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木梅花樁
① 壯族的文化內涵概括
語言文字
壯語是中國的大語言之一,使用人口大約2000萬以上(包括布依語、岱-儂語)。壯語屬於台-加岱語系侗台語族(壯侗語族)台語支(壯傣語支),與泰國語、寮國語、傣族語、撣族語等語言有著十分密切的親緣關系,國外有學者將壯語稱為「北泰」語。壯語北部方言和布依語均屬於台語支北部組,壯語南部方言和越南的岱-儂語都屬於台語支中部組。另外,泰語、老語、傣語、撣語等組成了台語支西南組。
壯語在壯族聚居的鄉村地區和部分城鎮仍普遍使用,但壯文由於種種原因至今沒有普及;現在散居於部分縣城和城市的部分壯族人改以漢語為日常語文,不過城鎮壯族在壯族總人口當中比例不大,總體上以壯語為母語的壯族人仍然占壯族人口的九成以上。同時,越來越多的壯族年輕人學會了熟練使用漢語文,成為壯漢雙語人口。人民幣上印有用壯語文字書寫的銀行名稱和面額。
編輯本段
壯醫葯
壯醫葯於先秦時期開始草創萌芽,經過漢魏六朝的發展,約略於唐宋之際,已大抵形成了草葯內服、外洗、薰蒸、敷貼、佩葯、骨刮、角療、灸法、挑針、金針等10多種內涵的壯醫多層次結構,並逐步具有理論的雛型。
編輯本段
壯錦
中國壯族傳統手工織錦。據傳約起源於宋代。以棉、麻線作地經、地緯平紋交織,用粗而無拈的真絲作彩緯織入起花,在織物正反面形成對稱花紋,並將地組織完全覆蓋,增加織物厚度。其色彩對比強烈,紋樣多為菱形幾何圖案,結構嚴謹而富於變化,具有濃艷粗獷的藝術風格。用於製做衣裙、巾被、背包、檯布等。主要產地分布於廣西靖西、忻城、賓陽等縣。傳統沿用的紋樣主要有二龍戲珠、回紋、水紋、雲紋、花卉、動物等20多種,近年來又出現了「桂林山水」、「民族大團結」等80多種新圖案,富有民族風格。
壯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壯族古代叫俚族、僚族、俍族和土族,從宋代起,才改稱為僮,現在又改稱為壯。
壯錦
壯族有很古老的歷史,世世代代居住在中國西南部的廣西、雲南、貴州和湖南部分地區。壯錦又稱「僮錦」、「絨花被」,較厚實。被譽為中國四大名錦之一的壯錦是廣西民族文化瑰寶,這種利用棉線或絲線編織而成的精美工藝品,圖案生動,結構嚴謹,色彩斑斕,充滿熱烈、開朗的民族格調,體現了壯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廣西通志》載:「壯錦各州縣出,壯人愛彩,凡衣裙巾被之屬莫不取五色絨,雜以織布為花鳥狀,遠觀頗工巧炫麗,近視而粗,壯人貴之。」
壯錦是在裝有支撐系統、傳動裝置、分綜裝置和提花裝置的手工織機上,以棉紗為經,以各種彩色絲絨為緯,採用通經斷緯的方法巧妙交織而成的藝術品。
編輯本段
壯拳
壯拳,廣西地方拳,流傳於廣西壯族自治區。
套路共三十五套,其套路短小,內容精煉。結構嚴謹,動作朴實,拳剛勢烈,下盤穩健,多短打,擅標掌,跳躍腿法少,進退以四門為徑,常伴有壯語發聲,借聲助力,以氣催力。練功方法多採用站樁,打沙包,樹樁。「插芭蕉」,「抓石抹手」,「走梅花樁」,「七步鐵線基本樁功」等功法。
編輯本段
音樂藝術
壯族民歌
壯族民歌特別發達。壯族人無論男女,從四五歲的童年時代就開始學唱山歌,父教子,母教女,形成幼年學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傳幫帶習俗。在農村,無論下地種田,上山砍柴,婚喪嫁娶,逢年過節或青年男女間的社交戀愛等,都用山歌來表達情意。有些地方甚至家庭成員之間的對話、吵架有時也以歌代言。唱歌幾乎成為壯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人人能歌,個個會唱。因此,廣闊的壯鄉,素有「歌海」的美譽。被詩人稱為「鋪滿琴鍵的土地」.歷史上,還涌現出不少像劉三姐、黃三弟這樣被稱為「歌仙」、「歌王」的著名歌手。
壯族民歌,就形式分,有勒腳歌、排歌、散歌等。排歌為壯族詩歌的自由體,每詩只詠一事,有時長達
300多行。長篇敘事詩比較著名的有《布伯》、《布洛陀》、《嘹歌》、《馬骨胡之歌》、《六丘和達七》、《莫一大王》等。其中以《嘹歌》的表現形式較為特別。它不是以敘事方式講述完整的故事,而是以封建領主的兼並戰亂作為背景,通過抒情的對唱表現一對男女青年悲歡離合的感情。四句一組,相互問答,拆開來是獨立的抒情詩,連綴起來又是一首有頭有尾的故事詩。
壯族民歌浩如煙海,種類繁多,從內容和形式來看,主要有古歌、敘事長歌、生活歌、勞動歌、時政歌、儀式歌、情歌、童謠等。壯鄉民歌多,但傳唱之時都要遵守約定俗成的禮儀規范,不能瞎唱亂唱。特別是時政歌、儀式歌和情歌,在什麼場合唱是有規矩的。比如情歌,在野歌圩里可以盡情地唱,而在家裡,在父母面前,在夜歌圩里就不能唱。儀式歌中,祭祀唱什麼,婚嫁唱什麼,喪禮唱什麼,都是絕對不能顛倒亂來的。連迎接不同的客人也有不同的迎客歌。
歌圩
壯族歌圩
在壯語中,歌圩有出田垌之歌﹑山岩洞之歌﹑坡圩﹑垌市等等名稱。 多在農閑或春節、中秋等節日於山林坡地舉行。屆時,男女老少盛裝赴會,少者數百人,多者上萬人。通常以青年男女對唱山歌為主。還舉行拋綉球、碰彩蛋、放花炮等文娛活動。
歌圩是壯族古老的風俗習慣,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和悠久的歷史。據說,唐朝時已經有了歌圩。如《廣東新語》卷八中載:「新興女子有劉三妹者,相傳為始造歌之人,生唐中宗(684~709)年間,年十二,淹通經史,善為歌,千里內聞歌名而來者……嘗與白鶴鄉少年登山而歌,粵民及瑤﹑僮諸種人圍而觀之,男女數十百層,咸以為仙,七日夜歌聲不絕,俱化為石。」宋代《太平寰宇記》卷之百六十三中談到竇州信宜縣及昭州平樂縣一帶風俗時載:「谷熟時里閈同取,戌日為臘,男女盛服,推髻徒跣,聚會作歌。」
歌圩一般在節日時舉行,如:春節﹑三月三﹑中元節﹑中秋節等,也有臨時形成的歌圩。歌圩的規模有大有小,大歌圩有上萬人,小歌圩也有數百人。一次大的歌圩往往延續兩三天,白天唱為日歌圩,一般在村外山坡上或田野間舉行;晚上唱為夜歌圩,在村中舉行。每當歌圩來臨,壯族男女青年便著盛裝,帶上禮物,從四面八方向歌場集中,物色歌友。中午時分或夜幕降臨之際便形成對歌高潮,主要是男女互相對歌。有集體對歌,也有二人對歌。對歌內容非常廣泛,包括天文地理﹑歷史政治﹑生產生活各個方面,有情歌﹑苦歌﹑古歌﹑農事歌﹑花歌﹑盤歌等等。
歌圩是壯族人民進行文化娛樂活動的場所,也是未婚青年唱情說愛的地方。歌圩上唱的歌大都是生活語言的高度提煉,具有生動﹑純朴﹑深刻的特點,歌詞有韻,能唱,易記,賦﹑比﹑興的藝術手法經常交替運用。未婚青年在歌圩上自由地選擇心愛的伴侶,唱得情投意合的時候,便互相拋綉球(有些地區則互碰熟紅蛋)或贈禮物,從而建立愛情。
平果嘹歌
用「嘹嘹」襯詞來唱的「嘹歌類」山歌(也叫歡嘹),「流傳的地區較廣,以平果為中心,上到右江上游田東、田陽、百色等縣,下到武鳴縣,而紅水河流域的馬山、巴馬也有傳唱」(《壯族通史》語)。
「嘹歌是右江中游平果縣流行的一種歌體的名稱。包括三個內容:一為《日歌》,二為《夜歌》,三為《散歌》」(《壯族通史》語)。
七十二巫調音樂
