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山茶花線描

山茶花線描

發布時間: 2021-11-26 06:35:55

⑴ 中國五大窯

鈞窯,汝窯,官窯,定窯,哥窯。

1、定窯是繼邢窯之後的著名的白瓷窯場,燒瓷地點在河北省曲陽縣的澗磁村及東西燕山.
村。曲陽縣宋屬定州,定州唐末、五代以來是義武節度使的駐地,是一個地區的政治中心 ,所以稱其為定窯。

2、鈞窯建於北宋初年,窯址在今河南禹縣八卦洞與鈞台一帶,金代屬鈞州,因鈞台或鈞 州,故名。始燒於唐代,盛於北宋晚期,金元時繼續燒造,以燒制乳濁釉青瓷為主,兼燒 黑瓷及白地黑花瓷。

3、官窯有廣義和狹義兩個概念。廣義的官窯泛指歷代由朝廷督辦、專門燒制御用瓷的瓷 窯;狹義的官窯則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
據說宋大觀、政和年間,徽宗曾下令在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建窯燒瓷,供宮廷使用 ,這就是所謂「官窯」。為了與南宋的官窯相區別,有時又稱為北宋官窯。北宋官窯的產 品釉色以月白為上,粉青次之,天青,翠青又次之。釉內且有冰裂,梅花,蟹爪等細小裂紋,還有帶鱔血狀的油斑。

4、汝窯在現在洛陽的汝州一帶,瓷器特點是胎質細膩,俗稱「香灰胎」。釉色天青,開有細小紋片,通體施釉,底部有用細釘支燒的痕跡。傳世的汝窯器常見器型有碗、盤、洗、瓶、尊等日用品。

5、遺憾的是,宋哥窯的窯址,至今還沒有被人們發現,我們只有從傳世作品上去解讀哥窯的歷史。
哥窯瓷器從色澤區分,有月白、灰黃、粉青、灰青、油灰、深淺米黃等種類。哥窯瓷 最顯著的特徵,是釉色沉厚細膩,光澤瑩潤,如同凝脂;若置之於顯微鏡下,可見瓷釉中 蘊含的氣泡如同聚沫串珠,凝膩的釉面間迸裂有大小不一,或密匝或疏落的冰裂狀網紋,其網紋之色淺黃者宛若金絲,細黑者如鐵線,二者互相交織,因而被名之為「金絲」、「鐵線」。

⑵ 順治年間的瓷器有哪些

順治青花

順治時的瓷器胎子堅硬細密,釉面青白厚亮,有的有塵霧狀黑點。立器胎體厚重,底足多細砂平底,有的有細密的旋削痕,器足向內斜削;圓器胎體輕薄、滑潤,底足修成滾圓的泥鰍背,比較高深,幾乎沒有塌底現象;有的大盤是雙圈足或寬圈足。一般器物都有醬口,無論圓器立器,底足都露較高的無釉邊。

順治時紋飾一般很粗獷,滿繪器物。有幾種紋飾是順治時所獨有的,如常見於爐、罐上的非常粗獷的雲龍,龍粗大威武,只露出頭、身、尾等幾截,其餘部分被斑片狀雲遮擋,好似兇猛的惡龍從濃黑滾滾的雲中騰躍而出,其身忽隱忽現。這時也會有崇禎朝式的勾勒輪廓,塗青花留白形成的「括弧」雲,常見於花觚、罐之上的芭蕉瑞獸,獨角獸等;繪於盤、碗之上的人物故事,人物多居於庭院或室內,有一定的情節。這幾種紋飾一般都畫得很滿,很粗獷,青花沒有層次。除這些本朝特有紋飾以外,常見紋飾還有玉蘭怪石、纏枝牡丹、雉雞牡丹、四季花、山茶花、童子騎麒麟、八仙、布袋和尚、雲鶴、博古等。

順治朝時帶官窯款的瓷器很少,有雙圈六字兩行「大清順治年制」款及四字兩行「順治年制」款,字體工整。民窯供器多署干支款,一般生活用器多無款,有的署「玉堂佳器」款。

順治時期瓷器的鑒定:

1、順治瓷器,正處於明末清初過渡階段,胎體厚重細潤、潔白堅致,器形樸拙。
2、釉面以光亮不足的卵青色為多,一些琢器釉面較厚,常使淡色青花模糊不清,並保持明代在器口施醬黃釉的特點。
3、青花色調大致分為四種,其中的翠青色與康熙青花相似,不施青花的五彩器漸多。
4、圖案紋飾,內容新穎。流行的紋飾有,洞石花卉、麒麟、芭蕉、人物故事,還有畫中題句等。
5、器足演變為滾圓的泥鰍背狀,底部可見螺旋紋,此時已流行明末出現的寬圈足的雙圈底足。
6、款識,分官窯款與干支紀年款,有楷書、隸書和篆書。

