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盪山的櫻花
⑴ 雁盪山旅遊攻略,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雁盪山始於南北朝,興於唐,盛於宋。 雁盪山以山水奇秀聞名,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絕勝」之譽,史稱「東南第一山」。總面積450平方公里,500 多個景點分布於8個景區,以奇峰怪石、古洞石室、飛瀑流泉稱勝。其中,靈峰、靈岩、大龍湫三個景區被稱為「雁盪三絕」。特別是靈峰夜景,靈岩飛渡堪稱中國一絕。因山頂有湖,蘆葦茂密,結草為盪,南歸秋雁多宿於此,故名雁盪。雁盪山系綿延數百公里,由於處在古火山頻繁活動的地帶,山體呈現 出獨具特色的峰、柱、墩、洞、壁等奇岩怪石,稱得上是一個造型地貌博物館。按地理位置不同可分為北雁盪山、中雁盪山、南雁盪山、西雁盪山 (溫州澤雅) 、東雁盪山(洞頭半屏山) ,通常所說的雁盪山風景區主要是指北雁盪山。
更多全面及時信息,點擊查看
⑵ 《雁盪山花》的作者是誰
1955年初夏,59歲的潘天壽在雁盪山寫生,宿靈岩寺。雨後的雁山蓬勃清奇,深深地打動了畫家,於是賦《靈岩寺曉晴口占》一詩:「一夜黃梅雨後時,峰青雲白更多姿。萬條飛瀑千條澗,此是雁山第一奇。」並與潘韻合作《龍湫飛瀑圖》,藏雁盪山管理局。回到杭州後,畫有《靈岩澗一角》、《梅雨初晴》。1960年作《小龍湫一截》巨幅;1961年又有《雁盪寫生》;1962年作《記寫雁盪山花》巨幅;1963年再作《雁盪山花》、《小龍湫一角》等等。
潘先生善於發現美,又善於表現美。他畫雁盪,不論畫幅大小,都喜歡從高處、大處、遠處和最新奇處立意,於雄渾、超脫、凝重、生辣中包含一種清新俊逸的詩意。正如他所賦之詩「名山春更麗,四壁滿岩花」。《雁盪山花》是潘天壽的花卉代表作。他筆下的山花野草,清新挺拔,欣欣向榮。作品的構圖和用色都非常具有特色,雋美之至。而他所畫的雁山也不同於古人,嘗試寫近景山水,並往往雜以山花野卉,描繪了一個個蓬勃的小天地:泉石丁冬作響,花草生機盎然。潘先生以其慧眼往往攝取「一角」、「一截」,卻表現了大自然的清新之美,給人以全新的時代美感。
⑶ 雁盪山什麼時候去好.好什麼好玩的
雁盪三絕是最有名的了,必玩的啦
分別為【靈峰】與【靈岩】、【大龍湫】,是雁盪精華之所在哦。
去雁盪感覺最好是雨水量最大的時候去。我們上次去的時候是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雨水多,霧氣足。很有意境。如果沒水的話感覺會少了點韻味。
==========
首先坐車到景區嘛,住宿可以在那個響鈴頭小鎮解決。到鎮上可以先找個旅店住,放下行李。房價有高有低。我們住的是農家的那種,100左右(這個價格在五一不適用哦,五一價格就亂了)。
好了,遊玩開始:
首先建議先去大龍湫.我去的那天天氣水量大,霧氣蒙蒙的,非常漂亮,不過我們先去了方洞,最後導致霧太大,對面的山峰景觀都看不到了,小小遺憾了下,如果那天和我一樣,霧大的話就先去大龍湫,接近中午的時候霧會小點,再去方洞。在遊玩的時候可以請個導游講解,如果金錢不允許,可以跟著旅行團走,呵呵,這樣能聽到景點的講解。不然走馬觀花會少了很多樂趣。
第一站:大龍湫,票價30元。耳熟能詳的地方,我去的那天水量不錯,比較漂亮。期間還有霧氣環繞,好不壯觀,疑似人間仙境。印象最深的地方:大龍湫,移步換景的那座山峰(剪刀鋒,啄木鳥、熊、桅桿),好像有飛度,不過沒看。
第二站:方洞,票價20元。棧道!沿著懸崖棧道走,我們遊玩的時候開始很是漂亮,不過後來霧氣漸濃,什麼都看不到了,哎,遺憾。印象最深的地方:懸崖棧道,崖邊的諸多山峰,還有那懸空的索橋(我被嚇到了,後面有人使勁搖,哎,可憐我一小女子啊)
第三站:靈岩(小龍湫),票價30元。中間有個寺廟,在那整點可以看飛度表演,還不錯,可以看看。可以抵達小龍湫上面,貌似上面是傳說中的斷腸崖,坐電梯,免費。印象最深的地方:小龍湫,斷腸崖。
以上是我玩過的地方,其他地方我都沒去,哎,我們是提前回去了,本來還想去下面的地方的。玩過上面三個景點,一天基本已經過去了,回響嶺頭,休息下,吃個晚飯。
晚上第四站:靈峰夜景,票價應該是30元,具體未知,我沒去,哎~距離小鎮很近。
第一天安排的是大景點,一定會有點累,第二天輕松點,
可以去三折瀑,距離小鎮很近那景色網上說很不錯,可惜沒去成,哎~
哦,還有就是往返各個景點的車的問題,我們是200元包車了,他一天下來都跟著我們,如果你是散客,應該20元一人到大龍湫,大龍湫比較遠。其他應該10元差不多了。
⑷ 雁盪山,要詳細的哦!