凌雲壯族的七十二巫調音樂以單人獨立演唱為主,最初只有幾個音階,唱法簡單,
唱詞多以壯話敘述為主,寄託哀思和祈禱。在不斷的融合發展中,七十二巫調音樂變得越來越復雜、動聽,終於形成七十二調,並用凌雲七十二個人文和自然景點的名稱命名,各調有的優美柔和,有的激憤昂揚,有的悲切痛心;在內容上也越來越娛樂性和積極向上。
據專家考證,早在3000多年前,壯族先民就在凌雲這片土地上刀耕火種、繁衍生息。在大自然面前,壯族先民顯得渺小無力,男人們上山耕種和打獵往往一去不回,疾病和天災也經常奪去人們的生命。壯族婦女為寄託哀思、緩解悲痛、避免災難、抒發理想,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逐漸形成了壯族七十二巫調音樂。
七十二巫調音樂器具主要有兩大類,靜物器具有絨扇、麒麟、鳳凰、香包,響物器具有鈴鐺、銅珠、茭。演唱時以鈴聲和腳踏聲為主要配樂,左手拿一把銅鈴扇子,右手拿一張配有銅鈴的紅手帕,歌聲、鈴聲、腳踏聲同起同落。在轉調時不斷體現出不同風格和個性,柔、凶、散板鮮明,尤其是柔板像清流的溪水又像慢飄的雲霧,體現著大自然的美妙靈動。
七十二巫調音樂具有現代科學無法解釋的神秘色彩,例如壯族女巫燒香設壇、唱巫歌、做法事,能在一種恍惚的狀態下變化各種口音和語言,一問一答,與死者交談,讓生者了解到死者在陰間的情況。
編輯本段
舞蹈
壯族舞蹈源於對狩獵的模仿,但它常與巫師酬神的活動密切聯系。巫師敬神總是邊跳邊唱,樂神消災祈福。最早記錄,壯族舞蹈的花山壁畫實際是當時壯族先民對蛙神的頌歌。這種舞姿的形狀是兩臂張開彎肘上舉,兩腿蹲成弓步,動作粗獷有力,賦有特色,被稱為蛙形舞姿。魏晉時代,僚人祭鬼神時,跳鬼鼓舞。宋代桂林及桂北民間有儺隊,戴假面具跳酬神舞。巫舞一直流傳到1949年前,分為師公舞和巫覡舞,是迷信活動的一部分。師公舞戴鬼臉殼,每個神一個,多達30多個,且每個神有不同的動作和唱詞。巫覡舞是巫婆裝神弄鬼時跳的,手舞足蹈,作神附身之狀。與酬神有關的舞蹈還有其他,如銅鼓舞、春牛舞、賀新年舞等。
壯族民間其它舞蹈,多模仿勞動動作。據統計,表現勞動和愛情生活的舞蹈多達幾十種。著名的有舂堂舞、扁擔舞、蜂鼓舞、採茶舞、戽斗舞、綉球舞、撈蝦舞、桃葉舞、斑鳩舞等。
火貓舞
子收割後的顆粒歸倉、稻穀不發生霉爛和不被可惡的老鼠偷吃,是農家豐收後最擔心的事情。貓是老鼠的天敵,為了保證糧倉中的稻穀安然無恙,集聚在廣西梧州地區的壯家便要舉行獨特的祭祀儀式《火貓舞》,來求助貓神為人們消滅鼠類、扞衛豐收果實。
火貓舞
屆時,扮演眾「貓咪」的20來個青年男女,身著顏色鮮艷、飾有層層流蘇似花貓毛皮的衣裙,頭戴用稻草紮成的頭箍和延長下來、垂於身後,形如貓尾的長稻草辮子,並在「從頭到尾」的稻草辮子上,插上根根「燃香」,每人的前額上方再縛上一張事先繪制好的面具「大貓頭」。
在眾貓咪隊伍前方,由一位頭插銀釵、身披花團錦簇、下墜流蘇綉花披肩的女子率隊、後隨兩名手提書寫祈求吉祥語句六角宮燈的妙齡少女和三名吹羊角喇叭的男子共同組成祭祀行列前導,在一旁鑼鼓樂隊輕快、富有節奏感的敲擊和曲調悠揚的號角聲中,沉浸在香煙縹緲中的眾貓咪在仙女般的前導女子帶領下,款款步入表演場地
。
貓咪們開始表演了,它們在不斷變換著各種隊形的過程中,模擬貓咪行走跳躍、撲捉活食、伸腰聳背、舔毛搔癢、相互嬉戲等多種姿態
,真令人有猶如進入「貓王國」之感。
接下來,眾貓咪又模仿著人類祭祀神靈之態,在背後插滿燃香的點點豆光和煙霧繚繞下,雙手抱拳頻頻作揖祭拜,請求天界的大貓神下凡,為民根除鼠害。
在眾貓咪圍成圓圈翩躚起舞以娛樂貓神之際,一隻由兩人裝扮,前者雙手舉黑白花紋「貓頭」、後者扮「貓身」、「貓尾」身披純黑色「貓皮」的肥碩大貓登場了。它忽而閑庭信步地觀察著四方,忽而攀枝上樹爬上豎立在圓圈中的一根高稈,向遠方瞭望搜尋著大小鼠精們的隱藏地。隨後躍下樹來在一旁悄聲閉氣地等待著大小鼠精的出現。
這時,眾貓咪開始表演起模擬人們豐收後進行最後一道工序
-
收糧入倉的舞蹈。就在為獲得豐收而充滿歡欣進行舞蹈的同時,一隻頭頂尖嘴「鼠頭」身披灰色「鼠皮」的大老鼠精,以四處窺視、鬼頭鬼腦、悄手悄腳的誇張舞姿進入屯糧的場院後,看到座座糧倉放置於靜寂的場院內無人看管,便手舞足蹈樂不可支地准備立即開始破倉盜糧。就在大鼠精得意忘形時,隱蔽在一旁的大貓神伴著一聲大吼躥了出來。本企圖負隅頑抗的大鼠精,一看來勢兇猛的碩大貓神,求饒不成便立刻倉皇逃竄,企圖能逃出天敵貓神的利爪,求得活命。
令人倍感親切和充滿美好希望的《火貓舞》,最後結束在人們的盡情歡呼,眾貓咪的跳躍旋舞,以感謝貓神為民消滅鼠精,慶賀豐收成果不再被掠奪的高潮中。
扁擔舞
扁擔舞
扁擔舞,其名又稱打扁擔,流行於廣西都安、馬山、東蘭、南丹等縣。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元宵節期間舉行表演,場地是在村前的曬谷場上。表演者有四人、六人、十人、二十人不等,均取雙數,多是婦女。出場表演時,舞者手持扁擔,相向而立,圍著一條長一丈多、寬一尺的木槽或板凳,大家口喊呼,於是上下左右相互打擊,邊打邊唱邊舞,模擬農事活動中的耙田、插秧、戽水、收割、打穀、舂米等姿勢動作。舞者時而雙人對打,時而四人交叉對打,時而多人連打;有站、蹲、弓步、轉身打等,輕重、強弱、快慢錯落有致,動作優美自然,整個舞蹈優美清新。1955年,此舞被選參加全國群眾業余歌舞觀摩大會表演,獲優秀獎。扁擔舞,至今仍為壯族人民喜愛,表演娛樂。
撈蝦舞
其舞流行於廣西德保縣一帶。它形象地描繪了壯族女青年在明媚的春光下,到小河去撈蝦,遇上幾個男青年在河邊釣魚的情景。表演的動作是撈、扒;演出的方式是:兩個男青年手拿釣魚竿,背著魚簍,在河邊釣魚。不多時,來了四個女青年,她們手拿撈絞,腰系魚籃,下河撈魚蝦。男的向女的打招呼,唱山歌;女的亦唱山歌回答。在男女一問一答的嘹亮的歌聲中,男女雙方翩翩起舞,隊形變化三次,對唱三次,場面悠然熱烈。唱的歌,其詞多是談情說愛,喜獲魚蝦豐收。此舞至今仍在民間流傳。
紙馬舞
紙馬舞又名跳紙馬,是流傳於文山、馬關、硯山等地的壯族祭招性喪葬舞蹈。在文山縣,又主要流行於攀枝花下寨、水車寨、新平壩、高末一帶的壯族土支系居住區。
紙馬舞
紙馬是用竹篾紮成馬的形狀,再以紙裱糊繪制而成。紙馬有頭有眼有耳有嘴有身有尾卻無腳。舞前,舞者從紙馬的腹部空心處鑽入,把紙馬套在腰間,雙手提著紙馬的腰作舞。參加舞蹈者,多為8名成年婦女。其中,舞紙馬者兩人,舞大刀者兩人,舞小刀、舞鬼面具、舞手巾、舞獅子者各一人。舞時,以單腳起跳,雙腳落地為基本動作。每當左腳起跳時,右腳向左前方側跨步,右腳起跳時,左腳向右前方側跨步。跳到第三拍子時,跨步的掌還要在地上點兩下。在繞場跳動時,戴鬼面具的舞者應與前後的舞者互相照應,起跳的左右腳和步伐都必須一致。舞蹈中,馬對馬,獅子對手巾,鬼面對小刀、大刀對大刀,作互相拚鬥動作。舞紙馬者,還要依從步法、節奏、有節拍地左右搖動馬頭,讓兩「馬」作互相咬、踢、廝斗。舞場上馬鈴叮當響,灰塵四處揚,真如在戰場上打鬥一樣。
銅鼓舞
