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拳扎法
⑴ 大家有知道梅花拳由來創始人是哪位是什麼時期
梅花拳即梅拳,亦稱梅花樁。武術拳種。為演練方便,在地面演練較為廣泛,稱為落地干枝梅花樁。起源於明末,清乾隆年間流傳較廣。布樁圖形有北斗樁、三星樁、繁星樁、天罡樁、八卦樁等。樁勢有大勢、順勢、拗勢、小勢、敗勢等五勢,套路無一定型,其勢如行雲流水,變化多端,快而不亂。"又據《梅花拳根源經》和《梅花拳傳承譜》記載:梅花拳第一代為收元老祖(虛擬),第二代張三省,傳說在巫山羽化升天。前兩代均以開法傳道為主,且單一相傳。自第三代鄒宏義開始,才有文理武功的具體記載。
鄒宏義,字光大,祖籍北直順德府(今邢台市)人。據《鄒氏家譜》記載:"我鄒氏本北直順德人,元順帝時,我始祖為元內臣……至洪武年間,始祖改元而為明臣,輔理有功,荷蒙皇上洪恩欽賜世襲一等指揮職,鎮守江南徐州府,代代相傳,遂寄籍徐州……"。鄒宏義自幼天資聰穎,曾讀書數載,文事故重,武備亦不可不習,加上明朝末年世道混亂,家國流離,遂棄文習武,專心武學,開始曾習練家傳武學,後得仙人張三省點撥度化,刻苦演練,寒暑不輟。鄒宏義極具悟性,融周易八卦於拳理,化陰陽五行於拳法,歷經數載精心錘煉,創立了一整套別具一格的獨特拳派,取梅花在冬未盡,春未到之時開放,含先知先覺之意,合先備先用之理,達先發制勝之效,且拳分五勢,正合梅花五瓣之形,故取名梅花拳。
梅花拳自鄒宏義始,才正式傳播民間。清康熙年間,鄒宏義的文武功法已練至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境界,名聲大振,他為了將梅花拳推向社會,便離開徐州雲游到開州(今河南濮陽),先後收蔡光瑞、王西征、孟有德為徒,盡授文功武法。三人藝業學成,便分路傳拳授藝。蔡光瑞在開州收韓化禮、孫盤龍後,便北上開道傳拳,途經內黃縣時,收八里庄楊炳為徒,即後來康熙壬辰年(1712)的武探花。之後繼續北上,來到順德平邑(平鄉縣)馬庄橋(後馬庄)收張復為徒。遂在馬庄傳授武藝,後收徒孫李進德、徐進德、鄭玉德。清康熙乙酉年(1705)蔡光瑞命李、徐、鄭三人去河南迎請師祖鄒宏義,這就是被武林界傳為佳話的"三德"請師。鄒宏義被請到馬庄後,便定居下來,在此設場收徒,傳拳授藝,"一時從學門徒不下百人"。自此,梅花拳才正式在民間公開廣為傳播。一時間,平鄉、廣宗、南和、威縣、巨鹿、雞澤、曲周、永年、沙河、邢台等縣弟子紛紛來馬庄拜師學藝。清乾隆九年(1744)鄒宏義之子鄒文聚思父心切,遂率全家北上尋父,幾經輾轉:頭站南和三關店,二到廣宗魏村,魏村無有站腳地,平鄉馬庄紮下根"(《根源經》記載)。鄒文聚全家來到馬庄時,其父已故去數年,遂在其父墓前祭拜之後,定居在後馬庄,秉承父業,專心拳藝,以馬庄為中心,把梅花拳推向冀、魯、豫三省。鄒文聚在續寫《鄒氏家譜》時寫到:"於已卯年遷於平邑北十里許,馬庄橋,人但知余自南而遷於北,不知余卻歸還故土也。"其後,鄒氏祖孫皆葬於今後馬庄村北,即鄒氏墓群.鄒宏義之孫鄒克、鄒克讓、鄒克諧、鄒克誠繼承祖父遺志,終身職業傳授梅花拳。據鄒克誠碑文記載:"鄒克誠文武雙全,以言武略,為國所共宗,足以輔世而強國,以言文教,化周易為神奇,可以測往而知來,支脈相傳,淵源有緒,受其教者十數省,被其德者億萬家。
⑵ 求找武術搏擊時常用的身法、步法的名稱與相關解說
步法包括靜止步型和移動步法,身法亦然。
靜止的步型和身法
1.重心 重心一般界於全直站立和半蹲之間,比傳統武術中四平馬重心稍高一些。所以雙節棍的馬步應該是半馬步。運動中,除了挑擊、騰空、單跪低掃外,一般都應將重心保持於此。
2.步型
(1)前後開立格鬥式 即經典的格鬥警戒式。雙膝微屈,左腳內扣約30度,右腳稍內扣,左腳在前,右腳在後,跨度約兩腳半。右腳在前反之。
(2)半馬步 兩腳左右開立至舒適寬度,身體略向下沉即可。兩腳尖應略向里扣。
(3)四六步 在半馬步基礎上稍向左或右轉身,眼視左或右前方,重心比半馬步略低一點,偏於後腳。
(4)高仆步 在四六步基礎上,前腳蹬直,後腳屈膝,重心再向後腳移一點即成。
(5)小弓步 即傳統武術中的小弓步,也叫步蹬山式。在半馬步基礎上,身體向左或右擰轉90度,後腳蹬直,前腳屈膝,前腳尖朝向正前方,後腳尖內扣。
(6)高屈步 在半馬步基礎上,身體稍向左轉,同時兩膝、兩腳尖自然跟轉少許,右膝有一種向下跪的感覺。
(7)前後直立步 此式一般為正挑擊後的步型,兩腳前後挺直開立,重心較高。
(8)單跪步 此式用於低掃下盤。前腳屈膝,後腳屈膝跪地,上身挺直(不要俯身),後腳跟抬起。
(9)交叉步 兩腳左右挺直開立相距一腳長多遠,身體向左(右)擰轉180度,兩腳隨之自然轉動,但位置不變,形成左右交叉步。此式用於中位反掃。
(10)回首望月 兩腳左右大開立(半弓步或四六步),身體向左(右)擰轉180度,兩腳隨之自然轉動,但位置不變即成,就像在回頭望天上之月。此式與交叉相似,只是動作大一此,亦用於低位反掃。
其它步型 將其它傳統武術中的步型適當應用於雙節棍也未嘗不可,如坐盤、歇步、提膝等。這些動作用在雙節棍上一般只用於表演,沒什麼實戰意義。
3.身法
步法與身法是一家,有什麼步法就有其相應的身法,身法體現在腰以上的部位,有正身、俯身(弓身)、仰身,擰轉。正身和擰轉在雙節棍技法中相當重要,猶其是擰轉,是催力和轉身棍的關鍵。雙節棍身法還應沉腰、坐髖、沉肩松肘。
4.移動中的步法
雙節棍的步法以送步為主,腳貼近地面而行,保持重心,步伐沒有大起大落,穩重又不乏靈活。
(1)前移步 前腳向前送一小步,後腳隨即跟進,兩腳運動一前一後,不拖滯,也不要跟得太快成了向前跳步。