溫嶺雁盪很近,汽車方便,溫嶺汽車站和溫嶺長途汽車站都有車到雁盪,都是早上6:20 7:40 和 9:50的班次。票價10——15元,放心,一般溫州雁盪山就是指的雁盪山,也就是北雁。早上去的時候問清楚司機或者售票員下午怎麼回來方便。
依你的時間安排,個人以為游覽兩個景點最好,上午一個下午一個,慢慢走慢慢看,視覺好的地方多坐坐,這才叫游。
門票價目表就不用了吧,10-30元。幾個大景點都是30,學生票5折。
友情提示,帶個斜挎包或者肩背包,零食飲料小吃什麼 的在外面超市買好帶進去,可以省很多錢,我都這樣的,哈哈,祝玩的愉快!
⑸ 雁盪山的美景是怎樣的
北雁盪山不僅自然景色奇秀,而且有著豐富濃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北雁盪山不僅有著名的佛寺,也有著名的道觀,關於佛、仙的傳說甚多。
千百年來,許多文士名流,都在北雁盪山游覽和考察,並留下了許多不朽的名篇佳作,山中的摩崖碑刻多達300餘處,大為名山生色。
靈峰是北雁盪山的東大門。從東而來一抬頭就能看到蒲溪西邊那叫作「接客僧」的巨岩,接客僧是雁盪山中形象最為逼真生動,同時也最具象徵意味的肖像擬人景點,它又名石佛岩、老僧岩。
只見老僧禿頂披裟,朝東南方,拱手做迎客狀。人世滄桑,歲月更迭,唯有入山口上的接客僧,千萬年來始終以永恆的寬容揮動著寬闊的袍袖,日夜在迎接著四方的賓客。
靈峰四周諸多青峰蒼崖迂迴盤旋,繞出一方如夢如幻的勝景。靈峰的峰崖又最會作態,「移步換景」,尤其在月夜,真真幻幻的山景會令人生出許多遐思。
靈岩被視為雁盪山的「明庭」。後來的元代文學家李孝光贊道:
峭刻瑰麗,莫若靈峰;雄壯渾龐,莫若靈岩。
以靈岩為中心,後有燦若雲錦的屏霞嶂,左右天柱、展旗二崖對峙,壁立千仞。因「渾龐」而生肅穆,人處其中,頓覺萬慮俱息。靈岩使人心境沉靜,「靈岩飛渡」的雜技表演又令人驚心動魄。
在靈峰還可以看到一個奇特景觀,就是犀牛望月。犀牛望月位於凌霞峰旁的高崗上,昂首東向。當皓月東升時,那犀牛伸著脖子,遙望月亮,故稱「犀牛望月」。
關於這頭犀牛,還有一個感人的傳說呢!
