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梅花燒賣

梅花燒賣

發布時間: 2022-01-20 05:42:07

A. 燒賣是回族人發明的嗎

燒賣是不是回族人發明
燒賣在中國南北方都有,是一種面制的食品,品種繁多,在江蘇、浙江、廣東一帶,人們把它叫做燒賣,而在北京等地則將它稱為燒麥。

燒賣在中國土生土長,歷史相當悠久。最早的史料記載,在元代高麗(今朝鮮)出版的漢語教科書《朴事通》上,就有元大都(今北京)出售"素酸餡稍麥"的記載。該書關於"稍麥"的注說是以麥面做成薄片包肉蒸熟,與湯食之,方言謂之稍麥。麥亦做賣。又雲:"皮薄肉實切碎肉,當頂撮細似線梢系,故曰稍麥。""以面作皮,以肉為餡當頂做花蕊,方言謂之燒賣。"如果把這里"稍麥"的製法和今天的燒賣作一番比較,可知兩者是同一樣東西。

到了明清時代,"稍麥"一詞雖仍沿用,但"燒賣"、"燒麥"的名稱也出現了,並且以"燒賣"出現得更為頻繁些。如《金瓶梅詞話》中便有"桃花燒賣"的記述。《楊州畫舫錄》、《桐橋椅棹錄》等書中均有燒賣一詞的出現。 清代無名氏編撰的菜譜《調鼎集》里便收集有"葷餡燒賣"、"豆沙燒賣"、"油糖燒賣"等。其中"勞餡燒賣"是用雞肉、火腿配上時令菜作餡製成。"油糖燒賣"則用板油丁、胡桃仁和白糖做餡製成。中國南方還有一種"鹵餡"芽菲菜燒賣。 時至今日,現時各地燒賣的品種更為豐富,製作出更為精美了。如河南有切餡燒賣;安微有鴨油燒賣;杭州有牛肉燒賣;江西有蛋肉燒賣;山東臨清有羊肉燒賣;蘇州有三鮮燒賣;廣州有蟹肉燒賣、豬肝燒賣、牛肉燒賣和排骨燒賣等等,都各具地方特色。

若想自己做燒賣,製做起來也並不復雜。其原料包括麵粉、乾粉、餡料。製作的時候,麵粉用開水燙好,攤涼,揉成粉團,搓成長條,再切成小段,擀成圓餅狀,再撒些乾粉,並將圓餅的外緣壓成麥種形,包入餡料,用手一捏,上端便呈現石榴花般的花紋。把燒賣放進蒸籠里,約蒸10分鍾後,便可食用。

燒賣,又稱燒麥、肖米、稍麥、稍梅、燒梅、鬼蓬頭,是形容頂端蓬鬆束折如花的形狀,是一種以燙面為皮裹餡上籠蒸熟的麵食小吃。燒賣源起元大都,在中國土生土長,歷史相當悠久。現在中國南北方都有,在江蘇、浙江、廣東、廣西一帶,人們把它叫做燒賣,而在北京等地則將它稱為燒麥。平潭燒賣類似北方燒賣,但用料及製法不同。先將番薯及薯粉加工成粉皮,選用蟹黃、蝦仁、紫菜、鮮肉丁加佐料炒熟為餡,爾後裝餡入皮,捏成白菜形狀,豎列籠中蒸熟。噴香可口,兼有小籠包與鍋貼之優點,民間常作為宴席佳餚。

起源
燒賣起源於包子。它與包子的主要區別除了使用未發酵面制皮外,還在於頂部不封口,作石榴狀。最早的史料記載:在十四世紀高麗(今朝鮮)出版的漢語教科書《朴事通》上,就有元大都(今北京)出售「素酸餡稍麥」的記載。該書關於「稍麥」注說是以麥面做成薄片包肉蒸熟,與湯食之,方言謂之稍麥。「麥」亦做「賣」。又雲:「皮薄肉實切碎肉,當頂撮細似線稍系,故曰稍麥。」「以面作皮,以肉為餡,當頂做花蕊,方言謂之燒賣。」如果把這里「稍麥」的製法和今天的燒賣作一番比較,可知兩者是同一樣東西。

