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茶花女嫁豪門

茶花女嫁豪門

發布時間: 2022-01-12 01:15:26

茶花女中公爵是認瑪格麗特做女兒'。為什麼還不讓她和別的男人結婚

老公爵的女兒死於肺癌,瑪格麗特也得上肺癌他想起他以前的女兒所以讓瑪格麗特當他女兒,他是不想讓瑪格麗特開他,他把瑪格麗特當做自己的女兒想讓他永遠陪在他身邊這樣能減輕他的思女之情,嫁人了就不容易見了。

Ⅱ 小仲馬的茶花女是誰

小仲馬筆下茶花女原型之墓

在歷史上,有關著名青樓女子的故事,可謂舉不勝舉。如我國就有杭州的蘇小小,南京的李香君等。而在法國,就要數茶花女了。

茶花女,出身在諾曼底的一個貧農家庭。她父親曾是一個跑江湖的術士,酗酒,打老婆。她母親因不堪虐待,早故。12歲的她跟著一個賣藝老頭四處流浪。後來,她隻身來到花花世界的巴黎,經過一段艱難的歲月,靠她的天性聰穎,憑著自己的美貌,逐漸放盪沉淪,不久便成為紅粉世界裡的一顆新星。達官貴人,豪門富商,紛紛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這時,她覺得自己的名字太土氣,便改名為「瑪麗」,為了顯示有貴族氣派,又在自己的姓前面加了個「迪」,於是,瑪麗·迪普萊希,就成了當年巴黎交際界紅極一時的「女王」。

瑪麗生性偏愛茶花,每逢外出,隨身必帶茶花,其顏色時紅時白。據說,這是她暗示客人的信號:紅色表示這一天不能接待客人;白色則意味歡迎來訪。或許這正是「茶花女」得名的由來。

然而,茶花女正當春風得意之時,卻患上了肺結核病。不久,便於1847年香銷玉殞,終年僅23歲。她一生短促、凄美,紅顏薄命,讓人哀嘆。茶花女無親無戚,她死後,是兩個舊情人為她操辦了簡單的後事。

茶花女的墓,位於巴黎東北角的蒙馬特爾公墓區內。公墓是社會的縮影,有豪門大宅,也有平民小區。茶花女出身貧苦,身後蕭條,她的墓自然坐落在平民小區——偏僻的第15墓區。

茶花女的墓為石築,形制頗高。兩側刻寫著她的真名實姓:「阿爾封西娜·普萊西(1824.1.19-1847.2.3)長眠於此」。茶花女雖無親屬,可她的墓前,一年四季卻不斷有各種各樣的花擺在那兒。這是世界各地遊客從四面八方給她帶來的心意。

茶花女能受此「殊榮」,當然應該感謝法國作家小仲馬。

小仲馬認識瑪麗是在1844年9月,兩人相見後,互為對方的氣質所吸引。此後,兩人時常交往,成為知己。當年,他倆都是20歲,小仲馬對她並非逢場作戲,而是真愛上了她。小仲馬能給予她的當然不是金錢,而是溫存和體貼。至於瑪麗是否真的也愛上了小仲馬,對於身處風月場漩渦的瑪麗來說,恐怕很難說清。後來,瑪麗沾上了賭癮,又常在賭場大把輸錢,加上她無節制地飲酒,常年激動和失眠,在交際場上養成的那些壞習慣,也難以改掉等,這一切都促使小仲馬不得不忍痛與她分手。

離開瑪麗後的小仲馬,隨父親去了北非,在阿爾及利亞待了一年多,又回到了巴黎。這時,茶花女已去世一個星期,人去樓空,別人正在拍賣她的遺物還債。小仲馬觸景生情,感慨萬千。他重訪當年和茶花女度假的鄉村,昔日的回憶湧上心頭,他閉門寫作,一氣呵成寫出《茶花女》。

