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雪裡嬌
㈠ 關於梅花和冬雪的古詩
描寫梅花的詩句
1、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____林逋《山園小梅·其一》
2、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____黃櫱禪師《上堂開示頌》
3、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____陸凱《贈范曄詩》
4、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____盧梅坡《雪梅·其一》
5、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____王冕《白梅》
6、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____王安石《梅花 / 梅》
7、江南幾度梅花發,人在天涯鬢已斑。____劉著《鷓鴣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8、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____陸游《卜運算元·詠梅》
9、相思一夜梅花發,忽到窗前疑是君。____盧仝《有所思》
10、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____張謂《早梅》
11、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____盧梅坡《雪梅·其二》
12、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____李白《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 題北榭碑》
13、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____陸游《卜運算元·詠梅》
14、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____李煜《清平樂·別來春半》
15、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____王冕《墨梅》
16、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____盧梅坡《雪梅·其一》
㈡ 雪景梅花古詩詞
北宋王安石的《梅花》極具代表性。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專雪,為有暗香來屬。」
王安石的筆下,楚楚可人的梅花,不媚俗,不自卑,散發著幽香,在冬天裡凌寒開放。這首梅花詩,不加雕刻,語句十分樸素自然,雖簡短,卻很有味道,讓人在清新的文字里,分享到梅花的清香和高潔。
寫梅花給人深刻記憶的,還有南宋詞人李清照。
「雪裡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香臉半開嬌旖旎,當庭際,玉人浴出新妝洗。」
一樹報春的紅梅綴滿瓊枝,半開香臉,嬌態柔美。宛如美人出浴,新妝初罷,婀娜多姿。李清照的《漁家傲》,溫婉地表達了對梅花的欣賞和喜愛,寫得真是令人心醉。
㈢ 梅花傲雪的含義
詩歌中的梅花意象
