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鹿別名
❶ 梅花鹿和馬鹿究竟哪個好
馬鹿比梅花鹿相對皮實些,不容易鬧病,抵抗力更強。但是梅花鹿的鹿茸鹿角都比馬鹿的品質好,更值錢鹿鞭和鹿肉,二者價錢差不多,但是主要養鹿是靠鹿茸和鹿角來掙錢的啊!
❷ 鹿的種類有哪些
1、獐(Hydropotesinermis)
與大多數鹿科動物不同,獐沒有鹿角,卻長著長牙——實際上是下垂的犬齒。獐的長牙非常顯眼,所以有時人們稱它們為「吸血鬼鹿」。雄獐在互相爭斗時通常會敲擊對手的獠牙,也會以獠牙為武器展開搏鬥。
❸ 梅花鹿的資料
梅花鹿 學名:Cervus nippon Temminck 英文名:Sika Deer 中文別名:花鹿、鹿。 分類:偶蹄目、鹿科、鹿屬 外形特徵 中型鹿類,體長125—145厘米,尾長12—13厘米,體重70—100千克。頭部略圓,顏面部較長,鼻端裸露,眼大而圓,眶下腺呈裂縫狀,淚窩明顯,耳長且直立。頸部長。四肢細長,主蹄狹而尖,側蹄小。尾較短。 毛:毛色隨季節的改變而改變,夏季體毛為棕黃色或栗紅色,無絨毛,在背脊兩旁和體側下緣鑲嵌著有許多排列有序的白色斑點,狀似梅花,因而得名。冬季體毛呈煙褐色,白斑不明顯,與枯茅草的顏色類似。頸部和耳背呈灰棕色,一條黑色的背中線從耳尖貫穿到尾的基部,腹部為白色,臀部有白色斑塊,其周圍有黑色毛圈。尾背面呈黑色,腹面為白色。 角:雌獸無角,雄獸的頭上具有一對雄偉的實角,角上共有4個杈,眉杈和主幹成一個鈍角,在近基部向前伸出,次杈和眉杈距離較大,位置較高,常被誤以為沒有次杈,主幹在其末端再次分成兩個小枝。主幹一般向兩側彎曲,略呈半弧形,眉叉向前上方橫抱,角尖稍向內彎曲,非常銳利。 分布范圍 梅花鹿是亞洲東部的特產種類,在國外見於俄羅斯東部、日本和朝鮮,過去廣布中國各地,但現在僅殘存於吉林、安徽南部、江西北部、浙江西部、四川、廣西等有限的幾個區域內。台灣亦分布有一個特有亞種。 生活環境 梅花鹿生活於森林邊緣和山地草原地區。 生活習性 梅花鹿晨昏活動,生活區域隨著季節的變化而改變,春季多在半陰坡,採食櫟、板栗、胡枝子、野山楂、地榆等喬木和灌木的嫩枝葉和剛剛萌發的草本植物。夏秋季遷到陰坡的林緣地帶,主要採食藤本和草本植物,如葛藤、何首烏、明黨參、草莓等,冬季則喜歡在溫暖的陽坡,採食成熟的果實、種子以及各種苔蘚地衣類植物,間或到山下採食油菜、小麥等農作物,還常到鹽鹼地舔食鹽鹼。 白天多選擇在向陽的山坡,茅草深密、體色相似的地方棲息,夜間則棲息於山坡的中部或中上部,坡向不定,但仍以向陽的山坡為多,棲息的地方茅草則相對低矮稀少。 性情機警,行動敏捷,聽覺、嗅覺均很發達,視覺稍弱,膽小易驚。由於四肢細長,蹄窄而尖,故而奔跑迅速,跳躍能力很強,尤其善長攀登陡坡,那連續大跨度的跳躍,速度輕快敏捷。 生長繁殖 大部分時間結群活動,群體的大小隨季節、天敵和人為因素的影響而變化,通常為3—5隻,多時可達20多隻。在春季和夏季,群體主要是由雌獸和幼仔所組成,雄獸多單獨活動,發情交配時歸群。每年8 10月開始發情交配,雌獸發情時發出特有的求偶叫聲,大約要持續一個月左右,而雄獸在求偶時則發出像老棉羊一樣的「咩咩」叫聲。 繁殖期間雄獸飲食顯著減少,性情變得粗暴、兇猛,為了爭奪配偶,常常會發生角斗,頭上的兩只角就成了彼此互相攻擊的武器,這種「角斗」在鹿類中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一隻健壯的雄獸通常可以擁有10多隻雌獸,在一個繁殖季節,雌獸可以多次發情,其發情周期為5天,一旦受孕後便不再發情。妊娠期為230天左右,產仔於翌年5—6月,一般每胎僅產1仔,也有少數為2仔。