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利休茶花
A. 千利休為什麼要把茶花用紙包起來
山茶為半陰性花卉,來夏季需搭棚自遮陰。立秋後氣溫下降,山茶進入花芽分化期,應逐漸使全株受到充足的光照。冬季應置於室內陽光充足處,若室內光線太弱,山茶則生長不良,並易得病蟲害。山茶為長日照植物。在日長12小時的環境中才能形成花芽。最適生長溫度18-25℃,最適開花溫度10-20℃,高於35℃會灼傷葉片。不耐寒,冬季應入室,溫度保持3-5℃,也能忍耐短時間-10℃的低溫,但不能長時間超過16℃,否則會促使發芽,引起落葉。生長期要置於半陰環境中,不宜接受過強的直射陽光。特別是夏、秋季要進行遮蔭,或放樹下疏蔭處。山茶喜溫暖,怕寒冷。室內溫度不能低於5℃。溫度在10℃至15℃的房間內,其他措施得當,春節即可開花,花期可至3月份。
B. 為什麼喝茶前要把碗轉兩圈
樓主說的是日本茶道
表現形式 中國茶道的具體表現形式有兩種。 ①煎茶。 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②鬥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通過比茶麵湯花和品嘗鑒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鬥茶又稱為茗戰,興於唐代末,盛於宋代。最先流行於福建建州一帶。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其最終目的是品嘗,特別是要吸掉茶麵上的湯花,最後鬥茶者還要品茶湯,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鬥茶的最後勝利。③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余韻。清代工夫茶流行於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工夫茶講究品飲工夫。飲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兩種,特別是待客,更為講究。
參考資料:http://www.hellotea.com/
日本茶道的形成
茶道是什麼?茶道就是為客人准備茶水的一種高度形式化的方法,從飲茶的形式中體味人生,如此而已。日本茶道來源於中國,但是卻走了一條與師父不同的道路,從茶道到陶瓷,似乎無一例外的都能另闢蹊徑,這或許是日本這個徒弟的可怕之處。
日本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紀,但茶葉的傳入則是由遣唐使來完成的。日本古代沒有原生茶樹,也沒有喝茶的習慣。自從奈良時代的遣唐使們把茶葉帶回日本之後,茶這種飲料就在日本生根發芽了。
唐朝的茶會大抵如此:一套茶具,其中包括使用木炭燒火的銅盆、水壺、水缸、廢水碗、一個盆式支架放著一隻竹勺、一副用來夾木炭的夾子和一個放壺蓋的圓形支架。茶葉則是將茶樹的葉子炒熟、發酵,再擠壓成型而製成的。將碾碎的茶放進茶壺,加入水將其煮沸,再盛入陶瓷茶杯。這是最簡單的吃茶法。
平安時代初期,遣唐使中的日本高僧最澄(公元七六七年~八二二年,日本天台宗始祖)將中國的茶樹帶回日本,並開始在近畿的坂本一帶種植,據說這就是日本栽培茶樹的開始。到了鐮倉時代,禪僧榮西在中國學到了茶的加工方法,還將優質茶種帶回日本傳播。他於公元一二一一年寫成了日本第一部飲茶專著《吃茶養生記》。
中國的茶文化來自平民大眾的日常習俗,而日本則恰恰相反,飲茶文化走的是自上而下的道路,就如同明治年間的資本主義改革。茶在剛剛傳到日本的時候完全屬於奢侈品,只有皇族、貴族和少數高級僧侶才可以享受,茶道被當作一種高雅的先進文化而局限在皇室的周圍,內容與形式都極力模仿大唐。自鐮倉時代開始,在思想上受到《吃茶養生記》的影響,將茶尊奉為靈丹妙葯的情況越來越普遍。而茶葉種植的高速發展也為茶走入平民家創造了有利條件,這段時間,飲茶活動以寺院為中心開始逐漸普及到民間。
與中國的發酵茶葉的方法不同,日本茶將蒸過的茶葉自然乾燥,研成粉末的茶葉就稱為「抹茶」(末茶)。到室町時代,畿內的茶農為對茶葉進行評級而舉行品茶會,由這種茶集會發展成為許多人品嘗茶葉的娛樂活動,並發展了最初的茶道禮儀。這一時期,武士階層為主角的「鬥茶」成為茶文化的主流,游藝性為其主要特點。到十三世紀,新興的武士階級憑借雄厚的財力經常舉辦以品嘗各地茶葉來賭博的鬥茶會,極盡奢華以用來炫耀財富並擴大交際。後來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對鬥茶進行了提煉,為向宗教性質的「書院茶」過渡准備了條件。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在他隱居的京都東山建造了「同仁齋」,地面用榻榻米鋪滿,一共用了四張半。這種全室鋪滿榻榻米的建築設計為後世所借鑒,形成了各式各樣的「茶室」。此前的鬥茶會在較大的空間舉行,顯得喧鬧而不注重禮儀;而同仁齋將開放式的、不固定的空間進行了縮小和封閉,這就給茶道的形成創造了穩定的室內空間。這種房間稱為書院式建築,在其中進行的茶會就稱為「書院茶」。「書院茶」要求茶室絕對肅靜,主客問答簡明扼要,從而一掃鬥茶的雜亂之風。書院茶完成了將外來的大唐文化與日本文化的結合的任務,並且基本確立了現行的日本茶道的點茶程序。總之,到室町時代末期,茶道的誕生就是遲早的事情了。
日本茶道的祖師