1848年,小仲馬傾情寫就的長篇小說《茶花女》,一經在巴黎出版,就轟動了整個法國社會。1852年,小仲馬的歌劇《茶花女》又被搬上了舞台。從此,茶花女的悲情故事幾乎傳遍了世界每一個角落。這部史詩般的悲劇以其不朽的藝術魅力,在人世間傳播蔓延,經久不息。

Ⅲ 《茶花女》中的阿爾芒為什麼要和奧林普在一起

因為瑪格麗特被他父親逼迫離開了他,而他又誤會是瑪格麗特背叛了他,所以故意賭氣

Ⅳ 關於《茶花女》的書評

瑪麗·杜普萊斯令人印象深刻,因為她孱弱而優雅,很有點古典風韻,但同時,她也是位先驅者,預兆了即將出現的新氣象。回想往事,我們可以看出她的魅力集會了那個時代的所有復雜特徵,在19世紀最後的20年間,法國的統治者是路易斯·菲利普,他被稱為「平民的國王」,雖然這名稱也許有點名不副實。瑪麗·杜普萊斯擁有美貌、優雅、智慧和對生活的熱情,這些品質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種特殊的順從風格。對於她的情人們來說,她讓他們深深覺得:她絲毫不可能任性、不可能不聽話。有人因此開玩笑說,假如羅拉·蒙特茲不能交到朋友,那麼瑪麗·杜普萊斯就不可能樹敵。這期間,有人以她為模特作畫,誇張地表現了對她的認可。她的身形被極其柔和的輪廓線描繪出來,看上去,她可以順服於任何男士的慾望,就如同風中的弱柳。

這也是後來小仲馬描寫的瑪麗,最早是在他的小說《茶花女》中,再後來就被搬上了舞台。即便不能說瑪麗因此而不朽,至少,也在一個多世紀的歐洲人印象中留下了這一特殊的形象:瑪格麗特。同樣,前往歌劇院的現代人還會和威爾第的「茶花女」維奧萊塔相遇;若你更喜歡看電影,也一定會在喬治·庫科導演的Camille中認出葛麗泰·嘉寶演繹的瑪格麗特。不過,為了把這樣順眼馴良的角色創造得更完美,劇作家就不得不改寫杜普萊斯的生活。

當小仲馬和瑪麗在綜藝劇院的某個夜晚相遇,兩人當真開始了一段熾熱的戀情。而真正的戀情是交際花和妓女們都不能承受的關系。瑪麗聲稱,自己深深愛上了小仲馬。他也是一樣,並期望單獨地佔有她。有一天晚上,因為她和一個保護人在家裡玩樂消遣,所以對他關閉了房門,小仲馬對此憤恨不已。但是他們雙方都很清楚,他無力支付她所習慣的奢華生活。而她更明白的還有:他絕對不可能娶她為妻。這並不是像在小說里提到的那樣,婚事會遭到父親的極力反對。小仲馬的父親——大仲馬就是眾所周知的風流公子(他和羅拉·蒙特茲也有過短暫的戀情)。事實上,是小仲馬自己的野心在作祟,他不能允許這樣的婚姻真的發生。最終他的結婚對象是一位貴族小姐。

杜普萊斯沒有像戲中的瑪格麗特那樣自我犧牲,瑪格麗特離開阿爾芒是為了保護他的聲譽。而現實中,是因為小仲馬忍受不了總是和別的男人分享杜普萊斯,並且瑪麗拒絕為此放棄她唯一的收入來源,因此是他離開了她。同樣,杜普萊斯也不像瑪格麗特,她才不會用那樣深情感人的方式渴求戀人。所以,當他離開了她,她也就順從自己野心的驅使,嫁給了長期的保護人佩雷戈伯爵。但是伯爵的家庭從來沒有承認過這次秘密婚姻,所以婚姻名存實亡,他們也從未真正生活在一起。但是這並不妨礙她因此獲得了伯爵夫人的頭銜,在她的信紙文具以及一些瓷器上都能看到佩雷戈的家徽。

