漢元帝因後宮寂寞,聽從毛延壽建議,讓他到民間選美。王昭君美貌異常,但因不肯賄賂毛延壽,被他在美人圖上點上破綻,因此入宮後獨處冷宮。漢元帝深夜偶然聽到昭君彈琵琶,愛其美色,將她封為明妃,又要將毛延壽斬首。毛延壽逃至匈奴,將昭君畫像獻給呼韓邪單於,讓他向漢王索要昭君為妻。元帝捨不得昭君和番,但滿朝文武怯懦自私,無力抵擋匈奴大軍入侵,昭君為免刀兵之災自願前往,元帝忍痛送行。單於得到昭君後大喜,率兵北去,昭君不舍故國,在漢番交界的黑龍江里投水而死。單於為避免漢朝尋事,將毛延壽送還漢朝處治。漢元帝夜間夢見昭君而驚醒,又聽到孤雁哀鳴,傷痛不已,後將毛延壽斬首以祭奠昭君。《漢宮秋》全名《破幽夢孤雁漢宮秋》,流傳版本有:明脈望館藏《古名家雜劇》本、明顧曲齋刻《元人雜劇選》本、《元曲選》甲集本、《酹江集》本、《元雜劇二種》本、《元曲大觀》本、《元曲四種》本、《元人雜劇全集》本。

取材於王昭君出塞的歷史故事。昭君出塞的故事,從西漢到元初,經歷了一個演變過程。它最早見於《漢書·元帝紀》和《匈奴傳》。大致情節是:西漢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以宮人王嬙賜呼韓耶單於為閼氏;昭君入匈奴,生二子;呼韓耶死,從成帝敕令,復為後單於閼氏。元帝時,漢強匈奴弱,昭君出塞,是元帝主動實行民族和睦政策的具體表現。

【鑒賞】

自漢以來,筆記小說和文人詩篇,都經常提及昭君的故事。其中,晉代葛洪的《西京雜記》(一作西漢劉歆撰)記載昭君故事時,增加了畫工圖形及毛延壽、陳敞、劉白等畫工多人,因受賄作弊而同日棄市等情節。但是,比《西京雜記》稍後的《後漢書》並未採用這一傳說;而此後的筆記小說和文人詩篇,卻不僅採用這一傳說,而且還把受賄作弊的畫工,集中到毛延壽一個人的身上。唐代敦煌的《王昭君變文》是昭君故事在民間流傳過程中的重大發展。《變文》一反正史的記載,把元帝時代的民族矛盾的形勢描繪為匈奴強大、漢朝虛弱;把昭君出塞看作是朝廷屈辱求和的表現。其中,敘述了畫工圖形,單於按圖求索,以及昭君到匈奴後,因思念鄉國,愁腸百結,終不可解,直至愁病身亡等情節。

馬致遠的《漢宮秋》顯然不是取材於正史,而是在《王昭君變文》的基礎上,汲取歷代筆記小說、文人詩篇和民間講唱文學的成就,然後確定自己的創作意圖,構思劇本的情節和人物的。

《漢宮秋》特別渲染了強凌弱的氣氛。匈奴的使臣,竟然敢於當面勒逼漢元帝:「(單於)特遣臣來,單索昭君為閼氏,以息兩國刀兵;陛下若不從,俺有百萬雄兵,刻日南侵,以決勝負。」強敵壓境,尚書竟只能規勸「陛下割恩斷愛,以社稷為念,早早發送娘娘去罷!」元帝更是束手無策。於是,王昭君只落得「待不去,又怕江山有失;沒奈何,將妾身出塞和番。」把王昭君放在匈奴強大、「專事攻伐」,漢朝虛弱、「只憑佳人平定天下」的特定歷史條件下,這樣寫,一方面有利於揭示出產生愛情悲劇的社會根源,暴露封建王朝的腐敗無能;另一方面又有利於激發當時生活在金、元之際的漢人,使之回顧南宋滅亡前後的痛苦經歷,便於借他人杯中酒,澆自己胸中愁。《漢宮秋》中所描寫的上述形勢,與金元之際國內民族斗爭的形勢相比,是有許多相似之處的。例如:金宣宗時,成吉思汗兵圍中都,金王朝曾被迫以歧國公主和親;元世祖時,伯顏丞相兵圍臨安,曾向南宋王朝強索大批宮女;滅南宋時,更是擄掠了大批後妃宮女北上。