首先創立茶道概念的是十五世紀奈良稱名寺的和尚村田珠光(公元一四二三~一五零二年)。公元一四四二年,十九歲的村田珠光來到京都修禪。當時奈良地區盛行由一般百姓主辦參加的「汗淋茶會」(一種以夏天洗澡為主題的茶會),這種茶會首創的採用了具有古樸的鄉村建築風格的茶室——草庵。這種古樸的風格對後來的茶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日本茶道的一大特色。村田珠光在參禪中將禪法的領悟融入飲茶之中,他在小小的茶室中品茶,從佛偈中領悟出「佛法存於茶湯」的道理,那首佛偈就是大家都熟悉的「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村田珠光以此開創了獨特的尊崇自然、尊崇樸素的草庵茶風。由於將軍義政的推崇,「草庵茶」迅速在京都附近普及開來。珠光主張茶人要擺脫慾望的糾纏,通過修行來領悟茶道的內在精神,開辟了茶禪一味的道路。據日本茶道聖典《南方錄》記載,標准規格的四張半榻榻米茶室就是珠光確定的,而且專門用於茶道活動的壁龕和地爐也是他引進茶室的。此外,村田珠光還對點茶的檯子、茶勺、花瓶等也做了改革。自此,藝術與宗教哲學被引入喝茶這一日常活動的內容之中並得到不斷發展。
繼村田珠光之後的一位傑出的大茶人就是武野紹鷗(公元一五零二~一五五五年)。他對村田珠光的茶道進行了很大的補充和完善,還把和歌理論輸入了茶道,將日本文化中獨特的素淡、典雅的風格再現於茶道,使日本茶道進一步的民族化了。
在日本歷史上真正把茶道和喝茶提高到藝術水平上的則是日本戰國時代的千利休(公元一五二二~一五九二年),他早年名為千宗易,後來在豐臣秀吉的聚樂第舉辦茶會之後獲得秀吉的賜名才改為千利休。他和藪內流派的始祖藪內儉仲均為武野紹鷗的弟子。千利休將標准茶室的四張半榻榻米縮小為三張甚至兩張,並將室內的裝飾簡化到最小的限度,使茶道的精神世界最大限度的擺脫了物質因素的束縛,使得茶道更易於為一般大眾所接受,從此結束了日本中世茶道界百家爭鳴的局面。同時,千利休還將茶道從禪茶一體的宗教文化還原為淡泊尋常的本來面目。他不拘於世間公認的名茶具,將生活用品隨手拈來作為茶道用具,強調體味和「本心」;並主張大大簡化茶道的規定動作,拋開外界的形式操縱,以專心體會茶道的趣味。茶道的「四規七則」就是由他確定下來並沿用至今的。所謂「四規」即:和、敬、清、寂。「和」就是和睦,表現為主客之間的和睦;「敬」就是尊敬,表現為上下關系分明,有禮儀;「清」就是純潔、清靜,表現在茶室茶具的清潔、人心的清凈;「寂」就是凝神、摒棄慾望,表現為茶室中的氣氛恬靜、茶人們表情莊重,凝神靜氣。所謂「七則」就是:茶要濃、淡適宜;添炭煮茶要注意火候;茶水的溫度要與季節相適應;插花要新鮮;時間要早些,如客人通常提前十五到三十分鍾到達;不下雨也要准備雨具;要照顧好所有的顧客,包括客人的客人。從這些規則中可以看出,日本的茶道中蘊含著很多來自藝術、哲學和道德倫理的因素。茶道將精神修養融於生活情趣之中,通過茶會的形式,賓主配合,在幽雅恬靜的環境中,以用餐、點茶、鑒賞茶具、談心等形式陶冶情操,培養朴實無華、自然大方、潔身自好的完美意識和品格;同時,它也使人們在審慎的茶道禮法中養成循規蹈矩和認真的、無條件的履行社會職責,服從社會公德的習慣。因此,日本人一直把茶道視為修身養性、提高文化素養的一種重要手段。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茶道在日本會有著如此廣泛的社會影響和社會基礎,且至今仍盛行不衰了。
日本茶道的流派
現今日本比較著名的茶道流派大多和千利休有著深厚的關系,其中以里千家最為有名,勢力也最大。自千利休在秀吉的命令下剖腹自殺之後,千家流派便趨於消沉。直到千利休之孫千宗旦時期才再度興旺起來,因此千宗旦被稱為「千家中興之祖」。到了千宗旦的晚年,他隱居之後,千家流派便開始分裂,最終分裂成三大流派,這就是「三千家」的由來。下面簡單的介紹幾個流派:
表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為千宗旦的第三子江嶺宗左。其總堂茶室就是「不審庵」。表千家為貴族階級服務,他們繼承了千利休傳下的茶室和茶庭,保持了正統閑寂茶的風格。
里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為千宗旦的小兒子仙叟宗室。里千家實行平民化,他們繼承了千宗旦的隱居所「今日庵」。由於今日庵位於不審庵的內側,所以不審庵被稱為表千家,而今日庵則稱為里千家。
武者小路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為千宗旦的二兒子一翁宗守。其總堂茶室號稱「官休庵」,該流派是「三千家」中最小的一派,以宗守的住地武者小路而命名。
藪內流派:始祖為藪內儉仲。當年藪內儉仲曾和千利休一道師事於武野紹鷗。該流派的座右銘為「正直清凈」、「禮和質朴」。擅長於書院茶和小茶室茶。
遠州流派:始祖為小堀遠州,主要擅長書院茶。
日本茶道的茶事
日本人相當注重形式,茶道便是這樣的一種體現。他們喜歡當著客人的面准備食物,像鐵板燒,讓客人不僅能吃到食物,還能學習到烹飪的方法,茶道也是如此。
日本茶人在舉行茶會時均抱有「一期一會」的心態。這一詞語出自江戶幕府末期的大茶人井伊直弼所著的《茶湯一會集》。書中這樣寫到:「追其本源,茶事之會,為一期一會,即使同主同客可反復多次舉行茶事,也不能再現此時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會,實為我一生一度之會。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計,盡深情實意,不能有半點疏忽。客人也須以此世不再相逢之情赴會,熱心領受主人的每一個細小的匠心,以誠相交。此便是:一期一會。」這種「一期一會」的觀念,實質上就是佛教「無常」觀的體現。佛教的無常觀督促人們重視一分一秒,認真對待一時一事。當茶事舉行時,主客均極為珍視,彼此懷著「一生一次」的信念,體味到人生如同茶的泡沫一般在世間轉瞬即逝,並由此產生共鳴。於是與會者感到彼此緊緊相連,產生一種互相依存的感覺和生命的充實感。這是茶會之外的其他場合無法體驗到的一種感覺。