歷史
到了明清時代,「稍麥」一詞雖仍沿用,但「燒賣」、「燒麥」的名稱也出現了,並且以「燒賣」出現得更為頻繁些。如《儒林外史》第十回:「席上上了兩盤點心,一盤豬肉心的燒賣,一盤鵝油白糖蒸的餃兒。」《金瓶梅詞話》中也有「桃花燒賣」的記述。清朝乾隆年間的竹枝詞有「燒麥餛飩列滿盤」的說法。李斗《楊州畫舫錄》、顧祿《桐橋倚棹錄》等書中均有燒賣一詞的出現。《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燒賣、匾食有何難,三湯兩割我也會。」傅崇矩《成都通覽·成都之食品類及菜譜》中開列了「各樣燒麥,大肉燒賣、地菜燒賣、凍菜燒賣、羊肉燒賣、雞皮燒賣、野雞燒賣、金鉤燒賣、素芡燒麥、芝麻燒麥、梅花燒麥、蓮蓬燒麥……」 清代無名氏編撰的菜譜《調鼎集》里便收集有「葷餡燒賣」、「豆沙燒賣」、「油糖燒賣」等。其中「葷餡燒賣」是用雞肉、火腿配上時令菜作餡製成。「油糖燒賣"則用板油丁、胡桃仁和白糖做餡製成。中國南方還有一種「鹵餡芽菜燒賣」。
時至今日,現時各地燒賣的品種更為豐富,製作出更為精美了。如河南有切餡燒賣,安微有鴨油燒賣,杭州有牛肉燒賣,江西有蛋肉燒賣,山東臨清有羊肉燒賣,蘇州有三鮮燒賣;廣州有蟹肉燒賣、豬肝燒賣、牛肉燒賣和排骨燒賣等等,都各具地方特色。

回族燒賣
燒麥一詞的來歷,有多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早年的燒麥都在茶館出售,食客一邊喝著濃釅釅的磚茶或各種小葉茶,吃著糕點,一邊就著吃熱騰騰的燒麥,故燒麥又稱「捎賣」,意即「捎帶著賣」之意;也有人說因為燒麥的邊稍皺折如花,故又稱之為「稍美」,意即「邊燒美麗」;還有一種說法是,燒麥最初叫撮子包,因感其名不雅。又因其邊象快熟的麥穗,隨改名為燒麥。現今燒麥已成了美味可口的主食,所以一般人約定俗成叫「燒麥」。
燒麥是回族傳統風味食品。南方回族與北方回族在用料和製作方法上略有不同,北方回族燒麥一般以牛或羊肉為主搭配其他佐料做餡(如大蔥、蘿卜)。而南方回族燒麥先餡則是以糯米為主牛羊肉為輔。另外,在個頭上也有區別,北方的小,南方的大,雖然風味有些差異,但美味可口,百吃不厭是南北回族燒賣的共同體特點.

B. 燒麥的歷史來源

燒麥是非常引人喜愛的特色小吃,據說起源於包子。它與包子的主要區別除了使用未發酵面制皮外,還在於頂部不封口,作石榴狀。最早稱稍麥,"以面作皮,以肉為餡,當頂做花蕊,方言謂之燒賣。"如果把這里"稍麥"的製法和今天的燒賣作一番比較,可知兩者是同一樣東西。

到了明清時代,"稍麥"一詞雖仍沿用,但"燒賣"、"燒麥"的名稱也出現了,並且以"燒賣"出現得更為頻繁些。如《儒林外史》第十回:"席上上了兩盤點心,一盤豬肉心的燒賣,一盤鵝油白糖蒸的餃兒。"《金瓶梅詞話》中也有"桃花燒賣"的記述。清朝乾隆年間的竹枝詞有"燒麥餛飩列滿盤"的說法。李斗《楊州畫舫錄》、顧祿《桐橋倚棹錄》等書中均有燒賣一詞的出現。《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燒賣、匾食有何難,三湯兩割我也會。"傅崇矩《成都通覽·成都之食品類及菜譜》中開列了"各樣燒麥,大肉燒賣、地菜燒賣、凍菜燒賣、羊肉燒賣、雞皮燒賣、野雞燒賣、金鉤燒賣、素芡燒麥、芝麻燒麥、梅花燒麥、蓮蓬燒麥……" 清代無名氏編撰的菜譜《調鼎集》里便收集有"葷餡燒賣"、"豆沙燒賣"、"油糖燒賣"等。其中"葷餡燒賣"是用雞肉、火腿配上時令菜作餡製成。"油糖燒賣"則用板油丁、胡桃仁和白糖做餡製成。中國南方還有一種"鹵餡芽菜燒賣"。

