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梅花盞
A. 宋耀窖刻花紋茶盞如何鑒別真假
1。宋代建窯曜變茶盞
東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藏,高7.2厘米,口徑12.2厘米,足徑3.8厘米 1966年6月被指定為國寶。更多詳細信息請咨詢古玩交易宋總監:138-2330-4252
這件茶盞造型為束口,深弧壁,瘦底,淺圈足。內外施黑釉,釉層較厚,外壁施釉不到底。因高溫燒造時,釉層熔融垂流,致使外壁近足處垂積的釉呈滴珠狀。足部露胎,胎呈鐵黑色,胎質較粗。
宋代建窯茶盞特點特徵 內底堆積的釉層較厚。外壁一滴珠在被敲掉時傷及胎體,留下一黃豆粒大小的疤痕,外壁及內底幾乎無曜變斑,內底與內壁交接處有一周曜變斑。內擘滿布曜變斑點,或聚或散,分布不均聚者或呈梅花形,或呈蠶形,或呈「T」字形;散者呈油滴狀。外壁近足處有一周微凸的刀削線痕。圈足的底面不是平切,而是略呈內高外低的坡狀,擺在平面上可以看到微小的縫隙。
該茶盞最神奇之處是在光線照射下能發出七彩光芒,且隨著視角的改變色彩變幻莫測,故有「曜變」之稱。「曜」即「耀」,「照耀」之意。該茶盞確屬宋代建窯黑釉茶盞中的神奇之作,給觀者以一種不可思議的感覺。日本收藏有3件宋代建窯曜變茶盞,以此件最為精美。
其流傳經歷依次是:德川將軍家(柳營御物)、淀藩主稻葉家、小野哲郎(大正七年,1918年)、岩崎家(昭和九年,1924年)、靜嘉堂文庫美術館。
而這兩年建窯與吉州窯茶盞價格高漲,其實也不僅是因為南方經濟實力的原因,還和當前國內茶道盛行有很大的關系。
------------深圳御寶軒藝術品管理有限公司是的國有控股拍賣公司,上級集團華夏文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華夏文化)於2014年3月6日成功登陸香港資本市場。截止至2013年秋拍,御寶軒拍賣已連續11次在國內大型藝術品拍賣會中列成交額榜首。藉此佳績,御寶軒拍賣2013年度成交額78.8億元,成功實現自2009年以來國內年度藝術品拍賣成交額四連冠。
B. 宋代哪些出土的文物體現了多種加工技法的特徵
如江蘇省南京幕府山宋墓發現的雞心形、蝌蚪形金飾,龍鳳、團龍、如意金簪和金絲櫛背,都以其小巧玲瓏的形制顯示出造型工藝技巧的高超。
這時,同一種金銀器皿的造型還往往具有多種不同的形制,如杯、盞就有五曲梅花形、六曲秋葵形、八曲方口四瓣花形、十二曲六角最子花形、八角形及荷葉形、蕉葉形、重瓣菊花形、桃形、柿形、瓜棱形與柳斗形等。
如江蘇省溧陽平橋發現的宋代鎏金覆瓣蓮花式銀盞,即分作單瓣、重瓣和復瓣型3種。該盞通高5.3厘米,口徑9厘米,重6.5克,鎏金。直口平唇,弧圓腹,喇叭形圈足。口沿外鏨刻一周花蕊紋,盞體錘揲出外突的覆蓮瓣,圈足鏨刻重瓣覆蓮及聯珠紋。盞內底心錘出隱起蓮蓬,含蓮子13枚,周刻花蕊紋兩周。整盞紋飾猶如一朵怒放的蓮花,具有古樸清雅的風格。
盤除圓形外,還有海棠形、五瓣梅花形、六瓣菱花形、重瓣菊花形及八角形和四角如意雲頭形。盒也有圓形、八瓣花形、八棱菱花形、十二曲花瓣形與三十二曲花瓣形等多種。