銅鼓舞是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壯族、彝族民眾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古老舞種之一,分布於廣南、麻栗坡、富寧、西疇、馬關、邱北等縣的壯、彝村寨,而以廣南縣壯族、彝族和麻栗坡縣新寨鄉和富寧縣木央鄉幾個彝族白倮支系的銅鼓舞最具代表性。銅鼓舞屬族群性的集體舞蹈。舞者圍成圓圈,踏著鼓聲節奏沿逆時針方向起舞,跳完一組舞蹈動作再跳另一組,內容都是壯族、彝族農耕生產生活的反映。廣南那灑鎮馬貴村壯族的銅鼓舞完整保留了十二套舞蹈動作,反映著一年四季十二個月不同的生產內容。麻栗坡、富寧等幾個村寨中的銅鼓舞,主要用於祈雨、求豐收和老人喪葬等民俗活動。壯族、彝族的銅鼓舞流傳普遍,動作古樸,舞蹈語匯非常豐富。壯族銅鼓舞表演時,一人敲銅鼓,另一人以木盒輔助形成共鳴滑音,這在其他音樂演奏中是找不到的。彝族的銅鼓演奏則是一種專門技巧,一人用公、母兩面銅鼓可演奏十二種音調組合,簡稱十二調。據稱公鼓代表太陽,母鼓代表月亮,十二調代表一年十二個月,因此彝族的銅鼓舞還包含著本地民族的歷法文化內容,積淀著壯、彝先民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維系民族生存發展等多方面的歷史文化內涵,具有鮮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和重要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翡翠舞
壯族的翡翠舞是用竹片或鐵絲結成翡翠鳥骨架,再用綠色毛線裝飾形似翡翠鳥,表演該鳥平時的生活活動的舞蹈。據老藝人說,200多年前,由於統治階級內部發生內訌,造成兵戰連年,加上旱澇災害接踵而來,致使勞動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這時,一種祈求安寧、自由生活的願望成了壯族人民的強烈願望。但是,壯族人民是一個具有驚人聰明才智的民族,他們明知這一願望在封建統治下,是不可能實現的。然而追求心靈上的自慰與精神上的自娛,並通過其他形式反映出來是可行的。於是民間藝人在勞動生產與生活中,發覺了一種禽鳥動物一翡翠鳥。不但羽毛色彩鮮艷,美麗無比;且性格溫馴、善良、不欺異性、勤勞自食,恰與本民族的屬性相合;便摸擬翡翠鳥活潑、靈巧的動作特徵:它的美麗形態,它的勤勞自食,嚮往自由、美好的信念。藉以體現壯族人民的勤勞、正直、善良的民族特徵,激發壯族人民追求美滿幸福生活的強烈慾望。
師公戲
壯族「師公舞」是流傳於廣西武鳴、邕寧、都安、欽州等縣的一種屬梅山教派的祭祀舞蹈。它歷史悠久舞蹈語匯比較豐富,民族特色濃郁,是壯族民間舞蹈的重要組成部分。
編輯本段
樂器
蜂器
蜂鼓是流傳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細腰鼓,因鼓身形似蜂腰而得名,又以橫置胸前演奏而有「橫鼓」之稱。其式樣和演奏方法與朝鮮族長鼓相似,兩者同出一源。
蜂鼓在古代不僅叫作「仗鼓」,還有「拍鼓」、「正鼓」,在北魏流行一時,因而又有「魏鼓」之稱。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馬骨胡
馬骨胡
馬骨胡在壯語中稱「冉督」、「冉列」。「冉」為胡琴統稱,督,為骨頭,意即用馬、騾、牛的骨頭製成的胡琴。故通常稱之為馬骨胡或骨胡。壯語又稱「冉列」、「冉森」。「列」、「森」兼有體積小、發音高而尖之意。「冉列」又是由傳說中一對青年男女的名字所組成。形制與奚琴類型的樂器相似,音色清脆明亮、悅耳動聽,常用於獨奏、器樂合奏或為民間歌曲、說唱音樂、壯劇和布依戲等戲劇伴奏。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隆林、西林、田林、百色、樂業、凌雲等桂西百色地區,貴州省興義、安龍、貞豐、冊亨、望謨等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等地。
琴筒原用一段、現用多塊馬、騾或牛大腿骨拼粘製成,長10-12、直徑5厘米,呈橢圓形,前口蒙蛇皮、魚皮或蛙皮,後敞口。琴桿紅木或紅椿木製,上粗下細,長46-60厘米,頂端雕馬頭為飾。置二軸,原黃(一種鹿)角制,現用紅木製。張二條鋼絲弦。定弦d1、a1,音域d1-e3,兩個多八度。
演奏時,琴筒置於腿上,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執馬尾弓在兩弦間拉奏。音色近似京胡並較之柔美。常用技法有前挫弓、後挫弓、小跳弓、頓弓、打音、倚音、滑音等。用於獨奏、八音樂隊合奏、莫倫說唱和壯劇伴奏。是八音樂隊的主奏樂器,在壯劇樂隊中也居領奏地位。
琤尼
琤尼是壯族拉弦樂器。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蘭、鳳山、巴馬等地。「琤」為壯語「七」的語音,「尼」是壯族民間對樂器的統稱。也稱「壯族七弦琴」或「瓦琴」。明初已在廣西西部流行,至今已有600年歷史。
琤尼形制古樸,由共鳴箱、岳山、弦軸、琴柱、琴弦和琴弓等部分構成(圖)。共鳴箱即為琴身,呈卧式半圓形中空體,它由面板和底板膠合而成。面板為半圓的拱形,用桐木製作,多使用當地所產的泡桐木,將一整段原木從中破為兩半,以半邊原木掏空內腔,雕鑿成半管狀的圓槽,凸面刨光成為半圓形的琴面,面板厚0.7厘米~1厘米。底面平直,多使用松木、杉木薄板製作,板厚0.5厘米~0.8厘米,底板上開有一個圓形小孔和一個彎月形大孔,兩孔相對。面板和底板膠合後,兩端通透,不設音窗。琴箱長60厘米~70厘米、底寬16厘米~17厘米、中高7厘米~9
.5厘米。在距琴面兩端5.5厘米~8厘米處,分別設有岳山(弦枕)支弦,岳山用硬木製作,呈半圓形條狀,底部與面板相接,岳山高1.3厘米~1.5厘米、底寬1.4厘米~1.6厘米。在琴首與岳山之間,等距豎向排列七個弦軸,弦軸使用柚木等質地較硬、紋理細密的木材製成,當地多用壯語稱作「肥外」的木料製作,軸體為圓錐形,軸柄多呈球狀。琴尾的岳山外側,開有七個圓形弦孔,供琴弦穿過而用。琴柱也稱琴馬,用壯語稱作「卜柚」的木料製作,也可用李子木、核桃木或牛角製作,外形呈秦漢古幣狀或人字形,柱的上端開有小孔,琴弦穿過其孔並支弦於琴面上,七個琴柱在面板中部斜向排列。張七條琴弦,最早使用棕絲或馬尾搓成,後用羊的腸衣弦,現在使用絲弦或鋼絲弦。琴弦一端纏於弦軸上,另一端穿過弦孔,縛弦於弦孔內側的小木棍上,或弦頭在孔內側打結,也有直接在琴尾岳山上鑽孔系弦的。琴弓用竹片或細竹作弓桿,系以馬尾為弓毛,弓桿長50厘米。
壯族三弦
壯族三弦,是壯族彈撥弦鳴樂器。形制與漢族、拉祜族小三弦相仿,音色脆亮,主要用於壯族八音合奏或為壯劇及說唱伴奏,深受壯族人民喜愛。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隆林、西林、田林、樂業、凌雲、百色、田陽、田東、德保、靖西等桂西和桂南各地。
天琴
天琴,是壯族支系偏人的彈撥弦鳴樂器。偏語稱鼎叮。由樂器發聲諧音而得名。歷史悠久,形制獨特,音色圓潤明亮,常用於獨奏或為歌、舞伴奏,深受偏人喜愛。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各族自治縣、寧明和龍州等地。至今已經有上千年歷史。
