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茶壺
1. 古代著名茶碗、茶器有哪些
中國古代沒有太出名的茶具,我說說日本的吧。有「螞蝗絆」,是中國傳入日本的一個茶晚,後來成了幕府將軍足利義輝的寶貝。有織天信長的「九十九發茄子」,有松永久秀的「古天平明蜘蛛」,都很出名。還有豐臣秀吉的「松島壺」,「珠光小茄子」,價值差點。
2. 紫砂壺泡什麼茶好
紫砂壺的製作泥料大致可分為:紫泥、紅泥、本山綠泥,以及以上三種泥原礦混合和人工合成的的。泥料不同,做成的壺適宜泡不同的茶花。一般來說,紅泥密實度高,適宜泡鐵觀音等。
3. 紫砂壺鑒別方法
品茶賞器,用一把真正的宜興紫砂壺泡茶品茗,可謂賞心藝事。自明代始以沖泡之後,銀,錫,銅瓷等壺,公論以紫砂壺為最佳。明代李漁評說:"茶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故用以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蘊。紫砂壺產放江蘇宜興,顏色有紫褐色,朱紅,泥黃三種基調,外不施釉,頗有一種素雅純朴之美,自然天真。經1200 C高溫燒成後,胎身尚具有一定的氣孔率和透氣性,冷熱急變性能好,泡茶不易變味,久用表面產生漿似的光澤,美似古玉。紫砂壺乃系手工精製而成,它表達作者的意象美,有抽象的光素器,有形象的花塑器,品種之多,可謂千姿百態。要選一把好壺,如擇友,既要有機緣,又要捨得花費,愛壺若深交,又得寶惜,實殊不容易,有時得一壺,只是浮光掠影,不耐細賞。或不好用終覺憾事。逢得佳品,又恐使用不小心,化為碎片,更是難堪事。綜上所述,須慧眼識寶,用時珍愛。筆者僅以一管之見,探討識別宜興紫砂壺,從制壺選取壺之法歸納如下:
(一)首重造型美態其形神兼備它是紫砂壺的主體,優美的造型才能打動使用,收藏者的心,它包括形體的權衡比例,形變化適度,作者對形象的表述。
(二)再試功能的實用性泡綠茶宜選取扁形口大之壺,散熱快,綠茶不易變色。泡紅茶,宜選高壺小口壺,經開水沖泡後,茶湯色香濃。容量宜適中,端把提握方便,壺嘴出水通暢,蓋嚴宜合逢,能互換通轉,壺紐摘手觸覺舒適。壺身撫摸光潤。
(三)視其色澤肌理的光澤,聽其壺的音質。紫砂陶土經燒成後產生豐富的色澤肌理。紫砂陶土燒結范圍較寬,色澤深淺由燒成溫度決定,紫紅色偏深些,一般溫度高些,表面不出現毛疵,斑點為好。色偏紅表面無光澤是未選好燒結溫度。其它地區(指廣西與浙江,山東,安徽,陝北等地)所產紫砂壺,僅以紫紅色陶為標准,表面細膩光澤,缺少結晶狀的顆粒,成型方式以注漿成型為主,有明顯的模型痕跡。宜興紫砂壺,敲擊的聲音質朴清純,若有芒音,可判斷為開裂現象如壺身,壺嘴把等地方,有明顯的開裂如底內部,口部,蓋部,屬製作或燒敗中的缺陷,判為次品。其他地方產的紫砂壺敲出的聲音一般音質清脆,因原料含鋁(高嶺土)量高,烘結後所產生類瓷器的聲音。
