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梅花詩
⑴ 最經典的梅花詩是什麼
1、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王冕《白梅》
簡析:這兩句詩專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贊美屬了白梅冰清玉潔,傲霜鬥雪,不與眾芳爭艷的品格。白梅盛開在冰天雪地的寒冬,不和普通的桃李一樣混雜著凡塵的香氣。
⑵ 宋,邵康節 梅花詩的出處
宋,邵康節 梅花詩的出處
北宋的一代鴻儒邵雍的《梅花詩》
《梅花詩》又名《邵雍讖語》、《梅花易數之梅花詩》,是北宋時期易學家、道士邵雍所作的十首預言詩。因預言詩中有「數點梅花天地春」一句,所以稱為《梅花詩》。
(2)宋梅花詩擴展閱讀:
點評
清徐珂《清稗類鈔·方伎類·梅花詩》說:「宋邵康節其論本朝者雲:『胡兒騎馬走長安,開辟中原海境寬。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漢中看。』此言世祖入關,定鼎燕京,後開海禁,與各國通商,有粵寇洪秀全之亂,而宣統辛亥八月十九日黎元洪起義武昌也。」
邵康節名叫邵雍,研究《易經》有名,並把八卦占卜法改造成簡單的《梅花心易指掌法》和《梅花數》兩種。後人便託名偽造《梅花詩》。從上引文「其論本朝者雲」一句來看,它也有所謂對宋、元、明各代的預言。但是,北京大學版社出版的傅漩琮等主編的《全宋詩》卻隻字不及邵雍有《梅花詩》,可見是民間的偽作,而且當在武昌起義之後較長之時。
民間還有一種託名邵雍所作的算命書《鐵板神數》,也叫《蠢子數》。明楊慎《丹鉛錄》指出:宋代學者張載有病,曾問邵雍:你很會算命,能對我的病算個結果嗎?邵雍說:如果是天命(即大規律)我可以知道,而世俗人一般所說的命(即具體事情),我就無從知道了。楊慎據此而言:「康節之言如此,今世游食術人,妄造大定數,蠢子術,託名康書,豈不厚誣前賢?」所言游食術人就是不從事勞動生產,游手好閑,各地輾轉,靠算卦騙人度日的所謂術士。正是這種人偽造各種預言書。
徐珂《清種類鈔·方技類·以蠢子數推命》說:「此書於國初由關東傳至山西。原書八箱,五箱損於水,遂有無從檢查之八字,即訴之此流失之數。但雲傳自康節,在宋以前即能測定滿洲姓氏耶?如瓜爾佳氏、妞鈷祿氏者,皆能算出,即可知其偽矣。」
徐珂不相信宋代人能預知清代滿洲人會有那些姓,從而認為這本書是偽作,這是很對的。所謂《鐵板神數》卜書的冊數多得要用八個箱子裝,過河時五箱掉在水中,算命術士遇到對有的人按八字不會算命時,便說這些命的演算法因書掉在水中失傳。這本身就是胡說。宋代的書巳不是木簡,一種書會有這么多冊?算命的術士運送算命書,卻算不出它會掉在水中,成了極明顯的自我暴露。
⑶ 十首著名的梅花詩有哪些
十首著名的梅花詩有:
1、《早梅》
南北朝·謝燮
迎春故早發,獨自不疑寒。
畏落眾花後,無人別意看。
此詩寫梅花不甘落後,早早開放,用擬人化的手法描寫梅花的不畏嚴寒和不甘落後,也寄寓著詩人自己的懷才不遇之感。
2、《詠梅》
明·高啟
瓊姿只合在瑤台,誰向江南處處栽?
