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花茶花幣

花茶花幣

發布時間: 2022-01-12 13:15:32

㈠ 各地端午節有什麼風俗習慣

江西省

建昌府午節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瘡,新昌縣以雄黃、丹砂酒中飲之,稱之「開眼」。

浙江省

桐盧縣鄉塾之學童,端午節具禮於師長,稱之「衣絲」。醫家則於午時采葯,相傳此日天醫星臨空。

湖南省

攸縣端午,孕婦家富者用花幣酒食,貧者備雞酒,以竹夾楮錢,供於龍舟之龍首前祈求安產。岳州府競渡以為禳災、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稱為「送瘟」。

湖北省

黃岡市端午節巴河鎮迎儺人,花冠文身,鳴金逐疫。宜昌縣端午競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稱「大端陽」,食粽、飲蒲酒,例同端午。

陝西省

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病」。

甘肅省

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漬為飴。鎮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並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廣東省

從化縣端午節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後,潑灑於道,稱為「送災難」。新興縣端午,人家各從其鄰近廟宇鼓吹迎導神像出巡。巫師並以法水、貼符驅逐邪凡魅。石城縣端午,兒童放風箏,稱為「放殃」。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於脖子上,據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並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江蘇省

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俗稱鰉魚)煮食。儀征縣也有「當褲子、買黃魚」的俗諺。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為「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椹,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咸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為「踏柳」。

山東省

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裡。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鏈),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布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借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

福建省

福州端午舊俗,媳婦於是日以壽衣、鞋襪、團粽、扇子進獻公婆。建陽縣以五日為葯王曬葯囊日,人家皆於此日作醬。上杭縣端午用小艇縛蘆葦作龍形戲於水濱,稱為競渡。仙游縣端午競渡後,獻紙於虎嘯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繼光於此溺兵。邵武府端午節前,婦女以絳紗為囊盛符。又以五色絨作方勝,聯以綵線,系於釵上。幼女則懸之於背,稱為「竇娘」。