〖詩人們詠梅絕不只是為了描摹梅的物態,更重要的是借梅怡情,抒懷,表節。詠梅詩之不同於一般的詠物詩,想是由於詩中報詠之梅,已經成為詩人心靈的客觀對應物,一代一代層累凝聚著深刻的含義,體現了中國傳統文人的獨立高潮的心靈境界。〗
梅花是中國古代常見的審美意象。它以其曲折多姿的形態,經霜耐寒的特性受到古代文人反復詠唱,詩人藉助這客觀之象,融進自身的主觀之意,賦予梅花各種美好的品格。主觀之意與客觀之象融合為一體,梅花的藝術形象既有理性也有感情,激發讀者的想像。現在就以宋詩為中心,說說梅花的意象,其主要意象有三:一是象徵志土、貞土;二是象徵隱者、高土;三是象徵美人、仙子。
早在魏晉時期,梅花就被寫入詩歌中,人們首先把它作為一般春花春樹認識和描寫,就比如蕭綱的《雪裡覓梅花》:<絕訝梅花晚,爭來雪裡窺。下枝低可見,高處遠難知。俱羞惜腕露,相讓到腰贏。定須還剪綵,學作兩三枝>後來梅花漸漸上升為獨立的審美表現對象,而不僅僅作為春景的點綴,就自然產生了梅花獨有的意象。
南朝鮑照在其《梅花落》中雲:<中庭雜樹多,偏為梅咨嗟。問君何獨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搖盪春風媚春日。念爾零落逐寒風,徒有霜華無霜質。>雖然仍視梅花為春花,但已看到梅花開在霜雪中的悲哀,意在托寓自身才能行不到發揮。到了盛唐,張九齡在其仕途受挫之時所作的《庭梅詠》:<更憐花蒂弱,不受歲寒移。朝雪那相妒,陰風已屢吹。馨香雖尚爾,飄盪復誰知。>在感懷身世的同時也體現了詩人堅毅不屈的意志,這是鮑詩所沒有的。至中唐朱慶餘《早梅》一詩,就把梅花傲雪作為高尚品性加以贊美:<天然根性異,萬物盡難陪。自古承春早,嚴冬斗雪開。>在此就可看出,詩人已經賦予了梅花高風亮節的品性。
尤其是宋代,生活在齷齪塵世,志不得伸的詩人們更與梅花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們看到在寒霜季節盛開的梅花,傲雪耐寒,獨入清香,於是就把它詮解為一種孤高絕俗,貞潔自愛的君子情操,以梅隱喻自身的美德。<窮冬萬木產枯死,玉艷獨發凌清寒。>歐陽修《對和雪憶梅花》描繪了梅花嫻雅不俗,耐得寒冷,飽經霜打依舊傲然挺拔的貞秀豐姿。宋初詩人韓維眼中梅花就是如此孤高絕俗,在嚴寒霜雪中保持鐵骨芳姿。《勁謝》=還有描寫在惡劣環境下生長的梅花:<自持孤石比堅性,不與眾木爭芳姿>(釋顯忠《石縫梅》)雖生長環境不好,但依然頑強自下而上,不隨俗浮沉而保持真我。
北宋中期,經過蘇軾等人的吟詠,梅花的君子意象得到進一步深化。蘇軾是梅花的亂,寫了大量詠梅詩,在其詩中帶有強力主觀表現性,一方面,如前人一樣淋漓盡致地展現詩人孤芳自賞,幽潔自持的性格志趣,另一方面也寄託了內心深處與世委蛇而又不甘淪棄的孤清與落寞。<先生獨飲勿嘆息,幸有落月窺清樽。>(《松風亭下梅花盛開》)<酒醒人散山寂寂,惟有落蕊粘空樽。>(《再用前韻》)<人去殘英滿酒樽,不堪細雨濕黃昏>。(《再和楊公濟梅花十絕》)等詩都可體現蘇軾泳梅詩中高潔之志與孤寂之感交滲一體的雙重感情取向。在蘇軾以後,也有不少借泳梅感慨落寞孤獨的詩篇:<歲寒為爾添愁絕,倚樹微吟亦自傷。>(沈與爾《次韻梅花》)在寒夜獨倚著樹而嘆息,是何等寂寥索寞。陸游也甚愛梅,寫下了<可憐庭中梅,開盡無人知。寂寞終自香,孤貞見幽姿。>的詩句(《城南王氏庄尋梅》)以盛開的梅花無人去欣賞,透露出懷才不遇的無奈與感傷。另外李少雲的《梅花落》:<素艷明寒雪,清香任曉風。可憐深似我,零落此山中。>此比喻極為明顯:抱負既然不能伸展,唯有顧影自憐了。這些詩篇不但體現了詩人的個人思想感情,其中蘊涵的那份幽獨寥落,冷清荒寒的感覺正是當時土大夫在仕途挫折時的經常體驗。
到了南宋,國勢飄搖,社會動盪,土人階層渙散零落,詩人在受挫時感到塵世的不如意,而且還受道家逍遙自適人生哲學的影響,很多詩人寄情於山林,渴望過一種清凈無為與世無爭的生活,於是在詠梅詩中,出現了梅花另一個意象------隱者高士的意象。
