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歌劇茶花女的背景

歌劇茶花女的背景

發布時間: 2022-01-18 02:34:13

茶花女的創作背景是怎樣的

歷史上的茶花女,原名叫阿爾芳辛·普萊希。她12歲就跟著一個賣藝老頭四處流浪內,隨後隻身來到巴黎打工,在巴容黎燈紅酒綠環境的熏染下,她很快便靠賣笑躋身巴黎上流社會,成為風月場上耀眼的明星。這時,她覺得自己的名字太土氣了,便改名為瑪麗·迪普萊希,成為當年巴黎交際界紅極一時的「女王」。

小仲馬認識瑪麗是在1844年9月,兩人互為對方的氣質所吸引。然而不容諱言,小仲馬的性格中畢竟還有紈絝子弟的一面,他生活的環境是世風日下的巴黎,而瑪麗又是一位風塵女子,這一切都決定了他們之間的感情是相當復雜的。1845年8月30日深夜,小仲馬給瑪麗·迪普萊希寫去一封表示絕交的信。1846年10月,小仲馬獲悉了瑪麗的死訊,這位多情的作家深深地被觸動了。在瑪麗去世四個月之後,他閉門寫作,不到一個月便寫出了這本小說,並在瑪麗去世一周年公開發表,在巴黎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Ⅱ 《茶花女》的寫作背景是什麼

《茶花女》是法國亞歷山大·小仲馬的代表作,講述在19世紀40年代,一個叫阿爾豐西娜·普萊西的專貧苦鄉屬下姑娘來到巴黎,走進了名利場,成了上流社會的一個社交明星,開始了賣笑生涯;並改名為瑪麗·杜普萊西。結實了小仲馬,於是兩人開始了一段交往的愛情故事。《茶花女》是一部世界文學經典,曾被多次搬上舞台銀幕。

Ⅲ 茶花女英文版的創作背景

《茶花女》是法國作家亞歷山大·小仲馬 的著作,小仲馬是大仲馬與女裁縫卡特琳·拉貝(Marie-Catherine Labay)所生下的私生子。大仲馬一生風流,成名後混跡於上流社會,將他們母子拋棄掉,直到小仲馬七歲時,大仲馬終於良心發現,從法律上承認了這個兒子。雖然大仲馬負擔了拉貝的生活費用,但是他始終沒有承認拉貝是他的妻子,並且他也沒有盡到一個父親的責任,在當時貝拉希望可以由自己撫養小仲馬長大,可是卻被大仲馬以法律手段強行的帶到自己身邊,當時的大仲馬正和貝爾·克萊爾塞梅爾打得火熱,於是又把七歲的小仲馬送進了寄宿學校。
1842年小仲馬遇見瑪麗·杜普萊西,即後來《茶花女》中瑪格麗特的原型,對她一見鍾情,但是他對瑪麗不肯退出上流聲妓事業表示憤怒,寫了絕交書。
1847年瑪麗病逝於巴黎。小仲馬悲痛萬分,將這段故事寫成小說《茶花女》,使他一舉成名。
小仲馬的劇作是法國戲劇由浪漫主義向現實主義過渡時期的產物,被改變為話劇的《茶花女》也被視為法國現實主義戲劇開端的標志。他的劇作不以情節的曲折離奇取勝,而以真切自然的情理感人,結構謹嚴,語言流暢,富有抒情意味。

Ⅳ 義大利著名的音樂家威爾創作歌劇《茶花女》演出腳本的背景是怎樣的

那時威爾來第正忙於為羅馬創作源《游吟詩人》,所以直到《游吟詩人》首演取得輝煌成功後,威爾第才得以將心思集中到《茶花女》上。1853年2月份,他立即請他的好友皮亞維寫出歌劇《茶花女》的演出腳本,然後便以滿腔熱情投入了譜寫工作。