㈡ 端午節資料

端午知識知多少:
▲端午節的起源
農歷五月五日端午節,是夏季里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一般傳統的說法,都認為端午節源自於紀念屈原的活動。然而,許多盛行於世的端午習俗,歷史卻比屈原的傳說還要悠久。有學者據此推測,端午節或許另有起源。其中一種說法是:端午節源於對惡日的禁忌。
端午時值農歷五月,正是仲夏疫厲流行的季節,俗稱「惡月」。所以《夏小正》上說:「(五月)蓄蘭,菽糜」(蓄:積、聚。菽:採集。糜:蓄糜)。《大戴禮》上說:「蓄蘭,為沐浴也」。沐浴的目的在於清潔,以禳除毒氣,這是針對五月這個惡月所採取的積極預防的措施。在這期間的一切行事,也以安息靜養為原則。《禮記.月令》:「仲夏,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齋戒;止聲色,節嗜欲」。同時,五月也有許多的禁忌。據應劭(公元178)的《風俗通•釋忌篇》記載,漢朝就有「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五月蓋屋,令人頭禿」的俗諺。而五月五日更是惡日之尤,除了忌「曝床薦席」外,甚至有「不舉五月子」的諺語。《史記•孟嘗君列傳》就記載,孟嘗君生於五月五日,他的父親田嬰打算把他丟棄。因為田嬰相信:「五月子者,長與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這個惡日的忌,深植民心。宜到現在,還可以從許多端午節的習俗中,找出禳毒避疫的成分。
第二種端午起源的學說由聞一多先生所提出。聞一多在《端午考》一文中指出:端午節最重要的兩項活動——競渡和吃粽子,都和龍有關。他首先引了吳均(公元467-520)的《續齊諧記》中的一段文字:
屈原五月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君當見祭,甚善。但常所遺,苦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彩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並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汩羅之遺風也。
同時,聞一多又舉了幾個文獻上的例子來支持他的學說。這些記載也都顯示,端午的起源和龍有著密切的關系。聞一多據此推測,端午可能最初只是長江下游吳越民族的節日。自古相傳,吳越是斷發文身之國。至於斷發文身的目的是在「象龍子」,以避免傷害。《漢書•地理志下》應劭註:「(越人)常在水中,故斷其發,文其身,以像龍子,故不見傷害也。」聞一多的結論是,端午應是個以龍為圖騰的民族舉行圖騰祭的日子。也就是說,一個龍的節日。
這些說法固然解釋了某些特定的現象,但若將其中任何一說,視為端午的單一起源,則未免有以偏概全的遺憾。與其如此,還不如說,惡日及龍圖騰,都是端午可能的源頭。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它們互相融合,直到屈原傳說的加入,為它們添上了新的動力,端午才從此茁壯而成為一個重要的節日。
▲端午節的傳說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楚懷王時的大臣,「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候,王甚任之」。因為他受到楚懷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及令尹子蘭的嫉妒,就在楚懷王及繼位的頃襄王之前毀謗屈原。楚王因而逐漸疏遠屈原,連帶的也不採納他的諫言,最後甚至將屈原放逐。屈原滿懷悲憤,落拓江湖,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後,懷石投汨羅江自盡。
屈原死後數十年,楚國終因讒臣誤國而為秦所滅。但是屈原這位忠而見疑的悲劇英雄還活在楚國百姓的心中。下面這個故事可以用來說明楚人愛戴屈原的心情。
據說屈原投江後,楚國的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屍身。有位漁夫還拿出事先准備的粽子、雞蛋等食物,撲通的往江裡面丟,說是讓魚蝦吃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屍身。一老醫師則拿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了蛟龍,使它不能傷害屈大夫。
過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的蛟龍,龍須上還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抽了筋,脖子上,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睕、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使那些毒蛇害蟲都不敢來傷害這些小孩子。
據說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從此以後,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們都要劃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來紀念屈原。
有些地區,則在端什節插菖蒲或艾草於門上,這固然是因為蒲艾有禳毒的功用。不過,關於這項艾習俗的起源,民間則有一種說法。
唐朝僖宗年間,黃巢領兵造反,所到之處,殺人百萬,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聽見黃巢來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難。
這一年五月,黃巢的軍隊攻進河南,兵臨鄧州城下,黃巢騎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見一波波的老弱婦孺湧出城外,他看見一個婦人背著包袱,一手拉著一個年紀小的男孩,另一隻手卻抱著年紀較大的男孩。黃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馬問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裡去?」那婦人回答:「聽說黃巢是個殺人不眨眼的大壞蛋,不日就要攻進鄧州。城裡的男人都被征調去守城,我們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黃巢又指著小孩問她:「你為什麼手牽小的,卻懷抱大的呢?」那婦人就說:「懷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裡牽的才是我親生的兒子。萬一情況危急時,我寧可丟掉自己的兒子,也得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
黃巢聽了,深受感動,就對那婦人說:「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門口,這樣黃巢的軍隊就不會傷害你了。」
婦人聽了,將信將疑,不過她還是回到城裡,把這個消息傳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陽,黃巢的軍隊攻進城裡,只見家家戶戶門上都掛起了菖蒲艾草。為了遵守對那位婦人的承諾,黃巢只得無可奈何的領兵離去,全城因而得以倖免於難。
為了紀念這件事,此後每到端午節,大家就會在門上插菖蒲、艾草,這項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端午節的習俗
在屈原的傳說尚未廣泛流傳前,端午的習俗仍因襲對惡日的禁忌,以保健、避疫為主要原則。崔寔(逝於一七○)的《四民月令》記載:「是月(五月)五日可作酢;合止利黃連丸、霍亂丸;采葸耳,取蟾諸,以合創葯,及東行螻蛄。」除了治難產的縷蛄外,其餘都是治下痢、中暑等夏季常見疾病的丸葯。
應劭的《風俗通》則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光從「長命」、「續命」等名稱看來,就可以知道,當時人是多麼畏懼惡日對生命所造成的威脅。不僅在實際上製作治病的丸葯,在心理防衛上,也要仰賴五彩絲來抵禦那超自然,不可見的鬼魅及兵災。
盡管有這些顧忌在,端午的生命力並未因之減,積極祈禳的習俗仍隨處可見。周處(240-約299)的《風土記》記載晉朝新興的端午習俗有:「采艾懸戶上,踏百草、競渡」等。懸艾固然是為了禳毒,踏百草就是後來稱為「鬥百草」的游戲。而被視為端午特色的競渡習俗,也在此時出現。據宗懍(約四九八-五六五)的《荊楚歲時記》按語:「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史記》中並未確實記載屈原投江的日期,此說顥然是受了傳說的影響。事實上,競渡、祈禳。表面上是為拯救屈原而舉行的競渡,基本精神仍不脫惡日驅邪崇的本意。
南北朝時,端午又稱為「浴蘭節」,荊楚一帶有采艾的習俗。采艾要在雞未鳴以前就出發,挑選最具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門上,或是用來針灸。據說這種艾草,在針灸的時候別具有療效。一般人則將艾草紮成虎形,或是剪綵作為小虎,再粘貼艾葉於其上,在端午節時配戴。除了采艾之外,也采菖蒲來泡酒。
到了唐朝時,端午已成了個重要的節日,宮廷中也有種種的慶祝活動。唐朝的皇帝多在端午日賞賜臣下。王溥(922-982)的《唐會要》卷三五記載,貞觀十八年唐太宗以御筆題字的「飛白扇」賜給長孫無忌及楊師道。他說:「五日舊俗,必用服玩相賀。今朕各賜君飛白扇二,庶動清風以增美德。」不只是寵臣有賞,一般文武官員也各有賞賜。馬縞(約十世紀中葉)的《中華古今注》記載貞觀中,端午賜文官黑玳瑁腰帶,武官黑銀腰帶。《唐書•禮樂志》也記載,天寶年間於端午節以衣、扇獻於祖陵。
王仁裕(880-956)的《開元天寶遺事》卷上記載唐玄宗時:「宮中每到端午節,造粉團、角黍,貯於金盤中。以小角造弓子,纖巧可愛,架箭射盤中粉團,中者得食。蓋粉團滑膩而難射也。都中盛行此戲。」不過,這只是豪奢人家才玩得起的游戲,一般人家在端午只能以經濟實惠的扇子來應景。李淖(約八八○以後在世)的《秦中歲時記》記載:「端午前兩日,東市謂之扇市,車馬特盛。」溤贄(約九○四前後在世)的《雲仙雜記》卷一引《金門歲節記》也說:「洛陽人家......端午以花絲樓閣插鬢,贈遺避瘟扇。」(早期的扇子大多以蒲葉製成,由於菖蒲具有禳毒的功效,所謂的避瘟扇,或由此化而來)。
唐朝新興的端午習俗,還有所謂的「五時圖」。段成式(約803-863)的《酉陽雜俎》卷一記載:「北朝婦人,五日進五時圖、五時花,施之帳上。」所謂「五時圖」,就是在紙上畫蛇、蠍、蟾蜍、蜥蜴、蜈公,也稱「五毒符」。據說這五種有毒的生物只有同時存在時,才不敢互相鬥爭,得以和平共處。所以,掛五時圖就可以防止這些毒蟲作怪。
宋朝的端午節物,比起歷代,更見精緻。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1147)卷八記載:端午節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團。紫蘇、菖蒲、木瓜、並皆茸切,以香葯相和,用梅紅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賣桃、柳、葵花、蒲葉、佛道艾。次日家家鋪陳於門首,與五色水團、茶酒供養。又釘艾人於門上,士庶遞相宴賞。
陳示靚(約1225-1264)的《歲時廣記》卷二一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或帶或釘門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謂之搐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宋人的巧思還不僅限於此。同樣是禳毒的菖蒲及艾草,他們也會加點花樣,使它的外形藝術化。吳自牧的《夢梁錄》(序於1274年)卷三記載南宋杭州的端午:「以艾與百草縛成天師,懸於門額上,或懸虎頭白澤。」也有人以泥塑天師像,以艾為頭,以蒜為拳,懸在門上辟邪。「天師」及「虎」是未朝端午最常出現的兩種形象,因為他們的外形威猛,足以鎮懾邪魔外道。同時也可看出道教對端午習俗的影響。
明朝以降,原本意在驅毒的五毒符,逐漸加入裝飾的成分,成為婦女釵頭的點綴。沈榜的《宛署雜記》(一五九三年)第十七卷記載:「婦女畫蜈蚣、蛇、蠍、虎、蟾為五毒符,插釵頭」。這一類的釵頭飾,在清朝江南一帶稱之為「健人」或「豆娘」。
明朝在北京一地,以端午為「女兒節」。《宛署雜記》第十七卷記載:「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妍。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此俗似乎僅見於北京。
*近江河的地方,則在端午舉行龍舟競渡。張岱的《陶庵夢憶》(1646年)卷五記「金山競渡」:瓜州龍船一二十隻,刻畫龍頭尾,取其怒;傍坐二十人持大楫,取其悍;中用彩蓬,前後旌幢綉傘,取其絢;撞鉦撾鼓,取其節;艄後列軍器一器,取其鍔;龍頭上一人足倒豎,敁其上,取其危;龍尾掛一小兒,取其險。自五月初一至十五日,日畫地而出,五日出金山,鎮江亦出。驚湍跳沫,群龍格鬥,偶墮洄渦,則百捷捽,蟠委出之。金山上人團簇,隔江望之,蟻附蜂屯,蠢蠢欲動。晚則萬艓齊開,兩岸汨汨然而沸。
楊嗣昌(1588-1641)的《武陵競渡略》詳細記載了明朝沅湘一帶的競渡習俗。當地俗傳競渡是為了禳災,因此劃龍舟前要舉行種種祭祀,還要聘請;巫師來作法以祈求勝利。劃過龍舟後,居民會舀取龍舟中的水,加入百草用來洗澡,用意也在於辟惡。
