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三弄廣場舞
Ⅰ 梅花三弄,少數民族跳舞的扮演者是誰
少數民族的跳舞扮演者是新人。
Ⅱ 如何描寫舞蹈《梅花三弄》急!
我想大家都看過2005年春節聯歡晚會上令億萬中國人民嘆為觀止的舞蹈——《千手觀音》吧!這個節目是我最喜歡的,在對它表達濃濃的喜愛之情的同時,還有我對它深深的敬意。
我依然記得她們婀娜的舞姿、她們的艷麗服飾、幽雅而又歡躍的音樂以及那輝煌的燈光。都一一印刻在我的心中。
如一個嬰兒,看到了朝陽下一朵耀眼的紅蓮、深林中的一隻孔雀,他想叫出他心中的驚喜,但除了咿呀之外,再找不到更合適的語言。
我應當怎樣來形容他們的舞蹈呢?
朋友,在一個難忘的夜晚——
伴奏響了,光線亮了,她們開始舞蹈了。
領舞者雙手放在胸前,擺著蘭花指,神情祥和,一動不動,活像一尊觀音。後面的每一位表演者都把手張開,一層層疊上,緊接著又迅速把手收起。一會兒伸左手,一會兒伸右手,一會兒兩手同時伸出,如此反復。「太美了」!我差點叫了起來。
最為精彩的還在後頭呢!瞧!開始了。她們的手不停的旋轉著,像球在滾動,又像、、、、、、
咳,我實在不知怎麼描寫。只能藉助白居易的兩句詩來形容:「珠纓旋轉星宿搖,花蔓斗藪龍蛇動」!
緊接著,她們分散開來。先是兩人一組,音樂變得有點印度風格,動作立刻從原來的柔和變成激動。好象孫悟空的72變一樣,一下子舞台上布滿了人,還不斷得在變換著隊形,好看極了。
不一會兒,她們又都回到了起初的樣子,排成了一列。全都雙手合掌,前面一人蹲最矮,後面的人一個比一個略高。就這樣她們不斷的變動著手勢,剎那間,她們把手張開,手腕不停地搖動,好似一條蜈蚣。至此舞蹈也已接近尾聲了。
看了這個由中國殘疾人藝術團表演的節目,使我深深地體會到了中國的藝術文化的深遠和韻味。最主要的是這些聽不到聲音的人是用何等的毅力訓練出了如此驚人的舞蹈呀?
我向她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Ⅲ 請問雷西平形體舞蹈訓練《梅花三弄》裡面的那首音樂叫什麼名字
梅花三弄
Ⅳ 經典之作屢屢遭到翻拍, 為何《梅花三弄》系列無人敢觸碰, 精彩之處在哪裡
猶記得《梅花三弄》分三部,分別是《梅花烙》、《鬼丈夫》和《水雲間》,最喜歡的就是第一部《梅花烙》。經典悠揚的音樂、感情充沛的表演、高端大氣的取景、恰如其分的剪切……完全找不出合適的詞來形容。《梅花烙》這個故事值得稱道的地方就是利用社會等級制度和愛情的對立來製造戲劇的矛盾沖突。
現在社會開放程度高,婚姻的不穩定容易造成各種經濟利益變動,弱勢方自然對奶奶作品裡那種對婚姻困境的諸如厭倦、試圖沖破等種種描寫感到排斥反感和恐慌,所以瓊瑤奶奶作品被打上了「三觀不正「的帽子。然而愛情賦予了對抗沖突以昂揚的生命力,裡面其實裝著對秩序的憎惡、對自由的渴望和不斷試圖掙扎出約束的人格。
Ⅳ 梅花三弄的《梅花三弄》曲意解析
琴曲《梅花三弄》以泛聲演奏主調,並以同樣曲調在不同徽位上重復3次,故稱為三弄。有所謂「一弄叫日、二弄穿月、三弄橫江」。有說梅花的花期內,一天賞梅花又分早、午、晚三個時間段。早上的梅花含苞欲放,晶瑩潔白,幽香陣陣;午時的梅花繁華盛開,燦爛芬芳,笑臉迎人;而傍晚的梅花伴著西斜的夕陽,落英繽紛,景緻非常迷人。又有把之比做像征著梅開三度,每度都含有不同的韻味。而琵琶曲《梅花三弄》的三弄為「寒山綠萼、姍姍綠影,三疊落梅」等說法。
