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和梅花
『壹』 梅花是宋代詩人王安石寫的,有什麼特點
梅,古之「四君子」之一。「四君子」是古代文人從物與環境的結合中提煉出的具有特別的精神象徵的意象。
古人借用這些意象往往有這樣一種模式:竹,多以畫骨,而境界全在其中,些許文字,以竹之斑駁融文之參差,所謂景中寫意。松,以畫,畫姿則聯想盡在松姿中;以詩寫神,則松姿盡在想像中,以畫以詩,展姿現神,皆謂借物言志。蘭,以植,植之盆庭院,飛香於書齋,蘭香清,書香雅,謂之淡泊,謂之文雅。而梅,亦如松,可詩可畫,不同的是松以畫傳神,梅以詩傳神。另外,梅似乎具全了其它三「君子」的特徵:如竹般清瘦,如松般多姿,亦如蘭而有芳香。因而,「四君子」中就梅在詩中表達的意境尤為豐富。王安石的《梅花》以寥寥幾句詩句略出了幾枝梅,恰把這幾個特徵都寫出來了。在意象中,松往往唱獨角戲,環境只是作為一種陪襯,主要還是看松姿,而梅不同,梅往往要與環境結合,當然在墨畫中環境可以是空白,然而這就是一種環境,只不過比較朦朧。
《梅花》中以「牆角」兩字點出環境,極其鮮明,極具意境。牆角顯得特別冷清,看似空間狹小,其實作者以牆角為中心,展開了無限的空間,正是空闊處在角落外,見角落便想到空闊。「數枝」與「牆角」搭配極為自然,顯出了梅的清瘦,又自然而然地想到這「數枝梅」的姿態。「凌寒」兩字更是渲染了一種特別的氣氛,寒風沒模糊掉想像中的視線,反而把想像中的模糊趕跑了,帶來了冬天的潭水般的清沏。所以,不管它是曲梅還是直梅,讀者總會覺得腦海中有一幅有數枝定型的梅的清晰的畫。「獨自開」三字就如一劍劈出分水嶺般巧妙地將梅的小天地與外界隔開了,梅的卓然獨「橫」(梅枝不「立」),梅的清純雅潔的形象便飄然而至。「遙知不是雪」,雪花與梅花——自然界的一對「黃金搭檔」,兩者相映成輝,相似相融,似乎是一體的。而作者明確「看出」「不是」,並且是「遙知」。為什麼?「為有暗香來」。「暗香」無色,卻為畫面上了一片朦朧的色彩。清晰與朦朧交錯,就像雪中閃爍著一個空洞,造成忽隱忽現的動感。也像飄來一縷輕煙,波浪式的前進,橫攔在梅枝前。作者用零星的筆墨層層展開意境,幾筆實寫提起無限虛景,梅之精神也被表達得淋漓盡致,此作者之神往,亦令讀者神往。
『貳』 宋人多喜愛梅花,宋人崇尚的精神人格與梅花有何吻合之處
寒凝大地,傲梅飄香,又到國人賞梅時。賞梅時節詠梅花,乃中國歷代文人之雅事。竊以為,宋人的詠梅作品蘊含著一種特殊的梅花情結。
享有「花之魁」稱譽的梅花,並非因俏艷走紅,而是以其獨特的韻致和格調居高。詠梅之要,貴在詠其「格」而歌其「韻」。宋人懂得在這個關鍵點上下功夫,因有光前裕後之建樹。
眾所周知的有那位卜居西湖的林和靖處士,他的一聯「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有如石破天驚,為兩宋以來的詩壇所傾倒,成了遺響千古的梅花絕
唱,以致於「疏影」、「暗香」二詞還成了後人填寫梅詞的調名。
南宋詩人王十朋甚至斷言:「暗香和月入佳句,壓盡千古無侍才。」何以反響如此之大呢?蓋因以「疏影」、「暗香」寫梅,形神兼備,曲盡梅之風姿;又以水、月
陪襯,更能凸現梅花耐孤寂寒冷,不趨時附勢的高貴品格。
以梅喻己,是宋人梅花詩詞在思想內容上的一個重要特點。蘇東坡批評詩友王曼卿不懂得「梅格」,他以神來之筆寫出了紅梅的「風流標格」:
「偶作小紅桃杏色,閑雅,尚余孤瘦雪霜枝。」(《定風波·紅梅》)是說即使紅梅偶露紅妝,光采照人,但仍保留著斗雪凌霜的孤傲瘦勁的本性。這實際上是詞人
自我品格的生動寫照。南宋陸游、陳亮、辛棄疾等人,他們都是力主抗金的愛國志士,有共同的政治抱負,也都愛以梅花的標格比擬自己。
陸游的「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卜運算元·詠梅》)是在以梅花的勁節自比。陳亮《浪淘沙·梅》一詞
