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山茶花
Ⅰ 福州市的市花是什麼花
福州市的市花是茉莉花,別名: 茉莉,拉丁文名:Jasminum sambac (L.) Ait,木犀科、 素馨屬內直立或攀援灌木,高達3米。容小枝圓柱形或稍壓扁狀,有時中空,疏被柔毛。葉對生,單葉,葉片紙質,圓形、橢圓形、卵狀橢圓形或倒卵形,兩端圓或鈍,基部有時微心形,在上面稍凹入或凹起,下面凸起,細脈在兩面常明顯,微凸起,除下面脈腋間常具簇毛外,其餘無毛;裂片長圓形至近圓形,先端圓或鈍。果球形,呈紫黑色。花期5-8月,果期7-9月。茉莉的花極香,為著名的花茶原料及重要的香精原料;花、葉葯用治目赤腫痛,並有止咳化痰之效。
Ⅱ 福建省各地市級的市花,市樹,別稱,稱呼
福建省各市的市花: 福州: 茉莉花 茉莉花為純潔,熱情,與和藹可親的象徵,是愛情之花,友誼之花. 廈門,三明,惠安: 葉子花(又名三角梅) 葉子花是堅忍不拔,頑強奮進的象徵.19世紀30年代,葉子花就落戶於廈門.1986年10月23日,廈門市人大會第二十三次會議,決定葉子花為市花. 泉州 :刺桐花 刺桐花是阿根廷的國花,被認為是吉祥如意的象徵.泉州人愛刺桐花,把它作為"瑞木".是泉州的特殊標志和象徵.於1986年10月當選為泉州市花. 漳州: 水仙花 中國水仙花是聖潔,美麗,吉祥,高尚的象徵. 三明: 杜鵑花 杜鵑花是熱情純真,吉祥美好的象徵.民間根據杜鵑花隨杜鵑鳥鳴叫而開放的現象,因而稱之為杜鵑花.杜鵑花在春,夏開花,花朵繁密,花色豐富,花期長,開放時,熱烈奔放,鮮艷奪目,是深受中國人民熱愛的名花之一. 龍岩 :蘭花,山茶花 蘭花是我們民族的精神和堅貞,美好,高潔,典雅的象徵.在龍岩市,人們愛蘭養蘭之風已久,蔚成風尚. 山茶花在中國是勝利之花.象徵勇敢,正派和善於斗爭.又是友誼的象徵.也是世界上普遍採用的禮儀花卉. 南平: 百合花 我國自古以來就把百合花視為幸福,吉祥和如意的象徵.世界上不少地區的人們也很欣賞百合花.把它作為聖潔的象徵. 市樹: 福建省有6個設區市分別確定了自己的市樹。其中,福州市樹為榕樹(1985年確定);廈門市樹為鳳凰木(1986年確定);泉州市樹為刺桐(1987年確定);三明市樹為黃花槐、紅花紫荊(1991年確定);莆田市樹為荔枝樹(1993年確定);龍岩市樹為樟樹(1997年確定)。 廈門--鷺 福州--榕 漳州--薌 泉州--鯉/桐 莆田--荔 南平--延(閩北) 龍岩--(閩西) 寧德--蕉(閩東) 泉州惠安----螺 泉州德化----潯 泉州南安----柳 泉州安溪----溪 漳州南靖----靖 漳州東山----陵 廈門同安----銀 廈門市翔安區馬巷鎮----舫 金門----浯 南平建甌----芝 南平政和----熊 南平邵武----鐵 南平建陽----潭 南平浦城----浦 寧德福安----韓 寧德福鼎----桐 寧德霞浦----松 寧德周寧----獅 寧德壽寧----鰲 寧德柘榮----柳 福州閩清----梅 福州平潭----嵐 福州永泰----樟 福州羅源----羅 福州長樂----航 福州福清----融 三明永安----燕 三明大田----岩 三明泰寧----杉 三明尤溪----沈 三明將樂----鏞 三明沙縣----虯 三明建寧----睢 龍岩長汀----汀 龍岩漳平----菁 龍岩連城----蓮
Ⅲ 國慶自駕游有什麼好的路線
肯定是雲南呀!!雲南雲南雲南!(破音)
雲南超級適合自駕游的,有一點是因為……其他交通方式都有些麻煩,很多景點都無法直達。所以自己開車是最方便的!其次就是沿路景色真的超美,湖泊、草原、森林、雪山、古寨……等等等等,一路你可以看到好多種不同的景觀,總之就是超美!(原諒我的詞窮咳咳…)
先放張圖↓
Ⅳ 跪求~關於寧德的一切資料(有出生的名人,或者地理資料都可以啊!)各位"大蝦"大發慈悲幫個忙啊!