南宋林逋的詠梅詩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確實可視為詠梅的千古絕唱。然而,用這首詩的意境和情趣來形容琴曲《梅花三弄》「銜霜當路發,映雪擬寒開」所達到的境界和所表現的人格美、節操美,就有點牽強了。《梅花三弄》絕不是「眾芳搖落獨暄妍」的孤芳自喻,更不堪用「占盡風情向小園」的小家碧玉式的低婉格調來比擬。因為《梅花三弄》是一首歌頌「君子之真,弄清風」;「君子之情,弄飛雪」;「君子之操,弄光影」的的恢弘詩篇,它抒發的是作者堅貞不屈和剛毅不拔的氣質,它是人們心靈美、風格高的藝術寫照,是人們生活中、精神上的春天。 真正的梅花三弄是:
梅花一弄、弄清風
梅花二弄、弄飛雪
梅花三弄、弄光影
暗香浮動、水清清 曲調開始主要是營造一種初冬時節,陰雲密布、冷霧彌漫,梅樹隱隱約約的、忽隱忽現的氛圍。
音節平穩舒緩,附點的出現平添一種跌宕起伏之感,
該段動靜相諧的對比、明暗的反差襯托,使得梅花的寒香之美油然而生。 一度,初冬時節,梅樹枝乾枯澀、枝頭開花稀少,欲露還藏,在清冷的夜風中蕭瑟抖動。
音節第一次在泛音段出現,聲音渺小、微弱細膩,表現梅花迎著寒冷嚴冬到來的頑強掙扎的心態。
該段節奏活潑,富有動感,泛音曲調猶如是對梅花的特寫,有的含苞待放,有的迎風舞羽翻銀,如在眼前,生動形象。 二度,深冬時節,梅樹枝幹飽滿,梅花大片的綻放,滿樹飄紅,尤其在漫天飛雪當中不畏嚴寒、傲然綻放。
音節第二次在實音段出現,表現梅花在寒冬飛雪中傲放的姿態。
該段的彈奏要講究堅實有力、充滿古風之味,可以說這一部分是全曲中要求體現琴味最為濃郁的段落。 三度,殘冬時節,梅樹枝椏開花碩大,更有綠芽相伴,在帶有冰凌的溪水旁戲弄著花影、葉影、月影,象徵著冬去春來,萬物開始復甦。
音節第三次高音出現,而且伴有顫音,說明春天要到了,有一種非常喜悅歡快的節奏情趣,而且後面快板就可以聽出這種感覺了。
該段較之前兩弄更添一份活潑、動感,平添一份樂觀、積極向上的情緒,由此進一步刻畫出梅花不為雪屈、傲然挺立的形象。 《梅花三弄》
揚眉
梅花樹樹心間生,
暗香脈脈懷中盈。涉過錢塘條條水,
踏遍杭城座座峰;走過三竺山山路,
問遍西子處處亭。唯有天下絕情者,
能撫三弄到天明。
---Music---
白:
梅花一弄、弄清風;
梅花二弄、弄飛雪;
梅花三弄、弄光影;
暗香浮動、水清清。
---Music---
疏梅點點枯枝膨,欲露藏情瘦五更,
含苞待放綠萼冷,頻頻婷婷弄風橫。
紅塵有愛君常在,世事無情為誰萌,
一弄清風輕音泛,嬌羞百媚冰雪瑩。
---Music---
飛絮漫天白霧皚,層林皴染紅綃裁,
虯枝鐵骨冰凌墜,嬌羞百媚弄雪開。
紅塵有愛君常在,世事無情莫徊俳,
二弄飛雪花枝俏,馨香縷縷溫入懷。
---Music---
花影扶疏葉影稀,暗香浮動月影移,
溪流清淺鳴漱玉,水岸斑駁弄影迷。
紅塵有愛君常在,世事無情不別離,
三弄光影枝頭煦,一片春風撲面襲。
---Music---
白:
君子之真,弄清風;
君子之情,弄飛雪;
君子之操,弄光影;
天地之間、任我行!