茶事的種類繁多,古代有「三時茶」之說,即按三頓飯的時間分為朝會(早茶)、書會(午茶)、夜會(晚茶);現在則有「茶事七事」之說,即:早晨的茶事、拂曉的茶事、正午的茶事、夜晚的茶事、飯後的茶事、專題茶事和臨時茶事。除此之外還有開封茶壇的茶事(相當於佛寺的開光大典)、惜別的茶事、賞雪的茶事、一主一客的茶事、賞花的茶事、賞月的茶事等等。每次的茶事都要有主題,比如某人新婚、喬遷之喜、紀念誕辰、或者為得到了一件珍貴茶具而慶賀等等。
茶會之前,主人要首先確定主客,即主要的客人,一般為身份較尊貴者,像千利休之於豐臣秀吉。確定了主客之後再確定陪客,這些陪客既要和主客比較熟悉又要和主客有一定的關系。決定客人之後便要開始忙碌的准備茶會了,這期間客人們會來道謝,因為准備工作的繁忙主人只需要在門前接待一下即可。一般茶會的時間為四個小時,太長容易導致客人疲憊,太短又可能無法領會到茶會的真諦。茶會有淡茶會(簡單茶會)和正式茶會兩種,正式茶會還分為「初座」和「後座」兩部分。為了辦好茶會,主人要東奔西跑的選購好茶、好水、茶花、做茶點心及茶食的材料等。茶會之前還要把茶室、茶庭打掃的乾乾凈凈,客人提前到達之後,在茶庭的草棚中坐下來觀賞茶庭並體會主人的用心,然後入茶室就座,這叫「初座」。主人便開始表演添炭技法,因為整個茶會中要添三次炭(正式茶會的炭要用櫻樹木炭),所以這次就稱為「初炭」。之後主人送上茶食,日語為「懷石料理」(據說和尚們坐禪飢餓時將烤熱的石頭揣在懷里以減少飢餓感,故稱)。用完茶食之後,客人到茶庭休息,此為「中立」。之後再次入茶室,這才是「後座」。後座是茶會的主要部分,在嚴肅的氣氛中,主人為客人點濃茶,然後添炭(後炭)之後再點薄茶。稍後,主人與客人互相道別,茶會到此結束。
茶會通常有紀錄,紀錄的內容包括與會眾、壁龕裝飾、茶具、飯菜、點心等情況,有時還加入與會眾的談話摘要和紀錄者的評論。這種紀錄叫「會記」。古代有很多著名茶會的會記流傳下來,成為現代珍貴的資料,如《松屋會記》、《天王寺屋會記》、《今井宗久茶道記書拔》、《宗湛日記》等被稱為四大會記。
日本茶道的茶具
說起日本的茶道離不開茶道用具,茶具是茶道最具表現力的載體之一,強調同季節時令相適應,同時還要與茶室的布置協調統一,有助於營造和諧的氣氛。茶具的種類繁多,陶瓷器、漆器、鐵器、銅器、土器、木器、竹器等等都有茶具的身影;大至用具陳設架、茶爐,小到茶勺、酒杯都可稱為茶具,但我們常說的茶具則專指飲茶用具,包括茶碗、茶壺、茶入、花入(插花的壺或筒)、水指(洗手的水具)、茶勺等。茶器是兼具觀賞與使用的器具,分為客廳用具(公用)和本席用具(專用)。日本茶道的茶具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泡濃茶用的陶瓷小壺,叫做「茶入」,根據形狀不同分為「肩沖」、「茄子」、「海壺」、「文琳」等;另一類叫做「薄茶器」,顧名思義是泡薄茶的,也分很多形狀。在所有的茶具中價值最高、品種最多、最為考究的當屬茶碗。茶碗一般為陶瓷製品,也有石製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茶碗可算作整個茶具類的代名詞。戰國時代由千利休設計指導,著名陶工長次郎製作的「樂」茶碗可算是當時的日本產茶碗的頂級作品,可惜的是在歷代日本戰國游戲中,樂茶碗的價值總是不高。
下面簡單的介紹一些比較有名的茶器:
有樂茶碗:屬於大井戶茶碗類,因織田信長之弟有樂齋持有而得名。被譽為有女性的曲線美的茶碗,使用了含有鐵成分的枇杷色釉葯。
白天目茶碗:產自中國天目山,故名。
赤樂早船:千利休在京都舉行茶會時用早晨的快船將其從大坂取來,故名為早船。屬於利休七式(七件名茶碗)之一,現存於日本畠山紀念館。
赤樂無一物:這也是赤樂茶碗,《信長野望》和《太閣》系列均有其出現。
國司茄子:被稱為「天下第一茄子」,因最初為伊勢國司北畠家持有而得名。
本能寺文琳:本來叫做朝倉文琳,因最初為朝倉義景所有而得名。後落入織田信長之手,後信長將其進獻給本能寺,故名。
初花肩沖:名稱來自於足利義政的《金葉集》中藤原盛房的和歌「夏山の青葉まじりのおそざくら初花よりもめづらしきかな」。
C. 日本茶道禮儀精神對現代社會的作用,禮儀教化陶冶性情之類的,日文一千字~發至[email protected] 謝謝~急需
人作為一種社會性的動物,雖然慾望可能是無限的,但實際需求仍然是有限度的。日本元祿時代的茶書《南方錄》中,立花實山闡述千利休所追求的日本茶道的理想形式時說:「小草庵的茶之湯,首先要依佛法修行得道為根本。追求豪華房宅、美味食品,乃俗世之舉。屋,能遮雨;食,能解飢,足矣,此乃佛之教誨,茶之湯之本意也。
汲水、取柴、燒水、點茶,供佛,施人,亦自飲;立花,焚香,此等行為皆為踐行佛祖之舉止也。」
《南方錄》開篇這段對日本茶道真諦的闡釋文字,非常精當地概括出了日本茶道的最大特色,即它是基於對人的慾望、對作為人的最低需求進行深刻反省的基礎上構建起來的文化,它不僅恰到好處地滿足了修習者的生物性需求,同時還得體地滿足了修習者的社會性需求,並且亦最大限度地滿足了修習者的情感需求。日本茶道的這一特色,就集中體現在其主要的修行內容―――「茶事」上面。
「茶事」概說
學習日本茶道,其基本程序是先學習行禮、寒暄的方法,接下來是學習每一個茶道具的操作方法及其相關知識,然後是由淺入深地學習各種點炭、點茶的方法及其相關知識。這些分步修習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完成一次理想的「茶事」。那麼,什麼樣的「茶事」,才是茶人理想中的「茶事」呢?