寧德市位於福建省東北部,俗稱閩東,介於北緯 26°17』—27°41』,東經118°32』—120°52』之間。面積13452.4平方千米。轄蕉城區,福安、福鼎2市,霞浦、古田、屏南、壽寧、周寧、柘榮6縣。人口323.57萬,其中畲族近20萬(佔全國畲族人口的40%)。通行閩東方言,沿海多處講閩南方言,個別地方講莆仙方言,北部部分地區講閩北方言,壽寧北部講吳方言,福安蘭筧是客家方言島。
寧德山青水秀,廣闊的山地盛產林、茶、果、竹等經濟作物,茶葉、食用菌、四季柚、檳榔芋、晚熟荔枝、晚熟龍眼、油柰、無核柿、板栗等暢銷海內外,是發展名優特稀農副產品的好基地。寧德還盛產大黃魚、石斑魚、對蝦、二都蚶、劍蟶等海珍品。
寧德地貌類型復雜多樣,溪流縱橫交錯,形成眾多秀麗景觀。主要有國家級風景區「海上仙都」福鼎太姥山、屏南鴛鴦溪、「華東第一瀑」周寧九龍祭瀑布群、「十里水街」屏南白水洋、古田翠屏湖、柘榮東獅山、蕉城支提山、南祭山等名山秀水和「海上天湖」蕉城三都澳、霞浦下滸海灘、福鼎嵛山島、福安白馬門等濱海風光。在人文景觀方面,有蕉城支提寺(全國佛教重點寺院之一)、那羅寺、古田臨水宮、霞浦媽祖行宮、蕉城天後宮、杉洋林公廟等祭祀廟宇。而且,區內生態環境保護完好,奇花異草、名木佳果、珍稀動物種類繁多,是我國唯一的大黃魚、鴛鴦自然保護區和全國著名的食用菌、茶果之鄉,是難得的避暑休閑、觀光度假、獵奇攬勝和開展水上運動、組織農業生態游的優良場所。寧德市是全國著名的畲族人口聚居區,畲族風情豐富多彩,從畲族的賽歌對歌、婚禮儀式、傳統體育到畲族的服飾、飲食、民居等民俗文化都十分獨特,擁有中華畲族文化宮等旅遊景點。
寧德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文化源遠流長,積淀深厚。既有霞浦黃瓜山遺址(距今3500年歷史)、福鼎南廣古窯址、馬欄山遺址,霞浦大京、福鼎冷城、玉塘、屏南甘棠等古城堡,蕉城中興紫國師塔、福安倪下石塔、興雲寺捨得塔、古田吉祥寺塔等古塔等名勝古跡,又有開閩第一仕士薛令之、抗倭英雄戚繼光、陳普、林振翰、林聰、謝翱、袁天祿等歷史名人祠墓,古田朱熹魁龍書院、壽寧馮夢龍官宦遺址,霞浦赤岸日本空海法師入唐漂著地等歷代名人文化遺跡。寧德還是著名的革命老蘇區,有福安柏柱洋閩東蘇維埃政府駐地、閩東革命紀念館等重要革命史跡。
福建有兩個天然大花園,一個是廈門"海上花園",另一個就是永福"高山花園"。永福,處福建最南端的高山盆地,是漳平市高山區的一個鄉鎮:群山環抱,一馬平川|,四季如春,有"小廬山"的美譽。這里不愧為國十大花卉生產基地之一,處處洋溢著花的氣息,處處渲染著花的色彩。
走進永福,如同走進一個花花世界。花圃、田壟,是花,房前屋後,街上店內,是花;眼裡看到的是花,嘴邊"咀嚼"的是花,鼻中嗅到的也是花;紅的,白的,紫的,黃的,花色繽紛$蘭花、杜鵲、瑞香、鐵樹、山茶花等花卉百餘類一千多個品種,見過的,沒有見過的,叫得出名的,叫不出名的,花樣實在繁多。在這里,才真正體驗到古人言"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個中滋味。