相傳很早以前,雁盪山下有個姑娘叫玉貞,她父母早亡,6歲時就給花老財當牧童。每日天剛亮,玉貞牽牛上山。夜裡月亮升得老高時,她才牽牛回來。
花老財待她刻薄,在牛棚角落擱塊木板,讓她跟牛一起睡覺。她有話對牛講,有苦對牛訴,有淚對牛流。牛呢,伸伸舌頭,舔舔她的手,好像在安慰她說:「別難過!」
六月天,牛棚里蚊蟲嗡嗡叫,牛甩甩尾巴為她趕蚊蟲。十二月,北風呼呼雪花飄進屋,牛用身體為她擋風寒。
一日日,一年年,玉貞出落得像朵芙蓉花,方圓幾十里的山民都講她是仙姑下凡。花老財是個貪色鬼。他見玉貞長得這么漂亮,起了邪心。奸刁的管家向花老財獻計,花老財連講:「妙!妙!」
夜裡,管家扶著花老財到了破牛棚,見玉貞躺在木板上睡覺,牛在一邊為她趕蚊蟲。兩人齊動手,避開牛尾巴,捆了玉貞的手腳。管家在門外望風。花老財色眼血紅,正要朝姑娘撲去,料不到鐵鞭樣的牛尾巴朝花老財臉上打來了。
花老財忍住痛,還想去摸姑娘的胸,牛聳起兩只鋒利的角,戳著了他的眼睛,鮮血直流。玉貞在木板上掙扎,花老財哇哇喊叫。
打手們跑到破牛房,見牛發了瘋似的護著玉貞姑娘,他們都不敢進去。等了半個多時辰,有兩個打手壯壯膽,邁進了一隻腳,牛「喇喇喇」沖上去,用角把他們戳出老遠。管家氣得叫人點火燒牛棚。花老財才逃出牛棚,被人扶到堂屋。
老牛乘機咬斷了玉貞姑娘的繩索,跪下講:「快,快騎到我背上去!」
玉貞姑娘上了牛背。老牛撒開四蹄,聳起雙角,睜大眼跑了出去。老牛朝凌霞山頂跑,打手們叫喊著圍上來了。跑呀跑,跑到山岡上,沒地方好跑了,老牛跪了下來,叫玉貞姑娘站在一隻牛角上。
等姑娘站好,老牛把角朝空一轉,對著她猛吹一口氣,玉貞姑娘就乘著牛角飛上天去了。
打手們沖上來時,老牛變成了獨角的石犀牛。玉貞姑娘呢,飛呀飛,一直飛到了月宮里。月光夜,玉貞姑娘走出雲屋,撒下銀光,看望心愛的老犀牛。犀牛呢,也仰著頭,在想念女主人玉貞姑娘哩!
大龍湫位於雁盪山中部偏西,以奇峰,巨嶂,飛瀑取勝。高聳天際的芙蓉峰,變幻無窮的剪刀峰,雄偉如屏的連雲峰,雲雨漠漠的經行峽,谷幽潭深的筋竹澗,皆為勝境。秀麗多姿的砩頭溪和松坡溪兩相映襯,形成無限風光。
著名的天下第一門顯聖門,也在北雁盪山。顯勝門是由兩面崖壁對峙而形成的「石門」,又稱「仙勝門」。此門高達200米左右,兩門相隔僅10餘米,素有「天下第一門」之稱,為雁盪山門之冠。
⑹ 雁盪山最值得去的景點
雁盪山——浙江溫州
我國十大名山之一的雁盪山,得名於山頂湖畔蘆葦盪中棲息的秋雁雁盪山坐落於浙江省溫州樂清境內。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國十大名山之一。因「山頂有湖,蘆葦叢生,秋雁宿之」故而山以鳥名。雁盪山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絕勝」之譽,史稱「東南第一山」。
【看點導覽】
雁盪山有北、中、南、西、東五個分區,而平時所指的景區是指北雁盪。她的七大景區面積逾450平方公里,其中以東南部的靈峰、靈岩、大龍湫最為有名,並稱為「雁盪三絕」。一般游覽山體時,我們都希望避免在山上走夜路。但在雁盪,不看看神秘的「靈峰夜景」,好像反而是「虧了」。
【特色推薦】
靈峰
這是雁盪山最美麗多變的景緻之一:不把靈峰日景、夜景都看過的遊客,就枉來雁盪山了。景區內層巒疊嶂,奇峰環拱,千形萬狀,美不勝收。靈峰夜景,移步換形,變幻多姿,妙不可言。兩大奇洞——觀音洞、北斗洞為遊人所必至。
大、小龍湫