中有「牆外紅塵飛不到,徹骨清寒」之句,乃以梅花的清高自比。辛棄疾喟嘆「更無花態度,全是雪精神。」(《臨江仙·探梅》)則以梅花冰肌玉骨的儀態自詡。
文載道,詩言志,原本是很正常的事情,但不少宋代文人卻因此而慘遭不幸。轟動一時的「落梅詩案」就是令人深感酸楚的一例。南宋劉克庄所
寫的《落梅》詩,因其中有「東風謬掌花權柄,卻忌孤高不主張」之句,被言官李知孝等人指控為「訕謗當國」,一再被黜,坐廢十年。詩人對此深感不平,他後來
寫了「夢得因桃數左遷,長源為柳忤當權,幸然不識桃與柳,卻被梅花誤十年」等詩詞,強烈地發泄了他那難以抑制的憤懣。這位正直孤高的詩人並沒有因此而屈
服,反而從此更飽含深情地詠梅,以致一發而不可收拾,所寫詠梅詩詞達130餘首,痛快淋漓地展露了他的錚錚鐵骨和高潔品格。
宋人的戀梅之風,蔚成時代大潮,並為後世留下了不少植梅、賞梅、畫梅、寫梅的趣聞佳話。「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前一放翁。」陸游的這
句名詩,可視為宋人愛梅心態的生動寫照。在這股強大的熱潮推動下,宋代的詩人詞客大多有多首梅花詩詞存世。如陳亮有梅詞9首,蘇軾有梅詩50餘首,更有那
位堪稱「詠梅專業戶」的張道洽,一生寫梅詩300多首,且「篇有意,句有韻」(元代詩人方回贊語),被傳為詠梅史上的佳話。據載,南宋初有個叫黃大輿的,
搜集諸詠家梅詞400多闕,輯為《梅苑》詞集,可見當時風氣之盛。而建炎以後,詞家填寫的梅詞就更多了。
詠家蜂起,名流加盟,詩詞並茂,量多質好,可視為兩宋詠梅熱中的亮點。從深層看,一種時代風尚的形成,總是有其社會根源的。唐人尚牡
丹,宋人偏梅花,看似時尚的差異,實則折射著唐的輝煌與宋的貧弱。盛唐時期的中國,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國富而民安,故象徵著華美富貴的牡丹便走進了人們
的審美視野,從而催生出「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劉禹錫詩句)的時尚盛況來。與唐相比,宋是一個積弱積貧的王朝,開國伊始就處在外強的凌辱之
下,南京以後,更是江河日下,風雨飄搖。於是,長期生活在內憂外患中的敏感的文化人,便對堅貞不屈、孤傲自潔的梅花產生了日趨濃烈的欽佩感,把她視為抒懷
詠志的最佳對象。如果說生活在南宋中前期的陸游、陳亮、辛棄疾等人,他們以梅花的標格比擬自己,意在表現抗金圖存的愛國之志的話;那麼到了南宋末年宋亡已
成定局的情勢下,大多正直文人的詠梅之作,則是在表達他們學梅花潔身自好,寧當亡宋遺民也不願委身事元的悲苦無奈的心態。正因為有這樣多難多變的社會背
景,宋代文人才生發出化不開的梅花情結來。
『叄』 為什麼唐人崇尚牡丹,而宋人崇尚梅花
怎麼說呢,大唐時值盛世,牡丹本就是雍容華貴的的意思,花中皇後嘛,所以唐人都崇尚牡丹。宋朝的時候開始推崇理性、科學,而梅花本就高潔或者說高冷,對於知識分子來說,正是表現自我的一種完美答案。
望採納
『肆』 寒凝大地,傲梅飄香,宋朝為什麼盛行梅花崇拜之風
因為在宋朝時期,推行的是重文輕武的制度,因此當時的很多人對武失去了興趣,從而將自己的抱負都投注在筆桿上。對於當時的社會環境來說,無論當時的人們有多麼想建功立業,到頭來都不如文官風光體面。因此,宋朝的很多男人都失去了尚武的精神,整天埋頭於案牘上,將自己所有的情緒都投注在筆尖上,因而身體越發的羸弱。
在宋朝後期,因為社會動盪不安,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致使民不聊生,因此當時的人們對於凈土有一份自己的信仰,而梅花作為凈土信仰的代表,因此宋代的梅花詩和凈土信仰之間有很深的羈絆。