二百年前已在壯族支系偏人中流傳。原為天婆(巫婆)為人禳災治病時所用,後來,這種巫術性質的彈琴歌舞演變為群眾性的娛樂活動,但仍稱唱天、彈天、跳天。所用樂器便稱天琴。傳統天琴長約120厘米。琴桿木製,雕龍紋。琴頭雕成鳳形、帥印、太陽或月亮形,左右各置一木製弦軸。琴筒用葫蘆或麻竹筒制。呈半球狀,厚10厘米,前11膠麻竹殼或薄桐木板,面徑11厘米,後端鏤刻花紋為音窗。竹製琴碼,張絲弦。琴體各部可拆裝組合,便於攜帶。現代天琴,琴桿長90厘米、呈半圓柱狀,桿身無飾。琴頭平頂,琴筒天麻竹或鐵制,圓形,直徑10厘米,蒙蛇蟒皮,張絲弦或尼龍弦。定弦c1、g或d1、g.裡弦定高音,外弦定低音。音域g-g3。
編輯本段
壯劇
壯劇又叫「壯戲」,是在壯族民間文學、歌舞和說唱技藝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舊時壯族自稱「布托」,意即「土著者」、「本地人」,把壯戲稱為「昌托」即「土戲」,以別於漢族劇
壯劇
由於地域環境、方言土語、音樂唱腔、表演風格及伴奏樂器的差異,壯劇產生了廣西的北路壯劇、南路壯劇、壯族師公戲(又稱壯師劇)以及雲南的富寧壯劇、廣南壯劇等分支。其中廣西北路壯劇流行於使用壯語北部方言的地區,以馬骨胡、葫蘆胡、月琴等為伴奏樂器,唱腔主要包括正調、平調、卜牙調、毛茶調、罵板、恨板、哭調、哀調等,部分角色有特定唱腔,劇目有《卜牙》、《文龍與肖尼》、《劉二打番鬼》等;廣西南路壯劇包括壯族提線木偶戲和馬隘壯戲,流行於使用壯語南部方言的地區,以清胡、厚胡、小三弦等為伴奏樂器,唱腔主要包括平板、嘆調、採花、喜調、快喜調、高腔、哭調、寒調、詩調等,行腔時採用幫腔形式,劇目有《寶葫蘆》、《百鳥衣》等;壯族師公戲脫胎於壯族民間師公教的祭祀娛神歌舞,流傳於廣西河池、柳州、百色等地,表演初時著紅衣戴木面具,後改為化裝著戲服,以蜂鼓、鑼、鈸和無膜笛伴奏,劇目有《莫一大王》、《白馬姑娘》等;流行於雲南的富寧壯劇及廣南壯劇受漢族地方戲曲影響較大,另有特點。
壯劇植根於民族生活土壤之中,是壯族人民創造的歷史悠久、獨具特色的劇種,是東南亞地區的民族文化交流的橋梁。
② 景觀中,湖中的這個是叫什麼名字有什麼用這個應該從古代就有了,可能是照明用的
三潭印月的由來,民間流傳著一個傳說:三個塔是一隻大香爐的三隻腳,這只大香爐倒扣著一條害人的黑魚精,香爐的三隻腳伸出水面就成了三個塔。
傳說多少帶有些神話色彩,我們在地方誌上找到了一些答案。史料記載,在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老市長蘇東坡疏浚湖堤,在西湖裡建了三座石塔,為了防止湖泥淤積,規定在三塔之內的湖面上不允許種菱。不過,當時的三潭,並非我們今天看到的三潭。
「現在的三潭是明朝的遺址。」西湖風景名勝區湖濱管理處文物科的陳科長說,明朝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當時的錢塘縣令聶心湯,用湖中的淤泥在小瀛洲附近修建堤壩,做放生池用,一直修了13年才修好,此後又在放生池外造了3座小石塔,到清朝時又經過修繕,才成了現在的「三潭」。
大家現在看到的三潭,只是上半部分,隱藏在水下的部分卻不為人所知。陳科長說,石塔下面還有松木樁、小石塊等,「這些可都是明朝萬曆年間的『文物』。」
古代造橋時,打松樁是必不可少的。所謂的打松樁,就是把松木一根一根打下水裡,十幾根松木組成一個梅花樁,橋墩就造在松樁上面。之所以選用松木,是因為松木具有耐濕的特性,古話有「干千年,濕萬年,不幹不濕放半年。」
石塔的修建也是這個原理,為了得到牢固的基礎,先把十幾根5米長的松木打入湖底,形成一個梅花樁;為了讓木樁更牢固,每根松木之間都投入石塊等填充物;然後再在松樁上面修建平整的石板,把石塔一層一層蓋上去。為了更好地保護三塔,這些年來,湖濱管理處又在石塔接近水面的地方加裝了鐵制護欄。
根據文獻記載,三個石塔呈等邊三角形分布,每個石塔之間的距離都是62米。現在,湖濱管理處每年分階段都會對石塔進行監測保護,得出的數據跟文獻記載一致。曾是西湖申遺專家組成員的林正秋教授說,關於明萬曆年間修建三塔的史料上,並沒有特意提到三塔之間為何修造為62米的等邊三角形,具體原因只能靠後人去推測揣摩。
陳科長推測,當時修建石塔就作為一種佛教景觀,等高等邊的構造顯然符合中國人的審美。
③ 樁怎麼組詞
樁的組詞:樹樁、木樁、打樁、橋樁、界樁、馬樁
一、樁的拼音:zhuāng
二、樁的釋義:
1、一頭插入地里的木棍或石柱。
2、量詞,指事件。
三、樁的部首:木
四、漢字結構:左右結構
五、造字法:形聲
六、相關片語:
樹樁、木樁、打樁、橋樁、界樁
(3)松木梅花樁擴展閱讀
一、漢字筆順:橫、豎、撇、點、點、橫、撇、橫、豎、橫
二、片語釋義:
1、星樁[ xīng zhuāng ]
密布的木樁。
2、木樁[ mù zhuāng ]
樁或柱,尤指修籬笆所用的樁或柱。
3、頂樁[ dǐng zhuāng ]
上端支承建築物的木樁。
4、馬樁[ mǎ zhuāng ]
拴馬的木樁。
5、橋樁[ qiáo zhuāng ]
支撐橋身的柱子。
④ 詹天佑修鐵路的社會背景
當時從天津到山海關的津榆鐵路修到灤河,要造一座橫跨灤河的鐵路橋。灤河河床泥沙很深,又遇到水漲急流。鐵橋開始由號稱世界第一流的英國工程師擔任設計,但失敗了;後來請日本工程師衽實行包工,也不頂用,最後讓德國工程師出馬,不久也敗下陣來。詹天佑要求由中國人自己來搞,負責工程的英國人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得同意詹天佑來試試。
詹天佑是一個認真踏實的人,他分析總結了三個外國工程師失敗的原因後,身著工作衣與工人一起實地調查,(P116)密測量。夜晚,借著幽暗的油燈,又仔細研究灤河河床的地質構造,反復分析比較,最後才確定橋墩的位置,並且大膽決定採用新方法——「壓氣沉箱法」來進行橋墩的施工。詹天佑果然成功了灤河大橋建成了。這件事震驚了世界:一個中國工程師居然解決了三個外國工程師無法完成的大難題。
灤河鐵路大橋
唐向榮
在京哈鐵路經過的灤河上巍然屹立著一座鐵路橋,這就是l00多年前中國著名工程師詹天佑主持修建的灤河鐵路大橋。這座橋的價值,不僅在於它把控扼關內外咽喉要道的天險變成了通途,更在於它是近代史上中華民族在科學技術領域里揚眉吐氣,一展雄姿的實證。
光緒十七年(1891年),「奉旨開辦關西鐵路」,西起古冶,東至山海關,由北洋大臣李鴻章奏派周蘭亭(記名提督)、李樹棠(候補道員)總攬築路事務,禮聘英國專家「金達為總工程司,李吉士、狄連德、穆和德為副工程司。」穿越灤河的鐵路大橋工程是尚無先例的
難點,金達特請英國的橋梁專家喀克斯承建。橋址選在榆山和武山南麓,下距出海口50多公里,水勢甚大。當時灤河上游既沒有水庫,也沒有引灤人津、引灤人唐的分流工程,河而平槽,洶涌澎湃,史稱「河寬溜急」。加上河底淤沙極深,當時連打樁築墩這一關也沒有闖過去,不得已宣告失敗。喀克斯轉而求助於日本工程師,重新起造,依然是「屢築屢坍」。喀克斯無奈又包給一位著名德國工程專家。此人性情強悍,躊躇滿志。他特從山東膠州灣請來一批德國「機匠」,聲稱將使用最先進的「空氣打樁法」築成橋墩,但終因水勢太猛,根本無法作業。德國人急了眼,為了減低水勢,不顧後果,果然炸掉了灤河西岸的「獨石山」。