(四)觀製作的精緻程度,究紫砂壺各部位結構的合理性。宜興紫砂壺,總體上說屬全手工製作的,採用石膏模僅僅作統一形狀的輔助工具。加工整理,達到質格的核准,靠一系列程序方才完成,一般來講表面光潔無疙瘩,線條光澤流暢,底部平正各部位勻稱,細部處理粘接痕跡較少,細部刻畫周到,給人以一種高尚的品位。
(五)審閱壺的印章字款,使其名副其實。宜興紫砂壺上留下作者的印章名款,有著歷史的源流。是作者對自己作品的認可,得以留傳。在制壺的最後一道工序中完成。名家之所以成名是作者的藝術素養與製作技藝達到的水平,同社會所承認的名聲。由作者的風貌,身份乃至閱歷加以品評。高檔的名家壺,一般出自專營商店。名壺者隨一整套的印章,蓋放壺底,壺把,壺蓋之上,大小相宜。謹防假冒,有時以證書簽名,或暗記號示之,每個作者都有他自身的防偽方式。若購特藝品應熟悉作者最好。市儈們以種川方式去冒,一是印章模仿刻之,只須將真品對照觀其細部即可識別,
二是用真品的印款用膠泥,塑料等材料拓印仿造,只須比較真品與偽品的尺寸即可,,因為真品尺寸大,偽品拓印章款,經燒成收縮又小了10%以上。有的市儈以種種方式去偽造明代,清代的老壺。一般有經驗的人,可用驗證紫砂壺的泥質去分辨。過去採用手工方式練泥,質精。現今用機械粉碎加工,質細,何況紫砂泥僅此丁山一地所產,老壺泥取於地表層,現今已屬砂井的深層,泥質大不相同為了騙人在他們的表面作舊,假以充古等等。總之真正的老壺,除名章款外,製作水平與方式,沒有現今製作人的技藝水平高,這點是仿製偽造者設法想的,因為他們缺少歷史的證據和基因。好壺出自名工名手,好的作品的作者精神的傳現,尤如中國名畫一樣,天地造就方可出佳品。凡屬佳品都需自己細心體味。紫砂壺不僅可泡茶,更重要的是在使用中品賞,才能真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品味本身就體現自身的愛好和修養,真正的鑒別標准難立,好壺好在於喜歡,你愛它,用它,品它,它才討你的喜歡,寶惜珍視。
4. 白茶花怎麼泡最好喝
首先、用水將來茶花泡一下,自一般表面會有浮灰,水泡過後可以過濾掉雜質和灰塵,喝起來的口感也會好一些。泡好的茶花放在漏網中備用。茶具也要清洗一下,一般都用夾子將茶壺和茶杯燙煮一下。
其次、預熱茶具;將水煮開,然後將在茶杯和茶壺表面,這樣不至於茶水倒入的時候,有一個溫度差;這樣茶的口感會變差,所以專業喝茶的肯定會有這步的操作。
另外、泡茶的過程也是有講究的,把裝有白茶花的茶網放入茶壺,灌入沸水泡發;第一次泡發的茶水,不喝倒掉,因為還含有茶花成分中的雜質和碎末;然後第二次倒入沸水泡茶,此時泡的時間不用太長,畢竟已經煮過一次,這次的茶水可以可以倒入茶杯一些,再次燙一下杯子。第三次加入沸水泡茶,然後這次泡的茶水可以直接分裝在杯子里。
最後、倒茶的時候要每個杯子都均勻分配,並不是一個杯子一次性倒滿,這樣茶的味道會更加均勻;如果喜歡混合味道的時候,可以再加入一點別的花茶,這樣喝起來回味會更有層次感。
5. 求茶的泡法,希望是比較古舊的,傳統的,越細越好,能介紹相應的茶具最好
要茶的古舊的、傳統的泡法?