《漢宮秋》還別出心裁地把漢元帝作為全劇的主人公,並把發生這場愛情悲劇的根源,也歸結到他的身上來。這一點,對於深化作品的主題,對於啟發人們深入思考金元之際國內民族斗爭的歷史性變化,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漢元帝一出場,就自誇「聯繼位以來,四海宴然,八方寧靜」,心中只為「後宮寂寞」而發愁。「百般巧詐,一味阿諛」的中大夫毛延壽投其所好,勸他「遣官遍行天下,選擇室女」,正中他下懷。待毛延壽已叛國投敵,單於使者帶著美人圖,強索王昭君之時,元帝還在做他的太平天子、風流皇帝的美夢。只知標榜自己:「忠臣皆有用,高枕已無憂。」根本無心理政:「我雖是見宰相,似文王施禮;一頭地離明妃,早宋玉悲秋」。到兵臨城下之時,他又火燒眉毛干著急:罵宰相、斥武將,說什麼「滿朝中都做了毛延壽」!但是,朝中文臣武將都不買他的賬,尚書居然假借「外國」人之口,說出了「陛下寵昵王嬙,朝綱盡廢,壞了國家」的客觀事實。因此,盡管元帝斥文臣、罵武將,尖銳刻薄,畢竟還是無濟於事!他仍然是被迫「割恩斷愛」,做了一個「別虞姬楚霸王」。

《漢宮秋》還特別創造了王昭君在番漢交界處捨身殉難的情節。由於王昭君的慷慨殉難,既保全了民族氣節和對元帝的忠貞,又達到了匈奴與漢朝和好,並使毛延壽被送回漢朝處死的目的。因此,王昭君以身殉難的悲壯之舉,與那「只憑佳人平定天下」的屈辱求和之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全劇用明妃一女人的正氣,充分地反襯出那些以「女色敗國論」來文過飾非者的怯懦與無恥。昭君既有對元帝的眷戀之情,又能為「國家大計」而毅然地「出塞和番」,並不惜以身殉國難,這就充分表現了作者對她的深切同情和高度贊揚;而對於以元帝為首的封建王朝來說,則只是深刻的揭露與辛辣的嘲諷!

在《漢宮秋》中,毛延壽不再是一般的索賄作弊的畫工,而是平時「一味諂諛」取寵、當陰謀敗露時又不惜叛國投敵的中大夫。因為他,單於才能夠於「遣使進貢,欲請公主」之際,按圖指名,強行「求索王昭君」。因此,昭君是否出塞,不僅是元帝與朝廷文臣武將之間矛盾沖突的焦點,而且還是匈奴與漢朝之間矛盾沖突的焦點。所以,元帝與昭君的愛情悲劇已由個人的悲劇而深深染上了國家的民族的歷史悲劇的色彩。真摯的愛情因朝廷無力抗禦外侮毀於一旦,而「朝綱盡廢,壞了國家」的昏君,「只憑佳人平定天下」的庸臣,卻正是導致這出愛情悲劇的元兇、禍首。昭君「為國家大計」而出塞和番,又為保全民族氣節和愛情忠貞而殉難的壯舉,便成了對這幫元兇、禍首的深刻揭露與辛辣嘲諷。這一方面是「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另一方面又是「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魯迅全集》第一卷297頁),於是在悲劇之中又滲進了喜劇的意味,使人感到以漢元帝為首的封建統治集團的狼狽相極為可笑。這兩方面相互映襯,不僅使劇本的情節更生動、豐富,而且使其思想內容也更真實、深刻。

作者在第三折、第四折,還濃墨細筆地描寫了元帝與昭君的生離死別,是怎樣地使元帝悲愴凄惻,愁思郁結,無可排解。作者盡力刻畫了風流皇帝溫柔多情的一面,讓他盡情傾吐了由生離死別而郁結於胸的哀痛。風流皇帝的溫柔多情,不僅僅以其真摯深沉的感情引起觀眾對他的同情和憐憫,而且,還能激勵讀者認真思索:為何堂堂天子,大漢皇帝,連自己的愛妃都無力保全?

