潑墨梅花圖
A. 一硯梅花香染墨, 揮毫潑墨寫春秋。下一句
答案是:甲的非復專業書: 87 本
甲有專業制書13%,為使甲的專業書的數量是整數,甲肯定是100或200(只能是這2種情況,因為書不能分割為小數。)
如果甲是200本,乙就是60本,60乘以1/8不是整數。所以這個就不成立。(註:12.5%化簡為1/8)
所以只能是:甲是100本,其中專業13%,非專業就是1-13%=87%
100乘以87%=87本。
B. 中國古代繪畫作品名稱
北宋 范寬 《雪景寒林圖》、《溪山行旅圖》
C. 誰是中國畫潑墨山水大寫意的代表人物
張大千,
張大千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國畫大師,無論是繪畫、書法、篆刻、詩詞都無所不通。早期專心研習古人書畫,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後旅居海外,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他的治學方法,值得那些試圖從傳統走向現代的畫家們借鑒。
張大千1968年所作巨幅絹本潑彩,寬76.2厘米,長264.2厘米,畫面描繪的是遠眺瑞士亞琛湖所見。2010年5月17日晚11點半,經過近60輪激烈叫價,《愛痕湖》以人民幣一億零八十萬元的天價成交,這也是中國近現代書畫首次突破億元大關,同時,這一價格也創出張大千個人作品成交新紀錄,成為中國近現代書畫市場價格新的里程碑。 《愛痕湖》是繼張大千《長江萬里圖》之後的另一巨作,創作於1968年,為張大千《愛痕湖》系列中最精彩、尺寸最大的一幅。該作品於20世紀60年代曾獲展於紐約、波士頓、芝加哥等地的著名畫廊,2003年又獲展於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兩種文化之間》(Between Two Cultures)大型中國現代藝術展,是藝術史 張大千代表作《愛痕湖》
界共認的張大千潑彩山水最精彩的作品。 畫面前景為青翠的山巒,後景則一泓湖水,掩映其間;湖的後岸,又有淡墨、淡彩勾勒的屋舍。作品採用的手法,為張大千開一代畫風的「潑彩」:抽象的墨與彩「潑」出的山,如海浪般洶涌於畫面;清晰、謹飭的房舍,則靜處於「波濤」間。構思的宏闊,與細節的清晰,有機地融為一體。這是張大千化用西方抽象派藝術與中國傳統文人藝術的水乳交融之作,也是以現代的語言,對北宋雄偉山水的現代性翻譯,不僅是張大千的藝術臻於化境的象徵,也是中國傳統藝術最成功的「現代性突圍」。1968年巡展後,張大千本人親自將本作贈予現藏家。
D. 仲仁和尚是怎麼創造墨梅畫法的
宋代有一個叫仲仁的和尚,他也最愛梅花,總是在自己床前放置著梅花,時時觀察梅花的顏色和神韻。每當夜色來臨,月光之下的梅花疏影橫斜,仲仁和尚就用筆墨描摹梅花的形狀,結果他發現,只要他用墨一點染,就可以表現出梅花的韻味,因此他首創了墨梅的畫法。
墨梅講究的是畫梅全不用顏色,只用濃淡相間的水墨暈染,就可以用來表現梅花的神韻,並以水墨暈寫梅花的各種姿態,因此自成一格。當時著名詩人黃庭堅稱仲仁和尚所畫的梅花是:
如嫩寒清曉,行孤山籬落間,但欠香耳。當時著名詩僧惠洪也極其欣賞水墨描繪的梅花,稱仲仁和尚的墨梅為:華光作此梅,如西湖籬落間煙重雨昏時節。
後來,元代著名書畫家趙孟頫在墨梅題跋中稱:世之論墨梅者,皆以華光為稱首。
華光,正是仲仁和尚的法號。仲仁和尚十分喜愛梅花,最終老於梅林之中。但是,他創下的墨梅畫法卻沒有失傳,後代畫家都對他獨具一格的墨梅畫法嘖嘖稱奇。