永福人"拈花惹草"並非一時之興,已有700多年的歷史。早在南宋時,永福所產蘭花、茶花、瑞香等名花便已螢聲江南,清代時遠銷東南亞各國。據說,清嘉慶八年,永福仙宮李鄒春向朝廷進貢的一盆珍品素心蘭,四季開花,馨香四溢,令皇顏大悅,而賜封"進寶狀元"。當地族譜中記載的這則逸事,還有當地廣為傳頌的"八仙"之一花仙鐵拐李與永福的神話傳說,泄露了花鄉永福的底蘊。
花為緣。花與永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演繹出瑰麗多彩的花的故事與傳說。花為媒。花結出了永福"中國杜鵲花之鄉"的果實,花又成就了永福的一方經濟。
有了花,永福福祥永駐g有了花,永福人永遠有福。而尋花永福,看一看花色,聞一聞花香,沾一沾"花鄉"的福氣也有福!
Ⅳ 榜頭白氏的分布
歷史
明宣德八年(1433年),二世白華泉率家徙居南安二十八都(今翔雲、英都、東田交界處)榜頭(舊址,現興建水庫)。一說徙居南安十八都黃芩。其裔去向不明。
浙江溫州、平陽白氏是安溪榜頭白逸宇裔孫,昭穆輩序同編。據榜頭、平陽《白氏家譜》記載:首徙浙江的是五世白祖勝(迪魁)和白尾奴。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七世白文靜(諱慕貞),由坑墘徙居平陽龍尾的龍潭嶴。祖宇迄今保存完整。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七世白明台(諱彌炳,又名敦魯)及其兄白明我(諱彌著)並侄白而挺(字學聖,謚保真),由宮兜徙居平陽騰蛟的湖竇村,即今半月沉江的湖竇大祖宇。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雪溪派系四世白玄賜(文山)之裔,自七世起,全部徙居溫州三十六都江南沙頭上村。明末清初,坑內、下埔、坑墘等地白氏,又陸續徙居溫平地區。
浙江的湖州、杭州、處州等地,江蘇的宜興,閩東北的霞浦牙城、福鼎沙埕、建陽水吉、建甌七里街等地的白氏,均有自浙江溫州、平陽白氏徙居的裔孫。此外,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十一世白廷相、白廷伍,由安溪依仁的榜頭、赤嶺山,徙居建陽水吉鎮上排村。白廷法,徙居邵武。
九世白文高、白治仔,徙居廣東潮州;九世白媽陰、白媽弟,徙居廣東海豐。十世白應旋、白應韜、白應仕、白應智,徙居江西;十三世白應璧,徙居江西垟下章。
清雍正、乾隆年間,十二世白進益、白拱照和十三世白玩,徙居廈門。抗日戰爭前夕,白如玉、白錫平(福地),由日本回廈門開辦全市第一家鐵工廠。抗戰後和解放前後,均有榜頭白氏宗賢徙居廈門。現廈門市聚居白氏之裔6000多人。
在香港觀山白增棋於抗戰前後徙港經商,大多數人則是近二十年來獲准抵港的白氏宗親。二十一世白炳文、白木柯,由坑內徙居澳門。其中宗親白子為、白圻甫、白玉環、白植活、白水清等在港均事業有成。