時至今日,現時各地燒賣的品種更為豐富,製作出更為精美了。河南有切餡燒賣,安徽有鴨油燒賣,杭州有牛肉燒賣,江西有蛋肉燒賣,山東臨清有羊肉燒賣,蘇州有三鮮燒賣;湖南長沙有菊花燒賣;廣州有干蒸燒賣、鮮蝦燒賣、蟹肉燒賣、豬肝燒賣、牛肉燒賣和排骨燒賣等等,都各具地方特色。

燒麥名稱的由來與傳說

燒麥一詞的來歷,另有有多種說法。一說是明末清初時,在大南街大召寺附近,有哥倆兒以賣包子為生,後來哥哥娶了媳婦,嫂嫂要求分家,包子店歸哥嫂,弟弟在店裡打工包包子、賣包子,善良的弟弟除了吃飽以外,再無分文,為增加收入今後娶媳婦,弟弟在包子上爐蒸時,就做了些薄皮開口的"包子",區分開賣,賣包子的錢給哥哥,稍賣的錢積攢起來,很多人喜歡這個不像包子的包子,取名"捎賣",後來名稱演變,向南傳播就改叫燒麥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早在乾隆三年,浮山縣北井裡村王氏,在北京前門外的鮮魚口開了個浮山燒麥館,並製作炸三角和各種名菜。某年除夕之夜,乾隆從通州私訪歸來,到浮山燒麥館吃燒麥。這里的燒麥餡軟而噴香、油而不膩,潔白晶瑩,如玉石榴一般。乾隆食後贊不絕口,回宮後親筆寫了"都一處"三個大字,命人製成牌匾送往浮山燒麥館。從此燒麥館名聲大振,身價倍增。但這,已經與名稱來歷關系不大了。

燒麥之所以頂部不封口,是由於茶客所帶的小菜品種不一,有的是生牛羊肉和姜蔥,有的是蘿卜青菜豆腐乾……為區別各位茶客的小菜,便不封口,每當一籠蒸好後,店小二便會把蒸籠端到茶堂的大桌上,說:"各位茶客的小菜捎來了,勞駕自選。"這時茶客各自點了自己的"薄餅包菜"邊吃邊飲。

另有一說是燒賣起源於包子。它與包子的主要區別除了使用未發酵面制皮外,還在於頂部不封口,作石榴狀。

時至今日,現時各地燒賣的品種更為豐富,製作出更為精美了。如河南有切餡燒賣,河北大蔥豬肉燒賣,安徽有鴨油燒賣,杭州有牛肉燒賣,江西有蛋肉燒賣,山東臨清有羊肉燒賣,蘇州有三鮮燒賣;湖南長沙有菊花燒賣;廣州有干蒸燒賣、鮮蝦燒賣、蟹肉燒賣、豬肝燒賣、牛肉燒賣和排骨燒賣等等,都各具地方特色。

C. 「燒麥」有個典故誰知道

一傳說是早年呼和浩特的燒麥是由茶館出售,食客一邊喝著濃釅釅的磚茶或各種小葉茶,吃著糕點,一邊就著吃熱騰騰的燒麥,所以燒麥又稱為「捎賣」,意即「邊燒美麗」。還有說,北京的燒麥傳到山東、浙江、安徽和廣東等地後,因「麥」與「賣」京音相諧,傳來傳去傳訛了也有說,因為北京的燒麥大都是早晨賣得多,早晨稱「曉」,故而得名「曉賣」,南方人「曉」和「燒」發音相近,後來又傳成了燒賣。在歷史上,在呼和浩特還是名為「歸化市」的時候,燒麥就已經名播京師。
燒賣
津等地都以「歸化城燒麥」或者「正宗歸化燒麥」的招牌吸引顧客。
而有關燒麥記載的史料《朴事通》(元代高麗出版的漢語教科書)上就有提及「元大都出售素酸餡稍麥」。該書關於「稍麥」的注說是以麥面做成薄片包肉蒸熟,與湯食之,方言謂之稍麥。麥亦做賣。又雲:「皮薄肉實切碎肉,當頂撮細似線梢系,故曰稍麥。」「以面作皮,以肉為餡當頂做花蕊,方言謂之燒賣。」如果把這里「稍麥」的製法和今天的燒賣作一番比較,可知兩者是同一樣東西。

