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駛櫻花彈
㈠ 櫻花彈厲害嗎
太厲害了,就是一枚人駕駛的炸彈,在太平洋海戰中這玩意不知道擊沉了多少美軍戰艦
㈡ 日本櫻花導彈(二戰)
櫻花飛機的另一標准型號是 MXY7。也許盟軍見它恨之入骨,所以很快給了它一個「八格」(BAKA)的綽號,它似乎來自日文中的「蠢貨」一詞。
1944 年 8 月,日本在太平洋戰場已是四面楚歌。為重振所謂「大和之魂」,日海軍 405 航空隊一個叫太田光男的少尉機務兵在受到德國 V-1 有翼導彈的啟發後,突發奇想地提出了一條餿主意:希望能發明一種帶動力的滑翔炸彈。由於當時沒有可靠的誘導裝置,所以只能由人來操作它飛行。按太田的設想,該飛行炸彈由母機攜帶升空後,在距離海上目標數十千米處投下,然後靠火箭發動機作短暫推進,在進行一定的機動飛行後,俯沖滑翔到目標上空,最後以直接撞擊的方式與目標同歸於盡。飛行員一經起飛,就必須為天皇「玉碎」,別無選擇。因此說,自殺進攻的作戰方式不僅是非人道的,也是極其野蠻的。
太田的提案被當局視為至寶。作為頭等任務,試制工作在「空技廠」(海軍航空技術工廠)內全面鋪開。山名正夫技術中佐任主任設計師,協同者有三木忠直和服部六郎等多人。對於這種只使用一次的特種飛行器,按照海軍的要求,必須達到以下戰術技術指標:
① 有效載重中的 80% 必須是炸葯戰斗部;
② 機頭為穿甲彈頭,引信的可靠性為 100%。
③ 為避開敵機攔截,飛行速度要盡量提高;
④ 為便於瞄準,飛機的穩操性能要好;
⑤ 飛機尺寸要小,且便於裝拆,並應適合在狹隘的地下防空壕中大量存儲備用;
⑥ 材料選用易取的木材和鋼材,加工要方便,製造工時不得高於常規戰斗機的 10%;
⑦ 飛行儀表要盡量精簡。
空技廠在飛行機部長佐波次郎少將的指揮下,首先設計木質的機翼部分,期間,得到了茅崎工廠石橋實工程師的幫助。……由於工程進展神速,一個月以後(1944 年 9 月),原型機組裝竣工,暫名「空技廠一號機」,它成為後來各改型的原准機。不久,才又以東洋國的國花將其定名為「櫻花」,足見軍方對它的期望值有多高。
櫻花有一個直徑不變的圓筒雪茄形鋁合金結構的機身,這顯然大大簡化了工藝,它的表面採用承力蒙皮。一對展弦比極小的木製機翼安裝在機身下部,並採用與「彗星」攻擊機相同的高速翼型,翼上只有橫向操縱用的副翼,而沒有襟翼(僅教練機例外)。鋁合金制的H形尾翼擁有雙垂尾,這樣可以避開機身後流的干擾。作為戰斗部的前機身內充填了 1,200 千克炸葯,裝有多枚引信,確保以任何角度命中目標時都能引爆。機身的最前端是半卵形機鼻罩。因為座艙很靠後,所以它高高凸起在機身上。櫻花出於它特殊的用途,沒有配備任何武器和起落架(僅教練型有一個機腹滑撬)。作為批產型號的 11 型,在機尾品字形安裝有三台小型固體火箭發動機,單枚推力 800 千克,由飛行員通過電氣控制逐個單獨工作,用於有限的機動飛行。
櫻花結構圖
1944 年 10 月,這架原型機在相模灣上空成功地進行了第一次投擲滑翔試驗。11 月,在鹿島海灘上作了首次(無人駕駛)撞擊地面靶標的實驗。1945 年元月,空技廠在相同空域以遙控方式對櫻花進行了飛行性能的測試。測得在 3,500 米高度的最大滑翔速度為 463 千米/小時,如果打開發動機助推,則可達 648 千米/小時。(接近大多數戰斗機)
