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鄭氏
『壹』 上官婉兒的私生活,為啥會讓梅花妝在唐朝流行
順便提一下,上官婉兒的夢中情人李迥秀,後來娶了妻子,妻子譏笑其母親出身為奴婢,李迥秀一怒之下把妻子趕回娘家。
後來,李迥秀被張易之的母親看中,在皇帝撮合之下,兩人梅開二度。
這成了上官婉兒一生的遺憾。
『貳』 廣東潮陽鄭氏主要源起何處
潮陽鄭氏來是從河南滎陽到浙江再到福建蒲田至到廣東潮陽。到今天在潮陽已生活了三十餘代人。潮陽的鄭氏大概有四大分岐:一、沙隴神山鄭;二金浦鄭;三、平湖鄭;四、內輋鄭。潮陽鄭姓有二十四萬餘人。其中金浦鄭的輩序為:朝國真雲 道伯子仲 正思肅立 宏文邦世 啟奕茂上昌 端修學可則 建相名宜興 承繼迎新命 敦仁樹高基。
潮陽鄭氏由中原直接南下、或經莆田西來創籍,至今發展成潮陽第2大姓。民間以「一斗油麻」詼諧而形象地比喻鄭族子孫如油麻種籽撒到哪裡就迅速繁衍。現今潮陽鄭姓已達22萬多人,分布於24個鎮(街道)124個村(居);而繁衍於國內各地另有47萬多,海外約16萬多,成為泱泱大族(以上據1998年調查)。自宋初、宋末與元初,分由山東、莆田、揚州等處遷徙入潮創籍的主要開基人有:
鄭南升,字文振,東漢著名學者鄭玄裔孫鄭×於宋初入潮,卜居縣城,傳至南升已100多年了。惟當時「潮陽鄭姓最多,其子孫末詳孰是」。不過南升畢竟是個突出人物,其墓葬大南山蔗子潭;今大湖神廟(韓愈祭海神處)前仍保存他於紹興元年(1131)所立的《韓文公祭大湖神文》的碑刻。他與揭陽的郭淑雲是朱熹的高足,當年被譽為「朱門高第」、「一郡儒宗」。
鄭徽(1086~1151)。世居福建莆田,宋解元,任廣南都運使。因金兵逼境,宋室南渡,於宋紹興元年(1131)前率妻及子朝奉郎鄭誠、孫鄭宥宦遊入潮,祖孫三代落籍潮陽。開始居住縣城西門外,後帶領全家和侄孫移居深浦(今金浦街道)。他見對岸神山地曠人稀,適宜發展,把已有基礎的深浦留給侄孫鄭升,舉家到隆井都神山(今井都鎮)另闢基業。隆井地處海濱,水咸不可食用,他勘探地脈,鑿井24眼,使鄉民食用水和農田灌溉均得改善,鄉民對他非常感激和尊重。
鄭升,莆田涵頭人,宋進士,任秘書省修書郎,入潮拜見祖伯鄭徽,要求讓地創業。其祖伯外遷,他在潮陽深浦落籍創基,裔孫再向梅花平原發展。長孫鄭良臣,宋進士,任潮州軍州事。曾孫鄭佐龍,任江西袁州路務使;少時聰敏有奇才,被潮陽陳知縣招為孫女婿,就是潮劇《陳太爺選婿》中的主角原型。
鄭義,字伯集,世居維揚(今江蘇揚州),元朝初年其先祖任嶺南宣慰使時來潮陽,後卜居於縣城,傳至鄭義已經5代。因其子女多與皇族聯婚,故子孫除分衍本縣與鄰縣外,多徙創河南鎮平及江蘇南京等地。
縱觀入潮鄭氏千年族史,確是「一斗油麻」種子,迅速繁衍於潮陽大地;在立地生根之後,又循海岸西進,遠涉惠、廣、雷、瓊等州府,或者浮海南下至南洋諸國、或北上創業於蘇淞各埠。
鄭族是潮陽向海外拓展的主要一族,這可以從分布海外各地的人口以及部分風雲人物得到印證。他們在向外開拓致富後,均在故里建設祠堂與住宅。潮陽祠堂以千計;而作為殷富標幟的私家園林與豪宅如駟馬拖車近百套,其中鄭族有10套,以及150座祠堂,從這里可以看到鄭族向外拓展陣容之鼎盛。現在僅泰國一處的潮陽鄭氏裔孫便達8萬多人;潮陽境內環龜頭海南、北、西三面的鄭姓共13萬多人,的確令人驚嘆這斗油麻的繁殖速度!
http://post..com/f?kz=120189958
http://bbs.zhengshi.org/viewthread.php?tid=13615
『叄』 汕頭潮陽金浦哪些村是姓鄭的
梅花 南門 寨外 林八港 農場
『肆』 所有的姓氏客家堂聯是什麼啊
客家姓氏堂聯選
丁氏堂聯:鳧游家池水 化鶴歸遼鄉
卜氏堂聯:鉅野振家聲,續署烏羅,文學淵源東魯重;
杭川為牧守,疆開太古,風規道理西河傳。
馬氏堂聯:絳帳家聲遠,銅標世澤長。
上官堂聯:天水家聲遠,上官世澤長。
文氏堂聯:信國昭日月,潞公品圭璋。
方氏堂聯:正學家聲遠,壯猷世澤長。
王氏堂聯:三公槐樹,一甲梅花。
車氏堂聯:京兆家聲遠,螢照世澤長。
毛氏堂聯:風雅詩宗第,潔廉世望家。
鄧氏堂聯:東漢家聲遠,南陽世澤長。
石氏堂聯:萬石家聲遠,雙蓮世澤長。
龍氏堂聯:日射風平第,星交龍宇長。
古氏堂聯:勇冠魯齊,名揚東漢。
馮氏堂聯:文武世第,道德家聲。
盧氏堂聯:德為師表,學乃儒宗。
葉氏堂聯:冠裳累葉第,科甲榴花香。
丘氏堂聯:渭水家聲遠,河南世澤長。
包氏堂聯:秉政清廉第,執法嚴峻家。
艾氏堂聯:陵邑新世第,天水道脈長。
江氏堂聯:文擅家聲遠,正陽世澤長。
湯氏堂聯:銘盤世德,理學家聲。
池氏堂聯:西平舊居遠,垣河流源長。
許氏堂聯:高陽世澤,洛水家聲。
劉氏堂聯:藜閣家聲遠,彭城世澤長。
呂氏堂聯:岳陽仙家,渭水耆英。
朱氏堂聯:漢代名臣長,宋朝理學家。
華氏堂聯:清平夙稱康直,攻守令仰雲龍。
危氏堂聯:聲振江南長,名登天府家。
鄔氏堂聯:世襲將軍長,名賢雙冠家。
孫氏堂聯:金聲播譽,良史傳名。
阮氏堂聯:竹林家聲遠,陳留世澤長。
江氏堂聯:歙邑源流遠,平陽世澤長。
沈氏堂聯:修文彥士,匡正名賢。
巫氏堂聯:治勤戴星,功稱息警。
李氏堂聯:西平世長,北海名家。
嚴氏堂聯:楚辭章句長,滄浪詩話家。
楊氏堂聯:四知門第,弘農世家。
連氏堂聯:賦筆見稱,連陂存愛。
蘇氏堂聯:眉山世第,武陵名家。
何氏堂聯:東海家聲遠,廬江世澤長。
鄒氏堂聯:尊親家聲遠,仁厚世澤長。
余氏堂聯:四諫家聲遠,三台世澤長。
吳氏堂聯:渤海家聲遠,吳山世澤長。
陳氏堂聯:媯水源流遠,太邱世澤長。
張氏堂聯:金鑒千秋長,青錢萬選家。
宋氏堂聯:西河源流遠,京兆道脈長。
杜氏堂聯:兆陵世澤,杜甫家聲。
鄭氏堂聯:詩禮家聲遠,滎陽世澤長。
林氏堂聯:九龍新世第,十德舊名家。
范氏堂聯:龍圖世第,文正家聲。
歐氏堂聯:菟虎供祀第,芙蓉閃鍔家。
羅氏堂聯:宜城源流遠,豫章世澤長。
卓氏堂聯:褒德世第,東漢名高。
周氏堂聯:濂溪世第,細柳名家。
練氏堂聯:贛水家聲遠,岐山世澤長。
陸氏堂聯:雲間二龍躍,劍南萬卷詩。
季氏堂聯:信全一諾,事必三思。
洪氏堂聯:三陪鳳閣,四上鸞坡。
胡氏堂聯:淮海家聲遠,蘇湖世澤長。
趙氏堂聯:汴京世系,天水名家。
鍾氏堂聯:高山流水第,舞鶴飛鴻家。
侯氏堂聯:迎賓名流遠,治道功澤長。
俞氏堂聯:星溪十友,父子四公。
饒氏堂聯:河北源流遠,平陽世澤長。
修氏堂聯:天水家聲遠,永平世澤長。
姚氏堂聯:書撰梁陳第,譽稱崇景家。
高氏堂聯:渤海家聲遠,禹州世澤長。
郭氏堂聯:汾陽世家,將相家聲。
塗氏堂聯:翰林三妙品,奕葉四奇才。