(2)後移步 與前移步相反。後腳後撤一步,前腳自然向後拖移一小步,要領同前移步。
(3)前跨步 後腳向前跨一大步,步伐自然、輕盈,保持重心。
(4)後撤步 與前跨步相反。
(5)側閃步 前腳向側跨步,要領同前跨步。
(6)圓弧步 或者叫它太極步。一腳以另一腳為圓心,貼地面劃弧運動,同時轉身。
(7)旋風步 一腳提起,以另一腳為圓心作360度劃弧運動,帶動身體擰轉一周,運動之腳離地面可稍高一些。
(8)跳躍步 雙節棍跳躍步法比較少,一般見於砸擊。
(9)騰空步法 騰空後一般有轉身掃棍或劈棍,騰空之後落地要穩。
(10)騰空旋風步 是騰空步法和旋風步的結合,可以正旋和反旋,增強打擊力度。
有一些知名的步法:梅花樁、八卦、九宮步。
梅花樁又名梅花拳,簡稱梅拳,是立於樁上練習的一種拳術,也常用來作為基礎功練習。 梅花樁起源於明末,最初以家傳形式流傳於民間,到清乾隆年間始向外界流傳,近代以河北欒縣韓其昌傳人較多。
梅花樁所用木樁,直徑3 ̄5寸,下半截埋在地下,上半截高出地面3尺3寸樁與樁之間的距離前後為3尺,左右為1尺5寸。隨著功夫不斷增進,樁要不斷加高,有的加高到5尺,;也有人以磚塊代樁,先在平磚上練習,再站橫磚,進上立磚。布樁講究上應天上梧地時,中合節氣,如「北斗樁」(又名七星樁)、「三星樁」、「繁星樁」、「天罡樁」、「八卦樁」、「五行樁」、「九宮樁」等。梅花樁,因立於樁上練習,故有別於諸拳,也不同於南拳中的梅花樁拳套,其難度遠非地面練習可比.練起來要求正勢穩,要建立嚴格的動力定型。梅花樁最適合兩人以上的集體練習,眾從圍成一梅花狀,忽開忽合,伸縮無定,饒有興味。其套路除五式固定外,無一定型,其勢如行雲流水,變化多端,活而不亂。
梅花樁分大架小架兩種。樁勢(式)有5式:①大式(丹鳳朝陽);②順式(大鵬展翅);③拗式(二郎擔山);④小式(獼猴攀枝);⑤敗式(霸王卸甲)。演練時,1式變2式,2式變3式,3式變4式,4式變5式,循環無端,變化無常。
梅花樁的步法有八方步和行步兩種,①八方步,也稱群步。八方步又分大中小3種。小八方步是基礎步法,運動中便於閃,轉、伺機進擊、中八方小和大八方步用以對付多個對手,快而不亂,進退自如,可取主動之位置,佔有利之地形,進退隨情,起落隨形,變化有法,動靜有術。②行步有3法,即擺法,扎法,撤法。
梅花樁的器械練習套路有大刀、大槍和十二路和大桿劈刺法;長柄器械類有戟,槍,棍,槊,耙,倒鉤矛,梢子桿等;刀劍鉤刺類有連環刀,劍,虎頭鉤,月牙刺等;此外還有流星錘等。
練梅花樁,應該注重5式樁步的靜力練習,這有利於練出通身一體的摔打功夫。樁式還有開襠順胯的特點,以加大髖關節的活動幅度,提高靈活性。練梅花樁要求用鼻均勻地做腹式呼吸。經常從事梅花樁練習,對身體有良好的作用,可以使神經系統的穩定性,靈活性,准確性得到改善,提高某些肌網和肌群的彈性和力量,增強心臟和呼吸系統的功能。
南拳也有梅花樁,但與北方的梅花樁,梅花拳不同,它不僅上肢動作多變而且有較多地採用腿上的動作,所以也稱為「南北合拳」,其手法主要有點,轉、沉、挪、解,落、帶、進。步法以拖馬步為主。其步型多用「一字馬」,身型注意側身姿式,術語稱「一片身」,目的是在防守中暴露面積小,進攻時要保持一條線,便於捷進直取。其動作要求虛實分明,交手講究躲,閃,帶,打,避其鋒芒,攻其虛弱,進如暴風驟雨,勇猛敏捷。
九宮八卦:九宮即八卦圖中的八個方位加上中央,合稱為九宮。那就是八卦圖中的四正方:坎北、離南、震東、兌西、和四偶角:西北乾、西南坤、東南巽、東北艮、中央陰陽魚。這四正方、四偶角加上中央即是九宮。
在九宮位置上設置標志物,在其間穿走繞行、變換掌勢,稱為「穿九宮」也稱「九宮步」、「飛九宮」。
八卦掌穿九宮練習法是:在地上按九宮位置放置紅磚或畫上記號,在其間穿繞。
九宮分布的間距需隨著練習水平的提高而逐漸縮小。初練時,間距要大些,如果有條件間距一般設在二米左右,然後再逐步減小,直到能容身體穿繞過為好。
練習時如穿九宮路線圖:從一宮開始左旋繞走至二宮處變右轉;繞走到三宮處變換左旋;繞走到四宮處變右轉;繞走到中央五宮處變左旋,此時要在五宮轉走一小圈變左旋到七宮處;七宮變右轉到八宮處變左旋;再繞走到九宮。
然後從九宮左旋,右轉交替繞走返回一宮,如此周而復始地循環練習數遍,於一宮處收勢。
初練時以下沉掌為主,上肢不換勢,腳走八卦步,待熟練之後再換掌換勢,可以任取一掌或多掌在穿繞過程中變換掌勢。
在練習樊氏八卦掌穿九宮時,始終要把邊走邊穿、手隨步開、腰隨步活作為手眼身法步配合原則,在穿繞九宮時還要做到行雲流水般的流暢。
總之穿九宮有較高的技擊價值。通過穿九宮的練習提高了閃躲的靈活性,進退自如的敏感反應。並提高了手眼身法步的協調配合和健身效果。
⑶ 拳術套路
中國武術的內容極為豐富,流派甚多。其中既有以提高身體素質和以增強某一專門技能為主的基本功法,又有以踢、打、摔、拿、擊、刺、劈、扎等攻防技擊格鬥動作技術組編而成的各種徒手拳術和器械套路運動,還有以散手、推手、短兵為主要形式的搏擊運動。僅以武術套路運動形式而言,傳統的拳術套路就有上千套之多,器械套路也有數百套。另外,還在傳統套路的基礎上又不斷地發展和創造出新的套路。例如太極拳流傳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太極拳又逐漸演化出功架大、小、高、低之分,風格特點截然不同的陳式、楊式、吳式、武式、孫式等太極拳流派和套路,以及新編的二十四式和四十八式簡化太極拳套路。在現代武術比賽中,武術教練員和運動員根據競賽規則的要求,運用攻防格鬥動作技術規律和運動學原理而創編的自選拳術和器械套路,就更是琳琅滿目,千姿百態,難以計其數了。.