在具體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先對「茶事」一詞的含意,進行簡單地整理和界定。由於日語的表記本身受中國漢字的影響很大,所以日語中使用的許多漢字與我們中國的現行漢字不但字形一樣,而且在字意上也一樣或者很相近。但是,我們切不可因此就望文生義,想當然地把日語中的漢字詞等同於漢語來理解,如對待「茶事」和「茶會」這兩個詞就要格外注意這一點。
在漢語中,自古以來,「茶事」一詞很少用來表達「吃茶」的含義,它大多是用來表示茶的種植、採摘、製作、銷售等茶業方面的事情;只有「茶會」這個詞才是專門用來表達吃茶含義的詞,但需特別注意的是,漢語的「茶會」也只有吃茶的含義,並沒有特意將吃茶禮儀與飲食禮儀合並而行之意。
與之相對,日語中的「茶事」與「茶會」則不同,它們都有吃茶之意。而且,在16世紀之前,「茶事」與「茶會」的含義區分不是很明確。例如,在《看聞御記》中,到處可見「茶事」與「茶會」的記錄,細考其含義,基本都是指「鬥茶」游戲之會而言的。對於《看聞御記》的記錄者―――後崇光院貞成親王而言,鬥茶游戲可謂是他及其周邊的王公貴族們最為喜歡的游戲方法之一。這些王公貴族及其屬下們每次舉行這樣的鬥茶游戲時,都要預先決定一個「御頭」(即負責人)並且大家輪流坐莊。一般情況下,「御頭」要負責准備賭品,有時也會由參會者「賭品各持參」(《看聞御記》嘉吉三年正月二十四日條等)。賭品的內容也是各色各樣,「有茶會,賭品為三色綿、圓鏡一面、扇子一把、厚紙一束」(《經覺私要鈔》寬正三年正月四日條等)。而且,「茶前一獻」,即每次舉行鬥茶游戲前還要先喝上一杯酒,然後才開始鬥茶。勝者各取所贏之物,賭品如有剩餘,則用擲色子的方式來進行分配。「茶了酒宴催興」,鬥茶結束後往往還會盡情地大吃大喝一頓,大有一種小賭怡情的感覺。不過,有時這種鬥茶游戲會連日進行,甚至會「朝行藏庵順茶事……晚又茶事」夜以繼日地鬥茶(《看聞御記》永享七年七月十九日至二十三日條等),這就有點兒難以用「小賭」名之,大概該稱之為「豪賭」了吧。
但是,大體上自16世紀中後期開始,隨著日本茶道的形成和發展,文獻中逐漸趨向於用「茶會」來稱呼一般意義的飲茶,而將「茶事」限定為日本茶道的專用語。那麼,二者的區別何在呢?「所謂茶事,即通過點一碗濃茶,總括主客交流的所有要素,綜合所有的文化,創造出新的美,時而作為一種社交活動來進行,時而作為一種庄嚴的儀禮來舉辦,其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千宗室:《正午之茶事》「序言」,淡交社1985年)。簡言之,「茶事」,就是食禮與茶禮的精美結合,即「茶事」不單包含飲茶,還伴有懷石料理的應酬,茶事的參加人數最多在5人左右,其更加重視和追求精神層面的內容;而「茶會」則多指單純的飲茶,不伴有懷石料理的應酬,參加人數少可幾十、數百,多可達幾千,其重視的更多的是飲茶的社交性。在現代日本,有時舉辦茶會時,也會採取與「茶事」極為近似的形式,即分設「茶席」和「點心」席,在「茶席」專門喝茶,在「點心」席主人為客人提供一點兒簡單的飯菜,簡單得有時甚至就是一份盒飯或者一小碗蕎面條,根本談不上禮儀上的應酬。所以,我們在談到日本茶道時,將其主要的修行內容「茶事」翻譯成「茶會」是不夠准確的,中文文獻中對日本茶道的專業用語「茶事」的處理,直取其形意而不做翻譯的做法,源自清人黃遵憲,筆者亦贊同其做法。
日本茶道舉辦的茶事,種類很多,根據舉辦茶事的主題來進行分類的話,則既有以賞雪、月、花為主題的季節性茶事,也有慶祝某人新婚或逝世幾周年之類的茶事等;若根據茶事具體舉辦的時間來分,則又可分為「拂曉茶事、早晨茶事、正午茶事、晚間茶事、臨時茶事」這樣五種。
舉辦茶事時,主人在決定了茶事的主題、時間、地點以後,一般要充分考慮到客人回復的時間,大約在舉辦茶事的一到兩個星期以前,正式向客人發出請帖,請帖里要註明茶事的時間、地點以及所邀請的客人。在現代社會,由於通訊手段愈來愈發達,親密朋友間往往也會通過傳真、電話來發出邀請,但在一般情況下,如舉辦正午茶事,主人都會用毛筆親自書寫請帖,函寄相邀。客人收到請帖以後,如果決定參加茶事,就要在舉辦茶事的兩三天前給主人答復,並且要在正式舉辦茶事的前一天,去向主人當面致謝,這被稱為「前禮」,而且在茶事結束的第二天,客人還要再一次到主人家,向舉辦茶事的主人表示感謝,這被稱為「後禮」。
茶事是「用餐儀禮」與「飲茶儀禮」的一種組合。一次正規的茶事,一般是由「前席(初座)」、「席間休息(日語稱之為『中立』)」、「後席(後座)」這樣三部分構成。客人按約定的時間由茶庭進入茶室,先是主客的禮儀性寒暄,隨後是點炭(初炭)、為客人獻上懷石料理、茶點心。客人用完懷石料理、點心後退席至茶庭中小憩,此即所謂的「中立」。客人席間休息時,主人則要迅速重新整理和裝飾茶室,一切准備停當後,按著約定好的擊打方法敲銅鑼以通知客人再次入席。這席間休息後的茶席即所謂的「後席」。「後席」的主要內容是點濃茶、點炭(後炭)、上茶點心、點薄茶、主客互致感謝辭別之禮。
「一汁三菜」的懷石
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因為人是動物,所以人也自然有著與動物一樣的維持個體延續之需求,即「生物性需求」或「生理要求」。「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飲食」則是人的最基本的生物性需求。日本茶道的特色之一就在於,「茶事」將飲茶禮儀與用餐禮儀合而為一,首先滿足了人的最基本的生物性需求。
前席進餐→席間休息→後席吃茶,這種茶事的形式,大約是在日本天文年間(1532-1555)形成的(筒井?一:《懷石之研究》,淡交社2002年版,第56-57頁)。日本茶道成立初期的茶事料理,是對本膳料理的一種簡化。日本室町時代的正式料理―――本膳料理,也被稱作是七五三料理,一般是在中央擺放一個食案(一之膳),在其兩側擺兩個食案(二之膳、三之膳),再多的時候還會在對面擺出四之膳至七之膳,而且一般在每個膳里各要擺放上七種、五種、三種點心。「紹鷗的時候,直到十年前,大家還會不吝金銀准備二之膳、三之膳」(《山上宗二記》)。由此可見,茶事的料理雖然沒有本膳料理那麼正式,但在茶事成立初期也是相當講究的。而且,由於過度追求滿足客人的口福,如元龜3年(1572)的《烏鼠集四卷書》所述:「准備料理時的要點是,給山區的客人准備海河之物,給海濱之人准備山野之物。依此類推,給居住北方的人准備南國食物」,結果導致茶人將能否給客人獻上珍奇物品看得很重要,茶事料理中的獵奇想法非常嚴重。
