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而已
① 梅花香自苦寒來全詩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出處(或作者)有幾種說法:
①古語,或曰諺語、俗語,並非出自哪一個名人之手。
②陸游
③朱熹
④杜甫
⑤毛澤東
⑥陳毅
今查《全唐詩》電子檢索版、《全宋詞》電子檢索版、《四庫全書》電子檢索版、《四部叢刊》電子檢索版,確定古人詩人中沒有這兩句。又查找毛澤東、陳毅詩文(不全),並經網上搜索,基本確定也不是出自毛、陳二人之筆,所以基本可以確信是一俗語,並非出自某一人筆下。
來自《警世賢文》之勤奮篇。
警世賢文是民間的俗語、警句
警世賢文之勤奮篇:
有田不耕倉稟虛 有書不讀子孫愚
寶劍鋒從磨礪出 梅花香自苦寒來
少壯不經勤學苦 老來方悔讀書遲
書到用時方恨少 事到經過才知難
板橙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寫一句空
智慧源於勤奮 偉大出自平凡
書山有路勤為徑 學海無涯苦做舟
少時不努力 老大徒傷悲
欲求生富貴 須下死功夫
② 崔道融的《梅花》一詩的 翻譯
唐·崔道融《梅花》白話釋義:
梅花初放,花萼中還含著白雪;梅花美麗孤傲,即使要入畫,都會擔心難畫的傳神。花香中別有韻致,清雅的都不知道冬的寒冷。含愁聆聽《梅花落》的笛曲,枝幹橫斜錯落,似憂似病。北風如果能夠理解梅花的心意,就請不要再摧殘她了。
原文:
數萼初含雪,孤標畫本難。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
橫笛和愁聽,斜枝倚病看。朔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
此詩是唐代詩人崔道融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前四句描寫了幾枝梅花初綻乍放,雖有孤高絕俗的神韻,但卻不能淋漓盡致地表現於畫中。
它們素雅高潔,不畏寒霜,淡淡的香氣中蘊含著錚錚氣韻;後四句重在抒情,詩人病軀獨倚,在一片寒香混著笛聲的景象中,動了徘惻之心,向北風傳達自己的憐惜之意。全詩描寫極富神韻,寫盡梅本來豐骨面目;又化人入花,情深意切。
(2)梅花而已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崔道融在乾寧二年(895)前後,做過縣令之類的小官,後避戰亂入閩,空有才情與抱負未展。此詩為詩人詠梅之作,既贊梅花之孤高芳郁,亦向世人暗寓自己的高潔情操。
文章賞析:
崔道融《梅花》此詩,「冷」、「清」、「愁」、「苦」四字,可作概括。所有情愫,皆出寂寞。人無伴,心亦無寄。詩人偶見之「數萼」梅花,戀戀不已,卻無「大地春回」的歡樂,只因心間的孤寒不因人間的「寒暑」而遷移。
「數萼初含雪,孤標畫本難。」此句寫「冷」。只是「數萼」,方顯冷清。詩人家中必無高朋滿座。無朋無友,遺我一人,隱隱花開,淡淡看來。
在詩壇眾多的詠梅詩中,林逋《山園小梅》雲:「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齊己《早梅》雲:「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
此二者皆是「暖」景,何等的熱鬧,獨不似崔道融詠梅詩的「冷清」「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先寫花形,復寫花香。關於這一點齊己的《早梅》詩和林逋的《山園小梅》詩也與之如出一轍。
「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此句寫「清」。香為「清」香,以「清」替「寒」。齊己在他詩中吟道:「風遞幽香出,禽竊素艷來。」