下面介紹的是經過挖掘整理出來的武術套路內容及種類:
拳術套路
①單練:長拳、查拳、華拳、炮拳、洪拳、少林拳、通臂拳、劈掛拳、翻子拳、八極拳、八卦掌、形意拳、心意拳、梅花拳、六合拳、陳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孫式太極拳、趙堡太極拳、洪式太極拳、付式太極拳、和式太極拳、李式太極拳、忽雷太極拳、武當太極拳、太極五星捶、子午拳、花拳、紅拳、串拳、行拳、跑拳、雄嘟拳、鷹爪拳、彈腿、戳腳、羅漢拳、猴拳、醉八仙、地躺拳、大成拳、關西拳、關東拳、大綿拳、小綿拳、靠身捶、硬捶、綿拳、鷹手、攔手、截拳、青龍拳、青虎拳、伏虎拳、金剛拳、黑虎拳、練手拳、練步拳、太祖拳、孫膜拳、七星拳、撩襠拳、大雄拳、小雄拳、雁行拳、貓行拳、虎形拳、獅形拳、鴨形拳、雞形拳、蛇形拳、鶴形拳、龍形拳、地犬術、五虎拳、開打拳、掛拳、連腿、信拳、唐手拳、二郎拳、出洞拳、飛虎拳、四平拳、五祖拳、字門拳、迷蹤拳、燕青拳、弓力拳、太平拳、大開門拳、溜腿架子、十二步架、黃鶯架子、二十四式、太子拳、埋伏拳、岳氏散手、天里拳、十字手、十字單拳、蔣家子、下山拳、陰陽手、金掄手、楊家手、扶漢手、競掄手、四門重手、封手八快、飛花亂天手、封頭黑虎、孔明拜斗、連環鉤搓、金剛大練、十八校、三皇炮捶、詠春拳、百合拳、金雞拳、八法拳、宗法拳、赤雄拳、彌陀拳、新練拳、岳家拳、龍門拳、鄔家拳、魚門拳、四門拳、鐵拳、石頭拳、虎膝拳、凰眼拳、雙龍拳、紅家拳、劉家拳、蔡家拳、李家拳、莫家拳、麥家拳、趙家拳、梅花單拳、短戰拳、脫戰拳、大戰拳、脫銬拳、喪家拳、韋陀拳、五禽戲、八段錦、五虎架、卧地龍、跳地龍、四六拳、八面捶、八步捶、五花炮、殺手拳、十字戰、殺蟲變拳、八步轉、順步捶、冠拳、通背捶、八門勁捶、登州捶、環子捶、撕拳、八卦拳、八虎單拳等。
②對練:捻拳排子、短打、三步對架、串子、盤捶、接潭腿、擋步對拳、四門對打拳、開門炮、踴步捶、對子腿、五郎捶、對打梅花拳、對封截腿、套拳八折、赤龍連拳、對打子母蓮拳、一百零八手對拳、對打安身炮、對打五花炮、對打連環拳、對打八極拳、對打七十二招、對打十字查拳、對打華拳、雙紅操手、花炮操子、文武操手、短手、會戰、對打八卦掌、對打形意拳、太極推手等。
器械套路
①單練:劍--達摩劍、青萍劍、青龍劍、八仙劍、昆侖劍、龍形劍、綿袍劍、重陽劍、三才劍、穿林劍、大連環劍、小連環劍、峨崛劍、乾坤劍、銀悟劍、午子劍、聾凰雙劍、八卦劍、青虹劍、飛虹劍、紫微劍、撞郎劍、純陽劍、武當劍、八卦雙劍、太極劍、朝陽劍、青峰劍、青鋼劍等。
刀--八卦刀、步戰刀、朝陽刀、二郎刀、抱月刀、追風刀、少林刀、解腕刀、梅花刀、太保刀、六合刀、大金剛刀、小金剛刀、雪花雙刀、露花刀、劈山刀、雪片刀、五虎刀、春秋刀、提爐大刀、太極大刀、八卦大刀、朴刀等。
槍--鎖口槍、梨花槍、攔門槍、左門槍、五虎斷門槍、斷門槍、梅花槍、羅家槍、峨崛槍、太極槍、五虎槍、夜戰槍、十路大槍、提爐槍、露花槍、三步槍、花槍、雙舌槍、大六合槍、小六合槍、中六合槍、羅漢槍、高家槍、子龍'槍、岳家槍、楊家槍、八門槍等。
棍--少林棍、群羊棍、齊眉棍、奇門棍、,大扭絲棍、小扭絲棍、醉棍、四門棍、八把棍、開棍、排子棍、進山棍、出山棍、盤龍棍、黃龍棍、八卦棍、琵琶棍、朴壇棍、魏家棍、莫家棍、羅漢棍、猴棍、金箍棍、五郎棍、八卦鞭桿、扭絲鐵門問、霹靂棍、降龍棍等。
其它--方天輸、月牙鏟、狼牙棒、流金銳、單架、峨崛刺、雙斧、雙錘、虎頭鉤、雙座鉤、子午鴛鴦餓、八寶鉤、日月鐮、竹節鞭、雙銅、九節鞭、流星錘、三節棍、繩鏢、陰陽銳、燕尾翅、老虎鞭、雙匕首、單刀鞭、攔門鐵、孫膜拐、大掃子、雙拐、荷葉鈕、判官筆、板凳等。
②對練: 三才劍對練、青龍劍對練、八卦劍對練、穿袖劍、金刀槍、雙刀串槍、單刀進槍、棍對槍、雙槍、戰槍、鵲子槍、圈槍、纏攔槍、大刀對槍、月牙鏟對槍、刀拐對槍、雙拐槍、雙掃對槍、雙刺對槍、刀牌對三節棍、虎頭鉤對槍、三節棍對槍、三節棍對棍、盤龍棍對槍、對手八卦刀、斷門刀、對手雙刀、單刀對大刀、方天載對大刀、對手三節棍、雙掃子對拐、對手齊肩棍、排子棍、霹靂鈕、降龍棍、大掃子對槍、空手奪刀、空手奪雙刀、空手奪雙槍、空手奪叉、空手奪雙匕首、雙刀對棍、板凳戰雙刀、鈕戰刀牌等。
如此豐富多彩的武術套路內容,雖然都以不同的名稱而定名,但是,它們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 ,都是遵循著武術特有的技擊技法特點和運動規律創造而成的。這是中華武術的一大特點,也是中華民族的自豪和驕傲。
通背拳 也稱通臂拳,強調以猿背或猿臂取勢,故又稱「通背猿猴」、「白猿通背」。通背拳流傳較廣,流派較多,除「白猿通背外」,還有「五行通背」、「六合通背」、「劈掛通背」、 「兩翼通臂」、「二十四式通臂」等等。較早流傳於山西的「洪洞通背」,也屬於通背拳系中的一個流派。 關於通背拳的起源,傳說不一。有人說是戰國時代孫臏所傳,顯然是很牽強。近代流傳於北京、天津一帶的通背拳,是清末浙江人祁信所傳,亦稱「老祁派」。祁傳其子,其子又改「通背猿猴」為「六合通背」,後世也稱此派為「少祁派」。「二十四式通臂」和 「兩翼通臂」流傳於河北、天津一帶。兩者的技法、勁力、內容均相似,一般又兼飛通備劈掛拳。由於此兩拳派的勁力、身法受劈掛拳影響較深,故有人將劈掛拳列為通背的一支,其實,劈掛拳應屬另一系的拳種。少林通背拳系由通背拳和少林拳所組成,已失去通背拳的特點。五行通背拳傳說由清末一韓姓道士所傳,分金門、木門、水門、火門、土門五個階段逐步練習,土門是最高階段。 通背拳以其特殊的伸臂動作而著稱。伸臂動作要力由背發,通過肩、肘、以達到指尖,所以要求背、肩、肘協調,用力伸展,並非單純地伸臂。其實,這種要求在其他拳術(如劈掛拳、八極拳、形意拳等)也同樣強調,不過在通背拳說來更加突出而已。通背拳的另一特點是能以較高的姿勢迅速而巧妙地出擊,在練功防技術前要練很多柔軟功。通背拳與一般拳法比較,拳或掌的手形較豐富,通背拳主要有單晃掌、撩陰掌、雙蓋掌、引手掌、拍掌、踏掌、秀骨拳、平拳、尖拳、斬首等;劈掛通備拳主要有勾摟手、摔掌、撩陰掌、點掌、掖掌、中掌、蹦中拳、立沖中拳、扣沖中拳、石猴訣拳、猿猴訣拳等。 通背拳的勁力,以「縮小軟綿巧,冷彈脆快硬」十字為主。其套路有「小連環」、「大連環」 、「拆拳」、「五馬奔槽」、「六路總手」以及「十二連環拳」。手法有「摔、拍穿、劈、鑽 」。步法有「行步、散步、連環步」。腿法以暗發為主,重七寸低腿。身形要求做到頭頂、項領,前空,後實,虛胸,凹肚,探肩,臂長,活腕。拳勢則要求做到身似弓,手似箭,腰似螺絲,腳似鑽。通背拳的器械內容,以及祁氏所傳的棍、單刀、雙刀、槍、劍等均冠以「白猿」 。「二十四式通背拳」、「兩翼通臂」則以子龍大槍、青萍劍、苗刀傳世,並兼習風摩棍、劈掛單刀,劈掛雙刀。