西湖的龍舟則分為兩種。其一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有小孩裝扮各種歷史、神仙人物,下層載有鼓吹手,敲鑼打鼓,兩傍坐著劃船的水手,這種龍舟較具表演色彩。競賽用的龍舟則繞著大龍舟周圍打轉,待大龍舟上拋下物件,小龍舟上的水手便下水爭搶。其中以錢、鴨兩物最難搶得,因為錢幣入水即沈,鴨子則會四處游竄躲避。盡管歷代都有在端午節捉蝦蟆制葯的習俗,似乎一宜要到明朝,才有朝廷的太醫加入這個偏方的陣容。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1635年)卷二:「(五日)取蟾酥。」取蟾酥的方法是以針刺蟾兩眉之間,使蟾蜍分泌白色的乳狀毒液,再以竹片刮下保存。據說蟾酥可治疔瘡、惡腫。
另一種民間辟蟲的偏方則是飲菖蒲、雄黃酒。除了喝以外,也把雄黃酒在帳之上。顧祿的《清喜錄》(一八三○年)卷五:「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以飲,謂之『雄黃酒』。又以余酒染小兒額及手足心,隨灑牆壁間,以祛毒蟲。」有的小孩子不敢喝酒,父母就會以雄黃酒在他們額上畫一個「王」字,以使百毒不侵。
▲端午節食俗
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史記•武帝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宜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風土記》:「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同時又有另一種端午節食,稱為「葅龜」也只在晉朝曇花一現,隨即銷聲匿跡。只有《風土記》中稱為「角黍」的粽子,因為附會在屈原的傳說上,千百年來,成為最受人歡迎的端午節食。
從《風土記》中記載的作法看來,當時的粽子是以黍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餘餡料。但在講究飲食的中國人巧手經營之下,今天我所能看到的粽子,不論是造型或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
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錐形、枕頭形、小寶塔形、圓棒形等。粽葉的材料則因地而異。南方因為盛產竹子,就地取材以竹葉來縛粽。一般人都喜歡採用新鮮竹葉,因為干竹葉綁出來的粽子,熟了以後沒有竹葉的清香。北方人則習慣用葦葉來綁粽子。葦葉葉片細長而窄,所以要用兩三片重疊起來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異甚巨,有達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瓏,長不及兩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粽子餡葷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料的內容,則是最能突顯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平的粽子大約可分為三種:一種是純用糯米製成的白粽子,蒸熟以後蘸糖吃。另一種是小棗粽,餡心以小棗、果脯為主。第三種是豆沙粽,比較少見。華北地區另有一種以黃黍代糯米的粽子,餡料用的是紅棗。蒸熟之後,只見黃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紅艷艷的棗兒,有人美其名為「黃金裹瑪瑙」。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質香軟,分為咸甜種。鹹的以新鮮豬肉,浸泡上等醬油。每隻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餡。甜粽以棗泥或豆沙為餡。上面加一塊豬板油。蒸熟後,豬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適口,「五芳齋」出品的粽子尤其著名。餡料都經過專人選擇,有八寶粽、雞肉粽、豆沙粽、鮮肉粽等,各具特色。
四川的椒鹽豆粽也別具特色。先將糯米、紅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鹽及少許臘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三個小時,煮熟後再放在鐵絲網上用木炭烤黃。吃起來外焦里嫩,頗具風味。
廣東的中山蘆兜粽,特點是圓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咸兩種。甜的有蓮蓉、豆沙、栗蓉、棗泥;鹹的有鹹肉、燒雞、蛋黃、甘貝、冬菇、綠豆、*燒等。
閩南的粽子分鹼粽、肉粽和豆粽。鹼粽是在糯米中加入鹼液蒸熟而成。兼具粘、軟、滑的特色。冰透後加上蜂蜜或糖漿尤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鹵肉、香菇、蛋黃、蝦米、筍乾等。以廈門的肉粽最為出名。豆粽則盛行於泉州一帶,用九月豆混合少許鹽,配上糯米裹成。蒸熟後,豆香撲鼻,也有人沾上白糖來吃。
▲全國各地的端午節習俗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椹,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咸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為「踏柳」。
〔山東省〕
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裡。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鏈),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在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借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於脖子上,據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並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陝西省〕
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病」。
〔甘肅省〕
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漬為飴。鎮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並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江蘇省〕
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俗稱鰉魚)煮食。儀征縣也有「當褲子、買黃魚」的俗諺。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為「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習俗。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抬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敲鑼打鼓,街遊行。舊時,川西還有端午「打李子」的習俗。是日,成都人皆買李子,於城東南角城樓上,上下對擲,聚觀者數萬。光緒二一年(1895年)因擲李與外國傳教士發生沖突,此俗因而停止。樂山、新津等地端午賽龍舟時,還舉行盛大商品交易會。
〔淅江省〕
桐盧縣鄉塾之學童,端午節具禮於師長,稱之「衣絲」。醫家則於午時采葯,相傳此日天醫星臨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節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瘡,新昌縣以雄黃、丹砂酒中飲之,稱之「開眼」。
〔湖北省〕
黃崗縣端午節巴河鎮迎儺人,花冠文身,鳴金逐疫。宜昌縣端午競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稱「大端陽」,食粽、飲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縣端午,孕婦家富者用花幣酒食,貧者備雞酒,以竹夾楮錢,供於龍舟之龍首前祈求安產。岳州府競渡以為禳災、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稱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舊俗,媳婦於是日以壽衣、鞋襪、團粽、扇子進獻公婆。建陽縣以五日為葯王曬葯囊日,人家皆於此日作醬。上杭縣端午用小艇縛蘆葦作龍形戲於水濱,稱為競渡。仙游縣端午競渡後,獻紙於虎嘯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繼光於此溺兵。邵武府端午節前,婦女以絳紗為囊盛符。又以五色絨作方勝,聯以綵線,系於釵上。幼女則懸之於背,稱為「竇娘」。
〔廣東省〕
從化縣端午節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後,潑灑於道,稱為「送災難」。新興縣端午,人家各從其鄰近廟宇鼓吹迎導神像出巡。巫師並以法水、貼符驅逐邪凡魅。石城縣端午,兒童放風箏,稱為「放殃」。
▲端午節詩詞
競渡曲
劉禹錫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
楊桴擊節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蛟龍得雨鬐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
刺史臨流褰翠幃,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鳴餘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
百勝本自有前期,一飛由來無定所。風俗如狂重此時,縱觀雲委江之湄。
彩旗夾岸照蛟室,羅襪凌波呈水嬉。曲終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東注。
劉禹錫這首《競渡曲》記敘的是沅江一次賽龍舟的活動。在州刺史的主持下,各隊龍舟決一勝負。勝者歡欣,敗者沮喪。賽後女子在水中嬉戲,與岸邊彩旗相映生輝,為節日增添了無限的生趣。
五月五日
(梅 堯 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張 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
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
只留離騷在世間。
乙卯重五詩
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葯,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這首五律具體描寫了南宋在端午節這天的生活習慣。作者吃了兩角的粽子,高冠上插著艾枝。依舊俗,又忙著儲葯、配葯方,為的是這一年能平安無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來。從中可以反映出,江南端午風俗,既有紀念屈原的意思,又有衛生保健的內容。
賀新郎(端午)
賀新郎.端午
劉克庄
深院榴花吐,畫簾開、線衣紈扇,午風清暑。
兒女紛紛誇結束,新樣釵符艾虎。
早已有遊人觀渡。老大逢場慵作戲,任陌頭、年少爭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靈均標致高如許,憶生平既紉蘭佩,更懷椒醑。
誰 信騷魂千載後,波底垂涎角黍。
又說是蛟饞龍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當年,醉死差無苦、聊一笑。
已酉端午
貝 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
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
無酒淵明亦獨醒。
午日觀競渡
邊 貢
共駭群龍水上游,
不知原是木蘭舟。
雲旗獵獵翻青漢,
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
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
醉諷離騷不解愁。
午日處州禁競渡
湯 顯 祖
獨寫菖蒲竹葉杯,
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甌江死,
舟楫何勞吊屈來 。
五日(選一)
陳子龍
吳天五月水悠悠,
極目煙雲靜不收。
拾翠有人盧女艷,
弄潮幾部阿童游。
珠簾枕簟芙蓉浦,
畫槳琴箏笮艋舟。
擬向龍樓窺殿腳,
可憐江北海西頭。
▲端午節對聯
日逢重五;
節序天中。

