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創意妝
1. 梅花妝是什麼怎麼化
宮女們覺得額頭上裝飾幾朵梅花花瓣,更顯嬌俏,也學著在額頭上粘花瓣。這種妝就回成了宮廷日妝答。但臘梅不是四季都有,於是她們就用很薄的金箔剪成花瓣形,貼在額上或者面頰上,叫做「梅花妝」。這種裝扮傳到民間,世間女子都學了起來,像《木蘭詩》中木蘭恢復女兒身後,「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花黃就是面部的貼花,又稱花鈿。
「梅花妝」後來有所發展,不只是黃色,還有紅色綠色;也不只是梅花形,也有動物形,比如小鳥小魚小蝴蝶;材料也不只是金箔,還有紙片、玉片、乾花片、魚鱗片,最妙的是用蜻蜓翅膀。宋人陶谷在《潸異錄》上說:「後唐宮人或網獲蜻蜓,愛其翠薄,遂以描金筆塗翅,作小折枝花子。」「花子」就是貼花,把蜻蜓翅膀剪成花瓣形,塗上金粉,貼在額上,比金片更輕薄精緻。到宋代以後,女子漸漸不貼花鈿了,但後來只要形容艷妝或精緻的妝容,就用「梅花妝」一詞。
2. 「梅花妝」出於誰之手,為何能風靡一時
梅花妝是出自上官婉兒之手。上官婉兒在小的時候就特別聰明,深受武則天的寵愛。武則天也給了她很多權力,逐漸的,上官婉兒手握大權,自己也變得野心勃勃。武則天十分縱容她,很多重要的會議都會帶上她,讓她記錄。
當初上官婉兒只是一個無意之舉,一時間成了流行風。當然也離不開上官婉兒的影響力,她在宮中赫赫有名,因此她的舉動也會影響到皇宮貴族,尤其是女性的追捧。
最後我想說,東西流行起來真的是一夜之間,什麼樣的人就能帶來什麼樣的感染力。就比如上官婉兒明明是一道刻骨銘心的傷痕,為遮蓋傷疤所弄的梅花,居然成了唐朝的妝容代表,至今也在流傳,可見流行也不分年代。
3. 大唐盛行一時的梅花妝是誰發明的
出自南朝壽昌公主,在《太平御覽》卷三十有記載:「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卧於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額上,成五齣花,拂之不去。皇後留之,看得幾時,經三日,洗之乃落。宮女奇其異,竟效之,今梅花妝是也。」簡單幾句就交代的梅花妝的由來,而《太平御覽》作為宋代最大的類書之一,參考價值和可信度都很高。
自古女子之愛美,無所不用其能,但壽陽公主的梅花妝一直延續到現在,包括花木蘭中提到的「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中的「花黃」其實就是梅花妝的變種,到後來都開始用金箔甚至蜻蜓的翅膀作為材料,貼在額上,輕巧伶俐,翩翩欲飛,為多少女子增加了靈動和秀美!