梅花開在殘臘初春之際,長於高山綱谷,水驛荒村,但它清香依舊,潔白無暇,給身處逆境的詩人以無限慰籍。<不受塵埃半點侵,竹籬茅舍自甘心。>(王琪《梅花》)所表現的是一種平淡恬靜的生活態度。<木海亭前花似錦,嶺頭梅蕊怯風沙。正如隱者歸幽谷,鶴版征書未到家。>(張舜民《望子嶺梅花方開用黃道韻》)<獨自不爭春,都無一點塵。>(呂本中《早梅》)_<本來淡薄難從俗,縱入紛華亦絕塵。>(韓元吉《梅花》)含括了老莊的虛靜淡泊,蕭散自得的隱士襟懷,更包含著對個人志節操守的重視以及對個人精神自由的維護。梅花自古就有<霜雪美人>的意象,早在柳宗元《龍城錄》里已記載了一個梅花傳說,隋開皇中趙師雄於寒冬時節在羅浮山中見一淡妝素服的美人,此女就是梅花所化。此後詩人就愛將梅花比擬?lt;霜美人>,<雪美人>,<冷美人>。這是由於梅花本身具有美人姿態,有清冷淡雅的美。使人不由得將其看作是<客來驚起曉妝勻>的女子,是忽然發現的驚心動魄的<空谷佳人>。
宋初詩人梅堯臣筆下的梅花是玲瓏的小家碧玉:<家住寒溪曲,梅花雜暖春,學妝如小女,聚笑發丹唇。>(《紅梅》)在吳頤《次韻憲宣德紅棖詩韻》里梅花就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高潔處子:<玉骨冰肌冷照人,勻紅輕絳羅巾……寄聲閉戶英夫子,體取居塵不雜塵。>也有詩人將梅花描繪成一個冰肌雪膚玉骨霜心的仙子<皎皎仙姿脈脈情,絳羅仙萼裹瑤英。>(晁端友《梅花》)<玉立寒煙寂寞濱,仙姿瀟灑凈無塵。>(朱熹《次韻列秀野前樹梅》)<騎龍古仙絕火食,慣住空山嚙冰雪。>(陸游《湖山尋梅》)在周必大眼中梅花既有仙子的裊娜多姿,又有鄰家女子的嬌澀可人<初疑太真欲起舞,霓裳拂拭天然姿。又如東家窺牆女,施朱映粉尤相宜。><(《次韻史院洪境盧簡洋館中梅》)更有詩人將梅花比喻為罹的愛人的:<秋水娟娟隔美人,江東日暮幾重雲。孤燈竹屋霜清夜,夢到梅花即見君。>可見梅花在詩人心中的地位是何等高尚與尊貴。
其實梅花這三個象徵意象往往不是分離的,而是相融相通的。在很多詠棖詩中,這三個象徵意義是同時存在的。比如歐陽修的《對和雪憶梅花》:<窮冬萬木立枯死,玉艷獨發凌清寒,鮮妍皎如鏡裡面,綽約對若風中仙。>既寫出梅花傲雪堅毅的品格,也贊吧梅花如仙的形貌。又如陸游的《開歲半月湖村梅開無餘偶得五詩以煙濕落梅村為韻》:<居人空巷者,疑是湖中仙。>久居荒蕪之地的人,既是隱者,又像神秘的仙人,陸游巧妙地將這兩個意象交織在一起,使此詩內容更豐富。張孝祥的《道間見梅》中則把梅花描繪成一個孤高自愛的女子,其實也是把貞士和美人的意象結合了。梅花的三個意象之所以能相融,是因為這三個意象都有共通的核心-- 貞潔的象徵。
另外,以梅花來表達對遠方朋友的罹,也是古詩中梅花又一重要意象。第一首梅花詩,南北朝陸凱所作的《贈范曄》就是以梅花傳達友情:<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唐代不少詩人已經運用這個意象進行詠梅詩的創作。折梅贈遠已成為常用的典故。到了宋代,王安石等人繼承了這一意象<驛使何時發,憑君寄一枝>(《梅花》)殷勤手摺遙相贈,不欲花前獨舉觴。>(《和史誠之謝送張明叔梅台三種梅花》)梅花成為傳達友情的信物。<折梅寄友>表達友情的意象逐步深化、發展。到了宋朝中期,梅花在詩歌里不僅僅是一個信物,更代表著一種情緒,詩人看到梅花就不由想起遠在他鄉的朋友?lt;嶺北霜枝最多思,忍寒留待使君來。>(蘇軾《次韻楊公濟奉議梅花》)<為憐北客飄流遠,偷報東君信息回。香氣輕於新釀熟,襟懷重似故人來。舟中莫問無兼有,急急呼兒覓酒杯。>(張舜民《舟行湘岸見梅盛開》)也有詩人在詠梅詩中抒發對友人情人的相思之情,如朱松《飲梅花下贈客》:<且當醉倒此花前,猶勝相思寄愁絕。>以及朱熹《清江道中見梅》:<他年千里夢,誰與寄相思。>都透露出悠悠相思的情愫。