艾旗招百福;
蒲劍斬千邪。

門幸無題午;
人慚不識丁。

榴花彩絢朱明節;
蒲葉香浮綠醑樽。

艾葉如旗招百福;
菖蒲似劍斬千妖。

綠艾懸門漆藻彩;
青蒲注酒益芬芳。

節啟朱明榴圖南瑞;
輝增翠葆艾綬翔華。

艾葉吐幽芳香溢四海;
龍舟掀巨浪氣吞八荒。

龍舟競渡,憑吊屈子懷古恨;
赤縣雄飛,喜譜今朝愛國篇。

保艾思君子;
依蒲祝聖人。
撫辰逢地臘;
建午屆天中。

堂前萱草舒眉綠;
石上榴花照眼紅。

榴裙萱黛增顏色;
艾酒蒲漿記歲年。

結艾釵頭輕戰虎;
奪標船首慣成龍。

艾人驅瘴千門福;
碧水競舟十里歡。

石榴映紅日千門喜慶;
鼓樂催龍舟萬水歡歌。

美酒雄黃,正氣獨能消五毒;
錦標奪紫,遺風猶自說三閭。

焚艾草飲雄黃,清瘴防病別為邪崇;
飛龍舟裹香粽,奠忠招魂是效楷模

㈢ 關於寫端午節的資料 手抄報

我也在辦,很簡單,抄就行了,不會去買手抄報書。端午節的相關習俗有下列幾:

(一)吃粽子

是因屈原投江,民眾怕屈原的屍體被魚、蝦吃掉,所以用竹筒裝好米食投入江中,後來演變成用竹籜、竹葉包好投入江里餵魚、蝦。

(二)喝雄黃

因端午節後各種蟲類,開始活躍起來,瘟疫漸多,雄黃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也是因白蛇傳的故事,白蛇喝了雄黃酒之後,差點現出蛇形,所以民眾則起而彷效,希望收到去邪的功能。

(三)掛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卻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伸為「蒲劍」,可 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葯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 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葯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做為主要成分 ,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 主要是它具備醫葯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日雞未鳴 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於 戶上,可禳毒氣。」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台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有些午時聯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 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也有地方習 俗是掛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蟲毒;山丹方劑治顛狂,榴花懸門 避黃巢, 石榴花正是這個季節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為一常見的中葯。而石榴花和黃巢的關系,還有一段故事。黃巢之亂的時候,有一次黃巢經過逼個村落,正好看到一個婦女背上背著一個較大的孩子,手上牽著一個年紀較小的,黃巢非常好奇,就詢問原因。那位婦人不認識黃巢,所以就直接說因為黃巢來了,殺了叔叔全家,只剩下這個唯一的命脈,所以萬一無法兼顧的時候,只好犧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黃巢聽了大受感動,並且告訴婦人只要門上懸掛石榴花,就可以避黃巢之禍。

(四)懸鍾馗像

因為民間傳說為抓鬼大帝,所以鍾馗像有辟鬼的能力,據說唐明皇曾夢到一個大鬼和一個小鬼,小鬼在偷吃東西,大鬼便把它捉到吃了。唐明皇問大鬼說:「你是什麼人?」大鬼說:「我叫鍾馗,是終南山的進士,因為面帽醜陋,應考時沒被錄取,我就自殺了。現在我誓為陛下除去天下妖魔。」明皇醒後,就叫畫家吳道子照他夢中所見,繪出鍾馗像來除邪。原來鍾馗像是在歲末時才掛的,明朝畫家文徵明還畫過「寒林鍾馗」,端午掛鍾馗像可能是到明末或清初才有的習俗,台灣較少有此一習俗。