產下的幼仔體毛呈黃褐色,也有白色的斑點,幾個小時就能站立起來,第二天可隨雌獸跑動。雌獸覓食時先到林外四處探望,確信沒有危險後,才把幼仔帶出來,發現險情會發出驚叫,帶著幼仔逃進密林。哺乳期為2—3個月,4個月後幼仔便可以長到10公斤左右。1.5—3歲性成熟,壽命約為20年。 雄獸的舊角大約在每年4月中旬脫落,再生長出新角。新角質地鬆脆,還沒有骨化,外面蒙著一層棕黃色的天鵝絨狀的皮,皮里密布著血管,這就是馳名中外的鹿茸。這時若不採茸,繼續長到8月以後,鹿茸就逐漸骨質化了,外面的茸皮逐漸脫落,整個鹿角變得又硬又光滑,一直到翌年春天,鹿角再次自動脫落,重新長出鹿茸。 鹿茸生長發育的不同階段,形態也發生變化。野生的梅花鹿未經鋸茸而脫掉骨質角稱為脫掉「干杈子」或者脫掉「清枝」,飼養梅花鹿經過鋸茸而脫下殘留的骨質角稱為「脫花盤」或「脫盤」。花盤脫落以後角基上有凝固的血跡,稱為「老虎眼」。以後茸芽組織由四周皮部向內生長,與中間的血痂融合在一起形成微凹的碗狀,稱為「燈碗子」。此後,角基上面由茸的分生組織形成的茸芽迅速生長,呈粉紅色,初期時稱為「拔樁」,生長至1.5—2厘米時稱為「磨臍子」,再經過10天左右,又向上生長3—4厘米時稱為「茄包」。被叫做「大挺」的鹿茸主幹分生眉枝時,形狀很象馬鞍,稱為「小鞍子」,當主幹生長到比眉枝高出時稱為「大鞍子」,再繼續向上生長到一定高度又稱為「小二杠」,當主幹比眉枝高出6—7厘米時,其外表的形狀恰似黃瓜,所以又稱為「瓜角」。主幹生出第2側枝的初期稱為「小嘴三杈」,生出第2側枝的中期稱為「大嘴三杈」,到分生第3側枝前在形態上表現出主幹、眉枝和第2側枝,共有3個杈,所以稱為「三杈」。到第3側枝分生之後則稱為「四杈」。一般認為它可以最多生長到4—5個杈,但也有「花不到五」的說法。骨質化的稚角則稱為「毛杠」,脫皮後的三杈或四杈清枝稱為「清三杈「或「清四杈」。 經濟價值 梅花鹿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據記載,服用鹿茸有「補精髓、壯腎陽、健筋骨」之功。認為「凡含血之物,肉差易長,筋次之,骨最難長。故人自胚胎至成人二十年,骨髓方堅。惟麋鹿角自生至堅,無兩月之久,大者至二十餘斤,計一日夜須生數兩。凡骨之生無速於此。雖草木易生,亦不及之。此骨之至強者,所以能補骨血,堅陽道,益精髓也。」古人認為鹿角骨質生長迅速,是有某種特殊的物質在起作用。有分析和臨床證明,鹿茸含有內分泌素鹿茸精等,有增強人體各種機能的作用,被認為是滋補強壯葯物。 種群現狀 歷史上捕捉獵殺過度,野生數量極少,為現人工養殖種群己達數十萬只。 保護級別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瀕危
❹ 介紹梅花鹿(不少於200字可加分)
梅花鹿是一種中型的鹿類,體長-145厘米,尾長12-13厘米,體重70-100千克。它的體形勻稱,體態優美,毛色隨季節的改變而改變,夏季體毛為栗紅色,無絨毛,在背脊兩旁和體側下緣鑲嵌著有許多排列有序的白色斑點,狀似梅花,在陽光下還會發出絢麗的光澤,因而得名。冬季體毛呈煙褐色,白斑不明顯,與枯茅草的顏色差不多,藉以隱蔽自己。頸部和耳背呈灰棕色,一條黑色的背中線從耳尖貫穿到尾的基部,腹部為白色,臀部有白色斑塊,其周圍有黑色毛圈。頭部略圓,顏面部較長,鼻端裸露,眼大而圓,眶下腺呈裂縫狀,淚窩明顯,耳長且直立。頸部長。四肢細長,主蹄狹而尖,側蹄小。尾較短,背面呈黑色,腹面為白色。雌獸無角,雄獸的頭上具有一對雄偉的實角,角上共有4個杈,眉杈和主幹成一個鈍角,在近基部向前伸出,次杈和眉杈距離較大,位置較高,故人們往往以為它沒有次杈,主幹在其末端再次分成兩個小枝。主幹一般向兩側彎曲,略呈半弧形,眉叉向前上方橫抱,角尖稍向內彎曲,非常銳利,是其生存斗爭的有力武器。