凌氏堂聯:吳中直史,江表虎臣。
夏氏堂聯:賦傳流水,源溯塗山。
莫氏堂聯:雄雌墨陽劍,衍源鉅鹿堂。
賈氏堂聯:唐封武威第,漢著鴻儒家。
聶氏堂聯:草澤辛楚第,晚唐詩韻家。
翁氏堂聯:六桂望重第,百梅名高風。
徐氏堂聯:東海衣冠第,南閩禮樂家。
倪氏堂聯:玉溪世第,蛾術名家。
梁氏堂聯:夏陽源流遠,梁丘世澤長。
曹氏堂聯:南陽世澤,譙國家聲。
蕭氏堂聯:相國家聲遠,河南世澤長。
黃氏堂聯:江夏源流遠,潁川世澤長。
龔氏堂聯:易荊榛於桑麻雨後有農耕綠野,賣劍刀為牛犢無犬吠花村
陶氏堂聯:百梅世第,五柳名家。
溫氏堂聯:三彥家聲遠,九龍世澤長。
謝氏堂聯:陳留世德,東晉名家。
游氏堂聯:尚書世第,鴻臚名高。
童氏堂聯:歌傳循吏,薦賜逸民。
董氏堂聯:良史箕裘,大儒風范。
曾氏堂聯;東魯家聲遠,面豐世澤長。
彭氏堂聯:隴西新世第,宜春舊家聲。
程氏堂聯:安定家聲遠,河南道脈長。
傅氏堂聯:築牆世祖遠,清河道脈長。
舒氏堂聯:道學衣冠第,京兆翰墨家。
雷氏堂聯:豐劍家聲遠,宜都世澤長。
闕氏堂聯:系出下邳,侯封英尉,官居刺史,政播荊襄。
賴氏堂聯:好古家聲遠,秘書衍族長。
蔡氏堂聯:龍亭傳芳史,侯紙替簡縑。
藍氏堂聯:汝水源流遠,藍田世澤長。
詹氏堂聯:廷陳龜鑒,閣直龍圖。
廖氏堂聯:萬石家聲遠,三洲世澤長。
管氏堂聯:平原世澤,相國家聲。
熊氏堂聯:江陵家聲遠,鰲峰世澤長。
潘氏堂聯:滎陽新世第,花縣舊名家。
薛氏堂聯:
戴氏堂聯:南陽世澤,譙國家聲。
魏氏堂聯:虎觀談經第,鶴山守業家。
黎氏堂聯:蓉城世澤,京兆家聲。
丁氏: 濟陽堂 濟陽世德,虎觀家聲。
濟陽世德,東海家聲。
刁氏: 弘農堂 弘農世德,晉相家聲。
王氏: 太原堂 太原世德,兩晉家聲。
三槐堂 三槐世德,兩晉家聲。
古氏: 新安堂 鄉賢世德,國寶家聲。
國寶堂 嶺南首第,國寶家聲。
盧氏: 范陽堂 漢儒世德,唐相家聲。
范陽名族,涿郡高楣。
葉氏: 南陽堂 鄉賢世德,刺史家聲。
朱氏: 沛國堂 鵝湖世德,鹿洞家聲。
雲台著績,秘閣流徽。
楊氏: 四知堂 四知世德,三相家聲。
人修駿德,天錫鴻禧。
李氏: 隴西堂 龍門世德,柱史家聲。
猶龍世澤,旋馬家聲。
吳氏: 延陵堂 延陵世德,渤海家聲。
至德堂 世家第一,上德第三。
張氏: 清河堂 清河世澤,唐相家聲。
百忍堂 兩銘世德,百忍家聲。
金煙 青錢世澤,金鴨疑
陳氏: 潁川堂 義門世德,歧國家聲。
東山世德,潁水家聲。
潁川世德,大史家聲。
柳溪世德,循鐸家聲。
敦睦堂 柳溪源遠,循鐸聲宏。
林氏: 西河堂 九龍世德,雙桂家聲。
九龍世澤,十德家聲。
黃氏: 江夏堂 潁川世澤,江夏家聲。
徽流江夏,景煥陽春。
彭氏: 信述堂 商賢世德,宋史家聲。
曾氏: 三省堂 武城世德,沂水家聲。
詩傳東魯府,南豐修史家。
三省門第,一貫家聲。
東魯世德,文接南豐。
潘氏: 滎陽堂 滎陽世德,花縣家聲。
魏氏: 鉅鹿堂 鶴山世德,麟閣家聲。
聲。
客家百姓堂號
丁(濟陽)刁(弘農)王(琅琊)毛(西河)方(河南)白(馮翊)田(雁門)丘(河南)石(武威)古(新安)尤(吳興)江(濟陽)葉(南陽)呂(河東)盧(范陽)余(下邳)朱(沛國)林(西河)馬(扶風)吳(延陵)庄(天水)宋(京兆)鄧(南陽)杜(京兆)孫(樂安)汪(平陽)巫(平陽)陳(潁川)黃(江夏)張(清河)李(隴西)劉(彭城)楊(弘農)許(高陽)鄭(滎陽)莫(巨鹿)郭(太原)洪(敦煌)周(汝南)徐(東海)蘇(武陵)何(廬江)肖(河南)羅(豫章)高(渤海)彭(隴西)胡(安定)簡(范陽)沈(吳興)施(吳興)柯(濟陽)翁(鹽官)梁(安定)趙(天水)范(高平)鍾(潁川)連(上黨)曹(譙國)侯(上谷)溫(太原)傅(清河)姜(天水)馮(上黨)塗(豫章)蔣(樂安)姚(吳興)卓(西河)唐(晉陽)湯(中山)紀(高陽)董(隴西)歐(平陽)康(京兆)鄒(范陽)薛(河東)嚴(天門)程(安定)童(雁門)金(彭城)韓(南陽)錢(彭城)夏(會稽)袁(汝南)倪(千乘)阮(陳留)柳(河東)龔(武陵)駱(內黃)邵(博陵)饒(平陽)上官(天水)賴(穎川)曾(魯國)游(廣平)顏(魯國)黎(京兆)謝(陳留)蔡(濟陽)潘(滎陽)藍(汝南)詹(河間)魏(巨鹿)熊(江陵)廖(武威)戴(譙國)
『伍』 從古到今姓鄭的名人有哪些
歷史名人
鄭桓公:得姓始祖。周宣王把幼弟友封在鄭地即鄭桓公。後來,鄭桓公的子孫以國為姓,從此就開始有了「鄭」姓。鄭桓公就是鄭姓的始祖。
鄭武公:鄭桓公子,東遷始祖。
鄭庄公:鄭武公子,春秋初年,王室衰弱,諸侯崛起,競相爭雄。鄭庄公繼位後,首先安定國內局面,然後利用巧妙的外交戰略和高超的軍事謀略,在春秋初年率先小霸天下。由此拉開了春秋霸主政治的序幕,促使中國進入了大國爭霸時期。鄭庄公墓位於河南省新密市。1987年3月4日,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鄭 旦:春秋晚期吳、越時的巾幗人物,即西施。經過訓練,到吳國作內應。越王勾踐卧薪嘗膽,得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滅吳。
鄭 國:戰國末期韓國人,水利專家。 出任關中史官,開鑿灌溉渠,稱為"鄭國渠"。
鄭當時:西漢名臣。
鄭 吉(?~公元前四十九年):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人。活躍於西域,是在前漢對外戰爭中活躍的典型武將。鄭吉的勢力冠於西域,以都護騎都尉的身份效力。此外,漢也封其為安遠候,並建立烏壘城,行使對西域的鎮撫。隨著其在漢經營西域時所建立的功績,他也成為西域都護這職位的第一人。《漢書》卷七十《鄭吉傳》、卷九十六《西域傳·上》「安遠堂」:漢宣帝封鄭吉安遠侯,得安遠堂。
鄭 玄:東漢經學家,創立鄭學。「博經堂」和「通德堂」:都與東漢著名經學家鄭玄有關。鄭玄博覽群經,幾千人從遠方來拜他為師。西漢時期的讀書人大都專治一經,鄭玄卻獨自力主博通。史稱鄭玄深受北海相孔融敬重,特意在其家鄉高密縣設立一個「鄭公鄉」,又擴建他的門閭以通車馬,稱之為「通德門」。
鄭 羲:北魏重臣。
鄭 畋:(825-883),字台文,滎陽(今屬河南)人。晚唐宰相,以書生意氣破黃巢起義軍。今存詩十六首,多七言絕句。
鄭 虔:唐朝學者、畫家。詩詞、書法、畫俱佳,尤以山水畫見長,玄宗皇帝為之題字"鄭虔三絕"。
鄭 註:唐朝尚書,本姓魚,冒姓鄭。
鄭買嗣(860-909):唐末五代初大長和國一世國王。鄭回七世孫。初為南詔清平官,南詔王隆舜時官至侍中,南詔末代王舜化貞時為相。公元902年(唐昭宗天復二年,南詔中興五年),殺舜化貞及南詔家室,自立為王,國號大長和國。公元909年卒。