(五)劃龍船競賽

古代因為屈原投江而民眾競相劃船,為了救屈原。現代則為一種表現團隊精神的最佳活動,而且在全省各線市的主要河川,每年都舉辦劃龍船比賽,國內的無線電視台都會轉播比賽盛況,近年來有逐漸發展成國際邀請賽的情形。龍船比賽會讓外國友人喜歡的原因:它是一種有別於國外盛行的獨木舟或八人式的劃船,而是一種需要更多默契的力與美的運動。各地的龍船賽大同小異,值得一提的是:宜蘭縣二龍村的龍舟比賽,不因為他們的龍舟比其它地方長或漂亮而聞名,而是因為一項相傳有兩百年歷史,而且只有兩隊--上二龍村的淇武蘭和下二龍村的洲仔尾,他們各自擁有一條都繪有太極圖案的龍舟,只是淇武蘭以綠色為底,洲仔尾卻以紅色為底。比賽規則是兩村的居民都是選手,反覆在二龍溪比賽達數十次(從午後到黃昏),選手累了馬上換同村的人上場,最後以勝的次數多的隊伍為贏。

㈣ 在端午節,什麼樣的粽子好吃

端午節,這個節日對於你來說意味著什麼?除了吃一口香甜的粽子外,她還讓你想起了什麼?在各種洋節日趨火爆的現代社會,端午節是否也像部分傳統節日一樣,逐漸變成了一個可有可無的符號?

一.端午節起源:

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

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系起來。俗說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後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粽子樣。

二.粽子的南北風味:

於各地的飲食習慣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風味,其中比較著名的粽子有:

北京粽子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北京粽子個頭較大,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目前,市場上供應的大多數是糯米粽。在農村中,仍然習慣吃大黃米粽。黏韌而清香,別具風味,北京粽子多以紅棗、豆沙做餡,少數也採用果脯為餡。

廣東粽子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廣東粽子與北京粽子相反,個頭較小,外形別致,正面方形,後面隆起一隻尖角,狀如錐子。品種較多,除鮮肉粽、豆沙粽外,還有用鹹蛋黃做成的蛋黃粽,以及雞肉丁、鴨肉丁、叉燒肉、冬菇、綠豆等調配為餡的什錦粽,風味更佳。

三.粽子的一些包法:

又是一年端午節,家家戶戶少不了吃粽子。盛夏聞艾葉香,包上粽子過端午。雖然現在超市裡有速凍的粽子,但吃起來總覺得缺少點什麼,還是自己動手包粽子,想吃什麼口味全憑自己作主,也許一代名粽就會在你的手上誕生。

1.原料的預加工1.糯米、綠豆、花生米的泡製:

將純糯米淘洗後,用60℃的水浸泡5小時,或用冷水浸泡12小時。

綠豆淘洗後,加滾水浸泡3.5小時,或用冷水浸泡12小時後去皮,效果最佳。

花生米加滾水浸泡3小時,或冷水浸泡5小時後去皮。

2.蔥姜油的製作方法:把蔥末、薑末、精鹽少許放在25克豬油中炒成金黃色,出香味後,撿去蔥薑末,即成蔥姜油。

3.糯米綠豆瓣:將泡好的糯米、綠豆瓣,以3∶1的比例混合拌勻後,加點鹼(3公斤糯米,10克鹼),再拌入蔥姜油,即成糯米綠豆瓣。

4.陳皮鹹肉的製法:

用料:五花豬肉250克糖少許鹽1湯匙蔥白適量姜絲20根陳皮2塊切絲料酒少許。

製法:把肉洗凈,切成手指粗細的條、把糖、鹽、料酒調好,搓在肉條上,然後放入蔥絲、姜絲、陳皮絲拌勻。腌漬10小時後,撿去蔥絲、姜絲。

5.腐乳鹹肉製法:

用料:五花豬肉250克糖1湯匙蔥結、姜絲適量料酒少許。

製法:把肉切成手指粗細的條,把糖、料酒、蔥結、姜絲調好,搓在肉條上,腌漬10小時,撿去蔥、姜,放腐乳碾碎,拌入腌漬肉條的味料,再腌漬1小時即可。

6.陳皮牛肉製法:

用料:牛腱子肉500克糖2湯匙醬油100克蔥1根花椒粉1小匙料酒少許小茴香30粒(以紗布包好)陳皮兩片小蘇打少許

製法:將洗凈的牛肉,切成手指粗細的條,用小蘇打搓勻,放入適量滾開水中,再依次放白糖、蔥、料酒、花椒粉、小茴香、煮一會兒即放醬油,煮至八分熟即好。

7.臘肉的製法:

用料:五花豬肉500克甜面醬250克料酒少許蔥1根姜15克另有塑料繩毛頭紙(窗戶紙)。

製法:將肉洗凈,切33厘米左右長、3.3厘米寬、3.3厘米厚的條。將料酒、蔥花、薑末放甜面醬中拌勻。把肉條放甜面醬中浸2小時。用窗戶紙分別把每一條肉包嚴,用繩紮好,掛在陰涼處風干,約10天左右即好。

8.臘腸的製法:

用料:豬的肥瘦肉1公斤料酒半腸匙白砂糖3湯匙精鹽1湯匙蔥2根姜25克腸衣3條喜歡陳皮味的,可放些陳皮絲腌漬,或放味精也可。

製法:將豬肉切1厘米見方的丁,用上述調味料腌漬10小時。用50℃的水將腸衣泡5~6小時即軟,再用水灌進腸內輸通備用。將肉丁(撿去陳皮絲、蔥姜)用漏斗灌入腸衣,邊灌邊分節,掛在陰涼處陰干,約1星期左右便可。

9.叉燒肉的製法:

用料:肥瘦兼有的豬肉500克五香粉1湯匙料酒半湯匙白糖50克蔥絲和鮮姜絲少許,高級醬油100克油適量。

製作:把豬肉切成3.3厘米寬、6.7厘米長、2.7厘米厚的長條,用上述調味料腌制24小時,將肉條用文火油煎至八分熟,切丁待用。

10.豆沙的製法:

將煮爛的豆子,放在小竹篩中,篩底下放一小盆水。用手在篩底上揉搓豆子,豆沙篩入水盆中,將豆沙水倒入豆包布口袋中,擠落水分,即成豆沙。

11.各類粽子的具體包法:

