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枝梅花吧
❶ 梅花資料
想必您很喜歡梅花吧,但願能對您有所幫助,望採納,謝謝!
品系 :(一)三大系:1.真梅系、2.杏梅系、3.櫻李梅系 (二)五大類:1.直枝梅類、2.垂枝梅類、3.龍游梅類、4.杏梅類、5.櫻李梅類 (三)19個型別:1.直枝梅類分品字梅型、小細梅型、江梅型、宮粉型、綠萼型、玉蝶型、硃砂型、黃香型、灑金型 2.垂枝梅類分粉花垂枝型、五寶垂枝型、殘雪垂枝型、白碧垂枝型、骨紅垂枝型3.龍游梅類分玉蝶龍游型 4.杏梅類分單瓣杏梅型和春後型 5.櫻李梅類分美人梅型 種類 1、品字梅型: 典型的一花三果品種,現僅1種。即品字梅。
郵票梅花照片集錦(11張)2、小細梅型: 花小至特小,白、黃或紅色,徑7-22mm,單瓣,偶無瓣,果小,葉亦小。 小細梅型的梅花品種有北京小梅、磨山小梅、梅州小梅、黃金梅等。 3、江梅型: 花單瓣,呈紅、粉、白等色,萼絳紫色或在綠底上灑暈。 主要品種有江梅、雪梅、六瓣、六瓣紅、星湖小花、長蕊單粉、單粉、淡寒紅、日寒紅、粉寒紅、福壽梅、雪月花、芳流閣等。 4、宮粉型: 花復瓣至重瓣,呈深紅或淺之粉紅。 主要品種有大羽、扣瓣大紅、老人美大紅、小歐宮粉、復瓣小宮粉、粉皮宮粉、粉朱、粉羽、粉暈宮粉、蔡山宮粉、曹溪宮粉、川西小粉、重瓣粉口、台閣宮粉、傅粉、黃岩粉、虎丘晚粉、玉露宮粉、金殿粉、晚碗宮粉、清明晚粉、淡桃粉、龍潭粉、潮塘宮粉、重瓣粉朱、紅艷宮粉、華南宮粉、華農宮粉、華農晚粉、徽州台粉、江砂宮粉、蓮湖粉、蓮湖淡粉、綠枝宮粉、泉州宮粉、雪海宮粉等。 《紅梅報春來》,朱宣咸(作)
5、綠萼型: 花單瓣、復瓣或重瓣,白色或初開時為淡綠色,萼綠色,小枝青綠而無紫暈。 主要品種有變綠萼、台閣綠萼、長蕊變綠萼、二綠萼、復瓣綠萼、六綠萼、小綠萼、金錢綠萼、米單綠、長蕊單綠、單瓣綠萼等。 6、玉蝶型: 花復瓣或重瓣,純白色。 主要品種有北京玉蝶、扣子玉蝶、華農玉蝶、徽州檀香、紫蒂白、素白台閣、青芝玉蝶、小玉蝶、三輪玉蝶、荷花玉蝶、徽州白玉蝶、吳陽玉蝶、玉台照水、紫蒂白照水等。 7、硃砂型: 花單瓣、復瓣或重瓣,花紫紅色,萼醬紫色,木質部淺暗紫紅色為其主要特徵。
梅花(15張)主要品種有烏羽玉、常熟墨、骨里紅、舞硃砂、台閣硃砂、徽州骨紅、鐵骨紅、多萼硃砂、千瓣硃砂、南京紅須、粉紅硃砂、細枝硃砂、水硃砂、白須硃砂、江南硃砂、早種硃砂、單瓣硃砂、淡暈硃砂、骨紅照水、紅千鳥、幾夜寢覺、千台硃砂、桃紅硃砂、銀邊飛硃砂、銀邊台閣硃砂等。 8、黃香型: 花復瓣或重瓣,淡黃色或近白色,花心微黃,萼絳紫色。 主要品種有黃山黃香、曹王黃香、單瓣黃香、南京復黃香等。 9、灑金型: 花單瓣、復瓣或重瓣,一樹上有紅、白兩色或水紅色條紋斑點的花朵。 主要品種有昆明小跳枝、晚跳枝、復瓣跳枝、單瓣跳枝、米單跳枝等。
按生態學分類
中國境內有一些歷史悠久、比較為人所知的古梅。其中有代表的是楚梅、晉梅、隋梅、唐梅和宋梅,有五大古梅之說。 楚梅:在湖北沙市章華寺內。據傳為楚靈王所植。如此算起至今已歷2500餘年,可稱最古的古梅了。 晉梅:在湖北黃梅江心寺內。據傳為東晉名僧支遁和尚親手所栽,距今已有1600餘年。冬末春初梅開兩度,人稱「二度梅」(還有一個說法,因整個花期歷冬春兩季而得二度梅的之名)。原木已枯,現存為近年後發的新枝。 隋梅:在浙江天台山國清寺內。相傳為佛教天台寺創始人智者大師的弟子灌頂法師所種,距今已有1300多年。 唐梅:現在有兩棵古梅並稱「唐梅」。一在浙江超山大明堂院內,相傳種於唐朝開元年間。一在雲南昆明黑水祠內,相傳為唐開元元年(公元713年)道安和尚手植。 宋梅:在浙江超山報慈寺。一般梅花都是五瓣,這株宋梅卻是六瓣,甚是稀奇。
按原產地分類
梅花原產中國西南部,野梅首先演化成果梅觀賞梅系果梅的一個分支。野梅在中國分 超山梅花天下奇
布的次中心有4個,即川東、鄂西山區;鄂東南、贛東北、皖浙山區;兩廣、贛南山區和閩、台地區,其中台灣省以台南縣楠西鄉梅嶺風景區、南投縣信義鄉最多。為落葉喬木。梅喜溫暖氣候,花期對氣候變化特別敏感。梅喜空氣濕度較大,但花期忌暴雨。梅在年雨量1000mm或稍多地區可生長良好對土壤要求不嚴,較耐瘠薄。陽性樹種,喜陽光充足,通風良好。為長壽樹種。長江流域花期12月至翌年3月。在四川、湖北、廣西等高海拔地區均有野梅分布。栽培的梅花在黃河以南可安全露地越冬,經雜交育種的梅花,在北京露地越冬已獲成功,梅花喜溫暖稍帶濕潤的氣候,喜陽略耐蔭,不畏寒,土質以輕壤、砂壤而富含腐殖質最佳,在中黏壤土上生長易生刺。四川的成都,自古以梅花著稱,宋代詩人陸游《詠梅花》詩:「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如泥。二十里中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 梅是薔薇科李屬的落葉喬木,有時也指其果(梅子)或花(梅花),學名為Prunus mume。梅花原產於中國,後來引種到韓國與日本,又從日本傳播到西方國家,而梅花的學名實際上是日語的發音,這個發音據說是來自中國古代中原地區對梅花一詞的發音。 此外,梅花與蠟梅是兩種完全沒有關系的植物。梅花屬薔薇科,臘梅屬蠟梅科。蠟梅高
梅花特寫(2張)最高僅三米,且花多為黃色。果為瘦紡錘型,這與梅花都是不同的。蠟梅為黃顏色,而梅花為白色、粉紅色、紅色。蠟梅在初冬開放,而梅花是開在初春,兩者相差一個季度。蠟梅香味濃烈,而梅花香味清甜。此外,蠟梅的「蠟」質感很強,梅花的「紙」質感很強,簡單說就是蠟梅的花瓣比較硬,梅花的花瓣比較軟。 Ume(梅)是亞洲梅樹(薔薇科李屬)的日本名稱。作為賞花樹種被廣泛種植,果實可以食用。雖然被稱為梅,但實際上在分類上更接近於杏屬。還有一種日本梅被稱做sumomo。 在日本,梅的花期在晚冬,也就是一月下旬及二月份,先花後葉。花五瓣,直徑1~3厘米。花野生型為白色,有玫瑰紅及深紅等人工變種。葉在花落之後很快抽出。葉橢圓型,葉尖箭形。果實於初夏成熟,也就是日本的六月。因為果實成熟時期恰逢中國江南雨季,所以這種時期又被稱為梅雨季節。果實圓形,自柄至尖部有一道淺槽。果皮綠色,採摘後逐漸轉黃,並可能呈現紅色,此時表明果實已經成熟。果肉呈黃色。 日本:4世紀伴隨中國文化傳入日本,在日本廣有種植 西方:除紐西蘭略有分布外,歐美少有種植
❷ 梅花和桃花有什麼區別
*1* 梅花,又名春梅、紅梅。薔薇科李屬,落葉喬木,少有灌木。高可達一6米。樹冠開展,樹皮淡灰色或淡綠色。小枝細長,枝端尖,綠色,無毛。葉寬卵形或卵形,邊緣有細鋸齒,先端漸尖或尾尖,基部闊楔形,幼時或在沿葉脈處有短柔毛,葉柄短,具腺。花梗短,1一2朵右生於1、2年生枝梢,萼筒鍾狀,有紅,暗紅及綠色等。花有單瓣或重瓣,白色、紅色或淡紅色,有芳香,多在早春1一2月先開花,後發葉。核果近圓球形,黃色或帶綠色,5-6月成熟。 梅按譜系分類分真梅系與杏梅系,依枝乾的形態特徵又有直枝梅、垂枝梅和龍游梅,其中真梅系直枝梅是最常見且品種最多的一類