櫻花的生產同樣迫不及待,除空技廠以外,還委託日本飛機廠、富士飛機廠以及茅崎工廠同時開工。只有木質機翼,是由東北及北方地區的民間企業負責製造的。其間,還試制過鋼質機翼,但未獲推廣。上述單位先後製造出 155 架(份)的組裝另部件。
㈢ 一旦中國對日本核攻擊,日本會不會在核彈上載人,參考櫻花彈。駕駛沖向中國那場面一定很壯觀。
哥們一定是抗戰神劇看多了相信歷史課本了。在我們有生之年,日本不會主動侵略中國的。
㈣ 二戰中的櫻花彈是什麼
二戰中的櫻花彈實際上就是一種有人操控的炸彈。
在櫻花彈出現之前,日本雖然也製造了其他類型的有人操控炸彈,且造價十分便宜,但必需由轟炸機攜帶到目標上空投放。如果進行遠程攻擊,則轟炸機肯定會遭到敵人的火力攔截。為了減少昂貴的轟炸機損失,空技廠在MXY-OHKA有人滑空炸彈試製成功時,又提出了給有人滑空炸彈安裝發動機的構想,使有人炸彈獲得一定射程。
這個建議立即就得到了日本海軍部的贊同,於是空技廠則在高度保密的環境下開始試制動力滑翔有人炸彈,這就是被海軍命名為「櫻花」的MXY7特殊攻擊機(雖然叫特殊攻擊機,實際上就是可操控的載人炸彈~~)。
櫻花彈首先設計時採用的動力裝置有火箭發動機與噴射發動機。安裝噴射發動機的「櫻花」開發的時間較晚,最先製造出來的是安裝火箭發動機的櫻花彈。這種櫻花彈由1式陸攻進行投放,有效射程37公里。除了空對艦的「櫻花彈」以外,還有裝更強勁發動機可以自行起飛的岸對艦型,甚至還有用潛艇發射的潛對艦型,戰爭期間日本一直在不斷完善櫻花彈的性能,提高櫻花彈的射程。
由於櫻花彈的俯沖時速度可以達到900-960公里/小時,以當時的科技實際上是無法空中攔截的,所以對目標的威脅巨大,一旦被發射出來,那麼被攻擊的艦艇就只能聽天由命了。
櫻花彈是原本被日軍計劃用做本土決戰的秘密武器,所以戰爭期間只有少量櫻花11型投入了測試性實戰。1945年4月12日以後,美軍知道了櫻花彈的真相,感到十分恐懼,所以艦隊不再接近日本本土航行,以免被1式攜帶「櫻花」混到艦隊附近造成威脅。另一方面,美軍還加強了遠程巡邏,重點打擊攜帶櫻花的1式陸攻,將櫻花摧毀在發射之前。二戰結束前日軍共動用櫻花55架,戰死540人,據說僅有4月12日那次襲擊美軍獲得了戰果。
日軍在看到櫻花彈11型由於射程太短,美軍艦隊遠離日本海岸後,攜帶櫻花11型的1式陸攻難以接近到發射距離後,就停止了進一步使用櫻花彈打擊遠方美軍艦隊的行動,改為准備在本土決戰中在大規模使用。另外日本還大力發展生產採用噴射發動機的櫻花22型與33型,並計劃使用速度更快性能更好的銀河轟炸機攜帶櫻花彈,戰爭結束前還在生產可由潛艇發射的櫻花彈。
㈤ 二戰中日本為了挽回敗局用了哪些瘋狂的武器
神風(主要是過時的戰斗機,轟炸機綁上炸葯)
(大概就記得那麼多了,可以通過這些武器看出日本人為了挽回敗局拼盡全力了)
㈥ 櫻花彈的設計理念
最初的11型,是唯一參與過實戰的型號,前半部是一枚1.2噸的強力TNT彈頭,機身為木製結構,尾端有火箭發動機。該彈頭與整個飛機連為一體,除此之外,該飛機就沒有別的武器了。中間部份是狹小的駕駛艙,裡面坐著一名的神風特攻隊飛行員。駕駛艙後是火箭推進器,能高速飛行,最高飛行速度可達每小時630公里,而向下俯沖時更加可以達到每小時1,040公里的速度,但航程很短,僅為36公里。櫻花型飛機沒有起落架,因此根本無法降落。