C. 宋代木葉盞
盞的邊上有明顯跳刀痕,底足粗像砂底,不過葉子的脛脈層次不清晰,也有可能是拍照的問題吧,應是到代的真品
D. 宋代的一盞,五分是多少
古中國的時間單位
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五周,一周有六日,一日有十二時辰,一時辰有四刻,一刻有三盞茶,一盞茶有兩柱香,一柱香有五分,一分有六彈指,一彈指有十剎那。一剎那就是一秒鍾。
古時指"一柱香"的時間也就是一刻鍾左右即現在大約十五分鍾。
而現在的香有長有短,有粗有細;有易燃的也有不怎麽快燃.不能作為計時參考。
《僧祇律》記載:1剎那者為1念,20念為1瞬,20瞬為1彈指,20彈指為1羅預,20羅預為1須臾,1日1夜有30須臾。換算結果:須臾=48分鍾,彈指=7.2秒,瞬間=0.36秒,剎那=1念=0.018秒。須臾彈指瞬間剎那=1念。
E. 江蘇省溧陽平橋窖藏的宋代蟠桃鎏金銀盞是什麼樣的
江蘇省溧陽平橋窖藏的宋代蟠桃鎏金銀盞採用立體裝飾,於半桃體形的盞口沿上焊接出形態逼真的枝葉,既為裝飾又是把手,還在盞內底壓印有「壽比蟠桃」4字,將器型、紋飾、實用及寓意融為一體。
五曲梅花鎏金銀盞,是1981年在此出土。其口徑9.4厘米,底徑4.4厘米,高4.8厘米,重61.5克。銀盞敞口,呈五曲梅花形,深腹;五曲花口圈足,外侈。盞內壁每一花瓣區間刻有形態各異的折枝梅,底心凸飾梅花一朵;圈足邊飾幾何紋帶;凡文飾處均鎏金。
銀盞為酒具。使用貴重的銀質酒器,在宋代官府及民間上層社會中十分流行。宴席上擺上一套銀餐具,其豪華氣派更能增添宴會氣氛。這件五曲梅花鎏金銀盞造型別致,文飾精美,造型和裝飾圖案融為一體,恰似一朵盛開的梅花。
F. 宋代兔毫盞有圖。請高人估價
<meta name=description content="Google 免費的在線翻譯服務可即時翻譯文本和網頁。 該翻譯器支持: 中文(簡體), 阿爾巴尼亞語, 阿拉伯語, 亞塞拜然語, 愛爾蘭語, 愛沙尼亞語, 巴斯克語, 白俄羅斯語, 保加利亞語, 冰島語, 波蘭語, 波斯尼亞語, 波斯語,
G. 宋代吉州窯兔毫剪紙梅花鳳凰盞值不值錢
宋代吉州窯兔毫剪紙梅花鳳凰盞,真品值錢的;真品一定要好好保存!
H. 宋代歷代流行的茶盞顏色是什麼
宋朝茶盞的流行色主要被幾個名窯壟斷:
鈞瓷的海棠紅、玫瑰紫、好似晚霞般光輝燦爛,其「窯變色釉」釉色變化如行雲流水。
汝窯造型最豐富,來源於生活,如宮中陳設瓷,瓷釉顯得晶瑩柔潤,猶如一盅凝脂。翠綠晶潤的「梅子青」是宋代龍泉窯中上好的青瓷。被美術家譽為「缺陷美」和「瑕疵美」的宋代辭瓷(又名冰裂、斷紋)令人玩味無窮,其「油滴」、「兔毫」「玳瑁」等結晶釉正是宋人的創舉。
五代時期窯工們創造的越窯如冰似玉的「千峰翠色」、「秋色」,美不勝收。
(8)宋代梅花盞擴展閱讀:
宋朝瓷器,以其古樸深沉、素雅簡潔,同時又千姿百態、各競風流的氣象為中國勞動人民在世界工藝發展史上矗立起一座讓世人景仰的豐碑。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突破「南青北白」的局面
2、品類繁多,器型多樣。最受歡迎的有「梅瓶」、「玉壺春」等