Ⅵ 梅花三弄
詩詞:梅花一弄戲風高,薄襖輕羅自在飄。半點含羞遮綠葉,三分暗喜映紅袍。
梅花二弄迎春曲,瑞雪溶成冰玉肌。錯把落英當有意,紅塵一夢笑誰痴。
梅花三弄喚群仙,霧繞雲蒸百鳥喧。蝶舞蜂飛騰異彩,丹心譜寫九重天。
歌曲:《梅花三弄》演唱:姜育恆
紅塵自有痴情者
莫笑痴情太痴狂
若非一番寒澈骨
哪得梅花撲鼻香
問世間情為何物
只教人生死相許
看人間多少故事
最消魂梅花三弄
(白:)
「梅花一弄斷人腸」
「梅花二弄費思量」
「梅花三弄風波起」
「雲煙深處水茫茫」
Ⅶ 《梅花三弄》的內容是什麼
內容:
梅若鴻和杜芊芊第一相遇是在蘇堤上一個叫做"望山橋"的地方,梅若鴻被杜芊芊的美麗驚呆了,他迫不及待地要把芊芊帶回"醉馬畫會"給朋友們看。在這里,芊芊看到了她有生以來看過的最新奇的一群人:汪子默、汪子旋兄妹和一奇三怪。她愛上了若鴻;愛上"醉馬畫會";愛上了若鴻的水雲間。然而若鴻不敢接受芊芊,卻把她推給了汪子默--這個年輕有為的畫家為芊芊打破了終生不愛的誓言。看著芊芊和子默在一起,若鴻又無法抑制自己的心。他愛芊芊,卻把默默愛了他三年的子旋當成了芊芊。 愛情的力量之強大令人不敢相信,芊芊為了若鴻在胸前紋上一朵紅梅花,若鴻終於還是沖破杜家上下、醉馬畫會全體人員的反對接受了芊芊。這時,子旋卻懷上了若鴻的孩子,險些流產住進了醫院,這讓子默非常地瘋狂,以致於做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舉動:他僱人到畫展上買下若鴻二十幅心血之作,然後到杜家大院在慶祝的人群面前燒掉它們。若鴻為救畫雙手受了傷,然而受傷更重的是他的信心、他的鬥志和芊芊的心以及所有人的心。
子默想透了,讓若鴻重新振作起來,重新拿回畫筆,收拾起自己的信心。
若鴻和芊芊以天地為證結了婚。 不久,翠屏--若鴻十年前的妻子,一個得了重病的女人,帶著若鴻從沒見過面的孩子畫兒來了。芊芊傷心欲絕,離開了水雲間,回到了杜家。失雲了芊芊的若鴻為了治翠屏的病,只得以賣畫為生,日子很苦,心更苦,善良的翠屏為了成全丈夫和芊芊,在深夜投湖自殺了。
若鴻再次掉進了谷底,無人能叫醒他。
Ⅷ 音樂賞析《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 此曲借物詠懷,通過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來贊頌具有高尚節操的人,曲中泛奇曲調在不同的微位上重覆了三次,所以稱為「三弄」。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早在唐代就在民間廣為流傳,是中國傳統藝術中表現梅花的佳作。全曲表現了梅花潔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並借物詠懷,通過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來贊頌具有高尚節操的人。 《神奇秘譜》記載此曲最早是東晉桓伊所奏的笛曲。(不過,晉代的笛應該是指羌笛,是豎吹的,和現在的簫相若。)譜中解題雲:「桓伊出笛為梅花三弄之調,後人以琴為三弄焉。」 郭茂倩《樂府詩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鮑照(約414~466)《梅花落》解題稱,「《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聲猶有存者」。今存唐詩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說明南朝至唐間,笛曲《梅花落》較為流行。其樂曲內容,歷代曲譜都有所介紹,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現怨愁離緒的情感。 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潔不屈的節操與氣質為表現內容,「桓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調,高妙絕倫,後人入於琴。」「梅為花之最清,琴為聲之最清,以最清之聲寫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韻也」「三弄之意,則取泛音三段,同弦異征雲爾。」