順治青花瓷署年款的特點:

傳世的順治青花瓷,以民窯器多見,其中在國內的以廟宇中佛前供器,如凈水碗、對瓶、香爐為多,也有少量筆筒、盤、碗等物;在國外則是傳統的名類出口日用瓷。出口瓷仍沿襲明末的山水加題詩的所謂「畫詩」題材。當時的青花瓷很流行題寫紀年款,傳世所見最早順治年款是署「順治丙戌年」(即順治三年,1646)的青花人物圖罐;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順治五年(1648)、十一年(1654)、十二年(1655)、十五年(1658)、十六年(1659)紀年款的青花器;上海博物館也藏有有順治十年、十四年、十七年紀年款的青花器。在順治十四年(1657)以前的青花瓷題詩;往往用隸體書寫,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特點。

順治瓷器鑒賞:

順治青花人物盤

高5.1厘米、口徑21厘米、足徑8.5厘米。盤敞口,口沿施醬釉,弧壁,圈足略高,足內青花寫有「玉堂佳器」四字楷書款。白釉閃青,青花泛灰,外壁光素無紋,盤里繪三個和尚席地而坐,兩個老和尚身後繪一長方案,案上擺放一香爐在燃燒,其中一老和尚袒胸露乳,手拿一串佛珠,小和尚手捧書卷,周圍繪遠山、洞石花草和松樹紋,空中繪卷雲。此盤構圖另具一格,人物神態生動。

順治青花荷花

高5厘米、口徑21.3厘米、足徑8.2厘米。盤敞口,口施醬釉。弧壁,圈足較深,足邊帶有很重的火石紅,足內青花寫有「玉堂佳器」四字楷書款,字體遒勁有力,很工整。外壁光素無紋,里沿青花弦紋兩周,里心繪有洞石荷花紋,圖案右下角用楷書寫有「青蓮柱石」四字。荷花用工筆手法描畫,形象生動,畫面安排合理,可算是民窯青花的細品。

順治青花洞石秋葉紋盤

高4.5厘米、口徑20.9厘米、足徑8.6厘米。盤敞口,口沿施一周醬釉,弧壁,圈足,足內青花寫有「玉堂佳器」四字款。外壁光素無紋,盤心青花一側繪洞石,另一側繪秋葉,葉中寫有「不作風波於世上,自無冰炭到胸中」。

順治青花洞石秋葉紋盤

高4.6厘米、口徑21.4厘米、足徑8.9厘米。盤敞口,口沿施醬釉,弧壁,圈足較深,足內寫有「玉堂佳器」四字款。盤心青花一側繪洞石,另一側繪秋葉,葉中寫有「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兩句詩。順治青花葉中題詩句在當時比較常見,如:「紅葉傳書信,寄於薄情人」,「鳥啼驚夢醒,茶熟故人來」,「惜花春起早,愛月夜眠遲」。

順治五年青花洞石花卉碗

高5.5厘米、口徑16.8厘米、足徑6.6厘米。碗敞口,口沿上施一周醬釉,鈄壁,圈足,足內白釉無款。外壁光素無紋,白釉泛青,里心用青花繪洞花卉,洞石旁寫有「戊子春月百花叄制」八字(1648年),這種隨意的洞石花卉在當時民窯青花比較流行。

順治五年青花山石盤

高3.2、口徑11.8、足徑5.4厘米。盤敞口,口沿施一周醬釉,圈足,足內白釉無款。外壁光素無紋,盤心青花繪山石花草,右側空白處書寫「戊子春月梓辛軒書」八字(1648年)。

順治青花花卉一統瓶

高20厘米、口徑5厘米、底徑6.3厘米。瓶敞口,短頸,筒式腹,砂底內凹,無釉。通體以青花為飾,青花藍中泛灰,沿下繪蕉葉紋一周,腹部一面繪一方案,案上分別擺放有筆筒、毛筆、花瓶,花瓶內插一束玉蘭花,另一面繪魚缸、花瓶、荷花及假山石。此種構圖與明末極為相似,畫法上仍晚期遺風。多為民窯產品。

順治十一年青花雲龍紋帶座凈水碗

碗高14.5厘米、口徑18.5厘米、底徑7.1厘米;座高20.9厘米、口徑9.2厘米、底徑13厘米。此器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部凈水碗敞口,口沿施醬釉,圓腹下收,平底略高,底露胎無釉;碗座短頸,溜肩,近底處微外撇,平底無釉露胎。腹部繪一對騰飛的行龍,龍頭之間楷書「皇帝萬歲,萬萬歲」牌位,另一面楷書,「弟子,蔣文煜供奉,甲午(順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仲秋吉旦」13字。研究會座頸部繪四組折枝花,外壁繪「十」字形雲,近底繪江芽海水山石紋。帶座凈水碗在明末清初的青花瓷器中比較常見,多是廟宇供器。此器底座比明代的高,並且有明確紀年,極為珍貴。