仲仁突破前人技法,以水墨暈寫梅花的各種姿態而自成一格,墨梅遂成為花鳥畫領域中的新品種,對於我國繪畫題材與技法的開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仲仁和尚著有一本《華光梅譜》傳世,此譜對宋代畫梅理論具有突出的貢獻,後來著名的南宋詞人、畫家、書法家揚無咎和元代著名畫家、詩人、書法家王冕畫梅皆源於此。
年輕時的揚無咎所居住的地方有一棵「大如數間屋」的老梅樹,蒼皮蘚斑,繁花如簇。他經常對著梅樹臨畫寫生,深得梅花真趣。因此,在梅花畫法上,他有著自己獨特的感悟,形成了自己的畫法。
年輕,雄心勃勃的揚無咎將自己的梅花圖進獻於宮廷,卻不得宮廷賞識,被當時的徽宗皇帝斥為「村梅」。
來自宮廷的嘲諷,並沒有影響揚無咎對自己藝術風格的堅持。從此,他在自己的畫上題以「奉敕村梅」,既是一種自嘲,也是一種自傲。他繼續按照自己的審美理想,鑽研墨梅藝術。
揚無咎非常善於學習前人的藝術成就,曾經有位來自華光寺的僧人來清江慧力寺修行,將仲仁和尚的墨梅畫法帶到了這里。揚無咎經常前往虛心學習。
仲仁的畫法給了揚無咎極大啟發,在這難得的藝術切磋中,揚無咎結合自己的藝術經驗,將前人的墨梅藝術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創造出一種雙勾法來畫梅花,使梅花純潔高雅,野趣盎然。
和大多數喜愛梅花的詩人一樣,揚無咎也喜歡賞梅飲酒。醉後的揚無咎往往不管什麼場合都能揮毫潑墨,如果沒有興致,想求得揚無咎一幅畫,卻很難。
喝醉的揚無咎能在任何一堵牆上塗畫自己的墨梅,但是如果是別人特意帶著重金去求畫,揚無咎卻很少同意。據說,揚無咎曾乘興在臨江的一家驛館的牆壁上畫了一幅折枝梅,吸引了不少往來的文人士大夫,驛館一時也生意興隆。
但這塊畫了折枝梅的屋壁後來居然被人竊走,使得這家驛館頓時車馬稀少,門庭冷落,揚無咎藝術的魅力於此也可見一斑。
揚無咎最著名的傳世花卉作品是《四梅花圖》,又叫《四清圖》,是他晚年的作品,畫分4段,可分可合,每段自成一幅,有獨立的內容和章法,從自跋中可知,作者創作此圖的初衷是要完成一位摯友的命題:要余畫梅四枝,一未開,一欲開,一盛開,一將殘,均各賦詞一首。
這個獨特的命題激發了揚無咎的興致,使他在創作中表現出了應有的大家手筆。畫梅花「未開」,在疏枝斜幹上突出描繪了花苞的聚五攢三,以少勝多。畫梅花「欲開」,在枝幹上布了些整朵梅花,花瓣清晰可數而不露其花蕊,以求含蘊。
《四梅花圖》的花用線勾,不設色。枝幹不用雙勾,以運墨中的自然枯、濕變化,表現老乾新枝的差異。
在構圖上,4幅圖都以疏朗自然取勝,瘦枝冷蕊,清氣逼人,寫出了梅花的真魂。此畫的可貴之處還在於它集中展現了藝術家的詩、書、畫三絕,畫幅上4首寄調《柳梢青》的詞作,既表達了畫家對梅花品格的感受,又緊扣畫意。
揚無咎以他廣受稱道的清勁小楷,錄下這自譜的4首梅花詞,還題上一段作畫緣起的自述。這種在畫作上留下大段題畫文字的做法,在宋代以前的繪畫中,是十分罕見的。
E. 清朝的「揚州八怪」指的是八位什麼