榜頭白姓入台最早者有「兩說」:一是明末;二是清順治、康熙間。《台灣通志》(1969年6月版)載:「白氏入台,始自明末。」《安溪縣志》(1994年4月版)載:「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龍門榜頭裔孫白圭,移住台灣旗後(今高雄市)蓋寮捕魚。」安溪榜頭《白氏族譜》(1989年12月版)載:「最早遷居台灣的,是九世的福海宗親白家節,約當順治末康熙初,鄭成功收復台灣時,家節即徙遷台灣的鹿港。」此後,榜頭白氏紛紛遷台。《安溪縣志》等書載:「清代,安溪人遷台開墾者不少,僅龍門榜頭白逸宇派系遷台達200多人。」白氏族人渡台,大部在彰化、台中、南投一帶。目前,此三縣(市)白氏人口約佔台灣白氏族人的一半以上。白姓在台灣「百家姓」排序名列第64位。在台榜頭白氏裔孫達3萬多人。
據《安溪縣志》和《新加坡白氏公會五十周年(1933~1983)紀念特刊》、《安溪榜頭白氏族譜》等書載:安溪榜頭白氏族人,最早南徙者在清道光、咸豐年間。
緬甸最早南徙者是十五世白天注,於清咸豐三年(1853年),旅居緬甸賽羌,與緬女結婚生六男,繁衍白氏裔孫。清光緒、宣統年間(1875~1911年),白雁塔、白錫豹往緬甸;白湖往仰光;十七世白香、白慈仁、白文港徙居緬甸。
印度尼西亞清咸豐、同治年間(1851~1874年),十五世白光沛、白光國,十六世白旁、白宣往印尼;白成章(友明)、白茂林於民國24年(1935年)移居印尼泗水;十九世白瑞裕、白水龍、白拱辰和二十世白春土,徙居印尼。
馬來西亞清咸豐年間(1851~1861年),十六世白新衙、白進宗,十七世白雙賓和十八世白熟目、白文簡,徙居檳城;十七世白深澳、白文德、白文興、白文良、白來珠、白來玉,徙居吉隆坡;十八世白金榜、白得意、白旺獅、白契弟、白朝水,徙居馬來亞。
泰國
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十六世白綠竹,十七世白永鄰,十八世白青雲、白輝煌、白清火、白玉桂,徙居泰國。白招福往暹羅;白招治於1980年帶五男三女,徙居泰國。
越南
十九世白瓊棠,徙居越南。
新加坡
清咸豐、同治年間(1851~1874年),十六世白烏糴徙居新加坡。十五世白新佑及其五子,十六世白宜、白昌、白俾,徙居星洲。其中,白那、白心正、白辦、白振華等在新加坡事業有成。
日本、美國
民國17年(1928年),白東榮隨父從台灣徙居日本神戶,曾任日本神戶華僑總會主席。白招治,在柬戰期間,攜眷移居泰國難民營,再徙居美國,分別定居加利福尼亞州、明尼蘇達州及芝加哥。白秋水,民國12年(1923年)往緬甸經商,曾任緬甸安溪會館理事長。1975年隨子白宗熒(內科腎臟專家、醫學博士)徙居美國南加州,擔任該州福建同鄉會理事,白宗熒則任該會顧問。
溫州白氏分布
(總計人口50000人) 長房月溪派 養浩 祖勝、尾奴 養湛 漢成 岐山 標拔、標第 三房碧溪派 坪山 憲升 標廷 漢宗 漢石 居洛 萃卿 漢和 漢炎 漢暢 漢鼎 漢選 主器、迪吉、士允 文璣 文靜 梧山 學鴻 文祉 漢擇 漢赤 標起 元享 漢秉 仁山 燝位 壽山 鳳騰、鳳朝、鳳起 良聚、良養 良知、良盛 福山 學聖 敦魯 學高、學潘 文介 學彥 祖法 四房雪溪派 文肇 居期 漢昂 學恕 可觀三兄弟 派系 徙甌始祖 徙甌時間 後裔分布 長房月溪派 養浩 五世祖勝、尾奴 明成化、弘治年間(1465-1505) 失考 養湛 九世漢成及次子振玉、四子標蘭五子贊玉、六子繼孚 清順治、康熙年間(1644-1722) 初至瑞安,轉徙北港,初居水頭溪頭對岸,再徙水頭麻園面前山。