(明《伯牙心法》)從這里可看出,它首先是一首笛曲,後來才改編成古琴曲。明代有人認為是唐人顏師古把它改編成琴曲,流傳至今。 琴曲《梅花三弄》以泛聲演奏主調,曲的前半部以泛音曲調在不同的徽位上重復了三次,用來描繪梅花的清雅高潔,並因此而稱為「三弄」,樂曲的後半部則用稍快的曲調再加上音色的變化,來表達梅花在寒風中迎風搖曳的堅毅不屈的形態。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三十平調曲與卷三十三清調曲中各有1解題,提到相和三調器樂演奏中,以笛作「下聲弄、高弄、游弄」的技法。今琴曲中「三弄」的曲體結構可能就是這種表演形式的遺存。 今演奏用譜有虞山派《琴譜諧聲》(清周顯祖編,1820年刻本)的琴簫合譜,其節奏較為規整,宜於合奏;廣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譜》(清秦淮瀚輯,1868年刊本),節奏自由跌宕,更顯梅花剛健挺拔的氣質,特別曲終前音樂突然從F調轉入a角調,令人耳目一新。 情趣高雅的《梅花三弄》,以它鮮明的音樂形象和特有的藝術魅力,也為今天人們所喜愛。其演奏形式,除古琴獨奏、琴蕭合奏外,還被改編為鋼琴獨奏、民樂合奏、琵琶獨奏、琴與編鍾合奏等廣為流傳。這些演奏形式,也甚為悅耳動聽和具有古情古意。 十面埋伏 樂曲描寫公元前二零二年楚漢戰爭在垓下最後決戰的情景。漢軍用十面埋伏的陣法擊敗楚軍。項羽自刎於烏江,劉邦取得勝利。 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琵琶獨奏曲)這是兩首著名的琵琶傳統大套武曲。 曲譜初見於清代華秋萍1818年輯的《琵琶譜》。均以我國歷史上的楚漢相爭為題材,描繪劉邦和項羽在垓下決戰的情景。 據衛仲樂的傳譜,前者共有十三段。後者共有十四段。這兩首樂曲都具有我國傳統戲曲及章回小說所常用的按故事情節發展的陳述方式,依次表現了大戰 前的准備、激烈的戰爭場面和戰爭的結局。 《十面埋伏》主要歌頌了楚漢戰爭的勝利者劉邦,盡力刻畫了「得勝之師」的威武雄姿,而《霸王卸甲》則著重渲染了西楚霸王的英雄悲劇,對這個「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歷史人物表現了更多的同情和贊頌。 由於作者的立意不同, 因此兩曲的重點段落也不一樣。《十面埋伏》逼真地描繪了氣勢磅礴的大戰的場面,金聲、鼓聲、劍弩聲、人馬辟易聲,猶如「雄軍百萬,鐵騎縱橫,呼號震天,如雷如霆也。」 而《霸王卸甲》對於戰斗的描寫並沒有花更多的筆墨,著重通過「楚歌」和「別姬」兩段以表現項羽與楚軍的心緒。 這兩首同一題材的琵琶曲,通過不同的藝術手段塑造了不同的音樂形象, 是值得我們引以自豪的燦爛的藝術明珠。《十面埋伏》中琵琶各種獨特技法的巧妙運用,以及在《霸王卸甲》中用一個簡單的音樂素材,經過多種手法變奏處理等等,都顯示出我國古代音樂文化的高度發達。 (片段1:這里只選錄了《十面埋伏》的開始一段音樂) 良宵 良宵中的愁思 47r2QLl 良宵一曲綿軟婉轉,雖然寫的除夕之夜的歡樂,但聽慣了歡快的除夕歌曲,覺得此曲過於綿軟,是總感覺有少許愁思,淡淡若有若無,似乎萬家燈火,團圓之時,雖然學生圍坐身旁,其樂融融,作者心中仍有些許遺憾,些許惆悵,國家不安定?抑或是某人不在身旁,勾起心中愁緒? 也許帶著悲傷的心情聽歌,聽到的就是悲傷的吧 相關資料:這首曲子是作曲家、二胡演奏家劉天華1927年創作的二胡獨奏曲,原名"除夜小唱"。 它原是當年除夕之夜,幾位學生到老師家過年,屋裡喜氣融融,室外鞭炮四起,還不時傳來孩子的嘻鬧聲,使作曲家心情十分暢快,對學生說:我好久沒做譜了,想在今天做一個小小的二胡曲,作為今天的紀念。說著就邊拉邊記,一氣寫成了這首即興之作,也成了音樂結構短小,形象鮮明,聽來過耳不忘的名作。 劉天華學過小提琴, 是中國"五四"以後既了解國樂,又知道西樂的那代知識分子。在這首作品中,他用中國的民間傳統音調為核心,借用歐洲的"單二部曲式",自如地將二者結合在一起,表達了一種喜悅、灑脫的心境。是作曲家成功地應用歐洲作曲技法的曲例,作品也成了二胡曲中的保留曲目,常在各種音樂會上演奏 陽關三疊 陽關三疊是根據唐代詩人王維(699~759)《送元二使安西》詩譜寫的一首琴歌。