蛇 拳 蛇拳因模仿蛇的動作而得名。有關蛇形的拳術,類別很多,如形意拳有以蛇形為動作的拳路;少林拳有以蛇形為主的蛇拳;南拳有以蛇形掌為主的蛇形拳;也有以模擬蛇的各種運動形象結合技擊的象形拳類。
傳統蛇拳的動作開合得宜,剛柔相濟,以柔為主,柔中有剛;上體要求鬆柔,下肢則要靈活,做到步活而樁實。蛇拳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在實戰時則要求:身要顫,步要轉,二手忽閃神要戰;圈繞步,步偕身,用指搶喉快為准;龍戲珠,掌插肋,勿手啄人勿頂擊;腳尖點,虎爪進,急來緩應巧柔還。發勁時,同時還發聲,以聲助勢。
傳統蛇拳的套路主要由神蛇煉月、金蛇陸起、蛇蟠天真、白蛇吐信、風蛇繞樹、率蛇盤石、毒蛇噴沫、騰蛇走霧、角蛇應尾等形象化動作組成。蛇拳以蛇形掌為主要手型;以穿、插、按、劈、鑽、壓、擺、挑為主要掌法;以崩、鑽、按、沖、橫、劈、勾為主要拳法;以半馬步、跪步、丁步、獨立步、弓步和麒麟步為主要步型。 梅花樁 又名梅花拳,簡稱梅拳,是立於樁上練習的一種拳術,也常用來作為基礎功練習。梅花樁起源於明末,最初以家傳形式流傳於民間,到清乾隆年間始向外界流傳,近代以河北欒縣韓其昌傳人較多。
梅花樁所用木樁,直徑3~5寸,下半截埋在地下,上半截高出地面 3尺3寸,樁與樁之間的距離前後為3尺,左右為1尺5寸。隨著功夫不斷增進,樁要不斷加高,有的加高到 5尺;也有人以磚塊代樁,先在平磚上練習,再站橫磚,進而站立磚。布樁講究上應天象,下合地時,中合節氣,如「北斗樁」(又名七星樁)、「三星樁」、「繁星樁」、「天罡樁」、「八卦樁 」、「五行樁」、「九宮樁」等。梅花樁,因立於樁上練習,故有別於諸拳,也不同於南拳中的梅花樁拳套,其難度遠非地面練習可比,練起來要求式正勢穩,要建立嚴格的動力定型。梅花樁最適合兩人以上的集體練習,眾人圍成一梅花狀,忽開忽合,伸縮無定,饒有興味。其套路除五式固定外,無一定型,其勢如行雲流水,變化多端,活而不亂。
梅花樁分大架小架兩種。樁勢(式)有 5式:①大式(丹鳳朝陽);②順式(大鵬展翅);③拗式(二郎擔山);④小式(獼猴攀枝); ⑤敗式(霸王卸甲)。演練時,1式變2式,2式變3式,3式變4式,4式變5式,循環無端,變化無常。
梅花樁的步法有八方步和行步兩種。①八方步,也稱群步。八方步又分大中小 3種。小八方步是基礎步法,運動中便於閃、轉,伺機進擊。中八方步和大八方步用以對付多個對手,快而不亂,進退自如,可取主動之位置,佔有利之地形,進退隨情,起落隨形,變化有法,動靜有術。②行步有 3法,即擺法、扎法、撤法。
梅花樁的器械練習套路有大刀、大槍十二路和大桿劈刺法;長柄器械類有戟、槍、棍、槊、□、耙、倒鉤矛、梢子桿等;刀劍鉤刺類有連環刀、劍、虎頭鉤、月牙刺等;此外還有流星錘等。
練梅花樁,應該注重 5式樁步的靜力練習,這有利於練出通身一體的摔打功夫。樁式還有開襠順胯的特點,以加大髖關節的活動幅度,提高靈活性。練梅花樁要求用鼻均勻地做腹式呼吸。經常從事梅花樁練習,對身體有良好的作用,可以使神經系統的穩定性、靈活性、准確性得到改善,提高某些肌肉和肌群的彈性和力量,增強心臟和呼吸系統的功能。
南拳也有梅花樁,但與北方的梅花樁、梅花拳不同,它不僅上肢動作多樣,而且又較多地採用腿上的動作,所以也稱為「南北合拳」。其手法主要有點、轉、沉、挪、解、落、帶、進。步法以拖馬步為主。其步型多用「一字馬」,身型注重側身姿式,術語稱「一片身」,目的是在防守中暴露面積小,進攻時保持一條線,便於捷進直取。其動作要求虛實分明,交手講究躲、閃、帶、打,避其鋒芒,攻其虛弱,進如暴風驟雨,勇猛敏捷。 連 環 綿 掌 中國拳術之一,簡稱綿掌。手法以掌為主,運轉舒展如綿,動作連而不斷,掌法運行成環。勁力要求內蓄剛勁,外現綿柔,爆發時如迅雷不及掩耳。綿掌分 3路;以一路綿掌為基礎, 二路、 三路是一路的發展與變化。另有「連環拳」 3路;一、二路又稱二郎拳,特點是內柔外剛,以爆發勁為主;三路又稱白猿拳,介於綿掌與二郎拳之間,是剛柔兼備、拳腳並重的拳路。器械練習有刀、槍、棍、劍,風格與綿掌一致。綿掌的器械以槍法為主, 保持了一整套傳統練習方法, 如 「 抖大桿子」、「劃大桿子」、扎大槍(一百單八槍)、對戰大槍、花槍、對花槍等。尤其是六路「連環大槍」和「小六合槍」, 既可作為基礎訓練單練, 又可按套路中的「招式」對練。 「十三太保功」是連環綿掌的基本功,分蹲式、站式、卧式3段,共 13個動作,要求外形動作與內體運氣相統一,不僅可以強筋壯骨,為進一步提高打下基礎,並具有氣功特點,對慢性疾病有良好的醫治效果。連環綿掌的起源無文字可考,清末傳於河北省河間縣羅姓家族中,後來逐漸傳入城市。近年來,綿掌主要流傳於河北、河南一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列為全國武術表演和比賽項目。 猴 拳 中國拳術之一,以模仿猴子的各種動作而得名。據記載,中國早在西漢時就有了猴舞和猴拳。西漢長信少府檀長清曾在一個盛大宴會上表演獼猴舞。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西漢帛畫《導引圖》 上有「沐猴灌」的名目和圖象,描繪的正是猴子的動作。明代戚繼光著的《紀效新書 .拳經捷要》也有猴拳的記載。
猴拳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技術風格,但基本要領卻是共同的,即在眼、身、手、步等方面要做到 22 個字:剛、柔、輕、靈、綿、巧、躲、閃、神、束、抓、甩、 采、 切、刁、拿、扣、頂、纏、蹬、踹、彈。前10個字指的是整個動作的神態,中間 8個字指的是上肢手法,後 4個字是腿法。
近代猴拳多以套路的形式出現,其動作內容既要模仿猴子機靈、敏捷的形象,又要符合武術的技擊特點,如出洞、窺望、看桃、攀登、摘桃、 蹬枝、 拼搶、藏桃、蹲坐、吃桃、喜樂、驚竄、入洞等都是具有形、法統一的猴拳動作。有的套路還編進一些跌、撲、滾、翻動作。猴拳要求做到形象、意真、法密、步輕、身活。形象就是外形要像猴子,如聳肩、 縮頸、圓背、 束身、彎肘、垂腕、曲膝等。意真是要做到神似,表現猴子的精神。法密是方法要緊密連貫,有起伏,有節奏。步輕是步子輕巧迅速。身活是身子靈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猴拳在動作質量、套路編排、表演效果等方面都有提高。自19 53年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競賽大會以來,歷屆全國性武術表演比賽都有猴拳項目。 華 拳 中國拳術之一。拳家講究「三華貫一」,「 三華」是指精、氣、神,華拳因而得名。