更有遷騷人以詠梅抒發思鄉的愁苦:<還憐客路龍山下,未折一枝先斷腸。>(陸游《客舍對梅》)<望遠可無南北使,客愁定費短長吟>。(尤袤《梅花》)詩人有感於世路艱難,抒發了思鄉卻不得歸的愴痛之感之感。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詩人們詠梅絕不只是為了描摹梅的物態,更重要的是借梅怡情,抒懷,表節。詠梅詩之不同於一般的詠物詩,下是由於詩中報詠之梅,已經成為詩人心靈的客觀對應物,一代一代層累凝聚著深刻的含義,體現了中國傳統文人的獨立高潮的心靈境界。
梅花,又名春梅、紅梅。薔薇科李屬,落葉喬木,少有灌木。高可達5一6米。樹冠開展,樹皮淡灰色或淡綠色。小枝細長,枝端尖,綠色,無毛。葉寬卵形或卵形,邊緣有細鋸齒,先端漸尖或尾尖,基部闊楔形,幼時或在沿葉脈處有短柔毛,葉柄短,具腺。花梗短,1一2朵右生於1、2年生枝梢,萼筒鍾狀,有紅,暗紅及綠色等。花有單瓣或重瓣,白色、紅色或淡紅色,有芳香,多在早春1一2月先開花,後發葉。核果近圓球形,黃色或帶綠色,5-6月成熟。 梅花原產於中國,主要以長江流域及西南地區栽培為盛。喜溫暖而稍濕潤的氣候,宜在陽光充足、通風涼爽處生長,其性畏澇,能耐旱。梅花、梅果可以入葯,梅花沖水可代茶。梅果素有「健康食品」之稱,可加工成各式乾果,不勝枚舉。 梅花是世界著名的觀賞花木,尤以風韻美而著稱,每當冬末春初,疏花點點,清香遠溢,在中國與松、竹並稱為「歲寒三友」。(本文綜合有節選陳允嘉文字)
梅花是中國古代常見的審美意象。它以其曲折多姿的形態,經霜耐寒的特性受到古代文人反復詠唱,詩人藉助這客觀之象,融進自身的主觀之意,賦予梅花各種美好的品格。主觀之意與客觀之象融合為一體,梅花的藝術形象既有理性也有感情,激發讀者的想像。現在就以宋詩為中心,說說梅花的意象,其主要意象有三:一是象徵志土、貞土;二是象徵隱者、高土;三是象徵美人、仙子。
早在魏晉時期,梅花就被寫入詩歌中,人們首先把它作為一般春花春樹認識和描寫,就比如蕭綱的《雪裡覓梅花》:絕訝梅花晚,爭來雪裡窺。下枝低可見,高處遠難知。俱羞惜腕露,相讓到腰贏。定須還剪綵,學作兩三枝。後來梅花漸漸上升為獨立的審美表現對象,而不僅僅作為春景的點綴,就自然產生了梅花獨有的意象。 南朝鮑照在其《梅花落》中雲:中庭雜樹多,偏為梅咨嗟。問君何獨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搖盪春風媚春日。念爾零落逐寒風,徒有霜華無霜質。雖然仍視梅花為春花,但已看到梅花開在霜雪中的悲哀,意在托寓自身才能行不到發揮。
到了盛唐,張九齡在其仕途受挫之時所作的《庭梅詠》:更憐花蒂弱,不受歲寒移。朝雪那相妒,陰風已屢吹。馨香雖尚爾,飄盪復誰知。在感懷身世的同時也體現了詩人堅毅不屈的意志,這是鮑詩所沒有的。至中唐朱慶餘《早梅》一詩,就把梅花傲雪作為高尚品性加以贊美:天然根性異,萬物盡難陪。自古承春早,嚴冬斗雪開。如此就可看出,詩人已經賦予了梅花高風亮節的品性。
尤其是宋代,生活在齷齪塵世,志不得伸的詩人們更與梅花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們看到在寒霜季節盛開的梅花,傲雪耐寒,獨入清香,於是就把它詮解為一種孤高絕俗,貞潔自愛的君子情操,以梅隱喻自身的美德。 窮冬萬木產枯死,玉艷獨發凌清寒,歐陽修《對和雪憶梅花》描繪了梅花嫻雅不俗,耐得寒冷,飽經霜打依舊傲然挺拔的貞秀豐姿。宋初詩人韓維眼中的梅花就是如此孤高絕俗,在嚴寒霜雪中保持鐵骨芳姿。《勁謝》=還有描寫在惡劣環境下生長的梅花:自持孤石比堅性,不與眾木爭芳姿(釋顯忠《石縫梅》)雖生長的環境不好,但依然頑強自下而上,不隨俗浮沉而保持真我。