D. 稍麥的起源與典故

據說稍麥的起源在清代的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玉泉區)。傳說,明末清初之時,在歸化城中,大南街大召寺,有哥倆以賣包子為生,後來哥哥娶了媳婦,嫂嫂要求分家,包子店歸哥嫂,弟弟在店裡打工。弟弟除了吃飽以外,再無分文收入,為了今後娶媳婦成家,弟弟在包子上鍋蒸時,就做了些薄皮開口的「包子」,區分開賣,賣包子的錢給哥哥,稍帶賣的錢積攢起來。久而久之,很多人喜歡這個不像包子的包子,取名「捎賣」,捎帶著賣之意。另傳,早年這種蒸籠小點都是在茶館出售,食客一邊喝著濃釅釅的磚茶或奶茶,配以各色糕點,吃著熱騰騰剛出籠的蒸籠點心,因其邊稍皺折如花,稱為「稍美」,意即「邊稍美麗」。又因在茶館「捎帶著賣」,故又稱其為「捎賣」。再後來通過晉商傳到京津等地,稱為「稍麥」,名揚北京城。當時,在北京城前門一帶,販賣稍麥的飯館門前懸掛的招牌上,往往標有「歸化城稍麥」字樣。後來經過改良演變向南傳播就改叫「燒賣」了。十四世紀朝鮮《朴通事》記載過「素酸餡稍麥」,其註:「以麥面做成薄片,包肉,蒸熟,與湯食之,方言謂之稍麥......以面作皮,以肉為餡,當頂作為花蕊。」《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燒賣、匾食有何難,三湯兩割我也會。」匾食,餃子。《嘉定縣續志》:「紗帽以面為之,邊薄底厚,實以肉餡,蒸熟即食最佳。因形如紗帽,故名。」按「紗帽」乃「稍賣」之訛讀。《儒林外史》第十回:「席上上了兩盤點心——盤豬肉心的燒賣,一盤鵝油白糖蒸的餃兒。」傅崇矩《成都通覽.成都之食品類及菜譜》:「各樣燒賣,大肉燒賣、地菜燒賣、凍菜燒賣、羊肉燒賣、雞皮燒賣、野雞燒賣、金鉤燒賣、素芡燒麥、芝麻燒麥、梅花燒麥、蓮蓬燒麥。」1937年完成的《綏遠通志稿》中有這樣的記載:「惟室內所售捎賣一中,則為食品中之特色,因茶肆附帶賣之。俗語謂『附帶』為捎,故稱捎賣。且歸化燒麥,自昔馳名遠近。外縣或外埠亦有仿製以為業者。而風味稍遜矣。」 現如今稍美已成了美味可口的主食,所以一般人約定俗成叫「燒麥」了,「稍麥」一詞雖仍沿用,「燒賣」、「燒麥」的名稱也出現了,不過在內蒙古西部地區「稍美」一詞至今在很多店鋪招牌上沿用至今。時至今日,全國各地燒賣的品種更為豐富,製作出更為精美了。如:河南有切餡燒賣,河北大蔥豬肉燒賣,安徽有鴨油燒賣,杭州有牛肉燒賣,江西有蛋肉燒賣,山東臨清有羊肉燒賣,蘇州有三鮮燒賣;湖南長沙有菊花燒賣;廣州有干蒸燒賣、鮮蝦燒賣、蟹肉燒賣、豬肝燒賣、牛肉燒賣和排骨燒賣等等,都各具地方特色。