華拳的內容有徒手、器械、單練、對練。 1~12路華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拳術套路。這些套路多由踢、打、摔、拿等攻守格鬥動作,按照攻防進退、動靜疾徐、剛柔虛實等規律組成。經常練華拳,能訓練人的格鬥技能,對人體各部肌肉的發展、關節的靈活、韌帶的伸張和強固,以及平衡器官、中樞神經的協調機能有良好作用。
華拳有下列 7個特點:①形體工整。勢式要求齊正、勻稱、 嚴整。 ② 遒勁有力。動作勢式講究運用 「撐、拔、張、展、鉤、扣、翹、相、蹦、頂、 塌、 收、沉」等「骨法」,亦即「五體」(軀干、上肢、下肢)要骨梗強壯,雄健渾厚。③心動形隨。強調心志的內在作用,認為內外合才能勁力遒健,動有意向,因之運動時總是「心在勢前,勢居心後」。④陰陽分清。強調矛盾的雙方要相輔相成,認為只有使「陰陽二氣」協調起來,才能產生「神」的功用,因之對動靜、虛實、剛柔、快慢、伸縮、張弛、抑揚、頓挫、 輕重、 起伏、內外、上下、正偏、 左右等對立因素, 在運動中十分注意掌握。⑤勢勢連貫。練法上強調「連綿相屬, 氣脈不斷」。所謂「連」,是在一招一勢之間必須做到「形斷意連」、「勢斷氣連」,運用內在的心志活動和眼神把前後動作的意向連接起來,使之勢勢相連,貫串一氣。⑥動迅靜定。華拳有招有勢,「勢為守,屬陰,主靜;招為攻,屬陽,主動」。拳法要 「動如奔獺,靜如潛魚」, 「進如風雨,退若山嶽」,動迅靜定,有節有序。⑦善調氣息。重視呼吸調節,其法有「提、托、聚、沉」 4種。在一般情況下,由低動作進入高動作或做騰空跳躍動作時,運用「提」法;在高式或低式的靜止性動作出現時,運用「托」法;在剛脆、短促有力的動作出現時,運用「聚」法;由高動作進入到低動作時,則運用「沉」法。這些調節呼吸的方法,隨著動作的變化自然地運用,而不是故意做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華拳被列為全國武術表演和比賽的項目,並曾先後整理出版《一路華拳》、《二路華拳》、《三路華拳》、《四路華拳》4本書。 花 拳 中國拳術之一,相傳是清代雍正年間甘鳳池在江浙一帶傳授的。花拳在起勢前,先以左拳心外向,右掌心貼左拳背,雙背成環形,於胸前自右向左劃半弧,名為「請手」。花拳有散手一百二十字、七十二擒拿法、三十六腿、二十四勢。花拳練習實打之法,有抄手、抄腿、肘擊、肩靠、股插等法,分上中下三盤。短打跌法有88個勢名,都是身手足配合以跌人之法。花拳要領主要有下列 4點:①「打拳喜怒哀樂,虛勢則喜,著力則怒,過勢則哀,逼門則樂」;②「氣要運入丹田」,使內壯而加強抗擊力和爆發力;③以腰為一身之本,盤旋轉側,形如虎相,步動如飛,眼到手到, 步到身到;④交手時,兩手必須保護心口和襠部,眼斜視,側身而進。花拳在近代傳習不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列為全國武術表演和比賽項目。
甘鳳池,生卒年月不詳,江寧人,武藝高強,又善導引之術,名聞各地,曾因反清案受刑不懼。有關甘鳳池的故事,在江南民間流傳甚廣。甘鳳池除傳授花拳外,還著有《花拳總講法》。 地 趟 拳 中國拳術之一,也稱地功拳,因套路多由跌撲滾翻組成,故名。關於地趟拳的起源,說法不一:一說是在醉拳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其區別是醉拳以醉形進行摔跌,而地趟拳只有摔跌而無醉形;另一說是各種拳術都摻用摔跌動作,只是地趟拳以摔跌動作為主,古稱「九滾十八跌」,俗稱「就地十八滾」等。戚繼光《紀效新書·拳經·捷要》載有「山東李半天之腿 」、「千跌張之跌」的說法,可見地趟拳的產生歷史很久。地趟拳初盛行於山東,後傳至全國。
地趟拳的特點主要是以跌撲滾翻的摔跌動作來誘敵入彀,敗中取勝。例如,摔跌動作有翻身楔(單手直臂支撐全身倒立,用身體砸向對方)、鯉魚打挺(兩腳蹬地跳在空中;仰身平衡,兩腿交叉蹬直,挺身,以便用兩腳蹬倒對方或用兩大腿里側沖倒對方)、地趟絞剪(分為 3種,上風剪用腿擊打對方頭部、胸部,中風剪擊打軀干、腰部,下風剪掃打腿部)、搶背(上體前倒回手摟抱對方腿部,再借滾翻慣力用腿擊打對方)、前滾翻(倒地翻身楔打)、後滾翻(兩手扶地用腳後蹬對方),等等。《紀效新書》 載有 「 滾躺刀」、「 滾躺雙刀」、「滾龍槍」等,都是用摔跌動作以克敵制勝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地趟拳列為武術比賽項目,深受人們喜愛。 查 拳 中國拳術之一,是中國回族人民最喜愛的拳種,盛行於山東、河南、河北各省。
查拳重視彈腿,拳套共分10路,每路有30~60個動作。第1、2路又各有副拳一套,正、副套路又有一剛一柔的技術要求。10 路查拳的名稱是1 路母子、2路行手、3路飛腳、4路昇平、5路關東、6 路埋伏、7 路梅花、8路連環、9 路龍擺尾、10路串拳。查拳的基礎功有炮拳、滑拳、洪拳、腿拳。查拳還分長短單(雙)練器械以及對練(徒手對練、器械對練、徒手與器械對練等)。構成查拳體系基本動作和技擊方法的有步型、步法、手型、手法、腿法、平衡、跳躍旋轉、擊、刺、劈、砍等。
查拳的特點概括起來有以下4點:
①姿勢舒展,動作緊湊。肢體關節活動范圍較大,對肌肉和韌帶的柔韌性和關節的靈活性要求較高,有助於發展肌肉、韌帶和關節的靈活性。
②動迅靜定。要做到拳似流星眼似電,腰似蛇行腳賽鑽,行如風,站如釘,亦即在練功過程中,不論大動作或小手法都必須非常快速、敏捷,同時在異常快速旋轉、閃躲或沖、蹬、踢等技擊方法進行時,又能突然地靜止而穩定。
③發力順達,節奏鮮明。查拳發力的順序是上肢起於腰,傳於肩、肘,達於手;下肢起於胯,傳於膝,達於足。在完成這個發力順序的同時,還要做到節奏分明,即在整個套路演練過程中要求剛柔相濟,快慢相間,一氣呵成,自然順達。
④協調完整。人體內外要協調完整,對於動作中的手法、身法、步法必須上下照顧,前後連貫。有些比較復雜的動作,如轉身、拍腳、跳躍、起伏、轉折等技術動作,必須有良好的平衡能力,同時眼神、意識、呼吸必須與動作密切配合,做到眼到手到,神形合一。這種內外配合的練法有助於增強大腦的調節作用,使呼吸和內臟器官得到鍛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查拳被列為全國武術表演和比賽項目。 戳 腳 中國拳術之一。以腿腳功夫為主,相傳起於宋代,盛於明清。中國民間傳說的武松醉打蔣門神的故事,說是武松使用了戳腳里的玉環步、鴛鴦腳,所以現在還有人把戳腳稱作「水滸門」。太平天國時,太平軍戰將趙燦益,精通戳腳和翻子拳。太平軍打天津失敗後,趙燦益隱居河北省饒陽一帶, 將戳腳、翻子拳傳給當地群眾。