Ⅳ 《茶花女》主人公瑪格麗特與阿爾芒的性格特點

《茶花女》是法國作家小仲馬的名作。以下是這部作品的內容簡介以及人物分析。 首先是內容簡介: 小說描寫了十九世紀上半葉巴黎社交場上一個具有多重性格的人物--瑪格麗特。她名噪一時,才華出眾,過著驕奢淫逸的妓女生活,卻並沒有追求名利的世俗作風,是一個受迫害的婦女形象。雖然她贏得了阿爾弗雷德·阿芒的愛情,但她為了挽回一個所謂體面家庭"的"榮譽",決然放棄了自己的愛情,使自己成為上流社會的犧牲品。劇情梗概是因喜愛茶花而被稱為"茶花女"的巴黎名妓瑪格麗特原是一名商店職員,淪落為娼妓後,雖然過著一擲千金的生活,但精神與肉體上卻蒙受著巨大的痛苦,因而身染重病。一個偶然的機會,她結識了一位青年阿芒,阿芒已在暗中愛了她4年。見面後,瑪格麗特正巧發病,其他人對此漠不關心,而阿芒卻真誠地照護她、體貼她。瑪格麗特深受感動,接受了阿芒的愛情。 為了擺脫那種奢華但又令人窒息的環境,她傾全部積蓄,與阿芒到鄉間居住,平靜的生活中兩情繾綣,十分恩愛。不料阿芒的父親聞訊後大怒,趕來鄉間興師問罪,當他得知瑪格麗特對自己兒子確是一片真心後,有所觸動,但仍堅決要求她與兒子斷絕關系。瑪格麗特考慮到阿芒將來的幸福,忍痛答應阿芒父親的要求,給阿芒留了一封信,假稱自己已做了別人的情婦,又重回巴黎。阿芒不知內情,指責她為了享樂而負心絕情。瑪格麗特遭此打擊,頓時暈倒,病情加劇,生命垂危。至此,阿芒父親才將真情告訴兒子,阿芒懷著歉疚之情再次回到瑪格麗特身邊時,她已是奄奄一息,最後帶著無法實現愛情與家庭幸福的遺恨,離開了人間。 以下則是對這部作品的人物分析。 瑪格麗特之死 ——《茶花女》人物分析 瑪格麗特·戈蒂耶,這個痴情的、可憐的姑娘神聖而高尚地死了。 花三天時間——准確地說不過十來個小時,我抽出一切可以壓縮的時間看到了這幕人間悲劇。甚至維特的死也沒有引起我如此深沉的震動。輕易不掉眼淚的我搶在上帝之前流下了誠摯的淚。縱使明白這不過是小仲馬筆下的茶花女,可在作者筆下,這個人可憐的瑪格麗特,她已獲得了靈魂與肉體,正如我們歷史中記載到的曾生存過的人一樣,我們也確信她無疑在十九世紀的巴黎活生生地生活過,轟轟烈烈、凄凄慘慘地愛過。然而,確確實實,我到今天才知她死去,並帶著如此絕望的痛楚。彌留之際,她留下了厚厚一沓信,信的內容使「我」——一個記述故事的陌生人都說「我的朋友,如果我讀過的的這一切都是真實的,我就明白您為什麼這么痛苦了。」 的確,對於妓女,「人們總是不理解她們就譴責她們,不正確評判她們就蔑視她們。」可對於阿爾芒(小說的男主人公,同情妓女瑪格麗特並與她產生了愛情)的父親來說,即使理解了又怎樣?他先是「傲慢無禮,甚至帶有威脅性」地來到瑪格麗特的家裡,聽了他已相信的解釋之後仍是,「那麼,小姐,我就不用指責和威脅,而是請求試圖從您的那兒得到一種比您已經為我兒子做出的所有犧牲更偉大的犧牲。」 瑪格麗特是無助的,更是善良的,「聽到這段開場白,我渾身直打哆嗦。」可見,她明白了他情人的父親的——這一個「身材高大,神態莊重,待人和氣的」「人們所能夠遇見的最正直的人」所要講的是什麼了,軟硬兼施的他像是一個專制的君王,披著仁主的衣冠,來捧打鴛鴦了。為了成全他「年輕美麗,純潔得像一個天使」的女兒走入「一個體面的家庭」,為了讓自己的兒子能有想干一番事業的雄心壯志而莊重、正直、堂而皇之地說,「小姐,你愛阿爾芒,請用你能用的惟一方式向他表明你對他的愛,為他的前途犧牲你的愛情。」什麼方式不能用呢?