雁盪山的這兩股瀑布,一個是九天懸河,一個則是秀美多姿。大龍湫的最奇絕之處,在於因季節、晴雨等變化呈現出多姿多彩的迷人景象。盛夏季節,雷雨初過,大龍湫象一條發怒的銀龍,從半空中猛撲下來,聲如雷鳴,震天撼地,氣勢雄壯。而小龍湫則是一股白河在重疊的美石上分流而下,柔美卻不失洗練。
⑺ 雁盪山的傳說
1,雁盪山洪武尖的傳說
雁盪山東麓有一座山峰叫洪武尖,相傳是朱元璋賜封的名字。
元朝末年,朱元璋大軍浩浩盪盪南下,一路上打了好多勝杖。到浙江沒多久,就攻下了寧波、台州。但攻打溫州時,那白鹿城有神鹿守衛,牢固得不得了,幾次交鋒,朱元璋都損兵折將,連他本人也受了傷,差一點被捉住。還好,他那匹棗紅馬突然長叫一聲,四蹄騰空,帶他沖出敵陣,救了他的性命。
朱元璋昏頭昏腦,任憑棗紅馬馱著他,落荒奔逃。他本想避入雁盪深山歇息一下,哪曉得在山岔口走錯了路,倒轉走台州去了。忽見三面塵土飛揚,馬蹄得得,一片喊殺聲,無數元兵蜂擁上來。
朱元璋大喝一聲,勒馬回頭,想沖進敵陣,決一死戰,哪曉得棗紅馬卻一步一步向後退。他越用鞭打,馬越往後退。奇怪的是,馬倒退時踏過的地方,一群又一群大大小小的蜘蛛,不曉得是從哪裡爬攏來,忙忙碌碌給它織了一層層白白厚厚的蜘蛛網,好像這蹄印不是新踏出來的。當元軍追到這里時,看看蹄印,只當朱元璋已過去很久,也就不再追了。
朱元璋跑了一段路,遠遠望去,只見雲霧當中,有一山尖隱隱現現,閃著陣陣霞光。「好地方呀!」他就揚鞭向那霞光沖去。朱元璋跑上了峰尖,渴得要命,偏偏這山尖沒水,他就大叫:「蒼天在上,快賜我甘露吧!」說罷,他隨手把劍插在草地上,一下子,一股清泉噴出來了。
朱元璋用泉水洗了浴,刀傷不痛了,身上力氣也大了。
後來,朱元璋當了明朝的開國皇帝,想起了當年從溫州逃到雁盪山這段經過,就把那座高山尖叫做「洪武尖」,上面的泉水稱為「一劍泉」,還賜給山上的蜘蛛一條漂亮的金腰帶,今日,那洪武尖上的蜘蛛腰間都系著一條黃金帶。
2,雁盪朝陽洞山上金交椅的傳說
雁盪朝陽洞山上,有一塊大岩石,好比「金交椅」一樣。
傳說「金交椅」下面原先有個岩洞。洞口很小很小,只能伸進一隻手。洞里有多少寬呢,就無人知曉。
那時,雁盪響嶺頭有個看牛娃兒叫靈峰。靈峰幫財主放牛,每日帶一個竹簍把牛趕到一座山上吃草,自己到岩坑溝里去翻螃蟹、捉魚蝦,供養奶奶。
一日,靈峰發現了「金交椅」腳下這個岩洞。他把耳朵貼緊聽聽,洞里的流水有時咚咚響,好比演奏仙樂一樣;有時篤篤篤敲起來,好比千軍萬馬奔騰一樣。靈峰睜大眼睛往洞里看,見洞里一片光亮,好比星星在閃動!奇怪,真奇怪!靈峰想鑽進洞里去,但洞口太窄,進不去。他只好把手伸進去。哪知道馬上摸到一條活蹦亂跳的鯉魚。
這條鯉魚,背墨黑,像將軍的盔甲;嘴一張一張的,像黃龍的嘴巴;尾巴呢,像一副船槳。
他左張張,右看看,把鯉魚放進竹簍里。他又把手伸進洞里去摸,又是一條!就這樣,他一連摸了五條鯉魚,竹簍滿騰騰了。
這以後,靈峰每日上山放牛,都到洞里摸魚,每日都摸滿一竹簍——五條鯉魚。
奶奶每日吃鯉魚,眼睛慢慢好轉起來。半個月後,全好了。
靈峰吃了鯉魚,不到一個月,也長成了身強力壯的鐵漢子,力氣增加了不少。
財主見靈峰長大,就不讓他放牛,叫他乾重活,上山砍柴。一日,靈峰挑著柴下山,身上背著很重的竹簍,沒想到在路上撞倒朝廷里派來的陰陽先生和他帶來的四個嘍羅,他們是到雁盪山來破「金交椅」風水的。
陰陽先生一眼見到靈峰的肩頭擔一擔柴,好像擔兩座山,面頰血紅,眉梢劍峰恁,體格特別強壯。他心裡暗暗吃驚,難道我來遲了?是不是「金交椅」的靈氣統統被他吸去了?當真,狗腿子發現了他竹簍里的五條格外活潑的鯉魚!