櫻花導彈之所以是針對自殺式任務而設計的飛機,是由於櫻花導彈內的戰斗部是與彈體連為一體,不能分離出來,所以要炸毀目標,櫻花導彈本身必須與目標同歸於盡。櫻花導彈的艙門從裡面不能打開,飛行員無法逃生,加上櫻花導彈沒有起落架,所以即使有任何原因要放棄進攻,例如在未到達目標前,目標已被其他戰友摧毀也好,飛行員也無法將它駛回基地降落在跑道上。櫻花導彈以上種種設計,目的是要當飛機與母機分離後,斷絕飛行員所有生還的希望。櫻花導彈在開始飛行的一刻,飛行員就只有死路一條。
㈦ 櫻花彈的生產型號
唯一曾經出戰過的櫻花型飛機屬於最初的11型。基本上,一架櫻花型飛機是由一個2,646磅(1.2t)重的彈頭,和木製機翼所組成,動力由一具四式一號十二型固態火箭引擎提供。11型能實現高速飛行,可惜航程十分有限,這在實際使用時是十分令人頭疼的,因為它需要由一架負載極重並緩慢的母機,帶領至離目標36公里的距離才能被發射,使得它極難躲避敵方戰機的攻擊。另外,中島飛機製造廠生產了一架11型的變種機,該機以薄鋼板制的機翼取代木製機翼,並命名為21型。
日軍裝備櫻花飛機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已步入後期,因此以下的改良型號,都沒來得及出戰就進入了博物館。
櫻花型飛機22型的設計,主要是針對11型航程太短的弱點而作出改進,引擎方面改用「津-11」型熱噴射引擎。引擎測試成功後,第一海軍航空技術廠生產了50架能配備這種引擎的櫻花22型。22型能夠從更靈敏、更高速的P1Y3型銀河轟炸機發射,不過機翼面積需要改小,彈頭的重量也需要減輕一半,至1,320磅(600kg)。沒有任何一架曾參與過實戰,而據說有關方面只製造了三台測試用於測試的「津-11」引擎。
33型是22型的加長版,以一台石川島播磨重工業生產的Ne-20型渦噴引擎為動力,配上1,764磅(800kg)重的彈頭。母機為G8N連山四發重型轟炸機。基於連山轟炸機開發的一再延遲,33型的生產被迫取消。
其它沒有生產過的計劃型號包括能從潛水艇發射的43A型,以及藉助火箭輔助推動,能使用導彈彈射器發射,並裝上折疊式機翼,能藏在洞穴中的43B型。另外亦有兩款為這兩款型號而設計的訓練機在研裝中,就是雙人版的K-1和K-1改,前者是滑翔機,後者則裝配了一個單獨的火箭引擎。原本彈頭的位置更改為供飛行學員乘坐的駕駛艙。
最後的53型同樣使用Ne-20型渦噴引擎,如滑翔機般由母機拖曳,至目標上空時方由母機釋放。
㈧ 櫻花彈的別號
戰後,美國人為櫻花型飛機改了一個別號,叫「馬鹿彈」,即「傻瓜炸彈」代號Ba-ka(與日語傻瓜同音),意指自殺行為是傻瓜白痴的行為。但也有意見認為,與攻擊平民目標的當代恐怖份子相比,櫻花機駕駛們僅攻擊軍事目標,尚屬合理的交戰行為。
㈨ 航母如何發射櫻花彈
櫻花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人發明的,一種人力駕駛,進行自傻式攻擊的單程版飛行器。他它的速度極快權,裝葯量很多。一架就可以重創一艘大型航母。
櫻花蛋不是有航空母艦攜帶,而是有陸基轟炸機掛載,在半空中發射的。
但是因為攻擊美國航母編隊的時候為遭到美國戰斗機的攔截。日本人的轟炸機很少能飛到航空母艦附近。所以櫻花彈的實戰效果並不是太好。
㈩ 櫻花彈的實戰紀錄