鄭 樵:南宋史學家,著有《通志》、《氏族志》等80餘部書作。
鄭思肖(1241—1318):字憶翁,號所南,福建連江人。兼長詩畫,他畫蘭不畫土根的故事早已流傳人口。相傳在明末蘇州承天寺古井裡發現的鄭思肖《心史》,顧炎武就為此寫了《井中心史歌》。
鄭光祖:元代曲作家。
鄭成功(1624一1662):明末名將,著名的民族英雄。本名森,字明儼,號大木,福建南安人。弘光時監生,隆武帝賜姓朱、號「國姓爺」。清兵入閩,起兵反清。後與張煌言聯師北伐,震動東南。康熙元年(1662年)率將士數萬人,自廈門出發,於台灣禾寮港登陸,擊敗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
鄭 和:明航海家。本姓馬,明成祖賜姓鄭。
鄭 燮:號「板橋」,清代畫家。
鄭 信:泰國國王,又名鄭昭。泰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吞武里王朝創始人,泰國稱為披耶達信王或達信王。
『陸』 介紹一下鄭氏的有關知識
一、姓氏源流
鄭(Zhèng 鄭)姓主源是中華五大郡國姓氏之一,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黃帝裔孫後稷之後,以國名為氏。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和《元和姓纂》等有關資料所載,鄭姓最早的血緣先祖是黃帝,受姓始祖是西周末年的鄭桓公。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於鄭(陝西省華縣東,居棫林,徙拾),建鄭國,史稱鄭桓公。鄭國公元前769年東遷新鄭,於公元前375年為韓國所滅,前後立國432年,共十三世。亡國後的鄭人奔於陳、宋間,為紀念故國以鄭名氏,就得鄭姓。
2、出自他姓所改。今天的鄭姓人除上述之外,還有其他一些來源。如唐朝的鄭注本姓魚,明代的鄭和本姓馬(見下「3」),都因不同的原由而改姓鄭。今天少數民族中也有以鄭為姓的,其姓氏來源和血統源流當是另有所出。
3、出自回族中有鄭姓。據《皇明大政記》載,回族中的鄭姓是皇帝的賜姓。明代宦官、航海家鄭和,系賽典赤·贍思丁五子馬速忽的兒子。鄭和祖籍雲南省昆陽人,原名馬和。明洪武四年(1381年),年僅12歲的鄭和被攻入雲南的明軍俘虜,送到燕王藩邸做了一名侍奉朱棣的小宦官。建文元年(1399年),29歲的鄭和「從燕王起兵靖難,出入戰陣,多建奇功。」故賜姓「鄭」。皇帝賜姓鄭,主要是因為鄭和在「靖難之役」的鄭村壩(今北京市東壩)一戰中表現突出,故而賜姓「鄭」。後來,鄭和過繼其兄馬文銘長子為後,取名賜,遂繁衍為鄭氏家族。現居南京的鄭氏家族已歷二十餘世。鄭姓回族主要分布在雲南、江蘇一帶。
★★★得姓始祖:姬友。西周時,周厲王的小兒子友和周宣王是同父異母兄弟。周宣王在即位二十二年後(公元前806年)將友封在鄭(今陝西省華縣東)地,友稱為鄭桓公,鄭是西周建立的最後一個諸侯國。周幽王時,鄭桓公見幽王無道,諸侯強大,王權旁落,預感到將有變亂,便把財產、部落連同百姓遷移到位於河南中部的東虢和鄶兩個諸侯國之間。鄭桓公之子武公即位後,乘護送平王東遷洛陽之機,相繼佔領了兩國的土地,在新鄭一帶建立了鄭國。公元前三七五年,鄭國被韓國所滅,鄭氏公卿宗族紛紛外遷,他們便以國為氏,稱為鄭氏。尊姬友為鄭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鄭氏最早的發源地在河南開封、周口、商丘交界一帶,即史載「陳宋之間」。鄭亡國後,流落韓國的鄭姓人中有位叫鄭國的人,被韓王西遣入秦,受秦王之命開鑿了名聞後世的「鄭國渠」。鄭國不但是一位偉大的水利專家,也是鄭姓人在得姓後的第一個著名人物。秦時,19世孫鄭襲遷司州河南洛陽。27世孫鄭其舉族遷回開封滎陽(位於開封城東開封縣朱仙鎮古城村)。秦漢以後,鄭姓已遷入鄰近地區,主要以今山東、安徽、陝西、山西等境為其分布的主要地區。其後29世孫鄭賓居山東高密。31世孫鄭眾之子安世遷居咸陽。因漢武帝令"強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孫南遷至浙江會稽山陰。鄭姓大舉南遷始於「永嘉之亂」之時。西晉永嘉二年,「中原板盪,衣冠始入閩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為鄭姓。唐初,河南鄭氏又有隨陳政、陳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鄭氏隨王潮、王審之入閩。明清之際著名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閩的。鄭氏移居台灣,始於鄭成功;到了明清時期,鄭姓發展再度輝煌,在儒學、思想、文化、科技等領域獨領風騷,多有建樹,名人高官大量涌現,形成了鄭姓在江蘇、湖南、河北、貴州、廣東、安徽等地均有望族出現,族人遠播於各省甚至海外的局面。鄭姓播遷至海外,始於清,現分布於泰國、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加拿大、美國等國家。鄭姓如今在我國分布比較廣泛,尤其是在南方地區,以福建、浙江兩省為最多,佔到全國鄭姓人口的大多數,可以說鄭姓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南方姓氏。鄭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三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七八。
三、歷史名人
鄭 旦:春秋晚期著名的巾幗人物,在吳越兩國長年戰爭時期,隻身入吳作內應,助越國順利滅吳,立下汗馬功勞。
鄭 國:戰國末期韓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水利專家。曾助秦國修成著名的水利工程鄭國渠,使秦沃野千里,國力更加強盛。
鄭 吉:會稽(今浙江省紹興)人,曾率兵抗擊匈奴入侵,為漢始設西域都護之始。
鄭 興、鄭眾:河南省,開封人,系父子。興為東漢時期學者,對中國歷史上的儒學進一步發揚,貢獻巨大,世稱「先鄭」。子鄭眾為東漢經學家,曾任大司農,通曉《易》、《詩》等經學。
鄭 羲:與鄭道昭父子皆北魏名臣、書法家,鄭道昭更是與王羲之齊名的「北方書聖」,為魏碑的鼻祖。