陰陽先生見了,臉色大變,忙問:「你叫什麼名字?」
「我叫靈峰!」
「靈峰?你……你的鯉魚,是在那把『金交椅』腳下拿的?」
「是又怎樣?」
陰陽先生一雙眼珠子很可怕,他講:「這金交椅生在皇帝的寶山上,這鯉魚是皇帝的!快,快交給我!」
「豈有此理!我捉到的,為什麼要交給你?不交!」
「不交就奪!」四個嘍羅七手八腳一齊沖過來。靈峰舞起柴擔,兩個狗腿子被打得滾落山去,另外兩個狗腿子嚇得趴在地上一動也不動。
陰陽先生面孔刷白,沒膽動,氣也沒膽透。
靈峰順手把魚簍「呼——」地一聲拋上天空,只見魚簍向西飛去,一下子不見了。他全身用力向山下滑去,那幾個嘍羅看也不敢看。
過了好一陣工夫,陰陽先生和四個狗腿子拌拌動地爬到「金交椅」腳下,尋到了岩洞。陰陽先生把耳朵貼過去聽聽,洞內很靜,一點聲音也沒有;睜開眼珠子看看,洞里墨黑墨黑的一點也看不見;手伸進去摸摸,洞里空盪盪的,一點東西也沒有。
「啊,我來遲了!」陰陽先生癱在地上,有氣無力地向狗腳子命令,「快!快……拿牛屎來!」狗腿子挖來了牛屎,往岩洞擲去,只聽「嘭」的一聲,岩洞關閉了。
從此,「金交椅」腳下再也沒有岩洞了。靈峰拋的那五條鯉魚,在靈岩那一邊山頭,化成了岩,大家都叫它「朝天鯉」。
3,羊角洞傳說
從前,雁盪山有個叫阿寶的後生,熟人見到他,總作興學他口吃的樣子:「阿寶,現在牽羊順……順當乎?」他咧開嘴笑笑。
阿寶十三、四歲時,家裡弄了只大白羊。每日天未亮時,他就牽著羊到半里外的墳壇去放。這片墳壇很冷清,每到黃昏時,鬼呼呼聲地叫,鬼火飛來晃去,煞是嚇人!阿寶經常聽人這么講。但他有個倔犟的脾氣:自己沒有親眼看見的,是不相信。
一日下午,他又把羊牽到墳壇,拴在一株樁上,自己同小夥伴小錘去池塘玩水。兩人正玩得痛快,突然烏雲滾滾,雷雲閃電,眼看天就要下雨了。阿寶三步一跳,一口氣跑回墳壇,只見羊跺著腳「咩咩」直叫。他趕緊去解羊繩。忽然「轟隆」一聲,一個響雷炸得墳壇發抖,緊接著,槐豆大的雨從天上落下,直落得墳壇四周冒起一層白煙,風刮著樹,發出「喔,喔」的叫聲。這時的阿寶被嚇呆了,他以為鬼真的趕來了,不管三七廿一,抓住羊繩用力一扽,就往家裡跑。
過一下,雨停了。小錘也獨自往回走。他路過阿寶家時,見阿寶站在羊棚邊,一手捏著羊繩,一手打開棚門,嘴裡念著:「進去!進去!」小錘忍不住笑出聲來。阿寶聽見笑聲,回頭一看,自己手裡拉著的竟是一條羊繩!阿寶「啊」地一聲,結結巴巴地講:「怪——怪不得,這么順當!」原來,阿寶慌里慌張解羊繩時,用力過猛,把羊繩給扽斷了,羊還留在山上哩!
俗話說:「一人傳十十傳百」,阿寶牽羊的笑話,很快傳遍了整個雁盪山。於是,「阿寶牽羊——順當得很」這句話,也便成了這一帶老百姓樂於引用的歇後語了。
阿寶的羊在山上到處亂跑,它跑呀,跑呀,一直跑到了方岩頂,不小心一隻角撞在岩壁上,岩壁被撞了個羊角的大窟窿,從那以後,老百姓就把這窟窿叫做「羊角洞」。
4,樂清大荊顯勝門的傳說
聽說每年桃梅杏李成熟時節,玉皇大帝總要派仙人下凡,採集百果,在瑤台舉行一次盛會。
這一年,鐵拐李奉旨采了一擔果品,正准備返回天宮時,被眼前一瓣瓣奇特的蓮花瓣迷住了。這哪裡是什麼蓮花瓣?是一座座奇形的山峰!嘩嘩響的瀑布,比仙宮音樂還好聽得多哩!