梅花鹿雄獸的舊角大約在每年4月中旬脫落,再生長出新角。新角質地鬆脆,還沒有骨化,外面蒙著一層棕黃色的天鵝絨狀的皮,皮里密布著血管,這就是馳名中外的鹿茸。這時若不採茸,繼續長到8月以後,鹿茸就逐漸骨質化了,外面的茸皮逐漸脫落,整個鹿角變得又硬又光滑,一直到翌年春天,鹿角再次自動脫落,重新長出鹿茸。
在鹿茸生長發育過程所處的不同階段,其外部形態也隨著發生變化。人們給各個生長階段都起了一些形象的俗名。野生的梅花鹿未經鋸茸而脫掉骨質角稱為脫掉"干杈子"或者脫掉"清枝",飼養梅花鹿經過鋸茸而脫下殘留的骨質角稱為"脫花盤"或"脫盤"。花盤脫落以後角基上有凝固的血跡,這種狀態稱為「老虎眼」。以後茸芽組織由四周皮部向內生長,與中間的血痂融合在一起形成微凹的碗狀,稱為「燈碗子」。此後,角基上面由茸的分生組織形成的茸芽迅速生長,呈粉紅色,初期時稱為「拔樁」,生長至1.5-2厘米時稱為"磨臍子",再經過10天左右,又向上生長3-4厘米時稱為「茄包」。被叫做「大挺」的鹿茸主幹分生眉枝時,形狀很象馬鞍,稱為「小鞍子」,當主幹生長到比眉枝高出時稱為「大鞍子」,再繼續向上生長到一定高度又稱為「小二杠」,當主幹比眉枝高出6-7厘米時,其外表的形狀恰似黃瓜,所以又稱為「瓜角」。主幹生出第2側枝的初期稱為「小嘴三杈」,生出第2側枝的中期稱為「大嘴三杈」,到分生第3側枝前在形態上表現出主幹、眉枝和第2側枝,共有3個杈,所以稱為「三杈」。到第3側枝分生之後則稱為「四杈」。一般認為它可以最多生長到4-5個杈,但也有「花不到五」的說法。骨質化的稚角則稱為「毛杠」,脫皮後的三杈或四杈清枝稱為「清三杈」或「清四杈」。
梅花鹿是亞洲東部的特產種類,在國外見於俄羅斯東部、日本和朝鮮,在我國分布於黑龍江烏蘇里江、河北興隆,山東,山西太原、四川紅原、江蘇太湖、鎮江、南京,上海,浙江杭州、安徽、廣西、廣東等地。
梅花鹿生活於森林邊緣和山地草原地區,不在茂密的森林或灌叢中,因為不利於快速奔跑。白天和夜間的棲息地有著明顯的差異,白天多選擇在向陽的山坡,茅草叢較為深密,並與其體色基本相似的地方棲息,夜間則棲息於山坡的中部或中上部,坡向不定,但仍以向陽的山坡為多,棲息的地方茅草則相對低矮稀少,這樣可以較早地發現敵害,以便迅速逃離。它的性情機警,行動敏捷,聽覺、嗅覺均很發達,視覺稍弱,膽小易驚。由於四肢細長,蹄窄而尖,故而奔跑迅速,跳躍能力很強,尤其善長攀登陡坡,那連續大跨度的跳躍,速度輕快敏捷,姿態優美瀟灑,能在灌木叢中穿梭自如,或隱或現。
梅花鹿的生活區域還隨著季節的變化而改變,春季多在半陰坡,採食櫟、板栗、胡枝子、野山楂、地榆等喬木和灌木的嫩枝葉和剛剛萌發的草本植物。夏秋季遷到陰坡的林緣地帶,主要採食藤本和草本植物,如葛藤、何首烏、明黨參、草莓等,冬季則喜歡在溫暖的陽坡,採食成熟的果實、種子以及各種苔蘚地衣類植物,間或到山下採食油菜、小麥等農作物,還常到鹽鹼地舔食鹽鹼。
梅花鹿的集群性很強,大部分時間結群活動,群體的大小隨季節、天敵和人為因素的影響而變化,通常為3-5隻,多時可達20多隻。在春季和夏季,群體主要是由雌獸和幼仔所組成,雄獸多單獨活動。每年8 10月開始發情交配,雌獸發情時發出特有的求偶叫聲,大約要持續一個月左右,而雄獸在求偶時則發出像老棉羊一樣的「咩咩」叫聲。繁殖期間雄獸飲食顯著減少,性情變得粗暴、兇猛,為了爭奪配偶,常常會發生角斗,頭上的兩只角就成了彼此互相攻擊的武器,這種「角斗」在鹿類中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一隻健壯的雄獸通常可以擁有10多隻雌獸,在一個繁殖季節,雌獸可以多次發情,其發情周期為5天,一旦受孕後便不再發情。妊娠期為230天左右,產仔於翌年5-6月,一般每胎僅產1仔,也有少數為2仔。產下的幼仔體毛呈黃褐色,也有白色的斑點,只需幾個小時就能站立起來,第二天就可以隨雌獸跑動。雌獸對幼仔非常愛護,覓食的時候自己要先走到林間草地上四處探望,確信沒有任何危險後,才回到林中把幼仔帶出來,一旦發現險情,它就會發出驚叫,帶著幼仔飛奔逃進密林之中。哺乳期為2-3個月,4個月後幼仔便可以長到10公斤左右。1.5-3歲性成熟,壽命約為20年。