雪滿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來。
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愁寂幾回開。
詩人將梅比作山中高士,林下美人,品格高潔,氣質高華。而詩人認為,這樣美麗的仙姿應該出現在天上。作者極力贊揚梅花的仙姿和高潔,看來也是愛極了梅花。
3、《山中雪後》
清·鄭燮
晨起開門雪滿山,雪晴雲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凍,一種清孤不等閑。
《山中雪後》描繪了一幅冬日山居雪景圖。看似寫景狀物,實則見景生情,將景和物交融一起,對歷經苦難的身世發出深深的感嘆。
「一種清孤不等閑」含蓄地表現了詞人清高堅韌的性格和潔身自好的品質。
4、《梅花》
宋·陳亮
疏枝橫玉瘦,小萼點珠光。
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後香。
欲傳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東君正主張。
在這首梅花詩中,詩人描寫了梅花的不起眼和形態,抓住梅花最先開放的特點,寫出了不怕打擊挫折、敢為天下先的品質,頌揚梅花的堅貞不屈的精神。寄託自己堅貞的愛國思想。
5、《落梅》
宋·劉克庄
一片能教一斷腸,可堪平砌更堆牆。
飄如遷客來過嶺,墜似騷人去赴湘。
亂點莓苔多莫數,偶粘衣袖久猶香。
東風謬掌花權柄,卻忌孤高不主張。
此詩描繪了一幅凄涼衰敗的落梅景象。正是眼前這凄清的自然景象喚起了詩人對社會、人生的豐富聯想。
「一片能教一斷腸,可堪平砌更堆牆。」每一片飄零的梅花都使詩人觸目愁腸,更哪堪那殘破凋零的花瓣竟如雪片一般紛落,鋪滿了台階又堆上了牆頭。
6、《絕句》
元·王庭筠
竹影和詩瘦,梅花入夢香。
可憐今夜月,不肯下西廂。
當詩人信步庭院時,月光與竹影、梅香是那樣的和諧;而回到西廂房時,這月光卻不能「下西廂」,這多麼地令人遺憾!詩中透露出一股月與人不能互通情愫的遺憾或幽怨的情緒。
7、《武夷山中》
宋·謝枋得
十年無夢得還家,獨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幾生修得到梅花?
這是一首遺民詩。南宋亡後,謝枋得隱居在武夷山中,但國破家亡的哀痛始終不能忘嘆,眼見祖國河山淪入敵手,反抗的呼聲早已沉寂,詩人深深感到天地之間是那樣的凄清寂寞,孤苦無依。
可是他還是用嚴寒、抗冰雪的梅花來激勵自己,表示永遠要堅持民族氣節,決不向敵人屈膝。
8、《憶梅》
唐·李商隱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華。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滯留在遠離家鄉的地方,依依不捨地嚮往著物華。寒梅最能惹起人們怨恨,老是被當作去年開的花。
這首《憶梅》,意極曲折,卻並不給人以散漫破碎、雕琢傷真之感,關鍵在於層層轉折都離不開詩人沉淪羈泊的身世。這樣一來,便顯得此詩潛氣內轉,在曲折中見渾成,在繁多中見統一,達到有神無跡的境界。
9、《梅》
唐·杜牧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台。
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
