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生產基地
1. 梅花原產地在哪裡
中國是梅的原產地,這是舉世公認的,已被充分的事實所證實。而在日本等國是否有梅之原產,在學術界向來爭議較多,形成了觀點截然不同的兩個派別。中國園藝學者普遍認為,梅為中國原產,日本學者上原敬二等基本持此觀點。但以日本學者宮澤文吾為代表者,則認為日本有梅之原產。他們列舉了日本所謂「野梅」的特徵,以區別現有梅樹品種。
由此看來,日本等國有無梅的真正原產,尚需進一步考證。包滿珠認為,有關梅之原產地問題,隨著現代生物技術的發展,將會得到圓滿的解答。
如果是獨立起源且有自然分布,在有一海之隔的中國和日本異花授粉的可能性極小,其種群應該有特異的DNA構成。反之,如果DNA構成無明顯差異,,日本之梅很可能是中國流傳出去之後,逸於山野而形成的。
2. 梅花的產地
梅花在中國各地均有栽培,但以長江流域以南各省最多,江蘇北部和河南南部也有少數品種,某些品種已在華北引種成功。
梅小喬木,稀灌木,高4-10米;樹皮淺灰色或帶綠色,平滑;小枝綠色,光滑無毛。葉片卵形或橢圓形,葉邊常具小銳鋸齒,灰綠色。
花單生或有時2朵同生於1芽內,直徑2-2.5厘米,香味濃,先於葉開放;花萼通常紅褐色,但有些品種的花萼為綠色或綠紫色;花瓣倒卵形,白色至粉紅色。
果實近球形,直徑2-3厘米,黃色或綠白色,被柔毛,味酸;果肉與核粘貼;核橢圓形,兩側微扁,花期冬春季。
(2)梅花生產基地擴展閱讀:
生活習性
梅花生態習性,露地栽植亦選擇土質疏鬆、排水良好、通風向陽的高燥地,成活後一般天氣不旱不必澆水。每年施肥3次,入冬時施基肥,以提高越冬防寒能力及備足明年生長所需養分,花前施速效性催花肥;
新梢停止生長後施速效性花芽肥,以促進花芽分化,每次施肥都要結合澆水進行。冬季北方應採取適當措施進行防寒。地栽尤應注意修剪整形,合理地整枝修剪有利控制株型,促進幼樹提早開花。
修剪以疏剪為主,最好整成美觀自然的開心形,截枝時以略微剪去枝梢的輕剪為宜,過重易導致徒長,影響來年開花。多於初冬修剪枯枝、病枝和徒長枝,花後對全株進行適當修剪整形。
3. 梅花牌手錶的原產地是哪裡
瑞士原裝進口。很多產品都外包給中國製造了,但瑞士名表是不會外包的,還是正宗原產。質量是他們的命根,而且還有工藝機密問題。
4. 北京梅花大棚基地在哪
梅花是我國傳統的名貴花卉,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歷史。由於花期早且長,不畏嚴寒而開放。所謂'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被譽為花魁。梅花具有獨特的神韻,冰清玉潔;優美的姿態,疏影橫斜;暗香浮動,幽香宜人。梅花的品格與精神,正是中華民族勤勞勇敢,奮發向上的象徵。在我國,不論東西南北,都有比較有名的賞梅盛地。如台灣南投,廣東羅崗,昆明黑龍潭,上海澱山湖,安徽歙縣,成都草堂,重慶南山,蘇州光福香雪海,無錫梅園,南京梅花山,杭州西湖,武漢東湖及青島北京等地。梅花,作為我國特有的花卉,多年來,在生產栽培方面一直沒能夠引起重視。以至於在全國各地找不到大量用於建園用的大規格梅樹。 現在,梅花成了我國目前唯一取得國際登錄權的花卉,世界梅花權威,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陳俊愉先生負責領導'國際梅登錄中心』,的工作。隨著國際間花卉業的不斷交往,越來越多的國外客戶開始看中中國的梅花。加上科技園區,生態旅遊園,公園內特色園的建設需求。梅花將作為高新特色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方法/步驟