順治青花芙蓉詩句筆筒

高14.8厘米、口徑8厘米、底徑7.8厘米。筆筒口沿施醬釉,筒式腹,砂底內凹無釉。白釉泛青,青花鮮艷,腹部一面繪芙蓉花,一面繪洞石,兩組圖案間寫有詩句兩首「業桂蒼蒼芙蓉凝凝,只尺千峰神遊暮里」、「寵交嫩綠穿濃凝,暈染深紅間淺紅。」此器詩有畫,畫中有詩,詩畫並茂,裝飾尤為清雅。

順治十六年青花象紋罐

高15.5厘米、口徑6.5厘米、足徑7.6厘米。罐直口,短頸,溜肩,近底微外撇,平底無露胎。以青花為飾,青花泛灰色。頸部繪竹葉及朵花各兩組,腹部一面繪馬,一面繪大象和洞石花卉,周圍襯以翠竹、欄桿,空間寫有己亥年孟夏月□台郡張造(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近底繪變形蕉葉紋。以大象做青花瓷器的裝飾,在當時還不多見,象溫和柔順,安詳端莊,為我國傳統的吉祥物,多表達人民大眾祈盼太平盛世的心願。

順治青花花鳥撇口筆筒

高22.8厘米,口徑21.5厘米、底徑15.5厘米。筆筒撇口,深腹,平底無釉,底邊有火石紅,白釉泛青,紋飾分三部分描畫,上部一面繪洞石蘭花,蘭花盛開留白邊,花上落有一隻小麻雀,另一面繪翠竹,空中飛有兩只小鳥,遠處繪太陽;中部凸起一周繪八組朵花;下部繪蕉葉紋一周。此器胎體厚重,圖案布局歡快優美,紋飾清雅,青花發色艷麗,有深淺濃淡的層次變化。

順治青花三秋魚缸

高16.7厘米、口徑19.6厘米、足徑9.6厘米。缸胎厚重,唇口,深腹,圈足,足內有青花「大清順治年制」六字楷書款。足邊光滑細膩。以青花為飾,青花藍中泛灰,腹部畫有四組紋飾,一組繪雙犄牡丹花,一組繪菊花,一組繪蕉葉,一組繪芙蓉花。紋飾布局簡單疏朗,清新悅目,並且寫有本朝官款,字體遒頸有力,十分珍貴。

順治青花麒麟大盤

高8.4厘米、口徑35.4厘米、足徑18.5厘米。盤敞口,口沿施醬釉,弧壁。圈足,足內青花雙圈「玉堂佳器」四字篆書款。通體白釉泛青,胎體厚重,外壁光素無紋,盤里繪一隻碩大麒麟,身後為蕉葉,周圍繪洞石、花草紋,麒麟傳說中的仁獸,是所謂的「四靈」之一,雖然形象兇猛,但人們以麒麟喻仁厚賢德,為中國吉祥物。在順治青花瓷器中應用十分廣泛,常常是與蕉葉組合描繪在一起。

順治十五年青花人物大盤

高7.2厘米、口徑34.2厘米、足徑15.8厘米。盤形碩大,胎體厚重。敞口,口沿施醬釉,弧壁,圈足,足內青花雙圈「玉堂佳器」四字篆書款。白釉閃青,盤內青花繪加官圖,院中繪有官人、侍從、衛兵及差人,四個人物服飾各異形象鮮明,周圍襯以樓閣、洞石、欄桿、蕉葉、花草、卷雲和遠山,盤中空白處寫有「戊戌冬月」(順治十五年,即公元1658年)贈子墉賢契,魯溪王瑛定製送給友人的饋贈品,由於帶有明確的紀年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順治青花八仙祝壽盤

高8.4厘米、口徑35.5厘米、足徑17.5厘米。盤敞口,口沿施醬釉,弧壁,圈足,足牆上寬下窄,足內青花雙圈篆書「玉堂佳器」四字款。雙圈很大、字小。青花艷麗有暈散。盤里繪八仙祝壽,山上一老壽星,身前點一香爐,身後卧有一隻小花鹿,山下繪八位仙人,仙人們有的手拿壽光、有的拿靈芝、有的吹笛子、有的高舉葫蘆等各種寶物。人物姿態各異,空間襯山石、流雲、花草、松樹紋。八仙祝壽在明、清青花瓷器中大量出現,畫法各異,此盤無論是青花發色及畫法上均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順治十二年青花領先仙人物盤