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
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全詩緊緊圍繞梅花的美去寫,使梅花的形象得到了完美的塑造。
輕盈的梅花,映照著如碧的溪水,實景與倒影渾然一體,構成一幅絕美的圖畫。為了進一步突出梅花的輕盈之美,作者又採用擬人的手法,把梅花比成一群從瑤台翩然而降的仙女,舞姿曼妙,如驚鴻游龍,令人魄盪魂馳。
10、《梅》
宋·王淇
不受塵埃半點侵,竹籬茅舍自甘心。
只因誤識林和靖,惹得詩人說到今。
這是宋代王淇寫的一首詠梅詩,通過對梅花特點的描寫,表現了詩人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志趣。不接受塵俗一絲一毫的侵染,雖在竹籬邊茅舍旁自己也心甘情願。
⑷ 宋代王安石的梅花古詩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⑸ 什麼是梅花詩
梅花詩是宋朝卜卦及易理大師邵康節先生所著,梅花詩共有十首,每首有四句詩文,每一首詩,均以其詩中形容之意境及景象,預言一個朝代如何興起與如何衰亡。
(一)
盪盪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山河雖好非完璧,不信黃金是禍胎。
盪盪天門萬古開
「盪盪」為浩浩盪盪,廣大無邊。亦為動盪不定,變幻莫測。
此文喻言:天地宇宙,浩浩盪盪,包羅萬象,萬事萬物自古以來,一直在千變萬化中,有起有落,興亡交替。
幾人歸去幾人來
自古風流人物,來來去去,天地事物隨著人物的更生,悲歡離合,成敗互見,來來去去,新舊交替。
山河雖好非完璧
歷朝更迭,久治則亂,久亂則平。唐朝江山雖稱太平,但並非永遠都是美好安康,完整無瑕。
不信黃金是禍胎
唐朝末年,黃金賊作亂,雖其部將朱溫,歸降唐朝,並且將功贖罪,剿平了黃巢之亂,但最後還是篡奪唐室江山,改國號為梁。沒想到,黃金賊終究是禍根。
第一首詩,邵康節先生稱萬古以來,歷代的更迭,一直是起起落落,興亡交替,包括唐朝雖有三百年的太平盛世,也有告終的一天,雖然朱溫歸降,平定黃巢,但黃金賊之亂,還是帶來唐朝滅亡的惡運。
邵先生在預言,後世的興衰治亂之前,以歷代的交替,與唐朝的興亡,做為前言。
(二)
湖山一夢事全非,再見雲龍向北飛。三百年來終一日,長天碧水嘆彌彌。
湖山一夢事全非,再見雲龍向北飛。
此二句預言北宋滅亡。
宋徽宗個性靈巧,多才芸,擅書畫。即位後不理朝政,奸臣當道,宣和四年,宋與金結盟,聯合滅遼,但宋軍失信、背盟。宣和七年,金滅遼後,趁勢大舉南侵,宋營束手無策,大金已兵臨開封城下,徽宗倉皇禪位,正如預言:「湖山一夢事全非」。
湖山為湖光山色,即美好的宋室江山。此文隱喻:平日耽於逸樂,不理朝政,不管江山的昏君,懵懵懂懂中,一夢醒來,大局已變,江山不保。
再見雲龍向北飛
欽宗繼位後,立即誅除奸臣,力圖振作,但金寇深入中原,大勢已去,宋軍無力回天,但求議和,議和不成,徽、欽二帝被俘,宋都南遷,北宋滅亡。
「再見雲龍」一則隱喻雙龍,一則隱喻龍去不回。
三百年來終一日,長天碧水嘆彌彌。
宋朝傳承三百年後,終有滅亡的一天。「終一日」同時隱喻:宋室將告終於一位有日為名的皇帝,正是末帝趙昺,亦稱昺帝。