林逋在他詩中也吟道:「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三者意境則各不相同。齊己的詩雖有一「幽」字,其境不覺其「幽」,唯覺流暢而已。林逋詩著重一個「趣」字,所謂文人雅事此般趣「味」則是。
至此,此四句描寫了幾枝梅花初綻乍放,潔白如雪雖有孤高絕俗的神韻,但卻不能淋漓盡致地表現於畫中。它素雅高潔,不畏寒霜,淡淡的香氣中蘊含著錚錚氣韻。
「橫笛和愁聽,斜枝倚病看。」此句寫「愁」。於花香之後,寫花事。李益《軍北征》雲:「天山雪後海風寒,橫笛遍吹行路難。」
律然《落梅》雲:「不須橫管吹江郭,最惜空枝冷夕。」「橫笛」是特指,故「和愁聽」齊己詩無此寫人之句。林逋詩雲:「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不離其雅趣。
「朔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此句寫「苦」。「苦」苦哀求之意。唯此相慰,不忍見其凋殘。此寫花「願」齊己詩雲:「明年如應律,先發望春台。」就花寫花,不似崔詩化人入花,其情深切。
林逋詩至上句已畢。此後四句重在抒情。笛聲是最易引起人之愁思的。古人所謂「愁人不願聽,自到枕邊來」何況笛聲中更有《梅花落》之曲,因而這橫玉聲中很容易引起人借花惆悵之情。
詩人病軀獨倚,在一片寒香混著笛聲的景象中,詩人隱隱動了徘之心:北風如果理解我憐悔之意,千萬不要輕易予以摧殘,讓它多開些時間吧。
③ 梅花香自苦寒來全詩,還有出處
出自唐代舒元輿的《貽諸弟砥石命》。 原文是: ○貽諸弟砥石命(並銘) 昔歲吾行吳江上,得亭長所貽劍,心知其不莽鹵,匣藏愛重,未曾褻視。今 年秋在秦,無何發開,見慘翳積蝕,僅成死鐵。意慚身將利器,而使其不光明之 若此,常緘求淬磨之心於胸中。數月後,因過岐山下,得片石如綠水色,長不滿 尺,闊厚半之,試以手磨,理甚膩,文甚密。吾意其異石,遂攜入城,問於切磋 工。工以為可為砥,吾遂取劍發之。初數日,浮埃薄落,未見快意。意工者相紿, 復就問之。工曰:「此石至細,故不能速利堅鐵,但積漸發之,未一月,當見真 貌。」歸如其言,果睹變化。蒼慘剝落,若青蛇退鱗,光勁一水,泳涵星斗。持 之切金錢三十枚,皆無聲而斷,愈始得之利數十百倍。吾因嘆以為金剛首五材, 及為工人鑄為器,復得首出利物,以剛質利。苟暫不砥礪,尚與鐵無以異,況 質柔鈍,而又不能砥礪,當化為糞土耳,又安得與死鐵倫齒耶!以此益知人之 生於代,苟不病盲聾啞,則五常之性全,性全則豺狼燕雀亦雲異矣。而或公然 忘棄礪名砥行之道,反用狂言放情為事,蒙蒙外埃,積成垢惡。日不覺寤,以至 於戕正性,賊天理。生前為造化剩物,歿復與灰土俱委。此豈不為辜負日月之光 景耶! 吾常睹汝輩趨向,爾誠全得天性者。況夙能承順嚴訓,皆解甘心服食古聖人 道,知其必非雕缺道義,自埋於偷薄之倫者。然吾自千名在京城,兔魄已十九晦 矣。知爾輩懼旨甘不繼,困於薪粟,日丐於他人之門。吾聞此,益悲此身使爾輩 承順供養至此,亦益憂爾輩為窮窶而斯須忘其節,為苟得眩惑而容易徇於人,為 投剌牽役而造次惰其業。日夜憶念,心力全耗。且欲書此為戒,又慮爾輩年未甚 長成,不深諭解。今會鄂騎歸去,置石於書函中,乃筆用砥之功,以寓往意。 欲爾輩定持剛質,晝夜淬礪,使塵埃不得間發而入。為吾守固窮之節,慎臨財之 苟,積習肄之業,上不貽庭闈憂,次不貽手足病,下不貽心意愧。欲三者不貽, 氐在爾砥之而已,不關他人。若砥之不已,則向之所謂切金涵星之用,又甚瑣 屑,安足以諭之,然吾固欲爾輩常置砥於左右,造次顛沛,必於是思之,亦古人 韋弦銘座之義也。因書為砥石命,以勖爾輩,兼刻辭於其側曰: 劍之鍔,砥之而光;人之名,砥之而揚。砥乎砥乎,為吾之師乎!仲兮季兮, 無墜吾命乎!