E. 燒梅與燒賣是何意思

一種面制包餡的籠蒸點心。起源晚於包子,出現於元代的大都(今北京市)。其外形束折如花,皮薄餡嫩。後來又寫作「燒麥」、「燒賣」、「稍梅」、「燒梅」等。十四世紀朝鮮《朴通事》:「素酸餡稍麥」註:「以麥面做成薄片,包肉,蒸熟,與湯食之,方言謂之稍麥......以面作皮,以肉為餡,當頂作為花蕊。」《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燒賣、匾食有何難,三湯兩割我也會。」匾食,餃子。《嘉定縣續志》:「[紗帽]以面為之,邊薄底厚,實以肉餡,蒸熟即食最佳。因形如紗帽,故名。」按「紗帽」乃「稍賣」之訛讀。《儒林外史》第十回:「席上上了兩盤點心——盤豬肉心的燒賣,一盤鵝油白糖蒸的餃兒。」傅崇矩《成都通覽.成都之食品類及菜譜》:「各樣燒麥,大肉燒賣、地菜燒賣、凍菜燒賣、羊肉燒賣、雞皮燒賣、野雞燒賣、金鉤燒賣、素芡燒麥、芝麻燒麥、梅花燒麥、蓮蓬燒麥
燒梅

古城黃州,不僅有東坡赤壁供人憑吊,而且還有眾多的風味食品任君選擇品嘗,其中以燒梅、豆腐、蘿卜風味最佳,人稱三絕。

燒梅,黃州府城的傳統甜食名點。相傳在北宋初年就創制出來,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它的製作特點首先是選料精細,選用上等精製白面、桔餅、新鮮花生米、豌豆粉、葡萄乾、肥豬肉、糖漬桂花、冰糖、白砂糖、細鹽等多種配料。其次是做工講究,將麵粉反復揉和,一直揉到面團不沾盆、案,再把揉好的面團壓搓成條,切成小段,分別取一段用擀麵杖飛快旋擀,邊擀邊灑澱粉,直到擀成荷葉似的包皮為止。餡均要細切成丁或搗碎,然後拌勻,捏成團狀包在麵皮內,其三是造型美觀,包好的燒梅,形似石榴,做好以後,要用食用色素在上端「花瓣」上裝扮一番,宛如一叢紅梅,因此又稱石榴燒梅,寓含「榴結百子,梅呈五福」的吉祥之兆。

黃州燒梅既可籠蒸,也可用麻油炸食,每逢迎親嫁娶,歡度節日,黃州人總喜歡做燒梅,辦「燒梅酒」,燒梅是黃州人待客的名點。

F. 燒麥的名字由來

燒麥是非常引人喜愛的特色小吃,據說起源於包子。它與包子的主要區別除了使用未發酵面制皮外,還在於頂部不封口,作石榴狀。最早的史料記載:在十四世紀高麗(今朝鮮)出版的漢語教科書《朴通事》上,就有元大都(今北京)出售「素酸餡稍麥」的記載。

該書關於「稍麥」注說是以麥面做成薄片包肉蒸熟,與湯食之,方言謂之稍麥。「麥」亦做「賣」。又雲:「皮薄肉實切碎肉,當頂撮細似線稍系,故曰稍麥。」「以面作皮,以肉為餡,當頂做花蕊,方言謂之燒賣。」如果把這里「稍麥」的製法和今天的燒賣作一番比較,可知兩者是同一樣東西。

到了明清時代,「稍麥」一詞雖仍沿用,但「燒賣」、「燒麥」的名稱也出現了,並且以「燒賣」出現得更為頻繁些。如《儒林外史》第十回:「席上上了兩盤點心,一盤豬肉心的燒賣,一盤鵝油白糖蒸的餃兒。」《金瓶梅詞話》中也有「桃花燒賣」的記述。清朝乾隆年間的竹枝詞有「燒麥餛飩列滿盤」的說法。

李斗《楊州畫舫錄》、顧祿《桐橋倚棹錄》等書中均有燒賣一詞的出現。《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燒賣、匾食有何難,三湯兩割我也會。」傅崇矩《成都通覽·成都之食品類及菜譜》中開列了「各樣燒麥,大肉燒賣、地菜燒賣、凍菜燒賣、羊肉燒賣、雞皮燒賣、野雞燒賣、金鉤燒賣、素芡燒麥、芝麻燒麥、梅花燒麥、蓮蓬燒麥……」