什麼又是惟一的方式呢?不言而喻,那就是:小姐,請你走開吧,一個妓女的到來只會玷污我們家族高貴的姓氏。 因為善良,註定了瑪格麗特的悲劇性結局。她說,「我既然不能活得比別人長久,那麼就要讓自己活得更快活些。」可惜,上帝連這個願望也因也的善良而懲罰了她。阿爾芒呢?愛得愈深,傷得愈深,恨得也越切,在他所摯愛的人垂危之前,還不明真相地投放足以使她致命的如毒葯般的諷刺與污辱。連瑪格麗特帶著重病「面色蒼白,淚水漣漣」最後一次與他見面,為了不使他們父子反目或感情受到一絲傷害,又不得不緘默其口,一夜溫存,他竟然「甚至在(我)做愛的亢奮中,還問自己是否馬上把她殺死,以便她永遠不能再屬於別人」。過後,還「拿出一張五百法郎的鈔票並寫了下面這些話,派人一起送給她:今天早上您急匆匆地走了,我忘了付錢給您。這是付給您一夜的價錢。」這與他初會瑪格麗特時的關懷與好心,真的有天壤之別:瑪格麗特笑得太厲害吐血時,普律當斯等人都認為習以為常,「她就會回來的,讓她單獨待會兒,她喜歡這樣。」可阿爾芒不顧眾人驚訝的目光,跟著跑了去,勸說她不要摧殘自己,「您剛才的情況使我痛苦極了」「如果您願意的話,我會像一個兄弟那樣照料您。」 從輝煌的開始到暗晦的結束,倒寧願從未有過什麼輝煌,這晦暗也就習以為常,不足為怪了。可是偏偏,在瑪格麗特已熟悉了四輪馬車、開司米披肩、鑽石、狂歡、暴飲時,阿爾芒用愛情這根繩索救起了她,同樣,又在她舍棄了馬車、披肩、鑽石、狂歡、暴飲之後又拿潰決的理智和失控的感情將她打入了巴黎的夜空。這樣,更使得瑪格麗特在富麗堂皇的貧窮中受著精神與身體雙重的折磨而死去的死更揪動人心。 作者小仲馬說,當一個妓女萌發愛情的時候,這種愛情起初像是一種寬恕,然後幾乎是變成對她的一種懲罰,因為「理想的生活是依賴著物質的,最純潔的決定也被一些可笑的繩索拴住」,這一切,似乎都變成了冥冥的人生陷阱,就等著阿爾芒父子齊心協力將我們可憐的茶花女瑪格麗特引入其中——縱使阿爾芒也付出了純真的愛情,可他不是用心去愛,而是用情去愛,愛得深沉,愛得真摯,但卻註定了愛不出結果。 而假使要找大的原因,那麼,當時的社會便是最大的主犯,其餘的人與事,皆是替它行凶的劊子手而已——包括瑪格麗特本身性格的弱點:過分的善良,不必要的怯弱和自以為割捨不了的過去。請看吧:阿爾芒的妹妹要結婚了,「她要嫁給她所愛的男人,她要進入一個體面的家庭,這個家庭要求我的家庭也要我的家庭里的一切都是體面的。要成為我女婿的那個人的家庭已經得知阿爾芒在巴黎如何生活(如何生活呢?不言而喻,就是與瑪格麗特的愛情生活),並向我聲明,如果阿爾芒繼續這樣生活,他們就要取消婚約」,「這種犧牲(指阿爾芒准備給瑪格麗特六萬法郎他母親的遺產)是不能接受的,因為人們並不了解你,他們會認為他為你作出的犧牲是出一種不正當的原因。而這種不明了的原因有可能玷污我們家族的姓氏。別人才不看阿爾芒是不是愛你,你是不是愛他,這種愛是不是對於他是一促幸福對於你是受尊重。人們只看到一件事,那就是阿爾芒-杜瓦爾容忍一個妓女。」正因為如此,阿爾芒「正直、善良、忠厚」的父親才不得不費盡心思使瑪格麗特做出「偉大的犧牲」。 都說愛情是人類永恆的話題,古今中外這等悲劇之淚早已匯成了愛情之海。瑪格麗特·戈蒂耶死了。在那個寒冷的冬季、無情的城市,就像所有美麗善良的人倍受煎熬、貧病交加一樣令人憐惜。而更甚的是她心中的愛至死不渝,這對「精神與肉體均被摧殘」的妓女來說,像是荷花出自污泥。可笑的是,出得不是時候,開得不是地方,註定了悲劇一場。