梅花原產於我國,主要以長江流域及西南地區栽培為盛。喜溫暖而稍濕潤的氣候,宜在陽光充足、通風涼爽處生長,其性畏澇,能耐旱。
梅花是世界著名的觀賞花木,尤以風韻美著稱,每當冬末春初,疏花點點,清香遠溢,在中國與松、竹並稱為「歲寒三友」。
梅花、梅果可入葯,梅花沖水可代茶。梅果素有「健康食品」之稱,可加工成各式乾果,不勝枚舉。
桃花,屬薔薇科,落葉小喬木,高可達6一8米。樹干灰褐色,粗糙有孔。小枝紅褐色或褐綠色,平滑。葉橢圓狀披針形,邊緣有細鋸齒。花單生,有白、粉紅、紅等色,重瓣或半重瓣,花期3月。核果近球形,表面密被短絨毛,因品種不同,果熟6一9月。主要分果桃和花桃兩大類。
桃花是我國傳統的園林花木,其樹態優美,枝幹扶疏,花朵豐腴,色彩艷麗,為早春重要觀花樹種。
*2* 桃花原產於我國中部及北部,栽培歷史悠久,現各地廣為種植。性喜陽光、耐寒、耐旱、不耐水濕。
桃的果實是著名的水果;桃核可以榨油;其枝、葉、果、根俱能入葯;桃木細密堅硬,可供雕刻用。
❸ 梅花的資料,誰有啊
梅花是薔薇科李屬的落葉喬木,有時也指其果(梅子)或花(梅花),學名為Prunus mume。梅花通常在冬春季節開放,與蘭花、竹子、菊花一起列為四君子,也與松樹、竹子一起被稱為歲寒三友。中華文化有謂「春蘭,夏荷,秋菊,冬梅」,梅花憑著耐寒的特性,成為代表冬季的花。梅花原產於中國,後來引種到韓國與日本,具有重要的觀賞價值及葯用價值。中國文學藝術史上,梅詩、梅畫數量重多。梅花是中華民族與中國的精神象徵,象徵堅韌不拔,不屈不撓,奮勇當先,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
物種分類
中文名:梅花
別名:春梅、干枝梅、紅綠梅、紅梅、綠梅等
拉丁文學名:Prunusmume(命名者Apricot)
英名:MumeplantJapanese, Japaneseapricot, Japaneseplum, Chineseplum, umeplum, umeboshiplum, Japanesefloweringapricot, floweringplum, winterplum
科屬分類:
域:真核域(Eukarya)
界:植物界(Plantae)
門:被子植物門(Magnoliophyta)
綱:雙子葉植物綱(Magnoliopsida)
目:薔薇目(Rosales)
科:薔薇科(Rosaceae)
亞科:梅亞科(Prunoideae)
屬:李屬(Prunus)
種:梅(P.mume)
形態特徵
梅花
株高約10m,干呈褐紫色,多縱駁紋。小枝呈綠色。葉片廣卵形至卵形,邊緣具細鋸齒。花每節1~2朵,無梗或具短梗,原種呈淡粉紅或白色,栽培品種則有紫、紅、彩斑至淡黃等花色,於早春先葉而開。 梅花可分為系、類、型。如真梅系、杏梅系、櫻李梅系等。系下分類,類下分型。梅花為落葉小喬木,樹干灰褐色,小枝細長綠色無毛,葉卵形或圓卵形,葉緣有細齒,花芽著生在長枝的葉腋間,每節著花1~2朵,芳香,花瓣5枚,白色至水紅,也有重瓣品種。核果近球形,有縫合線,黃色或綠色,被柔毛,味酸,果肉與核粘附不易分離,6~7月果實成熟。
枝
梅花是落葉小喬木,高可達10米,枝常具刺,樹冠呈不正圓頭形。枝幹褐紫色,多縱駁紋,小枝呈綠色或以綠為底色,無毛。葉片廣卵形至卵形,邊緣具細鋸齒。
果
核果近球形,有溝,直徑約1~3厘米,密被短柔毛,味酸,綠色,4-6月果熟時多變為黃色或黃綠色亦有品種為紅色和綠色等;味酸,可食用,可用來做梅干、梅醬、話梅、酸梅湯、梅酒等,亦可入葯。梅花酒在日本和韓國廣受歡迎。其味甘甜,有順氣的功能,是優良的果酒。話梅在中國是很受歡迎的食品。話梅是將梅子與糖、鹽、甘草在一起腌制後曬干而成的。話梅還可以用來做成話梅糖等食品。
花
梅花
梅花的總品種達300多種。適宜觀賞的梅花種類包括大紅梅、台閣梅、照水梅、綠萼梅、龍游梅等品種。觀賞類梅花多為白色、粉色、紅色、紫色、淺綠色。中國西南地區12月至次年1月,華中地區2至3月,華北地區3至4月開花。初花至盛花4~7日,至終花15~20日。
梅花可分為真梅系、杏梅系、櫻李梅系等,每節1~2朵,無梗或具短梗,直徑1~3厘米,萼筒鍾狀,有短柔毛,裂片卵形;花瓣5枚,原種呈淡粉紅或白色,栽培品種則有紫、紅、彩斑至淡黃等花色;雄蕊多數、離生,於房密被柔毛,罕為2-5(離心皮)或缺如,於房上位,花柱長。
梅花屬於長壽花卉,即使是在家盆栽,也經常可以養到十年以上。湖北黃梅縣有株一千六百多歲的晉朝所植梅花,至今仍吐芬芳。
產地分布
梅花原產中國西南部,野梅首先演化成果梅觀賞梅系果梅的一個分支。野梅在中國分布的次中心有4個,即川東、鄂西山區;鄂東南、贛東北、皖浙山區;兩廣、贛南山區和閩、台北區。為落葉喬木。梅喜溫暖氣候,花期對氣候變化特別敏感。梅喜空氣濕度較大,但花期忌暴雨。梅在年雨量1000mm或稍多地區可生長良好對土壤要求不嚴,較耐瘠薄。陽性樹種,喜陽光充足,通風良好。為長壽樹種。長江流域花期12月至翌年3月。在四川、湖北、廣西等高海拔地區均有野梅分布。栽培的梅花在黃河以南可安全露地越冬,經雜交育種的梅花,在北京露地越冬已獲成功,梅花喜溫暖稍帶濕潤的氣候,喜陽略耐蔭,不畏寒,土質以輕壤、砂壤而富含腐殖質最佳,在中黏壤土上生長易生刺。四川的成都,自古以梅花著稱,宋代詩人陸游 《詠梅花》詩:「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如泥。二十里中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
梅花
梅是薔薇科李屬的落葉喬木,有時也指其果(梅子)或花(梅花),學名為Prunusmume。梅花原產於中國,後來引種到韓國與日本,又從日本傳播到西方國家,而梅花的學名實際上是日語的發音,這個發音據說是來自中國古代中原地區對梅花一詞的發音。
在日本,梅的花期在晚冬,也就是一月下旬及二月份,先花後葉。花五瓣,直徑1~3厘米。花野生型為白色,有玫瑰紅及深紅等人工變種。葉在花落之後很快抽出。葉橢圓型,葉尖箭形。果實於初夏成熟,也就是日本的六月。因為果實成熟時期恰逢中國江南雨季,所以這種時期又被稱為梅雨季節。果實圓形,自柄至尖部有一道淺槽。果皮綠色,採摘後逐漸轉黃,並可能呈現紅色,此時表明果實已經成熟。果肉呈黃色。
日本:4世紀伴隨中國文化傳入日本,在日本廣有種植。
西方:除紐西蘭略有分布外,歐美少有種植。
台灣:以台南縣楠西鄉梅嶺風景區、南投縣信義鄉最多。
品種分類
梅花
梅花按種型分為三個種系,分別為真梅種系、杏梅種系、李梅種系。其下,主要又按枝姿分為五個大類。 梅花品種及變種很多,大品種有30多個,下屬小品種有300多個,其品種按枝條及生長姿態可分為葉梅、直角梅、照水梅和龍游梅等類;按花色花型可分為宮粉梅、紅梅、照水梅、綠萼梅、大紅梅、玉蝶梅、灑金梅等型。其中宮粉梅最為普遍,花瓣粉紅,著花密而濃;玉蝶梅花瓣紫白;綠萼梅花瓣白色,香味極濃,尤以「金錢綠萼」為好。