如果真的是「自古畫梅不如花」的話,那麼中國古詩對梅花的描寫則惟妙惟肖,在梅花的自然美中又被賦予人文的雋永韻味。梅園的設計又常以詩而立意,園藝家精心植梅布景,使人看到梅就想到詩,見到詩又想起梅。 在彎彎的梅園透花窗牆旁,植有一棵花如白雪的梅花。遠遠望去,是雪是梅難以的分辨,但陣陣暗香飄來,那無疑是梅花。面對這體味無窮的享受,怎麼能不想起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梅花》詩:「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梅花開在殘臘初春之際,長於高山綱谷,水驛荒村,但它清香依舊,潔白無暇,給身處逆境的詩人以無限慰籍。「不受塵埃半點侵,竹籬茅舍自甘心。」(王琪《梅花》)所表現的是一種平淡恬靜的生活態度。「木海亭前花似錦,嶺頭梅蕊怯風沙。正如隱者歸幽谷,鶴版征書未到家。」(張舜民《望子嶺梅花方開用黃道韻》)「獨自不爭春,都無一點塵。」(呂本中《早梅》)_「本來淡薄難從俗,縱入紛華亦絕塵。」(韓元吉《梅花》)含括了老莊的虛靜淡泊,蕭散自得的隱士襟懷,更包含著對個人志節操守的重視以及對個人精神自由的維護。 梅花自古就有(霜雪美人)的意象,早在柳宗元《龍城錄》里已記載了一個梅花的傳說,隋開皇中趙師雄於寒冬時節在羅浮山中見一淡妝素服的美人,此女就是梅花所化。此後詩人就愛將梅花比擬「霜美人」,「雪美人」,「冷美人」。這是由於梅花本身具有美人姿態,有清冷淡雅的美。使人不由得將其看作是「客來驚起曉妝勻」的女子,是忽然發現的驚心動魄的「空谷佳人」。
另外,以梅花來表達對遠方朋友的罹,也是古詩中梅花的又一重要意象。第一首梅花詩,南北朝陸凱所作的《贈范曄》就是以梅花傳達友情:「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唐代不少詩人已經運用這個意象進行詠梅詩的創作。折梅贈遠已成為常用的典故。到了宋代,王安石等人繼承了這一意象「驛使何時發,憑君寄一枝」(《梅花》)「殷勤手摺遙相贈,不欲花前獨舉觴。」(《和史誠之謝送張明叔梅台三種梅花》)梅花成為傳達友情的信物。 綜上所述不難發現,詩人們詠梅絕不只是為了描摹梅的物態,更重要的是借梅怡情,抒懷,表節。詠梅詩之不同於一般的詠物詩,下是由於詩中報詠之梅,已經成為詩人心靈的客觀對應物,一代一代層累凝聚著深刻的含義,體現了中國傳統文人的獨立高潮的心靈境界。
㈣ 梅花雪中盡的另一句是什麼
寒雪梅中盡的下一句:春風柳上歸
詩文翻譯 - 詩文賞析
宮中行樂詞八首全文_古詩文網
作者:李白 (唐代)
小小生金屋,盈盈在紫微。山花插寶髻,石竹綉羅衣。
每出深宮里,常隨步輦歸。只愁歌舞散,化作彩雲飛。
柳色黃金嫩,梨花白雪香。玉樓巢翡翠,金殿鎖鴛鴦。
選妓隨雕輦,征歌出洞房。宮中誰第一,飛燕在昭陽。
盧橘為秦樹,蒲桃出漢宮。煙花宜落日,絲管醉春風。
笛奏龍吟水,簫鳴鳳下空。君王多樂事,還與萬方同。
玉樹春歸日,金宮樂事多。後庭朝未入,輕輦夜相過。
笑出花間語,嬌來竹下歌。莫教明月去,留著醉嫦娥。
綉戶香風暖,紗窗曙色新。宮花爭笑日,池草暗生春。
綠樹聞歌鳥,青樓見舞人。昭陽桃李月,羅綺自相親。
今日明光里,還須結伴遊。春風開紫殿,天樂下朱樓。
艷舞全知巧,嬌歌半欲羞。更憐花月夜,宮女笑藏鉤。
寒雪梅中盡,春風柳上歸。宮鶯嬌欲醉,檐燕語還飛。
遲日明歌席,新花艷舞衣。晚來移彩仗,行樂泥光輝。
水綠南薰殿,花紅北闕樓。鶯歌聞太液,鳳吹繞瀛洲。
素女鳴珠佩,天人弄綵球。今朝風日好,宜入未央游。
㈤ 十二月梅花雪裡藏的讀音
shi,er.yue.mei.hua.xue.li.cang
㈥ 若問流年事,梅花雪裡香。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希望各位積極參加。謝謝!
梅花被埋在雪裡依然可以聞到香氣,是金子不會被埋沒,總會被發現,流年大順 !
