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是誰的
1. 茶花女是誰的作品
《茶花女》是法國著名作家 亞歷山大·仲馬(Alexandre Dumas,1824年7月27日-1895年11月27日)的專代表作,他為了與同為作家屬的父親作區別,多稱小仲馬(Dumas, fils)。他本身是法國劇作家、小說家。《茶花女》是小仲馬的代表作。
《茶花女》(La traviata)亦是朱塞佩·威爾第(Giuseppe Verdi)作曲的四幕歌劇。義大利文劇本由皮亞威(Francesco Maria Piave)編寫,改編自亞歷山大·仲馬於1848年出版的小說《茶花女》(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La dame aux Camélias)。歌劇於1853年3月6日在威尼斯鳳凰歌劇院(Teatro la Fenice)首演。作品名稱「La traviata」解作「流浪的婦人」,或「失落的人」。
故事的原著小說,亦被改拍成電影《茶花女》(Camille)(1936)。《情陷紅磨坊》(Moulin Rouge!)(2001)亦是以茶花女作藍本改編。
2. 茶花女是誰寫的
除雨果之外,在法國,大仲馬的私生子小仲馬(1824—1895),也被認為是浪漫主義戲劇的代表性劇作家,他的著名劇作《茶花女》(1852),可以說是法國式的浪漫主義的延續。
《茶花女》寫的是一位年輕紳士與一位名妓的戀愛悲劇。名妓瑪格麗特身陷青樓,但卻心地善良,她厭倦了紙醉金迷、荒唐無恥的賣身生活,因此,在遇到了對她懷有痴情的年輕人阿芒之後,她一心要跳出火坑,跟隨他去過自由、幸福的生活。然而,阿芒的父親卻反對這門婚事,他找到瑪格麗特,要她疏遠自己的兒子。在他的懇求下,瑪格麗特只好違心地離開阿芒,這使阿芒感到憤怒和痛苦。阿芒一怒之下,對瑪格麗特大肆侮辱,發泄心中的不滿。這使本來內心飽受創傷的瑪格麗特,猶如雪上加霜,竟然一病不起。阿芒得知事情的真相之後,懷著痛悔之情來到瑪格麗特面前,可是,此時瑪格麗特已經病入膏盲。奄奄一息。
《茶花女》在上演後,獲得了很大成功。小仲馬也因此而一舉成名。據說,他曾興奮地對父親大仲馬說,他自己的《茶花女》像父親的好作品一樣,引起了極大的轟動。而大仲馬則幽默地說,孩子,我最好的作品就是你。
《茶花女》也是較早進入中國的外國文學作品之一,20世紀初,林琴南曾意譯了這個劇的故事情節,取名為《巴黎茶花女軼事》。1907年,中國的留日學生李舒同等,也在東京演出了《茶花女》第三幕,就此揭開了中國現代戲劇的序幕。
3. 《茶花女》的作者是誰
《茶花女》的作者是亞歷山大·小仲馬。
《茶花女》是法國作家亞歷山大·小仲馬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故事講述了一個青年人與巴黎上流社會一位交際花曲折凄婉的愛情故事。
作品通過一個妓女的愛情悲劇,揭露了法國七月王朝上流社會的糜爛生活。對貴族資產階級的虛偽道德提出了血淚控訴。在法國文學史上,這是第一次把妓女作為主角的作品。
人物介紹
1、瑪格麗特
小說的主人公,阿爾芒的戀人。美麗純潔,善良無私,文雅端莊,她雖落風塵。但仍然保持一顆純潔的心靈和獨立的人格,嚮往真正的生活和愛情。
2、阿爾芒
小說的男主人公,瑪格麗特最忠誠最心愛的情人,對瑪格麗特忠貞不二,但愛沖動嫉妒心強。由於不明真相,他對離開了他的瑪格麗特百般挖苦,嘲諷使瑪格麗特身心遭到沉重的打擊。
3、杜瓦爾
阿爾芒的父親,自私偽善,滿腹偏見。他用謊言強迫瑪格麗特離開阿爾芒,使瑪格麗特的生活理想徹底破滅,是瑪格麗特悲劇的直接製造者。