Ⅵ 小仲馬寫的《茶花女》是真事嗎現實中真的有一個女生叫瑪格麗特嗎

歷史上的茶花女,原名叫阿爾芳辛·普萊希,父親曾是一個跑江湖的術士,酗酒,打老婆;母親因不堪虐待,早故。她12歲就跟著一個賣藝老頭四處流浪,耳濡目染,顯得比一般女孩早熟,隨後隻身來到巴黎打工,因為長相好,人又伶俐,很受周圍人的喜歡。在巴黎燈紅酒綠環境的熏染下,她很快學會了打扮、奉承、賣弄、拜金那一套,逐漸放浪沉淪,靠賣笑躋身巴黎上流社會,成為風月場上耀眼的明星。這時,她覺得自己的名字太土氣了,便改名為瑪麗,為了顯示有貴族氣派,又在自己的姓前面加個迪字,於是,瑪麗·迪普萊希,就成了當年巴黎交際界紅極一時的「女王」。

最先看上她的是拿破崙三世的外交部長、青年得志的阿熱諾爾公爵,16歲的瑪麗就成了他的情婦,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當時拜倒她石榴裙下的自然不乏風流的名人雅士,以至圍繞著她身邊轉的一幫王公闊少,竟然搞起了什麼「聯誼會」。據說,瑪麗身邊的這種聯誼會還不止一個,可見其勢之盛。這當中就包括有當時僑居巴黎的沙皇寵臣斯塔凱貝爾伯爵。此公年已80,為了向瑪麗獻殷勤,特意在巴黎馬德蘭街買了一幢豪宅送給她,並負擔她那奢侈生活的全部開支。瑪麗生性偏愛茶花,每逢外出,隨身必帶茶花,其顏色時紅時白。傳說這茶花的顏色,是她暗示客人的信號:紅色表示這一天不能接待客人,白色則意味歡迎來訪,或許這正是「茶花女」得名的由來。

