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版茶花女
『壹』 <茶花女>的英文名字是什麼
1、英文名:復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
制2、作品簡介
《茶花女》是法國著名作家亞歷山大·小仲馬的代表作。故事講述了一個青年人與巴黎上流社會一位交際花曲折凄婉的愛情故事。作品通過一個妓女的愛情悲劇,揭露了法國七月王朝上流社會的糜爛生活。對貴族資產階級的虛偽道德提出了血淚控訴。在法國文學史上,這是第一次把妓女作為主角的作品。
3、作者簡介
小仲馬,法國小說家,戲劇家。大仲馬的私生子。7歲時大仲馬才認其為子,但仍拒不認其母為妻。私生子的身世使小仲馬在童年和少年時代受盡世人的譏誚。成年後痛感法國資本主義社會的淫靡之風造成許多像他們母子這樣的被侮辱與被損害者,決心通過文學改變社會道德。他曾說:「任何文學,若不把完善道德、理想和有益作為目的,都是病態的、不健全的文學。」這是他文學創作的基本指導思想。而探討資產階級的社會道德問題,則是貫穿其文學創作的中心內容。
『貳』 波蘭英文版茶花女
波蘭拍的是波蘭文版。
『叄』 茶花女的那個譯本最好,謝謝誒!
最早的當然是林紓的《巴黎茶花女遺事》,文筆很古雅,民國時,比較流行的是劉半農和夏康農的,78年以後的,鄭克魯,王振孫的比較權威。
『肆』 茶花女的英文版作者是誰什麼時候翻譯的
《茶花女》是法國著名作家亞歷山大·小仲馬的代表作。在小說發表半個世紀之後的1898年,由林紓將其譯成中文後,才為廣大中國讀者所知曉。
『伍』 《茶花女》哪個中文譯本的比較好
小說《茶花女》譯本很多,但譯得最好還推夏康農先生所譯的。先生譯筆內流暢,文字優容美,譯來似尤勝於原著,如瑪格麗特給阿芒的(情)信,後來的譯家幾乎都是抄他的。讀他的譯本,每感動流淚,不能自已,心情不佳者竟至旬日。
『陸』 電影《茶花女》哪個版本好看
電影茶花女(1936年版)葛麗泰嘉寶 主演的,黑白片,在眾多茶花女電影中目前為止最出名。 版嘉寶權的容貌和氣質很好,可惜長得太壯,身材挺高。伊莎貝爾於佩爾主演的80年法國版法國電影是拍的最大膽的,經常會有畸戀方面的倫理戲,還經常有上身或全身裸露的戲,法國片基本都有這樣的特點,反而是美國電影相對保守一點電影茶花女(1995年版) 安娜·拉德旺波蘭版的《茶花女》,各方面都拍得不錯,女主人公有種東西方結合的美,有點憂郁的氣質2005年義大利版的主演:朗切斯卡·內里、琳達·巴蒂斯塔、塞爾吉奧·穆尼茲電影茶花女(2007版)英國 主 演 西耶娜·米勒
『柒』 茶花女英文版大概什麼水平可以看懂啊
什麼水平都可以,只要拿本英漢字典就好了,不懂就查唄,想看就得看下去啊,我當時學英語就是死啃一本書,看懂了就能提高一個檔次了。
『捌』 茶花女的電影版有幾部
截至2019年5月,茶花女電影版有13部。
1、《茶花女》1936
是米高梅公司出品,由喬治·庫克執導,葛麗泰·嘉寶、羅伯特·泰勒等主演的劇情片。該片根據法國著名作家小仲馬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講述了巴黎風塵女郎瑪格麗特約見華維爾男爵卻與青年亞芒相識、相戀。
2、《茶花女》1967
該片改編自法國作家亞歷山大·小仲馬的代表作,講述在19世紀40年代,一個叫阿爾豐西娜·普萊西的貧苦鄉下姑娘來到巴黎,走進了名利場,成了上流社會的一個社交明星,開始了賣笑生涯;並改名為瑪麗·杜普萊西,結識了小仲馬(小說中就是亞芒),於是兩人開始了一段交往的愛情故事。
3、《茶花女》1984