但是,隨著茶人對茶事的精神層面追求的加強,促動了茶人對作為日本茶道的料理的反省和深思,因而使帶有二之膳、三之膳的茶事料理逐漸遭受到了被排斥的命運,於是才有了「懷石」料理的問世。《南方錄》「墨引」卷中的「應在適當時候添炭,然後奉上懷石」,這大概是茶書中把茶事料理稱作「懷石」的首次記錄。
那麼,為什麼要使用「懷石」一詞呢?「懷石在禪林亦稱作葯石,僧人將溫暖的石頭抱在懷中抵擋飢餓感,因此有了『懷石』的名稱。禪林所謂的小食、夜食等,與葯石和點心意同,吃得都十分簡單清淡。『懷石』是非常適合稱呼草庵茶料理的文字,頗具有?意並且非常有意趣」(《吃茶南方錄坤》)。也就是說,茶人將日本茶道的茶事料理命名「懷石」,是受了佛教禪宗的影響,是茶人為了追求「?」的意境和體現「?」的精神而特意選定的名稱。「小草庵的茶之湯,首先要依佛法修行得道為根本。追求豪華房宅、美味食品,乃俗世之舉。屋,能遮雨;食,能解飢,足矣,此乃佛之教誨,茶之湯之本意也。」(《南方錄》)「懷石」之意,可以說恰好順合了日本茶道之本意。「懷石」這一重視日本茶道精神意義的表記,是在天明7年(1787)以後才得到了統一,並固定下來(筒井?一:《懷石之研究》,第92-95頁)。
理想的懷石料理,一般由「一汁三菜」構成。所謂一汁三菜,就是一種醬湯和一小碟生魚絲、燉煮菜蔬、燒烤菜蔬。「草庵的料理,汁一,菜二或三,酒也要少些。過分費心思預備豐盛的料理是不適合?茶室的(《南方錄》)。」以《南方錄》為首的茶書,都一致認為是千利休改革了以往的茶事料理,並吸收了禪院精進料理做法,才創立了一汁三菜的懷石。「利休在舉辦茶會時,料理超過三菜的極為稀少。」(《給宗甫公古織的疑問書》);「從前招待貴人是二汁三菜,但自利休改正後,即使是貴人也是僅用一汁三菜或一汁兩菜,?者一汁一菜。」(《茶道古典全集》第3?,第438頁)在?茶形成的過程中,也唯有千利休是徹底遵照其師武野紹鷗「無論是何等珍奇客人也不可超過一汁三菜」的要求來做的。即使是對現世最大的當權者,只要是草庵的茶事,茶席里的料理也必須符合?茶的精神趣向。(筒井?一:「會席料理」,載《京料理的歷史》,柴田書店1979年)
在對日本茶道的禮儀做法尚沒有家元制度下這么容易統一的時代,關於「懷石」的形成,將其歸功於某個個人是否妥當,或許還有值得商榷之處,歷史真相如何,也還有待於歷史學家們今後的努力。總之,從一味追求飽口福的「會席」、「會膳」,到「食,能解飢,足矣」這一契合日本茶道之本意的「懷石」的誕生,可以說實現了茶人從生物性需求向社會性需求、情感性需求的飛躍,也將日本茶道提升到了一個更高的精神層面。「懷石」不僅滿足了茶人要「吃飯」這一生物性需求,而且因其是為宴請招待客人而製作的飯菜,自然也免不了要發揮其應有的社會性作用。按照日本茶道的禮法,在進食「懷石」的前席,一般壁龕上都會掛著一幅昭示著茶事主題的禪僧墨寶,主客間基於此進行「懷石」的應酬,雖不像在禪堂進餐那樣要很莊重地合掌唱誦「食事五觀文」,但彼此在同一主題下,共享一期一會的時空,可以說,這不僅滿足了彼此交往的社會性需求,同時也實現了彼此間情感的互動,極大程度地滿足了彼此的情感需求。
吃茶法
人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除了有與其他動物一樣的生物性需求外,還具有許多動物所沒有的社會性需求,其中交往的要求可謂是人最大的社會性需求。
「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周易・序卦》)。其實,一個人從一出生就已經被拋擲在一系列的社會關系之中,就已經開始了與他人的交往。「七教: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幼、朋友、賓客。」(《禮記・王制第五》);「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禮記・曲禮上》);「夫婦別,父子親,君臣嚴,三者正,則庶民從之矣。」(《大戴禮記》哀公問於孔子第四十一);「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中庸》);「三綱者何謂也?謂君臣、父子、夫婦也。六紀者,謂諸父、兄弟、族人、諸舅、師長、朋友也。」(班固《白虎通義》卷七)。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際關系的復雜化,人們的社會關系已經不再局限於上述傳統的「夫婦、父子、君臣、上下、長幼、兄弟、姊妹、朋友、族人、師長、鄉黨」等關系,每個人所扮演的角色也會不時地、不斷地發生變化,一個人倘若不能很好地適應各種角色變遷,對某種社會關系處理不當時,就有可能失去某一種或某幾種社會關系,就會被認為是不正常的,並可能會受到指責,因而對人的心理產生不良影響。「父子之間觀其孝慈也,兄弟之間觀其和友也,君臣之間觀其忠惠也,鄉黨之間觀其信憚也。」(《大戴禮記》文王官人第七十二)。如果父子關系不好,或者子女會被人指責為「不孝」,或者父母會被人指責為「不慈」;鄉黨關系處理不好,則可能會被認指責為「沒人情味」等等。
日本茶道的吃茶法的最大特色就在於,無論主人的各類知識多麼豐富,也無論其點茶技法多麼精湛嫻熟,僅憑主人個人的能力,不可能點出一碗美味可口的茶。因此,為了能夠點出一碗美味可口的茶,不僅需要主人的刻苦修為,而且作為客人也必須得具備同樣的修為,主客間必須做到心心相印,賓主歷然且賓主一如方可。點一碗茶的過程,其實也恰是人們嘗試著去建立各種人際關系、進行角色轉換的一個訓練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實現與人交往的心理平衡過程,而這一點恰是中國茶道所不具備的。