獨石山是正對,「水溜」的一塊巨石,高十幾丈。從』上游飛來的急流撞在獨石山上,立即轟然激返,折向東南,所以灤河身一直在靠近昌黎一側。德國人將它炸毀之後,急流不再東折,而是緊靠州城西岸啃咬,幾萬畝良田陸續塌陷。至今河身已由城東十里之外展寬至緊靠州城東門了。德國人仍然無法立樁,遂告無奈。
1892年,由金達授意,讓喀克斯找到詹天佑,以便轉嫁難題。當時詹天佑年方32歲,駐灤河以東盧龍縣石門鎮,任分段鐵路工程師。他雖然留學美國耶魯大學,已經回國10多年,但在建橋史上,他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詹天佑認真勘察了現場,找出了外國人的多處失誤,重選橋址,引進「壓氣沉箱法」。而且,「就地取材」僱用了那些被德國專家拋棄在灤州的德國「機匠」。一直下挖『26米,才淘盡流沙,現出花崗岩基址,從而築起橋墩。史載:詹天佑「置備下水器具汲水挖根,深至八丈四五尺,剔盡浮沙碎石,見實底。考驗土性堅凝,用俄國長松木,密釘梅花樁。施長方大石,和三合土砌立。工程浩大,歷三十二月始告成。」1894年4月竣工。「大橋長二百一十七丈四尺六寸(今實測為670.56米),寬二丈。共十七孔,用經費銀七十八萬二千四百九十五兩九錢一分四厘。」
外國人目瞪口呆!金達由藐視、刁難而到敬佩,特推薦詹天佑加人「英國皇家工程學會」,成為該會第一位中國籍會員。
詹天佑在修造灤河大鐵橋的過程中,曾有四項重大的創造:一是將建橋基址由山口南移,雖然加長了橋的長度,但因河面開闊,水勢大減,使得打樁、立柱、運料、行船得以進行。二是從大連借用俄國修建軍港時留下的特大長松木,讓灤州精工巧匠將長松木左右兩側鋸成筆直平滑的光面,長松木排成圓形,縫隙密不透水,得以淘凈墩基,順利立墩。三是當時橋墩澆鑄需要到英國購買水泥,海運來華,價格昂貴。詹天佑就地取材,就近使用武山榆山盛產的「樁子石」和「台階石」,讓石匠師傅精心打制,嚴絲合縫,尺寸劃一,極大節省了資金。四是既然用條石砌築橋墩,就需要解決條石之間的粘合料,否則大水一沖,或者嚴冬結凍,26米高的橋墩就會垮散倒塌。這件事行外人看來不算什麼,實際上至關緊要,詹天佑為此也曾絞盡腦汁,但一直無法解決。
鐵橋橋基西側附近不遠處就是著名的偏涼汀帝王行宮,行宮里有常年負責維修的工役匠人,其中身懷絕技者,特稱為「御匠」。因為行宮依山傍水,也有水下工程,所以其中有三位御匠是專司水下作業的,他們掌握·著一種用於水下壘石、和泥粘結的秘方,水沖不散,結凍不碎,其粘如膠,俗名「萬年牢」。詹天佑為人謙恭有禮,特向三位御匠請教這種「萬年牢」的配方。但御匠有皇家的「規法』,,秘方上不告父母,下不傳妻子,只准傳播給內務府指定的一名徒弟,.違者斬首並誅滅九族。因此三位御匠誰也不敢告訴他。後幾經周折,詹天佑得到秘方,18個巨型橋墩巍然屹立,至今100多年,夏季高溫曾達39.996,冬季低溫曾達零下23. 19C,但至今不松不裂,鑄為一體。據傳,其成分有熟石灰、黃豆漿、糯米粉、鹵水和幾種中葯,至今仍然是建橋史的一個謎。又據傳,三位御匠事後為了擺脫內務府的刑訊追究,一起跳下灤河大橋自殺了。
灤州最後一位舉人張鳳翔曾給修橋的詹天佑寫去一信,說:「近世往往盡中華之物力為外人所用,唯足下能用英國之鐵、俄國之木、德國之人、美國之術,造中國之橋。」詹天佑回信說:「集萬國之精華為我所用,乃興國之道也!」15年後他在修築京張鐵路的艱巨工程中再展才華,特別是「人字形路軌」的首創更為中外稱道。因他當時聲名日重,事後又有《京張鐵路修築記》一書問世,所以廣為世人所知,特在青龍橋為他鑄立全身銅像,而灤州築橋的業績卻鮮為人知了。其實,他之所以能受聘主修京張路,是因為他是「英國皇家工程學會」會員;而能加人這個學會則是因為他成功地主修了灤河大鐵橋,而且修築京張鐵路的資金,也正是來自灤河大橋的節余和北寧鐵路的營業性收人。所以,追本溯源,灤河大鐵橋才是詹天佑建業之始,是科教興國的重要紀念地。
灤河鐵路大橋使用了40多年而安然無恙,1939年在其上游另修一橋。1948年11月,國民黨軍隊撤退前,預埋炸葯,將詹公所修大橋3號橋墩炸毀,橋身也受到損害。人民解放軍入關後,立即組織搶修,很快修復,為人民軍隊人關解放唐山,參加平津戰役做出了重大貢獻。1976年地震,大橋仍然屹立如初。震後,大橋不再使用,永作歷史的紀念。
今天,當我們乘火車經過灤河時,看到詹天佑當年修建的揚眉吐氣第一橋的雄姿,會激起許多感慨……
⑤ 詹天佑修鐵路時的社會背景
當時從天津到山海關的津榆鐵路修到灤河,要造一座橫跨灤河的鐵路橋。灤河河床泥沙很深,又遇到水漲急流。鐵橋開始由號稱世界第一流的英國工程師擔任設計,但失敗了;後來請日本工程師衽實行包工,也不頂用,最後讓德國工程師出馬,不久也敗下陣來。詹天佑要求由中國人自己來搞,負責工程的英國人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得同意詹天佑來試試。
詹天佑是一個認真踏實的人,他分析總結了三個外國工程師失敗的原因後,身著工作衣與工人一起實地調查,(P116)密測量。夜晚,借著幽暗的油燈,又仔細研究灤河河床的地質構造,反復分析比較,最後才確定橋墩的位置,並且大膽決定採用新方法——「壓氣沉箱法」來進行橋墩的施工。詹天佑果然成功了灤河大橋建成了。這件事震驚了世界:一個中國工程師居然解決了三個外國工程師無法完成的大難題。
灤河鐵路大橋
唐向榮
在京哈鐵路經過的灤河上巍然屹立著一座鐵路橋,這就是l00多年前中國著名工程師詹天佑主持修建的灤河鐵路大橋。這座橋的價值,不僅在於它把控扼關內外咽喉要道的天險變成了通途,更在於它是近代史上中華民族在科學技術領域里揚眉吐氣,一展雄姿的實證。
光緒十七年(1891年),「奉旨開辦關西鐵路」,西起古冶,東至山海關,由北洋大臣李鴻章奏派周蘭亭(記名提督)、李樹棠(候補道員)總攬築路事務,禮聘英國專家「金達為總工程司,李吉士、狄連德、穆和德為副工程司。」穿越灤河的鐵路大橋工程是尚無先例的
難點,金達特請英國的橋梁專家喀克斯承建。橋址選在榆山和武山南麓,下距出海口50多公里,水勢甚大。當時灤河上游既沒有水庫,也沒有引灤人津、引灤人唐的分流工程,河而平槽,洶涌澎湃,史稱「河寬溜急」。加上河底淤沙極深,當時連打樁築墩這一關也沒有闖過去,不得已宣告失敗。喀克斯轉而求助於日本工程師,重新起造,依然是「屢築屢坍」。喀克斯無奈又包給一位著名德國工程專家。此人性情強悍,躊躇滿志。他特從山東膠州灣請來一批德國「機匠」,聲稱將使用最先進的「空氣打樁法」築成橋墩,但終因水勢太猛,根本無法作業。德國人急了眼,為了減低水勢,不顧後果,果然炸掉了灤河西岸的「獨石山」。
獨石山是正對,「水溜」的一塊巨石,高十幾丈。從』上游飛來的急流撞在獨石山上,立即轟然激返,折向東南,所以灤河身一直在靠近昌黎一側。德國人將它炸毀之後,急流不再東折,而是緊靠州城西岸啃咬,幾萬畝良田陸續塌陷。至今河身已由城東十里之外展寬至緊靠州城東門了。德國人仍然無法立樁,遂告無奈。