是德斯蒙·戴維斯執導,格列塔·斯卡奇、科林·費斯等主演的劇情片。影片講述了在19世紀40年代,一個叫阿爾豐西娜·普萊西的貧苦鄉下姑娘來到巴黎,成了上流社會的一個社交明星,結識了小仲馬並與之相戀的愛情故事。
4、《茶花女》1995
該片改編自法國作家亞歷山大·小仲馬的代表作,講述在19世紀40年代,一個叫阿爾豐西娜·普萊西的貧苦鄉下姑娘來到巴黎,走進了名利場,成了上流社會的一個社交明星,開始了賣笑生涯;並改名為瑪麗·杜普萊西,結識了小仲馬(小說中就是亞芒),於是兩人開始了一段交往的愛情故事。
5、《茶花女》1921
由Ray C. Smallwood執導,魯道夫·瓦倫蒂諾、艾拉·娜茲莫娃等主演。
《茶花女》改編自法國作家亞歷山大·小仲馬的代表作,講述在19世紀40年代,一個叫阿爾豐西娜·普萊西的貧苦鄉下姑娘來到巴黎,走進了名利場,成了上流社會的一個社交明星,開始了賣笑生涯;並改名為瑪麗·杜普萊西,結識了小仲馬(小說中就是阿爾芒),於是兩人開始了一段交往的愛情故事。
(8)英版茶花女擴展閱讀
《茶花女》就是根據小仲馬親身經歷所寫的一部力作,這是是發生在他身邊的一個故事。小仲馬出生於法國巴黎,他的母親卡特琳娜·拉貝是一個貧窮的縫衣女工,他的父親大仲馬當時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抄寫員,後來在戲劇創作和小說創作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成為法國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文學運動中的重要代表。
隨著社會地位和經濟條件的不斷改變,他的父親大仲馬越來越瞧不起縫衣女工卡特琳娜·拉貝。他混跡於巴黎的上流社會,整日與那些貴婦人、女演員廝混在一起,把小仲馬母子倆忘得一干二凈。可憐的縫衣女工只好一個人起早貪黑辛苦勞動,勉強維持母子兩人的生計。
小仲馬七歲的時候,父親大仲馬通過打官司從卡特琳娜·拉貝手中奪取了對兒子的監護權,而那位勤勞善良的縫衣女工則就此失去了自己一手養大的兒子,重新成為一個孤苦伶仃的人。這使小仲馬從小體驗到了人世間的殘酷和不平。
使得小仲馬熱切地期望著自己也能像父親一樣,揚名於文壇。於是,他也開始從現實中取材,從婦女、婚姻等問題中尋找創作素材。
『玖』 茶花女英文版容易讀懂嗎
Early go to bed, early get up make you good health.
『拾』 茶花女英文版的創作背景
《茶花女》是法國作家亞歷山大·小仲馬 的著作,小仲馬是大仲馬與女裁縫卡特琳·拉貝(Marie-Catherine Labay)所生下的私生子。大仲馬一生風流,成名後混跡於上流社會,將他們母子拋棄掉,直到小仲馬七歲時,大仲馬終於良心發現,從法律上承認了這個兒子。雖然大仲馬負擔了拉貝的生活費用,但是他始終沒有承認拉貝是他的妻子,並且他也沒有盡到一個父親的責任,在當時貝拉希望可以由自己撫養小仲馬長大,可是卻被大仲馬以法律手段強行的帶到自己身邊,當時的大仲馬正和貝爾·克萊爾塞梅爾打得火熱,於是又把七歲的小仲馬送進了寄宿學校。
1842年小仲馬遇見瑪麗·杜普萊西,即後來《茶花女》中瑪格麗特的原型,對她一見鍾情,但是他對瑪麗不肯退出上流聲妓事業表示憤怒,寫了絕交書。
1847年瑪麗病逝於巴黎。小仲馬悲痛萬分,將這段故事寫成小說《茶花女》,使他一舉成名。
小仲馬的劇作是法國戲劇由浪漫主義向現實主義過渡時期的產物,被改變為話劇的《茶花女》也被視為法國現實主義戲劇開端的標志。他的劇作不以情節的曲折離奇取勝,而以真切自然的情理感人,結構謹嚴,語言流暢,富有抒情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