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色梅花圖
❶ 客廳掛梅花十字綉畫有講究嗎
樓主放心掛好了!!梅是幸福吉祥物。古人認為,「梅具四德,初生為元,開花如亨版,結子為利,權成熟為貞」。梅花綻開五瓣,象徵快樂,幸福,長壽,順利,和平,有梅開五福之說。喜鵲在梅枝上歡悅鳴叫的圖案,常被稱為「喜報早春」,「喜報春光」,「喜上眉梢」,取諧音或寓意。吉祥圖案還有「竹梅雙喜「,由竹梅和兩雙喜鵲紋圖,竹喻夫,梅喻妻,常用以祝賀新禧。 按迷信的說法有「東掛牡丹西掛梅」之說!
❷ 中國國畫畫梅花的畫家 古代名家有幾人
據畫史記載,抄南北朝已經有人畫梅花,到了北宋,畫梅就成了一種風氣,最有名的是仲仁和尚,他創墨梅,畫梅全不用顏色,只用水墨深淺來加以表現。據說他有一次,看到月光把梅花映照在窗紙上的影子,從中得到了啟發,便創作出用濃談相間的水墨暈染而成的墨梅。此後,另一畫家楊補之在這種基礎上又進一步發展了這種畫法。創造出一種雙勾法來畫梅花,使梅花純潔高雅,野趣盎然。元明以來,用梅花作畫更多。元代最大的畫梅大師應該首推王冕,他自號梅花屋主,他的水墨梅畫一變宋人稀疏冷倚之習,而為繁花密蕊,給人以熱烈蓬勃向上之感。王冕的存世名作,是他的一幅《墨梅圖》他用單純的水墨和清淡野逸的筆致,生動地傳達出了梅花的清肌傲骨,寄託了文人雅士孤高傲岸的情懷。
❸ 詠梅賞析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注釋:
墨梅:水墨畫的梅花。洗硯池:洗硯台的池塘,即詩人王冕洗毛筆、硯台的池塘。樹:指梅樹。淡墨:水墨畫中將墨色細分為幾種,如,淡墨、濃墨、焦墨等等,這里是說那朵朵盛開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跡點化而成的。痕:痕跡。誇:誇贊。清氣:清香的氣味。乾坤:天地。
賞析:
王冕(1287-1359),今浙江省諸暨人,元代著名的詩人、畫家。《墨梅》是一首題畫詩,是詩人為自己所畫的墨梅而題寫的。
全詩大意為:我家洗硯台的池塘邊有一棵梅樹,上面盛開的朵朵梅花,就像是用淡淡的墨跡點化而成;它不需要人們誇贊它的顏色多麼鮮艷,只求在天地間留下清香的氣味。詩的前兩句描寫了梅花的形態,後兩句突出了梅花的特點:樸素淡雅、不圖虛榮和高潔自重。初看,這完全是一首純詠梅之作。其實,這一首七絕是以物喻人,借物言志,一語雙關。如「只留清氣滿乾坤」,表面上看,是在贊美梅花的「清氣」,實際上是在贊美人具有淡泊名利、高潔自重的品質,表現詩人以墨梅自我勉勵,努力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堅貞品格和高尚節操。
「畫梅須具梅氣骨,人與梅花一樣清。」人們是這樣稱贊王冕的。現實中的王冕與他筆下的梅花一樣,堅貞不屈、孤芳自賞。相傳由於王冕的畫畫得特別的好。當地的縣官和一個有權勢的大財主慕他之名,幾次想見他都遭到了拒絕,最後,當縣官親自下鄉見他時,他聽到消息後趕緊躲了起來,又讓縣官吃了閉門羹。因而《墨梅》這首詩不僅反映了他所畫的梅花的風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鮮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獻媚的堅貞、純潔的操守。
在這首詩中,一「淡」一「滿」盡顯個性,一方面,墨梅的豐姿與詩人傲岸的形象躍然紙上;另一方面令人覺得翰墨之香與梅花的清香彷彿撲面而來!從而使「詩格」、「畫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❹ 雙色梅花吐司的做法步驟圖,怎麼做好吃
用料
(一)食材:
牛奶 125g
淡奶油 60g
糖粉 35g
鹽 2g
高筋麵粉 250g
乾酵母 3g
紅曲粉 1g
(二)模具:
三能梅花形吐司盒
雙色梅花吐司的做法
把除紅曲粉外 的所有食材按照底層液體、中層粉類、上層乾酵母的順序,全部放入廚師機桶里,開啟揉面功能。雙色梅花吐司的做法 步驟1
揉至面團完全階段,此時可以抻出大片的薄膜,有韌性不易破裂。雙色梅花吐司的做法 步驟2