4. 「茶花女」的原型是誰
阿爾豐西娜·普萊西是「茶花女」的真實姓名。她是一位不幸的姑娘,然而又是一位幸運者。關於她的故事被演繹成小說、話劇和歌劇,她的一切都同一個舉世聞名的藝術形象「茶花女」連在一起。
5. 歌劇《茶花女》誰的作品
《茶花女》(La traviata)是由朱塞佩·威爾第作曲的三幕歌劇。
義大利文劇本由皮亞威(Francesco Maria Piave)編寫專,改編自小仲馬於屬1848年出版的小說《茶花女》(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La dame aux Camélias)。歌劇於1853年3月6日在威尼斯鳳凰歌劇院(Teatro la Fenice)首演。作品名稱「La traviata」解作「迷途婦人」,或「失落的人」。
6. <<茶花女>>的作者是誰他是哪個國家的人
1、《茶花女》的作者是法國著名作家亞歷山大·小仲馬。
2、作內者簡介
亞歷山大·仲馬是法國著容名小說家大仲馬任奧爾良公爵秘書處的文書抄寫員時與一女裁縫所生的私生子。因與其父重名而被稱為小仲馬。小仲馬的第一部揚名文壇的力作《茶花女》,表達了人道主義思想,體現出人間的真情,人與人之間的關懷、寬容與尊重,體現了人性的愛,這種思想感情引起人們的共鳴,並且受到普遍的歡迎。也曾寫劇本:《半上流社 會》、《金錢問題》、《私生 子》、《放盪的父親》、《歐勃雷夫人的見解》、《阿爾米斯先生》 和《福朗西雍》、《克洛德妻子》等。
3、作品簡介
《茶花女》是法國著名作家亞歷山大·小仲馬的代表作。故事講述了一個青年人與巴黎上流社會一位交際花曲折凄婉的愛情故事。作品通過一個妓女的愛情悲劇,揭露了法國七月王朝上流社會的糜爛生活。對貴族資產階級的虛偽道德提出了血淚控訴。在法國文學史上,這是第一次把妓女作為主角的作品。
7. 《茶花女》的作者是誰
《茶花女》的作者是亞歷山大·小仲馬(法語:AlexandreDumasfils,1824年7月27日—1895年11月27日),法國劇作家、小說家。小仲馬是法國小說家大仲馬任奧爾良公爵秘書處的文書抄寫員時與一女裁縫所生的私生子,因與其父重名而被稱為小仲馬。
代表作品有《茶花女》等。這部《茶花女》真實生動地描寫了一位外表與內心都像白茶花那樣純潔美麗的少女被摧殘致死的故事。作者是法國作家小仲馬,他的這部巨作在一定程度上是他自己生活的真是寫照。
茶花女創作歷史背景:
《茶花女》的創作背景是在法國七月王朝末期,在法國當時資本主義社會里,法國統治者對外實行侵略擴張政策,對內採取殘酷的剝削手段。逐漸加劇階級矛盾,暴露出資本制度的黑暗和資產階級的丑惡。整個社會中呈現一種冷酷無情、金錢萬能的面貌,滋生了各種歪風邪氣現象。作者小仲馬筆下的茶花女就處在這樣時代。
在當時的法國是一個階級矛盾重重的社會,分上層社會和下層社會。上層社會中的貴族、資產階級商人、高利貸者過著日食萬錢奢侈的生活,而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大多數平民卻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
瑪格麗特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只是一個供貴族玩樂既受歧視又遭凌辱的妓女,而她過著一種尋歡作樂、行屍走肉的生活,不斷地尋找刺激來麻痹自己的神經。人們都會想瑪格麗特只不過是一國個淪落風塵的妓女罷了,但事實上不是,當時的社會決定了當時一個腐朽的社會環境,可瑪格麗特卻具有一顆純潔的心。