❺ 介紹下梅花鹿好嗎
梅花鹿
--------------------------------------------------------------------------------
別名花鹿、鹿,屬於鹿科,學名為 Cervus nippon。
梅花鹿是一種中型鹿,體長140~170厘米,肩高85~100厘米,成年體重100~150千克,雌鹿較小。雄鹿有角,一般四叉。背中央有暗褐色背線。尾短,背面黑色,腹面白色。夏毛棕黃色,
遍布鮮明的白色梅花斑點,故稱「梅花鹿」。臀斑白色。
生活於森林邊緣或山地草原地區。季節不同,棲息地也有所改變。雄鹿平時獨居,發情交配時歸群。晨昏活動,以青草樹葉為食,好舔食鹽鹼。9~11月份發情交配,雄鹿間爭雌很激烈,各自佔有一定的地盤范圍,次年4~6月份產仔,每胎1仔,幼仔身上有白色斑點。
產於東北、安徽、江西和四川。梅花鹿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歷史上捕捉獵殺過度,野生數量極少,現人工養殖種群己達數十萬只。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❻ 梅花鹿是國家保護動物嗎
野生梅花鹿已被列入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並在四川、江西、吉林、山東、內廣西、浙江等容省、自治區建立了自然保護區。
我國梅花鹿的人工養殖量占鹿類養殖總量的3/4,約35萬頭,在人工選擇和定向培育過程中,梅花鹿體型變大,肥度增加;頭變大、頸變粗、尾變短;毛色變淺、花斑變大、毛色更加鮮艷,黑色脊紋逐漸消退;茸角逐漸增大,但畸形茸角增多。可喜的是,通過多年人工飼養和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我國已成功地培育出性能穩定遺傳的雙陽、西豐兩個梅花鹿品種和長白山品系,在產茸性能上有明顯的提高,對保持梅花鹿的優良特徵特性、促進我國養鹿業生產和提高我國鹿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❼ 梅花鹿和馬鹿的區別是什麼
1、體型不同
梅花鹿體型較小,是一種中小型鹿。
馬鹿體型大,是僅次於駝鹿的內大型鹿類。
2、長角不同容
梅花鹿只有公鹿長角,馬鹿公母都長角。
3、壽命時間不同
馬鹿壽命最長可達37年,生產利用年限達15~20年,是奶牛的2~3倍,梅花鹿可利用年限為10年以上。
4、生活習性不同
梅花鹿出生重6千克左右,馬鹿1千克左右。0~6月齡時幼鹿生長發育最快,馬鹿0~6月齡平均日增重為0.67千克。6月齡時,馬鹿體重可達140千克,18個月齡達210千克。鹿14~16月齡可發情配種,2歲時可產仔,公鹿在生後5個月內長出初角茸。
(7)梅花鹿別名擴展閱讀
馬鹿生活於高山森林或草原地區。喜歡群居。夏季多在夜間和清晨活動,冬季多在白天活動。善於奔跑和游泳。以各種草、樹葉、嫩枝、樹皮和果實等為食,喜歡舔食鹽鹼。9~10月份發情交配,孕期8個多月,每胎1仔。
馬鹿分布於東北、西北和四川、西藏等地。鹿茸產量很高,是名貴中葯材。已廣為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