宋朝最後三位幼帝,同為宋朝十五主度宗所生,元滅金後,大舉南侵,第一位幼帝被逼到海邊被俘。第二位被逼到外島,驚悸而亡。第三位趙昺,為陸秀夫背負投海而亡。
長天碧水嘆彌彌
預言:宋朝滅亡時之情景,天天望水興嘆!碧水長天,一片汪洋,呼天不應,叫地不靈,只有死路一條。(三幼帝皆亡於水邊)
第二首詩預言:宋朝傳承三百年後將滅亡。其中北宋亡於二帝被俘,一去不回。南宋滅於三幼帝,逃到海邊而亡。
(三)
天地相乘數一原,忽逢甲子又興元。年華二八乾坤改,看盡殘花總不言。
天地相乘數一原
天為天干,地為地支,歲月運行,當天干、地支一起來到原起點時(即甲子年),將是新局勢來臨,新朝代誕生的時刻。
忽逢甲子又興元
「忽」隱喻忽必烈,元世祖忽必烈來到甲子年起,將整軍力征,開疆闢地,建立元朝帝業。忽必烈繼鐵木真(元太祖)之後,承接蒙古大汗之位,三年後逢甲子年,忽必烈開始覬覦宋室江山,整軍經武,十年後攻克宋都杭州。五年內又相繼消滅宋末三幼帝,「至元」十七年(庚辰年)建都北京,國號為元。
年華二八乾坤改
元朝建國後,不用漢人治國,專主力征,蒙古騎兵,驍勇善戰。拔都西征,氣勢如虹,銳不可擋,遠及歐洲、俄國南部、及土耳其,都曾是元朝的版圖。
「年華二八乾坤改」之預言:一則應驗了八十八年後,江山易主。一則隱喻「二八年華」正值青春,英姿煥發,正鴻圖大展之際,卻英年早逝。元朝享年不久。
看盡殘花總不言
元末惠宗順帝,怠於政事,深居簡出,不理朝政,杜絕言路,賞罰不明,奸人植黨,宦官「朴不花」朋比為奸,殘害忠良,賢相「脫脫」出征有功,竟遭革職,死於非命。
元末盜賊四起,天下大亂,元朝世代頻頻用兵,國庫空虛,國力單薄。朱元璋之部將常遇春,率兵攻入北京時,都城夜開,無人抵抗,元室舉國逃竄,元朝滅亡。
「看盡殘花」,為雙關語,一則可解讀為;看盡這些奸臣,一再殘害忠良。一則為;看守朝政,盡是一些殘弱宦官,文不文,武不武,弱不禁風。
「總不言」也是雙關語,一則,昏君只靠宦官理朝,從不說話,從不聞問。一則,奸臣當道,忠言難進,說了白說,不如不說。
此文短短幾個字,卻道盡元末,朝庭昏庸,國力空虛,有如殘花敗柳,隨風而逝。
第三首詩預言:忽必烈自甲子年起,將開創元朝大好帝業,元朝武功之盛,疆域之廣,勝過歷朝。但好景不常,漢、唐、宋、明、清,都有三百年的歷史,而元朝卻只有八十八年,正如預言詩文:「年華二八乾坤改」。
(四)
畢竟英雄起布衣,朱門不是舊皇畿。飛來燕子尋常事,開到李花春已非。
畢竟英雄起布衣
此文預言:元末群雄並起,最終將由貧民出身者,獲得天下寶座。
元末群雄有:劉福通(神棍)徐壽輝(布商)陳友諒(文士、陳徐壽輝之部將)方國珍(鹽商)張士誠(鹽商)及朱元璋(赤貧)
朱門不是舊皇畿
「皇畿」為皇都及皇城附近的地方。此文喻言:朱家天下不用舊京城(北京),也不用舊朝制,明太祖朱元璋掃平天下後,建都南京(金陵),開國後廢除宰相,改以六部大學士,共理朝政,重科舉,定律法,大興水利,吏治清明,並注重衣冠禮儀,與元朝相比,煥然一新,四海興隆。
飛來燕子尋常事
此文喻言:燕王起兵,雖篡奪皇位,但不致天下大亂,也不致改朝換代,仍是朱家天下。「尋常事」意指,和往常一樣,朱家天下並未發生重大改變。
開到李花春已非
春天開花的果樹很多,而當李花開時,春天就要結束了。此文喻言:當採花大盜李自成作亂時,將是明朝的末期了。
明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自縊,吳三桂引清軍入關,諸室皇子逃到江南,在一些忠臣的擁護下,雖仍有江南半壁江山,但正如此預言:明朝氣數已盡,無力回天矣!