Ⅳ 茶花女的創作背景介紹

法國的亞歷山大·小仲馬創作的《茶花女》是根據他親身經歷所寫的一部力作。
舉世聞名的法國文學名著《茶花女》中的女主人公瑪格麗特·戈蒂埃的原型人物是阿爾豐西娜·普萊西。這個動人的、催人淚下的茶花女的愛情故事,就是根據她的經歷演化、創作出來的。
阿爾豐西娜·普萊西出身微賤,這位諾曼底姑娘家裡祖祖輩輩都是貧苦的農民,她的母親是一位心地善良、克勤克儉的農婦;父親是一位不務正業的農村巫師。也許是由於生活的艱難,她的父親性格古怪,脾氣暴躁,在家裡終日打罵妻子。阿爾豐西娜大約在十五歲的時候離開故鄉來到巴黎。她雖然一貧如洗,卻擁有一筆非常可觀的、得天獨厚的「資本」,那就是她的美貌。這位具有稀世姿容的少女開始涉足巴黎各大跳舞場,並立即成為那些公子哥兒、闊老闊少們競相追逐的目標。跨進了巴黎的上流社會後就很快地成為巴黎社交場上的一顆耀眼的明星。以她的容貌和肉體為代價,換來了無比奢華的生活。她不僅徹底擺脫了窮困,而且似乎也同貧賤的往昔一刀兩斷了,她改換了名字,昔日的阿爾豐西娜·普萊西變成了如今的瑪麗·杜普萊西。小仲馬創作的《茶花女》就是根據阿爾豐西娜·普萊西(瑪麗·杜普萊西)的經歷演化、創作出來的。
小說和話劇《茶花女》為我們塑造了一些生動、鮮明的藝術形象,而其中最突出、最令人難忘的自然是女主人公茶花女瑪格麗特,她隨身的裝扮總是少不了一束茶花(雖經常變換花色,但一般以白色為主),人們便稱她為「茶花女」。 大家切莫把瑪格麗特和阿爾豐西娜·普萊西小姐混為一談,阿爾豐西娜的身世固然值得同情,但她的的確確是個墮落的女人,用小仲馬的話來說,她「既是一個純潔無瑕的貞女,又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娼婦」。但瑪格麗特卻不同,她美麗、聰明而又善良,雖然淪落風塵,但依舊保持著一顆純潔、高尚的心靈。她充滿熱情和希望地去追求真正的愛情生活,而當這種希望破滅之後,又甘願自我犧牲去成全他人。這一切都使這位為人們所不齒的煙花女子的形象閃爍著一種聖潔的光輝,以至於人們一提起「茶花女」這三個字的時候,首先想到的不是什麼下賤的妓女,而是一位美麗、可愛而又值得同情的女性。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為人們留下了許許多多不朽的藝術形象,而瑪格麗特則完全可以躋身其間而毫無愧色。
自然界的茶花的顏色,紅、白、黃、紫均有(一般白色的最為淡雅、純潔),它除了淡淡的雅香外,並沒有刺鼻的艷香。茶花的這種特色正好顯現和代表了《茶花女》中的女主人公瑪格麗特·戈蒂埃的一種聖潔的光輝形象。