根據攝取茶葉的內容及方法為主要基準,可以將吃茶法分為「吃葉法」和「吃汁法」。所謂吃葉法,即把茶葉研成粉末等,把茶葉全體都吃掉的方法;所謂吃汁法,即把茶葉浸泡在水中等,飲用浸出的茶汁的方法。日本茶道,就是採納吃葉法創制了其程序復雜、體系龐大的吃茶作法。日本茶道的吃茶,不是像中國茶道那樣意在謀求神清氣爽、飄飄欲仙的那種飲茶的生理效果,而是更看重如何為修習者們創造一個交往的機會。日本茶道的點茶法,一般分為秘傳和非秘傳兩種點茶方法。秘傳點茶法則要通過家元或其代理人親口教授才可學得到,因屬於不可形諸文字的內容,在此不便過多提及,但比較而言,可以說「秘傳點茶法」是在傳承著日本茶道的歷史,「非秘傳點茶法」則是在展現著日本茶道的現在。無論是「秘傳點茶法」,還是「非秘傳點茶法」,其出發點都是以吃茶這一活動為茶人提供社會交往的機會,為茶人們提供一個修行得道的指月之指,因此,日本茶道的做法很容易給人一種日本茶道里無茶的感覺。這一特點在茶道具的使用、點茶法、吃茶形式等方面表現得都非常明顯。
無論是日本茶道,還是中國茶道,對茶道具的遴選都很慎重。例如,《茶經》「四之器」對茶碗的選擇標准做過如下闡述:「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壽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處越州上,殊為不然。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晉・杜毓《?賦》所謂器擇陶揀,出自東甌。甌,越也。甌,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淺,受半升已下。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則益茶,茶作白紅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紅;壽州瓷黃,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由此可知,中國茶道的擇器標准,主要是看器皿的色澤是否與茶色相合,所以把色青類冰玉的越瓷奉為上乘。
日本茶道的擇器標准與中國茶道的擇器標准則有很大的不同,中國茶道中陸羽排斥的白、黃、褐色碗,在日本茶道中非但沒有受到排斥,反倒成為武野紹鷗、千利休等茶人嗜好的茶碗。如紹鷗喜好的白天目,千利休培養的陶藝師長次郎燒制的茶碗不是黃就是黑或者是褐色,如著名的黑色樂燒陶碗「勾當」、刻有利休花押的「黃B?茶碗」,還有被日本政府指定為重點文物的「無一物」、「太郎坊」、「白鷺」都是赤色茶碗。
中日茶道擇器標準的不同,不單純是一種美意識上的差異,主要還是因為各自追求的目的不同所致。日本茶道對待茶道具,幾乎不考慮與茶的顏色般配與否,而是更側重於考慮茶人修為深淺與茶道具的色調是否般配。如據傳為日本茶道開山鼻祖村田珠光所作的《心之文》中說:「此道最忌自高自大,固執己見。嫉妒能手,蔑視新手,最最違道。須請教於上者,提攜下者。此道一大要事為兼和漢之體,最最重要。目下,人言遒勁枯高,初學者爭索備前、信樂之物,真可謂荒唐之極」。村田珠光在這里批判初學者不該使用備前燒、信樂燒茶器,並非因為澀澀的、粗糙的、乾燥的備前燒、信樂燒茶器色不宜茶,而是因為初學者修行尚淺,還無法把握這類茶器的使用。
另外,日本茶道的「小習」點茶法主要是針對有來歷的茶器的點茶法,如「茶碗飾」、「茶入飾」、「茶杓飾」等點茶法,相對而言,它們並不太看重茶器的樣式,而是格外看重是由誰製作的、從誰那得來的等內容,這些都說明日本茶道點茶法看重的是人際交往的內容,而非局限於茶及茶器本身。而且,在點茶過程中,日本茶道還專門設定了問詢茶器由來的場景。茶人進入茶室時對壁龕內的字畫行禮如儀,亦非對字畫等實物行禮,而是在向字畫的作者致敬,所以茶人在欣賞壁龕里懸掛的字畫時,也不會對字畫技法的高低嘗頭品足,而是要懷著對字畫作者德行的崇敬之心去欣賞和體悟。
日本茶道中重視社會交往的要素,不僅體現在擇器標准上面,在點茶技法方面表現得也很突出。中日兩國茶道都很重視水、火、茶,如《茶經》「六之飲」中說:「茶有九難:一曰造,二曰別,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飲。陰采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別也,膻鼎腥甌非器也,膏薪庖炭非火也,飛湍壅潦非水也,外熟內生非炙也,碧粉縹塵非末也,操艱攪遽非煮也,夏興冬廢非飲也。夫珍鮮馥烈者,其碗數三;次之者,碗數五。若坐客數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已下,不約碗數,但闕一人而已,其雋永補所闕人。」
如上《茶經》「六之飲」中所述,中國茶道重視的是點茶的技法,但日本茶道卻不盡然。據《南方錄》中記載,曾有人向千利休詢問點茶的秘訣,千利休說:「夏天做茶事要能使人感到涼爽,冬天做茶事要能使人感到溫暖,炭要能使水燒開,茶要合口外,做到這些也就沒有什麼秘訣可言了。」問話的人很不高興地說:「這么簡單的道理,還用你來講嗎?」利休說:「那好吧,請你按照我說的來做一下試試,我來做你的客人,如果你達到了我如上的要求,我就給你做弟子。」當時大德寺住持笑嶺和尚正好也在場,他聽了二人的對話後,感慨地說:「宗易所言極是,這同鳥巢禪師給白樂天的回答『諸惡莫作,諸善奉行』是一樣的道理。」後世茶人們根據這段軼事演化出了「利休茶道七則」,即「1、茶花要如同開在原野中;2、炭要能使水燒開;3、夏天辦茶事要能使人感到涼爽;4、冬天辦茶事要能使人感到溫暖;5、赴約要守時;6、凡事應未雨綢繆;7、關懷同席的客人」。無論是《南方錄》的茶事秘訣,還是近現代版的「利休茶道七則」,除了一句「茶要合口外」,並沒有像《茶經》「六之飲」那樣詳細講述什麼「茶有九難雲雲」,日本茶道中講得更多的是個人的修養以及在與人交往做事―――點茶、吃茶活動中,個人所應持有的心得之類的內容。