梅花的生態習性及生長規律:
梅花原產我國的東南、西南、華中及台灣等地,性喜溫暖,但也能較耐低溫。現已有幾十個抗寒性強的品種能在三北地區陸地越冬。梅花對土壤要求不嚴,耐貧瘠,凡排水良好的粘土,壤土及沙壤土,微鹼性土(ph值在6—8),均能良好生長。梅最怕澇,如遇大量積水,常易爛根致死。梅花具有較強的抗旱能力,但冬季過於乾燥常易落蕾。北方早春的干風常造成生理性乾旱,使部分枝條乾枯。所以北方忌栽在風口處。梅花性喜陽,在陽光充足的地方生長良好。
園林栽植與盆景及切花栽培:
1:園林栽植:梅花在我國園林栽培中,多採用傳統手法,以松、竹、梅'歲寒三友』組景。突出梅花作為主題,又宜三五成叢或孤植於窗前、屋角、池旁、路邊、橋頭、亭、榭附近。或建梅花專類園,如梅林、梅嶺、梅峰、梅溪、梅徑等。開花時繁花似錦,香飄數里,是旅遊及文人墨客踏雪尋梅、詠梅、畫梅的最佳去處。露地定植梅花,要選擇適合當地氣候條件的品種,選背風、向陽,排水良好之地。定植時間,黃河以南大部地區,淮河以南可於冬季以前栽植,有利於梅花提前紮根生長。北方乾旱地區,可於春天栽植。提前購進的苗木先用沙土培埋假植,待土壤解凍後方可栽植。栽植前要挖好樹穴,混施積肥,若土壤過於粘重,須在樹穴內加細沙石、碎桔桿或煤灰等,以利於排水。栽植前須將過長的根系修剪一下,有條件的最好將根系沾泥漿後栽植,泥漿內可加入生根粉、多菌靈、植物生長調節劑等。栽植深度以與原苗木地平處相同。栽後澆透水,小苗留50—70厘米剪截。在北方栽植的大樹,枝條應盡量多剪去一些,以減少水分蒸發,提高成活率。為防止大風吹搖,可用竹木竿三角固定。北方寒冷地區頭兩年上凍前要適當培土保護,馴化幾年後便可解除防凍措施。
2:盆景栽培: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非常喜歡用梅花製作成盆景,置於窗前、案頭供觀賞。多欣賞盆梅的盤根錯節,蒼勁多姿。正如文學家龔自珍雲:'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
盆栽梅花依據大小分大型古梅樁及小盆景。古梅盆景是用野生梅樁嫁接栽培品種,經多年培育而成。小盆梅是由小苗培養而成。梅花小盆景,培養快,成本低,能夠做到批量生產。加上包裝運輸容易,所以有很好的市場前景。培養小盆梅,首先要選易於形成花芽,開花繁密,同時兼顧花香、色艷的品種。如小紅硃砂、小綠萼、變綠萼、白須硃砂、粉紅硃砂、粉皮宮粉、虎丘晚粉、南京紅、南京紅須、桃紅台閣、豐後、紀念及美人梅等。首先按30—50厘米的株行距將小苗栽植於大田。然後進行嫁接,根部整型,修剪培育。經過2到3年大田培養,然後再於冬季或早春起出上盆。盆土宜選用含腐植質的腐葉土,也可加些園土及細沙,以保證土壤的透氣性。上盆時依據小梅樁的形狀再修剪根系及枝條,做到以最佳觀賞角度上盆。
3:切花栽培
隨著國內外鮮切花市場的不斷發展,梅花切花已開始引起國內外客戶的關注。在國外,一束梅花要幾十美元。由於目前國內缺乏梅花切花生產基地,所以市場上幾乎無貨供應。建立梅花切花生產基地將有極大的發展前景。
切花生產圃也要選土壤肥沃,通風向陽,排水好的地塊。深耕,施足積肥。栽植以行距3米,株距1.5—2米為宜。栽植時最好按品種分行分區,便於日常管理和方便分品種剪切花枝。栽植時期依據各地氣候條件於秋冬及早春。我國北方地區為提早及延長剪切花時間,也可用大棚設施栽培。