戳腳分文、武兩種趟子,武趟子是戳腳的本源,文趟子是其發展變化。武趟子的特點是:舒展大方,矯捷剛健,放長擊遠,剛柔兼施,以剛為主;它在全面鍛煉手、眼、心、身、步之中,重點鍛煉腿法、腳功。基本腿法有挑、剪、丁、轉、 迎門插攔、左右八腿 (指丁、踹、拐、點、蹶、錯、蹬、碾等 8種踢法)。傳統的武趟子套路也叫「九轉連環鴛鴦腳」,簡稱「九枝子腿」,一共9路,各路可互接互換練習,故稱「九轉」;每路的腿法都是一步一腳,連連發出,環環相套,故稱「連環」;其腿、腳連環出擊,左右互換,成雙配偶,故稱「鴛鴦腳」。文趟子發勁柔中寓剛,棉里藏針,架小緊湊,靈活善變,逼近靠影,柔里帶剛。傳統的文趟子套路叫「八根」(自轉腳、玉環步、開石雷、似箭手、蹶子腿、走外、五花炮、十字捶等 )。 文趟子動作明快,節奏鮮明,其練法是心到神到,手到腳到;其手法有推、提、棉、轉、貼、川、纏、展;其步法有進、退、閃、擺、抽、換、竄、旋;其戰術講究一步一腳,出人不意,誘敵深入,後發制人,下肢發腳,半步贏人,似踢非踢,聲東擊西。
戳腳以腿見長,但又十分強調手腳並用。拳諺說:「手是兩扇門,全靠腿打人」,「手打三分,腳踢七分」;又說「上肢不到,腿腳何益」,「手到腿不到,凈是瞎胡鬧」。戳腳在身法上要求中正,靈活,主宰於腰,賓輔肩胯。出手由脊發,出腳從臀輸,二者均藉以腰隙肩胯,即所謂「藝備身法方顯高,技至無形始見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戳腳被列為全國武術表演和比賽項目。
⑷ 啥是梅花樁
網路轉載:應是韓師爺在北京弟子所寫。
「梅花拳」簡稱「梅拳」,因過去練功技擊在樁上練習,所以又叫「梅花樁」,全稱「干枝五勢梅花樁」。後來由於時代變革,栽樁百根以上,造價高,又費事,改為以磚代樁,再後來乾脆在地上演練,故又叫「落地干枝梅花拳」。因其師徒關系密切,重於尊師愛徒,師徒如父子,故有「父子拳」之稱。
梅花樁拳是干枝五勢梅花樁的簡稱,也叫梅花拳,是我國比較古老的拳種之一。梅花拳老師講:梅花拳創拳於西域昆侖山,系昆侖山派拳系中的代表拳種,留有百字聖語為傳代之陛。梅花拳有它自己獨特的風格和技擊手法。過去,梅花樁是以家傳方法在民間沿襲。到了明、清時代才在我國冀、魯、豫一帶逐漸廣泛流傳開來。由於它有豐富多彩的拳術套路和器械套路。並且步法奇巧、瞬息萬變,同時以技擊為主,所以深受廣大群眾喜愛。
據梅花樁拳師祖祖輩輩師承,梅花拳的一種獨特練功方法,即不論是練功還是技擊,都在樁上進行。在長方形的拳場上,按照套路,每步一樁,約栽樁百根,隨著功夫增長,樁子也慢慢加高
在梅花樁基本套路之中,樁步五勢、大勢、順勢、拗勢、小勢;敗勢是靜止的拳勢,是訓練全身之力和全身之氣的主要手段;左右對稱的拳勢宛如盛開的雙瓣梅花。而行步三法,扎法、撤法、擺法又是練習忽進忽退、忽上忽下、行東就西,靈活多變的步法。它是能使敵人如墜人五里霧中而不能辨其方向的步法,它又宛如梅樹干支,行步三法把樁步五勢巧妙地聯系起來,交替出現,動靜相間,故得名干枝五勢梅花樁。
由於時代的變遷,栽樁花費太大,漸漸由在木樁上改在地上練功,但它仍然保持了原來的套路風格和招法,故又有「落地干枝五勢梅花樁」之稱。後來又由後百代第八代的祖師張從富由大架練法改為小架練法,人們講大架不大、小架不小(指的是拳勢的動作姿勢),所以目前民間流傳的梅花樁中有大架和小架之分。
民間還有一種傳說,一年四季春為首,梅花又是春天最早開放的花朵,真是「桃未芳菲杏未紅,沖寒先已笑東風」。意思是梅花拳歷史悠久,經過了風風雨雨,戰嚴寒傲風霜,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拳種,因而又用梅花的五個梅瓣象徵梅花的五個基本拳勢——大勢、順勢、拗勢、小勢、敗勢,故得名五勢梅花拳。
另有一種帶有神奇色彩的說法。據說梅花拳創始人住在西域的昆侖山上,那裡滿山遍野都是梅花,金碧輝煌的靈光寶殿掩映於梅林之中,一派梅園仙境。傳說收元老祖下山傳授拳法時,漫山間梅花忽鋪大道,樹上的朵朵梅花對應著世間的每個弟子,故稱梅花拳。目前河北、山東、河南等地,帶有功法特點、紀念特點、地域特點的梅花拳名稱的由來就十幾種之多。
梅花樁技擊分為:上、中、下三盤。上盤:刁、拿、鎖、帶、勾、摟、抱、打、崩、挑、劈、砸。中盤:沾、粘、連、隨、吸、卸、柔、化、推、托、領、帶、輾、轉、扭、蹭、挨、膀、擠、靠、偎、身,靠、打。下盤:踢、點、截、撞、勾、掛、踩、蹁、跌、撲、滾、翻、前後掃趟,左右撐撥,它打的是「一身之法」。身體的每個部位在技擊之中都起作用。
梅花樁技擊術中之奧妙莫過於步法—叫乙方步,又名群步。有大八方、中八方、小八方之別,看敵何方來以何方應之。小八方落三點,中八方落五點大八方為亂點。八方步可進可退可攻可守,動若鵠鷹搏兔,靜如處女守身,腳隨手出,步里藏拳。
梅花拳的功法是內外兼練的,它要求做到外要練形,內要練氣,以達到形氣合一、內外一體,練至渾元一氣的程度才算武功養成。練形,梅花拳稱為練「表」,也就是指人體表皮的,有形的、形態的修煉,即俗話講的「筋、皮、骨」,並把練表稱為「外丹」。「外丹」練成,若繼續不間斷地演練,至練到「心與意心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能氣隨意發,力隨氣使,剛柔並濟,一氣貫穿而達到「氣化」的程度,則可謂「內丹」養成,也就是俗話講的「內練一口氣」。梅花拳理認為「內丹」沒有不藉助於練「外丹」而養成的,梅花拳練「外丹」稱作武練,練「內丹」稱為文練。「外丹」與「內丹」練成而後與敵人搏鬥時便可「行氣,與人交手之時,觸人肌膚,堅剛莫敵者為形,而深入骨髓截斷營衛則在於氣」。
五勢梅花樁的器械很多,而且多為左右兩面相稱使用,動作與拳術一樣朴實大方,招無空去,藝無空回,進退騰挪,瀟灑自如。五虎神鉤、膛耙、虎平拐、九環錫仗、棋盤大槍、落子槍、兩桿仗、梅花雙刀、提戟、文棒、攔馬撅、春秋大刀等等,都是梅花樁拳的代表器械。
著名武術家、梅花拳後百代第十六代傳人韓其昌先師由河北省將梅花拳傳至北京。目前梅花拳在北京已繁衍了五代。他不僅承接了梅花拳收徒嚴謹的制度,而且注重習武人的天分和習武人的品德操行的考查。常人拜師學藝須人三道門。何為三道門呢?三道門乃是根據習武人的品格、為人以及習武者的悟性、毅力、意志、進境,經門派長者考察,分三次拜師入門。人第一道師門有引師引薦,此前尚須苦練三年基本功和基本套路(拉架子)。經過這個過程的考驗,認為習武者為人厚朴、正直、練功,認直刻苦,不畏艱辛,確系可造之材,方允許正式拜師,此為第二道門。其後師傅才授以梅花拳中出神入化的招數及其變化,包括各種兵器、暗器的使用。這時師傅再進一步考察,根據習武者的品德和情操及其武功長進的程度,確定是否准其人第三道門。一旦進此門,便可得窺堂奧,斯時師傅將授以梅花拳之精華。如:秘不示人的步法、身法及其上、中、下三盤打法精奧。入第三道門而後習武者的功夫便可達到上乘。習武者不獨研習梅花拳拳法中的氣功、技擊秘訣,出師前還得通過「打贏拳」和「打攻拳」的實踐考驗,如能力戰過關,始可出師,所以梅花門中有「梅花拳門不收空徒弟」之言。武德不好,不尊敬師長,不認真練功是不可能學藝上身,成為梅花拳真正門人的。
