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雞與茶花雞
⑴ 原雞和家雞有什麼區別
一、形態特徵不同
1、原雞:後頸和上背的羽毛均呈矛狀,特細而長,覆蓋著整個背部及兩翅覆羽的表面;這些矛翎從後頸的羽基量起,長達150毫米。它們的基部暗紅,而大部分呈金橙色,各羽並具明顯的軸紋,在前為白色,向後轉為褐色。
二、生活習性不同
1、原雞:除繁殖期外,常成群生活,大多為3-5隻或6-7的小群活動,有時亦集成10-20中的大群。性機警而膽小,看見人或聽見聲響便迅速鑽入林中或灌叢中逃跑,危急時也振翅飛翔,每次飛行數十米至上百米遠,落地後又繼續潛逃。晚上棲息於樹上。
2、家雞:抗寒力差。初出殼的雛雞,體溫比成年雞低3℃,要10天後才能達到正常體溫,加上雛雞絨毛短而稀,不能禦寒,所以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不強,必須依靠人工保溫,雛雞才能正常生長發育。
三、分布環境不同
1、原雞:原雞是一種熱帶森林鳥類,主要棲息於海拔2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熱帶雨林、常綠和落葉闊葉林、混交林、次生林、竹林,以及林緣灌叢、稀樹草坡等各類生境中,有時甚至出現在村落附近的耕地上。特別喜歡在灌叢間活動。
2、家雞:主要分布於雞舍,雞舍要求天棚、牆壁的保溫性能良好,地面要求為水泥地而且要稍微有一點坡度,這樣便於沖洗和消毒,雞舍的牆壁上要設有進出氣窗孔。
⑵ 茶花雞的由來
原雞和茶花雞不是同一品種 原雞其實就是家雞的祖先 體型比較小 能飛上內樹枝 以及5/6米的圍牆 體重比較容輕 有野性 有些怕人 而茶花雞是近年新起的一種觀賞雞 腳比較短 飛的功能已經退化 比較和人親近 茶花雞很多地方的花鳥市場都有賣 而純種的原雞估計很難找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⑶ 前段時間看了一期介紹常州養殖藏雞與茶花雞雜交土雞的節目,希望知道的朋友能告訴我,謝謝!!
常州養殖藏雞與茶花雞雜交土雞我確實不太了解,但我上午查了一下,你可以看看下面的參考資料!
藏雞、茶花雞染色體核型分析孫永進 嵇寶華 韓威 陳國宏 張學余
【摘要】:運用改進的雞外周血淋巴細胞培養-空氣乾燥法,分析了藏雞、茶花雞染色體核型。研究結果表明:藏雞和茶花雞的染色體形態十分相近,染色體2n眾數均為78,但No.4、No.6染色體的形態存在一定的差別,即藏雞分別為sm和m型,而茶花雞分別為st和sm型。同時收集絲羽烏骨雞、鹿苑雞、狼山雞、蕭山雞、北京油雞的核型資料進行分析,發現鳥類核型進化可能是由不對稱向對稱發展的,著絲粒以及著絲粒周邊區域的染色體重排可能是地方雞種分化和形成的重要內在因素。
【作者單位】: 中國農業科學院家禽研究所 揚州大學動物科學與技術學院 中國農業科學院家禽研究所 揚州大學動物科學與技術學院 中國農業科學院家禽研究所
【關鍵詞】: 地方雞種 核型進化 茶花雞 染色體數目 藏雞 絲羽烏骨雞 狼山雞 蕭山雞 北京油雞 淋巴細胞培養
【基金】:國家863計劃(2006AA10Z1D8) 江蘇省科技計劃(BK2004050)、(BZ20053200050)
【分類號】:S831
【DOI】:CNKI:SUN:ZGJQ.0.2007-13-006
【正文快照】:
染色體是遺傳物質的載體,它決定著畜禽性狀的發育和遺傳信息的傳遞。開展染色體核型、帶型的研究不僅對生物進化、分類及遺傳疾病診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於提高畜禽生產性狀、發掘畜禽生產潛力、開發利用畜牧資源都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以藏雞、茶花雞兩個著名的地方小型雞種
⑷ 斗雞和茶花雞,配出來的種是什麼樣的
這個情況就不清楚了,你可以試一下。
⑸ 原雞有什麼特徵
原雞是家雞的祖先。原雞的分布范圍沒有野鴨和鴻雁那麼廣。在我國僅雲南和海南生活著這種鳥。原雞與現在的家雞非常相似,只是體型較小一些。雄雞十分美麗,頭、頸、後背一直到腰都是鮮艷的金黃色,閃閃發光,深綠色的尾羽閃耀著綠色和紫色的金屬光澤;栗色的翅膀有藍綠色和紫色斑塊;腹都黑褐的色調與背側的羽色形成鮮明的對比;頭頂鮮紅的肉冠,時常昂首挺胸,引吭高唱,顯得神氣極了。與雄雞相比,雌雞就暗淡多了,沒有亮麗的色彩和燦爛的光澤,隱匿在叢林中極難發現。