4. 梅花妝究竟是源自上官婉兒的創意還是南朝那位公主
古婦女之妝飾。是指女子在額上貼一梅花形的花子妝飾。相傳南朝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卧於含章殿檐下,梅花落於公主額上,成五齣之花,拂之不去,自後有「梅花妝」。參閱唐韓鄂《歲·華紀麗·人日梅花妝》。其式,在額上畫一圓點,或多瓣梅花狀,唐時很流行。
宮女們覺得額頭上裝飾幾朵梅花花瓣,更顯嬌俏,也學著在額頭上粘花瓣。這種妝就成了宮廷日妝。但臘梅不是四季都有,於是她們就用很薄的金箔剪成花瓣形,貼在額上或者面頰上,叫做「梅花妝」。這種裝扮傳到民間,世間女子都學了起來,像《木蘭詩》中木蘭恢復女兒身後,「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花黃就是面部的貼花,又稱花鈿。
「梅花妝」後來有所發展,不只是黃色,還有紅色綠色;也不只是梅花形,也有動物形,比如小鳥小魚小蝴蝶;材料也不只是金箔,還有紙片、玉片、乾花片、魚鱗片,最妙的是用蜻蜓翅膀。宋人陶谷在《潸異錄》上說:「後唐宮人或網獲蜻蜓,愛其翠薄,遂以描金筆塗翅,作小折枝花子。」「花子」就是貼花,把蜻蜓翅膀剪成花瓣形,塗上金粉,貼在額上,比金片更輕薄精緻。到宋代以後,女子漸漸不貼花鈿了,但後來只要形容艷妝或精緻的妝容,就用「梅花妝」一詞。
5. 關於梅花妝的詩
五代前蜀時期詩人牛嶠《紅薔薇》:"若綴壽陽公主額,六宮爭肯學梅妝。 "
《木蘭詩》中"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
訴衷情 歐陽修
清晨簾幕卷輕霜,呵手試梅妝。都緣自有離恨,故畫作遠山長。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傷。擬歌先斂,欲笑還顰,最斷人腸。
6. 描寫梅花妝的句子
描寫梅花妝的句子
例句
傳說 宋武帝時,壽陽公主在人日卧含章殿,檐下梅花飄落在公主額上,形成一種裝飾;宮女效之,以紅點額為『梅花妝』。
7. 風靡一時的梅花妝是如何被上官婉兒發明出來的
李賢寫了一首《黃台瓜辭》讓人帶進宮里,給武則天看,本來想著能用這首詩感動武則天,結果武則天大怒,說李賢不忠不孝,上官婉兒當時為李賢馬上跟太後解釋,「依奴婢看來,李賢借瓜設比喻,作辭以進,本意是珍惜母子之情,證實為臣之忠德,為子之孝義」。
有了這個梅花印,上官婉兒顯得更成熟,更漂亮,宮里的宮女們就紛紛效仿,在額頭點紅,似桃花,從此上官婉兒的梅花妝就風靡起來了。
8. 唐朝的梅花妝是怎麼來的 是小說里寫的這樣嗎
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女兒壽陽公主,在某一年的正月初七仰卧於含版章殿下,殿前的梅樹被微風一權吹,落下來一朵梅花,不偏不倚正好粘在公主的額上,而且怎麼都揭不下來。於是,皇後就把公主留在自己身邊,觀察了好長時間。三天之後,梅花被清洗了下來,但公主額上卻留下了五個花瓣的印記。宮中女子見公主額上的梅花印非常美麗,都想效仿,於是就剪梅花貼於額頭,一種新的美容術從此誕生,當時被稱「梅花妝」。其式,在額上畫一圓點,或多瓣梅花狀,唐時很流行。 宮女們覺得額頭上裝飾幾朵梅花花瓣,更顯嬌俏,也學著在額頭上粘花瓣。這種妝就成了宮廷日妝。但臘梅不是四季都有,於是她們就用很薄的金箔剪成花瓣形,貼在額上或者面頰上,叫做「梅花妝」。這種裝扮傳到民間,成為民間女子、官宦小姐及歌伎舞女們爭相效仿的時尚妝容,一直到唐五代都非常流行。
9. 梅花有什麼象徵意義
梅花主要象徵意義有:高風亮節的品性、貞潔自愛的君子情操、孤清與落寞、隱者高士、友情。
1、把梅花傲雪作為高尚品性加以贊美,賦予了梅花高風亮節的品性。
《早梅》明代:道源
萬樹寒無色,南枝獨有花。
香聞流水處,影落野人家。
釋義:
雪花落下,給植物披上了銀裝,一點顏色的都沒有;在南邊的樹枝上有一些花,沒有葉子。在小溪旁我都聞到了香味,抬頭一看,只見梅花的影子映在農家的牆壁上。
雖然視梅花為春花,但已看到梅花開在霜雪中的悲哀,意在托寓自身才能行不到發揮。在感懷身世的同時也體現了詩人堅毅不屈的意志。
2、把梅花詮解為一種孤高絕俗,貞潔自愛的君子情操,以梅隱喻自身的美德。