第一類叫直枝梅類。枝直上或斜生。這是梅家族中歷史最悠久,成員最繁茂的一類,下分品字梅、宮粉等9種。
第二類名為垂枝梅類。枝自然下垂或斜垂,有粉花垂枝等5型。
第三類名為龍游梅類。枝天然扭曲如龍游,僅1類(龍游梅類)1型(玉蝶龍游型)。
第四類名為杏梅。乃梅與杏(山杏)之種間雜交,宋代的范成大在《梅譜》中首次對它進行了記載,花、葉、枝居於梅杏之間,『杏梅類』不香或微香(非梅香),花托腫大。下有單瓣杏梅型及春後型。
第五類是櫻李梅類,乃紫葉李與宮粉梅之人工雜交種,紫葉紅花,重瓣大朵,抗寒。
人工栽培
常用嫁接法繁殖,砧木多用梅、桃、杏、山杏和山桃。梅花露地栽培,應於陽坡或半陽坡地段,株距3~5m。通常在生長期間施3次肥,即在秋季至初冬施肥,如餅肥堆肥、廄肥等;在含苞前施速效性肥;在新梢停止生長後(6月底至7月初),適當控制水分並施肥,促進花芽分化。梅花適作盆景栽培。將地栽培數年後的植株上盆。盆土宜軟松肥沃,栽前栽後均要整形和修剪。
梅花雖對土壤要求並不嚴格,但土質以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為佳。幼苗可用園土或腐葉土培植。梅花對水分敏感,雖喜濕潤但怕澇。若盆土長期過濕會導致落葉黃葉。梅花不喜大肥,在生長期只需施少量稀薄肥水。梅花可耐-15度的溫度。梅花以嫁接繁殖為主,播種、壓條、扦插也可。砧木以實生梅苗或杏、桃為主。梅花通常不易染病,但也有一些病害,如穿孔病、炭疽病、白粉病、枯枝流膠病、干腐流膠病等。蚜蟲對梅花常有危害。但不可使用樂果殺蟲,其會對梅花產生葯害而導致落葉。此外,還有一種梅花盆景,名為梅樁。
梅的價值
梅花
在園林、綠地、庭園、風景區,可孤植、叢植、群植等;也可屋前、坡上、石際、路邊自然配植。若用常綠喬木或深色建築作背景,更可襯托出梅花玉潔冰清之美。如松、竹、梅相搭配,蒼松是背景,修竹是客景,梅花是主景。古代強調「梅花繞屋」、「登樓觀梅」等,均是為了獲得最佳的觀賞效果。
另外,梅花可布置成梅嶺、梅峰、梅園、梅溪、梅徑、梅塢等。梅花冰清玉潔,純貞高雅,是冬春之季觀賞的重要花卉。它可成片叢植也可作盆景和切花,以美化庭院等環境。梅子生食,可生津止渴,也可製成話梅、梅乾等各式蜜餞和梅醬、梅膏等物。果子入葯,具有解熱鎮咳、驅蟲止痢的功效;花、根人葯,能活血解毒,利肺化痰。另外,果及樹皮還可製作染料;樹乾材質優良,紋理細膩,是用於手工藝雕刻的重要材料。
《神農本草經》首先指出梅的葯用價值:「梅實味酸平,主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止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蝕惡肉。」梅果因加工方法不同,成品有白梅、烏梅之分。後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即記載了這種加工方法。作白梅法:「梅子酸,核初成時摘取,夜以鹽汁漬之,晝則日曝。凡作十宿、十浸、十曝,便成矣。」作烏梅法:「亦以梅子核初成時摘取,籠盛,於突上熏之,令干即成矣。」明代著名葯物學家李時珍認為:烏梅能「斂肺澀腸,止久嗽瀉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腫涌痰,殺蟲,解魚毒、馬汗毒、硫黃毒。」白梅則「治中風驚癇,喉痹痰厥僵仆,牙關緊閉者,取梅肉揩擦牙齦,涎出即開。又治瀉痢煩渴,霍亂吐下,下血血崩。」
梅花
由此可見梅的葯用范圍很廣。近代醫學界研究表明,梅的花蕾能開胃散郁,生津化痰,活血解毒;根研末可治黃疸。烏梅肉具斂肺澀腸,殺蟲生津功能,並對大腸桿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霍亂弧菌等均有明顯的抑製作用。
梅花主含揮發油,苯甲醛、異丁香油酚、苯甲酸。烏梅主含檸檬酸、谷甾醇,成熟後含氫氰酸。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傷寒、副傷寒、痢疾、結核等桿菌及皮膚真菌均有抑製作用,且能減少豚鼠蛋白質過敏性休剋死亡的發生。
此外,梅花可提取芳香油,據清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記載:「海澄人善蒸梅及薔薇露,取之如燒酒法,每酒一壺滴露少許便芳香。」古人根據芳香油與水的沸點不同,利用分餾技術,將芳香油提取出來,用作食品的添加劑。
由於梅花含有苯甲醛,苯甲醛是有毒性的化學物質,故不要把梅花放在卧室里,最好放在有空氣流動的地方,或者定期開窗戶以流通室內空氣。
故事傳說
梅花
相傳隋代趙師雄游浮羅山時,夜裡夢見與一位裝束樸素的女子一起飲酒,這位女子芳香襲人,又有一位綠衣童子,在一旁歡歌笑舞。天將發亮時,趙師雄醒來,卻發現自己睡在一棵大梅花樹下,樹上有翠鳥在歡唱。運來夢中的女子就是梅花樹,綠衣童子就是翠鳥,這時,月亮已經落下,天上的星星也已橫斜,趙師雄獨自一人惆悵不已,後用為梅花的典故。
《梅譜》說,紹興,吳興一帶有一種梅,名苔梅:「苔須垂於枝間,或長數寸,風至,綠絲絲飄飄可玩。」
《武林舊事》載,苔梅有兩種:一種苔蘚特厚,花特別多;一種苔如細絲,長尺余。
傳統文化
梅花是中華民族與中國的精神象徵,具有強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動力。梅花象徵堅韌不拔,不屈不撓,奮勇當先,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迎雪吐艷,凌寒飄香,鐵骨冰心的崇高品質和堅貞氣節鼓勵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不畏艱險,奮勇開拓,創造了優秀的生活與文明。有人認為,梅花的品格與氣節幾乎寫意了中國人「龍的傳人」的精神面貌。全國上至顯達,下至布衣,幾千年來對梅花深愛有加。「文學藝術史上,梅詩、梅畫數量之多,足以令任何一種花卉都望塵莫及。」國人賞花,不僅欣賞花的外表,更欣賞花中蘊含的人格寓意和精神力量。
梅花
寒冬鬥士——梅,為歷代文人畫士所喜愛。千百年來,從《詩經》到現代散文,許多頌梅的佳作流傳下來。
梅於冬春開花,稱報春花使,獨放於百花之前。古詩中有許多體現其時間早的意泉:「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王安石《梅花》)。「飛雪落前村,千尋翠嶺,一枝芳艷」(楊記《少年游》)。「風雪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白又冰,猶有花板俏。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毛澤東《卜運算元·詠梅》)。梅,它既是一年中最後一個季節開放的花,而又是來年春天第一個盛開的花,這樣這既是歲寒三友之一,又是一個美麗的報春使者。