鄭 虔:鄭州滎陽人,唐朝學者、畫家。詩詞、書法、畫俱佳,尤以山水畫見長,玄宗皇帝為之題字「鄭虔三絕」。著有《天寶軍防錄》。
鄭 澤:隋朝滎陽人,有學識,知鍾律,考校大東鍾律,著有《樂府歌辭》、《樂府聲調》等。
鄭 樵:莆田(今屬福建省)人,我國南宋時期著名的歷史學家、史籍學家,一生著作豐富,其晚年所著《通志》是繼《史記》後又一部偉大的通史著作,且頗具創見。
鄭 玄:東漢北海高密(今屬山東省)人,世稱「後鄭」,其潛心著述,遍注群經,為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被稱為「鄭學」,在整理古代歷史文獻上頗有貢獻。
鄭 註:唐朝尚書,本姓魚,冒姓鄭。唐代絳州翼城(今山西省翼城東)人,出身微賤。年輕時,他行醫賣葯,浪跡江湖。因為他本姓魚,後改姓鄭,人們都取外號譏笑他,叫他「魚鄭」、「水族」。鄭注是唐朝的名臣,對其功過是非歷來有不同的評價。正史上貶多於褒,現代的史學工作者也有爭議。有的提出,對鄭注在歷史上的作用有必要重新認識和評價,認為他代表當時庶族中小地主的利益和要求,同宦官集團進行了斗爭,還是有一定進步意義的。
鄭 樵:南宋史學家,著有《通志》、《氏族志》等80餘部書作。
鄭 和:明航海家,本姓馬,明成祖賜姓鄭。雲南省昆陽(今晉寧)人,曾率船隊七下西洋,遠達非洲、紅海等地,促進了中外交流,而且還創制了我國第一部航海地圖。
鄭 燮:號「板橋」,江蘇省興化人,清代書畫家、文學家。詩、畫、書號稱「三絕」,「揚州八怪」之一,後辭官歸里。
鄭 信:泰國國王,又名鄭昭。泰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吞武里王朝創始人,泰國稱為披耶達信王或達信王。
鄭桓公:即姬友,為鄭姓的得姓始祖。周宣王封小弟姬友於鄭,建立西周的最後一個諸侯國。姬友死後謚號為桓公。所以史稱鄭桓公。周幽王時,鄭桓公任周朝司徒,掌管教化,他眼見周幽王寵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內憂外患交織,預感將要發生變亂,便向太史伯請教避禍的辦法。鄭桓公根據太史公的建議,把家屬和重要財產安置在虢、鄶之間一個叫「京」的地方,史稱「虢鄶寄孥」。次年,西周王室發生了「犬戎之亂」,桓公為國捐軀,其子掘突襲位,是為鄭武公。後來,鄭武公乘護送周平王東遷之機,先後功滅虢、鄶,建立新的鄭國。鄭國於公元前375年為韓國所滅,子孫播於陳、宋間,以原國名為姓氏,就是鄭氏。
鄭武公:鄭桓公子,東遷鄭姓的始祖。據唐書《宰相世系表》說,鄭桓公的兒子武公,曾經跟晉文侯輔佐周平王東遷到洛陽,建立了東周,鄭武公自己也跟著搬了家,新鄭由此而誕生,鄭姓更繼續繁榮滋長。
鄭道昭:滎陽開封人,北魏書聖,曾任國子祭酒,工文詞書法,其書法筆力雄健,兼有隸意,被後人推崇為「魏碑之宗」。
鄭庄公:鄭武公子,鄭姓的中興始祖。即姬寤生(公元前757-公元前701),鄭平王東遷後,鄭庄公的祖父鄭恆公被封為周室的卿士,鄭庄公繼其父武公為周的卿士。繼位後鄭國的國勢日益強盛,周朝卻每況愈下,為打擊新興勢力,周平王很想向鄭庄公下刀,廢掉鄭庄公的卿士職位,鄭庄公得知後,針鋒相對,利用鄭國的優勢,威脅周平王,逼使周文王與鄭國派人質,後周對鄭用兵,被鄭所敗周恆王中箭,周王室威信掃地,鄭國國威大振。自此周王室僅成天下共主,並無實權。
鄭光祖:元代平陽襄陵(今山西省臨汾)人,元曲四大家之一,一生創作頗多,代表作為《倩女離魂》,他被後人譽為「名香天下,聲振閨閣,伶優輩稱『鄭老先生』」。
鄭思肖:字憶翁,號所南,自稱三外野人,元代連江(今屬福建省)人。曾以太學上舍應博學鴻詞試,授和靖書院山長。宋亡隱居吳下(今江蘇省蘇州),坐必南向,歲時伏臘必向南野哭。更名思肖,有寓「思趙」之意。善詩,擅水墨蘭竹,信手數筆便成意境,所畫墨蘭蘊含思宋之情,書雲「時寫蘭,疏花簡葉,根不著土。人問之,曰:『土為蕃人奪,忍著耶?』」嘉定某官脅以他事,求畫蘭,其曰:「手可斷,蘭不可得也。」對仕元官僚,尤為恨之。所畫墨竹,常寫蒼煙半抹,斜月數竿之景,惜已無真本存世。傳世作品有大德十年(1306年)作《墨蘭圖》卷,紙本,墨筆,縱25.7厘米,橫42.4厘米,筆力勁挺,氣格高潔,內斂含蓄,右自題詩雲:「向來俯首問羲皇,汝是何人到此鄉;未有畫前開鼻孔,滿天浮動古馨香。所南翁。」左有年款「丙午正月十五日作此壹卷」,鈐一白文印,印文:「求之不得,不求或與,老眼空闊,清風今古。」現藏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另《墨蘭圖》卷,畫一孤傲伸葉吐蕊之蘭,自題:「一國之香,一國之殤,懷彼懷王,於楚有光。所南。」藏美國耶魯大學藝術陳列館。詩多故國之思,著有《鄭所南文集》《心史》等。
鄭成功:明末名將,著名的民族英雄。被賜姓「朱」,曾英勇抗擊清軍,在台灣驅逐荷蘭殖民者,是我國著名的軍事家、民族英雄,被尊稱為「國姓爺」。
鄭振鐸:當代作家,文學史家。字西諦,筆名賓芬、郭源新。福建省長樂人。1917年考入北京鐵路管理學校。曾參加五四運動。1921年與沈雁冰一起組織文學研究會。主編《小說月報》、《世界文庫》等。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事業管理局局長,兼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文學研究所所長。1954年任文化部副部長。主要著作有《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國俗文學史》、《俄國文學史略》、《近百年古城古墓發掘史》、《中國歷史參考圖譜》等。1958年10月18日,率領中國文化代表團出國訪問阿富汗王國和阿拉伯聯合共和國,途中因飛機失事於前蘇聯楚瓦什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卡納什地區上空而遇難殉職。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滎陽郡:三國時置郡,治所在滎陽(今河南省滎陽縣東北),下轄包括開封在內八縣。滎陽鄭氏最早的居住地是開封縣,即今天河南開封縣朱仙鎮古城村一帶。
洛陽郡:我國古都之一。漢、魏故城在今洛陽市白馬寺東漢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漢城西18里。