揚州八怪是中國清代中期活動於揚州地區一批風格相近的書畫家總稱,或稱揚州畫派。「揚州八怪」之說,由來已久。但8人的名字,其說互有出入。據李玉棻《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中的「八怪」為羅聘、李方膺、李鱔、金農、黃慎、鄭燮(又名鄭板橋)、高翔和汪士慎。此外,各書列名「八怪」的,尚有高鳳翰、華嵒、閔貞、邊壽民等,說法很不統一,今人取「八」之數,多從李玉棻說。從康熙末年崛起,到嘉慶四年「八怪」中最年輕的畫家羅聘去世,前後近百年。他們繪畫作品為數之多,流傳之廣,無可計量。僅據今人所編《揚州八怪現存畫目》記載,為國內外200多個博物館、美術館及研究單位收藏的就有8000餘幅。他們作為中國畫史上的傑出群體,已經聞名世界,把徐渭的潑墨手法發揮到頂峰。揚州八怪生前即聲名遠播。李鱔、李方膺、高鳳翰、李勉,先後分別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見,或試畫,或授職。乾隆八年,弘歷見到鄭板橋所作《櫻筍圖》,即吟誦了「乾隆御覽之寶」朱文橢圓璽。乾隆十三年,弘歷南巡時,封鄭燮為「書畫史」。羅聘嘗三游都下,「一時王公卿尹,西園下士,東閣延賓,王符在門,倒屣恐晚;孟公驚座,覿面可知。」
揚州八怪大膽創新之風,不斷為後世畫家所傳承。近現代名畫家如王小梅、吳讓之、趙之謙、吳昌碩、任伯年、任渭長、王夢白、王雪濤、唐雲、王一亭、陳師曾、齊白石、徐悲鴻、黃賓虹、潘天壽等,都各自在某些方面受「揚州八怪」的作品影響而自立門戶。他們中多數人對「揚州八怪」的作品作了高度評價。徐悲鴻曾在鄭燮的一幅《蘭竹》畫上題雲:「板橋先生為中國近三百年最卓絕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書畫尤奇。觀其詩文及書畫,不但想見高致,而其寓仁悲於奇妙,尤為古今天才之難得者。」在揚州當地還流傳這一種說法:「揚州八怪」是指揚州地區的「醜八怪」。由於揚州八怪的藝術風格不被當時所謂的正統畫派所認同,而且他們追求的就是自然,就是真實、現實,他們就把一些生活化,平民化的都搬到他們的書畫作品之中,甚至把社會的陰暗面揭露出來。這種行為使得統治者的利益受損,說他們都是畫壇上不入流的「醜八怪」,揚州八怪因此而得名。文藝理論家最後把「揚州八怪」歸納為15人。在揚州當地有紀念館,就立著15人的雕像。鄭燮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應
鄭燮(鄭板橋)
科舉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進士。官山東范縣、濰縣知縣,有政聲以歲飢為民請賑,忤大吏,遂乞病歸。作官前後,均居揚州, 以書畫營生。擅畫蘭、竹、石、松、菊等,而畫蘭竹五十餘年,成就最為突出。取法於徐渭、石濤、八大山人,而自成家法,體貌疏朗,風格勁峭。工書法,用漢八分雜入楷行草,自稱六分半書。並將書法用筆融於繪畫之中。主張繼承傳統十分學七要拋三,不泥古法, 重視藝術的獨創性和風格的多樣化,所謂未畫之先,不立一格,既畫之後,不留一格,對今天仍有借鑒意義。詩文真摯風趣,為人民大眾所喜誦。亦能治印。有《鄭板橋全集》、《板橋先生印冊》等。他的代表作是《竹石圖》。板橋畫竹有「胸無成竹」的理論,他畫竹並無師承,多得於紙窗粉壁日光月影,直接取法自然。針對蘇東坡「胸有成竹」的說法,板橋強調的是胸中「莫知其然而然」的竹,要「胸中無竹」。這兩個理論看似矛盾,實質卻相通,同時強調構思與熟練技巧的高度結合,但板橋的方法要「如雷霆霹靂,草木怒生」。 板橋這幅《竹石圖》,竹子畫得艱瘦挺拔,節節屹立而上,直沖雲天,他的葉子,每一張葉子都有著不同的表情,墨色水靈,濃淡有致,逼真地表現竹的質感。在構圖上,板橋將竹、石的位置關系和題詩文字處理得十分協調。竹的纖細清颯的美更襯託了石的另一番風情。這種叢生植物成為板橋理想的幻影。