8. 茶花女是誰
無論是小說,還是話劇或歌劇,《茶花女》的故事內容基本上沒有多大的改變,它敘述的始終是男主人公阿爾芒與女主人公瑪格麗特的愛情悲劇。
阿爾芒與瑪格麗特的愛情悲劇蘊含著相當深刻的社會內容和普遍意義。小仲馬敏銳地感受到這位不幸的風塵女子之死不是一樁孤立的事件,而是一種具有深刻含義的社會現象。他由此想到了自己的那位可憐的親生母親,想到了社會的種種殘酷和不平。而更令人不能容忍的是,人世間的這些悲劇卻往往又是在維護某種道德規范的冠冕堂皇的理由下造成的。小仲馬的創作觀念因而出現了深刻的變化,他開始自覺地把完善道德、追求理想作為文學創作的原則,並意識到這是文學家的責任和義務。盡管人們並不十分清楚小仲馬心目中的「道德」和「理想」的准確含義,但是讀者們分明可以在《茶花女》中看到作者對那種壓抑人性、摧殘愛情的虛偽而又殘酷的道德觀念的批判和鞭撻,聽到作者發自內心深處的痛楚的吶喊。《茶花女》這個愛情故事的真正意義和價值,也許主要就在這里。
9. 茶花女的作者是誰
《茶花女》的作者是亞歷山大·小仲馬
《茶花女》是法國作家亞歷山大·小仲馬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故事講述了一個青年人與巴黎上流社會一位交際花曲折凄婉的愛情故事。
《茶花女》就是根據小仲馬親身經歷所寫的一部力作,這是發生在他身邊的一個故事。小仲馬出生於法國巴黎,他的母親卡特琳娜·拉貝是一個貧窮的縫衣女工,他的父親大仲馬當時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抄寫員,後來在戲劇創作和小說創作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成為法國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文學運動中的重要代表。隨著社會地位和經濟條件的不斷改變,他的父親大仲馬越來越瞧不起縫衣女工卡特琳娜·拉貝。他混跡於巴黎的上流社會,整日與那些貴婦人、女演員廝混在一起,把小仲馬母子倆忘得一干二凈。可憐的縫衣女工只好一個人起早貪黑辛苦勞動,勉強維持母子兩人的生計。小仲馬七歲的時候,父親大仲馬通過打官司從卡特琳娜·拉貝手中奪取了對兒子的監護權,而那位勤勞善良的縫衣女工則就此失去了自己一手養大的兒子,重新成為一個孤苦伶仃的人。這使小仲馬從小體驗到了人世間的殘酷和不平。使得小仲馬熱切地期望著自己也能像父親一樣,揚名於文壇。於是,他也開始從現實中取材,從婦女、婚姻等問題中尋找創作素材。《茶花女》就是根據他親身經歷所寫的一部力作。這是發生在小仲馬身邊的一個故事。1844年9月,小仲馬與巴黎名妓瑪麗·杜普萊西一見鍾情。瑪麗出身貧苦,流落巴黎,被逼為娼。她珍重小仲馬的真摯愛情,但為了維持生計,仍得同闊佬們保持關系。小仲馬一氣之下就寫了絕交信去出國旅行。1847年小仲馬回歸法國,得知只有23歲的瑪麗已經不在人世,她病重時昔日的追求者都棄她而去,死後送葬只有兩個人。她的遺物拍賣後還清了債務,餘款給了她一個窮苦的外甥女,但條件是繼承人永遠不得來巴黎。現實生活的悲劇深深地震動了小仲馬,他滿懷悔恨與思念,將自己囚禁於郊外,閉門謝客,開始了創作之程。一年後,當小仲馬24歲時,寫下了這本凝集著永恆愛情的《茶花女》。名妓瑪麗·杜普萊西嚮往上流社會生活,和小仲馬母親卡特琳娜·拉貝被大仲馬拋棄,同時反映當時資本主義制度下的拜金現象,批判當時資本主義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