最權威的就是陸羽的《茶經》里的泡法了!陸羽的《茶經》一共十章,其中第五章講茶的煮法,第六章將茶的飲法。現在把原文發給你,請你參考(文中的「■」符號,代表該字已失傳):
五、之煮
凡灸茶,慎勿於風燼間灸,�票焰如鑽,使炎涼不均。持以逼火,屢其翻正,候炮出培塿狀,蝦蟆背,然後去火五寸,卷而舒則本其始,又灸之。若火干者,以氣熟止;日干者,以柔止。其始若茶之至嫩者,茶罷熱搗葉爛而牙筍存焉。假以力者,持千鈞杵亦不之爛,如漆科珠,壯士接之不能駐其指,及就則似無禳骨也。灸之,則其節若倪,倪如嬰兒之臂耳。既而承熱用紙囊貯之,精華之氣無所散越。候寒末之其火用炭,次用勁薪。其炭曾經燔灸,為膻膩所及,及膏木敗器不用之。古人有勞薪之味,信哉!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地慢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頸疾。又多別流於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潛龍畜毒於其間,飲者可決之以流其惡,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遠者。井取汲多者。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初沸則水合量,調之以鹽味,謂棄其啜余,無乃■■而鍾其一味乎?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策環激湯心,則量末當中心,而下有頃勢若奔濤,濺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華也。凡酌置諸碗,令沫餑均。沫餑,湯之華也。華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餑,細輕者曰花,如棗花漂漂然於環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雲鱗然。其沫者,若綠錢浮於水渭,又如菊英墮於鐏俎之中。餑者以滓煮之。及沸則重華累沫,�番�番然若積雪耳。《荈賦》所謂「煥如積雪,燁若春艹敷」,有之。第一煮水沸,而棄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雲母,飲之則其味不正。其第一者為雋永,或留熟以貯之,以備育華救沸之用。諸第一與第二第三碗,次之第四第五碗,外非渴甚莫之飲。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碗,乘熱連飲之,以重濁凝其下,精英浮其上。如冷則精英隨氣而竭,飲啜不消亦然矣。茶性儉,不宜廣,則其味黯澹,且如一滿碗,啜半而味寡,況其廣乎!其色緗也,其馨■也。其味甘樌也;不甘而苦,荈也;啜苦咽甘,茶也。
六、之飲
翼而飛,毛而走,去而言,此三者俱生於天地間。飲啄以活,飲之時,義遠矣哉。至若救渴,飲之以漿;蠲憂忿,飲之以酒;盪昏寐,飲之以茶。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間於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滂時浸俗,盛於國朝,兩都並荊俞間,以為比屋之飲。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貯於瓶缶之中,以湯沃焉,謂之■茶。或用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揚令滑,或煮去沫,斯溝渠間棄水耳,而習俗不已。於戲!天育萬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獵淺易。所庇者屋屋精極,所著者衣衣精極,所飽者飲食,食與酒皆精極之。茶有九難:一曰造,二曰別,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飲。陰采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別也,膻鼎腥甌非器也,膏薪庖炭非火也,飛湍壅潦非水也,外熟內生非炙也,碧粉縹塵非末也,操艱攪遽非煮也,夏興冬廢非飲也。夫珍鮮馥烈者,其碗數三;次之者,碗數五。若坐客數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已下,不約碗數,但闕一人而已,其雋永補所闕人。