高密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高密(今山東省高密縣西南),郡治相當於今天山東省維坊市、高密縣一帶。
雍州郡:東漢時置郡,三國時治所在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
隴西郡:戰國時置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肅省臨洮南)。郡治相當於今天甘肅省東鄉以東至臨洮縣一帶隴西地區。
南陽郡:戰國秦置郡,治所在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西漢和東漢仍置南陽郡,轄境相當於河南熊耳山以南和湖北大湖山以北,南陽經濟文化的發展達到歷史上的鼎盛時期。
會稽郡,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以故吳越地置會稽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順治時移治山陰(今浙江省紹興)。
2、堂號
博經堂:東漢王朝時候,大歷史學家鄭玄博覽群書,幾千人從遠方來拜他為師,當時的讀書人大都專讀一經,鄭玄卻獨自博古通今。鄭姓以「博經」為堂號。
通德堂:鄭氏通德堂址在舊鎮鎮城裡村,座東朝西,二進兩廡一天井,每進三開間,土木抬梁結構,面積三百六十平方米。始建於明嘉靖十三年(1564年)歷朝有修葺,1982年重修。西漢時期的讀書人大都專治一經,鄭玄卻獨自力主博通。史稱鄭玄深受北海相孔融敬重,特意在其家鄉高密縣設立一個「鄭公鄉」,又擴建他的門閭以通車馬,稱之為「通德門」。
安遠堂:漢宣帝時,鄭吉為侍郎,那時外侮屢屢來犯,鄭吉打敗了車師,使日逐投降。於是皇帝提他當司馬。為了西方國境的安全,又派他為西域都護,封安遠侯。
此外,鄭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孝義堂」、「孔安堂」、「書帶堂」、「復訓堂」、「立本堂」、「錫類堂」、「翼經堂」、「奠邑堂」、「務本堂」、「滎陽堂」、「著經堂」等。
五、宗族特徵
1、歷代鄭姓族人地位均比較顯赫,且在經濟、政治、科技等方面也都名人輩出。
2、鄭姓以忠孝治家,家風純朴而著稱。
3、各支鄭姓字行輩份排列有序。鄭家清修《鄭氏家譜》、湖北通山鄭氏一支字行為:「令嗣承家遠,宗由通德傳,永升泰運日,顯達盛英賢。」據民國殘本《鄭氏家譜》、安徽宿縣鄭姓一支字行為:「天祿仕志本,日文立國光。」
============================================================
【鄭姓宗祠通用對聯】
〖鄭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藝工三絕;
文成一家。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唐·鄭虔善畫、好書、工詩,唐玄宗譽為「三絕」。下聯典出宋·鄭厚,工文詞,自成一家。
古之遺愛;
號為司農。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春秋·鄭子產,孔子稱之為「古之遺受也」。下聯典出東漢·鄭眾,以清正著稱,官大司農,人稱「鄭司農」。
家傳詩教;
系出滎陽。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鄭玄,為漢代經學大師,稱「鄭學」。下聯典指鄭姓望居滎陽郡。
家傳詩教;
聲響蓬萊。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姓宗祠滎陽堂通用堂聯。
畫荻歐母;
乞巧采娘。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北宋·歐陽修四歲而孤,其母鄭氏守節教子。下聯典出鄭侃之女采娘乞巧日夢織女授其神針,來世為男子。
賢傳歐母;
巧乞采娘。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尚書世祿;
通德名門。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自東漢·鄭均操守廉正,章帝賜尚書祿終其身。下聯典自東漢·鄭玄,為孔融所敬重,為其在高密縣特立一鄉,曰「鄭公鄉」。廣開門衢,曰「通德門」。
家著葩經;
庭留松蔭。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東漢·鄭玄遍注群經,為漢代經學大師。
鄢陵世澤;
心史家聲。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自南宋·鄭思肖,著有《心史》。
鄢陵世澤;
司農家聲。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東漢·鄭眾,章帝時為大司農。
一門尚義;
九世同居。
——元·祿帖木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浙江省浦江縣義門鄭氏碑亭聯 元翰林學士祿帖木撰。
裕民創業;
禮義興邦。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廣東省三水縣樂平鎮大旗頭村鄭氏裕禮公宗祠門聯。聯以鶴頂格嵌裕禮公名。祠堂為三開間二進廳堂,北側有一偏院,佔地面積258平方米,建築面積250平方米。裕禮鄭公祠為鄭紹忠的祖祠,故平面形式同其他祠堂不同,主要表現在以三間兩廊為基本單位橫向擴展的布局形式。在原有的四合院式建築旁加建一開間,有門房、十天井、大殿。擴建部分用來做祠堂活動的輔助工作,空間上同樣是開敞通透的「廳井」空間。因大殿進深較大,故後牆用壁柱承載。頭門形式為磚牆承重,天井兩側行廊的屋面梁架有木雕裝飾,充分顯示豪門的氣派。側立面不開窗,鑊耳式封火牆下約有30公分的草尾裝飾,屋面為硬山頂擱檁式結構。因大殿進深較大(9.45米),故用兩排四根圓木柱來分擔荷載。從側面看,門頭與大殿的鑊耳式封火山牆基本同高,但從剖面看,大殿地坪最高,其次是頭門、入口檐廊、行廊,最低是天井。這表明大殿是整個家廟的重點,門口檐廊及大殿內梁架均以木雕裝飾;天井兩側行廊為坡頂式建築,在其屋面與牆壁交接處,有彩繪裝飾,題材為花木風景。