火腿肉粽用料:配製好的糯米綠豆瓣750克火腿丁50克冬菇或香菇25克豬肉末50克精製澱粉10克麻油5克豬油25克蔥末、薑末、精鹽適量白糖1湯匙竹葉、馬蓮。

製法:用豬油將蔥末、薑末炒黃,除去蔥薑末後,依次放放火腿肉丁、豬肉末、冬菇丁白糖、鹽炒30秒鍾,勾芡,淋上麻油,即成餡料待用。

取2片泡好的粽葉,折成斗狀,填進糯米綠豆瓣,把餡料夾在糯米中間,上面蓋好糯米,包成五角方底錐形,扎緊後上蒸鍋,碼緊,放冷水,沒過粽子為便。煮1小時後,改文火煮30分鍾即好。若用壓力鍋,煮25分鍾,離火再燜5分鍾即好。

如沒有竹葉,葦葉也行。每邊三片葦葉,折成斗形。

陳皮鹹肉粽用料:泡製好的糯米綠豆瓣750克花生瓣50克陳皮鹹肉條250克竹葉、馬蓮。

製法:包法與煮制時間同火腿肉粽,只是餡心改用陳皮鹹肉條。

腐乳鹹肉粽用料及製法、煮制時間同火腿肉粽,只是餡心換成陳皮牛肉。

咸鴨蛋粽用料:配製過的糯米綠豆瓣750克花生瓣25克熟咸鴨蛋黃5個竹葉、馬蓮。

製法:包法與火腿粽相同。包成,上蒸鍋煮1小時後,移文火煮10分鍾即好。

臘肉粽子用料:配製過的糯米綠豆瓣750克花生瓣25克臘肉丁250克白砂糖2湯匙竹葉、馬蓮。

製法:包法與煮制時間與火腿粽子相同,只是餡心改為臘肉即可。

臘腸粽子用料、包制、煮制時間均與火腿粽子相同,只是將餡心換成臘腸丁即可。

叉燒肉粽用料:配製過的糯米綠豆瓣750克叉燒肉丁250克冬菇或香菇丁25克豬油25克白糖1湯匙精製澱粉10克麻油5克馬啼丁50克蔥結、薑片適量。

製法:用豬油把蔥結、薑片炒香,除去蔥姜,依次放入叉燒肉丁、冬菇丁、馬蹄丁、白糖、適量腌叉燒肉的醬油,炒30秒鍾,勾芡,淋上訂油、即成粽餡。將兩片竹葉折成斗狀,填進糯米綠豆瓣,把餡夾在糯米綠豆瓣中,包成五角方底錐形,扎緊後上鍋碼緊,放冷水與粽齊,煮1小時後,再用文火煮30分鍾即可。若用高壓鍋,煮25分鍾,離火再燜5分鍾即好。

小蚝粽子用料:配製過的糯米綠豆瓣750克花生瓣25克鮮嫩肥美的小蚝(淡菜)75克豬肉末100克嫩筍絲25克精製澱粉1湯匙蔥花、薑末、白鬍椒粉少許豬油(或素油)、精鹽、白砂糖適量。

製法:用豬油煸炒豬肉末,出香味時放入小蚝、蔥花、薑末、白糖、精鹽、炒1分鍾,放白鬍椒粉,炒勻後,勾芡,即成粽餡。

包法與煮制時間與叉燒肉粽相同。干小蚝須用冷水發3小時左右。

以上的9種咸粽,吃時可蘸紅醬油。

澄沙粽子用料:泡製過的糯米1公斤綠豆沙或烏豆沙500克白砂糖250克豬油250克精鹽、糖桂花適量。

製法:將豆沙用豬油炒勻炒透,加糖(綠豆沙加白砂糖,烏豆沙加土製紅糖,亦叫板糖),出鍋後放點糖桂花。將兩片葦葉折成斗形,填進糯米,豆沙餡,上面再蓋糯米,包成五角方底錐形,扎緊後,裝鍋,碼緊,放冷水,沒過粽子為宜。煮50分鍾,離火燜4分鍾即熟。

果仁桂花粽用料:糯米750克黑白芝麻仁各50克(破開2/3)生豬油100克白砂糖250克鹽少許糖桂花50克精製澱粉1湯匙竹葉、馬蓮。

製法:把白糖、鹽、黑白芝麻仁混合均勻,拌入生豬油中(撿出豬油中的絲狀物),邊拌邊倒濕澱粉,最後放入糖桂花,拌勻後即成餡。

包制與煮制時間同澄沙粽子。

百果粽子用料:糯米750克青梅、菠蘿肉、冬瓜條各25克西瓜子仁、核桃仁、葡萄乾、紅絲各15克白砂糖300克。

製法:先將青梅、菠蘿肉、冬瓜條各用白糖水煮,瀝干水分,然後用白糖腌漬24小時,同以上各料包入糯米中。包法與煮制時間同果仁桂花粽。

四.與粽子有關的文章:

1.粽子食趣 笑說廚娘藕復松

又快到端午節了,端午節吃粽子是一個很古老的傳統了,這里有一段有趣的傳說。

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把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竹筒裝米,投入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為什麼後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粽子呢?《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逐漸發展為我國端午節食品。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節在宮中吃了九子粽後,龍顏大喜,贊不絕口,欣然賦詩一首:「四時花竟巧,九子粽爭新。」

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種,即為九隻粽連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狀各異,非常好看。並且九種顏色的絲線紮成,形成五彩繽紛。九子粽大多是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如母親送給出嫁的女兒、婆婆送給新婚的禮物等,因為「粽子」諧音「中子」,民間有吃了「粽子」能得兒子的風俗。清代詩人吳曼雲,寫有一首贊美九子粽的詩篇:

「裹就連筒米宿春,九子彩縷扎重重,

青菰褪盡雲膚白,笑說廚娘藕復松。」

粽子不僅形狀很多,品種各異,由於我國各地風味不同,主要有甜、咸兩種。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蠶豆粽、棗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豬油粽、棗泥豬油粽等。鹹味有:豬肉粽、火腿粽、香腸粽、蝦仁粽、肉丁粽等,但以豬肉粽較多。也有南國風味的什錦粽、豆蓉粽、冬菇等;還有一頭甜一頭咸、一粽兩味的「雙拼粽」。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各異,使得粽子家族異彩紛呈。