梅花切花以收獲花枝為主,與園林栽植、盆景栽植不同。要求以中、長花枝多,短枝少。所以第一年定植苗留30厘米剪截,然後隨著生長均勻留3到5個枝條。第二年春將所留枝條在20厘米左右處剪截,培養二次骨架。第二年冬及第三年春采剪切花條時,再在二次骨架處留2到3個枝,在15厘米左右處剪截,作為三次骨架。以後每個枝條就隨著採花留3到4個芽剪截。為培養節間短,質量好的花條,生長前期可噴1到2次矮壯素。適宜做切花的品種首選枝條優美、香味濃、花繁密、產花量大、插瓶時間長的。如粉皮宮粉、扣瓣大紅、小綠萼、雙碧垂枝、晚碗宮粉、小宮粉、素白台閣、江南硃砂、單輪硃砂、復瓣跳枝、龍游、二紅宮粉、凝馨、虎丘晚粉、人面桃花、姬千鳥、南京紅和美人梅等。
水肥管理:
1澆水:梅花整個營養生長期,都需要足夠的水分。合理供水,才能使梅花生長良好。 梅花雖然耐旱性較強,但嚴重缺水,也會造成植株生長不良,甚至死亡。北方寒冷地區,梅樹常因土壤缺水而造成生理性凍害。因此,冬季更要注意保墒。春天至初夏還要澆水防旱。
梅花與桃樹一樣最怕水浸,一般根系浸水24小時以上,加上夏季高溫,植株很快會因無氧呼吸而受害。造成植株停止生長,出現黃葉、落葉現象。時間長了,植株便死亡。因此,夏天雨季,大田內要挖好排水溝。
盆栽梅花更應注意水分的控制管理。澆水次數和用量多少,應據溫度的高低,濕度的大小和盆土排水情況而定。生長季節,6至7月份以前(即花芽分化前期),應保持盆土濕潤,保證營養生長階段水分的供應。7至8月份,花芽分化期(花芽分化期因栽培條件及南北氣候條件不同而不同)。應掌握「不幹不澆,澆則澆透」的原則。干到新梢萎蔫下垂,部分葉片萎縮,然後再澆透水。這樣「扣水」2到3次,控制營養生長,促進花芽分化。梅花的芽是早熟性的,在整個營養生長過程中,能萌發2-3次新梢,如不適當控水,讓二次三次新梢萌發,花芽就不易形成,來年就不開花或開花極少。有些人養的盆梅不開花,這是一個主要原因。但是,失水過度,澆水後葉片仍不能回復正常,葉片枯一半或全枯乾脫落,也會影響花芽分化或死亡。另外,澆水過度,通風條件差,會造成生理性落葉,來年也不會開花。
七至八月份花芽生理分化完成後,回復正常澆水。冬季溫度較低,需水較少,應不澆或少澆。
北方春天及春夏之交,氣候乾燥,可經常向老梅樁及小盆梅上噴水,增加空氣濕度。高溫烈日時,可在盆梅上架設遮光率40-50%的遮陰網,防止葉片過早捲曲,有利於梅花正常生長。
2施肥:梅花較耐貧瘠,一般不需要施肥過多,過多則枝葉徒長,花芽不易形成。但是,過少會引起生長不良。施肥的原則是'少量,多次。』花芽分化前以氮肥為主。可施腐熟的人糞尿和豆餅水,也可加施少量尿素,以10天左右施肥一次為宜。7至8月份,花芽分化後,以施磷、鉀肥為主。如過磷酸鈣、磷鉀含量高的復合肥等。每月施肥2-3次。也可用翠姆礦質磷酸二氫鉀、葉面微肥噴施。
整枝修剪:
梅花萌芽力強,易抽發過多分枝,如任其生長,會造成樹冠內枝條雜亂,通風透氣性差,影響花芽的形成。而且容易滋生病蟲害。所以不論地栽或盆栽,合理整枝修剪,能使梅樹生長健壯,樹形美觀,花繁葉茂。
1地栽梅樹的修剪: 培養大梅樹的,可在苗圃內將梅苗離地50-70厘米處剪截,長出的新條保留3-4個健壯的,任其自然斜向外生長,以緩放為主,不剪或輕剪。其餘枝留30厘米左右摘心,作為輔養枝培養,形成自然開心的樹冠。對幼小樹的修剪要依據樹勢,強弱而定。為使枝條間能彼此平衡生長,強枝可適當重剪,弱枝宜輕剪。過密的輔養枝要疏除,做到不交叉重疊。對於成年樹及老梅樹,應採取「強枝弱剪,弱枝強剪」的原則。老樹弱枝強剪,能刺激隱芽萌發成徒長枝,利用這些徒長枝培養新的主桿、主枝,達到復壯的目的。
2盆栽老梅樁修剪:花謝後及時進行整形修剪,先剪除枯枝、病弱枝,花後枝條一般留2-3個飽滿芽短截(還要注意留芽的方向)。疏枝時還要注意去直留斜。根據樁形及方位,需要長枝的,要保留長枝。春季萌芽後,過密或方向不理想的芽要及時抹去。根據我們多年的留枝風格,採取的是,樁上所有新發枝長到10-15厘米時,按生長快慢全部摘心。過一段時間,每一個摘過心的枝條又會發出1-3個新枝,每一個新枝長到15-20厘米時再摘心。以後還會在枝條頂端萌發1-2個芽,只留1-2個葉片便摘心。實踐證明2-3次摘心,完全有效地控制了枝條的瘋長,花蕾形成的多。對於長勢旺的樹樁,砧木上萌發的沒有嫁接的芽要全部抹除;對長勢弱的樹樁,盡量保留,以'葉茂』促'根深』,增強樹勢。