十九年後,南明三王,相繼滅亡,明朝告終。
「李花」同時隱喻:李闖一群狗黨,將是採花大盜,到處姦淫民家婦女,干盡傷天害理之事。
第四首詩預言:元朝滅亡後,將由布衣起家的英雄,爭得天下。朱家王朝建都新城,採用新制,雄才大略,大力整頓後,朝政將可煥然一新。
明朝中雖有燕王之難,但只是家變,改朝不改姓,不足驚奇。而當採花大盜作亂時,可就大禍臨頭,明室歲月不多了。
(五)
胡兒騎馬走長安,開辟中原海境寬。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漢中看。
胡兒騎馬走長安
此文當指,清朝開國時之情景。解讀這段詩文,不妨先對照當時的情境;明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自縊,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滿清反客為主,小皇帝「福臨」成為大清的開國皇帝。
「胡兒」即滿清幼兒(幼帝),「騎馬走長安」安為安穩,長為長城。此文喻言:滿清小皇帝,安安穩穩騎馬走進長城。同時隱喻:安穩進城,不動干戈,輕輕鬆鬆建國,從此長治久安,太平盛世。 (周文建註:長安,借指中國首都)
開辟中原海境寬
此文當為清朝建國後之預言。順治年間,平定李闖之亂,消滅南明諸王。康熙年間,平定三藩之亂,台灣歸降,並征服西藏。乾隆年間,打了十次勝戰,號稱十大武功。
「開辟中原海境寬」正如辭意;清朝入關後,平定中原,征服四夷,開辟邊疆,使清朝疆域更為寬廣。
此文同時隱喻:列強入侵後,清朝將陸續開放五口通商,及蘇俄、朝鮮的邊境通商,「海境寬」,即對海域及邊境的管轄,更為放寬。
洪水乍平洪水起
此文當指,洪秀全太平天國之亂,有如洪水,到處蔓延,幾經折騰後,雖予平定,不料義和團之亂又起,到處騷擾,引發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又是賠款累累,苦不堪言。
此文預言:清朝末期,戰亂頻頻,有如洪水泛濫,一波乍平,一波又起。正如太平天國之亂、中法戰爭、中俄戰爭、英法聯軍、回變之亂、拳匪之亂、及八國聯軍。一波接一波,災禍連連,苦不堪言。
清光宜向漢中看
清為滿清,同時為清除之意,「清光」有清除滿清之意。
全文之預言:一則、當漢中有人起兵作亂時,將是清朝滅亡的時候。一則、清朝滅亡後,很可能又是群雄並起,而起兵於漢中者,將是群雄之王。正如國民黨武昌起義後,在武昌成立國民政府,後遷都南京,完成北伐,統一中原。
「清光」為雙關語,同時隱喻清末的貧窮、負債之象。
清末列強入侵,屢戰屢敗,連連割地賠款,光緒已成為中國史上最窮的皇帝,不但賠光八代祖宗留下的基業,而且負債累累。
八國聯軍之敗,光賠款高達四百五十兆兩(分三十八年清償,息四厘,本利共計超過千兆兩)。這么龐大的債務如何清償?(周文建註:兆,百萬。四百五十兆即四點五億)
正如末句的預言:清光債務,只有期待漢中崛起的新主了。
第五首詩預言:兒皇帝輕松入關,不動干戈,卻建立了大清皇朝。清朝年間,與外國關系密切,不但開放海口通商,更開放邊疆之貿易。
太平天國之亂,有如洪水猛獸,生靈塗炭,清朝元氣大傷,不料一波波的戰爭,內亂外患,接連不斷,終致大清氣數衰竭。而且預言清朝來到「光」字的皇帝時(光緒),將留下大筆債務,而耍清光這些債務,只有期待漢中崛起的新主了。
(六)
漫天一白漢江秋,憔悴黃花總帶愁。吉曜半升箕斗隱,金烏起滅海山頭。