梅的情感意思:
古往今來,詩言志,詩詞中的萬物在詩人的眼中,無不著其色,蒙上了感情的面紗,這使是梅物質而幻化為精神的,成為人感情的寄寓者。
相思的象徵:
「人間離別易歲時,只梅板,勿相思。」(姜夔《江梅引》)這便是詩人對遠在它鄉的故人的相思,「笛聲三弄,梅心驚破」,「一板折得,人間天上,沒有堪寄」(李清照《孤雁兒》)詩人對之夫的相思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令人不禁垂淚。
高潔、孤傲的象徵:
梅花
「不知梅格在,更看綠葉和青枝」(蘇軾《江梅三首》)。蘇軾所道梅格便是高潔孤傲吧。「梅枝高韻勝」(市居安《梅石問詩話》),「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林和清《山間小梅》),梅許是生性高潔,未嘗與別種花同開,也許飛是它怕污損了自己的暗香。「莫恨香笑雪減,須信道,掃跡情留,難言處,良宵淡月,疏影尚風流。」(李清照《滿庭芳》)。詩人贊美的是梅之飽經風霜的折磨,仍孤高自傲,對人生存在信心的高尚的精神品格,「無意苦序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陸游《卜運算元》),這又是詩人對自己的一個真實寫照,梅常存於橋邊,驛外,磅,崖縫,是那麼的孤傲,那麼的高潔,詩人陸游便是這樣一種性格之人。「微雲淡月,對孤芳。分付誰,空自倚,清香未減,風流不在人知」(晃沖之《漢宮春·梅》),詩人必是一高潔孤傲之人。
友情象徵:
「折梅逢驛使,寄於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陸凱《荊州記》)。陸凱與范曄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與范曄,濃濃友情傾注於一枝梅中,不知范曄當時收到此梅時是否被陸凱之舉所感動呢?「攜手江村,梅花飄裙。情何限,處處消魂」(蘇軾《行香子》),尋春時正值梅花似雪,飄沾衣裙,友情展露無疑。立於長廊中,長廊右為一水池,池中假山嶙峋,池右為一臘梅,簇簇金黃傲立於枝頭,池中水已為冰,假山上草已為殘根,近而觀之,撫其板干,其干之硬可整而知,不禁為其之堅強不屈所感動,良久立於樹下,思之遠矣。
觀賞勝地
梅花
隆冬時節,百花凋謝,唯有梅花怒放。那傲霜鬥雪的姿態,給遊人增添不少情趣。中國賞梅勝地較多,除了南京梅花山外,其他著名的有以下幾個:
超山梅花
超山位於浙江省餘杭縣,素有「超山梅花天下奇」之譽。梅林之中,有兩株古梅尤為名貴。
靈峰梅花
靈峰位於杭州植物園東北角的青芝塢內。從前曾與孤山、西溪並稱西湖三大賞梅風景區。如今已匯集有江、浙、皖梅花珍品45個品種,有梅園160畝,臘梅園20畝,植梅6000多株,已成為西湖賞梅勝地。
澱山梅花
澱山湖梅園是上海市最大的賞梅勝地,佔地190畝,植梅5000多株,品種40多個,其中不少為樹齡百年以上的古梅。
磨山梅花
武漢東湖磨山梅園是中國四大梅園之一,又是中國梅花研究中心所在地。磨山梅園環嶺環湖,環境十分優美,植梅30000餘株,品種有139個。
羅崗梅花
馳名中外的羊城八景之一的「羅崗香雪」,位於廣州市30多公里外的東郊羅崗。羅崗山四面環山,中央谷地十餘公里遍植青梅荔枝,每年小寒前後梅花盛開,漫山遍野,彷彿置身於「梅海」之中。
此外,還有成都草堂寺、重慶南岸南山、昆明黑龍潭、歙縣多景園梅溪、閩西十八洞等,都是聞名遐邇的賞梅勝地。
相關詩歌
梅花
十一月中旬至扶風界見梅花 李商隱
匝路亭亭艷,非時裊裊香。
素娥惟與月,青女不饒霜。
贈遠虛盈手,傷離適斷腸。
為誰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卜運算元 詠梅 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卜運算元 詠梅 毛澤東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梅花 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紅梅 蘇軾
年年芳信負紅梅,江畔垂垂又欲開。
珍重多情關伊令,直和根撥送春來。
❹ 梅花的特點、
梅花原產我國的西南、東南、華中及台灣等地,性喜溫暖,以 在年平專均氣溫15℃一屬23℃的環境中生長最好,但也能耐較低溫度,休眠期可耐零下10℃—20℃的低溫,而類型及品種間的耐寒性差異甚大,如杏梅系的抗寒性大於真梅系的抗寒性,而其中的單杏型最強,象「單瓣杏梅」,可耐零下25℃一30℃的低溫,梅花對溫度特別敏感,每年花期早晚變動較大,當溫度達到10℃時,即能提前開花。 梅花對土壤要求不嚴,耐貧瘠,凡排水良好的粘土、壤土及沙 質土,Ph值在6—8,地勢稍高或有坡度之處,均能良好生長,悔最畏澇,如遇大量積水時,常易根腐致死。 梅花有一定的抗旱性能,而喜溫潤空氣,冬季乾燥時常易落蕾,北方氣候乾燥和大風所造成的「生理乾旱」,長是造成越冬困難和枝條乾枯的主要原因,因此,且忌栽植在風口。 梅花屬陽性樹種,在陽光充足的地方,樹勢旺盛,生長健壯,且開花繁密,否則樹勢衰弱,花芽不易分化、病蟲害增多。梅花花後萌發新枝,在4-5月生長最快,在5-6月間停止生長,花芽分化在停止生長後15-20天,時間約在7月下旬到8月上旬。 自己看看吧!
❺ 2月上海賞梅花哪裡最好的地方
上海松江新浜鎮百薈園200畝梅花盛開 辰山植物園 南翔檀園 賞梅觀景是這冬日裡最美麗的一道風景線之一,面對如此美麗的梅花,相信會有很多人都是難以忘懷這樣優雅的自然風光。在上海近日也有很多梅花爭相開放,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上海松江新浜鎮百薈園200畝梅花盛開
在松江新浜鎮百薈園,這里的部分梅花已到達盛開期,紅色、粉色、綠色、白色……五彩斑斕的梅花,吸引了不少遊客和攝影愛好者前來賞花、拍照。
位於新浜鎮胡曹路的百薈園內種植梅花近200畝,園里的梅花嬌艷初開。據介紹,此處栽種了39個品種,約12000多株梅花,正值最佳觀賞期。
走進園內,有嬌艷欲滴的紅梅、優雅似雪的白梅、清新雅緻的綠萼梅、活潑可人的宮粉梅……在暖陽下,清風微送,暗香浮動,隨手一拍都是美麗的風景。
園內不僅有普通品種的各式梅花,還有400多株難得一見的名貴老樁。
除了新年期間免費開放,這里還有一個特別的服務——「切花回家」。就是將自己中意的梅花枝條,通過工作人員專業的切花技術,帶回家做裝飾。只需插在有水的花瓶中,養上幾日,便能見到花開,梅花香滿屋。
在這個梅花盛開時節,如果你也想觀賞傲立枝頭的朵朵梅花,感受這沁人心脾的清香,不妨邀上三五好友,一起來松江欣賞這份獨屬冬日的美景吧!