王維這首詩在唐代就曾以歌曲形式廣為流傳,並收入《伊州大麴》作為第三段。 唐末詩人陳陶曾寫詩說:「歌是《伊州》第三遍,唱著右丞征戍詞。」說明它和唐代大麴有一定的聯系。後來又被譜入琴曲,以琴歌的形式流傳至今。 王維的詩是為送友人去關外服役而作:「渭城朝雨 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譜入琴曲後又增添了一些詞句,加強了惜別的情調。曲譜最早見於《漸音釋字琴譜》(1491年以前),另外還有1530年刊行的《發明琴譜》等十幾種不同的譜本。據清代張鶴所編《琴學入門》(1864年)傳譜,全曲分三大段,基本上用一個曲調作變化反復,疊唱三次,故稱「三疊」。每疊又分一疊加「清和節當春」一句作為引句外,其餘均用王維原詩。後段是新增的歌詞,每疊不盡相同。從音樂角度說,後段有點類似副歌的性質。這首琴歌的音調純朴而富於激情,特別是後段 「 行, 行」 等處的八度大跳,和「歷苦辛」等處的連續反復的呈述,情意真切,激動而沉鬱,充分表達出作者對即將遠行的友人的那種無限關懷、留戀的誠摯情感. 教我如何不想他 這首詩作於1920年詩人留學歐洲期間。也許是情人不在身邊,也許是對祖國的想念,伴著那景色,詩人唱出了心底潛藏的最純真的愛情和熱切的思念之情。詩名開始時叫做《情歌》.不久詩人將名字改成《教我如何不想她》。那時的詩人遠離祖國故土.心中時時生出對故國的依戀,而那時的中國更是千瘡百孔,其時詩人對故國的關心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天空明凈.大地寬闊。雲兒在天空中飄著,微風輕吹,吹亂了詩人的頭發.也喚起了詩人心中思念故土和親人的感情,接著詩人一聲感嘆:」教我如何不想她7」反問加強了那感情和思念的程度。 在夜裡.銀色的月光照在寬闊的海面上。在這「蜜也似的銀夜」,詩人卻不能和戀人相伴,不能和心中的戀人在一起。這月光和海洋契合無問、依傍難分的情景在詩人的心中激起了怎樣的感情呀7」教我如何不想她「7 水上落花,水底游魚,燕子飛舞。這花因為燕子可有著」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的擔心7這游魚因為燕子的出現可有著被水拋棄的擔心7也許,燕子送來了家鄉的信息.讓詩人的心裡有著更深的觸動,更深的思念.」教我如何不想她」7 枯樹在冷風中搖動.殘霞映紅了半邊天.如野火在燒。這冷的風和天邊的殘霞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更加襯出了詩人遠離故國的失落和熱切的思念之情c 思念之餘.詩人看到的還是一片冷冷的暮色——殘霞。這是一種強烈的反差.在詩人最冷的心靈感受中.暗藏著對祖國深深的愛。 劉半農的詩歌代表了中國新詩早期的風格,他也是早期新詩的作者中創作路子比較寬的_二個。他一方面吸收歌謠的散體或者外國的詩歌特點.另一方面繼承了中國傳統詩歌的特點和手法——重視意境的營造,比興等。如這首詩中.每一段的開頭渲染了不同的景色.以引起感情的抒發;每一段都營造了優美的詩歌意境,實感的景色引起人們無窮的想像。同時.詩人採用了西方抒情詩的一些特點.反復吟唱.用生活中的白話來抒發心中強烈的感情。這首詩無論是在意境的營造上.還是在抒情方式的表現技巧上,都是後來中國白話鞽誥納增馗對中國的新詩產生了啟發式的影響。 黃河大合唱 1938年11月武漢淪陷後,我國現代著名詩人光未然(即張光年)帶領抗敵演劇三隊,從陝西宜川縣的壺口附近東渡黃河,轉入呂梁山抗日根據地。途中親臨險峽急流、怒濤旋渦、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習浪搏鬥的情景,聆聽了悠長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號子。次年1月抵達延安後,一直醞釀著《黃河》詞作,並在年除夕聯歡會上朗誦了這部詩篇。洗星海聽後異常興奮,表示要為演劇隊創作《黃河大合唱》並完成了這部大型聲樂名作。4月13日在延安陝北公學大禮堂首演(由鄔析零指揮),引起巨大反響,很快傳遍整個中國。作品共有八個樂章,每章開首均有配樂朗誦。1《黃河船夫曲》(混聲合唱,原稿為男音) 2《黃河頌》(男高音或男中音獨唱)3《黃河之水天上來》(配樂詩朗誦,三弦伴奏)4《黃水謠》(女聲二部合唱,原稿為齊唱)5《河邊對口曲》(男聲二重唱及混聲合唱,原稿是男聲對唱)6《黃河怨》(女高音獨唱,音樂會上常按修訂稿加入女聲三部伴唱)7《保衛黃河》(輪唱)8《怒吼吧,黃河》(混聲合唱)《黃河大合唱》為我國現代大型聲樂創作提供了光輝的典範。六十年代後期被改編為鋼琴協奏曲。