漫天一白漢江秋
「漢江秋」漢江逢秋,以季節的變化,隱喻朝代的更替外,同時隱喻:往後就是漢人的江山,漢人的歲月了。「漫天一白」為天空一亮,隱喻一夕變天之意。(周文建註:漫天一白,指國民黨青天白日旗)
此文預言:一夕變天,漢人將繼統天下。
除了上述的解讀外,還有其典故:武昌起義原定於十月十日清晨,一些新軍將參加武裝革命,不料十月九日傍晚,卻有人說:「明早發難的事,似乎已走漏風聲」。驚慌之中,有人提議,不如現在立刻動手,於是約於晚飯後不久,開始槍聲大作,一陣混戰,到了清晨,天空一亮時,武昌督府已被革命志士攻陷,城頭上已飄起革命黨的黨旗。正如此文之預言:天空一亮,一夕變天。
而且此飄揚城頭的旗子,正是青天白日的「漫天一白」。
憔悴黃花總帶愁
此文當喻言民初的情景。「憔悴黃花」指黃興帶領的革命同志,推翻滿清後,雖成立了國民政府,但有如憔悴的黃花,在軍閥割據的局面下,雖完成北伐,短暫統一中原,但國共相爭又起,且日軍壓境,國民軍在內亂外患中,將難圖大局,功虧一櫃。
此文以「憔悴黃花」喻言:民國初年將有一個凋零夭折的政權,如國民政府。
吉曜半升箕斗隱
此句當指日軍侵華。吉曜為美麗的陽光,美麗的太陽。半升當指辰時時分,此時陽光特強。箕斗為農具。一般農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此文卻說:太陽升起後,拿了農具(畚箕、米斗等)去休息,去隱藏。
此文隱喻:日軍侵華,銳不可擋,猶如初升的太陽,無法面視,只有避開,才不為所傷。(正如國民政府避入蜀川,逃過世紀浩劫。)
金烏起滅海山頭
金烏為太陽,隱喻日本。此文以太陽的自起、自落,來形容日軍侵華的結局。正如,日本遭受美國原子彈攻擊後,立刻宣布無條件投降,自動將其龐大的軍力,撤離中國。
第六首詩預言:清朝的滅亡,有如一夕變天。江山易主後,漢人繼統天下。而推翻滿清者,正是青天白日旗的國民黨。但國民軍有如憔悴的黃花,群雄並起中,爭戰不斷,卻又逢外寇入侵,在內憂外犯中,愁雲慘霧,難圖大業,功敗垂成。
又逢日軍進佔中原,銳不可擋,只有逃避一途,但其有如太陽的升沉,自起、自落,終將還我河山。
(七)
雲霧蒼茫各一天,可憐西北起烽煙。東來暴客西來盜,還有胡兒在眼前。
從前面的解讀,可以看出梅花詩每一首詩,均各預言一個朝代的興起與滅亡。
而來到民國,卻發生了國際戰爭,因而分成兩首,第六首預言民國初年,第七首預言民國末年。
此第七首詩,應該是民國末年的預言。對照推背圖及姜太公萬年歌;
姜太公萬年歌預言:民國一百九十年以內,是民主時代。爾後將演變成戰國群雄的諸候政治,民國兩百九十年後,將發生嚴重的戰爭。
推背圖則預言:民國一百四十年後,中國富強,稱霸天下。一百九十年後,軍事政變,軍王稱帝。爾後分裂成八個小國(對外仍是一個中國)。民國三百年左右的甲寅年,將發生核子戰爭,人類大量死亡。
梅花詩第七首之詩文,對照之下,亦大致相近;
雲霧蒼茫各一天
「各一天」當指各有一片天,此時應為分裂的局面。正如推背圖第四十九象之預言詩文:「八牛牽動分南分北分東西帝王稱兄弟紛紛是英豪」。
「雲霧蒼茫」,天空一片蒼茫,漫天籠罩著一股不祥的晦氣,愁雲慘霧,戰雲密布。隱喻:隨時有發生戰爭的可能。
可憐西北起烽煙
文意非常清楚,西北開始發生戰爭。可憐,當指百姓無辜,死傷慘重。以現代武器威力之猛烈,死傷必然非常慘烈。
東來暴客西來盜
東來暴徒,西來強盜,除了喻言一場混戰,戰況激烈外,不無東西夾擊,劫數難逃之意。