㈦ 描寫雪中梅花的片段
雪花飄飄灑灑的,如蝴蝶般落滿梅花。梅花含羞漲紅了臉,嬌艷地含情脈脈,像似在面對思念已久的戀人。晶瑩的雪花,輕輕地吻著梅花緋紅的花瓣。鮮艷的梅花在白雪的映襯下,顯得嬌柔、艷麗。像羞澀的初戀的女孩,紅暈朵朵掛滿臉蛋,盡情地為自己的情人,綻放著美麗的心事。
潔白清純雪花、傲然挺立寒風中的梅花、清冷淡淡的清香,如一幅流動的畫,在冬的美景里,一覽無餘地如水般流淌。冷艷絕倫雪梅相依的美景,曾陶醉過多少文人墨客,留下許多精美的詩句。宋代的盧梅坡,曾有詩贊雪梅:「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梅俗了人。和、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是雪梅相融相得益彰的最好寫照。
雪梅相依相戀的情景,給這蕭殺的冬天,平添無限生機和甜美的溫馨。一樹樹的梅花在枝頭,猶如一群群清純的少女,嬉戲著爭先揭開自己的面紗,綻放開一朵朵美麗的笑臉。又像似在舉行一個盛大美麗聚會,千朵萬多的梅花,個個神采飛揚熱鬧非凡。雪花殷勤地圍著她們跳舞,梅花輕揚著笑臉,拋灑著一股股清香的愛,隨著雪花一起共舞。累了,就一同相擁而眠。
多麼令人感動的一幕啊!冬的寒冷,也沒動搖過各自的意志,反而激起梅花濃烈激情。瞧!這片山坡上紅彤彤梅花像火一樣,在雪野上燃燒著自己。彷彿有滾滾熱浪撲面而來,大有融化冬之冷酷無情之勢。於是,我好像聽到了春叩擊大地的足音,從遙遠的天邊傳來,輕吟在我耳邊。在這花香醉人的花海里,我就像一隻小蜜蜂似的,一頭扎進香甜的花蕊里,迷失了自己。
我常想,梅花,這嬌柔的生命,選擇在這凄冷的冬天開花,需要何等的勇氣和超凡的魄力,難道平日的默默無聞、卧薪藏膽,就是為了這最後的一搏嗎?百花殘唯我獨芳,終於了了自己心願。其實你君子一樣的崇高品質,早已被歷代文人志士所稱頌。尤其是一代偉人的那首詠梅:「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它在叢中笑。」使這種贊美升華到極致,把你贊譽成一個國家、民族的象徵。讓我心頭一亮,終於明白了你的精魂所在。
梅花肆意的絢爛著自己美艷,雪花像在欣賞自己的戀人似的靜靜相依。凜冽的寒風像似被感動了,沒了蹤影。雪地上只有滿樹梅花轟轟烈烈,開成一團紅色的雲霧,在我眼前彌漫開來。那一縷縷的清香,被苦寒久久的煎熬,愈發濃烈沁人心脾。我凝視這些美麗的花朵,心中無比的崇敬、感慨,我彷彿從你身上又聞到了春天的味道。
白雪、梅花,親親我我,熱熱烈烈地爛漫成冬天一道靚麗的風景,它就像一首經典的老歌被人們傳唱著,經久不衰。然而,那種「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的感動卻永遠留在我心裡。
㈧ 描寫雪中梅花優美句子
《雪望》 清 洪升
寒色孤村暮,悲風四野聞。
溪深難受雪,山凍不流雲。
鷗鷺飛難辨,沙汀望莫分。
野橋梅幾樹,並是白紛紛。
《早梅》唐 戎昱
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村路傍溪橋。
應緣近水花先發,疑是經春雪未銷。
《雪梅之一 》宋 盧梅坡
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梅俗了人。
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並作十分春。
《雪梅之二》宋 盧梅坡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白梅》元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
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
《紅梅 》王十朋
桃李莫相妒,夭姿元不同。
猶余雪霜態,未肯十分紅。
《早梅》 齊已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
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
《梅花 》 庾信
當年臘月半已覺梅花闌。
不信今春晚俱來雪裡看。
梅花絕句之一 陸游
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
梅花絕句之二 陸游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著花遲。
高標逸韻君知否正是層冰積雪時。
梅花絕句之三 陸游
雪虐風號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
過時自會飄零去,恥向東君更乞憐。
與薛肇明弈棋賭梅花詩
華發尋春喜見梅,一株臨路雪倍堆。
鳳城南陌他年憶,香杳難隨驛使來。
雪後梅盛開折置燈下 曾幾
滿城桃李望東君破蠟紅梅未上春。
窗幾數枝逾靜好園林一雪碧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