高5.1厘米、口徑20.9厘米、足徑9.4厘米。盤敞口,口沿施醬釉,弧壁,圈足較高,足內青花雙圈「乙未年制」四字篆書款。乙未年,即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盤里繪八仙祝壽,山坡上八位仙人各托寶物恭敬仰望,迎接壽星降臨。空白處書有四句七方祝壽詩「□根月窯秀理台,青英紅梵聞妍開,泛公結子三千歲,預喜仙游復折來。」外壁青白釉暗刻折枝花果紋。此盤寫有干支款,是清初青花瓷器的典型器物。

順治青花三友一統瓶

高39.8厘米、口徑11.4厘米、底徑12.8厘米。尊敞口,短頸,筒式腹,平底露胎無釉。白釉泛青,青花艷麗,特別加重表現渲染的藝術效果。頸部繪菊花、竹子、蘭草紋、腹部主題圖案繪松、竹、梅歲寒三友圖,空中飛有數支雀鳥。松竹梅是明清青花的常見的裝飾題材,表現形式各異,此尊的松竹梅紋具鮮明的時代特徵,不加修飾,隨意瀟灑,這種畫法在民窯青花中很流行。

順治十五年青花雲龍紋花觚

高27.2厘米、口徑9.7厘米、底徑7厘米。瓶撇口,口沿施醬釉,腹部細長,足微撇,平底無釉。白釉泛青,瓶身繪一四爪龍翻騰於雲火中,龍在雲中似隱似現。頸下空白處楷書「江西饒州府浮梁縣西鄉里仁都伍圖信士和程仲麒,喜助中壹副奉,九華山,金剛洞,佛前供奉,順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五月十三吉日」47字。畫面講究氣勢,用筆粗放、生動,龍在雲中翻騰轉側,一身三現,這種畫法在當時尤為流行。

順治青花花鳥紋花觚

高45.4厘米、口徑19.5厘米、底徑15.4厘米。觚敞口微撇,口沿施醬釉,筒式腹,腹訓凸起一周,近底微外撇,平底無釉。白釉泛青,青花艷麗,有深淺濃淡的變化,外壁紋飾共有三層上層主題圖案繪松竹梅三友圖,空中飛有兩只翠鳥,中層繪洞石、石榴和花卉紋,下層繪蕉葉紋一周。這種花觚造型在順治朝十分流行,燒造的比較多,胎體都很厚重,紋飾簡單,不繁復,此器就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順治青花荷蓮紋花觚

高37.8厘米、口徑17.8厘米、底徑13.5厘米。觚敞口微撇,口沿施醬釉,筒式腹,腹部凸起一周,砂底無釉。是清初花觚的典型式樣。青花藍中泛灰,外壁紋飾共有三層,上層繪荷蓮,水草、洞石花鳥紋,腹部繪洞石三組,下部繪蕉葉紋一周,畫面紋飾層次清晰,布局和諧,荷花採用寫實手法描繪得十分精細,具有極強的裝飾性。

順治青花山水蕉葉紋蒜頭瓶

高38厘米、口徑5.5厘米、足徑12.5厘米。瓶蒜頭口,細長頸,圓腹,圈足,足內白釉無款。通體以青花為飾,青花柔和淡雅,略有暈散。口部繪變形蓮瓣及如意頭,口下繪變形花卉三組,頸部繪蕉葉,頸下繪卷草邊飾一周,腹部主題圖案繪山水樓閣,江中繪有小船,船上座有兩人垂釣。畫面意境幽遠,構圖優美,用筆似線描,體現了當時匠人們的繪畫技巧,具有很高的藝術水準,從畫風看,是順治青花的晚期產品。

順治青花人物蒜頭瓶

高38厘米、口徑7厘米、足徑13.8厘米。瓶蒜頭口,細長頸,圓腹,寬圈足,足牆厚,足內白釉無款。口沿施醬釉,青花藍中泛灰。口部繪有兩朵牡丹花及一組荷蓮紋,口下繪變形蓮瓣,頸部亦繪蕉葉一周,蕉葉中心留白邊,頸下繪水波邊飾。腹部主題圖案繪人物故事,一高官身前站一人,雙手端一花瓶,瓶中插有三戟,寓意「平升三級」。高官身後分別站有侍衛和僕人,空中飄有流雲,空間以山石、花草點綴,是順治青花人物故事的代表作品。

順治青花山石花卉蓋罐

通高35.5厘米、口徑13.7厘米,底徑14.2厘米。罐唇口,口沿施醬釉,短頸,溜肩,平底內凹無釉,底邊向里鈄削帶有火石紅。蓋圓頂,隆起,寶珠形圓鈕,俗稱「將軍罐」。青花藍中泛灰,頸繪蕉葉,腹部一面在洞石間繪有六枝牡丹花,其中三朵牡丹花花心呈雙犄狀。俗稱雙犄牡丹;另一面繪翠竹和三隻雀鳥;蓋面繪洞石花卉一周。此器造型端莊古樸,牡丹花畫法嫻熟,質朴自然,畫面明快。