3、釉色優美,以典雅含蓄,高貴朴實,有類玉的效果,以單色瓷為主(除鈞窯)。體現了儒文化所提倡的簡潔素雅之美,有明顯的民族精神體現。
4、裝飾方法有印花、畫花、刻花、剔花、貼花、鏤花等,圖案以花鳥蟲魚等為主,造型,色彩,紋樣追求完整、意境、氣韻。
I. 宋代金銀器的器型是怎樣的
江蘇省南京幕府山宋墓發現的雞心形、蝌蚪形金飾,龍鳳、團龍、如意金簪和金絲櫛背,都以其小巧玲瓏的形制顯示出造型工藝技巧的高超。
這時,同一種金銀器皿的造型還往往具有多種不同的形制,如杯、盞就有五曲梅花形、六曲秋葵形、八曲方口四瓣花形、十二曲六角梔子花形、八角形及荷葉形、蕉葉形、重瓣菊花形、桃形、柿形、瓜棱形與柳斗形等。如江蘇省溧陽平橋發現的宋代鎏金覆瓣蓮花式銀盞,即分作單瓣、重瓣和復瓣型3種。該盞通高5.3厘米,口徑9厘米,重6.5克,鎏金。
直口平唇,弧圓腹,喇叭形圈足。口沿外鏨刻一周花蕊紋,盞體錘揲出外突的覆蓮瓣,圈足鏨刻重瓣覆蓮及聯珠紋。盞內底心錘出隱起蓮蓬,含蓮子13枚,周刻花蕊紋兩周。整盞紋飾猶如一朵怒放的蓮花,具有古樸清雅的風格。
盤除圓形外,還有海棠形、五瓣梅花形、六瓣菱花形、重瓣菊花形及八角形和四角如意雲頭形。盒也有圓形、八瓣花形、八棱菱花形、十二曲花瓣形與三十二曲花瓣形等多種。
宋代有大量仿古青銅禮器形制的銀器,如江蘇省溧陽平橋發現的雙獸首耳乳釘紋鎏金夾層銀盞和江西省樂安窖藏的乳釘紋凸花銀杯等,為使其外觀具有銅器的渾厚凝重感,而採用了前所未見的夾層合成法製作,表現出靈活多變的加工技巧。
雙獸首耳乳釘紋鎏金夾層銀盞口徑8.7厘米,底徑5厘米,通高7.1厘米,重178克。直頸,侈口,圓鼓腹,圈足,雙獸首耳,風格渾厚凝重,盞內外壁為夾層,盞內素麵,頸外飾兩周雷紋,腹部為雷紋地斜方格乳釘紋,獸首耳正面作雷紋地乳釘紋,圈足下部有一道雷紋。
宋代金銀器的裝飾工藝繼承和發揚了唐代的傳統。裝飾花紋多按照器物造型構圖,並採用新興的立體裝飾、浮雕形凸花工藝和鏤雕為主的裝飾技法,將器型與紋飾結合成完美和諧的整體,使器物具有鮮明的立體感和真實感。如河北省定州塔基發現的宋代纏龍銀瓶和銀塔,龍的形象栩栩如生。
江蘇省溧陽平橋窖藏的宋代蟠桃鎏金銀盞採用立體裝飾,於半桃體形的盞口沿上焊接出形態逼真的枝葉,既為裝飾又是把手,還在盞內底壓印有「壽比蟠桃」4字,將器型、紋飾、實用及寓意融為一體。
五曲梅花鎏金銀盞,是1981年在此出土。其口徑9.4厘米,底徑4.4厘米,高4.8厘米,重61.5克。銀盞敞口,呈五曲梅花形,深腹;五曲花口圈足,外侈。盞內壁每一花瓣區間刻有形態各異的折枝梅,底心凸飾梅花一朵;圈足邊飾幾何紋帶;凡文飾處均鎏金。
銀盞為酒具。使用貴重的銀質酒器,在宋代官府及民間上層社會中十分流行。宴席上擺上一套銀餐具,其豪華氣派更能增添宴會氣氛。這件五曲梅花鎏金銀盞造型別致,文飾精美,造型和裝飾圖案融為一體,恰似一朵盛開的梅花。
一同在此出土的還有六曲秋葵花鎏金銀盞、八曲菱花鎏金銀盞和十二曲六角梔子花鎏金銀盞。銀盞製作工藝採取了錘擊、刻、焊接等方法,表現了宋代工匠的高超技藝。六曲秋葵花鎏金銀盞,口徑9.8厘米,底徑4.2厘米,高5厘米,重62.5克。銀盞敞口,深腹,設圈足,腹壁作6片花瓣依次疊邊,圈足亦呈六曲花口,外侈。內壁花瓣區間皆刻測視的秋葵一枝,底心凸刻俯視的秋葵花一朵。圈足邊飾幾何形紋。文飾處鎏金。