〖鄭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書畫留三絕;
文史添五略。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唐朝代書畫家鄭虞,詩書畫號「三絕」。下聯典出南宋史學家鄭樵,著《通志》二百卷,計二十略,其中五略舊史無。
三絕詩書畫;
一官歸去來。
——清·鄭燮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清代著名書畫家鄭燮。詩、畫、書號稱「三絕」,「揚州八怪」之一,後辭官歸里。
石井滿腔血;
瀛台寸草春。
——清·沈葆禎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沈葆禎題台灣省台南市鄭成功祠聯。「瀛台」,即台灣。
合族源流始;
同居發朝初。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浙江省浦縣鄭氏宗祠「鄭義門」同居碑亭聯。全聯典出鄭氏同居始於南宋建炎年間,歷二百六十餘年而不散,宋、元、明三朝都曾旌表為「孝義家」。元代至正年間,翰林學士月祿貼本到江浙,手書「一門尚義,九世同居」贈給鄭家,後立碑建亭。
滎陽綿世澤;
秋浦振家聲。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東至縣鶯山牌樓下村鄭氏宗祠聯。上聯典出鄭氏郡望。下聯典出本支鄭氏居住在秋浦河邊。
綸音榮鳳闕;
將業煥龍坡。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廣東省三水縣樂平鎮大旗頭村鄭氏宗祠聯。鄭氏宗祠是大旗頭村鄭氏始祖的祠堂,為三開間三進廳堂合院式建築。佔地面積542平方米,建築面積439平方米。20世紀80-90年代,後堂重新修繕過,顯得較新、較空盪,但也存在著一些對原來裝飾的破壞。
〖鄭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通德門聯閥閱;
尚書履響蓬萊。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西漢·鄭崇,哀帝時為尚書僕射。每曳革履進見,帝曰:「我識鄭尚書履聲。」下聯典指東漢·鄭玄。
養心莫善寡慾;
至樂無如讀書。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採用清·鄭燮自題聯
〖鄭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北戰南徵收寶島;
船來帆往下西洋。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鄭成功。下聯典指明·鄭和。
名高藝苑何由怪;
德感黃巾不入鄉。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鄭板橋。下聯典指東漢·鄭玄。
草隨愛日生書帶;
蘭及春風兆筆花。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鄭玄。下聯典指西漢·鄭崇。
威震西域封安遠;
學傳北海集大成。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西漢安遠侯鄭吉。下聯典出東漢著名學者鄭玄,其學說集漢代經學之大成,史稱「鄭學」。
三台道學傳千古;
六邑文章本一人。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史官不用春秋筆;
天子親書孝義家。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三朝旌表恩榮第;
九世同居孝義家。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孝友出張際之上;
文章接吳宋以來。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宋元明三朝賜命;
忠孝義百世流芳。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鄭姓宗祠八言通用聯〗
祈招誦歌,諫言忠直;
灞橋風雪,詩思清新。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周·鄭丹。下聯典出唐代詩人鄭繁。
〖鄭姓宗祠九言通用聯〗
孝而忠,政事無非德行;
義且節,巾幗亦是丈夫。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看根石柯,桐樹猶不朽;
撫膳鍾訓,鼓器豈空存。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昭代啟孫謨,經文緯武;
格言承祖訓,移孝作忠。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出通德之門,輝聯閥閱;
聽尚書之履,聲響蓬萊。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鄭玄。「閥閱」,古代仕宦人家門前的左、右柱,常用來榜貼功狀,後用來代指仕宦門第。下聯典指西漢大臣鄭崇,字子游,北海高密人。年輕時為郡文學史,後官丞相大車屬,哀帝時為尚書僕射,屢次上諫,多被採納。每次見哀帝時,總是穿著皮鞋,哀帝常笑著說:「我能聽出鄭尚書的腳步聲。」「蓬萊」,指唐代宮廷中有蓬萊宮,這里用來代指朝中宮殿。
孝義振家聲,江南第一;
鳳麟揮睿藻,朝右無雙。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昭代啟孫謨,經文緯武;
格言承祖訓,移孝作忠。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鄭姓宗祠十言通用聯〗
名列八忠,享累朝之血食;
才稱三絕,征御筆之親題。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翼子貽孫,濟濟居同九世;
規曾矩祖,綿綿義尚一門。
——黃天侖撰浙江省浦江縣「江南第一家」鄭義門[中庭]聯
〖鄭姓宗祠十一言通用聯〗
魯岱風高,千古鹿山同景仰;
潛溪泒衍,一環麟水足淵源。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祖宗識遠,知此青山獨可家;