3小盆梅的修剪:早春上盆的小梅樁,枝條經選留短截後,同樣會萌發很多芽,我們採取將所有萌發枝條留3-5片葉摘心,每個摘過心枝條又會發出1-4個新枝,然後將新枝留15-20厘米再摘心,較小的盆梅留10-15厘米便可。每盆總枝條數留20-30根。過旺枝條可用手將下部扭傷,促進花芽形成。
5
梅花的繁殖:
梅花可用嫁接、扦插、壓條和播種等法繁殖。隨著現代生物技術的發展,組織培養也進入梅花的科研生產領域,離體組培,繁殖系數大,生產周期短。
5. 請問梅花的原產地在哪裡什麼時候開花
梅花原產中國,花每節1-2朵,無梗或具短梗,原種呈淡粉紅或白色,栽培品種則有紫、紅、彩斑至淡黃等花色,於早春先葉而開。梅花可分為系、類、型。如真梅系、杏梅系、櫻李梅系等。系下分類,類下分型。2006A6Fv-Into
6. 梅花的產地與栽培簡史是什麼
梅花系我國特產。我國是梅花的世界野生分布中心,也是梅花的世界栽培中心。
梅花野生於我國西南及長江流域以至台灣省的山區,其中滇、川兩省是我國野梅的分布中心,並東延至鄂西地區。梅花在我國有3000多年的栽培歷史。由於梅花適應性較強,露地栽培分布區很廣,包括華東(含台灣省)、華中、西南、華南之大部及華北、西北之南部。
古代先民採集野梅,主要系加工食品或祭祀之用。在長期的馴化栽培過程中,個別出現了復瓣、重瓣、台閣等變異,有心人另行嫁接繁殖,就育成了專供觀賞的新品種。這就是花梅(梅花)從果梅(梅子)中分化而出的來龍去脈。
梅始以花聞天下,約在西漢初葉。如《西京雜記》載:「漢初修上林苑,遠方各獻名果異樹,有朱梅、胭脂梅」。又載:「漢上林苑有侯梅、同心梅、紫蒂梅、麗有梅。」稍遲,揚雄(公元前53~公元18)撰《蜀都賦》,有「被以櫻、梅,樹以木蘭」之記述。可見,距今約2000年前,梅已在華西各域作城市綠化樹種應用了。漢初之梅花品種,似多屬江梅型、宮粉型,或有少量硃砂型。
魏晉之際,有關梅花栽培的詩文漸多。如晉之陸凱自荊州專寄一枝梅花贈梅花長安范曄並附短詩「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至南北朝時,如宋之鮑照,梁之庾肩吾、何遜、陰鏗、陳之、謝燮、蘇子卿乃至北周之庾信等,均有梅花詩,蕭綱(梁簡文帝)有《梅花賦》等。
自漢、晉至南北朝,可稱我國栽培梅花初盛時期。時至隋、唐、五代,梅花栽培漸盛,此際梅花品種,主要仍屬江梅、宮粉型;而在四川,則硃砂型脫穎而出,當時稱為「紅梅」。唐代恐始有屬綠萼型之「綠萼梅」。
宋元400年(公元960~1368年)是古代栽培梅花的興盛時期,形成了一段藝梅的高潮。宋代詠梅最著者北宋有林逋、蘇軾、秦觀、王安石、歐陽修等,南宋則有陸游、陳亮、楊萬里、范成大等。梅花見重於宋代和畫藝大有關聯。北宋畫家始創「墨梅」之法,將枝幹虯曲、疏影橫斜之神態勾勒得淋漓盡致。至元代王冕,更以《墨梅》詩、畫聞名於世。由於文學繪畫創作的興盛,也就更助長了藝梅之風。宋元之際,梅花類型與品種大增。除真梅系直枝梅之江梅、宮粉、硃砂、綠萼等型外,新增玉蝶型(重葉梅)、早梅型(早梅)與黃香型(黃香梅)以及杏梅系等。
明、清時是藝梅昌盛時期,明王象晉著《群芳譜》,清陳昊自撰花鏡,書中記述梅花品種與栽培甚詳,反映此際在藝梅規模及水平上均有發展。如《群芳譜》列記了19個梅花品種,還介紹了不少藝梅經驗。《花鏡》中記述了21個品種,新增「照水梅」、「台閣梅」等。明朝已發展了藝梅、賞梅勝地,如南京梅花山、蘇州之光福、杭州之西溪等。