1892年,由金達授意,讓喀克斯找到詹天佑,以便轉嫁難題。當時詹天佑年方32歲,駐灤河以東盧龍縣石門鎮,任分段鐵路工程師。他雖然留學美國耶魯大學,已經回國10多年,但在建橋史上,他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詹天佑認真勘察了現場,找出了外國人的多處失誤,重選橋址,引進「壓氣沉箱法」。而且,「就地取材」僱用了那些被德國專家拋棄在灤州的德國「機匠」。一直下挖『26米,才淘盡流沙,現出花崗岩基址,從而築起橋墩。史載:詹天佑「置備下水器具汲水挖根,深至八丈四五尺,剔盡浮沙碎石,見實底。考驗土性堅凝,用俄國長松木,密釘梅花樁。施長方大石,和三合土砌立。工程浩大,歷三十二月始告成。」1894年4月竣工。「大橋長二百一十七丈四尺六寸(今實測為670.56米),寬二丈。共十七孔,用經費銀七十八萬二千四百九十五兩九錢一分四厘。」
外國人目瞪口呆!金達由藐視、刁難而到敬佩,特推薦詹天佑加人「英國皇家工程學會」,成為該會第一位中國籍會員。
詹天佑在修造灤河大鐵橋的過程中,曾有四項重大的創造:一是將建橋基址由山口南移,雖然加長了橋的長度,但因河面開闊,水勢大減,使得打樁、立柱、運料、行船得以進行。二是從大連借用俄國修建軍港時留下的特大長松木,讓灤州精工巧匠將長松木左右兩側鋸成筆直平滑的光面,長松木排成圓形,縫隙密不透水,得以淘凈墩基,順利立墩。三是當時橋墩澆鑄需要到英國購買水泥,海運來華,價格昂貴。詹天佑就地取材,就近使用武山榆山盛產的「樁子石」和「台階石」,讓石匠師傅精心打制,嚴絲合縫,尺寸劃一,極大節省了資金。四是既然用條石砌築橋墩,就需要解決條石之間的粘合料,否則大水一沖,或者嚴冬結凍,26米高的橋墩就會垮散倒塌。這件事行外人看來不算什麼,實際上至關緊要,詹天佑為此也曾絞盡腦汁,但一直無法解決。
鐵橋橋基西側附近不遠處就是著名的偏涼汀帝王行宮,行宮里有常年負責維修的工役匠人,其中身懷絕技者,特稱為「御匠」。因為行宮依山傍水,也有水下工程,所以其中有三位御匠是專司水下作業的,他們掌握·著一種用於水下壘石、和泥粘結的秘方,水沖不散,結凍不碎,其粘如膠,俗名「萬年牢」。詹天佑為人謙恭有禮,特向三位御匠請教這種「萬年牢」的配方。但御匠有皇家的「規法』,,秘方上不告父母,下不傳妻子,只准傳播給內務府指定的一名徒弟,.違者斬首並誅滅九族。因此三位御匠誰也不敢告訴他。後幾經周折,詹天佑得到秘方,18個巨型橋墩巍然屹立,至今100多年,夏季高溫曾達39.996,冬季低溫曾達零下23. 19C,但至今不松不裂,鑄為一體。據傳,其成分有熟石灰、黃豆漿、糯米粉、鹵水和幾種中葯,至今仍然是建橋史的一個謎。又據傳,三位御匠事後為了擺脫內務府的刑訊追究,一起跳下灤河大橋自殺了。
灤州最後一位舉人張鳳翔曾給修橋的詹天佑寫去一信,說:「近世往往盡中華之物力為外人所用,唯足下能用英國之鐵、俄國之木、德國之人、美國之術,造中國之橋。」詹天佑回信說:「集萬國之精華為我所用,乃興國之道也!」15年後他在修築京張鐵路的艱巨工程中再展才華,特別是「人字形路軌」的首創更為中外稱道。因他當時聲名日重,事後又有《京張鐵路修築記》一書問世,所以廣為世人所知,特在青龍橋為他鑄立全身銅像,而灤州築橋的業績卻鮮為人知了。其實,他之所以能受聘主修京張路,是因為他是「英國皇家工程學會」會員;而能加人這個學會則是因為他成功地主修了灤河大鐵橋,而且修築京張鐵路的資金,也正是來自灤河大橋的節余和北寧鐵路的營業性收人。所以,追本溯源,灤河大鐵橋才是詹天佑建業之始,是科教興國的重要紀念地。
灤河鐵路大橋使用了40多年而安然無恙,1939年在其上游另修一橋。1948年11月,國民黨軍隊撤退前,預埋炸葯,將詹公所修大橋3號橋墩炸毀,橋身也受到損害。人民解放軍入關後,立即組織搶修,很快修復,為人民軍隊人關解放唐山,參加平津戰役做出了重大貢獻。1976年地震,大橋仍然屹立如初。震後,大橋不再使用,永作歷史的紀念。
今天,當我們乘火車經過灤河時,看到詹天佑當年修建的揚眉吐氣第一橋的雄姿,會激起許多感慨……
⑥ 從章平到永定沿途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出漳平後,走永福——和溪——新祠——到達湖坑鎮的永定土樓。土樓當中的承啟樓和振成樓是最具有特色的土樓。
如果,考慮去龍岩的話,也可以去古田會議舊址看看。
⑦ 詹天佑所處時代背景
詹天佑修鐵路的時代背景;
當時從天津到山海關的津榆鐵路修到灤河,要造一座橫跨灤河的鐵路橋。灤河河床泥沙很深,又遇到水漲急流。鐵橋開始由號稱世界第一流的英國工程師擔任設計,但失敗了;後來請日本工程師衽實行包工,也不頂用,最後讓德國工程師出馬,不久也敗下陣來。詹天佑要求由中國人自己來搞,負責工程的英國人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得同意詹天佑來試試。
詹天佑是一個認真踏實的人,他分析總結了三個外國工程師失敗的原因後,身著工作衣與工人一起實地調查,(P116)密測量。夜晚,借著幽暗的油燈,又仔細研究灤河河床的地質構造,反復分析比較,最後才確定橋墩的位置,並且大膽決定採用新方法——「壓氣沉箱法」來進行橋墩的施工。詹天佑果然成功了灤河大橋建成了。這件事震驚了世界:一個中國工程師居然解決了三個外國工程師無法完成的大難題。
灤河鐵路大橋
唐向榮
在京哈鐵路經過的灤河上巍然屹立著一座鐵路橋,這就是l00多年前中國著名工程師詹天佑主持修建的灤河鐵路大橋。這座橋的價值,不僅在於它把控扼關內外咽喉要道的天險變成了通途,更在於它是近代史上中華民族在科學技術領域里揚眉吐氣,一展雄姿的實證。
光緒十七年(1891年),「奉旨開辦關西鐵路」,西起古冶,東至山海關,由北洋大臣李鴻章奏派周蘭亭(記名提督)、李樹棠(候補道員)總攬築路事務,禮聘英國專家「金達為總工程司,李吉士、狄連德、穆和德為副工程司。」穿越灤河的鐵路大橋工程是尚無先例的
難點,金達特請英國的橋梁專家喀克斯承建。橋址選在榆山和武山南麓,下距出海口50多公里,水勢甚大。當時灤河上游既沒有水庫,也沒有引灤人津、引灤人唐的分流工程,河而平槽,洶涌澎湃,史稱「河寬溜急」。加上河底淤沙極深,當時連打樁築墩這一關也沒有闖過去,不得已宣告失敗。喀克斯轉而求助於日本工程師,重新起造,依然是「屢築屢坍」。喀克斯無奈又包給一位著名德國工程專家。此人性情強悍,躊躇滿志。他特從山東膠州灣請來一批德國「機匠」,聲稱將使用最先進的「空氣打樁法」築成橋墩,但終因水勢太猛,根本無法作業。德國人急了眼,為了減低水勢,不顧後果,果然炸掉了灤河西岸的「獨石山」。
獨石山是正對,「水溜」的一塊巨石,高十幾丈。從』上游飛來的急流撞在獨石山上,立即轟然激返,折向東南,所以灤河身一直在靠近昌黎一側。德國人將它炸毀之後,急流不再東折,而是緊靠州城西岸啃咬,幾萬畝良田陸續塌陷。至今河身已由城東十里之外展寬至緊靠州城東門了。德國人仍然無法立樁,遂告無奈。
1892年,由金達授意,讓喀克斯找到詹天佑,以便轉嫁難題。當時詹天佑年方32歲,駐灤河以東盧龍縣石門鎮,任分段鐵路工程師。他雖然留學美國耶魯大學,已經回國10多年,但在建橋史上,他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詹天佑認真勘察了現場,找出了外國人的多處失誤,重選橋址,引進「壓氣沉箱法」。而且,「就地取材」僱用了那些被德國專家拋棄在灤州的德國「機匠」。一直下挖『26米,才淘盡流沙,現出花崗岩基址,從而築起橋墩。史載:詹天佑「置備下水器具汲水挖根,深至八丈四五尺,剔盡浮沙碎石,見實底。考驗土性堅凝,用俄國長松木,密釘梅花樁。施長方大石,和三合土砌立。工程浩大,歷三十二月始告成。」1894年4月竣工。「大橋長二百一十七丈四尺六寸(今實測為670.56米),寬二丈。共十七孔,用經費銀七十八萬二千四百九十五兩九錢一分四厘。」