板橋的竹子,連「揚州八怪」之一金農都感嘆說,相較兩人的畫品,自己畫的竹子終不如板橋有林下風度啊。有「凡吾畫蘭、畫竹、畫石,用以慰天下之勞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板橋的書法, 自稱為「六分半書」,他以蘭草畫法入筆,極其瀟灑自然,參以篆、隸、草、楷的字形, 窮極變化。這幅「兩歇楊林東渡頭」行書,體現了鄭板橋書法藝術獨特的形式美,「桃花岸」三字提頓之間尤為明媚動人。鄭板橋別具一格的新書體,開創了書法歷史的先河。蘭石圖石壁蘭竹圖九畹蘭花圖高翔高翔
高翔
(1688--1753),字鳳崗,號西唐,又號樨堂,江蘇揚州人,清代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終身布衣。善畫山水花卉。其山水取法弘仁和石濤,所畫園林小景,多從 寫生中來,秀雅蒼潤,自成格局。畫梅〖皆疏枝瘦朵,全以韻勝。〗亦 善於寫真,金農、汪士慎詩集開首印的小像,即系高翔手筆,線描簡練,神態逼真。精刻印,學程邃。亦善詩,有《西唐詩鈔》。晚年時由於右手殘廢,常以左手作畫。與石濤、金農、汪士慎為友。清朝的李斗在《揚州畫舫錄》中有過這樣的記載:「石濤死,西唐每歲春掃其墓,至死弗輟」。意思是說,石
高翔印
濤死後,高翔每年春天都去掃墓,直到死都沒有斷過。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他們之間的友誼很深。高翔除擅長畫山水花卉外,也精於寫真和刻印。揚州即景圖一彈指閣圖二揚州即景圖二金農金農(1687—1764),字壽門,號
金農
冬心,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久居揚州。平生未做官,曾被薦舉博學鴻詞科,入京未試而返。他博學多才,五十歲後始作畫,終生貧困。他長於花鳥、山水、人物,尤擅墨梅。他的畫造型奇古、拙樸,布局考究,構思別出新意,作品有《墨梅圖》、《月花圖》等。他獨創一種隸書體,自謂「漆書」,另有意趣,又謂金農體或冬心體,筆畫橫粗豎細,撇飄逸而捺厚重,字體多呈長方形,頭重腳輕,甚為好看。精篆刻、鑒定,善畫竹、梅、鞍馬、佛像、人物、山水 。尤精墨梅。所作梅花,枝多花繁,生機勃發,還參以古拙的金石筆意 ,風格古雅拙樸,作品有《墨梅圖》、《月花圖》等。又長於題詠,"每畫畢,必有題記,一觸之感"。也擅長書法,取法於《天發神懺碑》、《國山碑》、《谷朗碑》。寫隸書古樸,楷書自創一格,號稱"漆書",另有意趣,又謂金農體或冬心體,筆畫橫粗豎細,撇飄逸而捺厚重,字體多呈長方形,頭重腳輕,甚為好看。篆刻得秦漢法。詩文有《冬心先生集》,《冬心先生雜著》,其書畫題跋被輯成有冬心畫竹、畫梅、畫馬、自寫真、雜畫題記等。墨梅斗方圖菊花圖高梧玉立圖李鱔李鱔(1686--1762),字宗揚,號復堂,又號懊道人,江蘇興化人 。康熙五十年中舉,五十三年以繪畫召為內廷供奉,因不願受正統派畫風束縛而被排擠出來。乾隆三年以檢選出任山東滕縣知縣,以忤大吏罷歸。在兩革科名一貶官之後,至揚州賣畫為生。與鄭燮關系最為密切,故鄭有賣畫揚州,與李同老之說。他早年曾從同鄉魏凌蒼學畫山水,繼承黃公望一路,供奉內廷時曾隨蔣廷學畫,畫法工緻 ;後又向指頭畫大師高其佩求教,進而崇尚寫意。在揚州又從石濤筆法中得到啟發,遂以破筆潑墨作畫,風格為之大變,形成自己任意揮灑,水墨融成奇趣的獨特風格,喜於畫上作長文題跋,字跡參差錯落,使畫面十分豐富,其作品對晚清花鳥畫有較大的影響。三陽開泰圖蕉鵝芭蕉萱石圖黃慎