辛亥革命後,藝梅事業又有新的發展,品種續有增多。各地私家園林在國內搜集不少品種,上海黃園還從日本引入灑金型、垂枝類新品種數十,並將藝梅經驗寫入《花經》中。曾勉教授1942年發表梅花專刊,並記重慶梅花品種15個。這是標志科學整理梅花品種的里程碑。1947年陳俊愉教授在南京調查,開始發現「龍游」梅。20世紀50年代後梅花栽培的規模與技藝均有迅猛發展,品種也大量增加,並系統開展全國梅花品種調查研究,開始梅花引種馴化與雜交育種等研究。
7. 蠟梅花的主要產地有哪些地方
蠟梅為落葉或常綠灌木蠟梅科植物蠟梅的花蕾。別名蠟梅、黃梅、蠟木、香梅、黃蠟、鐵筷子花、雪裡花。主產江蘇、浙江、貴州等地的房前屋後。花期1~2月。我國各地均有栽培。花期採收花蕾,曬干或烘乾用,其根及莖(鐵筷子)亦入葯。
蠟梅花
8. 梅花的產地分布在哪裡
梅花原產中國西南部,最初的野梅,主要分布在川東、鄂西山區;鄂東南、贛東北、皖浙山區;兩廣、贛南山區和閩、台等地區。其中台灣省以台南縣楠西鄉梅嶺風景區、南投縣信義鄉最多。後來引種到韓國與日本,又從日本傳播到西方國家,而梅花的學名實際上是日語的發音,這個發音據說是來自中國古代中原地區對梅花一詞的發音。為落葉喬木。梅喜溫暖氣候,花期對氣候變化特別敏感。梅喜空氣濕度較大,但花期忌暴雨。梅對土壤要求不嚴,較耐瘠薄。陽性樹種,喜陽光充足,通風良好。為長壽樹種。長江流域花期12月至翌年3月。在四川、湖北、廣西等高海拔地區均有野梅分布。栽培的梅花在黃河以南可安全露地越冬,經雜交育種的梅花,在北京露地越冬已獲成功,梅花喜溫暖稍帶濕潤的氣候,喜陽略耐陰,不畏寒,土質以輕壤、砂壤而富含腐殖質最佳,在中黏壤土上生長易生刺。四川的成都,自古以梅花著稱。宋代詩人陸游《詠梅花》詩:「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如泥。二十里中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
另外,大家不要把梅花與臘梅混淆了,雖然兩者都帶有一個「梅」,但完全是兩種不擊的植物。梅花屬薔薇科,臘梅屬臘梅科。臘梅高最高僅三米,且花多為黃色。果為瘦紡錘形,這與梅花也是不同的。梅是亞洲梅樹(薔薇科李屬)的日本名稱。作為賞花樹種被廣泛種植,果實可以食用。雖然被稱為梅,但實際上在分類上更接近於杏屬。還有一種日本梅被稱作sumomo。
在日本,梅的花期為一月的下旬及二月份,先開花後長葉子。花五瓣,直徑1~3厘米。花野生型為白色,有玫瑰紅及深紅等人工變種。葉在花落之後很快抽出。葉橢圓型,葉尖箭形。果實於初夏成熟,也就是日本的六月。因為果實成熟時期恰逢中國江南雨季,所以這種時期又被稱為梅雨季節。果實圓形,自柄至尖部有一道淺槽。果皮綠色,採摘後逐漸轉黃,並可能呈現紅色,此時表明果實已經成熟,另外果肉呈黃色。梅是在4世紀時伴隨中國文化傳入日本,在日本廣有種植。在西方除了紐西蘭略有分布外,歐美也少有種植。
9. 梅花的主要產地在哪裡
梅產我國,在四川、雲南、西藏、廣東、廣西、湖北、江蘇、浙江、安徽等省的山區均有野生梅分布。
野生梅的利用已有3000餘年歷史,經長期的人工選育演化成今日的果梅與觀賞梅兩大系統。南宋范成大是位賞梅、詠梅和記梅的名家,他撰寫的《梅譜》是我國第一部梅花專集,並記載了梅花的嫁接技術。梅花是典型「中國式」花卉,除日本外,國外栽培不多。
在梅系生物學中可分為真梅、杏梅和櫻李梅三系,其生長類型又分為直枝梅(枝直上)、杏梅(枝葉似杏)、垂枝梅(枝下垂)和龍游梅(枝扭曲)。目前,我國栽培梅花品種達300多種,觀賞梅花有大紅梅、台閣梅、照水梅、綠萼梅、龍游梅等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