Ⅵ 威爾第創作歌劇茶花女的創作背景介紹

參見《威爾第傳》。

Ⅶ 茶花女的寫作社會背景

同問 《茶花女》的簡介和寫作背景 2007-05-25 21:44 提問者: 仍然代表不同 |瀏覽次數:3258次現實感和藝術感,越仔細越好我來幫他解答 圖片 符號 編號 排版 地圖 您還可以輸入9999 個字您提交的參考資料超過50字,請刪除 參考資料:提交回答 滿意回答 2007-05-25 21:47 <<茶花女>>的義大利名稱為Traviata,原意為"一個墮落的女人"(或"失足者"),一般均譯作"茶花女"。歌劇描寫了十九世紀上半葉巴黎社交場上一個具有多重性格的人物--瑪格麗特。她名噪一時,才華出眾,過著驕奢淫逸的妓女生活,卻並沒有追求名利的世俗作風,是一個受迫害的婦女形象。雖然她贏得了阿爾弗雷德·阿芒的愛情,但她為了挽回一個所謂體面家庭"的"榮譽",決然放棄了自己的愛情,使自己成為上流社會的犧牲品。劇情梗概是因喜愛茶花而被稱為"茶花女"的巴黎名妓瑪格麗特原是一名商店職員,淪落為娼妓後,雖然過著一擲千金的生活,但精神與肉體上卻蒙受著巨大的痛苦,因而身染重病。一個偶然的機會,她結識了一位青年阿芒,阿芒已在暗中愛了她4年。見面後,瑪格麗特正巧發病,其他人對此漠不關心,而阿芒卻真誠地照護她、體貼她。瑪格麗特深受感動,接受了阿芒的愛情。
為了擺脫那種奢華但又令人窒息的環境,她傾全部積蓄,與阿芒到鄉間居住,平靜的生活中兩情繾綣,十分恩愛。不料阿芒的父親聞訊後大怒,趕來鄉間興師問罪,當他得知瑪格麗特對自己兒子確是一片真心後,有所觸動,但仍堅決要求她與兒子斷絕關系。瑪格麗特考慮到阿芒將來的幸福,忍痛答應阿芒父親的要求,給阿芒留了一封信,假稱自己已做了別人的情婦,又重回巴黎。阿芒不知內情,指責她為了享樂而負心絕情。瑪格麗特遭此打擊,頓時暈倒,病情加劇,生命垂危。至此,阿芒父親才將真情告訴兒子,阿芒懷著歉疚之情再次回到瑪格麗特身邊時,她已是奄奄一息,最後帶著無法實現愛情與家庭幸福的遺恨,離開了人間。

小仲馬未依靠大仲馬的幫助,單獨努力,以至於編輯過後才知道他是大仲馬的兒子,但他這部作品的地位與大仲馬比確實被公認高了不止一籌

Ⅷ 茶花女當時的社會背景是怎麼樣的

《茶花女》(中文)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英文) 《La dame aux Camélias》 (法文) 《茶花女》是法國亞歷山大·仲馬(Alexandre Dumas,1824年7月27日-1895年11月27日)的代表作,他為了與同為作家的父親作區別,多稱小仲馬(Dumas, fils)。他本身是法國劇作家、小說家。《茶花女》是小仲馬的代表作。 《茶花女》(La traviata)亦是朱塞佩·威爾第(Giuseppe Verdi)作曲的四幕歌劇。義大利文劇本由皮亞威(Francesco Maria Piave)編寫,改編自亞歷山大·仲馬於1848年出版的小說《茶花女》(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La dame aux Camélias)。歌劇於1853年3月6日在威尼斯鳳凰歌劇院(Teatro la Fenice)首演。作品名稱「La traviata」解作「流浪的婦人」,或「失落的人」。 故事的原著小說,亦被改拍成電影《茶花女》(Camille)(1936)。《情陷紅磨坊》(Moulin Rouge!)(2001)亦是以茶花女作藍本改編。 1〉劇本簡介 劇本。法國小仲馬作於1848年。巴黎名妓瑪格麗特為青年阿爾芒的真摯愛情所感動,毅然離開社交生活,與阿爾芒同居鄉間。阿爾芒之父責備瑪格麗特毀了兒子的前程,瑪格麗特被迫返回巴黎重操舊業。阿爾芒盛怒之下,在社交場合當眾羞辱她。瑪格麗特一病不起,含恨而死。阿爾芒讀了瑪格麗特的遺書,方知真相,追悔莫及。

Ⅸ 《茶花女》的簡介和寫作背景

  1. 《茶花女》是法國著名作家亞歷山大·小仲馬的代表作。故事講述了一個青年人與巴黎上流社會一位交際花曲折凄婉的愛情故事。作品通過一個妓女的愛情悲劇,揭露了法國七月王朝上流社會的糜爛生活。對貴族資產階級的虛偽道德提出了血淚控訴。在法國文學史上,這是第一次把妓女作為主角的作品。