詩禮恩深,宜其後世多佳士。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鄭姓宗祠十一言以上通用聯〗
諫草有千言,自信丹青能悟主;
歸囊只一拂,可知琴鶴亦妨人。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宋代進士鄭俠,曾以圖諫神宗,晚年歸里,自號一拂居士。
義風彌振,喜鼎食鍾鳴, 猶 是三朝舊緒;
祖澤連綿,看蛟騰鳳起,[亻宣]鷹奕葉新綸。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孝義首江南,允矣皇言,世世對物其弗替;
儉素為禮本,大哉聖訓,瞿瞿率履永無荒。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詡景運在南都,望重倫扉,制誥千言宣德主;
竄孤忠於西蜀,神歸故里,馨香百世企師傅。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派衍廣文之裔,文子文孫,克紹薪傳於此日;
家垂經學之遺,學詩學禮,無忘庭訓於當年。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浙江省台州鄭氏宗祠聯。上聯「廣文」,指唐代畫家鄭虔,曾官廣文館博士。下聯「經學」,指東漢經學家鄭興、鄭眾父子和鄭玄。鄭興,字少贛,河南省開封人,官太中大夫。研究《公羊傳》,又向劉歆學習,研究《左傳》及《周禮》。長於歷數,不信讖緯。鄭眾,字仲師,曾任給事中,官至大司農。繼承並傳揚父親鄭興的《左傳》學說,並研究《易》、《詩》,曾受詔作《春秋刪》。
著作富名山,憶當年鳳閣拜颺,言論都垂碧簡;
堂墓恢舊址,看此日麟溪締造,薦馨如對青蘿。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館辟廣文、門旌通德,詩禮紹前徽,聰聽祖考遺訓;
屏開大尉、履識尚書,簪纓綿世澤,思遺父母令名。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鄭玄。下聯典指西漢·鄭崇。
想當年文韜武略、叱詫風雲,威震南天垂史冊,鄭門歷代先人造福桑梓;
看今朝創業興邦、縱橫天下,揚名四海立新功,德蔭堂前晚輩服務中華。
——佚名撰廣東省三水縣樂平鎮大旗頭村鄭氏宗祠德蔭堂聯(近年新撰)
計漢祚東徙,垂二千年,外資閫寄、內托鼎司,磊落聚多英,文苑子孫皆國器;
溯潁水西來,經十餘郡,三戶庸氓、七品小官,善良熏厥里,德門家法仰人師。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安徽省桐城縣水圩村鄭氏宗祠聯。上聯「閫寄」,指西漢會稽人鄭吉,宣帝時任侍郎,屯田西域渠犁,攻破車師,官衛司馬。神爵年間,迎匈奴西部日逐王歸附漢朝,官西域都護,封安遠侯。閫寄,托以閫外(郭門以外)的事,即任以重要的軍職。「鼎司」,指唐代大臣鄭綮,字蘊武,滎陽人。進士出身,歷官監察御史、左司郎中,出任廬州剌史,回京任右散騎常侍,正直又敢於直諫,還常寫詩諷剌朝政。大順年間,由昭宗任為禮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當時,報導搔著頭說:「歇後鄭五(因排行第五,詩又多詼諧,故得此雅號)做宰相,可知時事到了什麼地步了!」鼎司,重臣之位。下聯「七品小官」,指清代書畫家、文學家鄭燮,字克柔,號板橋,江蘇省興化人。早年家貧,乾隆年間中進士,歷官范縣、濰縣知縣,因得罪豪紳而罷官,住揚州賣畫。擅長畫竹、蘭,風格勁峭;善書法,用隸體參入行楷,自稱「六分半書」;能詩文。為「揚州八怪」之一。
============================================================
附錄:【鄭姓典故、趣事】
〖一字之師〗
「一字之師」源於南宋計有功的《唐詩紀事》,亦見於宋陶兵的《五代史補》卷三。
相傳唐代詩人鄭谷的詩文寫得非常好,尤其《鷓鴣詩》寫得更是超群出眾。因此,人們稱他為「鄭鷓鴣」。他的朋友齊已是個和尚,也很喜歡寫詩著文。有一次,齊已帶了自己寫好的一首《早梅》詩前去請教鄭谷,當鄭谷看到「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的時候,總覺得有些不妥,經過仔細琢磨、反復推敲,改來改去還覺不形象,最後認為把「數枝」改為「一枝」更能體現出梅花的早開來。齊已聽了以後非常佩服鄭谷的匠心獨運,深深地向鄭谷表示謝意。當時寫詩作文的人,都佩服鄭谷把齊已的詩只改換了一個字,就使整首詩顯得確切生動,於是「人以鄭谷為一字師」。
後來,人們用「一字之師」指在一個字上能對自己有幫助的人,也泛指詩文的改正者。
-----------------------------------------------------------------
〖掩鼻〗
「掩鼻」這個典故出自於《韓非子·內儲說下》。
戰國時期,魏襄王送給楚懷王一位美人,楚懷王對她非常寵愛。楚王的夫人鄭袖非常嫉妒,但表面上並沒有表露出來,反而對這位美人大獻殷勤。凡是美人喜歡的服飾玩物,她都派人送去。美人喜歡的宮室卧具,她一概讓出。對這位美人細致入微勝過了楚王,楚王見了後,還不時地誇獎夫人鄭袖的賢德。其實鄭袖的目的是為了取得楚王的信任,好再設計陷害這位美人。
有一天,鄭袖對這位美人說:「君王非常喜歡你的美貌,可是不喜歡
『柒』 上官婉兒和武則天的故事
上官婉兒十四歲的時候,出落得妖冶艷麗,秀美輕盈,一顰一笑,自成風度,加上天生聰秀,過目成誦,文采過人,下筆千言。儀鳳二年,上官婉兒被武則天召見宮中,當場命題,讓其依題著文。上官婉兒文不加點,須臾而成,珠圓玉潤,調葉聲和,尤其她的書法秀媚,格仿簪花。武則天看後大悅,當即下令免其奴婢身分,讓其掌管宮中詔命。此後,武則天所下制誥,多出上官婉兒的手筆。
『捌』 求鄭氏輩分排列
1、福建泉州惠安:興隆知祖德顯達念君恩復回同一派攀舉陟龍門。
2、福建泉州安溪:煌觀先祖基尊顯受恩怡仰奉丹書賜芳聲遠代期。
3、重慶大足:永世長朝惜文興大國昌天才開周泰宗明萬代發。
4、湖北十堰:德建明興順道隆華日昌。
5、湖北廣水:文章華國申名遠忠厚傳家世代長。
6、四川涼山:贏征思虎國山經朝萬天永在成加顯首本後循環。
鄭氏名人:
1、鄭旦
鄭旦,春秋末期越國美人。出生於越國薴蘿村(今浙江省諸暨市薴蘿村),居浣紗溪東。美艷絕倫.