現有190人,其中轉徙福鼎沙埕的標蘭後裔160人,俱水頭麻園的繼孚後裔30人,其餘不詳,據說有轉徙玉環象山等地,無通譜。 岐山 十世標拔標第 康熙四十五年(1706) 平陽二十二都金鄉東門外楊梅山坎頭(今屬蒼南),現有100人。標第後人失考。 九世憲升 崇禎壬申(1632) 平陽,失考。 十世標廷 康熙年間(1662-1722) 平陽浦亭張家腰(今屬蒼南),330人,其中張家腰280人,蒲門王孫闕50人。 三房碧溪派 坪山 九世漢宗 順治年間(1644-1661) 初居南安虎岫,轉徙平陽龍尾南彩頭,至十三世失考。 九世漢石 順治年間(1644-1661) 初居南安虎岫,轉徙平陽龍尾油樹下,始祖漢石不詳,據傳入贅張家,今該支系尊其子標坤為遷甌始遷祖。840人,其中龍尾及平陽各地720人,寧波鄞縣40人,杭州30人,甌海白象10人,瑞安竹排頭20人,福建霞浦10人,江蘇宜興10人。 十世居洛 順治年間(1644-1661) 平陽,不詳。 八世萃卿(超凡) 順治年間(1644-1661) 平陽,不詳。 九世漢和 順治年間(1644-1661) 平陽宰清鄉四十二都碧溪,至十三世失考。 九世漢炎 順治年間(1644-1661) 平陽宰清鄉四十二都碧溪棋盤石,至十三世轉徙杭州,失聯系,無通譜。 九世漢暢 順治年間(1644-1661) 平陽三十五都小亭(今屬蒼南),至十三世失考。 九世漢鼎 崇禎年間(1628-1645) 平陽四十二都墓庵山(今騰蛟鎮騰帶村),後入贅瑞安石龍潘家之陳氏,越數年,偕妣返回平陽,居楊山下(今屬鳳巢鄉),730人,其中楊山下80人,洞橋頭十八「土盾」130人,瑞安方門60人,平陽坑東嶴100人,福鼎秦嶼王子山170人,杭州楊梅山90人,松陽孔馬堂50人湖州長興50人。 九世漢選 崇禎壬申(1362) 湖竇。2100人。其中湖竇50人,水頭鎮林坑150人,瑞安大坑底100人,青田王「土貢」坑竹葉350人,杭州150人,蒼南金鄉湖裡400人,炎亭100人,江西洋下章100人,泰順南院300人,瑞安鳳翔嶴100人,文成100人,寧波象山200人。 十二世主器、迪吉、士允三兄弟 崇禎年間(1628-1645) 平陽二十二都金鄉,失考。 七世文璣 崇禎年間(1628-1645) 平陽,不詳。 七世文靜 萬曆辛丑(1601) 平陽宰清鄉四十二都駟馬雙溪口,火災後長玉田居四十四都樟陽(今屬鳳卧鎮),後轉徙龍潭壩(今龍尾鄉龍嶴村)。次,無傳。三振田,後定居黃施嶴。四愛田四十四都鳳林庵基(今屬鳳卧鎮)。12350人。其中平陽龍尾2000人,騰蛟鎮650人,水頭鎮500人,鳳卧鎮100人,山門鎮100人,曉坑鄉1000人,懷溪鄉100人,維新鄉100人,南雁鎮70人,鰲江鎮900人,昆陽鎮50人,鹿城100人,甌海500人,龍灣50人,瑞安350人,文成150人,蒼南300人,永嘉50人,麗水50人,青田100人,龍泉100人,遂昌400人,吳興400人,安吉300人,德清700人,長興500人,餘杭450人,武康1000人,富陽200人,舟山50人,江蘇宜興150人,溧陽200人,溧水230人,福建霞浦300人,武夷山50人,建甌100人。 梧山 八世學鴻 平陽,失考。 七世文祉及子 康熙年間(1662-1722) 平陽,失考。 