另外,日本茶道的吃茶法與中國茶道及今天流行的茶藝的飲茶法的最大區別,就在於點茶時對待主客的要求不同。中國茶道與日本茶道都很講究飲茶用的茶、水、火,而且中國的茶書記載比日本的更加細致周詳。中國茶道的點茶好壞幾乎全是靠主人一人的技術好壞來左右的,根本無須客人的配合。也就是說,只要主人通曉了「選茶、汲水、用炭」的技巧,就一定可以點好一碗可口的茶了,而客人只是一個被動的喝茶者。中國現存茶書中,幾乎沒有對客人的做法提出什麼要求。
與之相對,日本茶道不但要求主人刻苦修習點茶法等,而且要求客人也必須同樣刻苦修習。要想舉辦一次成功的茶事,點一碗可口的茶,就必須修煉得能夠熟練調整火候、水溫使其達到最佳狀態;而要想將火候、水溫調整到最佳狀態,光靠主人一人的努力是不夠的,必須得有客人的配合即必須靠主客共同的努力和心心相印的合作方可。千利休說:「日本茶道這個名字的意義就在於它第一追求的就是茶和湯的相應。能夠根據前席的火候和後席的水溫決定何時入席的客人,方是得道的客人;能夠根據客人的修為恰到好處地調整火候、水溫的主人,方為得道的主人。……切記,日本茶道這個名字,是蘊含著很深的道理的」;「客人要根據火候和水溫確定進入露地的時機」、「若客人修習欠佳,有時會導致火候變得相當壞」。(《南方錄》)這樣的話,自然也就無法點出一碗可口的茶了。如上所述,日本茶道文獻中的記述,往往不單純是對主人的要求,同時也是對客人的要求。這是因為,日本茶道的茶事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賓主一如、賓主歷然」即既無賓主之分且又賓主分明的境界。所以,在日本茶道的相關文獻中,類似於上文這種要求客人如何做的記述,比比皆是。
不僅在點茶方面,在吃茶方面日本茶道重視與會者間的社會交往的性格也比較強。日本茶道形成初期,做茶事時,「?亭主只敬獻一碗濃茶」,即「後席」飲茶時一般只是喝一碗濃茶而已,但慢慢地茶事內容有所變化,喝完濃茶後,又添了一道淡茶。喝淡茶時一般是人手一碗,但茶碗並不會成為某個客人的專用茶碗,而是大家先後交替來使用。主人也會在客人面前象徵性地清洗擦拭,但是從現代人的衛生意識的角度講,恐怕很多人不大容易接受。如果連喝淡茶的方式都難以接受的話,那麼喝濃茶就更難以接受了,因為濃茶是需要所有在座的客人一起傳飲的,而且要求每位客人必須從茶碗的同一個地方來喝,這就更不符合現代人的衛生習慣了。日本茶道中所有客人共同分飲一碗茶的濃茶飲法,令我們不由地聯想起古時的歃血為盟、夫婦間的交杯酒、兄弟結拜的義酒、基督教的聖餐、神道的交心會、佛教里拜服獻給佛祖的剩茶儀式等等這些宗教式的共同飲食的風俗。無論是主人點濃茶,還是客人們喝濃茶,彼此僅有極為簡短的寒暄,那種氣氛是非常嚴肅緊張的。與之相對,中國茶道吃茶則沒有這些做法,而是人手一專用杯盞來品飲。比較而言,中國茶道更重視茶的色香味本身,而日本茶道似乎更注重飲茶的方式和過程,注重在茶室這個「一期一會」的方寸空間,通過共飲一碗濃茶這種方式來實現一味同心、異體同心的交流,從而實現情感的最大滿足。
另外,日本茶道中還有一種名為「七事式」的點茶吃茶方法。做這種點茶法時,主客的角色是由五張分別寫著「花、月、一、二、三」字樣的小木牌來決定的,目的是在於訓練茶人們隨處做主的能力,每個人都要做到能夠迅速適應在瞬間發生轉換的角色,做到在茶室這塊方寸之地不亂方寸,所有參加者都要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共心。日本在很多重大歷史關頭都能夠隨機應變,靈活應對,以及在日本企業員工身上表現出來的那種所謂的集團主義精神,應該說與以日本茶道為首的日本文化的潛移默化的熏陶應該是不無關系的。經過類似日本茶道這種型範式文化的熏陶之後,同門間彼此無需更多的語言,一個眼神、一個小小的手勢,亦能收到傳神遞意之功,那份默契,以及因那份彼此的默契而萌生的無形的力量,絕非是只知口是心非地高喊口號的人群和族群所能比的。以上,筆者主要從心理文化學的需求理論的角度,參照中國茶道的相關內容,通過對日本茶道的主要修行內容―――「茶事」的考察,分析了日本茶道的特色。眾所周知,日本茶道近似於宗教但不能說它就是宗教,近似於藝能但也不能說它就是藝能。今天,在日本特有的家元制度統帥下,日本茶道更可謂是日本社會文化的一個縮影。它融合佛教、儒教、陰陽道、神道思想之要義為一體,吸納固本之食道、長智之書道、積勇之武道、增美之花道和清神之香道等諸多文化內容之精華,形成了頗具日本特色的綜合性生活文化。自古以來,日本茶道人口分屬的社會階層就很廣泛,既有皇室貴族政客大賈,更不乏地位低微的普通民眾。可以說,日本茶道作為一個綜合性的生活文化體系,從方方面面滿足了日本人的諸多身心要求,每位茶人都可按照適合自己的形式,從日本茶道中獲得一份閑情雅趣,獲得些許心靈的慰藉。研究日本茶道,不僅要涉及植物學、歷史學、文化人類學、心理文化學,還要涉及社會學、倫理學等多學科的理論。筆者衷心地期待有志於日本茶道的研究者,不僅能夠在相關學科理論方面提高修養,更要盡可能去實際修習和嘗試著踐行自己心中認可的茶道精神,唯此才會避免對日本茶道進行盲人摸象式的評議而貽笑大方。
D. 茶事的茶會經過
茶會之前,主人要首先確定主客,即主要的客人,一般為身份較尊貴者,像千利休之於豐臣秀吉。確定了主客之後再確定陪客,這些陪客既要和主客比較熟悉又要和主客有一定的關系。決定客人之後便要開始忙碌的准備茶會了,這期間客人們會來道謝,因為准備工作的繁忙主人只需要在門前接待一下即可。一般茶會的時間為四個小時,太長容易導致客人疲憊,太短又可能無法領會到茶會的真諦。茶會有淡茶會(簡單茶會)和正式茶會兩種,正式茶會還分為「初座」和「後座」兩部分。為了辦好茶會,主人要東奔西跑的選購好茶、好水、茶花、做茶點心及茶食的材料等。茶會之前還要把茶室、茶庭打掃的乾乾凈凈,客人提前到達之後,在茶庭的草棚中坐下來觀賞茶庭並體會主人的用心,然後入茶室就座,這叫「初座」。主人便開始表演添炭技法,因為整個茶會中要添三次炭(正式茶會的炭要用櫻樹木炭),所以這次就稱為「初炭」。之後主人送上茶食,日語為「懷石料理」(據說和尚們坐禪飢餓時將烤熱的石頭揣在懷里以減少飢餓感,故稱)。用完茶食之後,客人到茶庭休息,此為「中立」。之後再次入茶室,這才是「後座」。後座是茶會的主要部分,在嚴肅的氣氛中,主人為客人點濃茶,然後添炭(後炭)之後再點薄茶。稍後,主人與客人互相道別,茶會到此結束。