黃慎寫意人物
黃慎(1687-1770後),字恭懋,躬懋,一字恭壽,菊壯,號癭瓢,東海布衣等,福建寧化人。擅長人物寫意,間作花鳥、山水,筆姿荒率,設色大膽。為「揚州八怪」中全才畫家之一。青年時,學習勤奮,因家境因難,便奇居蕭寺,"書為畫,夜無所得蠟,從佛殿光明燈讀書其下"。善畫人物,早年師法上官周,多作工筆,後從唐代書法家懷素真跡中受到啟迪,以狂草筆法入畫, 變為粗筆寫意。黃慎的寫意人物,創造出將草書入畫的獨特風格。懷素草書到了黃慎那裡,變為"破毫禿穎",化聯綿不斷為時斷時續,筆意更加跳盪粗狂,風格更加豪宕奇肆。以這樣的狂草筆法入畫,行筆「揮灑迅疾如風,」氣象雄偉,點畫如風卷落葉。黃慎的人物畫,多取神仙故事,對歷史人物和現實生活中樵夫漁翁、流民乞丐等平民生活的描繪,給清代人物畫帶來了新氣息。黃慎的人物冊頁《賞花仕女圖》刻畫一美麗女子對花的沉迷。而《西山招鶴圖》則取材於蘇軾《放鶴亭記》,畫面右側立一白鶴,老叟似在仰望空中飛翔之鶴,童子手挽花籃,卻自顧嘻嘻而樂。 「生平夢夢揚州路,來往空空白鶴歸」(黃慎《題林逋馴鶴圖》),黃慎兩次寓居揚州,先後17年,十里揚州,成為他一生的依戀。他的人物畫最具特色,有《絲綸圖》、《群乞圖》、《漁父圖》等。他的詩被同鄉人雷宏收集起來,編為《蛟湖詩抄》。抱琴人物圖鍾馗圖仕女抱瓶圖李方膺李方膺(1695~1755),中國清代詩畫家,字虯仲,號晴江,別號秋池,抑園,白衣山人等,通州(今江蘇南通)人。寓居金陵借園,自號借園主人。為「揚州八怪」之一。出身官宦之家,曾任樂安縣令、蘭山縣令、潛山縣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職,為官時"有惠政,人德之",後因遭誣告被罷官,去官後寓南京借園,自號借園主人,常往來揚州賣畫。與李鱓、金農、鄭燮等往來,工詩文書畫,擅梅、蘭、竹、菊、松、魚等,注重師法傳統和師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畫筆法蒼勁老厚,剪裁簡潔,不拘形似,活潑生動。被列為揚州八怪之一。有《風竹圖》、《游魚圖》、《墨梅圖》等傳世。著《梅花樓詩鈔》。善畫松、竹、蘭、菊、梅、雜花及蟲 魚,也能人物、山水,尤精畫梅。作品縱橫豪放、墨氣淋漓,粗頭亂服 ,不拘繩墨,意在青藤、白陽、竹憨之間。畫梅以瘦硬見稱,老乾新枝 ,欹側蟠曲。用間印有〖梅花手段〗,著名的題畫梅詩有〖不逢摧折不離奇〗之句。還喜歡畫狂風中的松竹。工書。能詩,後人輯有《梅花樓詩草》,僅二十六首,多數散見於畫上。
風竹梅花圖秋菊圖汪士慎汪士慎(1686--1759),字近
汪士慎
人,號巢林,別號溪東外史、晚春老人等,原籍安徽歙縣,居揚州以賣畫為生。工花卉,隨意點筆,清妙多姿。尤擅畫梅,常到揚州城外梅花嶺賞梅、寫梅。所作梅花,以密蕊繁 枝見稱,清淡秀雅,金農說;畫梅之妙,在廣陵得二友焉,汪巢林畫 繁枝,高西唐畫疏枝。(《畫梅題記》)但從他存世畫梅作品看,並 非全是繁枝,也常畫疏枝。不論繁簡,都有空裹疏香,風雪山林之趣。 五十四歲時左眼病盲,仍能畫梅,工妙騰於示瞽時,刻印曰:左盲生、尚留一目著梅花。六十七歲時雙目俱瞽,但仍能揮寫狂草大字,署款心觀,所謂盲於目,不盲於心。善詩,著有《巢林詩集》。風雪梅花圖白桃花圖春風泄香圖羅聘