九世漢擇 崇禎或順治年間(1628-1661) 平陽嶺門,後轉徙永嘉徐嶴小葉山,再徙永嘉橋下、溫州等地,110人。 九世漢赤 順治年間(1644-1661) 平陽嶺門後卜居墩頭。2350人。其中駟馬250人梅亭220人,嶺門80人,文成樟台鄉山坑村320人,里陽鄉鄭「土貢」頭220人,山茶花70人,瑞安牛橋430人,杭州古城130人,蒼南龍港沙坡80人,福鼎嶺頭30人,泰順新浦鄉白牛坑50人,霞浦120人,松陽200人,溫州鹿城150人。 十世標起(三英) 康熙年間(1662-1722) 遷福鼎一都下嶼木里(今福鼎前岐雙嶼鄉),150人。 十一世元享 康熙五十一年(1712) 青田八都石庄外洋(今屬文成),120人。 九世漢秉 康熙年間(1662-1722) 平陽,原住墩頭,後轉徙何處不詳。 仁山 十一世燝位 不詳 平陽,鳳巢鄉。300人。其中鳳巢200人,瑞安蕉石100人。 壽山 九世鳳騰、鳳朝、鳳起三兄弟 不詳 溫州,不詳 八世良聚、良養兩兄弟 不詳 平陽,失考。 八世良知、良盛兩兄弟 崇禎年間(1628-1645) 良知不詳。良盛次子漢理定居平陽親仁鄉二十五都芙蓉橋(今屬蒼南),傳三世,長燝藝之裔轉徙樂清和象山定山區大坭洋蒲白墩,次燝文、三燝徽後裔聚平陽芙蓉橋小雲兜(今屬蒼南),350人。其中蒼南宜山芙蓉橋120人,石塘青山30人,樂清雙港渡70人,象山蒲白墩130人。 福山 八世學聖 崇禎年間(1628-1645) 平陽,湖竇,失考。 七世敦魯 崇禎年間(1628-1645) 平陽,湖竇,11280人,其中平陽騰蛟2500人,龍尾鄉350人,鶴溪鎮100人,水頭鎮200人,鳳卧鎮50人,鰲江鎮100人,昆陽鎮100人,溫州鹿城300人,瑞安200人,樂清1200人,文成100人,蒼南50人,麗水350人,松陽100人,青田50人,吳興550人,安吉600人,德清700人,平湖250人,嘉善300人,嘉興100人,餘杭1300人,富陽200人,杭州市區80人,江蘇宜興1300人,福建福鼎100人。 八世學高、學潘兩兄弟 崇禎年間(1628-1645) 崇禎間攜父骨殖隨叔敦魯一起徙居湖竇,今該支派尊明我為始遷祖,10480人。其中平陽騰蛟2000人,龍尾鄉300人,鶴溪鎮20人,水頭鎮400人,鳳卧鎮50人,山門鎮800人,曉坑鄉750人,懷溪鄉20人,鬧村鄉10人,南雁鎮60人,鰲江鎮100人,昆陽鎮100人,溫州鹿城700人,甌海300人,泰順100人,瑞安1320人,文成100人,蒼南50人,永嘉350人,松陽200人,景寧300人,吳興200人,德清700人,長興200人,餘杭200人,杭州市區120人,江蘇宜興600人,福建霞浦200人,政和50人,建甌70人,建陽70人,順昌60人,安徽蕪湖30人。 七世文介 不詳 溫州,失考。 八世學彥 不詳 溫州,失考。 八世祖法 不詳 溫州,失考。 四房雪溪派 七世文肇、子學執、孫漢福 不詳 平陽四十七都狀元內,今狀元內已無該支系後裔。 八世居期、子漢告、漢中 康熙廿五年(1686) 徙居永嘉三十六都江南上村(今屬鹿城),900人,其中江南上村800人,溫州市區100人。 九世漢昂、子標法 不詳 始居瑞安、平陽等地,後長子燝建從瑞安轉徙玉環,再徙象山,現住碶頭上白家。