鐵拐李放下果擔,用手指往前面一戳,只見擎天的岩壁「轟」地一聲往兩邊移動,裂出一扇石門來。門里周圍都是峻壁,彎彎曲曲向里伸。一條白練從山頂掛了下來。石平台上,山樂官鳥正在演奏,雉雞、丹頂鶴在一邊跳舞。鐵拐李雙腳一蹬,騰空進了石門,去游覽勝境了。
再說瑤台盛會已臨近,玉皇大帝見鐵拐李還沒回來,只好派韓湘子去找。韓湘子是天宮樂師,他的玉簫一吹,各路神仙就會圍攏來聽。哪曉得他一連幾天奔走,吹簫把嘴唇都吹破了,還是不見鐵拐李的影子。
韓湘子從西到東,從南到北,東探西找。有一日,他找到東海邊上,也被眼前的一瓣瓣蓮花迷住了!這是一座人間少有的仙山哪!仔細一看,那山頂上還放著一擔果品,旁邊插著一條仙杖,山腰間有一隻很大的仙人腳印。不用說,鐵拐李一定在這里了。
韓湘子自言自語:「好個鐵拐李,在這里留連風光,誤了瑤台盛會,看你怎樣向玉皇大帝交代?」他順著鐵拐李的腳印,也遁入石門去。誰曉得他這一去,也沒了蹤跡。
天亮時,人們看凶那一擔果品早已化作了岩石,那仙杖呢,也變成了仙杖峰,那裂開的石門,大家就叫它顯勝門。聽說,在月光夜,顯勝門里就會傳出陣陣仙樂來!
⑻ 雁盪山的特點有哪些
雁盪山的特點是看山影,白天游覽完各景點後,在夕陽下,月光明亮的時候,雁盪山的山影是別具特色的。
⑼ 雁盪山的景點
現在季節就合適,見意樓主不要跟團,有二天時間,可以慢慢游覽雁盪風光,跟團就走馬觀花了,門票,森林公園25元每人,方洞20元每人,雁湖15元每人,靈岩40元每人,羊角洞15元每人,顯勝門15元每人,大龍秋40元每人,三折瀑15元每人,靈峰日景40元每人,靈峰夜景41元每人,方洞纜車45元每人。農家賓館住宿標間在80-180之間,裝璜多是二星標准,和公家的賓館有的一比,吃飯有農家樂大排檔看你是這樣消費,不是很貴,有公交到各個景點,也可以包車一天150-220之間看行程而定,祝你來雁盪山玩的開心,
⑽ 1987年出生的同學,有沒有學過《雁盪山》這篇課文【急!有獎!】
《夢溪筆談·雁盪山》 沈 括
溫州雁盪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圖牒,未嘗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此時尚未有名。按西域書,阿羅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盪山芙蓉峰龍湫。唐僧貫休為《諾矩羅贊》,有「雁盪經行雲漠漠,龍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容峰,峰下芙蓉驛,前瞰大海,然未知雁盪、龍湫所在,後因伐木,始見此山。山頂有大池,相傳以為雁盪;下有二潭水,以為龍湫。山頂有一個大湖,據說是叫雁盪;山下有兩個水潭,把它叫做龍湫。又有經行峽、宴坐峰,皆後人以貫休詩名之也。謝靈運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歷殆遍,獨不言此山,蓋當時未有雁盪之名。 予觀雁盪諸峰,皆峭拔險怪,上聳千尺,穹崖巨谷,不類他山,皆包在諸谷中,自嶺外望之,都無所見;至谷中則森然干霄。原其理,當是為谷中大水沖激,沙土盡去,唯巨石巋然挺立耳。如大小龍湫、水簾、初月谷之類,皆是水鑿之穴。自下望之則高岩峭壁,從上觀之適與地平,以至諸峰之頂,亦低於山頂之地面。世間溝壑中水鑿之處,皆有植土龕岩,亦此類耳。今成皋、陝西大澗中,立土動及百尺,迥然聳立,亦雁盪具體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則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見,靈運所不至,理不足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