小仲馬認識瑪麗是在1844年9月,確如小說中所述,是在歌舞劇院相見的,兩人互為對方的氣質所吸引,當晚瑪麗就在私宅設宴款待小仲馬及其朋友,還有他倆的牽線人。那時瑪麗己患肺病,時常咳嗽不已,席間舊病又發,小仲馬悉心照料,頗博瑪麗的歡心,此後兩人時常交往,成為知己。那年他倆都是20歲,小仲馬對她並非逢場作戲,而是真的愛上她了。小仲馬能給予她的當然不是金錢,而是溫存和體貼。至於瑪麗是否真的也愛上小仲馬,這一點無法考證,不過他倆的情書始終沒有斷過。後來瑪麗沾上了賭癮,常在賭場上大把地輸錢,經濟上日顯拮據,加上她無節制地飲酒,常年激動和失眠,在交際場上養成的那些壞的生活習慣,也難以改掉,而病情更無好轉,這一切,都促使小仲馬只好同瑪麗忍痛分手。1845年8月30日,小仲馬與瑪麗相好了11個月之後,終於給瑪麗寫了一封充滿惋惜情感的分手信,信中說:「我要想如願愛你,我還不夠富有;你要想如願愛我,我還不夠潦倒。讓我們從此忘記過去吧。請你忘掉一個毫不相乾的名字,我也忘掉望塵莫及的幸福。你知道,我是多麼愛你,那麼,現在向你訴說我如何悲傷,已毫無用處了。再見吧!」

1846年瑪麗嫁給了倫敦的德·佩爾戈伯爵,婚後不久又回到巴黎。此時,她病情日益嚴重,形骸更加憔悴,昔日惟恐巴結不上她的人,如今一個個都遠離她而去,上門來的不再是達官顯貴,而是一批新老債主。這種世態炎涼的打擊,更使她的身心一蹶不振,終於在1847年2月3日抱憾辭世,年僅23歲。她死後確如小說所寫那樣,靠拍賣傢具和古董來還債。至於書中寫到瑪格麗特是聽了阿爾芒父親的懇求,才決心離開阿爾芒等這些情節,無疑都是小仲馬的虛構了。

一百多年過去了,歷史上茶花女瑪麗的真實故事,早被人們遺忘了,但小仲馬筆下茶花女瑪格麗特的故事,卻長久地流傳下來了,這大概就是優秀文學作品不朽的魅力吧。(中華讀書報)

Ⅶ 《茶花女》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作品通過對巴黎名妓瑪格麗特生活經歷的描繪,真實地展現了法國七月王朝專上流社屬會的糜爛,對他們的虛偽的冷酷的面目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辛辣的諷刺。

《包法利夫人》是法國作家福樓拜的代表作,寫於1857年。

小說中的女主人公愛瑪原是外省一個富裕農民的女兒,她在少女時期曾生活在修道院中,偷偷地閱讀了不少描寫愛情的浪漫主義作品,整天幻想過上流社會的「美妙生活」。她嫁給了一個懦弱、平庸、感情貧乏的鄉村醫生查理·包法利,她的「巴黎式的愛情」幻想破滅了。在一次侯爵家的舞會上,她受到地主羅道耳弗的勾引,不久又被他拋棄。愛瑪尋找新的刺激,和見習生賴昂往來,一步一步走向墮落,成了非常放盪的女人。為了維持腐朽的生活,她債台高築。後來她又被賴昂拋棄,高利貸者逼得她走投無路,愛瑪在絕望中服毒自殺。