次子燝魁、三子燝位、四子燝邦,由平陽遷玉環,後移象山,現魁裔住外洋,位裔住小太平,邦裔住黃盤嶴,部分通譜。 九世學恕 順治甲申(1644) 攜漢景、漢卜、招英、漢輔、漢挺五子入徙平陽,初居墩頭,後,長漢景失傳,次漢卜轉徙慕賢西鄉十三都錢倉小山洋(今屬錢倉鎮),1150人,其中小山洋380人,錢倉150人,下河100人,鰲江70人,鰲江鸛巢100人,西塘30人,昆陽10人,蒼南宜山100人,龍港30人,老碼道120人,溫州鹿城30人,樂清30人。三招英,移居處州松陽,無通譜,不詳。四漢輔,過繼福山派下學潘為子。五漢 轉徙金鄉洪嶺頭(今屬蒼南),800人,其中洪嶺頭150人,象山上白家黃盤嶴650人。 七世可觀 不詳 溫州,失考
Ⅵ 民國時期閩東四大才女是丘提,還有三位是誰呢
悠悠歷史,浩浩海疆,閩東千年的文明積淀,賦予這塊土地獨特的文化氣息,也培育了無數傑出的人物,包括不少才華橫溢的知識女性。
這其中,就有被後人稱為「閩東四大才女」的藝術家。她們分別是出自福安韓陽的詩人曹英庄、蕉城霍童的畫家潘玉珂,以及出自霞浦的考古學家,書法家游壽和畫家丘堤。
這四位閩東才女都出生在清朝末年,都曾就讀於福建省立女子師范學校。彼此都有過密切的往來。今天,我們就為您講述其中兩位出生於霞浦縣城的才女——游壽和丘堤的故事。
霞浦縣舊城區東邊的縣後街,是當地現存最古老的街巷之一,清末明初就有五泉書院,泉州會館以及達官貴人的院落。因其中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比喻為霞浦的「三坊七巷」,1906年,游壽和丘堤就先後出生在這里。
清朝年間,游家人才輩出,連出三名進士。游壽的高祖游光繹為乾隆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陝西道監察御史,歸閩後任福州鰲峰書院山長(即院長),一代名臣林則徐即出其門下。
游壽的父親游學誠,曾為福寧府郡中學堂監督,一生致力於教學事業,不僅博學,思想也很開明,被譽為「福寧五縣文教領袖」。游壽正是出生在這樣一個書香世家,逐步成長為閩東第一才女。
與游家相隔僅百米的丘家也有著相似的家學淵源。丘堤原名邱碧珍,字秀昆。其祖父兆蘭,官居五品直錄州(陝西省榆林市)同知(副知州)。其父和元清宣統三年(1911年)府試正科貢生,27歲為福寧府商務董事,並擔選為國民會議議事,丘堤也在官辦小學念書,相似的家庭環境與求學經歷,使她倆從小就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1919年,游壽與丘堤同時考入福建省立女子師范學校。此後她們漸漸開始尋找適合自己的道路,努力往不同的方向紮根生長,綻放出性格迥異但是又同樣摧殘奪目的生命之花。
游壽的老師鄧儀中先生,文章書法俱佳,教課授徒以嚴正著稱。 游壽一直記得,鄧先生嚴格要求學生文章,書法必須工整,否則勒令重寫。
游壽 行書《令狐楚望春詞軸》
1925年底,游壽從福州女子師范學院畢業回到霞浦縣,游壽的父親去世。20歲的游壽受鄉人推舉,接替父親的工作,繼任霞浦縣立女子高等小學校長,開始了最初的教學生涯。
四年後,為了繼續求學深造,游壽考入當時最高學府國立中央大學(現南京大學)中文系,師從文學院院長、國學大師胡小石先生等名家,研習先秦文學、考古學、古器物學、書法等傳統國學。游壽韜光養晦,潛心深造,理論素養和書法功力逐漸深厚。