梅花拳派中的運轉機制也頗值得稱道,其特別重視武德的培養自不待言,習武一旦入門後,便可遍師門派中各位身懷絕學的高人,非獨經事一師而足,又派中流傳有「,珍珠倒卷簾,徒弟倒把師父傳」之言是指如某人習藝有創見、存建樹或悟出秘訣、絕技,門派中人不論拳份高低,皆可向其討教,共同切磋,絕不會有高尊低就之患。正是這種齊心協力,互相提攜的敬藝品格和精益求精、鍥而不舍的求道精神,使梅花樁拳道日益恢弘精深,終於成為武林矚目的一個拳派。
武術作為文化的—部分,是與祖國命運緊密聯系的。戊戌變法失敗後,帝國主義列強根據他們在中國劃分的勢力范圍,在政治上、經濟上瘋狂地進行侵略和掠奪,中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為了反抗封建王朝和帝國主義的侵略壓迫,梅花拳的先祖曾多次引領農民起義。如白蓮教首領之一馮克善、義和團首領趙三多,均為梅花拳的傳人,而趙三多所領導的一支義和團多為梅花拳的門人。周恩來同志在《北京各界歡迎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政府代表團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1900年爆發的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掀起了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二次革命**,這次偉大的運動,是50年後中國人民偉大勝利的奠基右之一。」可見義和團與梅花拳的愛國主義斗爭是值得自豪的。義和拳和梅花摯的歷史淵源,也應該被廣大群眾所了解。
義和拳(義和團)即梅花拳的別稱,這一點已得到史學家的一致認同。為了進一步弄清梅花拳和義和拳的源流及相互的關系,我查閱了許多有關歷史資料,在印證了山東、河南、河北一帶的梅花拳即義和拳的同時,有了一個意外的發現,那就是被當今武術界推為對戳腳拳的形成創立有過傑出作為的近代武術家、農民起義首領之一馮克善原來出自梅花拳門派。
據嘉慶十八年(1813年)直隸總督那彥成上呈鈞一份奏摺《拿獲唐鬍子由》所附的《唐恆樂供單》稱:「據唐恆樂供:滑縣朱兆村人,年六十二歲,賣葯生理,並不習教。平日會打梅花拳;是同村人齊大壯徒弟。齊大壯說過康熙年間有滑縣人楊炳,是武探花,做過京營都司,會打這拳。他是向楊炳學的,齊大壯已於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間病故。馮克善是我徒弟,也會拳棒。(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藏《宰機處,錄副奏摺農**動》卷2392第2號,轉引自義和團運動史研究會編《義和團運劫史論文選》162頁)『這段材料應是完全可信的,因為很難設想一個清廷總督會把一個農民起義首領的訛偽不實的口供呈皇上御覽,以此觀之,楊炳也是一代梅花拳高人。
楊炳出生於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一個農民家庭,父楊達,祖父楊士興。楊炳先於「康熙戊子科(公元1508年)中舉人」。當他回到家鄉時,直隸大名府內黃縣儒學教諭石日瑞和儒學訓導王希堯親送刻「劍奇鞭蓉」賀匾,後又被授為武探花「二等侍衛」。他七十一歲時撰寫的《習武序》成為梅花拳經典之作之一,顯見功力非凡。有些學者。以為楊炳是梅花拳的第一輩,並以為梅花拳術是由他編排研製的,實為不確。因為他們從研究義和拳角度出發而旁及梅花拳,對梅花拳自身的淵源卻鮮於論證探究。事實上,梅花拳歷史悠久,今日尚健在的老一輩梅花拳高人以及傳衍於梅花拳門人中的系譜足證此點;至少楊炳不是梅花拳的開山祖師,恐怕當列為一百餘輩的人物。梅花拳之顯露於世,名聞於世;實是因為義和團運動這個契機。梅花拳歷代收徒傳藝十分嚴格,非品格崇高、操行貞潔者不授以精深課業;又因梅花拳一直以家傳形式在民間悄悄傳衍,故它的名聲也不如其他門派那麼顯赫。然而它特有的藝和德的深厚恢弘的內涵卻使此門愈演愈進而長盛不衰,及至楊炳時候已達相當高境界。楊炳後來將拳藝傳給齊大壯,齊大壯又傳給唐恆樂,唐恆樂又將拳藝傳給了馮克善。
唐恆樂傳徒甚多,門下弟子武功精絕。據唐恆樂本人講:「我是滑縣東南二十里朱召村人。年六十一歲,長子唐會元,次子唐魑元。我在家開葯鋪為生練習梅花拳;嘉慶五年正月內,同縣的馮克善來要學拳,就拜我為師。……我並末入過教,我是馮克善教拳的師傅不是傳教的師傅。」唐恆樂於嘉慶十八年(1813年)為官府所執,時年62歲,以歲序推之,馮克善當已出師;盡管楊炳只是作為同時代梅花拳高人之一,但他和他那一支的傳人已說明梅花拳於斯時斯世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如果以楊炳作為他傳衍的梅花拳一脈公開流行於世以後的第十輩高人,那麼齊大壯該為第二輩,唐恆樂為第三輩,馮克善則為第四輩。以後門眾一直不減,拳風尤熾,代有高人出之,現今之梅花拳高手均可記認。
至於馮克善後來的行蹤下落,據劉景山演述,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戳腳》一書中第二編「戳腳介紹」稱;「1813年冀、魯、豫接合地區爆發的天理教農民起義被清廷鎮壓後,其領袖之一的馮克善(又名克敏、凱克,河南人)和其部將楊景、唐有義在獻縣被捕,越獄後化裝成少林寺雲游僧人隱匿於河北省饒陽一帶,經段老緒接待,馮等三人先後在饒陽縣、深縣、蠡縣、固安縣,幾個村莊授藝達二十餘年。」
馮克善為何在河北省饒陽、深縣、蠡縣一帶傳授的是戳腳拳而不是梅花拳,因為學識尚淺,史有未稽,就不得而知了,姑存罔待考,亦伏待有識之士撰文論證之。
⑸ 梅花樁的步法
梅花樁的步法有八方步和行步兩種。1八方步,也稱群步。八方步又分大中小3種。小八方步是基礎步法,運動中便於閃、轉、伺機進擊。中八方步和大八方步用以對付多個對手,快而不亂,進退自如,可取主動之位置,佔有利之地形,進退隨情,起落隨形,變化有法,動靜有術。2行步有3法,即擺法、扎法、撤法。
梅花樁的器械練習套路有大刀、大槍十二咱和大桿劈刺法,長柄器械類有戟、槍、棍、槊、黨、耙、倒鉤矛、梢子桿等;刀劍鉤刺類有連環刀、劍、虎頭鉤、月牙刺等;此外還有流星錘等。
練梅花樁,應該注重5式樁步的靜力練習,這有利於練出通身一體的摔打功夫。樁式還有開襠順胯的特點,以加大髖關節的活動幅度,提高靈活性。練梅花樁要求用鼻均勻地做腹式呼吸。經常從事梅花樁練習,對身體有良好的作用,可以使神經系統的穩定性、靈活性、准確性得到改善,提高某些肌肉和肌群的彈性和力量,增強心臟和呼吸系統的功能。