Ⅸ 梅花三弄的《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全曲共分十段,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前六段,採用循環再現手法,後四段為第二部分,描寫梅花靜與動兩種形象。樂曲通過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借物抒懷,來歌頌具有高尚節操的人。一首琴曲《梅花三弄》覺別具風情。「梅為花之最清,琴為聲之最清,以最清之聲寫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韻也。審音者在聽之,其恍然身游水部之東閣,處士之孤山也哉」。「從容和順,為天地之正音;而仙風和暢,萬卉敷榮,隱隱現於指下。但新聲奇變,稍近時俗,然恬靜幽清亦古曲也」 。「三弄」實際是三個變奏,正因為「主題」在古琴的不同徽位的泛音上彈奏三次(上准、中准、下准三個部位演奏),故稱「三弄」。樂曲主題表現梅花,其名稱來由,源自前半部的泛音曲調在不同的徽位上作三次的重復,用來描繪梅花的清雅高潔。樂曲的後半部則用稍快的曲調再加上音色的變化,來表達梅花在寒風中迎風搖曳的堅毅不屈的形態。 1、溪山夜月;
2、一弄叫月,聲入太霞;
3、二弄穿雲,聲入雲中;
4、青鳥啼魂;
5、三弄橫江,隔江長嘆聲;
6、玉簫聲。
一至六段為第一部分,是一個帶循環性的多段曲式,其特點是由同一主題與插部作輪回再現,造成連續的迴旋運動。樂曲一開始便在低音區以散板形式奏出氣氛肅穆深沉的曲調,展現出一幅寒冬臘月的萬木凋零,唯有梅花鐵骨錚錚,迎寒而立的畫面。然後採用四、五、六度的大幅跳躍,使旋律的轉折富有層次,蒼勁有力。第二、四、六段是循環再現的第一主題,以作為梅花高潔、安詳形象的清越泛音在二、四、六段出現三次,故被稱為「三弄」。
主題用清越的泛音奏出,為的是顯示梅花那冰清玉潔、高雅脫俗的氣韻。再加上輕巧的節奏、簡潔的旋律,使樂曲柔中帶剛,勾畫了「風盪梅花,輕輕舞玉翻銀」的景象。三次重復旋律變化不大,主要採用在音區上的對比,將二弄降低八度以取得重復中的變化。第三、五段是插部,音樂作為主題的鋪墊、襯托,象徵著處於陶醉中的人對自己所傾心的梅花的觀賞、品玩、陶醉及深情贊頌。整個這一部分是梅花的靜觀形象,譜寫了它在淡、靜、凌寒的環境中笑綻枝頭的畫面。 7、凌雲戛玉;
8、鐵笛聲;
9、風盪梅花;
10、欲罷不能。
第七段開始是第二部分。此段出現了新的音樂素材,其梅花形象帶有戲劇性,旋律跌宕多姿,大起大落。第九段又在中低音區再現這一主題。樂曲採用切分節奏、高低音區的頻繁跳躍、交替奏鳴,此起彼伏,情緒激越,大有競相怒放之勢,梅花的性格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第八段起了連接的橋梁作用。第十段速度較慢,使高潮的氣氛逐漸平穩下來,並通過節奏對比和調性變化將樂曲引向一個新境界。整個第二部分是梅花的動態意象,利用音色對比和節奏對比,與第一部分音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刻畫出梅花迎風而立,與寒風搏鬥的形象。
此部分象徵梅花不懼寒霜、臨風搖曳的意態,以其梅花的鐵骨、冷香的自然屬性,笑戰、笑弄風霜的姿容,映射和歌頌了高雅、貞潔的人的性格和氣節。由於第一部分的音調滲透、貫穿,且有合尾性質,又使得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保持了統一性。最後是全曲的尾聲部分,近似散板。它由各段固定的終止型樂句經變化後用泛音輕盈地奏出,最後結束在宮音上,將樂曲引向深遠清雅的境界。如同樂者的吟頌,餘音裊裊,回味無窮。