由於飲食文化的傳播,早在古代時,我國製作粽子的技術就傳到國外,因而世界上許多國家也都有吃粽子的習俗。

秘魯人是在聖誕節的吃粽子,全家人圍坐在一起,一邊歡慶聖誕節,一邊吃粽子,甚至一些已經出嫁的女兒,在這天,也要趕回娘家,再來嘗嘗母親製作粽子的風味。

緬甸人也愛吃粽子,他們在端午節時,用糯米作主料,將熟香蕉和椰蓉作餡,這種粽子香氣誘人,軟酥酥,甜滋滋,別具風味。

日本的端午節是陽歷的五月五日,他們的粽子主料是米粉,其粽子形狀酷似鍾形。

馬來西亞人包的粽子形狀,很像我國廣東的粽子,其特點是個頭大、除鮮肉粽、火腿粽外,還有一種豆沙粽、椰蓉粽,食之非常可口。

菲律賓的粽子是長條形,風味與我國浙東的粽子相同,粽子還是菲律賓過聖誕節時必不可少的食品。(文/傅治宇)

2.喝茶吃粽子 端午過得有滋味

粽子不是人人都愛吃,但端午吃粽子是一種感覺,是一種氣氛。今天告訴你就著粽子喝茶,配對了茶,粽子味道會更好呢。

超甜的粽子,如棗泥、豆沙等,相配的茶有薄荷茶、綠茶。超甜的粽子需要助消化的茶品,清淡的綠茶和薄荷能增進葡萄糖的代謝,不讓過多的糖分停留在體內。這兩種茶屬寒性,適合燥熱的甜膩粽。超油的粽子,如鮮肉、火腿、香腸等,相配的茶有普洱茶、菊花茶、山楂茶。油膩的粽子適合重口味的茶水,去除口感上的油膩,普洱茶是上乘的選擇,因為它屬性甘冷,去脂效果好,菊花茶能降火氣。山楂茶則能促進胃酸分泌,幫助腸胃消化。咸甜的粽子如椒鹽,蛋黃等可配烏龍茶,和超甜、超油的粽子比起來,咸甜的口味比較清爽,喝烏龍茶是不錯的考慮。因為烏龍茶是半發酵茶,不如綠茶來得生澀,有溫潤的美感,能襯出咸甜口味的思古幽情。清淡的粽子:如赤豆、白粽子等可搭配稍有味道的茶品。在一壺玫瑰花茶里加一顆酸梅,就能襯出玫瑰的香氣,還能帶出淡淡的甜味,此時再咀嚼清淡不膩的粽子感覺特別好。玫瑰花茶還能調理血液循環,對女性尤佳,抹茶的兒茶素則具有抗癌抗老的效果,以上兩者都適合重視健康的養生族。以上綠茶、紅茶、花茶系列,在南京華聯商廈一樓食品櫃均有銷售,端午節期間,購各種茶葉均有一定幅度的折扣。(文/曉燕)

3.吃粽子與賽龍舟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我國各地都有吃粽子和賽龍舟的習俗。
人們都知道,這種世代相傳的古俗是為了紀念屈原的。可為什麼要用這種方式紀念屈原呢?原來在屈原故鄉流傳著這么一個有趣的故事。
屈原投汨羅江之後,有天夜裡,屈原故鄉的人忽然都夢見屈原回來了。他峨冠博帶,一如生前,只見面容略帶幾分憂戚與憔悴。鄉親們高興極了,紛紛擁上前去,向他行禮致敬。屈原一邊還禮,一邊微笑著說:"謝謝你們的一片盛情,楚國人民這樣愛憎分明,不忘記我,我是死而無憾了。"話別談舊間,眾人發現屈原的身體已大不如過去,就關切地問道:"屈大夫,我們給你送去的米飯,你吃到了沒有?"謝謝",屈原先是感激,接著又嘆氣說:"遺憾哪。你們送給我的米飯,都給魚蝦龜蚌這般水族吃了。"鄉親們聽後都很焦急:"要怎樣才能不讓魚蝦們吃掉呢?"屈原想了想說:"如果用箬葉包飯,做成有尖角的角黍,水族見了,以為是菱角,就不敢去吃了。"
第二年端午節,鄉親們便用箬葉包成許多角黍,投入江中。可是端午節過後,屈原又托夢說:"你們送來的角黍,我吃了不少,可是還有不少給水族搶去了。"大家又問他:"那還有什麼好法子呢?"屈原說:"有辦法,你們在投放角黍的舟上,加上龍的標記就行了。因為水族都歸龍王管,到時候,鼓角齊鳴,槳橈翻動,它們以為是龍王送來的,就再也不敢去搶了。"角黍,就是現在的粽子。
從此端午節包粽子、劃龍舟的習俗,就由屈原的故鄉傳向全國,由古代傳到今天

椒鹽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的風俗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宋《東京夢華錄》記載「今世人五月五日作粽,汩羅之遺風也」。據梁朝吳鈞《續齊諧記》記載:「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汩羅而死,楚哀之,每於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到了唐宋時代,粽子已成為大眾化的節日食品了,唐明皇的詩曾寫道:「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唐人姚合的詩中也記載有當時的民俗民風:「渚鬧渙歌響,風和角粽香」。說明在古代,宮廷和民間在端午之時都食用粽子。

時至今日,端午食粽的風俗遍及我國南北東西,甚至還流傳到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泰國等。人們借古色古午的粽子發思古之幽情。粽子,實際上已溶入了中國文化的情趣。

我國各地的粽子異彩紛呈,歷史上就形成了許多風味獨特的品種,且各有名氣,如象北京的小棗粽子、山東的黃米粽子、山東的黃米粽子、上海的豬油夾沙粽子、嘉興的鮮肉粽、湖州豬油豆沙粽、陝西的蜂蜜涼粽子、廣東的鹼水粽、燒鴨粽、椰茸粽、四川的椒鹽粽子都是很有名氣的,歷來為美食家所稱道。

四川粽子的製作技術,在宋代已有相當水平。那時曾宦遊四川的詩人陸游,在其詩文中不止一次提到了川味粽子。不僅有「白白粢筒美」的贊譽,在其《劍南詩稿》中也有「端午數日間,更約為解粽」之句。據清末的《成都通覽.成都之小兒咒語》里就有:「肚皮痛,打鼓送,撿顆米,包個粽,吃了二回再痛」的記載,可見成都人很早就喜歡吃粽子。

成都的粽子品種較多,但尤以「椒鹽粽子」風味突出。成都市新津縣張月英,其空世代製作粽子、葉兒粑等小吃。她製作的椒鹽粽子工藝考察、滋潤爽口、軟糯清香、口感舒適、味道質朴而鮮美,為一方名食。1987年4月在成都市個體小食、名工藝、名產品評展會上,獲「名小吃」獎;1990年6月在成都市第二屆個體名小吃評展會上,獲「傳統獎」;同年9月,應邀到北京參加迎亞運美食節獻藝,受到中外顧客歡迎;1990年12月,張月英製作的椒鹽粽子、洗沙葉兒粑被成都市人民政府命名為「成都名小吃」。