6. 款是明朝萬曆九年制紫砂壺,刻的詩是:茶花不爭為留香+為什麼寫著乙丑年刻呢
1581年明神宗萬曆九年。而乙丑年按照60年來推算是1565年,相差16年!假的!茶花不爭為留香——此句為現代人所作。
7. 紫砂壺用什麼茶來養
紫砂壺用紅茶和黑茶來養。
養壺的主要目的在於使其更能夠涵香納味,並使壺能煥發出本身渾朴的光澤。新壺顯現的光澤往往都較為暗沉,然而紫砂天生具有吸水性,倘若任其吮吸壺內的紅茶或黑茶茶液,時間久了,便能使壺色光澤古潤。如果養壺的方式得當就能養出其晶瑩剔透、珠圓玉潤的最佳藝術效果。
養壺是人與物的交流和溝通。用手或毛巾之類的柔軟織物摩挲的過程就是和砂壺的溝通過程,日久它便能閃爍著五彩紛呈的光華。在玩壺時最好用山泉水,因為它是自然之水沒有任何異味,不會干擾茶葉的香氣。不要用花茶來養壺,是因為花茶花味太強烈,會沖壞別的茶葉香味。
(7)茶花茶壺擴展閱讀:
紫砂壺的玩、賞、養:
玩壺,這里所說的玩」,是指玩紫砂壺窯燒的火候。恰好的火候可以使壺的泥面沒有閃亮的細小白色銀星,在自然光照下細看能有幾種反射的色光,反射的色光越豐富泥質越好,反射色光呆板而單一的不可能是好泥質。
養壺千萬別用自來水,因自來水裡漂白粉的氣味能直接破壞茶香的醇正。不用花茶來養壺,是因為花茶花味太強烈,會沖壞別的茶葉香味。賞壺是最講究文化底蘊的。紫砂壺在製作形態上可以分為模擬花器和傳統素器兩大類,模擬花器是以自然界的動、植物為本而入藝。
賞壺首先要看壺身、壺蓋是否豐滿,方器是否不內夾,圓形是否不瘦癟,再看壺咀和壺把的組合的外切空間線條是否流暢。在紫砂行業內有這樣一句師徒相傳的諺語:「壺把隨著壺身走,壺咀順著把末出。」形象地說出了其中的奧秘。
8. 菊花和茶花能一起泡嗎
可以,不過不能吃太多那對你的胃不好,而且會使你過寒胃
9. 紫砂壺的分類、怎樣開壺,保養
紫砂壺是實用的飲茶器具,也是具有監賞價值的藝術品。它的外在價值是實用的器皿,而其內在的價值則是美的藝術品。紫砂壺藝始於宋朝而成於明代。凡幾百年間,紫砂工藝經歷無數興廢衰榮,薪盡火傳,逐漸形成今日世界性的紫砂文化熱潮。紫砂壺的美在於它集壺泥、壺色、壺形、壺款、壺章、題銘、繪畫、書法、雕塑、篆刻諸藝術,共融於一體。
紫砂泥是紅泥(硃砂泥)、紫泥、團山泥(本山綠泥呈米黃色)的總稱。這三種泥由於礦區、礦層分布的不同,燒成時溫度稍有交差變化,則色澤變化多端,耐人尋味,妙不可思。紫砂泥色豐富多彩。其中以朱、紫、米黃三色為紫砂器的本色,而朱有濃淡,紫又有深淺,黃則富有變化;如果辨色命名,則有鐵青、天青、粟色、豬肝、黯肝、紫銅、海棠紅、珠砂紫、水碧、沈香、葵黃、冷金黃、梨皮、香灰、青灰、墨綠、銅綠、鼎黑、棕黑、榴皮、漆黑……諸色。紫砂壺獨特的泥料,獨特的成型工藝,融和了造型、繪畫、詩文、書法、篆刻於一體,這些特點造就紫砂壺成為一種兼具實用和監賞雙重價值的飲茶器具-宜興紫砂器。 新壺在使用之前,需要處理,這個過程就叫開壺。 1.用白水煮至少1個小時。具體方法是將壺蓋與壺身分開,放入涼水鍋中,將鍋置於爐子上,以文火慢慢加熱至沸騰。1小時後關火。這一步可以熱脹冷縮讓壺身的氣孔釋放出所含的土味及雜質。 2.將白水煮過的壺與一塊老豆腐,一同放入清水中去煮,方法同上,至少1個小時。這個步驟叫做去火氣,目的是為了褪掉制壺時高溫煅燒帶來的火氣。 3.將上面的壺與一段嫩甘蔗頭(沒有用冰糖也行),一同放入清水中去煮,方法同上。至少1個小時。 4.將上面的壺與茶葉一同放入清水中去煮,方法同上,至少1個小時。 完成上面4個步驟後,紫砂壺就可以正式開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