順治青花花鳥紋蓋罐

通高47厘米、口徑26.6厘米、底徑20.4厘米。罐唇口,短頸,溜肩,肩以下漸收,平底無釉露胎。蓋面隆起,頂置寶珠形圓鈕。是清順治將軍罐的標準式樣。造型雄偉有氣魄,胎體厚重堅硬,青花發色藍中泛灰,釉面白中閃青。頸繪下垂變形蕉葉,腹部一面繪一長犄牡丹和花草紋;另一面繪竹雀紋。蓋面繪折枝牡丹花。此罐雉雞牡丹圖描畫得栩栩如生。具有極高的藝術水準,是順治青花瓷器中的代表作品。

順治青花人物虎紋盤

高5.3厘米、口徑21.2厘米、足徑8.8厘米。盤敞口,口沿施醬釉,弧壁,圈足略高,足內青花寫有「玉堂佳器」四字楷書款。口沿薄至底部逐漸增厚,白釉泛青,青花艷麗,外壁光素無紋,盤內繪三個老和尚席地而坐,一和尚手拿樹葉,一和尚手拿佛珠,另一和尚手拿撲扇,身前立一老虎,人物周圍襯以山石、松樹、花草紋,空中繪流雲、月亮,人物姿態各異,形象生動逼真,構圖新穎別致。