外國人目瞪口呆!金達由藐視、刁難而到敬佩,特推薦詹天佑加人「英國皇家工程學會」,成為該會第一位中國籍會員。
詹天佑在修造灤河大鐵橋的過程中,曾有四項重大的創造:一是將建橋基址由山口南移,雖然加長了橋的長度,但因河面開闊,水勢大減,使得打樁、立柱、運料、行船得以進行。二是從大連借用俄國修建軍港時留下的特大長松木,讓灤州精工巧匠將長松木左右兩側鋸成筆直平滑的光面,長松木排成圓形,縫隙密不透水,得以淘凈墩基,順利立墩。三是當時橋墩澆鑄需要到英國購買水泥,海運來華,價格昂貴。詹天佑就地取材,就近使用武山榆山盛產的「樁子石」和「台階石」,讓石匠師傅精心打制,嚴絲合縫,尺寸劃一,極大節省了資金。四是既然用條石砌築橋墩,就需要解決條石之間的粘合料,否則大水一沖,或者嚴冬結凍,26米高的橋墩就會垮散倒塌。這件事行外人看來不算什麼,實際上至關緊要,詹天佑為此也曾絞盡腦汁,但一直無法解決。
鐵橋橋基西側附近不遠處就是著名的偏涼汀帝王行宮,行宮里有常年負責維修的工役匠人,其中身懷絕技者,特稱為「御匠」。因為行宮依山傍水,也有水下工程,所以其中有三位御匠是專司水下作業的,他們掌握·著一種用於水下壘石、和泥粘結的秘方,水沖不散,結凍不碎,其粘如膠,俗名「萬年牢」。詹天佑為人謙恭有禮,特向三位御匠請教這種「萬年牢」的配方。但御匠有皇家的「規法』,,秘方上不告父母,下不傳妻子,只准傳播給內務府指定的一名徒弟,.違者斬首並誅滅九族。因此三位御匠誰也不敢告訴他。後幾經周折,詹天佑得到秘方,18個巨型橋墩巍然屹立,至今100多年,夏季高溫曾達39.996,冬季低溫曾達零下23. 19C,但至今不松不裂,鑄為一體。據傳,其成分有熟石灰、黃豆漿、糯米粉、鹵水和幾種中葯,至今仍然是建橋史的一個謎。又據傳,三位御匠事後為了擺脫內務府的刑訊追究,一起跳下灤河大橋自殺了。
灤州最後一位舉人張鳳翔曾給修橋的詹天佑寫去一信,說:「近世往往盡中華之物力為外人所用,唯足下能用英國之鐵、俄國之木、德國之人、美國之術,造中國之橋。」詹天佑回信說:「集萬國之精華為我所用,乃興國之道也!」15年後他在修築京張鐵路的艱巨工程中再展才華,特別是「人字形路軌」的首創更為中外稱道。因他當時聲名日重,事後又有《京張鐵路修築記》一書問世,所以廣為世人所知,特在青龍橋為他鑄立全身銅像,而灤州築橋的業績卻鮮為人知了。其實,他之所以能受聘主修京張路,是因為他是「英國皇家工程學會」會員;而能加人這個學會則是因為他成功地主修了灤河大鐵橋,而且修築京張鐵路的資金,也正是來自灤河大橋的節余和北寧鐵路的營業性收人。所以,追本溯源,灤河大鐵橋才是詹天佑建業之始,是科教興國的重要紀念地。
灤河鐵路大橋使用了40多年而安然無恙,1939年在其上游另修一橋。1948年11月,國民黨軍隊撤退前,預埋炸葯,將詹公所修大橋3號橋墩炸毀,橋身也受到損害。人民解放軍入關後,立即組織搶修,很快修復,為人民軍隊人關解放唐山,參加平津戰役做出了重大貢獻。1976年地震,大橋仍然屹立如初。震後,大橋不再使用,永作歷史的紀念。
今天,當我們乘火車經過灤河時,看到詹天佑當年修建的揚眉吐氣第一橋的雄姿,會激起許多感慨……
⑧ 鰲江水系的鰲江水系
鰲江源頭在文成縣桂山鄉桂庫村,是南雁盪山脈吳地山南麓,海拔高程835米,位於北緯27°35′39″,東經120°3′24″。
鰲江河口,原在蒼南縣龍江新美與平陽縣墨城長崗仙人岩下之間江道的獅子口。民國28年(1939年),為阻止日本侵略軍艦艇進港,縣長徐用下令在獅子口拋打大松木和巨石做成的梅花樁,以封港御敵,結果造成河口內外逐漸淤積。1959年至1961年鰲江航管所組織力量,由何經濟工程師主持,用爆破法清樁除障。但河口已向前移10公里。現河口在平陽縣西灣陽嶼山與蒼南縣舥艚鎮琵琶山之間連線上,位於北緯27°34′7″,東經120°37′47″。
鰲江流域在浙江省東南部,包括溫州市的文成、平陽、蒼南、泰順、瑞安等5縣市部分區域;與福建省相鄰,也與飛雲江流域交錯。鰲江流域面積1542.2平方公里,其中水田面積50.2萬畝。鰲江幹流長91.1公里。自河口上溯26公里是蒼南縣與平陽縣縣界。鰲江主流流向是由西向東,西部多為高山、丘陵,地勢高,僅在峽谷地帶有小片零星水田。東部大都是濱海平原,有大片水田。鰲江幹流總落差835米。 河長在10公里以上的支流有11條(尚不包括入江內河)。石柱溪發源於文成縣風門頭,河長10公里,由北南行至交溪橋注入幹流。坳下溪發源於蒼南縣九峰尖,河長13公里,由南北行至溪口匯入幹流。岳溪發源於平陽縣朝天馬西首山峰牛欄灣,河長16.7公里,東南行至栗園水庫下注入幹流。青街溪發源於蒼南縣楊家山北麓,河長10.3公里,北行至礬岩注入幹流。懷溪發源於平陽縣黃羅山南麓,河長19.5公里,南行至橫溪後注入幹流。鬧村溪發源於蒼南縣玉蒼山北麓,河長14.4公里,北行至溪心鄉龍鳳橋後注入幹流。鳳卧溪發源於平陽縣龍井山南麓,河長18.4公里,南行至水頭鎮注入幹流。下游有帶溪發源於平陽縣龍井山南麓,河長24.8公里,南行經顯橋水閘注入幹流。洛溪現主流改名滬山內河,發源於蒼南縣玉蒼山東北麓,河長21.7公里,北行經夏橋水閘注入幹流。梅溪發源於瑞安縣聖井山沙帽岩西南麓,河長22公里,東行經梅浦水閘注入幹流。橫陽支江發源於泰順縣九峰尖南面山峰涼尖,河長60.5公里,自西南旋北行至朱家站水閘注入幹流。
此外,還有河長10公里以上的蕭江塘河原名靈溪塘河,自橫陽支江靈溪控制閘分水北行,河長10.9公里,至蕭江水閘注入幹流。江南河網主河道龍金運河自金鄉北行26.4公里至龍港鎮,由龍江水閘注入幹流。 鰲江流域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19.19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7.53億立方米;地下水1.66億立方米,但目前可供水量只有1.78億立方米(地表水1.66億立方米,地下水0.12億立方米),僅占水資源總量9%。而需水量卻要3.26億立方米,尚缺1.48億立方米。有待於加強水利工程設施建設和進一步開發利用水資源,全流域多年平均徑流總量17.53億立方米;偏豐年22.91億立方米;平水年16.73億立方米;缺水年12.57億立方米;枯水年8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年入海水量15.87億立方米。
鰲江流域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13.8萬千瓦。可開發水力資源3.96萬千瓦;現在已開發0.8萬千瓦,占可開發的20%,豐富的水力資源,尚待開發利用,尤其是在目前能源緊缺的情況下,開發水力發電更為迫切。