茶會通常有紀錄,紀錄的內容包括與會眾、壁龕裝飾、茶具、飯菜、點心等情況,有時還加入與會眾的談話摘要和紀錄者的評論。這種紀錄叫「會記」。古代有很多著名茶會的會記流傳下來,成為現代珍貴的資料,如《松屋會記》、《天王寺屋會記》、《今井宗久茶道記書拔》、《宗湛日記》等被稱為四大會記。
E. 中國和日本茶文化的區別
中國和日本茶文化的區別
一、內涵不同
日本茶道內容簡單,審美情趣要求不對稱,是以不平衡為前提,日本茶道更突出了中國禪宗的苦、寂。如在茶道中使用的茶碗,以姿態不正者為上,其碗口歪斜,表面凹凸不平,圖案不對稱,陶釉也不均勻;日本的茶道室內,故意在地上地下,開一些不對稱的窗,著各樣的色彩。日本茶道既重精神又重形式,有一整套煮茶、泡茶、品茶的規定程序,還很講究著裝,表現莊重、嚴肅。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是:「和」,主人與客人之間的和睦;「敬」,上下關系分明,有禮有節;「清」,茶室茶具的清潔,人心的清白;「寂」,茶事上恬靜的氣氛。茶人們莊重的表情。可見,日本茶道的重點在「道」,旨在修身養性、參悟大道。
而中國的茶文化體現儒家、道教、佛教的思想,多源合流,是以道家「五行和諧」與儒家「中庸原則」為前提,內容豐富,思想深刻廣博,有發揮創造的空間。中國茶文化重精神而輕形式,其基本精神可用四個字來概括,即「廉」,廉儉育德;「美」,美真康樂;「和」,和誠處世;「敬」,敬愛為人。中國茶文化的表現形式是茶藝,茶藝的重點在「藝」,重在習茶藝術,以獲得審美享受。中國茶文化不太講究著裝,喝茶隨意,不嚴肅、不莊重。中國老百姓在家中會斟上一壺茶招待親朋好友或一大早,在餐館中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悠閑的喝早茶等等。
二、構成要素不同
日本茶道的構成要素有5個方面,即茶食、點茶、茶花、建築、道具。
所謂茶食是指一湯三菜,即大醬湯、涼拌菜、燉菜、烤魚。點茶是指風爐和地爐(11月至第二年的4月使用地爐,5月至10月使用風爐)。
茶花是指根據月份烹茶時插入的花。1月乙女椿,2月菜花(利休逝世紀念日2月28日),3月紅乙女椿,4月牡丹,5月谷空木和大山忘,6月木天蓼、薊,7月矢筈芒、女郎花、桔梗、秋海棠、御簾,8月玉紫陽花、金水,9月紅芙蓉,10月櫻蓼、秋海棠、秋麒麟草,11月白玉椿,12月藪椿。
建築是指茶庭和茶室,相當於中國等候和品茶的地方。
道具有壁龕、燒水、添炭、點茶、茶事等大類。這些大類又可以進一步細分:壁龕有掛軸、花瓶、香盒;燒水有風爐、地爐、茶釜、爐灰;添炭有炭斗、釜環、火箸、釜墊、灰器;點茶有濃茶小罐、茶罐囊、薄茶盒、貯茶盒、茶碗、茶勺、茶刷、清水罐、水注、水勺、水勺筒、釜蓋承、污水罐、茶巾、絹巾、茶具架、濃茶小罐、茶罐囊;茶事又分茶庭和茶食兩類。
茶庭有熱水桶、水桶、水勺、露地斗笠、露地草鞋、露地木屐、圓座墊,茶食有食案、飯碗、醬湯碗、燉菜碗、清湯碗、飯器、飯勺、鍋巴湯壺、招待圓盤、招待長盤、冷盤碟、酒壺、酒杯、杯台、烤魚盤、酒菜盤、勸菜缽、鹹菜缽、中節箸,兩尖箸,尾節箸、飯箸。
中國茶文化構成要素有茶藝、茶人、主題、程序、環境5個方面,所謂茶藝是指制茶、烹茶、飲茶的技術,如「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等;茶人是指烹茶人和飲茶人;主題是指「友誼」,友誼是永恆的主題;程序是指茶的全過程;環境是指品茶的環境。
三、製作工藝不同
日本茶道烹茶時講究精細的茶末,而中國講究茶葉,中國在制茶技藝方面很講究,講究「四要」和「三法」,所謂「四要」指的是精茶、真水、活火、妙器。精茶,即色、香、味、形俱佳的茶;真水,即清———無色、透明,活———流動的水,輕———比重輕的軟水,甘———水味淡甜,冽———水溫冷、寒的水;活火,即指燃料潔凈,無異味,燃燒力強。
有火焰;妙器,即精美的茶具。所謂「三法」是指制茶法(有蒸青制茶法和炒青制茶法兩種)、烹茶法(有煮茶法、煎茶法、沖茶法三類)、佐茶法(有單純式和混合式兩種方式),而日本茶道只是注重過程禮儀化,在行禮方面分真、行、草三個級別。並不講究製作工藝,一般以煎茶法為主。
四、流派不同
日本茶道主要以三千家為流派的禪宗茶道。茶室設計各有風格:表千家(第三子江岑宗左)不審庵茶室、里千家(第四子仙叟宗室)今日庵茶室、武者小路千家(第二子一翁宗守)官休庵茶室。這三千家都是千利休的兒子。千利休是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是一位偉大的茶道藝術家,扞衛了茶道藝術理念,還創立了傳飲法。而中國茶文化有四大流派,即貴族、雅士、禪宗、世俗。貴族就是重在茶之品,旨在誇示富貴;雅士,就是重在茶之韻,旨在藝術欣賞;禪宗,就是重在茶之德,旨在參禪悟道;世俗,就是重在茶之味,旨在享樂人生。
F. 日本人喝茶的禮儀
茶道非常注重場所,通常在茶館舉行。茶室大小不一。大多數茶館的大小是「四個半棧」,那些小於四個半棧的稱為「小房間」,那些大於四個半棧的稱為「寬房間」。茶館的結構和陳設基本上是一個陶瓷炭爐和一個茶壺在中間。茶碗和各種各樣的器具放在爐子前,主人和客人的座位和床供主人休息。接待客人時,客人入座後,主持儀式的茶師會點燃炭火,煮沸開水,按規定泡茶或抹茶(用竹製茶匙按一定動作將茶碗中的茶攪拌成泡沫),然後依次呈遞給客人。
要求客人用雙手恭敬地接受茶,首先要謝謝你,然後將碗轉動三次,輕輕喝,慢慢喝,然後將茶退回。點茶、煮茶、泡茶和獻茶是茶道的主要部分,需要特殊的技能和訓練。茶道茶分為「圓飲」和「單飲」兩種形式。輪飲是指客人輪流品嘗一碗茶,單飲是指每個客人都有一碗茶。喝茶後,客人們習慣於欣賞和贊美各種茶具。最後,客人鞠躬向主人告別,主人熱情地送他們。
茶道也注重遵循「四大法則」和「七大法則」。這四條規則指的是「和諧、尊重、純潔和沉默」,這是茶道的精髓。「和諧與尊重」指的是主人和客人之間應該擁有的精神、態度和措辭。「清奇」意味著茶室和茶園應該保持安靜和優雅。七種方法:提前泡茶,提前放木炭,茶室冬暖夏涼,室內插花要保持自然美,觀察時間,准備雨具,時刻把客人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