百薈園
景點地址:松江區新浜鎮胡曹路100號
交通指南:乘坐松江76路胡曹路之根路站下
辰山植物園
辰山植物園梅園收集展示20多種70餘株梅花,主要分布於靠近一號門的春景園區域,兒童植物園、礦坑花園等處也有分布。『粉皮宮粉』、『花香果』梅等宮粉梅溫婉柔和;『三輪玉蝶』、『殘雪』等玉蝶梅寧靜端莊;『變綠萼』梅、『金錢綠萼』等綠萼型梅清新淡雅;『銀紅』、『蓮九』等硃砂型梅艷麗多姿。還有晚花品種如杏梅型『豐後』梅、『華農晚粉』、『金紅』梅、美人梅,垂枝梅『雙碧垂枝』等。
醉白池
醉白池公園作為魔都最老的江南古典園林,其園中臘梅也是種類繁多,而且可以伴著園中的許多盆栽共賞。紅翠相映,賞心悅目。
地點:人民南路 64號
公交:乘惠松線、松江13、松江19路、松江6、松重線在【醉白池站】下。
地鐵:乘坐地鐵9號線(松江南站方向), 在【醉白池站】下車即可。
南翔檀園
南翔檀園因其兩顆檀樹而得名,但是檀園里的梅花也是其中的一絕。
檀園是明代著名文學家、「嘉定四先生」之一李流芳的私家園林。全園布局緊湊得體,以葫蘆形水池居中,廳堂環立;洞壑盤旋宛轉,曲廊貫通全園,體現了江南私家園林的特色,做到了廊隨橋引,步移景換的園林效果,徜徉園內,如在畫中。
檀園位於南翔鎮的鎮中心,周邊有著名的南翔老街、雲翔寺、古猗園、南翔歷史文化陳列館、老街書場、老街遊船等。
地址: 上海市嘉定區南翔鎮混堂弄5號
交通:可乘坐地鐵11號線到達南翔站下車
❻ 有關梅的論文 要3000字
一樹獨先天下春」的梅花是中華大地的奇葩,是眾多民族的驕傲。據調查,梅樹野生於自西藏經滇、鄂、皖、浙直至台灣等10個省、區的山林,在我國已有3000年以上的應用歷史。神、姿、色、態、香俱居上乘的梅花,至今約有兩百多個形形色色的品種,都是從古代的野梅引種馴化、精心選育而得的精英。
梅花是家梅中的一大分支,家梅系由野梅演進而來。近百年來,植物學家、園藝學家和園林工作者在廣大地區採集、調查了不少野悔。這些野生的梅樹、是梅花原產於我國的鐵證,也是對梅花原種進行科學研究的重要活材料。
在西南山區,野梅分布的地段多較高。如在西藏波密等地,就在海拔2100~3300米處發現野生梅林。雲南省除南部外,野梅幾乎遍布全省,而以滇西北之下關、大理、洱源一帶為多(海拔1800~2600米)。在四川,則主產於丹巴、汶川、廣元、萬源、西昌、會理、漢源等山地叢林中,海拔1300~2500米。而在鄂西宜昌、恩施等地,野梅就分布在較低海拔之山地(300~1000米)。故西南山區,尤其是滇、川二省,乃我國野梅的分布中心,並延伸至鄂西一帶。
至於野梅分布的次中心,則系鄂南、贛北、皖南至浙西的帶狀地區。如在鄂南的咸寧市汀泗區聶家鄉長豐大隊後山海拔170米闊葉常綠與落葉混交林中,就有散生的野梅。野梅在江西省主產於景德鎮市瑤里鄉區石塔三礦區香菇場混交林中,海拔約300米,系零星分布。安徽省歙縣以及黃山風景名勝區東坡芙蓉橋附近(海拔約200米),1984~1985年還有野梅零星分布。浙江亦有野梅散生於常綠闊葉樹為主的混交林中。此外,在廣西、福建亦發現有野生梅樹。
我國古人應用梅子至少已有3000年以上歷史。《書經·說命》載;「若作和羹,爾唯鹽梅」,這是殷高宗對宰相傅說他的重要性:好比做羹湯時用的鹽和梅那樣。按商代之鹽與梅,猶今日之醬油和醋。這種古代的烹調習慣,至今僅在雲南下關等地,由白族人民保存了下來。
1975年我國在河南安陽殷墟發現,正好與《書經》的記述相互印證。考古學家在殷墟掘出一具精美的食器——銅鼎,其中滿盛炭化了的梅核。核扁圓形,兩端尖,似較鮮物略小,呈栗黑色,而表面密布蜂窩狀小凹點——正是梅核的典型分類特徵。經碳14鑒定,距今已有3200多年。早在商代中期,古人已用梅子(果梅)於食用了。
稍遲,關於梅樹和梅子的記述越來越多。如《周禮·天官》雲:「飲食之籩,其實干萚」。經查核,萚就是食用梅子的古稱。在公元前六世紀左右的著名民族歌集《詩經·召南》中,有一首《慓有梅》的詩篇,它是一首熱情奔放的情歌,姑娘將梅子投擲給她看中的小夥子,寓意至深。同時,《慓有梅》反映出當時在陝西召南地區,梅樹是相當普遍的。也就是說在距今至少2500年前的春秋時代,引種野梅使之成為家梅的馴化過程就已經開始了。
在長江流域,古代藝梅也是從生產梅子(果實)開始的,例如在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的出土文物中,許多陶罐里都盛有保存完好的梅核和梅干。同時出土的竹簡上記有「梅」、「脯梅」、「元梅」等字樣,這都是當時梅子加工製品的名稱。這說明早在西漢初期,我國長江流域人民早已引種栽培梅樹,並多方利用梅子加工食品了。另外,在湖北江陵漢墓出土的陪葬品中,亦發現有梅核,其歷史時期與長沙者相若。
在遠古時代,先民採集野生梅子主要是以作加工食品或供祭祀之用。但因梅花冰中孕蕾,雪裡開花,玉白朱紅,暗香浮動,在北風凜冽的隆冬季節,唯有它「獨先天下春」。於是人們在以果為主要目的過程中,也逐漸一並欣賞了它的神、姿、色、態、香之美,引起了人們對梅花的喜愛和嚮往。而在長期的馴化和栽培過程中,正好又有個別植株出現了復瓣、重瓣、台閣,奇異的花瓣或萼片,新奇的枝姿等等,於是有心人使其另行繁殖、栽培,從而培育成若干專供觀賞的梅花新品種。
所以「花梅」應是從「果梅」中分出來的一支奇葩,時期約始自西漢初葉。如《西京雜記》載:「漢初修上林苑,遠方各獻名果異樹,有朱梅、胭脂梅」。又載:「漢上林苑有侯梅、同心梅、紫蒂梅、麗友梅」。雖然這些品種只有名稱,但從字面上看,當系「宮粉」之類的觀賞品種,其中或已出現若乾重瓣新品。稍遲,楊雄著《蜀都賦》,有「被以櫻、梅,樹以木蘭」等記述。可見距今約兩千年前,梅已在成都作城市園林綠化材料應用了。
整個晉代,梅花常見栽培,詩人吟詠漸多。如東吳名將陸遜之侄陸凱,曾做過丞相,其文辭優雅,有個文字摯友范曄在長安。他在春回大地、早梅初開之際,自荊州摘下一枝梅花,托郵驛專贈范曄,並附短詩:「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春」可以「寄贈」自陸凱始,從此梅花傳友情,傳為佳話。
到了南北朝,梅花應用更多,有關詩文、韻事也盛。如《金陵志》雲;「宋武帝(劉裕)女壽陽公主日卧於含章殿梅下,梅花落於額上,成五齣花,拂之不去,號梅花妝,宮人皆效之」,這可能就是梅花圖案用於美化的發端吧。其它的如宋元年間均有梅花詩文。其中尤以何遜《詠雪裡梅》詩、庚信《梅花》詩及蕭綱《梅花賦》等,最為膾炙人口。凡此種種,足見梅花栽培、應用漸盛,日益為文士所欣賞。因此從漢、晉至南北朝,「梅於是始以花聞天下」。