根據記載,日軍共製造了大約 800 枚櫻花11型,但實際派上了戰場上的數目遠不及此數。由於11型存在不少缺點,包括航程太短,必須要非常接近目標才能被發射,但攜帶它的母機飛行速度又太慢,所以往往沒到射程范圍母機已被擊落。即使有幸能進入射程范圍,發射後的櫻花11型由於飛行速度太高,故實在難以控制,幾無機動性可言。另外,櫻花導彈不設置起落架的設計,是否真的能增加飛行員的勇氣亦值得商榷,沒有起落架的設計迫使飛行員必須在與母機分離的一瞬間,面對自己很快就會戰死的事實,心理上立刻承受著極大的壓力。這種壓力,比起直接駕駛傳統飛機撞向敵軍的傳統「神風特攻隊」飛行員所承受的壓力還要大,因為飛行員駕駛零式戰機,即使是在進行自殺式襲擊,還是有少許生還的希望,但櫻花型飛機的飛行員卻完全沒有生還機會。這種壓力大大地影響了飛行員的表現。加上,櫻花導彈的航程太短,若不能一擊中的,則很難再有第二次機會。基於以上種種因素,櫻花導彈的戰績並不太突出。櫻花導彈的戰斗紀錄茲列舉如下: 1945年3月21日: 16架搭載了櫻花導彈的一式陸上攻擊機於55架零式艦上戰斗機護衛下,攻擊由大黃蜂號、 本寧頓號、 胡蜂號艦隊航艦和貝琉伍德號護衛航艦組成的TF-58.1特遣艦隊,另有兩架一式陸上攻擊機擔任導航和觀察。 但由於機械問題,當中除了30架零式機外,其餘的戰斗機都必需中途折返或不能起飛。這次的櫻花攻擊隊在離目標70英里(113公里)處,遭遇50架F6F戰斗機欄截,所有的一式陸上攻擊機都立即丟掉了它們的櫻花導彈。這攻擊行動中,所有的一式陸上攻擊機都沒有回來,而且沒有擊中盟軍船艦。16位駕駛櫻花型飛機的飛行員白白死去,只有15架負傷的零式機返回基地。 1945年4月1日: 6架一式陸攻襲擊美國位於琉球水域的艦隊,其中最少1架擊中目標,它發射的櫻花型飛機擊中了西維吉尼亞號號上其中一座406毫米主炮炮塔,造成中等程度的破壞。阿爾平、 阿希納和泰瑞爾號也被神風特攻隊飛機擊中,但不清楚這些飛機是否來自其他一式陸攻的櫻花導彈。所有的一式陸攻都沒有返航。 1945年4月12日: 9架一式陸攻襲擊美國位於琉球水域的艦隊,M. L.阿貝樂號驅逐艦被擊中後斷成兩節沉沒。傑佛斯號驅逐艦以高射機炮,擊毀了一架在離船50碼(45m)處的櫻花型飛機,但隨之而來的爆炸卻仍帶有極大的破壞力,傑佛斯號因而退出戰斗。史丹利號驅逐艦被兩枚櫻花導彈攻擊,其中1枚擊中的位置剛好在吃水線上,並穿過整個船身,從另一邊出來後才爆炸,對船身造成輕度損毀。另外1架櫻花導彈幾乎差點命中史丹利號,只撞到了史丹利號的軍旗,在海中墜毀了。這次攻擊行動中,只有1架一式陸攻返回基地。 1945年4月14日: 7架一式陸攻襲擊美國位於琉球水域的艦隊,沒有任何1架返回基地,似乎全部的一式陸攻都沒有發射過櫻花導彈。 1945年4月16日: 6架一式陸攻襲擊美國位於琉球水域的艦隊,僅有2架返回基地,射出的櫻花導彈無一擊中目標。 1945年4月28日: 4架一式陸攻襲擊美國位於琉球水域的艦隊,僅有1架返回基地,射出的櫻花導彈無一擊中目標。 1945年5月4日: 7架一式陸攻在夜間偷襲美國位於琉球水域的艦隊,其中1枚櫻花導彈擊中了希號的艦橋,造成極大的破壞和傷亡。蓋提號也被一枚櫻花導彈的近彈命中。本次攻擊中,僅1架一式陸攻返航。 1945年5月11日: 4架一式陸攻襲擊美國位於琉球水域的艦隊,休·海德利號驅逐艦被命中,損壞與進水極為嚴重。戰後被判定為無法修復。 1945年5月25日: 11架一式陸攻襲擊美國位於琉球水域的艦隊,壞天氣迫使大部份飛機折返,其他飛機亦未能擊中目標。 1945年6月22日: 6架一式陸攻襲擊美國位於琉球水域的艦隊,其中僅2架返航,射出的櫻花導彈無一命中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