Ⅹ 《梅花三弄》是什麼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是一種古老的撥弦牙器,是中國古代最具文人氣息的樂器。古琴屬自娛的室內雅樂,追求的是中國藝術弦外之音的深邃意境。在中國古代文化中,琴象徵著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完美的道德修養。古人相信天地的氣象就蘊涵在琴中。作為「正音」,琴樂寄寓了中國千年的正統思想和文化。古代成語「焚琴煮鶴」就以「琴」和「鶴」來代稱高雅珍貴的文化形態。傳說距今三千年左右,伏羲看到鳳凰在梧桐樹上棲息,姿態優雅動人,就根據鳳凰的形象。用梧桐木做了一張琴,從此,世上就有了琴。
古琴最初有五根弦,象徵著金、木、水、火、土。周文王為悼念死去的兒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弦,武王伐紂時,為了增加士氣,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稱「文武七弦琴」。高貴秀麗的琴形有頸、肩、腰、尾、足,完整精巧,似與鳳身相應。琴身每個細小部件名字都很動聽:承露、弦眼、琴軫、鳳眼、護軫、龍齦、冠角、雁足等。
琴在漢以後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它小巧方便,也容易改進,所以很受文人喜愛。魏晉南北朝時期,古琴藝術得到迅速發展,形制基本定型。琴身是扁長的木質音箱,琴的面板多用桐木或杉木製成,有七根弦,外側鑲嵌有13個標示音位的玉徵或金徵,背板用梓木製成,開有「鳳沼」和「龍池」一大一小兩個出音孔。琴周身刷漆。以黑色為主,也有棕色和紅色。琴身的漆經過百年左右,開始產生斷紋,有了斷紋的琴音質會更美。古琴用絲弦,最佳者呈半透明狀,稱為冰弦。演奏時左手按弦、右手彈弦,姿態優雅端莊。
古琴,與生俱來就帶著超然淡遠的氣質,琴曲能集中體現出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所追求的清、微、淡、遠的審美意境。中國十大古琴曲有《高山流水》、《廣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陽簫鼓》、《漁樵問答》、《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陽春白雪》。東晉《碣石調·幽蘭》曲譜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樂譜。婦孺皆知的《高山流水》把俞伯牙斷琴謝知音的故事譜成了情深誼長、相知相惜的千古絕唱。歷代文人雅士以琴寫怨、以琴寄愛、以琴托志,寄予個人懷抱。孔子、司馬相如、蔡邕等都以彈琴而著稱;漢代司馬相如曾用綠綺琴奏《鳳求凰》曲,琴挑美人卓文君芳心;李白聽蜀僧彈琴「為人一揮手,如聽萬壑松」;白居易慨嘆「不辭為君彈,縱彈人不聽」;孟浩然「一杯彈一曲,不覺夕陽沉」,王維「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琴音清而不淺,晦而不澀,疾徐相間,契合中國畫那種水墨煙雲、情景相融的蘊藉境界,東晉大畫家顧愷之的《斫琴圖》,唐代周昉的《調琴啜茗圖》,宋徽宗趙佶的《聽琴圖》,元代朱德潤的《林下鳴琴圖》,明代仇英的《柳下眠琴圖》,皆以妙筆丹青凝固了優雅琴音。音樂總是境由心生,聽琴彈琴皆需琴心,仕女、文人調弄著素琴,流露出愜意閑適的神態。琴不僅成為中國古典音樂的象徵,更顯現出東方文化的精髓。
古曲《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曲譜最早見於明代《神奇秘譜》,譜中解題稱此曲前身為晉代桓伊所奏的笛曲《梅花落》,而這又與王徽之有著不解之緣。王徽之有一次出遊,乘坐的船停在岸邊,正巧桓伊從岸上經過。船上的客人有認識桓伊的,便指給王徽之看。王徽之便讓人上岸邀請桓伊:「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桓伊當時已是朝中顯貴,但素聞王徽之大名。聞其相邀,便下車至舟中,坐在胡床上,為王徽之吹奏了這曲《梅花三弄》。吹畢,上車而去。從頭至尾,賓主竟未有一句話語交談。