Ⅷ 《茶花女》的點評

在一個悲慘的世界裡造就了一個悲慘的人物——茶花女。雖然她是一個妓女,但是她的命運卻如此催人淚下。對這個飽受創傷,最後在一個冷漠中死去的可憐姑娘,作者同樣給予了深切的同情。
她是一個本性善良的姑娘,否則她不會為愛放棄一切,但是她為何入紅塵,做了妓女。這個使她永無翻身的地獄,是她自願的,還是被逼於無奈?在這個只是表面華麗,而內心裡醜陋的現實里,人們彼此互相欺騙,用虛偽遮掩在世界裡,她在存在是必然的,她的命運更是無法逆轉的。或許連她自己都在厭惡這一切。
在她的周圍,沒有人對她付出真情,沒有人是因為為了她而愛她。普呂璫絲,若不是為了得到酬金,她會對瑪格麗特到奴顏婢膝的地步;那些情規,若不是為了得到她,他們會供養她嗎;那些買賣人,若不是為了在她身上大賺一筆,會在她身上搞投機嗎……不會,不會,不會……。一直到她名將就木之時。她們才露出原形。一張張可怕甚至事業心的臉,而對她,他們不再需要那張虛偽的面具,只因為她再也沒有利用的價值。最可悲的是她死後,那些人便急於拍賣她的物品。她就像一群沒有用的垃圾,被遺忘,被拋棄,被壓在塵芥堆的底層,無聲無息。
或許她生命里最閃光的一點是阿爾芒,他們彼此都負出了趨勢的感情,都為對方做出了犧牲。但是他們這段愛情,卻得不到任何人的承認,得不到任何人的允許,得不到這個社會的許可。瑪格麗特是妓女,雖然她放棄了一切,但是仍無法改變現實,在那裡沒有人能接受,也不用說相信,一個妓女會從良,她永遠活在妓女的陰影里。最終還是為了阿爾芒,又淪落了。同時也為了他的妹妹。是的,「她像最高尚的女人一樣冰清玉潔。有多麼貪婪,她就有多麼無私」。
阿爾芒雖有軟弱的一面,但是他沖動,易怒,妒忌心又如此之強。他並不理解瑪格麗特,他如此偏激地認為自己受騙了,不斷地進行報復,他的心中越是充滿恨,越是顯得瑪格麗特的痛,她的悲。但是瑪格麗特並不後悔所有的選擇,她深信當他知道真相,她會在他的眼中顯得格外崇高,然而卻發生在她死後的事情。瑪格麗特是一個堅強的姑娘,她一個人面臨著死亡,她又如此善良,不願讓他看到自己死亡前的痛苦。她一生最快樂的時光是阿爾芒給予的,但她一生最痛苦的時光同樣也是阿爾芳給予的。(面臨死前要永遠的訣別是最痛苦的)阿爾芒的出現,是使她走向命運終點的催化劑。使她的悲慘命運更加深化。或許沒有阿爾芒出現即使沒有了閃耀點,也不會有深切的痛苦。或許正是因為阿爾芒,她的生命才有了光彩。她才能夠從這個悲慘的世界裡完全的解脫。
瑪格麗特是一朵在黑暗中盛放的雪蓮,潔白無瑕,透著光亮,但是這光卻那麼微弱,漂涉渺。最終還是被黑暗,這般強大的力量吞食掉,她也是一張弓,外表被剝食得一無所剩,而內心卻是堅固、聖潔的。但是她為了能將箭射得更遠、更准,她在不斷崩累自己,直到自己被毀滅掉。

Ⅸ 茶花女滴原型,名字叫什麼

茶花女,出身在諾曼底的一個貧農家庭。她父親曾是一個跑江湖的術士,酗酒,打老婆。她母親因不堪虐待,早故。12歲的她跟著一個賣藝老頭四處流浪。後來,她隻身來到花花世界的巴黎,經過一段艱難的歲月,靠她的天性聰穎,憑著自己的美貌,逐漸放盪沉淪,不久便成為紅粉世界裡的一顆新星。達官貴人,豪門富商,紛紛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這時,她覺得自己的名字太土氣,便改名為「瑪麗」,為了顯示有貴族氣派,又在自己的姓前面加了個「迪」,於是,瑪麗·迪普萊希,就成了當年巴黎交際界紅極一時的「女王」。瑪麗生性偏愛茶花,每逢外出,隨身必帶茶花,其顏色時紅時白。據說,這是她暗示客人的信號:紅色表示這一天不能接待客人;白色則意味歡迎來訪。或許這正是「茶花女」得名的由來。然而,茶花女正當春風得意之時,卻患上了肺結核病。不久,便於1847年香銷玉殞,終年僅23歲。她一生短促、凄美,紅顏薄命,讓人哀嘆。茶花女無親無戚,她死後,是兩個舊情人為她操辦了簡單的後事。茶花女的墓,位於巴黎東北角的蒙馬特爾公墓區內。公墓是社會的縮影,有豪門大宅,也有平民小區。茶花女出身貧苦,身後蕭條,她的墓自然坐落在平民小區——偏僻的第15墓區。茶花女的墓為石築,形制頗高。兩側刻寫著她的真名實姓:「阿爾封西娜·普萊西(1824.1.19-1847.2.3)長眠於此」。茶花女雖無親屬,可她的墓前,一年四季卻不斷有各種各樣的花擺在那兒。這是世界各地遊客從四面八方給她帶來的心意。