然後把面團平均分成兩份,其中一份先放入一個干凈的容器內,蓋好保鮮膜。雙色梅花吐司的做法 步驟3
另一份加入2g紅曲粉,揉至完全融合的狀態。雙色梅花吐司的做法 步驟4
得到一個紅色的面團,同樣放入干凈的容器里,蓋上保鮮膜。和白色面團一起放到溫暖處發酵,建議28度一個小時。雙色梅花吐司的做法 步驟5
發酵至原體積的2.5倍大即可。雙色梅花吐司的做法 步驟6
發好之後取出,分別按揉排氣,再蓋上保鮮膜鬆弛15分鍾,取白色面團擀成長方形的面片,寬度和模具相同。雙色梅花吐司的做法 步驟7
紅色面團擀成比白色稍小一點的長方形,疊到白色面片上。雙色梅花吐司的做法 步驟8
然後從上往下捲起來,捏緊收口。雙色梅花吐司的做法 步驟9
放入梅花形吐司模具里,進行第二次發酵,建議 35度,40分鍾。
*模具上有小孔,可以從小孔里觀察面團發酵情況,發至八分滿即可。雙色梅花吐司的做法 步驟10
烤箱開始預熱,上下火180度,預熱好之後改成上下火170度。把模具放入烤箱里,烤 40分鍾。
烤好之後立即取出,放在晾網上晾涼切開就可以了。雙色梅花吐司的做法 步驟11
❺ 揚州八怪是誰
羅聘 李方膺 李鱓 金農 黃慎 鄭燮 高翔 汪士慎
❻ 牡丹畫與梅花畫哪種有收藏價值
牡丹畫與梅花畫都是常見的作品,也是文人墨客擅長的構圖,其收藏價值無法根據版題材而定,應權該看的是畫家的作品水平。就像王一容的富貴呈祥孔雀牡丹圖能夠被人以十幾萬的價格收藏,只是在工筆重彩牡丹畫上她的水平較高而已。
孔雀被稱為「百年之王」,孔雀是最善良、最聰明、最愛自由與和平的鳥,是吉祥幸福的象徵。牡丹雍容大度,花開富貴,是吉祥富貴的象徵,被稱為「國色天香」牡丹花開之時繁花似錦、絢麗燦爛,其美麗花姿讓人為之傾倒,雍容典雅、富貴祥和的形象代表對明天的美麗憧憬和美好願景,寓意繁榮昌盛、興旺發達;人們對於牡丹的喜愛,還讓牡丹花成為精神和優秀品格的象徵。
本幅作品王一容大師筆下孔雀栩栩如生,色彩鮮艷,富有層次感,前方為花簇盛開的牡丹,背景為竹林,虛實結合,意境彰顯。作品不僅表現出孔雀的優美、高貴以外,還以雌雄為主體,牡丹、竹子為附屬構成作品。其中孔雀是神聖的,是神話中「鳳凰」的化身,雌雄一對,象徵著陰陽結合,代表家庭相結合,也有著成雙成對,好事成雙的寓意。牡丹寓意大富大貴,竹子表示平安,三者結合在一起表現了人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嚮往和追求,所以命名為「富貴呈祥」。
❼ 揚州八怪,分別是哪幾位他們各自都做什麼
即:汪士慎、鄭燮、高翔、金農、李鱔、黃慎、李方膺、羅聘。
汪士慎(1686-1759)。字近人,號巢林,別號溪東外史、左盲生、天都寄客、晚春老人等。安徽歙縣人,一生布衣,居揚州。工花卉,尤擅畫梅。《畫梅題記》:汪士慎畫梅善用繁枝、落筆端重、不矜奇巧。能以瘦硬筆調繪出梅的秀雅之態,五十四歲左目失明,仍能畫梅,刻印曰「左盲生」「尚留一目著梅花」。後雙目失明,窮困潦倒,但仍能揮寫狂草大字。署「心觀」所謂「盲於目,不盲於心」善詩,著有《巢林詩集》。
李鱓,又作觶(1686-1762)字宗揚,號復堂、懊道人,江蘇興化人。康熙五十年(1711)中舉,乾隆三年(1738)任山東滕縣知縣。在「兩革科名一貶官」之後,回到揚州以賣畫為生,與鄭燮關系最為密切。李鱓早年曾從同鄉魏凌蒼學畫山水,繼承黃公望一路。其後,又成為指畫大師高其佩的弟子,進而學尚寫意,並參以書法用筆,落筆勁健而有氣勢,特別長用水,形成自己任意揮灑「水墨融成奇趣」的獨特風格。他工詩、善書。詩多題在畫上,善於長文題跋,字跡參差錯落,使畫面十分豐富。其作品對晚清花鳥畫有較大的影響。
金農(1687-1764)字壽門、司農、吉金,號冬心先生、嵇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別號金吉金、蘇伐羅吉蘇伐羅、心出家盒粥飯僧等,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久居揚州。善畫竹、梅、鞍馬、佛像、人物、山水,尤精墨梅,他從漢代畫像石刻中吸取營養、因此作品富有金石氣,風格古雅樸拙。也擅長書法、刻印。所寫隸書古樸,楷書自創一格,號稱「漆書」,即作扁筆書體兼有隸楷體勢。篆刻得秦漢法。存世作品有《雙色梅花園》、《玉壺春色圖》和《仿王冕梅花圖》等。