粽子是端午節的節日食品,世界各地的華人,無論是本地、中國、台灣、香港,還是海外的唐人街,都會按傳統,在農歷五月初五前准備各式粽子應節。

但你知道嗎,粽子的由來已久,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一書中,已有「粽子」的記載,是一種用蘆葉裹米的食品。

不過,在古代,粽子可是稱為角黍。

明清以後,粽子多用糯米包裹,這時就不叫角黍,而稱粽子了。

因地區不同, 由材料以至粽葉, 都有著很大的差別,連「裹」 的形狀,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們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漢晉時的粽子,多做成角形, 作為祭祖用品之一。此外,一般還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

而粽子的口味,也依地方的不同,而有差異,唐代時,長安街有許多粽子鋪,有多種果仁餡。

棕子的名稱也經過很多變化,西晉周處《風土記》說,端午節用菰葉裹黍米栗棗,叫做筒粽,也叫角黍。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清楚說明用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櫚葉形狀食物,所以稱「角黍」或「粽」。

㈤ 端午節的資料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主要有四種,其中以源於紀念屈原的傳說流傳最廣。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陰歷5月5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擁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個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等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其他另外三種傳說是:源於紀念伍子胥、源於紀念孝女曹娥、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端午節是全年四大節之一。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時,居三毒之端。端午節又叫「五月端」。五月是整個熱天的開端,五毒蛇開始活躍,鬼魅魍魎也會猖獗,這些都會給人特別是會給無所顧忌又無抵抗能力的孩子帶來災難,必須在五月端這天集中地為孩子消災防毒,因此,人們又把五月端說成是「小孩節」或「娃娃節」。
端午節的活動很豐富,從早晨天蒙蒙亮開始,一直持續到正午才結束。
五月端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煮粽子的鍋里一定要煮雞蛋,有條件的還要再煮些鴨蛋、鵝蛋,吃過蘸糖的甜粽之後,要再吃蘸鹽的雞蛋「壓頂」。據說吃五月端粽鍋里的煮雞蛋主夏天不生瘡;把粽子鍋里煮的鴨蛋、鵝蛋放在正午時陽光下曬一會再吃,整個夏天不頭痛。

㈥ 有關端午節的一切

端午節的起源習俗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系起來。傳說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後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粽子樣。
端午節的習俗主要有:吃粽子於門上插艾或菖蒲驅邪,系長命縷,飲雄黃酒或以之消毒,賽龍舟等等。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於形狀有稜角、內裹粘米而得名,後者顧名思義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節吃粽子,在魏晉時代已經很盛行。這種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兩個節日里食用。粽子還是一種節日往來的禮品。到了唐宋時期,粽子已極為有名,市場上常有粽子賣。現在,我們過端午節仍然免不了要吃幾只粽子。粽子有不少花樣,有南北之別,東西之分。南方常用紅棗、花生、鹹肉等混在糯米中製成,也多見不雜別的食品,而去品味粽葉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棗、果脯等作為粽子的餡心。小小的粽子,似乎已經成了中國傳統的象徵,在人們心中占據著一定的位置。 過去端午節還有躲午的習俗,此種習俗源於一 種信仰,即:五月為「 惡 月」 ,瘟瘡蔓延,重五是個不吉利的日子,所以父母都於是日將未滿周歲的兒女帶往 外婆家躲避,以逃脫災禍,故稱躲午。這無疑是古代科學不發達而產生的觀念,因為五月酷暑將至,蚊蟲滋 生,在沒有醫療衛生設備的民間,容易發生傳染病,遂給人們帶來一種恐懼心理,於是產生躲午習俗,如今這一節日的一些古老習俗已經隨著社會變遷而消失了,但吃粽子、賽龍舟等習俗仍然流行

㈦ 端午節的習俗與由來

端午節的習俗

主要有食粽子與扒龍舟。食粽子之習俗,自古以來在中國盛行不衰。扒龍舟在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十分盛行,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起源於中國,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的節日。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節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個別地方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龍圖騰祭祀,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附會紀念屈原跳江自盡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最後形成如今端午節文化內涵。

㈧ 花茶的花幣怎麼提現

1、什麼是花幣?
「花幣」是由華為支付平台發行並管理的,用於購買華為提供的特定虛擬數字商品的虛擬幣。可通過用戶充值獲得,也可通過參與華為相關業務活動獲得。

2、花幣可用於哪些華為虛擬數字商品的消費?
花幣不可提現,不可用於購買實體商品,可用於如下華為虛擬數字商品的消費:華為游戲中心、華為主題、華為雲服務、華為音樂、華為閱讀等。

3、花幣是否有有限期,能否提現?
花幣作為虛擬幣,不設置有效期;花幣一經充值到賬(或贈送到賬),不可轉讓,也不可提現。

4、花幣余額不足時,是否支持與其它支付方式(零錢、銀行卡等)組合支付?
目前花幣余額不足時,需要用戶先對花幣賬戶充值,再使用花幣全款支付,花幣不支持與其它支付方式(零錢、銀行卡等)組合支付。

5、如何查看花幣充值明細、領取明細?
進入「花幣中心」頻道,點擊右上角圖標,可查看花幣的充值、領取明細。

6、可通過哪些途徑充值花幣?
可使用銀行卡、華為錢包「零錢」、花幣充值卡、支付寶、手機充值卡等方式進行花幣充值。充值的人民幣和花幣按1:1比例到賬(1元=1花幣)。

7、我之前充值的余額變成了花幣,有什麼區別?
「余額」現更名為「花幣」,性質和途徑不變

熱點內容
另一朵玫瑰那樣獨特的小說 發布:2025-07-05 17:07:16 瀏覽:408
取名為海棠 發布:2025-07-05 15:17:53 瀏覽:642
白蘭花雕刻 發布:2025-07-05 14:39:49 瀏覽:125
在心中盛開一朵 發布:2025-07-05 14:34:06 瀏覽:418
六指蘭花 發布:2025-07-05 14:15:48 瀏覽:805
插花福州 發布:2025-07-05 14:14:32 瀏覽:726
矮喬木盆景 發布:2025-07-05 14:08:35 瀏覽:706
牡丹花藝作品 發布:2025-07-05 14:07:11 瀏覽:14
花藝WFC 發布:2025-07-05 14:07:05 瀏覽:143
干玫瑰花面膜 發布:2025-07-05 13:47:48 瀏覽: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