及時至隋(581~618)、唐(618~907)、五代(907~960),梅花栽培漸盛,品種也有所增益。這就引起了文人雅士更多的關注,紛紛用梅花作為創作的主題,促使梅之聲譽大噪。象唐代名臣宋璟在東川官舍見梅花怒放於榛莽中,歸而自感,遂作《梅花賦》,有「相彼百花,誰敢爭先!鶯語方澀,蜂房未喧,獨步早春,自全其天」和「諒不移於本性,方可儷於君子之節」等贊語——這對梅花得高名和藝梅規模的擴大,起了相當大的促進作用。
唐代詠梅詩篇不少,如杜甫、李白、韓愈、杜牧、柳宗元、白居易、張九齡、李商隱等諸多名傢俱有梅花詩。據《華陽縣志》載:五代初,王建據蜀稱王,留在成都辟梅苑。孟知祥在成都稱王時,別苑中有老梅卧地,稱為「梅龍」。凡此種種,足見早在唐及五代,不論華東、華中或華西,都已有較多的梅花栽培。而其中心地區,則為東西遙望的杭州和成都平原。
至隋、唐、五代時的梅花品機主要仍屬江梅、宮粉等型。而在四川,則始有硃砂型品種出現(時稱「紅梅」)。如《全唐詩話》載:「蜀州郡閣有紅梅數株」,今日祟慶縣硃砂梅花名品仍多,實有其歷史淵源。
宋、元400年(960~1368),是我國古代藝梅的興盛時期。此際梅詩、梅文固多佳作,梅畫、梅書亦脫穎而出,盛極一時。同時,梅花新的系、類、型和品種有所增加。梅花繽紛,梅影陣陣,在歷史上形成了藝梅的一個高潮。
僅以梅詩而論,北宋林逋(和靖)隱居杭州孤山,不娶,而植梅放鶴,號稱「梅妻鶴子」,傳為千古佳話。其《山園小梅》詩中名句「疏影橫斜水清餞,暗香浮動月黃昏」,最為勝炙人口。再如北宋之蘇軾、秦觀、王安石等,南宋之陸游、陳亮、范成大等,皆有甚多著名梅花詩詞流傳至今。王安石《梅花》:「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陸游《梅花》:「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斷,青陽宮到皖花溪。」
南宋范成大是位賞梅、詠悔、藝梅、記梅的名家,曾在蘇州石湖辟范村搜集梅花品種12個,約於1186年寫成中國、也是全世界第一部梅花專著——《梅譜》。足見時至宋代,梅花栽培日盛,品種不斷增加,藝梅已成為社會群眾的風尚了。
元代有個愛梅、詠梅、藝梅、畫梅成癖的王冕,隱居於九里山,樹梅花千株,自題所居為「梅花屋」,其《墨梅》畫及《墨梅》詩均名揚天下。王冕《墨梅》:「我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用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此外,元代趙孟俯、楊維幀、謝宗可、僧明本等,皆有梅詩名作。而昆明溫泉對岸曹溪寺一株元梅,趾曲蟠飛,老態龍鍾,年年猶開重瓣粉紅花,且可結實。筆者多次往觀,確認其為七百餘年前古物,且系原木。查曹溪寺元梅原有兩株,其一在「文革」期間死去,甚為可惜。現存此株元梅恐系國內最老的古梅,彌足珍貴。由上所述,足見元代雖當兵亂,而藝梅、詠梅之風未衰。
到了明(1368~1644)、清(1644~1911)兩代,藝梅規模有所擴大,技藝水平續有提高,新品種大量涌現,這些在書、文、詩、畫中均有反映。如明代王象晉箸《群芳譜》(1921),記梅花品種19種之多,且各附簡單記載,還將它們分屬於白梅、紅梅、異品等三大類。書中對梅花的栽培、繁殖等,亦有若干論述。在此前後,周文華著《汝南圃史》(1620),徐光啟箸《農政全書》(1636),皆列記若乾梅花品種。
至清而梅花栽培益盛,品種增多。如陳淏子作《花鏡》,記載了21個梅花品種,其中「台閣梅」、「照水梅」乃前所未有者。「揚州八怪」中,以詠梅、畫梅著稱者不乏其人。而金農、李方贗等,則更以善於畫梅而名揚四海。
關於明清之古梅,應以杭州超山之明梅為最。超山大明堂原有宋梅20株,傳系蘇軾1056年由杭州移來手植。但宋梅年老株衰,後漸陸續死去,最後一株亦於1933年2月枯斃。現存的一株所謂「宋梅」,系明代分本,樹高4.5米,最大冠幅5.1米,老態龍鍾,干已空心,著花略稀,品種名「大葉豬肝」,萼紫瓣白,花瓣5~8枚,花徑達2.6~3.3厘米,仍能結實。
辛亥革命之後,梅花栽培又有新發展,品種續有增添。如《華陽縣志》(1934)中即記有成都梅花品種八個。此時的滬、寧、蘇、杭、揚(州)、(無)錫、渝、穗、漢、昆等地私家園林,搜集的梅花品種也不少。上海黃園還從日本引入「灑金」、「垂枝」等類、型梅花品種數十,並將藝梅經驗編入《花經》(1949)一書中。
解放前,曾勉教授1942年發表專論梅花之學術論文,並記載重慶的梅花品種15個,是為科學整理我國梅花品種之始。汪菊淵與筆者在1945年擬定了中國梅花各類品種檢索表,以成都20個品種為例,進行了中國梅花品種科學分類的首次嘗試。1947年7月,筆者著《巴山蜀水記梅花》,作為上海園藝事業改進協會叢刊發行。1949年2月,在滬舉行了我國有史以來第一屬梅花展覽會。
解放後,梅花栽培的規模與技術均有飛躍的發展,品種也迅猛增加。從1958年起,除特殊情況外,每年春節在武漢東湖風景區舉辦梅花展覽會。近年南京、無錫、上海、合肥等城市也常組織梅展,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
梅花引種馴化和新品種選育研究,在最近幾十年已取得了顯著成績,在北京已有「送春」、「北京玉蝶」等耐寒品種可以露地越冬,在武漢也有「單凝馨」、「華農玉蝶」等先後脫穎而出。
梅花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與國人的文化與生活結下了不解之緣。除我國外,僅東方的日本、朝鮮有較多的梅花栽培。在日本,甚至還有「梅之會」的組織,並發行專門刊物《梅》。
而在整個西方,則只大洋洲的紐西蘭開始重視梅花,有5~6個品種用於商品生產性的梅花栽培。追溯史乘,始知遲至15世紀中,我國的梅花才借道朝鮮東傳日本。早年(1879及1884)傳於歐洲之少數梅株,則系由日本輾轉運去的。目前歐洲僅在英、法等少數國家的植物園內,有梅花數株點綴共間而已。至於美國的梅花是由日本轉去,至今僅50~60年的短暫歷史,且被誤稱為「日本杏」,載培、應用很不普遍。
西方除紐西蘭人開始了解到梅花特易形成花芽,系絕佳之促成花木已用於切花生產性栽培外,其餘國家大多不知道梅花的優點,也不會欣賞梅花的神、姿、色、態、香之美。而在東方的日本,由於受到西化的影響,梅花栽培也有走下坡路的趨勢。
❼ 請問北方的梅花分幾種,在哪有地方買到樹苗,
首先應復該確定你種梅花的目的是賞花制還是為了收取果實,或者只是為了作為盆景的素材?