推背圖預言:「時窮則變,水火相戰,白米盈倉不值錢。」其解讀為:
太平的日子已到了盡頭,時局大變,水火相戰,人類大量死亡,白米盈倉沒人要。
還有胡兒在眼前
胡為北方異族之通稱,亦為不清楚,不明事理之意。
此句與上一句連貫,可解讀為:東西夾殺之外,還有蠻人惡煞在眼前,強調難逃一死,必死無疑。
梅花詩的詩文中,常崁入一位關鍵性的人物,「胡兒」或許指某人姓胡,對照推背圖之預言,當時已分裂成八個小國,或許「胡兒」,指某國主姓胡,當其兒子掌權時,將在國內發難,加上國外的東西夾擊,一場混戰中,帶來了人類的浩劫。
此文為雙關語,其還可解讀為:人都死光了,只剩一些胡兒,不知大難臨頭,不了解時代浩劫已經來臨的兒童,尚存人間。
劉伯溫之預言:「父死無人」一些父字輩都死光了。
推背圖預言:核戰前,部份孩童及婦女,將避居山頭及山洞內,尚能逃過一劫。
此第七首詩預言:民國末年,將呈分裂局面,戰國群雄,水火不容,刀兵相向,戰雲密布,愁雲慘霧,毀滅性的戰爭,將帶來人類的浩劫。
西北起戰火,大禍臨頭,劫數難逃。人民無辜,大量死亡。只剩下一些即早避難的兒童及婦女,存活人間。
(八)
如棋世事局初殘,共濟和衷卻大難。豹死猶留皮一襲,最佳秋色在長安。
如棋世事局初殘
如果把世間事物,以下棋來作比喻,此時將是初殘的局面。(所謂初殘,一則殘缺不良,到處零亂不堪。一則人口大約只剩三分之一,而且只剩一些老弱婦孺)。
此第八首梅花詩,當喻言核戰停息後之情景。核戰之後,人間文明、建設、產業,已破壞殆盡,大約僅剩三分之一未遭破壞,或許人口也只剩三分之一。
共濟和衷卻大難(周文建註:為了抵禦大災難,人類必須和衷共濟)
卻,為去除。卻大難,應為了卻這場災難,清除這些殘破的家園。
「卻大難」應為雙關語:要了卻核戰後遺留下來的災難,太難了。
「共濟和衷」,當指和衷共濟,群策群力,共同團結,和平共榮,隱喻將有一段太平日子。同時隱喻:有一段共和政治的日子。
劉伯溫之詩文:「父死無人,兄弟抬」兄弟為昆仲,或許隱喻昆氏上台後,將中國分成數個區域,採行共和政治,彼此有如兄弟。
推背圖稱:「陰陽和化以正 後見堯舜」當天地核塵落定,日夜調順,陰陽調和後,中國的歷史將再從堯舜之「禪讓政治」開始。
劉伯溫的詩文與推背圖,融合後之解讀為:核戰之後,中國歷史將再度出現禪讓之治。昔日大禹治水,采「分流疏導」終能奏效。而此時可能有一昆氏上台後,亦將提出「分區共治」,有效的整治了殘破不堪的家園。而且將再行禪讓,兩代明君,治國有功,傳為佳話。
豹死猶留皮一襲
豹雖死了,但還留下一襲華麗而保暖的好皮裘。隱喻:核戰嚴重的破壞下,人們還是保藏了一些重要的文物、科技、種子、基因等等。
最佳秋色在長安
戰後,萬事萬物破壞殆盡,滿目滄夷,久久難以重見榮景。此時的景象,只能以秋景來形容之。而此時人間最好的景色,則是:在長期的和平下,人民安居樂業。(周文建註:長安,當指中國西部,因為中國東部發達地區在核戰中被破壞殆盡,西部落後地區反而未遭受太大破壞。妻子同修之佛子們,亦選擇山西終南山為出家之處)
推背圖稱:「重見中天新氣象,卜年一六壽而康」,再見盛世景象,大約要一百六十年以後。而這一百六十年內,人民將享福壽安康的日子。
第八首梅花詩預言:核子大戰後,大家攜手合作,共同收拾殘局。還好在核戰的破壞中,人們保留了一些重要的文物、科技、種子、基因等等,人類在艱困的環境中,將重新塑造長期祥和的社會。
(九)
火龍蟄起燕門秋,原璧應難趙氏收。一院奇花春有主,連宵風雨不須愁。
火龍蟄起燕門秋