羅聘羅聘(1733-1799),字遁夫,號兩峰,又號衣雲、別號花之寺僧、金牛山人、 洲漁父、師蓮老人。清代著名畫家,為「揚州八怪」之一。祖籍安徽歙縣,後寓居揚州,曾住在綵衣街彌陀巷內,自稱住處謂「朱草詩林」。為金農入室弟子,未做官,好游歷。畫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蘭、竹等,無所不工。筆調奇創,超逸不群,別具一格。他又善畫《鬼趣圖》,描寫形形色色的丑惡鬼態,無不極盡其妙,藉以諷刺當時社會的丑態。兼能詩,著有《香葉草堂集》。亦善刻印,著有《廣印人傳》。金農死後,他搜羅遺稿,出資刻版,使金農的著作得以傳於後世。其妻方婉儀,字白蓮,亦擅畫梅蘭竹石,並工於詩。子允紹、允纘,均善畫梅,人稱「羅家梅派」。其代表作有:《物外風標圖》(冊頁)、《兩峰蓑笠圖》、《丹桂秋高圖》、《成陰障日圖》、《 谷清吟圖》、《畫竹有聲圖》等。馴雀圖指頭畫葫蘆圖指頭畫仕女圖編輯本段怪在何處坎坷波折的身世「揚州八怪」究竟「怪」在哪裡,說法也不一。有人認為他們為人怪,從實際看,並不如此。八怪本身,經歷坎坷,他們有著不平之氣,有無限激憤,對貧民階層深表同情。他們憑著知識分子的敏銳洞察力和善良的同情心,對丑惡的事物和人,加以抨擊,或著於詩文,或表諸書畫。這類事在中國歷史上雖不少見,但也不是多見,人們以「怪」來看待,也就很自然的了。但他們的日常行為,都沒有超出當時禮教的范圍,並沒有晉代文人那樣放縱--裝痴作怪、哭笑無常。他們和官員名士交流,參加詩文酒會,表現都是一些正常人的人。所以,從他們生活行為中來認定他們的「怪」是沒有道理的。現在只有到他們的作品中,來加以研究。獨辟蹊徑的立意「八怪」(金農、汪士慎、黃慎、李鱓、鄭燮、李方膺、高翔、羅聘)不願走別人已開創的道路,而是要另闢蹊徑。他們要創造出「掀天揭地之文,震驚雷雨之字,呵神罵鬼之談,無古無今之畫」,來自立門戶,就是要不同於古人,不追隨時俗,風格獨創。他們的作品有違人們欣賞習慣,人們覺得新奇,也就感到有些「怪」了。正如鄭燮自己所說:「下筆別自成一家,長於詩文。」在生活上大都歷經坎坷,最後走上了以賣畫為生的道路。他們雖然賣畫,卻是以畫寄情,在書畫藝術上有更高的追求,不願流入一般畫工的行列。他們的學識、經歷、藝術修養、深厚功力和立意創新的藝術追求,已不同於一般畫工,達到了立意新、構圖新、技法新的境界。不落窠臼的技法中國繪畫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其中文人畫自唐宋興盛起來,逐步豐富發展,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留下大量的作品,這是中國繪畫的驕傲。明清以來,中國各地出現了眾多的畫派,各具特色,爭雄於畫壇。影響最大的莫過於以「四王」為首的虞山、婁東畫派,而在揚州,則形成了以金農、鄭燮為首的「揚州八怪」畫風。這些畫家都繼承和發揚了我國的繪畫傳統,但他們對於繼承傳統和創作方法有著不同的見解。虞山、婁東等畫派,講求臨摹學習古人,以遵守古法為原則,以力振古法為己任,並以「正宗」自命。他們的創作方法,如「正宗」畫家王琿所說,作畫要「以元人筆直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乃為大成」。他們跟在古人後面,亦步亦趨,作品多為仿古代名家之作( 當然在仿古中也有創造),形成一種僵化的局面,束縛了畫家的手腳。揮灑自如的筆鋒「揚州八怪」諸家也尊重傳統,但他們與「正宗」不同。他們繼承了石濤、徐渭、朱耷等人的創作方法,「師其意不在跡象間」,不死守臨摹古法。如鄭板橋推崇石濤,他向石濤學習,也「撇一半,學一半未嘗全學」。石濤對「揚州八怪」藝術風格的形成有重要影響。