我們還應該注意,《漢宮秋》對於元帝與昭君的愛情描寫,是比較深刻准確的。《長生殿》的作者洪升曾說:「情之所鍾,在帝王家罕有。」因為帝王之家,鍾情總是意味著玩弄女性。就《漢宮秋》來說,元帝對昭君的傾心相愛,首先是為昭君的琵琶聲所吸引,接著便是為昭君的姿色所傾倒。技藝和姿色,是元帝愛昭君的基本原因和主要內容;對於王昭君捨身赴國難的精神,元帝卻毫無感動之情,更無特別器重之意。霸橋餞別之後,他之所以「委實怕宮車再過青苔巷」,也僅僅是因為「猛到椒房,那一幅菱花鏡里妝,風流相,兜的又橫心上」。可見,作者並沒有過分美化元帝對昭君的愛情,而是如實地寫出了元帝愛昭君的具體內容及其局限性。這樣,元帝對昭君的溫柔多情與他對於治理國家社稷的昏庸無能,便構成了復雜而又和諧的整體,自然而又逼真地刻畫出元帝愛昭君的鮮明的個性特徵。

顯然,漢元帝這樣的藝術形象,對於我們理解歷史上的風流皇帝,如陳後主、宋徽宗之流,無疑是具有深刻而普遍的認識意義的。元帝一類的昏君庸帝,作為國家社稷的代表,必然會導致「朝綱盡廢,壞了國家」,落得國土難保全,民族失尊嚴,而他們對後妃的傾心相愛,也只能落得個蒙羞受辱,毀於一旦。因為,作為風流皇帝欲保全真摯愛情的願望與作為昏君庸帝所造成的「朝綱盡廢,壞了國家」的嚴酷現實,這二者已構成了不可調和的矛盾。這就是《漢宮秋》所寫的愛情悲劇的實質,也是產生漢元帝這樣的藝術形象的社會基礎。

5. 閱讀下面元曲,回答問題。 《漢宮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著這迥野悲涼,草已添黃

對仗:顯示了語言的對稱美,達到了意境美與韻律美的完美結合。
頂真:具有回環跌宕的旋律美,表現了漢元帝離恨未已、相思又繼、千結百轉的愁緒。(意對即可)

6. 閱讀這段曲詞,完成下面的題。 《漢宮秋》第三折 【梅花酒】呀!俺向著這迥野悲涼。草已

1.曠遠悲涼的深秋塞外景況,凄清陰冷的秋夜王宮景象。感嘆昭回君遠去塞外的艱辛,傷答心離別;想像獨自返回王宮的凄涼,痛感孤獨。
2.(1)對仗:顯示了語言的對稱美,達到了意境美和韻律美的完美結合。
(2)頂真:具有回環跌宕的旋律美,表現了漢元帝離恨未已、相思又繼、千結百轉的愁緒。

7. 元代馬致遠的雜劇《漢宮秋》第三折戲中,漢元帝在灞橋送別王昭君出塞和親時,有下面一段曲詞。閱讀這

(1)曠遠悲涼的深秋塞外景況;凄清陰冷的秋夜王官景象。感嘆昭君遠去塞外的艱辛,傷心離別;想像獨自返回王宮的凄涼,痛感孤獨。(意對即可)
(2)對仗:顯示了語言的對稱美,達到了意境美和韻律美的完美結合。頂真:具有回環跌宕的旋律美,表現了漢元帝離恨未已、相思又繼、千結百轉的愁緒。

8. 漢宮秋梅花酒中描寫了漢元帝所見所想的哪兩種情景表現了漢元帝什麼樣的感情

曠遠悲涼的深秋塞外景況;凄清陰冷的秋夜王宮景象。
感嘆昭君遠去塞外的艱辛,傷心離別;想像獨自返回王宮的凄涼,痛感孤獨

9. 《漢宮秋》第三折 梅花酒 描寫了漢元帝所見所想的哪兩種情景

答:1.曠遠悲涼的深秋塞外景況;2.凄清陰冷的秋夜皇宮景象。情感就是:感嘆昭君遠去塞外的艱辛,傷心離別;想像獨自返回皇宮的凄涼,痛感孤獨。 希望幫到你!

10. 漢宮秋梅花酒是不是這部劇里人物的台詞

不知道漢宮秋梅花酒很好喝

熱點內容
送你一朵花圈 發布:2025-09-14 00:25:59 瀏覽:898
單身狗也可以過七夕 發布:2025-09-14 00:22:44 瀏覽:942
豬籠花的花語 發布:2025-09-14 00:22:32 瀏覽:574
荊門白玫瑰 發布:2025-09-14 00:04:58 瀏覽:155
彩色鉛筆畫花卉教程圖 發布:2025-09-13 23:45:25 瀏覽:816
一朵薔薇下載 發布:2025-09-13 23:44:26 瀏覽:869
荷花化妝師 發布:2025-09-13 23:42:46 瀏覽:17
荷花代表作 發布:2025-09-13 23:29:46 瀏覽:315
福建玫瑰山莊 發布:2025-09-13 23:29:45 瀏覽:4
茶花精靈王椿的圖片 發布:2025-09-13 23:28:42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