南拳也有梅花樁,但懷北方梅花樁、梅花拳不同,它不僅上肢動作多樣,而且又較多地採用腿上的動作,所以也稱為「南北合拳」。其手法主要有點、轉、沉、挪、解、落、帶、進。步法以拖馬步為主。其步型多用「一字馬」,身型注重側身姿勢,術語稱「一片身」,目的是在防守中暴露面積小,進攻時保持一條線,便於捷進直取。其動作要求虛實分明,交手講究身躲、閃、帶、打,避其鋒芒,攻其虛弱,進如暴風鄧雨,勇猛敏捷。
梅花樁是干支五勢梅花樁的簡稱,也叫梅花拳,是我國比較古老的拳種之一。傳說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屬於昆侖派系。過去梅花拳法是以家傳形式在民間流行的,輕易不向外露,直到明末清初時,才在我國山東、河北、河南一帶傳播開來,並在清末、民國時期官方和民間組織的各種武術擂台賽上取得優異的成績,深受廣大群眾喜愛。
梅花拳練功講究內外結合、內外兼練、形神合一、形氣合一,他的動作舒展大方、剛柔相濟,動靜有致,無論形神皆有獨特風格。
梅花樁在先前不論是練功還是技擊,都在樁上進行,在長方形的拳場上,按照套路,每步一樁,約栽樁百根,最低樁為三尺三寸。隨著習武人的功夫的不斷增長,樁也慢慢增高。
⑹ 田武是如何創造出梅花拳的
田武忽然抄發現,梅花有密有疏,有襲虛有實;枝幹遒勁,重心扎實,整株梅樹剛柔相濟,互相為用,有輕有重,有動有靜。動則如猛虎,勢不可當;靜則如淑女,柔中寓剛。田武想,這些多麼像我們齊國的技擊之術啊!技擊是齊國人尊崇和擅長的一種搏擊之術。齊國的技擊陰陽結合,穿插更替,招式虛虛實實,明暗多變。齊人就是靠這種高超的技擊之術,發揮短兵相接,單兵作戰,以巧取勝的優勢,在諸侯爭戰中立於不敗之地的。他決定根據齊人的技擊之術,結合梅樹、梅花的形態變化,創造一種用於強身健體、攻敵制勝的拳法套路。至於這套拳法的名字,就叫它梅花拳。從此,田武認真研究,仔細琢磨,反復推敲,終於創造出了一套虛實結合,剛柔相濟,借力發力,變化多端的梅花拳法。
⑺ 用易拉罐做梅花樁做法
1,准備材料。鋁制的來易拉罐一個,自拿剪刀小心把上面的蓋剪掉。2,剪罐筒。沿鋁制的罐筒垂直剪到罐底,剪二十條左右,當然剪得越細,成品的效果越精緻,把罐筒倒扣後使整體像流蘇一樣,不要把鋁條剪下來。3,整形。倒扣罐筒,使其底部朝上,這樣這個底就是椅子的面了。把鋁條的頭沿同一方向折兩下,折得不要太大,只要顯得圓滑不扎手就好。找四個點,每個點三四個鋁條,整理好紮起來,就是四條椅子腿,在其中相鄰的兩條腿之間,有鬆散的鋁條,把這些鋁條沿罐底向上豎起來,整整形,做成椅子背,其餘三面鬆散的鋁條可以沿罐底剪掉。這樣一個簡單的椅子就做好了。當然你也可以發揮自己的想像,做得更精緻一些,鬆散的鋁條也可以不剪掉,做成扶手和椅子前面的花紋也不錯。
⑻ 誰有關於步法的功夫啊
你見大話西遊里的神靈把你練成他那樣的就行
⑼ 梅花樁做法
梅花樁基礎知識介紹
梅花樁起源於明末,最初以家傳形式流傳於民間,到清乾隆年間始向外界流傳,近代以河北欒縣韓其昌傳人較多。練梅花樁,可以加大髖關節的活動幅度,提高靈活性。練梅花樁要求用鼻均勻地做腹式呼吸。經常從事梅花樁練習,對身體有良好的作用,可以使神經系統的穩定性、靈活性、准確性得到改善,提高某些肌肉和肌群的彈性和力量,增強心臟和呼吸系統的功能。
梅花樁所用木樁,直徑3~5寸,下半截埋在地下,上半截高出地面3尺3寸,樁與樁之間的距離前後為3尺,左右為1尺5寸。隨著功夫不斷增進,樁要不斷加高,有的加高到5尺。也有人以磚塊代樁,先在平磚上練習,再站橫磚,進而站立磚。布樁講究上應天象,下合地時,中合節氣,如「北斗樁」(又名七星樁)、「三星樁」、「繁星樁」、「天罡樁」、「八卦樁」、「五行樁」、「九宮樁」等。
梅花樁分大架小架兩種。
樁勢(式)有5式:①大式(丹鳳朝陽)②順式(大鵬展翅)③拗式(二郎擔山)④小式(獼猴攀枝)⑤敗式(霸王卸甲)。演練時,1式變2式,2式變3式,3式變4式,4式變5式,循環無端,變化無常。
梅花樁的步法有八方步和行步兩種。
①八方步,也稱群步。八方步又分大中小3種。小八方步是基礎步法,運動中便於閃、轉,伺機進擊。中八方步和大八方步用以對付多個對手,快而不亂,進退自如,可取主動之位置,佔有利之地形,進退隨情,起落隨形,變化有法,動靜有術。
②行步有3法,即擺法、扎法、撤法。
梅花樁的器械練習套路有大刀、大槍十二路和大桿劈刺法。長柄器械類有戟、槍、棍、槊、□、耙、倒鉤矛、梢子桿等。刀劍鉤刺類有連環刀、劍、虎頭鉤、月牙刺等。此外還有流星錘等。
如何修煉梅花樁?
梅花樁,因立於樁上練習,故有別於諸拳,也不同於南拳中的梅花樁拳套,其難度遠非地面練習可比,練起來要求式正勢穩,要建立嚴格的動力定型。梅花樁最適合兩人以上的集體練習,眾人圍成一梅花狀,忽開忽合,伸縮無定,饒有興味。其套路除五式固定外,無一定型,其勢如行雲流水,變化多端,活而不亂。
南拳也有梅花樁,但與北方的梅花樁、梅花拳不同,它不僅上肢動作多樣,而且又較多地採用腿上的動作,所以也稱為「南北合拳」。其手法主要有點、轉、沉、挪、解、落、帶、進。步法以拖馬步為主。其步型多用「一字馬」,身型注重側身姿式,術語稱「一片身」,目的是在防守中暴露面積小,進攻時保持一條線,便於捷進直取。其動作要求虛實分明,交手講究躲、閃、帶、打,避其鋒芒,攻其虛弱,進如暴風驟雨,勇猛敏捷。
梅花拳技擊分為:上、中、下三盤。
上盤:刁、拿、鎖、帶、勾、接、搶、打、崩、挑、劈、砸。
中盤:沾、粘、連、隨、吸、卸、柔、化、推、托、領、帶、輾、轉、扭、蹭、挨、膀、擠、靠、偎、身、靠、打。
下盤:踢、點、截、撞、勾、掛、踩、蹁、跌、撲、滾、翻、前後掃趟、左右撐拔,它打的是:一身之法。身體的每個部位在技擊中都起作用。
1、樁上,練習時可躍步直接上樁,也可攀樁而上,樁法雲:腳包樁,無敵傷,樁包足不出屋。在樁上練習是為了加強各種招式在競技中不同角度的靈活運用,梅花拳有以步為根,以角度為本的說法,練法與地上五勢基本相同。
另有俯、仰卧等招法,做到固步形、定路線、布角度,在練習手、眼、身、法、步的過程中,達到高度警覺機敏的效果。
2、樁下,習練者要頭不過樁頂,足不出樁圍,講究:要想無敵手,必在宿下走(宿是指樁28寸,取二十八宿之數),主要練習閃展騰挪、攻防進退、貼身靠打等技法,基本動作有抓樁、靠樁、拉樁、貼樁、捧樁、吊樁、撐樁、分樁、拔樁等。
樁法要領是:進退留神意、起落含機警、閃躲實中虛、遇樁生中極。總之樁法訓練既有角度路線的穩固性,又能練出高度的警惕性。
⑽ 梅花樁的步法
梅花樁的步法有八方步和行步兩種。①八方步,也稱群步。八方步又分大中小 3種。小八方步是基礎步法,運動中便於閃、轉,伺機進擊。中八方步和大八方步用以對付多個對手,快而不亂,進退自如,可取主動之位置,佔有利之地形,進退隨情,起落隨形,變化有法,動靜有術。②行步有 3法,即擺法、扎法、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