他提出「師造化」、「用我法」,反對「泥古不化」,要求畫家到大自然中去吸收創作素材,強調作品要有強烈的個性。他認為「古人須眉,不能生我之面目;古人肺腑,不能入我之腹腸。我自發我之肺腑,揭我之須眉」。石濤的繪畫思想,為「揚州八怪」的出現,奠定了理論基礎,並為「揚州八怪」在實踐中加以運用。「揚州八怪」從大自然中去發掘靈感,從生活中去尋找題材,下筆自成一家,不願與人相同,在當時是使人耳目一新的。人們常常把自己少見的東西,視為怪異,因而對「八怪」那種抒發自己心靈、縱橫馳騁的作品,感到新奇,稱之為怪。也有一些習慣於傳統的畫家,認為「八怪」的畫超出了法度,就對八怪加以貶抑,說他們是偏師,屬於旁門左道,說他們「示嶄新於一時,只盛行於百里」。贊賞者則誇他們的作品用筆奔放,揮灑自如,不受成法和古法的束縛,打破當時僵化局面,給中國繪畫帶來新的生機,影響和哺孕了後來像趙之謙、吳昌碩、齊白石、徐悲鴻等藝術大師。特立高標的品行他們對當時盛行於官場的卑污、奸惡、趨炎附勢、奉承等作風深惡痛絕。八人中除鄭板橋、李方膺做過小小的知縣外,其他人均一生以「魯連」、「介之推」為楷模,至死不願做官。就是做過官的鄭板橋也與常官不同。他到山東上任時,首先在舊官衙牆壁上挖了百十個孔,通到街上,說是「出前官惡俗氣」,表示要為官清廉。 「揚州八怪」一生的志趣大都融匯在詩文書畫之中,絕不粉飾太平。他們用詩畫反映民間疾苦、發泄內心的積憤和苦悶、表達自己對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嚮往。鄭板橋的《悍類》、《撫孤行》、《逃荒行》就是如此。 「八怪」最喜歡畫梅、竹、石、蘭。他們以梅的高傲、石的堅冷、竹的清高、蘭的幽香表達自己的志趣。其中羅聘還愛畫鬼,他筆下的鬼形形色色,並解釋說「凡有人處皆有鬼」,鬼的特點是「遇富貴者,則循牆蛇行,遇貧賤者,則拊膺躡足,揶揄百端」。這哪是在畫鬼,分明是通過鬼態撕下了披在那些趨炎附勢、欺壓貧民的貪官污吏身上的人皮,還了他們的本來面目。 在封建制度極端殘酷又大興文字獄的時代,他們卻敢於與眾不同,標新立異,無怪乎當時一督撫搖頭直稱「怪哉、怪哉」。鄧拓在詠清代著名畫家鄭板橋時曾寫道「歌吹揚州惹怪名,蘭香竹影伴書聲」,可以算作對他們「怪」之特點的總結吧。
F. 水墨山水畫的潑墨山水畫法
潑墨畫法是中國美術里的一項獨有的繪畫創作技巧,其對畫家的基本功底要求是較為嚴苛的,必須要有深厚的畫技底子和對於圖形感觀的藝術創造能力。
潑墨畫法的的繪畫過程即為採用畫筆蘸墨,潑灑於畫紙之上,根據其所顯現出的不同形態,即興發揮,創作圖畫。據史界考證,中國潑墨山水畫的鼻祖是唐代集詩人、畫家、音樂家於一身的天才藝術家王維,其最擅長用潑墨法來畫梅花。
而另一個同時期的潑墨大師五洽,則更是將潑墨藝術的抽象畫訣與審美理想展現於癲狂之感,其畫作一揮而就、自由豪放,是此畫法的高峰之作。據歷史文獻《歷代名畫記》記載,王墨在作畫之時,痛飲至醉狀,而後潑墨揮毫,或濃或淡,或掃或揮,應手隨意,掂筆即出,畫作山奇水險,宛若神工。
潑墨山水畫創作的技巧中,以皴法運用最多,因為潑墨沒有定型,潑出什麼就是什麼,所以不用皴法則顯不出形狀,而許多畫家為了更豐富地展現出各種不同的事物形象,自創或借鑒得來多種皴法,這里總結出常見的幾種有:水皴、斧皴、麻皴、雲頭皴、牛毛皴、馬牙皴等等多達數十種。不同的皴法創造不同的畫作,所以想創作出美妙的潑墨畫,必須勤練皴法。
潑墨山水畫的創作,其實最能代表出中國古代文人墨客那種放達於山林,不拘於形式的藝術追求,也是種存在於每一個人內心的審美感動,是我們追求浪漫,嚮往自由的生活態度的集中表現。