④ 張棗詩歌中「梅花落滿了南山」 深意何在詳細一點。好的加分。
⑤ 有關梅花的典故
1、一枝春
陳師道《黃梅五首》(之三)「欲傳千里信,暗折一枝春。」
詩中運用了「折梅寄遠」的典故。此典故出自南朝宋詩人陸凱的《贈范曄詩》「折花贈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借東風第一枝的梅將春的汛息、真摯的友情和濃濃的思念傳遞給友人范曄,梅花作為寄託相思感情的媒介物豐富著詠梅詩的內涵。
2、西湖處士或孤山處士
西湖處士、孤山處士均指宋代著名詩人、高士林逋(字和靖)。以梅妻鶴子而聞名於天下的林逋,愛梅入魔,他不僅在小孤山遍增梅花,歌詠嘯傲其中,而且終生不娶,以梅為妻,以鶴為子,真正不同凡俗。
林逋共寫了詠梅詩七津八首,被稱為「孤山八梅」,通過詠梅來表現自己品性的高潔。許多詠梅詩人在目己詩詞中提及林逋,都表明自己與林逋相同的愛梅情結及超凡脫俗、高潔孤傲的節操、忘向。同時「海妻鶴子」也成了典故。
3、梅花妝
「梅花妝」的典故是指壽陽公主正月初七在含章股下小卧,梅花飄落到他額上,成五瓣,拂之不不去,甚為好看,宮中美人皆紛紛仿效之。詩中運用「梅花妝」的典故,個僅說明梅花妝為女性儀儀容的修飾,它為女性增添了雅緻和風韻,而且在說明女性對青春和生命的熱愛之情。
4、何 郎
何郎,即何遜,曾做揚州法曹,在舍下種青梅樹,日常吟詠其下,後遷洛陽,因思梅心切返揚州,正值梅花盛開,於是賞玩不已,被後人稱為「知梅者」。何遜有詩《揚州法曹梅花盛開》「兔園標物序,驚時最是海。銜霜當路發,映雷擬寒開。」寫出了海花的盎然生機及詩人對時光飛逝的慨嘆,對後世詠梅詩創作影響很大。
5、
高士、美人
此首詩運用了兩個典故,一是袁安卧雪,一是羅浮遇仙。(柳宗元《龍城錄》),前者講洛陽大雪時,人多外出乞食,袁安卻高卧家中忍飢受寒,不求助於人。
後者講陏趙師雄遷羅浮,天寒日暮,月色微明,於松林間酒肆旁見一美人淡妝素服,芳氣襲人,舉止高雅,因扣家門與之共飲。師雄醉卧至曉,發現自己在大梅花樹下。用這兩個典故把梅花比作卧雪高士,月下美人,突出了梅花凌寒傲雪,素淡馨香的神韻。
⑥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的意思
意思是不經過徹骨的寒冷,哪有梅花撲鼻芳香。
出處:唐·黃櫱禪師《上堂開示頌》
全詩:
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譯文:擺脫塵勞這樣的想法是不尋常的,須下力氣大幹一場。不經過徹骨寒冷,哪有梅花撲鼻芳香。
(6)梅花而已擴展閱讀:
該詩用梅花頂風冒雪開放、發出芳香,比喻經過艱苦摸索、禪機頓悟的境地,從而表達了詩人勸誡世人為人做事應有梅花這般品性的思想。
這是借梅花傲雪迎霜、凌寒獨放的性格,勉勵人克服困難、立志成就事業的格言詩。作者用梅花來象徵一種精神,這象徵本身已包含某種哲理;倘再就其經受的「徹骨寒」與最終獲得的「撲鼻香」,予以因果上的提示,則作為喻體的「梅花」,更寄寓著另一層深刻的道理。
作者是佛門禪宗的一代高僧,他藉此詩偈,表達對堅志修行得成果的決心,說出了人對待一切困難所應採取的正確態度。這也是這兩句詩極為有名,屢屢被人引用,從禪宗詩偈成為世俗名言的主要原因。
⑦ 怎樣形容梅花
1、寒凝大地,它頑強地開出一朵朵美麗的花。有的白里透紅,有的亮白典雅,有的粉色如霞……千姿百態,燦爛芬芳,像雲霞裝扮著大地,點綴著殘冬。粉嫩的花蕊散發著一陣陣清香,令人心曠神怡。「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那香氣不是其他花能媲美的。茉莉花香氣太濃,甚至有些俗氣;菊花香太淡,有些隱逸,至於牡丹芍葯,似乎又太華貴了。只有梅花陣陣暗香,使人神清氣爽。