黃慎(1687-大約1768),字恭懋、恭壽、菊庄,號癭瓢子,福建三明寧化人,為揚州八怪之一。他善畫人物,用狂草筆法入畫,自成一路。所寫人物,多取歷史神話故事、佛像及文人士大夫為題材,也畫乞丐、纖夫、漁民等。衣紋線條,變化多端,只了了數筆,就形神兼備。
高翔(1688-1753)字夙崗,號西唐、樨堂、屏堂。江蘇甘泉(今揚州)人。生前與石濤友善,為忘年交。他工書法,精篆刻,擅山水,尤工畫梅,與金農、汪士慎、羅聘並稱「畫梅聖手」。他畫梅喜「畫疏枝,半開軃朵,用玉樓人口脂,抹一點紅」,筆意疏秀,墨法蒼潤,別具風韻。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曾任山東范縣、濰縣知縣。作官前後,均居揚州,以書畫營生。擅畫蘭、竹、石、松、菊等。尤善蘭竹,以草書的筆意入畫,所繪蘭竹多而不亂,少而不疏、筆力勁峭、體貌疏朗。工書畫,用漢八分雜入楷行草,自創「六分半書」。善於畫之關鈕透入於書,又以書之關鈕透入於畫,取得相得益彰的藝術效果。
李方膺(1695-1755)字晴江、小字龍角,號虯仲、秋池、衣白山人、抑園、借園主人等,江蘇南通人。歷任山東東安、潛山、合肥縣令,宦海幾度浮沉。去官後寓居南京借園,往來揚州賣畫。善畫松竹蘭菊梅雜花及蟲魚,也畫人物、山水,尤精畫梅,用筆迅疾狂放,墨色點染傳神,有粗頭亂服之趣。他畫梅常喜歡瘦干一枝、梅花數朵,而春意融融,溢於紙上,不顯荒落。著名的題畫梅詩有「不逢摧折不離奇」之句,無不表現其梅的品格。工書、能詩,詩多見於畫上。
羅聘(1733-1799)字遁夫、號兩峰、花之壽僧,祖籍安徽歙縣,居揚州。是金農入室弟子。好游歷、到過越、楚、齊、燕、趙等地。工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竹,筆調奇特,自創風格,尤以畫鬼著名。兼能詩,有《香葉草堂集》,妻、兒皆善畫梅,人稱「羅家梅派」。
華喦(1682-1756)字秋岳、德嵩、號新羅山人、東園生、布衣生、離垢居士,福建上杭人。居揚州,以賣畫為生。晚年移居杭州。與金農、鄭燮等人齊名。擅畫人物、山水,尤精花鳥。重視寫生,構圖新穎,形象生動多姿,設色淡雅艷潔,境界清幽俊秀,獨樹一幟。工書,亦能詩。
高鳳翰(1683-1748)字西園,號南村,晚號南阜老人,山東膠州人。曾長期生活在揚州一帶,去官後以賣畫為生。55歲後右手病廢,改用左手做畫,更號後尚左生。工詩書畫印,山水、花鳥,早年較工細、晚年多作寫意。重傳統,強調師法造化,能自出新意,山水用筆放縱恣肆,蒼勁老辣。亦善指墨畫,筆致淹潤,敷色麗潔,具有一種奇拗勁逸之格調。
邊壽民(1684-1752)初名維祺,字頤公、漸僧,號葦間居士,江蘇山陽(今淮安)人,秀才。和華喦、鄭燮等人關系較為密切。工詩詞、善書畫。花鳥羽毛別有情趣。尤以潑墨蘆雁馳名江淮,所繪蘆雁蒼渾奇逸,無不入神,以墨竹法寫蘆葦,疏朗遒勁,墨色渾雄。
陳撰(1686-約1758)字愣山,號玉幾山人。浙江寧波人,居錢塘。為文學家毛奇齡(1623-1716)弟子,有很高的學識修養。他一生貧困,性格孤傲,不結交達官貴人。善草書,工花卉、山水,尤擅寫梅,蕭疏秀逸,筆墨淡雅沖和。著有《玉幾山房詩集》、《玉幾山房畫外集》。
閔貞(1730-不詳)字正齋,江西人。擅長協議人物、花鳥、山水,筆墨沉雄古拙、灑脫雅緻。尤其他的人物畫,線描簡練自然、形神兼備。其作品,對朝鮮畫家曾產生一定影響。兼工刻印,有秦漢遺意。
李勉,生卒年不詳。字嘯村。安徽懷寧人。居揚州賀園。與李鱓私交甚好,時稱「二李」。他工詩畫。擅山水、花卉、書法。畫家主張自立門庭,不食他人殘羹。他的繪畫作品今人所見甚微。著有《嘯村近體詩》三卷。
楊法,生卒年不詳,字已軍,號白雲帝子,南京人。久居揚州。工書,善畫,精刻印。所書篆、隸、行、草奇古蒼勁、別具一格。其花卉近似華喦。他的書名大於畫名,繪畫作品流傳極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