『伍』 從宋代開始,世人都甚愛梅花嗎
梅,「獨天下而春」,作為傳春報喜、吉慶的象徵,從古至今一直被中國人視為吉祥之物。「梅具四德,初生為元,是開始之本;開花為亨,意味著通達順利;結子為利,象徵祥和有益;成熟為貞,代表堅定貞潔。」此為梅之「元亨利貞」四德。梅開五瓣,象徵五福,即快樂、幸福、長壽、順利與和平。
早期,人們對梅花的認識主要局限在梅子的實用性上。如殷商文獻《書經·說命》中有「若做和羹,爾惟鹽梅」。春秋時期的《詩經》中出現了「山有嘉卉,候栗候梅」的描述,人們稱梅為「嘉卉」已反映出對梅花的欣賞態度。晉代的清商曲辭《梅花落》中,開始描述「梅花落已盡,柳花隨風散。嘆我當春年,無人相要喚」,感嘆春光易逝。進入南北朝後,曾出現壽陽公主「梅花妝」的故事和陸凱折梅贈友人報春傳情的詠梅名句「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寄一枝春」。唐以前,詠梅詩數量不是很多,但可見人們已從物質的實用性上升到精神層面的感受了。唐五代時期,由於當時的自然氣候和社會的安定民生發展,梅花的栽培技藝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這一時期種梅詠梅活動逐漸升溫,上至帝王、名臣,下至布衣百姓詠梅作品大量涌現。如唐王李世民的「送寒余雪盡,迎歲早梅新」詠梅絕句,以及杜甫、白居易、杜牧、李商隱等一大批詠梅詩人,以不同的心態和審美觀寫下了流芳千古的詠梅佳句。
宋、元時代,梅花文化的發展進入興盛時期。文化上,梅詩、梅文、梅書、梅畫紛紛問世,其作品之多為歷朝歷代之最,梅花也於此時確立了百花獨尊、群芳之首的地位。宋代梅詩特多,故在宋代末年的方回《瀛奎律髓》中,別出"梅花"為一類。梅詞也多佳作。名家如北宋林逋(和靖)隱居杭州孤山,植梅放鶴,號稱梅妻鶴子。其梅花詩詞甚多,而"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山園小梅》)的詩句,更是傳神佳句。余如北宋的蘇試、秦觀、王安石等,南宋的陸游、陳亮、范成大等,皆多梅花詩詞傳世。由於文人墨客、士大夫階層的閑情雅趣促進了私家園林的興起,各地紛建梅園,遍植梅樹、梅溪、梅湖、梅台、梅亭等賞梅景觀的引導效應,使喜梅、植梅、賞梅成為一種社會時尚。梅畫作品日漸豐富,涌現出一批擅畫梅花的大家,如高僧華光寺長老仲仁、趙佶、楊無咎、馬遠、趙孟堅等。《全宋詩》中,梅花題材的文學作品有4700多首,《全宋詞》中詠梅詞1120多首。
明清兩代是梅花文化的發展期,明代詠梅之風有增無減,楊慎、焦宏、高啟、唐寅諸名家,俱有梅花詩;徐渭、姚淶、劉基等,則均有梅花文賦。另一方面,書、文、詩、畫等文化層面也有新的發展和提升。如在詠梅詩創作上,明清兩代也是人才輩出,徐渭、高啟、方孝孺、李方膺等一批詩人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無論在詩的意境、內涵或是審美觀念上都有獨到的創新成就。在繪畫創作上「揚州八怪」等,尤以金農、李方膺為代表建樹起座座詠梅畫梅的高峰。
辛.亥.革.命以後,創作的詠梅詩詞和繪畫作品,是空前的,數量上已無法統計。特別是毛.澤.東、董.必.武、葉.劍.英、陳.毅等無.產.階.級.革.命.家,他們以偉大的革.命情懷和氣概,寫下了不朽的詠梅詩篇,成為梅花文化中的新氣象、新亮點。從近現代的梅畫作品看,一大批名家高手涉足梅花題材,他們注重在繼承傳統中大膽創新,形成自己的風格面貌;他們更注重從審美的角度進行理性思考,使作品更具學術性、觀賞性;他們更注重表現梅花的精神品格和時代精神,用作品來感染人、打動人;他們更注重以自然、自由的心態,運用多種方法手段創作出適應多元化審美需求的梅花作品。這個時期的傑出代表有吳昌碩、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董壽平、關山月、於希寧等。