2、走進靈峰,遠遠地看去,只見一株株梅樹筆直地挺立在草叢邊上。那紅梅像是被顏料染過似的,鮮艷奪目,一片一片的紅梅樹看起來就如同一叢叢火苗在跳躍。漸漸走近了,才發現有幾朵紅梅還是含苞待放的,那花苞上還有個小孔,像一個瓶蓋子口,又如一個羞澀的小女孩紅著臉;有幾朵還是探頭露臉的花骨朵兒;還有幾朵已經完全開放。
(7)梅花而已擴展閱讀:
梅(學名:Armeniaca mume Sieb.):小喬木,稀灌木,高4-10米;樹皮淺灰色或帶綠色,平滑;小枝綠色,光滑無毛。葉片卵形或橢圓形,葉邊常具小銳鋸齒,灰綠色。花單生或有時2朵同生於1芽內,直徑2-2.5厘米,香味濃,先於葉開放;花萼通常紅褐色,但有些品種的花萼為綠色或綠紫色;花瓣倒卵形,白色至粉紅色。果實近球形,直徑2-3厘米,黃色或綠白色,被柔毛,味酸;果肉與核粘貼;核橢圓形,兩側微扁。花期冬春季,果期5-6月。2n=16,24。
梅原產中國南方,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歷史,無論作觀賞或果樹均有許多品種。許多類型不但露地栽培供觀賞,還可以栽為盆花,製作梅樁。鮮花可提取香精,花、葉、根和種仁均可入葯。果實可食、鹽漬或千制,或熏製成烏梅人葯,有止咳、止瀉、生津、止渴之效。梅又能抗根線蟲危害,可作核果類果樹的砧木。
梅花是中國十大名花之首,與蘭花、竹子、菊花一起列為「四君子」,與松、竹並稱為「歲寒三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梅以它的高潔、堅強、謙虛的品格,給人以立志奮發的激勵。在嚴寒中,梅開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
參考資料:梅-網路
⑧ 為什麼臘梅不是梅花,連梅花科都不是
寒冬臘月,草木大多枯萎,可賞的花更是少得可憐。不過好在大自然還是垂憐我們的,至少還有不畏嚴寒的臘梅供我們欣賞。
蠟梅幾乎是寒冬臘月里為數不多可以觀賞的戶外花卉,黃色的花朵嬌嫩又帶有一種風骨,堪稱冬天裡的一股清流。
聽起來是不是有點拗口?其實你只要記得,蠟梅屬於樟目蠟梅科,梅花屬於薔薇目薔薇科,蠟梅和梅花的關系遠沒有臘梅和樟樹近。
⑨ 關於梅花的詩句,要兩句
《雪梅》宋•盧梅坡
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
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並作十分專春。
《梅花》宋屬•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題畫梅》清•李方膺
揮毫落紙墨痕新,幾點梅花最可人。
願借天風吹得遠,家家門巷盡成春。
我國古典詩歌吟詠梅花的歷史其實並不久遠,《詩經》《楚辭》中遍擷群芳,都沒有梅花的蹤跡。不知道是物種演變還是別的什麼原因,直到魏晉南北朝時,這種花才在詩文中開放。由於興寄手法的使用,唐詩中的梅花很多並不是真正的詩歌主題,只是一個抒情的媒介而已。到唐中後期乃至兩宋,真正詠梅本身的詩作才多了起來。
⑩ 梅花(紅梅)與桃花的區別
梅花,又名春梅、紅梅。薔薇科李屬,落葉喬木,少有灌木。高可達5一6米。樹冠開展,樹皮淡灰色或淡綠色。小枝細長,枝端尖,綠色,無毛。葉寬卵形或卵形,邊緣有細鋸齒,先端漸尖或尾尖,基部闊楔形,幼時或在沿葉脈處有短柔毛,葉柄短,具腺。花梗短,1一2朵右生於1、2年生枝梢,萼筒鍾狀,有紅,暗紅及綠色等。花有單瓣或重瓣,白色、紅色或淡紅色,有芳香,多在早春1一2月先開花,後發葉。核果近圓球形,黃色或帶綠色,5-6月成熟。
桃花,屬薔薇科,落葉小喬木,高可達6一8米。樹干灰褐色,粗糙有孔。小枝紅褐色或褐綠色,平滑。葉橢圓狀披針形,邊緣有細鋸齒。花單生,有白、粉紅、紅等色,重瓣或半重瓣,花期3月。核果近球形,表面密被短絨毛,因品種不同,果熟6一9月。主要分果桃和花桃兩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