⑶ 元代絲織紋樣的設計特徵

散點式是兩宋時期的流行排列方式,指一塊塊面積較小的花卉紋樣散點排列組成連續圖案。花卉的外輪廓不再拘束在團窠的形態裡面,而是各種自由的姿態。筆者參與分析鑒定的南京長干寺遺址地宮出土的北宋紡織品中就有不少散搭花的絲織品,如四瓣朵花綾、花卉紋絞經紗(圖1)等,後者紋樣為兩花左右對稱成一組的折枝菊花,成散點排列,搖曳生姿。類似的排列在黑龍江阿城金代齊國王墓出土的綠地折枝梅織錦絹綿裙面料、江西德安周氏墓出土的折枝梅花綺、星點折枝梅花綾上也有反映。
折枝式宋代折枝式構圖採用牡丹、芙蓉、山茶等大朵花為主,配以梅花、桃花等小花及葉、蕾等為輔,組成緊簇折枝在畫面上均勻布局。福州南宋黃升墓出土的深煙色牡丹海棠花綾(圖2)、褐色牡丹芙蓉梅花綾、褐色山茶花羅及金壇南宋周瑀墓出土的折枝花綺等多件絲織品,均以折枝大花為主,間飾小花,主花寫實,枝葉裝飾,虛實得當。
纏枝式纏枝式是以纏枝為基本骨架、以花卉等做主題紋樣的排列形式。宋代纏枝花寫生風格濃郁,多為四方連續。大花分布均勻,枝條處於次要地位,難以分清骨架和主題紋樣的區別。如湖南衡陽何家皂北宋墓出土的黑色纏枝牡丹花紗單衣殘片(圖3),紋樣由兩朵盛開的纏枝牡丹組成一花回單元。花紋工整秀麗,葉瓣分明,布局飽滿[3]。金壇南宋周瑀墓出土的纏枝牡丹花羅、纏枝花綾、纏枝花卉紗等多件絲織品,也皆為此種排列方式。
幾何填花式將瑣紋、方勝、球路、龜背、曲水等幾何紋樣與花卉紋樣結合穿插是宋代極為流行的錦緞裝飾紋樣。幾何填花式構圖有多種形式,有的以花卉為主花,周圍格子中巧妙安排幾何小花紋,有的以幾何圖形為骨架,填各種花卉[4]。如八達暈填花,是中心為八面幾何形,由向八面延伸的花團網格組成骨架,在骨架中飾以蓮花、靈芝、桃子等紋樣的形式。從相關文獻來看,《清秘藏》所記宋錦中有八花暈錦,《蜀錦譜》中也有八答暈的記載,都應類此。又如毬路填花,是以圓圓相交為基本骨架,在骨架中飾以各類花卉的形式。《蜀錦譜》中記載有花錦盤毬錦、真紅雪花毬路錦等名目。再如「落花流水」紋,是在連續的曲水紋上飾以單朵或折枝的梅花、桃花等小型花朵的形式。元代陶宗儀《輟耕錄》所記宋御府名畫錦褾所用織錦中,有「紫曲水」一名,並注「俗呼落花流水」[5]。
造型手法與裝飾處理特徵
寫生花宋代絲織花卉紋樣造型受畫院花鳥寫生之風大盛的影響,紋樣素材一般直接取源於自然生活中的花卉加以寫生變化,似鮮花迎春,搖枝飄葉,栩栩如生。寫生花卉在宋代圖案中常見有散搭花、折枝花和纏枝花三種形式[6]。前文所述不少出土的絲織品就採用了寫生花造型,如南京長干寺遺址地宮的北宋花卉紋絞經紗(圖1)、南宋黃升墓的深煙色牡丹海棠花綾(圖2)、南宋周瑀墓的纏枝花綾等。寫生花寫實生動、恬淡自然的風格成為宋代審美意識的典型紋樣程式。
復合花從出土文物來看,兩宋時期出現了復合花的大膽創造,即花中有花,葉中有花,顯示出設計的別具匠心。如福州南宋黃升墓出土的黃褐色牡丹花心織蓮花羅、淺褐色芙蓉葉內織梅花羅(圖4),以復瓣的牡丹、芙蓉折枝花為主體,一件在主花花心部位套織蓮花、一件在芙蓉葉子上填織梅花。又如金壇南宋周瑀墓出土的以兩朵大牡丹花為主體的纏枝牡丹花羅,小花穿插枝頭,搖曳多姿,葉內填飾梅花折枝,錯落有致。這些復合形式的圖案主花寫實、枝葉裝飾、虛實得當,是寫實與裝飾手法相結合的佳作。
四時花四時花指以春夏秋冬四季的多種花卉組成圖案,以示完美之意。陸游《老學庵筆記》[7]記載:「靖康初,京師織帛及婦女首飾衣服,皆備四時。如節物則春幡、燈毬、競渡、艾虎、雲月之類,花則桃、杏、荷花、菊花、梅花皆並為一景,謂之一年景。」福州黃升墓的一件用於被面的深褐色雜花綺(圖5),將牡丹、芙蓉、荷花、梅花等不同時節花卉和諧排列成四方連續。另一件用於褲子的褐黃色雜花綺,紋樣以牡丹、海棠、梅花等多種穿枝花組成,花紋明朗豐滿。江蘇常州武進南宋墓和江西德安周氏墓也出土了四時花遍地的花羅織物。
情景花情景花指將花卉與鳥蝶瑞禽等相結合的情景紋樣,如嬰戲、花鳥等圖案。這類圖案反映出宋人追求富貴榮華、福祿壽喜、連生貴子等傳統思想對絲綢藝術的影響。花卉嬰戲題材如湖南衡陽何家皂北宋墓出土的金黃色牡丹蓮蓬童子綾(圖6),紋樣以牡丹、蓮蓬為主體,用攀枝童子作陪襯,並以纏枝串通,整個圖案布局和諧,線條流暢。穿花動物題材如何家皂北宋墓出土的褐色獅子藤花綾、棕色「富」獅子滾綉球藤花綾、深褐色仙鶴藤花綾等。
文人花將「歲寒三友」———松、竹、梅安排在同一幅絲織紋樣中,是宋代絲織紋樣文人風格的典型代表。在德安周氏墓和福州黃升墓都有此類題材織物出土。如在黃升墓出土織品中有一件用於夾衣面料的棕黃色紋緯六枚提花緞,滿地花枝紋樣以松針、竹葉、梅花為主題,以寫意的手法表現出植物的結構特點。