梅花只有一種,在此基礎上產生很多的品系,樓上幾位列舉的許多帶「梅」字的植物,其實許多都不是梅花,只是薔薇科的一些木本植物,有的甚至還不屬於薔薇科,譬如蠟梅,和梅花的親緣關系很遠。道理很簡單,就像我們不能把熊貓當成貓一樣。
如果是賞花或作為盆景,重要的不是品種,而是日常的管理,不必專門在意梅花一種,而且南方品系的梅花同樣可以引進,關鍵只要控制好土壤的酸鹼度就可以了。如果你家在北方,引種南方品系可能更有市場,你想,誰會稀罕身邊到處都有的品種啊?梅花是耐寒樹種,即使在北方也不用擔心冬季管理的成本。
如果你打算用梅樹發展果品,那就要慎重提醒你要採用鄰近地區的種苗,從很遠地區引進的品系很可能會少結果甚至不結果,哪怕它們在原產地有很好的座果率。要是你手頭上有不太滿意的原生苗,也不要急於淘汰,可以用嫁接的方法更新品種,這樣的梅樹生長迅速,抗病力強。
你最好聽聽當地林業專家的意見。如果要在網上找信息,你可以用「梅花」或「梅樹栽培」作為關鍵詞進行搜索。
❽ 急求寫梅花的論文(2000字)
「一樹獨先天下春」的梅花是中華大地的奇葩,是眾多民族的驕傲。據調查,梅樹野生於自西藏經滇、鄂、皖、浙直至台灣等10個省、區的山林,在我國已有3000年以上的應用歷史。神、姿、色、態、香俱居上乘的梅花,至今約有兩百多個形形色色的品種,都是從古代的野梅引種馴化、精心選育而得的精英。
梅花是家梅中的一大分支,家梅系由野梅演進而來。近百年來,植物學家、園藝學家和園林工作者在廣大地區採集、調查了不少野悔。這些野生的梅樹、是梅花原產於我國的鐵證,也是對梅花原種進行科學研究的重要活材料。
在西南山區,野梅分布的地段多較高。如在西藏波密等地,就在海拔2100~3300米處發現野生梅林。雲南省除南部外,野梅幾乎遍布全省,而以滇西北之下關、大理、洱源一帶為多(海拔1800~2600米)。在四川,則主產於丹巴、汶川、廣元、萬源、西昌、會理、漢源等山地叢林中,海拔1300~2500米。而在鄂西宜昌、恩施等地,野梅就分布在較低海拔之山地(300~1000米)。故西南山區,尤其是滇、川二省,乃我國野梅的分布中心,並延伸至鄂西一帶。
至於野梅分布的次中心,則系鄂南、贛北、皖南至浙西的帶狀地區。如在鄂南的咸寧市汀泗區聶家鄉長豐大隊後山海拔170米闊葉常綠與落葉混交林中,就有散生的野梅。野梅在江西省主產於景德鎮市瑤里鄉區石塔三礦區香菇場混交林中,海拔約300米,系零星分布。安徽省歙縣以及黃山風景名勝區東坡芙蓉橋附近(海拔約200米),1984~1985年還有野梅零星分布。浙江亦有野梅散生於常綠闊葉樹為主的混交林中。此外,在廣西、福建亦發現有野生梅樹。
我國古人應用梅子至少已有3000年以上歷史。《書經·說命》載;「若作和羹,爾唯鹽梅」,這是殷高宗對宰相傅說他的重要性:好比做羹湯時用的鹽和梅那樣。按商代之鹽與梅,猶今日之醬油和醋。這種古代的烹調習慣,至今僅在雲南下關等地,由白族人民保存了下來。
1975年我國在河南安陽殷墟發現,正好與《書經》的記述相互印證。考古學家在殷墟掘出一具精美的食器——銅鼎,其中滿盛炭化了的梅核。核扁圓形,兩端尖,似較鮮物略小,呈栗黑色,而表面密布蜂窩狀小凹點——正是梅核的典型分類特徵。經碳14鑒定,距今已有3200多年。早在商代中期,古人已用梅子(果梅)於食用了。
稍遲,關於梅樹和梅子的記述越來越多。如《周禮·天官》雲:「飲食之籩,其實干萚」。經查核,萚就是食用梅子的古稱。在公元前六世紀左右的著名民族歌集《詩經·召南》中,有一首《慓有梅》的詩篇,它是一首熱情奔放的情歌,姑娘將梅子投擲給她看中的小夥子,寓意至深。同時,《慓有梅》反映出當時在陝西召南地區,梅樹是相當普遍的。也就是說在距今至少2500年前的春秋時代,引種野梅使之成為家梅的馴化過程就已經開始了。
在長江流域,古代藝梅也是從生產梅子(果實)開始的,例如在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的出土文物中,許多陶罐里都盛有保存完好的梅核和梅干。同時出土的竹簡上記有「梅」、「脯梅」、「元梅」等字樣,這都是當時梅子加工製品的名稱。這說明早在西漢初期,我國長江流域人民早已引種栽培梅樹,並多方利用梅子加工食品了。另外,在湖北江陵漢墓出土的陪葬品中,亦發現有梅核,其歷史時期與長沙者相若。
在遠古時代,先民採集野生梅子主要是以作加工食品或供祭祀之用。但因梅花冰中孕蕾,雪裡開花,玉白朱紅,暗香浮動,在北風凜冽的隆冬季節,唯有它「獨先天下春」。於是人們在以果為主要目的過程中,也逐漸一並欣賞了它的神、姿、色、態、香之美,引起了人們對梅花的喜愛和嚮往。而在長期的馴化和栽培過程中,正好又有個別植株出現了復瓣、重瓣、台閣,奇異的花瓣或萼片,新奇的枝姿等等,於是有心人使其另行繁殖、栽培,從而培育成若干專供觀賞的梅花新品種。
所以「花梅」應是從「果梅」中分出來的一支奇葩,時期約始自西漢初葉。如《西京雜記》載:「漢初修上林苑,遠方各獻名果異樹,有朱梅、胭脂梅」。又載:「漢上林苑有侯梅、同心梅、紫蒂梅、麗友梅」。雖然這些品種只有名稱,但從字面上看,當系「宮粉」之類的觀賞品種,其中或已出現若乾重瓣新品。稍遲,楊雄著《蜀都賦》,有「被以櫻、梅,樹以木蘭」等記述。可見距今約兩千年前,梅已在成都作城市園林綠化材料應用了。
整個晉代,梅花常見栽培,詩人吟詠漸多。如東吳名將陸遜之侄陸凱,曾做過丞相,其文辭優雅,有個文字摯友范曄在長安。他在春回大地、早梅初開之際,自荊州摘下一枝梅花,托郵驛專贈范曄,並附短詩:「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春」可以「寄贈」自陸凱始,從此梅花傳友情,傳為佳話。
到了南北朝,梅花應用更多,有關詩文、韻事也盛。如《金陵志》雲;「宋武帝(劉裕)女壽陽公主日卧於含章殿梅下,梅花落於額上,成五齣花,拂之不去,號梅花妝,宮人皆效之」,這可能就是梅花圖案用於美化的發端吧。其它的如宋元年間均有梅花詩文。其中尤以何遜《詠雪裡梅》詩、庚信《梅花》詩及蕭綱《梅花賦》等,最為膾炙人口。凡此種種,足見梅花栽培、應用漸盛,日益為文士所欣賞。因此從漢、晉至南北朝,「梅於是始以花聞天下」。
及時至隋(581~618)、唐(618~907)、五代(907~960),梅花栽培漸盛,品種也有所增益。這就引起了文人雅士更多的關注,紛紛用梅花作為創作的主題,促使梅之聲譽大噪。象唐代名臣宋璟在東川官舍見梅花怒放於榛莽中,歸而自感,遂作《梅花賦》,有「相彼百花,誰敢爭先!鶯語方澀,蜂房未喧,獨步早春,自全其天」和「諒不移於本性,方可儷於君子之節」等贊語——這對梅花得高名和藝梅規模的擴大,起了相當大的促進作用。
唐代詠梅詩篇不少,如杜甫、李白、韓愈、杜牧、柳宗元、白居易、張九齡、李商隱等諸多名傢俱有梅花詩。據《華陽縣志》載:五代初,王建據蜀稱王,留在成都辟梅苑。孟知祥在成都稱王時,別苑中有老梅卧地,稱為「梅龍」。凡此種種,足見早在唐及五代,不論華東、華中或華西,都已有較多的梅花栽培。而其中心地區,則為東西遙望的杭州和成都平原。
至隋、唐、五代時的梅花品機主要仍屬江梅、宮粉等型。而在四川,則始有硃砂型品種出現(時稱「紅梅」)。如《全唐詩話》載:「蜀州郡閣有紅梅數株」,今日祟慶縣硃砂梅花名品仍多,實有其歷史淵源。
宋、元400年(960~1368),是我國古代藝梅的興盛時期。此際梅詩、梅文固多佳作,梅畫、梅書亦脫穎而出,盛極一時。同時,梅花新的系、類、型和品種有所增加。梅花繽紛,梅影陣陣,在歷史上形成了藝梅的一個高潮。
僅以梅詩而論,北宋林逋(和靖)隱居杭州孤山,不娶,而植梅放鶴,號稱「梅妻鶴子」,傳為千古佳話。其《山園小梅》詩中名句「疏影橫斜水清餞,暗香浮動月黃昏」,最為勝炙人口。再如北宋之蘇軾、秦觀、王安石等,南宋之陸游、陳亮、范成大等,皆有甚多著名梅花詩詞流傳至今。王安石《梅花》:「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陸游《梅花》:「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斷,青陽宮到皖花溪。」
南宋范成大是位賞梅、詠悔、藝梅、記梅的名家,曾在蘇州石湖辟范村搜集梅花品種12個,約於1186年寫成中國、也是全世界第一部梅花專著——《梅譜》。足見時至宋代,梅花栽培日盛,品種不斷增加,藝梅已成為社會群眾的風尚了。