G. 中國史上,有哪些擅長畫梅的畫家
元代著名詩、畫家王冕(字元章,號稱梅花屋主,是畫梅的名家)
王成喜先生擅寫意花鳥,書法擅隸書、行書,尤擅畫梅,梅花又名「五福花」是中國傳統名花,她象徵著快樂、幸福、長壽、順利、和平。梅花不僅是清雅俊逸的風度使古今詩人畫家為它贊美,更以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為民族的精華而為世人所敬重。中國歷代文人志士愛梅、頌梅者極多;梅以它的高潔、堅強、謙虛的品格,給人以立志奮發的激勵。在嚴寒中,梅開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因此梅又常被民間作為傳春報喜的吉祥象徵。
李長峰,中國書畫家,國家一級畫師、教授。是近年來崛起有實力的著名畫家,以畫寫意梅花著稱於世,尤其擅長畫巨幅梅花作品。
畫梅名家——邢久海
H. 張婉如的潑墨門
張婉如
銀泰集團董事長、總裁沈國軍的第二任妻子
世界上能和馬雲稱兄道弟的人並不多,沈國軍能成為其中之一是有道理的,即使很多人看不上沈國軍的方式,但從結果上來看,沈國軍確實是比大多數人成功的,沈國軍有這個實力,所以他才會在名利場和商業場這么成功,多數情況下,你的實力和你能夠獲得的機會是成正比的,社會很多東西是有前提的,你只有在滿足這個前提下才能交換到你想得到的東西。
I. 家裡客廳掛什麼畫好
家裡客廳適合掛的畫:
1、柔和的風景畫:例如:日出、湖光山色等等。掛在大廳中,當每日疲乏的你回到家時,它們可給你松馳、舒適的感覺。繪制了仙、佛等圖畫亦可用。但切記要求神像的顏容親切,表情祥和方為上選。
5、荷花字畫:荷花讓人的心純凈,客廳中掛荷花,寓意圓滿、善心。出污泥而不染的意義,也是一種好的風水。荷花也是蓮花,寓意和氣,出污泥而不染,信佛的也有寓意圓滿、善心等,易掛在客廳、會議室、老年人卧室等。
6、竹子字畫:竹子字畫是常見的一種掛畫,無亂是客廳、書房還是室,這是好運勢事業的象徵。竹子字畫寓意升高,節節高。
J. 元代以潑墨法作梅花的代表畫家是誰
元代最大的畫梅來大師應該首推王冕源,他自號梅花屋主,他的水墨梅畫一變宋人稀疏冷倚之習,而為繁花密蕊,給人以熱烈蓬勃向上之感。王冕的存世名作,是他的一幅《墨梅圖》他用單純的水墨和清淡野逸的筆致,生動地傳達出了梅花的清肌傲骨,寄託了文人雅士孤高傲岸的情懷。
王冕(?-1359),字元章,號煮石山農,會稽(今浙江紹興)人。生於農家,屢試不第後,遁跡江湖,遍游名山大川。後歸隱九里山,朱元璋進軍浙東時出山,任諮議參軍,不久病死。他能詩善畫,尤工於墨梅,繼承了南宋揚無咎之法並推崇華光和尚所畫梅花,自成一家,以胭脂作沒骨梅花是其首創。他的畫梅法對後世影響很大,並著有《梅譜》傳世,總結了前人及自己的畫梅經驗。傳世主要梅花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墨梅圖》卷和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南枝早春圖》軸等。《墨梅圖》是《元五家合繪》卷中的一段,紙本墨筆,畫枝幹挺秀的梅花一枝,穿插得勢,淡墨點花瓣,濃墨勾蕊,顯得極為清潤。並有題詩「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詩畫相得益彰,畫家借畫墨梅標榜自己清高孤潔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