1948年(前排右三胡小石先生,後排左一游壽先生)
游壽 臨小克鼎
1931年游壽在廈門集美師范大學任教,她一邊教學一邊和謝冰瑩等人共同創辦文學月刊《燈塔》傳播青春的夢想和激情,謝冰瑩曾深情回憶起,與游壽創辦文學月刊的情景,「每個人不但出力而且出錢,從寫稿到編輯、校對跑印刷所都是我們幾個人,刊物出版後在小小的廈門,曾開出一朵燦爛的鮮花。」此時游壽與冰心 廬隱(作家)林徽因(作家、建築學家)被時人譽為「福建四才女」。
1933年,在廈1月,游壽在南京與時任民國最高法院法官的霞浦同鄉陳士誠結為伴侶。婚後生有一子,但不幸因麻疹而夭折。游壽因此十分傷感。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游壽滿懷抗日熱情在江西參加了由曾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雷潔瓊組織的婦女抗戰救國運動。
1943年,游壽應同學曾昭燏之邀,到四川李庄任國立博物院籌備處助理,這位曾昭燏是晚清重臣曾國潘的堂曾孫女,中國傑出的考古學家,生前曾任南京博物院院長,游壽協助她整理古代的青銅器,玉器甲骨文物及金石頭拓片,在李庄的歲月,是游壽人生最為充實的一段時光,她完成了《金文策命文辭賞賜儀物》
《漢魏隋唐金石文獻論叢》等一批重要學術論著和《山茶花賦》《山居志序》等一大批文采飛揚的詩文作品。鑄就了游壽學術研究的第一個輝煌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游壽先後到國立南京大學,山東師范學院中文系任教。
1957年10月,游壽主動報名「支援邊疆建設」,與丈夫陳士誠來到黑龍江哈爾濱師范大學,先後擔任中文系、歷史系副教授、教授。
在考古研究與日常教學中,游壽融匯貫通探求古文,大篆,籀樹之分,剖析其中的奧妙,長此以往,游壽歷代文字特點瞭然於胸,在書法創作時,她可以嫻熟地運用篆隸 魏 楷等多種字體,顯示出兼具歷史學家和古文字學家身份的書法家特質,據說當時國內能讀懂甲骨金文的不足十人,而游壽則是其中之一,她的特殊才學後來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重視。
游壽《曶鼎銘文節釋》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1972年,闊別了家鄉36年後,游壽第一次回到了故鄉霞浦,站在縣後街老屋的門前,游壽想起了少女時代在這里秉燭夜讀的日子,不由感慨萬分,親筆題寫了「炳燭齋舊廬」的匾額。
晚年的游壽生活儉朴,潛心治學。她晚年最重要的成果,一是為黑龍江的古人類活動找到了重要依據,解開了鮮卑族拓跋部的起源之謎,改寫了《中國歷史》教科書的相關論述。二是確定了霞浦赤岸為日本空海大師入唐時的登陸地。
1994年2月,游壽先生病逝於哈爾濱,享年八十九歲。她就像"炳燭齋"里的那根蠟燭,自己慢慢的燃盡,卻照亮了考古學術的殿堂,映紅了書法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