元代有個愛梅、詠梅、藝梅、畫梅成癖的王冕,隱居於九里山,樹梅花千株,自題所居為「梅花屋」,其《墨梅》畫及《墨梅》詩均名揚天下。王冕《墨梅》:「我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用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此外,元代趙孟俯、楊維幀、謝宗可、僧明本等,皆有梅詩名作。而昆明溫泉對岸曹溪寺一株元梅,趾曲蟠飛,老態龍鍾,年年猶開重瓣粉紅花,且可結實。筆者多次往觀,確認其為七百餘年前古物,且系原木。查曹溪寺元梅原有兩株,其一在「文革」期間死去,甚為可惜。現存此株元梅恐系國內最老的古梅,彌足珍貴。由上所述,足見元代雖當兵亂,而藝梅、詠梅之風未衰。
到了明(1368~1644)、清(1644~1911)兩代,藝梅規模有所擴大,技藝水平續有提高,新品種大量涌現,這些在書、文、詩、畫中均有反映。如明代王象晉箸《群芳譜》(1921),記梅花品種19種之多,且各附簡單記載,還將它們分屬於白梅、紅梅、異品等三大類。書中對梅花的栽培、繁殖等,亦有若干論述。在此前後,周文華著《汝南圃史》(1620),徐光啟箸《農政全書》(1636),皆列記若乾梅花品種。
至清而梅花栽培益盛,品種增多。如陳淏子作《花鏡》,記載了21個梅花品種,其中「台閣梅」、「照水梅」乃前所未有者。「揚州八怪」中,以詠梅、畫梅著稱者不乏其人。而金農、李方贗等,則更以善於畫梅而名揚四海。
關於明清之古梅,應以杭州超山之明梅為最。超山大明堂原有宋梅20株,傳系蘇軾1056年由杭州移來手植。但宋梅年老株衰,後漸陸續死去,最後一株亦於1933年2月枯斃。現存的一株所謂「宋梅」,系明代分本,樹高4.5米,最大冠幅5.1米,老態龍鍾,干已空心,著花略稀,品種名「大葉豬肝」,萼紫瓣白,花瓣5~8枚,花徑達2.6~3.3厘米,仍能結實。
辛亥革命之後,梅花栽培又有新發展,品種續有增添。如《華陽縣志》(1934)中即記有成都梅花品種八個。此時的滬、寧、蘇、杭、揚(州)、(無)錫、渝、穗、漢、昆等地私家園林,搜集的梅花品種也不少。上海黃園還從日本引入「灑金」、「垂枝」等類、型梅花品種數十,並將藝梅經驗編入《花經》(1949)一書中。
解放前,曾勉教授1942年發表專論梅花之學術論文,並記載重慶的梅花品種15個,是為科學整理我國梅花品種之始。汪菊淵與筆者在1945年擬定了中國梅花各類品種檢索表,以成都20個品種為例,進行了中國梅花品種科學分類的首次嘗試。1947年7月,筆者著《巴山蜀水記梅花》,作為上海園藝事業改進協會叢刊發行。1949年2月,在滬舉行了我國有史以來第一屬梅花展覽會。
解放後,梅花栽培的規模與技術均有飛躍的發展,品種也迅猛增加。從1958年起,除特殊情況外,每年春節在武漢東湖風景區舉辦梅花展覽會。近年南京、無錫、上海、合肥等城市也常組織梅展,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
梅花引種馴化和新品種選育研究,在最近幾十年已取得了顯著成績,在北京已有「送春」、「北京玉蝶」等耐寒品種可以露地越冬,在武漢也有「單凝馨」、「華農玉蝶」等先後脫穎而出。
梅花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與國人的文化與生活結下了不解之緣。除我國外,僅東方的日本、朝鮮有較多的梅花栽培。在日本,甚至還有「梅之會」的組織,並發行專門刊物《梅》。
而在整個西方,則只大洋洲的紐西蘭開始重視梅花,有5~6個品種用於商品生產性的梅花栽培。追溯史乘,始知遲至15世紀中,我國的梅花才借道朝鮮東傳日本。早年(1879及1884)傳於歐洲之少數梅株,則系由日本輾轉運去的。目前歐洲僅在英、法等少數國家的植物園內,有梅花數株點綴共間而已。至於美國的梅花是由日本轉去,至今僅50~60年的短暫歷史,且被誤稱為「日本杏」,載培、應用很不普遍。
西方除紐西蘭人開始了解到梅花特易形成花芽,系絕佳之促成花木已用於切花生產性栽培外,其餘國家大多不知道梅花的優點,也不會欣賞梅花的神、姿、色、態、香之美。而在東方的日本,由於受到西化的影響,梅花栽培也有走下坡路的趨勢
❾ 梅花室內種植後期為啥死亡
梅花喜乾燥 、怕水澇,澆水應遵循"不幹不澆,澆就澆透"的規律,如果澆水過頻過多,根系必定缺氧而爛根.如果殘存的活根太少,吸收能力大幅下降,造成植株嚴重脫水,因此出現枯枝 、枯葉,甚至死亡.現在只有翻盆,剪去爛根,更換新的營養土,重新上盆,如果根系全爛了,那就沒治了
說起梅花,相信大家很熟悉,因梅花花期為寒冷的冬季,而且往往是在大雪飄飄的季節盛開,總會給人一種「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的精神「享受」。梅花自古以來就深受人們的歡迎,當然我也不例外,今天就根據個人愛好,為大家分享一下小科普,為何建議大家不要把梅花養護在室內:
原因一、梅花喜光,不能放在室內。
在我們農村,就有很多從事中醫的郎中,當他們需要采葯的時候,我就會想辦法與他們一道去采葯,不但能夠認識很多中葯草,而且還能學到很多關於中草葯的使用方法。我相信,在農村的很多朋友也會有這樣的經歷。
因梅花屬於喜光植物,在栽培養護過程中,若把它放置在室內,就會出現光照不足,導致枝乾乾枯或掉葉等等現象,特別是在花期之前,也就是9月份之前這個階段,若光照及營養不足,就會影響花芽分化及開花的效果,一般要保持光照面積在70%以上。
原因二、梅花在室內生長容易產生病害。
說起梅花的病害,種類不一樣,產生的病害也有一定的區別,梅花主要分為五個品種:第一種叫做直枝梅花,比如宮粉等在市面上很受歡迎,也是歷史最悠久的名貴梅花之一。
第二種為垂枝梅花,它的枝條一般為自然下垂;第三種為龍游梅花,枝條形狀彎曲不一;第四種為杏梅,這種杏梅花的花型較大,屬於觀賞型,而第五種為櫻李梅花,這種品種抗寒及抗病能力都很強。
在養護梅花時,常見的病害主要有白粉病、縮葉病及炭疽病,在以上五大類品種中,要達到預防病害的效果,就要考慮到它們的生長環境,因室內空氣流通較慢,比如油煙、灰塵、廚房及衛生間細菌等等,這些雜菌煙塵就會依附在梅花枝條上,從而導致梅花出現病害。
當這些病害產生的時候,枝條就會枯萎、葉片發黃、花朵掉落等等,我們除了通過修剪枝條、改變生長環境之外,就只能用葯劑(縮葉病可使用波爾多液、炭疽病及白粉病可使用托布津或多菌靈滅菌)進行預防,所以,要達到有效的防禦效果,最好就是放置在室外養護。
原因三、梅花生長時會散發有害物質
梅花屬於名貴中葯,在我們農村,很多老中醫都很栽培梅花,但是他們基本都是用來當做中葯使用,而不是為了觀賞。就如我們村有一個老中醫曾給我分享了梅花的葯用價值,他也提醒我,以後養護梅花的時候,盡量不要放置在室內,其原因具有一定的科學性。
根據《中葯大辭典》描述,梅花在生長過程中,會散發出一種叫做「苯甲醛」的有害化學物質,因此,假如長期把它養護在室內,就會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若喜歡養護梅花的朋友,建議把它放置在通風良好的陽台或庭院養護,可減少苯甲醛對人體的危害。喜歡研究的朋友也可以在頭條搜索欄直接搜索「中葯梅花」進行了解。
因此,從以上看出,無論是栽培哪一種花卉,我們在養護過程中,要多考慮這些植物是否對自己的身體有沒有害處,才會達到養護愉悅心情的效果。而對於梅花的養護,其實也並不是很難,我們只需要保持土壤肥沃、排水良好、及時修剪等等,即可達到養護的條件,若要把梅花養護得更好,可適當補充肥料,有助於花朵的分化。
春暖花開,萬物復甦,每到春季花開時節都會給人一種沐浴心靈的感覺,其原因多與花朵盛開、草木發芽、滿山綠色有關系。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尋找不同季節的開花植物,比如四季開花的月季、六月蘭香、冬季花艷等等,這種生活方式已成為人們的一種習慣,無論是在辦公室還是家中陽台庭院,都喜歡栽培幾株花卉植物,當花卉開花時,不但可觀賞,還能為人們帶來喜悅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