鰲江河口及海岸,由於上游水流挾帶泥沙,致使逐年淤泥,同時受大陸架海域泥沙運動的影響送來別處泥沙,擴大淤積面,以致形成了河口及海岸一帶廣闊的海塗資源。鰲江海塗形成是由於河口和海岸淤積面不斷擴大。自北宋治平年間(1064年)至建國後1979年,海岸線共向東海推移2至7公里,平均每年的速度為2.2米至7.7米。而建國後,平均每年以10至20米的速度向東海延伸。南岸蒼南縣江南地區已圍墾l.7萬畝。北岸平陽縣小南地區已圍墾2千畝,但有待圍墾的海塗面積尚很廣闊。其北與飛雲江海塗連接,其南至琵琶山基岩海岸,共有25.5萬畝。其中,已露出水面的面積為12萬畝,江南地區近期可圍墾的海塗就有5萬畝;還有理論基準面以上的海塗面積13.5萬畝。總之,有待於圍墾的海塗面積,相當於江南、小南兩個平原的耕地面積,應該抓緊圍墾,開發利用。 橫陽支江為蒼南境內主河道,主流原長67.5公里,經過多次截彎取直後,現長60.5公里。源出泰順縣九峰山,由泰順入境,經龍潭、黃土嶺、田寮等地至莒溪,先後有山後、干坑爐、黃土嶺、爐基坑、半嶺爐和垟半嶺等水注入。出莒溪,東南流,經田 、樟坑等地,又納內垟、內高山等來水,至矴步頭,與富垟溪匯合(富垟溪有二支流:一源於板山東麓,一源於大隔尖北麓,匯於夏坑爐)。出矴步頭,折向東北,經下垟、長潭、七畝田等地,又納方竹、松柏貢等來水,至碗窯,與騰垟溪匯合(騰垟溪發源於大玉蒼山西麓,流經垟心、圓井、橫路、大石砰等地,納雞蹄山來水)。出碗窯,納羅蟬來水,經坑口、小後等地,進入橋墩水庫,自源頭至此,為橫陽支江上游,長31.5公里,統稱莒溪(其中泰順縣境長5.5公里的溪流,又稱後水漈)。
莒溪多峽谷,河谷寬度約200米,河床寬度約100米。河床比降自矴步頭以下約為千分之五,注入莒溪的支流,比降更陡,形成瀑布和急流。其中較大者有黃土嶺水漈和碗窯瀑布。由於岸坡陡峻,岩石裸露,林木稀少,雨水不易調節,橋墩水庫建成前,洪水常猛起猛落,為害下游。河床覆蓋卵石,局部地段甚至基岩露頭,在水流沖刷下,河床遭受下切和旁蝕。 有干河二:一是龍(港)金(鄉)運河,由北向南,經龍江、江山、平等、宜山、仙居、錢庫、項橋、括山等鄉鎮至金鄉鎮北門,全長26.4公里,縱貫於江南平原;二是雲(岩)舥(艚)河道,由西向東,經鐵龍、宜山、仙居、蘆浦等鄉鎮至舥艚鎮東魁,全長約20公里,橫穿於江南平原。
江南河網的主要支河有五:一是龍舥河,始於龍港鎮方岩下,由北向東南,經龍江、白沙、海城、蘆浦等地至舥艚鎮東魁,全長約15公里;二是金舥河,自金鄉鎮北門由南向東北,經郊外和老城至舥艚鎮東魁,全長約7.5公里;三是龍鳳河,自龍港鎮方岩下由北向西南,經龍江、江山等地至鳳江凰浦,全長約7.5公里;四是錢湖河,自錢庫鎮東西街由南向西北,經新安、宜山、江山等鄉鎮至湖前直浹河,全長約13公里;五是錢望河,自錢庫鎮經項橋、新安,至望里鎮溪頭埠,全長約5公里。 正源是蓀湖水,其源一出於望州山北麓,水北流,先後有仙居山、半嶺、護法寺等水來注,至南茶寮村注入錢望河;一出於崗尖(舊志稱蓀湖山)南麓,流經百步嶺、牌坊內等地,至溪頭埠亦注入錢望河。次源為將軍嶺水,出自仰天龍山北麓,分東括水、西括水,東括水自小嶺下流至將軍嶺腳,與西括水匯合;西括水來自坑口與仰頭山,至將軍嶺腳與東括水匯合,然後經河西、將軍等村,注入龍金運河。此外還有鯨頭、烏石嶺及金鄉鎮諸山之水。江南平原由於河道長而源流短,水資源比較缺乏,一遇旱天,則川源涸竭,常患旱災。故前人早就主張引橫陽支江之水以補不足。這一願望,至60年代中期朱家站、凰浦、鯨頭等水閘建成後,才得以實現。
除鰲江水系各條河道外,馬站、赤溪、礬山等區還有數條流程較短的河道、溪流,直接入海。 舊志稱大瀾溪,有東西二源:東源,發源於鶴頂山西麓,水西北流,經長嶺腳、頂村和中村,流至礬山鎮水尾,先後有嶺腳山、獅頭山、楊子山、金斗洋、坑門嶺、園盤、大崗內和深洋等坑水注入。後逶迤轉西流,又經下半山、西坑,至埔坪鄉甘岐村與西源相匯;西源有二支流:一為南宋溪,發源於十八坡山,水西南流,經洋頭、洋尾園至北山,先後有新厝坑、洋曹坑、馬家山、桌坐山和天湖山等坑水注入。再經溪光、埔坪,又納苦竹頭、內楓、石壁頭、外楓、獅頭山腳等坑水。流至宮山,與另一支流——豬母嶺坑水匯合(豬母嶺坑水發源於大崗山,流經華陽頂垟、碗窯尾和埔坪鄉豬母嶺,納頂垟太湖水庫、面前坑頭、坑內、田光、碗窯尾水庫、坑尾、青山、虎笑亭、茶寮、米斗蘭、庵垟內、廖厝水塘、風桐嶺、嶺兜等來水)。二支匯流後再納嶺邊、寮子、柯嶺腳、貢頭、風頭等坑水,流至甘岐村與東源匯合。東西兩源匯合後,轉西南流,經宮腳、楓樹坪,出蒼南縣境,至此,溪長12.25公里。溪水出境後,在福鼎縣逶迤7.25公里,注入沙埕港。
全縣河流(不含鰲江和赤溪、礬山山溪性溪流)集雨面積共1087.8平方公里,河道總長度1054.221公里,水面面積2035.22平方米,總容積5002.9萬立方米,蓄水容積4412.47萬立方米。
縣內河流都屬外流河,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影響,每年於4月15日進入汛期,10月15日出汛。據水文部門多年紀錄資料,全縣河流年平均流量為12.0287億立方米,偏豐年15.3961億立方米,豐水年11.5475億立方米,缺水年9.0216億立方米,枯水年6.1346億立方米。
⑨ 廣西適合發展什麼文化特色為什麼
旅遊和特色節
⑩ 壯族的文化主要有哪些
壯族人民在集中本民族民間文學、音樂、舞蹈、技藝的基礎上,創造了壯戲。銅鼓是壯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間樂器。壯錦是壯族民間流傳下來的一種獨特的織錦藝術,已有一千年的發展史,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
壯族人民能歌善唱,壯族的山歌因南北方言不同而有「歡」、「西」、「加」、「比」、「掄」等不同稱謂。壯族人定期還舉行唱山歌會「歌圩」,以農歷三月初三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萬人以上參加。右江一帶稱為「歡」,左江一帶稱為「詩」,桂北一帶稱為「比」和「歡」,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舉行的唱山歌會,稱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農歷三月初三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萬人以上參加。內容有請歌、求歌、激歌、對歌、客氣歌、推歌、盤歌、點更歌、離別歌、情歌、送歌等。被譽為「歌仙」的劉三姐就是歌手的典型代表。廣西壯族古老的歌圩集會和綉球一直流傳至今。關於綉球最早的記錄可見於寧明花山壁畫,當時是一種球狀青銅武器,打獵時投出去砸獵物,這也是古書上將壯族的綉球稱作飛砣 ( 駝 ) 的原因。歌圩期間,還舉行男女間的拋綉球、「碰蛋」等娛樂活動。這期間,各家各戶吃五色糯米飯。雲南文山一帶還唱壯戲,兼辦物資交流會。過去,壯族一年種一造(即一季)水稻,三月初三是備耕時間,歌圩就是為春耕農忙做物質的和精神的准備。吃五色飯、五色蛋,是預祝五穀豐登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