色彩特點從傳世的紡織品和人物畫中所反映的情況來看,宋代花卉紋樣絲織品配色深受時代審美思想的影響,總體色彩傾向於清淡柔和、典雅莊重。不喜用鮮艷華麗的飽和色和對比強烈的配色,較多採用深淺不同的茶色、褐色、棕色、綠色、藕色等兩種色的調和色,再配上白色圖案,呈現淡雅柔和的色彩效果[8-9],與寫實化的紋樣造型相協調。
宋代絲織花卉紋樣在現代絲綢家紡中的設計實踐
傳統美和時代美的結合是設計產品成熟的標志。將宋代絲織花卉紋樣經過適當的變形和改造,應用到現代的家紡設計中,以現代的織造方式呈現出來,既能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又能提高現代紡織品的文化內涵和附加值。
設計主題與定位宋代絲織花卉紋樣清新脫俗、灑脫典雅,這種風格正迎合了現代人渴望返璞歸真,隨心自在的心態。本設計通過運用宋代絲織花卉等紋樣元素,結合現代表現手法,展現出庄嚴中透著活力,典雅中透著時尚的文化風情。設計定位為高端絲綢家紡,織花面料經緯紗線均選用桑蠶絲,採用低純度的經典顏色為主色調,表現高雅脫俗的古典風格。
圖案設計整套家紡的圖案設計以花卉紋樣為主,從宋代經典的絲織紋樣中提取花卉和幾何紋等元素,借鑒它的造型規律和特點,結合現代時尚元素進行創新設計。
主紋樣設計運用現代裝飾變形技法將宋代織物中的花頭進行變形,還將現實中的花卉進行宋代風格的重構,形成適合現代床品的牡丹、月季、茶花等幾種花卉形態。同時配上宋代生色折枝花特有的纖巧的枝條,自然寫實的葉片,葉蓋枝,枝連花,花生葉,形成柔美的花卉紋樣。在構圖上,舍棄宋代絲織品較均勻式的構圖,地部引入現代的不規則條紋骨架,骨架內以「卐」字變形紋滿鋪,上層以大小不等的圓為紋樣框架,在大圓中填入精心設計的宋代風格四時花卉形態,每個圓中的花卉圖案各不相同,部分枝條從圓形里延伸出來,穿插於各圓之間,增加聯系、填補空隙。主紋樣設計稿見圖8,主要用於被套、被面等。
輔紋樣設計輔紋樣圖案主要提取主紋樣中的一些元素,比如幾何形的底紋,經典的花頭等,以達到配套呼應的效果。其中輔紋樣一(圖9)為靠墊的獨幅適合紋樣。對角處以現代流行的線描花方式,勾勒出宋代經典的牡丹、山茶紋樣。兩花之間用塊面狀的波點紋肌理填充,體現出傳統與時尚的結合。輔紋樣二(圖10)為抱枕獨幅設計紋樣,輔紋樣三(圖11)主要用於枕頭、床單等,皆以「卐」紋變體呼應整體設計。
色彩設計根據2012—2013年中國家紡流行趨勢,目前及未來一段時間的家紡產品色彩,一類會運用絢麗鮮艷的色彩,另一類則主要傾向於運用溫和的調性。新種類的顏色被不斷地開發出來,被設計師大膽地運用到設計中去,而經典的顏色則被在新的圖案中重新演繹。本設計選用與宋代絲織品色調相和諧的咖啡色和米色為主色調,搭配如墨綠之類的比較沉穩的顏色,再配以小面積的亮色作為點綴,體現內斂典雅的古典特色。
織造工藝整個產品系列包括四款面料,經線選用[22.2×24.4dtex×1(1/20/22D)廠絲80捻/10cmS×2]68捻/10cmZ(米白色)桑蠶絲,經密為1140根/10cm;緯線選用22.2×24.4dtex(1/20/22D)×3(3/20/22D)桑蠶絲,顏色根據不同設計進行相應選擇。選用主紋針數為96000針的電子提花機織造,單造單把吊裝造。
組織設計說明主紋樣、輔紋樣一和輔紋樣二面料,為緯二重產品;輔紋樣三面料,為單層產品。組織以加強緞紋為主,配合斜紋等組織,表現色彩的不同深淺層次,以主紋樣面料為例,做具體說明。主紋樣面料甲緯選用咖啡色,乙緯為墨綠色。紋樣設計,咖啡色有5個層次,米色2個,綠色2個。最深的咖啡色,僅用甲緯難以達到效果,所以使背襯的墨綠色紗線故意露出來,加深整體顏色,甲緯8枚緯緞背襯乙緯橫向的加強四個組織點的8枚加強緯緞;第二層次的選用甲緯12枚緯緞背襯乙緯12枚經緞;第三層次,甲緯橫向的加強2個組織點的12枚加強緯緞背襯乙緯12枚經緞;第四層次,甲緯1/5斜紋背襯乙緯6枚經斜紋來表現;最淺的咖啡色,甲緯橫向的加強四個組織點的8枚加強緯緞背襯乙緯8枚經緞。米色兩個層次,分別選用甲緯8枚經緞背襯乙緯16枚經緞,甲緯12枚經緞變化組織背襯乙緯12枚經緞。綠色兩個層次,分別選用乙緯12枚經緞背襯甲緯12枚經緞,乙緯橫向加強三個點的12枚變化緯緞背襯甲緯12枚經緞。上機織造下機面料成品由達利絲綢(浙江)有限公司制織。
款式設計及效果模擬本套絲綢家紡產品由一件被套、兩個靠墊、一個抱枕、兩個枕頭和一件床單組成。款式設計上,以主紋樣為被套表面,外圍拼接較主紋樣地部顏色稍淺的純色面料。被套內面則用淺咖啡的純色面料。靠墊以輔紋樣一織花面料為主體,圖案居中,緣鑲滾邊。抱枕以輔紋樣二織花面料為正面,四角加飾小型盤長流蘇。枕頭採用拼接方式,以淺咖啡色純色面料為主體,一側拼縫輔紋樣三織花面料。床單採用與枕頭相同的淺咖啡色純色面料為主體,三邊拼縫輔紋樣三織花面料。