原雞是一夫多妻制的鳥類,一隻雄雞常常可以和兩只雌雞結成「夫妻」。每當進入繁殖季節,雄雞顯得格外好鬥,決不允許其他雄雞進入,一旦發現有侵略者,它會毫不猶豫地沖過去決斗,直到入侵者狼狽而逃為止。當地的老鄉常常利用原雞的這一特性,把捉到的原雞放入籠子里,作為誘鳥放在野外,把其他雄雞引來以便捕捉。雄鳥在繁殖季節叫得非常頻繁,常常在山坡或空曠的草地上「喔喔」地啼鳴,與家雞的叫聲很相似。雲南南部的當地老鄉因其聲好像在叫「茶花兩朵」而把它稱為「茶花雞」。
原雞的巢也非常簡陋,常常建在大樹根旁的地面上,或突起的大石下,它先在地面上用腳挖一個淺淺的凹坑,踩實壓平,在裡面鋪上一層枯樹葉,就算把巢造好了。造巢的樹葉都取自周圍地表的落葉層,要是不仔細看,還真分辨不出巢的位置。巢造好了,雌鳥要在巢里產下4-8枚蛋,有時候也能產下11-12個。蛋的形狀和顏色與家雞蛋很相像,呈淡棕色。蛋殼表面光滑而細膩,但要小一些,這些蛋要經過20天左右的孵化,小雞才會出殼。
小雞剛孵出不久就能自己找食物吃,一周左右便可以飛上樹了。盡管如此,它們仍然與媽媽形影不離。當母雞找到好吃的食物就會「咯咯」地叫小雞來吃。遇到危險,小雞就會馬上躲到母雞的翅膀下,幼小的動物似乎都知道母親的身邊最安全,而母親總會勇敢地面對一切危險。此時的公雞也會常常和它們一起活動,幫助它們覓食,但一遇到驚嚇,雄雞往往最先逃跑,顯得很沒有「男子漢氣。」
原雞在遠古時就被馴化成了家雞。達爾文曾經提出中國的家雞是由印度傳來的。但是我國著名的鳥類學家鄭作新教授,通過對史前文化遺址發掘出來的雞骨的鑒定,以及對甲骨文和古籍的考證,證明了我國的家雞和鴨、鵝一樣,也是我國勞動人民在古代自行馴化的。
⑹ 原雞有哪些習性
原雞是家雞的祖先。原雞的分布范圍沒有野鴨和鴻雁那麼廣。在我國僅雲南和海南生活著內這種鳥。原容雞與現在的家雞非常相似,只是體型較小一些。雄雞十分美麗,頭、頸、後背一直到腰都是鮮艷的金黃色,閃閃發光,深綠色的尾羽閃耀著綠色和紫色的金屬光澤;栗色的翅膀有藍綠色和紫色斑塊;腹都黑褐的色調與背側的羽色形成鮮明的對比;頭頂鮮紅的肉冠,時常昂首挺胸,引吭高唱,顯得神氣極了。與雄雞相比,雌雞就暗淡多了,沒有亮麗的色彩和燦爛的光澤,隱匿在叢林中極難發現。
原雞是一夫多妻制的鳥類,一隻雄雞常常可以和兩只雌雞結成「夫妻」。每當進入繁殖季節,雄雞顯得格外好鬥,決不允許其他雄雞進入,一旦發現有侵略者,它會毫不猶豫地沖過去決斗,直到入侵者狼狽而逃為止。當地的老鄉常常利用原雞的這一特性,把捉到的原雞放入籠子里,作為誘鳥放在野外,把其他雄雞引來以便捕捉。雄鳥在繁殖季節叫得非常頻繁,常常在山坡或空曠的草地上「喔喔」地啼鳴,與家雞的叫聲很相似。雲南南部的當地老鄉因其聲好像在叫「茶花兩朵」而把它稱為「茶花雞」。
⑺ 原雞和野雞的區別
1.原雞。
原雞產蛋量少,生活習性多喜歡在野外,體型較為瘦小一些,每隻只有0.5-1公斤,毛色較為花哨,原雞主要分布在雲南、廣西南部及海南省等地,保持鳥...
2.野雞。
野雞又名雉雞、七彩錦雞、山雞等,集肉用、觀賞和葯用於一身的名貴野味珍禽,適應性廣,抗寒,耐粗 生活環境從平原到山區,從河流到峽谷,棲息在海拔...
⑻ 野生原雞可以和家雞交配嗎
可以的,這兩種都是雞,野雞和家雞是可以交配。
⑼ 茶花雞主要產自哪裡
主要產自雲南省西部。西南部。南部以及東南部的熱帶雨林中。茶花雞學名專紅原雞(Gallus gallus),因茶屬花公雞叫聲與滇南居民「茶花兩朵」語音相似而得名,兼具觀賞與食用價值,是中國目前唯一保存的原始雞種。茶花雞有野生和家養之分,主產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和臨滄市、普洱市思茅區。
西雙版納地處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北部邊沿,熱帶季風氣候,陽光充足,大多數地區全年無霜,多雨多霧,干雨季明顯,是地球北回歸線沙漠帶上惟一的一塊綠州,是中國熱帶雨林生態系統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積最大的地區,也是當今地球上少有的動植物基因庫。野生茶花雞長期生長在低海拔(一千米以下)、炎熱、多霧、潮濕的麻栗樹和次生竹、竹木混交林中,一般喜在灌木叢中活動。這里水熱條件優越,土地肥沃、植物茂密,農作物可一年2至3熟,野生植物種子、昆蟲繁多,為茶花雞提供了豐厚的飼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