Ⅹ 《茶花女》中的經典語句

1.如今這年頭,人一到二十五歲,就不會輕易落淚了,眼淚變成極為稀罕之物,就不可能為隨便一個女子拋灑,頂多哭哭雙親,那也是與他們養育時付出相等值。

2.可憐的女人啊!如果愛她們是一種過錯的話,那麼至少總該同情她們。你們同情從未見過陽光的盲人;同情從未聆聽過大自然和諧之音的聾子,也同情從未能表達心聲的啞巴,而你們卻在廉恥的虛假借口下不肯同情令不幸的女人發瘋的這種心竅的盲、靈魂的聾和意識的啞,須知正是這些障礙,她們才處於無奈之中,看不到善,聽不見上帝的聲音,也講不出愛與信仰的純潔話語。

3.我確信這樣一條原則,對於沒有受過善的教育的女人,上帝幾乎總是開辟兩條小路,引她們進入,即痛苦之路和愛情之路。兩條路都很艱難,她們走在上面,雙腳要扎出血,雙手要劃破,但是她們在路旁的荊棘上,同時也留下罪孽的裝飾物,赤條條地到達目的地:這樣赤條條來到上帝面前,她們自不必羞愧。

4.所有聰明睿智的人,都朝著同一目標努力,一切偉大的意志,也都遵從同一原則:我們要善良,要保持青春,要真誠!

5.惡行只是一種虛榮,我們要有行善的自豪,尤其不能失去希望。我們不要鄙視非母親、女兒,又非妻子的女人。我們也不要減少對家庭的敬重、對自私的寬容。既然上天看到一個痛悔的罪人,比看到一百位從不犯罪的義人還要高興,那麼我們就盡量討上天的喜歡吧。上天會加倍償還給我們的。我們在行走的路上要把我們的寬恕,施捨給那些被塵世的慾望所毀掉的人,神聖的希望也許能拯救他們,正如好心腸的老婦勸人用她們的葯方所講的,試試看,不見效也沒有害處。

6.我們這些男人就是這樣,總喜歡讓想像把這種詩意留給感官,讓肉體的慾望讓位於靈魂的夢想。

7.愛情,是多麼高尚的幼稚行為!

8|我的心,不習慣幸福。也許,活在你心裡更好,在你心裡,世界就看不到我了。

9、或許我活在你的心中,是最好的地方,在那裡別人看不到我,沒有人能鄙視我們的愛情。

熱點內容
另一朵玫瑰那樣獨特的小說 發布:2025-07-05 17:07:16 瀏覽:408
取名為海棠 發布:2025-07-05 15:17:53 瀏覽:642
白蘭花雕刻 發布:2025-07-05 14:39:49 瀏覽:125
在心中盛開一朵 發布:2025-07-05 14:34:06 瀏覽:418
六指蘭花 發布:2025-07-05 14:15:48 瀏覽:805
插花福州 發布:2025-07-05 14:14:32 瀏覽:726
矮喬木盆景 發布:2025-07-05 14:08:35 瀏覽:706
牡丹花藝作品 發布:2025-07-05 14:07:11 瀏覽:14
花藝WFC 發布:2025-07-05 14:07:05 瀏覽:143
干玫瑰花面膜 發布:2025-07-05 13:47:48 瀏覽: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