此盞造型、圖案皆以秋葵為題材,形神兼備,儀態萬方,刀法細膩,堪稱宋代銀器的代表作品。八曲菱花鎏金銀盞,口徑10.2厘米,底徑4.5厘米,高4.6厘米,重61.6克。銀盞敞口,口作八曲四瓣花形,深腹,圈足亦作八曲方口四瓣形。盞內菱花壁每曲花瓣上皆刻一株菱花,底心凸刻一朵菱花,圈足邊刻幾何形紋帶。文飾出均鎏金。此盞造型,圖案皆以菱花為題材,製作精細,構思奇巧。
十二曲六角梔子花鎏金銀盞,口徑10厘米,底徑4.4厘米,高4.8厘米,重60.9克。銀盞敞口,口呈十二曲梔子花形,深腹,圈足亦作十二曲六角梔子花形。盞內壁每曲花瓣內各刻一枚梔子花,底心凸刻一朵梔子花,圈足邊刻幾何形紋帶。文飾出均鎏金。
產生於唐代浮雕形凸花工藝在宋元金銀器中已普遍用於器物的主體紋飾,並發展出新的淺、中、高3種凸花形式,多與模壓、鏨刻、焊接、圓雕等工藝相配合。如安徽六安縣嵩寮岩發現的宋代銀質鎏金童子花卉托杯,江蘇省溧陽平橋窖藏的宋代凸花獅子戲球圖及瑞果圖等鎏金銀盤等,就是同時採用3種凸花工藝與其他技法配合而成的代表作品。鏤雕工藝多用作金銀飾件和某些器蓋或熏爐、盒等的花紋裝飾。
在宋代金細工藝中常用龍作為裝飾的題材,龍是古代人們想像中的神物,是傳統的吉祥象徵,常常裝飾在人們的日用物品上。
J. 宋.蘇軾《梅花》原文及解釋
玉骨那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掛綠毛么鳳。素麵翻嫌粉涴,洗妝不褪唇紅。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
這首詞明為詠梅,暗為悼亡,是蘇軾為悼念毅然隨自己貶謫嶺南惠州的侍妄朝雲而作。詞中所描寫的惠州梅花,實為朝雲美麗的姿容和高潔的人品的化身。
詞的上闋寫惠州梅花的風姿 、神韻。起首兩句,突兀而起,說惠州的梅花生長在瘴癘之鄉,卻不怕瘴氣的侵襲 ,是因這它有冰雪般的肌體 、神仙般的風致。接下來兩句說它的仙姿艷態 ,引起了海仙的羨愛 ,海仙經常派遣使者來到花叢中探望;這個使者,原來是倒掛在樹上的綠毛小鳥(狀如幺鳳)。以上數句,傳神地勾勒出嶺南梅花超塵脫俗的風韻。
下闋追寫梅花的形貌。「素麵常嫌粉涴」,嶺南梅天然潔白的容貌,是不屑於用鉛粉來妝飾的;施了鉛粉,反而掩蓋了它的自然美容。嶺南的梅花,花葉四周皆紅,即使梅花謝了(洗妝),而梅葉仍有紅色(不褪唇紅),稱得上是絢麗多姿,大可游目騁情。面對著這種美景的東坡,卻另有懷抱:「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 」。東坡慨嘆愛梅的高尚情操已隨著曉雲而成空無,已不再夢見梅花,不象王昌齡夢見梨花雲那樣做同一類的夢了。句中「梨花」即「梨花雲」,「雲」字承前「曉雲」而來。曉與朝疊韻同義,這句里的「曉雲 」,可以認為是朝雲的代稱,透露出這首詞的主旨所在。
那是蘇軾的《再和楊公濟梅花十絕》其九了
長恨漫天柳絮輕,只將飛舞占清明。
就是感嘆柳絮為什麼只出現在清明時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