火龍為火炮,蟄為蟄伏、冬眠。「火龍蟄起」,當指蟄伏很長一段時間,未再發生的戰爭又開火了。燕門當指燕門關。
此文隱喻:經歷一段長治久安之後,燕門關外,又有異族興兵作亂,往後又要過一段哀愁的日子了。
原璧應難趙氏收
春秋時代,秦國覬覦趙國的國寶「和氏璧」,願以十五個城池作為交換,但取得寶玉後,秦國背信。藺相如一番口舌,向秦國要回和氏璧,「完璧歸趙」傳為佳話。
此文「完璧難歸趙」喻言:外寇興兵,就是為寶玉而來,外寇入侵中原,將極盡其所能,搜刮掠奪中原的各種寶物。
一院奇花春有主 連宵風雨不須愁
解讀為:一院珍貴的奇花,引來盜賊的覬覦,雖經連夜的盜取與蹂躪,但春院有主,趕走盜賊後,隨即將之復原。「春有主」或許崁入一位明主,其姓名中有個「春」字。
此文隱喻:賊寇進犯中原,一些寶物、機械、科技設備、財物等,大量被搬走,但中原仍有明主,不久即復興中原,再造美麗家園。
此段對照推背圖,與「韓國進犯中原」之預言相近。
推背圖第五十二象之詩文為:「慧星乍現,不利東北,瞻彼樂國,蝺蝺何之」
其解讀為:中國東北出現煞星,一群賊寇,覬覦中國樂土,長驅直入,進佔中原。
推背圖另有詩文:「門外客來終不久,吳楚依然有帝王」。其解讀為:來自東北的異邦賊寇,雖入侵中國,但為時不久,江南一帶將出現明君,沒多久即趕走外寇,再建中華基業。
第九首預言:異邦入侵中國,猶如盜賊一般,國內一些財物、寶物、及現代機械設備等各種重要物資,將被大量掠奪,然而中原仍有明主,不久即趕走賊寇,再造中華基業。
(十)
數點梅花天地春,欲將剝復問前因。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為家孰主賓。
數點梅花天地春
數點梅花詩,看盡人間幾回春。即由梅花詩中,可以看出,人間萬事萬物的成敗興亡,悲歡離合,有如春來春去,交替循環。
欲將剝復問前因
「剝復」一則為一再分析、解析。一則為剖開與復原,即分與合。(周文建註:剝,復,易經中的兩個卦名,剝代表事物開始衰敗,復代表食物開始恢復生長)
此文可解讀為:若要一再剖析人類的分分合合,問其原因,及最後的結果將如何?
辰中自有承平日
世界自然將會出現天下太平的日子。
四海為家孰主賓
四海一家,世界大同,誰都可以是主人,誰都可以是賓客
⑹ 宋代居易寫梅花的詩有哪一些
宋代的陳從古編過一部書,收古今梅花詩800首。他在序里說,漢、晉時還沒有人寫梅花詩。南朝宋鮑照以後,只有17人寫過,共21首。唐人寫梅花詩的漸多,杜甫12首,白居易4首如下:
白居易 新栽梅
池邊新栽七株梅,欲到花時點檢來。
莫怕長洲桃李嫉,今年好為使君開。
雜曲歌辭·楊柳枝
六么水調家家唱,白雪梅花處處吹。古歌舊曲君休聽,聽取新翻楊柳枝。
⑺ 梅花詩內容
《梅花詩》又名《邵雍讖語》、《梅花易數之梅花詩》,是北宋時期易學家、道士邵雍版所作權的十首預言詩。因預言詩中有「數點梅花天地春」一句,所以稱為《梅花詩》。
作品名稱
梅花詩
作品別名
邵雍讖語、梅花易數之梅花詩
創作年代
北宋神宗熙寧年間
文學體裁
七言絕句
作者
邵雍
作
⑻ 宋代王安石的梅花詩
宋 王安石
《梅花詩》:
牆角數枝梅,
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
為有暗香來。
⑼ 宋王安石的梅花古詩
王安石的詠梅代表作《梅花》,用比喻手法,借頌梅花以喻自己不畏強暴的性格: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