越王勾踐自吳歸越,卧薪嘗膽,誓滅吳國。鄭旦與西施同被選為進獻吳國的八個美人中的一員,在越教授以禮儀,習以歌舞,用以迷惑吳王夫差。鄭旦精通舞技,容貌堪比西施,與西施有「浣紗雙姝」之稱。
2、鄭國
鄭國,戰國時期韓國卓越的水利專家,韓國都城新鄭(今河南省新鄭)人。鄭國曾任韓國管理水利事務的水工(官名),參與過治理滎澤水患以及整修鴻溝之渠等水利工程。後來被韓王派去秦國修建水利工事,從而「疲秦」,而鄭國渠修建之後,關中成為天下糧倉,贏得了「天府之國」的美名。
雖然鄭國作為間諜不成功,但是作為一名卓越的水利專家,治理水患,改變了關中農業區的面貌,使八百里秦川成為富饒之鄉。鄭國渠和都江堰、靈渠並稱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玖』 一首贊美梅花的詩 還有聞一多寫的七子之歌
山園小梅 林和靖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黃金樽。
梅花絕句(之—)陸游
聞道梅花圻曉風, 雪堆遍滿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億, 一樹梅花一放翁。
梅花絕句(之二)陸游
幽谷那堪更北枝, 年年自分著花遲。
高標逸韻君知否, 正是層冰積雪時。
梅 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 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 ,唯有暗香來。
雪梅 宋·盧梅坡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梅花 唐·崔道融
數萼初含雪,孤標畫本難。
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
橫笛和愁聽,斜技依病看。
逆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
卜運算元·詠梅 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
早梅 張謂
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村旁傍溪橋。
不知進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
紅 梅 蘇軾
年年芳信負紅梅,
江畔垂垂又欲開。
珍重多情關伊令,
直和根撥送春來。
憶梅 李商隱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華。
寒梅最堪恨,長作去年花。
玉樓春·紅梅 李清照
紅酥肯放瓊苞碎,探著南枝開遍末?
不知醞藉幾多時,但見包藏無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悶損闌干愁不倚。
要來小看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
七子之歌
澳門
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離開你的襁褓太久了,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著我內心的靈魂。
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香港
我好比鳳閣階前守夜的黃豹,
母親呀,我身分雖微,地位險要。
如今獰惡的海獅撲在我身上,
啖著我的骨肉,咽著我的脂膏;
母親呀,我哭泣號啕,呼你不應。
母親呀,快讓我躲入你的懷抱!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台灣
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灣。
我胸中還氳氤著鄭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點染了我的家傳。
母親,酷炎的夏日要曬死我了;
賜我個號令,我還能背城一戰。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威海衛
再讓我看守著中華最古的海,
這邊岸上原有聖人的丘陵在。
母親,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將,
我有一座劉公島作我的盾牌。
快救我回來呀,時期已經到了。
我背後葬的盡是聖人的遺骸!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廣州灣
東海和匈州是我的一雙管鑰,
我是神州後門上的一把鐵鎖。
你為什麼把我借給一個盜賊?
母親呀,你千萬不該拋棄了我!
母親,讓我快回到你的膝前來,
我要緊緊地擁抱著你的腳踝。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九龍
我的胞兄香港在訴他的苦痛,
母親呀,可記得你的幼女九龍?
自從我下嫁給那鎮海的魔王,
我何曾有一天不在淚濤洶涌!
母親,我天天數著歸寧的吉日,
我只怕希望要變作一場空夢。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旅順,大連
我們是旅順,大連,孿生的兄弟。
我們的命運應該如何的比擬?
兩個強鄰將我來回的蹴蹋,
我們是暴徒腳下的兩團爛泥。
母親,歸期到了,快領我們回來。
你不知道兒們如何的想念你!
母親!我們要回來,母親!
『拾』 句似梅花花似句的詩句
謝尤延之提舉郎中自山間惠訪長句——句似梅花花似句
平仄:平 仄 平 平 平 仄 平
韻腳:上平十虞
拼音: jù|gōusì|shìméi huāhuā
句似梅花花似句釋義
【句】《唐韻》九遇切《集韻》《韻會》俱遇切,音屨。《玉篇》止也,言語章句也。《類篇》詞絕也。《詩·關雎疏》句古謂之言。秦漢以來,眾儒各為訓詁,乃有句稱。句必聯字,而言句者,局也。聮字分疆,所以局言者也。又僂句,地名,龜所出也。《左傳·昭二十五年》初,臧昭伯如晉,臧會竊其寶龜僂句。又《禮·樂記》句中鉤。《疏》謂大屈也。言音聲大屈曲,感動人心,如中當於鉤也。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廬人》句兵欲無彈。《注》句兵,戈戟屬。《釋文》句,俱具反。又音鉤。又《史記·叔孫通傳》臚句。《注》上傳語告下為臚,下告上為句。又高句驪,遼
【似】〔古文〕《唐韻》詳里切《集韻》《韻會》象齒切《正韻》詳子切,音巳。肖也。《爾雅·釋草》綸似綸,組似組,東海有之。帛似帛,布似布,華山有之。《疏》以其所似,名其草也。又嗣也。《詩·周頌》以似以續。又況也,奉也。《賈島詩》今日把似君,誰有不平事。又《正韻》相吏切,音寺。義同。又《韻補》葉養里切,音以。《詩·大雅》無曰余小子,召公是似。葉下祉。《賈誼·旱雲賦》運淸濁之澒洞兮,正重沓而起。嵬隆崇以崔巍兮,時彷佛而有似。
【梅花】的花。早春先葉開放,花瓣五片,有粉紅、白、紅等顏色。是有名的觀賞植物。《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一·子夜四時歌春歌六》:「杜鵑竹里鳴,梅花落滿道。」唐駱賓王《西行別東台詳正學士》詩:「上苑梅花早,御溝楊柳新。」楊朔《茶花賦》:「這是梅花,有紅梅、白梅、綠梅、還有硃砂梅,一樹一樹的,每一樹梅花都是一樹詩。」2.雪花名色的一種。因形似梅花,故稱。《水滸傳》第九三回:「這雪有數般名色:一片的是蜂兒,二片的是鵝毛,三片的是攢三,四片的是聚四,五片喚做梅花,六片喚做六齣。」3.指梅花紙帳。元謝宗可《紙帳》詩:「清懸四壁剡
【花】〔古文〕蘤《唐韻》《集韻》《正韻》呼瓜切,音嘩。《正字通》草木之葩也。《歐陽修·花品序》洛陽人稱花曰某花某花,稱牡丹則直曰花。又地名。《廣州志》南海縣有花田。又姓。唐有花驚定。《杜甫詩》成都猛將有花卿。《通志·氏族略》宋有尚書郞花尹。又《韻補》音訶。《棗據詩》延首觀神州,廻晴盻曲阿。芳林挺修榦,一歲再三花。《說文》本作華。榮也。從艸,鄭氏曰:,象華葉垂敷之形,虧象蔕萼也。《唐韻古音》按花字,自南北朝以上不見於書,晉以下書中閑用花字,或是後人攺易。唯《後漢書·李諧·述身賦》曰:樹先春而動色,草迎歲而發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