王徽之是王羲之的第五個兒子,也是東晉一位名士,為人清雅放曠。《世說新語》中記載,他曾借別人的空宅居住,住下後便令人種竹,有人問他不嫌麻煩嗎?他指著竹說:「何可一日無此君?」另有一次,王徽之在山陰時,夜裡下起了大雪,他忽然想見朋友戴逵,當時戴居地很遠,但他依然連夜乘小船前往,長途跋涉後到達朋友住處,卻連門也沒有進又直接返回,人問其故。他說:「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其放誕疏狂可見一斑。但魏晉士人能放誕如斯,大多也能深情至極。王徽之與弟弟王獻之感情很好,獻之去世後,他坐在弟弟的靈床上,取過獻之最愛的琴調弦欲彈,幾不成調,遂把琴擲於地上,說:「子敬!子敬!人琴俱亡矣。」慟絕良久,不到一個多月也去世了。
而桓伊同樣是一位性情中人,他是東晉的一位高官,身為武將,曾參與著名的「淝水之戰」,在謝安領導下,與謝玄、謝石共同率領晉軍打敗了強大的前秦軍隊。桓伊在音樂方面有突出的才能,當時人稱他為「江左第一」。他是一流的笛子演奏家,杜牧《潤州》詩中有「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聞吹出塞愁」之句。桓伊為人謙虛樸素,個性不事張揚,因而立有大功卻從未招人忌恨。
正是晉人曠達不拘禮俗、磊落不著形跡的名士風度,才成就了這一千古琴曲。如今遙想悠悠千載的那幕場景,讓我們仍心存溫暖和感動。
桓伊的《梅花三弄》原譜為琴簫合奏,它十段各有小標題,其節奏較為規整,宜於合奏。全曲整段三次奏響主題,都是用手指輕點琴弦奏響「泛音」,因為清脆空靈的泛音正襯托出梅花的清雅的品質。而主題三次變奏這樣的結構,也就是「三弄」之義,「為梅花三弄之調,後人以琴為三弄焉」,所謂一弄叫日、二弄穿月、三弄橫江。以此來描繪梅花不懼嚴寒、迎風怒放、幽香溢遠的氣質。樂曲的引子部分親切優美,節奏則平穩舒緩、跌宕起伏,精練地概括了全曲的基本特徵。第一段是古琴在低音區出現的曲調,冷峻肅穆,勾畫出一幅霜晨雪夜、草木凋零、梅花傲放的畫面。前12小節以五度、六度的上下行跳進音程為特徵的旋律,結合穩健有力的節奏,富有莊重的色彩,彷彿是對梅花的贊頌。後14小節多用同音重復,附點節奏的運用使旋律富於推動力,似乎梅花在微風的吹拂下輕輕晃動起來。接著便是樂曲音樂主題的第一次重現,這段優美流暢的曲調輕巧、跳盪地在這部分音樂中三次循環出現,表現出一種「風盪梅花、舞玉翻銀」的意境。
《梅花三弄》在南朝至唐流傳時表現的離愁別緒和怨感哀傷的情感,而在後世逐漸改變為贊美梅花凌霜傲寒、高潔不屈的節操與氣質。梅花形簡而格高,瓣薄並不繁復,卻耐得住清寒和孤寂。山坡,高崗,牆角,梅花凝於虯干勁枝,莊重而內斂地開著,經霜愈艷、遇雪愈香,沒有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在苦難中脫穎而出,緣自清高的品性、不屈的信念、執著的追求。所以,文人詩客把梅花的氣質移入人的精神中,如南宋詩人盧梅坡有「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北宋詩人林逋有「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明朝文人錢謙益有「今夕梅魂共誰語?任他疏影蘸寒流」。花有格,人有品,以梅花借代人格,用琴音傾訴心音。而「梅為花之最清,琴為聲之最清,以最清之聲寫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韻也。」《梅花三弄》曲調悠揚,輕快透澈,以古琴曠古超然的聲音來演繹梅花的脫俗氣質,實為絕配。
現今影響最大的曲譜是虞山派《琴譜諧聲》(清周顯祖編,1820年刻本)中所載的琴簫合譜,以及廣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譜》(清秦淮瀚編,1868年刊本)。前者以節奏規整見長,後者則較自由,特別是曲終前的轉調令人耳目一新。1972年,此曲再經改革,保留原作音調,由王建中改編成鋼琴曲,表現毛澤東詩詞《詠梅》的主題。全曲將梅花之美、梅花之傲描摹得淋漓盡致,而曲後的志趣更顯豁達明亮。
要彈好這首曲子,涉及到的古琴技法相當多,而且節奏疾徐及細部的處理都十分關鍵。最重要的還在於演奏者的文化內涵和人格修養也會影響其演奏的音樂意境,高尚者所奏之音必是清雅脫俗的,而卑劣者所奏之音一定是喑啞惡濁的。因此,從這個角度上講,《梅花三弄》正是中國士人清雅氣質的典型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