清代無名氏編撰的菜譜《調鼎集》里便收集有「葷餡燒賣」、「豆沙燒賣」、「油糖燒賣」等。其中「葷餡燒賣」是用雞肉、火腿配上時令菜作餡製成。「油糖燒賣"則用板油丁、胡桃仁和白糖做餡製成。中國南方還有一種「鹵餡芽菜燒賣」。

(6)梅花燒賣擴展閱讀:

燒麥也是回民傳統風味食品,據《清真特色食品》一書記載,此食品是在清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由回民馬春創制,流傳至今。南方回族與北方回族在用料和製作方法上略有不同,北方回族燒麥一般以牛或羊肉為主搭配其他佐料做餡(如大蔥、蘿卜)。

而南方回族燒麥先餡則是以糯米為主牛羊肉為輔。另外,在個頭上也有區別,北方的小,南方的大,雖然風味有些差異,但美味可口,百吃不厭是南北回族燒賣的共同體特點。

G. 燒賣是什麼東西

好吃的東西

H. 到底是燒賣還是燒麥

燒麥,糯米飯是我最愛的麵食之一,每次做糯米飯,我總喜歡順便做個燒麥,因為簡單,還可以放著當點心吃,只需放鍋里蒸2-3分鍾即可,非常方便
主料
糯米二人量
豬肉少許
胡蘿卜1根
玉米半個
蠶豆少許
輔料
蘋果2個
步驟1美味燒麥的做法大全
准備好所需要的食材,糯米前一晚凈泡好,胡蘿卜我喜歡吃農家自己種的,因為甜香
步驟2美味燒麥的做法圖解
糯米放電飯煲蒸熟,中間時間處理食材,肉切丁倒入少許黃酒、鹽、胡椒粉、紅薯粉樓捏腌制10分鍾;胡蘿卜切丁
步驟3美味燒麥的家常做法
中間還有空餘時間可以做個簡單的盤飾,盛蘋果沙拉,很簡單看圖就會
步驟4美味燒麥的簡單做法
豬油熱鍋,放入瘦肉丁,變色就可倒入玉米蠶豆和胡蘿卜丁了
步驟5美味燒麥怎麼吃
加入少許鹽,味精炒至快熟倒入煮好的糯米飯
步驟6美味燒麥怎麼做
繼續翻炒,使糯米飯和肉蔬分散融合,然後加入醬油上色入味即可
步驟7美味燒麥怎麼炒
炒好了,盛在盤中,香噴噴的糯米飯就做好了
步驟8美味燒麥怎麼煮
包燒麥很簡單啊!我喜歡用餃子皮,省力啊,用瀚棒翰薄翰大然後放入糯米飯包起來就可以了,由於糯米飯是黏糊糊的所以很好成型,放入鍋中蒸2-3分鍾餃子皮晶瑩剔透就可以了
步驟9美味燒麥怎麼燉
蒸好擺盤,是不是美美的一下子有食慾了
步驟10美味燒麥怎麼煸
這就是我今天的元氣早餐,燒麥配蘋果沙拉✌️
烹飪技巧
現在懶了,都發食話很少發菜譜,糯米飯好不好吃,關鍵在調料的把握,太咸太淡都不好吃,想要拿捏好只有多做,在美食的海洋中暢游是件很幸福的事噢

熱點內容
七夕要發什麼朋友圈 發布:2025-07-18 04:47:19 瀏覽:717
綠植爬山虎圖片 發布:2025-07-18 04:26:40 瀏覽:169
杓蘭的花語 發布:2025-07-18 04:16:13 瀏覽:917
瓜葉牡丹圖 發布:2025-07-18 04:07:38 瀏覽:45
海綿紙做玫瑰花視頻 發布:2025-07-18 04:07:36 瀏覽:426
青錢柳盆景 發布:2025-07-18 03:46:59 瀏覽:731
胥口櫻花院 發布:2025-07-18 03:44:36 瀏覽:86
荷花帶回家 發布:2025-07-18 03:43:56 瀏覽:66
曾泰梅花 發布:2025-07-18 03:36:47 瀏覽:790
燈心草盆栽 發布:2025-07-18 03:22:38 瀏覽: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