  2. 寫作背景:

    《茶花女》就是根據小仲馬親身經歷所寫的一部力作,這是是發生在他身邊的一個故事。小仲馬出生於法國巴黎,他的母親卡特琳娜·拉貝是一個貧窮的縫衣女工,他的父親大仲馬當時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抄寫員,後來在戲劇創作和小說創作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成為法國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文學運動中的重要代表。隨著社會地位和經濟條件的不斷改變,他的父親大仲馬越來越瞧不起縫衣女工卡特琳娜·拉貝。他混跡於巴黎的上流社會,整日與那些貴婦人、女演員廝混在一起,把小仲馬母子倆忘得一千二凈。可憐的縫衣女工只好一個人起早貪黑辛苦勞動,勉強維持母子兩人的生計。小仲馬七歲的時候,父親大仲馬通過打官司從卡特琳娜·拉貝手中奪取了對兒子的監護權,而那位勤勞善良的縫衣女工則就此失去了自己一手養大的兒子,重新成為一個孤苦伶仃的人。這使小仲馬從小體驗到了人世間的殘酷和不平。使得小仲馬熱切地期望著自己也能像父親一樣,揚名於文壇。於是,他也開始從現實中取材,從婦女、婚姻等問題中尋找創作素材。《茶花女》就是根據他親身經歷所寫的一部力作。這是是發生在小仲馬身邊的一個故事。1844年9月,小仲馬與巴黎名妓瑪麗·杜普萊西一見鍾情。瑪麗出身貧苦,流落巴黎,被逼為娼。她珍重小仲馬的真摯愛情,但為了維持生計,仍得同闊佬們保持關系。小仲馬一氣之下就寫了絕交信去出國旅行。1847年小仲馬回歸法國,得知只有23歲的瑪麗已經不在人世,她病重時昔日的追求者都棄她而去,死後送葬只有兩個人!她的遺物拍賣後還清了債務,餘款給了她一個窮苦的外甥女,但條件是繼承人永遠不得來巴黎!現實生活的悲劇深深地震動了小仲馬,他滿懷悔恨與思念,將自己囚禁於郊外,閉門謝客,開始了創作之程。一年後,當小仲馬24歲時,寫下了這本凝集著永恆愛情的《茶花女》。名妓瑪麗·杜普萊西嚮往上流社會生活,和小仲馬母親卡特琳娜·拉貝被大仲馬拋棄,同時反映當時資本主義制度下的拜金現象,批判當時資本主義的黑暗。

Ⅹ 歌劇《茶花女》簡述

鏈接:

提取碼:1scl

《茶花女》是法國作家亞歷山大·小仲馬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故事講述了一個青年人與巴黎上流社會一位交際花曲折凄婉的愛情故事。作品通過一個妓女的愛情悲劇,揭露了法國七月王朝上流社會的糜爛生活。對貴族資產階級的虛偽道德提出了血淚控訴。在法國文學史上,這是第一次把妓女作為主角的作品。

熱點內容
陽陽陽盆景 發布:2025-07-13 19:47:46 瀏覽:27
倒鱗秋海棠 發布:2025-07-13 19:46:16 瀏覽:821
2017綦江櫻花節 發布:2025-07-13 19:45:40 瀏覽:650
杭州七夕去哪 發布:2025-07-13 19:45:30 瀏覽:433
海棠溪名字 發布:2025-07-13 19:43:12 瀏覽:155
懷孕夢到梅花鹿 發布:2025-07-13 19:42:24 瀏覽:784
陽台種植玫瑰 發布:2025-07-13 19:41:33 瀏覽:140
荷花莖枯萎 發布:2025-07-13 19:40:42 瀏覽:26
一葉子白玫瑰有激素嗎 發布:2025-07-13 19:36:47 瀏覽:743
cs櫻花劍 發布:2025-07-13 19:34:41 瀏覽: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