他們運用個人的學識修養和對梅花精神的獨特感悟,用不同的表現手法創作出不同風格面貌的梅花作品。這個時期的梅花作品,有的突出了詩、書、畫、印相統一的整體美感;有的更加強調中國畫水墨精神,以大寫意的筆法表現梅花的神韻;還有的善於借鑒西畫中交點透視、光影效果以增強表現力和視覺沖擊力。從他們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是「筆墨當隨時代」的創新精神。正是憑著這種創新意識,使梅畫藝術園地更加燦爛奪目。
『陸』 宋代陳亮的梅花解釋
《梅花》[南宋]陳亮
疏枝橫玉瘦,小萼點珠光。 一朵忽先發,百花皆後春。
欲傳春消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東君正主張。
陳亮(1143~1194),南宋思想家、文學家。字同甫,原名汝能,後改名亮,人稱龍川先生。
陳亮的這首《梅花》詩吟詠的是早春之梅。全詩雖僅4句20字,卻較為形象地刻畫了早春梅花的神韻和香色。詩翻譯全文如下:
稀稀落落地梅樹枝條歪歪輕斜地掛滿那潔白如玉的雪花,使得枝條上一朵又一朵的梅花花萼泛著斑斑點點的雪花在陽光照射下閃著晶瑩的光采。忽然有一朵梅花最先綻開放了,這使得想要在春天競吐芳香的種種百花都落在梅花的後面了。梅花要想把春天悄然而來的信息傳遞出去,又怎麼會害怕被厚厚的積雪所深深埋藏呢!請玉笛不要再吹奏那令人傷感的古曲《梅花三弄》了,讓主宰春天的神東君為梅花留住春天,不要讓開在早春的梅花因一支悲傷曲調而過早地凋謝。
[注釋]疏:稀疏,稀落。玉瘦:點:閃著,泛著。休:莫,不要。
三弄:指古曲《梅花三弄》,全曲主調出現三次,故稱三弄。
東君:司春之神。主張:當令,作主,主宰春天。
這首詩的[注釋]里的字詞是我查閱相關唐詩的注釋,很准確。這首詩翻譯是我自己原創的,因為查閱網上所有關於這首南宋的陳亮《梅花》詩翻譯其意思都不準確,所以我逐字逐句認真揣摩,翻譯出來的這首詩,希望你能喜歡。
『柒』 宋代有位詩人被譽為「梅妻鶴子」,妻子是梅,兒子是鶴,他是環保主義者嗎
「梅妻鶴子」說的是宋代詩人林逋,他喜歡兩樣東西,一個是梅花,一個是鶴,與環保無關,而是在他心中,梅花凌寒開放,清新淡雅;鶴,姿態輕盈,超塵出世,兩者都被賦予了品格脫俗,情操高雅的文化內蘊,有梅有鶴一生足矣。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往往會給植物或者動物賦予很多人文精神,來表達一種價值追求和精神境界。
比如梅蘭竹菊,比如白鶴、白鷺、蝙蝠等等。有些人喜歡某種植物,或者動物,一方面是欣賞它們的自然之美,另一方面也是在這些動植物上寄託自己的精神追求。
比如晉代陶淵明喜歡菊花,曾留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
晉代王徽之喜愛竹子到「一日不可無此君」的地步。
宋代周敦頤喜歡蓮花,曾經寫有一篇《愛蓮說》。
清代鄭板橋也喜歡竹子,就畫了很多竹子。
『捌』 《梅花》的作是宋代詩人誰
《梅花》是北宋詩人王安石所作的一首五言絕句。詩中以梅花的堅強和高潔品版格喻示那些權像詩人一樣,處於艱難、惡劣的環境中依然能堅持操守、主張正義,為國家強盛而不畏排擠和打擊的人。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玖』 梅花是宋代詩人王安石寫的作者遠遠望去知道那是花不是雪的原因是什麼填詩句
是因為它有香氣,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全詩是: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