尤其是宋代,生活在齷齪塵世,志不得伸的詩人們更與梅花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們看到在寒霜季節盛開的梅花,傲雪耐寒,獨入清香,
《梅花》宋代: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釋義:
牆角有幾枝梅花,正冒著嚴寒獨自盛開。遠遠的就知道潔白的梅花不是雪,因為有梅花的幽香傳來。
描繪了梅花嫻雅不俗,耐得寒冷,飽經霜打依舊傲然挺拔的貞秀豐姿。宋初詩人韓維眼中梅花就是如此孤高絕俗,在嚴寒霜雪中保持鐵骨芳姿。生長環境不好,但依然頑強自下而上,不隨俗浮沉而保持真我。
3、寄託了內心深處與世委蛇而又不甘淪棄的孤清與落寞。
北宋中期,經過蘇軾等人的吟詠,梅花的君子意象得到進一步深化。蘇軾是梅花的亂,寫了大量詠梅詩,在其詩中帶有強力主觀表現性,一方面,如前人一樣淋漓盡致地展現詩人孤芳自賞,幽潔自持的性格志趣,另一方面也寄託了內心深處與世委蛇而又不甘淪棄的孤清與落寞。
《卜運算元·詠梅》宋代: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著 同:著)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釋義:
驛站之外的斷橋邊,梅花孤單寂寞地綻開了花,無人過問。暮色降臨,梅花無依無靠,已經夠愁苦了,卻又遭到了風雨的摧殘。梅花並不想費盡心思去爭艷斗寵,對百花的妒忌與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塵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樣散發出縷縷清香。
可體現蘇軾詩中高潔之志與孤寂之感交滲一體的雙重感情取向。以盛開的梅花無人去欣賞,透露出懷才不遇的無奈與感傷。這些詩篇不但體現了詩人的個人思想感情,其中蘊涵的那份幽獨寥落,冷清荒寒的感覺正是當時土大夫在仕途挫折時的經常體驗。
4、梅花另一個意象:隱者高士的意象。
到了南宋,國勢飄搖,社會動盪,土人階層渙散零落,詩人在受挫時感到塵世的不如意,而且還受道家逍遙自適人生哲學的影響,很多詩人寄情於山林,渴望過一種清凈無為與世無爭的生活,於是在詠 梅詩中,出現了梅花另一個意象:隱者高士的意象。
《鹽角兒·亳社觀梅》宋代:晁補之
開時似雪。謝時似雪。花中奇絕。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徹。
占溪風,留溪月。堪羞損、山桃如血。直饒更、疏疏淡淡,終有一般情別。
釋義:
花開的時候象雪,凋謝的時候仍然像雪,在百花之中的確是絕無僅有。散發出來的清香不在花蕊,也不在花萼,而是從骨子裡飄盪出來的,清香透徹。
占盡了從小溪吹來的輕風,留住了小溪中的明月,使那紅得似血的山桃花也羞慚得減損了自己的容顏。即使仍然花影稀疏清香淡淡,終究另有一種非其他媚俗之花可與之相比的情致。
梅花開在殘臘初春之際,長於高山綱谷,水驛荒村,但它清香依舊,潔白無暇,給身處逆境的詩人以無限慰籍。包含著對個人志節操守的重視以及對個人精神自由的維護。
5、以梅花來表達對遠方朋友的友情,也是古詩中梅花又一重要意象。
南北朝陸凱所作的《贈范曄》就是以梅花傳達友情:
《贈范曄詩》南北朝:陸凱
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釋義:
遇見北去的驛使就去折梅花,托他帶花帶給身在隴頭的你。江南沒有好東西可以表達我的情感,姑且送給你一枝報春的梅花以表春天的祝福。
折梅贈遠已成為常用的典故。表達友情的意象逐步深化、發展。到了宋朝中期,梅花在詩歌里不僅僅是一個信物,更代表著一種情緒,詩人看到梅花就不由想起遠在他鄉的朋友。
10. 古代女子喜歡在額頭眉心處繪上象梅花印似的圖紋.比如楊貴妃.想知道那個類似於梅花印的東西確切的叫什麼
叫梅花妝,是一位公主,一日在梅花樹下休息,一朵梅花落在她的額頭上,結果拂之不去,眾以為奇。後宮女皆仿效,畫梅花為飾。那個公主叫什麼名字我忘了,只記得這個典故,不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