⑷ 元代的藝術設計史

元青花瓷概述
元代隨著國內外貿易的發展需要,中國瓷業較宋代又有更大的進步,景德鎮窯成功的燒制出青花瓷器。青花瓷的普遍出現和趨於成熟,產銷興旺,元人蔣祁著《陶計略》(記元代景德鎮瓷業情況的唯一書籍)中記述:「窯火既歇,商爭取售,而上者擇焉,謂之撿窯。交易之際,牙儈主之……,運器入河,肩夫執券,次第件具,以憑商籌,謂之非子。」
元青花瓷以景德鎮為代表,其製作精美而傳世極少,故而異常珍貴,根據時間大致分為延佑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個階段,其中又以「至正型」為最佳。
元青花瓷開辟了由素瓷向彩瓷過渡的新時代,其富麗雄渾、畫風豪放,繪畫層次繁多,與中華民族傳統的審美情趣大相徑庭,實在是中國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時也使景德鎮一躍成為中世紀世界制瓷業的中心。

元青花瓷的造型
元青花瓷造型獨具特色。從製作工藝上看,此時出現了胎體厚重的巨大形體,如大罐、大瓶、大盤、大碗等。但也有精細之作,如胎體輕薄的高足碗、高足杯、匜、盤等。在元代社會,青花瓷還沒有成為宮廷或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除酒具、明器外,主要產品是對外輸出,因此元青花瓷的造型有一定特殊性,其原因乃是為了滿足不同地域、不同生活習慣使用者的需要。如大罐、大瓶、大盤、大碗是為了適應伊斯蘭國家廣大穆斯林席地而坐、一起吃飯的習慣而特別生產的大型飲食器皿。而元時生產的小型器皿如小罐、小瓶、小壺則多銷往菲律賓。根據考古資料可知,許多小件元青花瓷都是當年為滿足東南亞人陪葬需要而製作的外銷商品。除了外銷,元青花生產者對內為了符合元代社會生活習俗還生產了中小型瓶、爐、筆山、高足碗、連座器等。大體可綜合為五大類。
罐類:大罐,包括高形、矮形、八棱形3種,連蓋通常可高達60厘米以上。小罐,包括斂口四系方形、撇口雙系瓜棱形、唇口雙系鼓腹式、唇口溜肩圓腹雙系式等,體高一般為7~8厘米;還有鼓式蓋罐。八棱器為元時創新品種。
瓶類:有梅瓶、玉壺春瓶、蒜頭瓶、獸耳瓶、戟耳瓶,另有富時代特色的四系扁瓶及塔式蓋瓶等,其中以梅瓶、玉壺春瓶多見。梅瓶附蓋,蓋內有一管狀子口,與瓶口牢牢套住。
壺類:見於著錄的主要有3種,分別是鳳流壺、梨式壺、執壺,均製作精巧。
碗類:大致分兩種,一種為高足碗(有敞口、斂口),一種為大碗,口徑達40厘米以上。高足杯體形較小,高僅為10厘米左右,又有靶杯之稱。大碗口徑一般都在30厘米以上。
盤類:有大盤(口徑45厘米以上)、中盤(口徑一般為30厘米左右)、小盤(口徑15厘米左右)。折沿花口形多見。
此外,還有鼎、水盂、香爐、觀音等,其中以高足杯、玉壺春瓶、罐、梅瓶和大盤五種造型為最多。
總之元青花瓷器造型既有恢弘雄偉的大器,又有秀美靈巧的小器,不論何種器型均形態優美,古樸端莊。

元青花瓷的紋飾
元代景德鎮陶工在繼承唐宋制瓷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彌補了形體上工藝粗糙的不足,使元青花更精美。
裝飾技法
青花與刻花、印花、瓷塑、淺浮雕等多種技法相結合,繪畫充分發揮藍白的藝術效果,有白地青花、藍地白花或青花線描為地幾種風格。在裝飾時,工匠結合不同器型採用不同技法,有的用兩種、三種方法配合或幾種方法集中於一體,刻花線條粗獷有力,印花線條圓潤耐看,淺浮雕效果立體感強。此外應該注意的是,元青花紋飾繪畫方法以平塗為主,結合勾、皴、點、染技法,線條蒼勁有力,顯示出元代工匠高超的繪畫才能。
構圖方法大致可分為飽滿和疏朗兩類。飽滿類型的裝飾,無論圓、琢器,全器被青花紋飾所覆蓋,有的器身布滿青花紋飾達8層之多,以此突出表現元青花的壯美之感。元青花飽滿型裝飾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是通體以卷枝紋或海水紋為地,突出白色的花紋或在地紋上作菱形曲線開光,開光內繪一主題紋飾。這種飽滿設計方法多在八棱器上體現,看似繁縟,實則安排有序,具有強烈的美學效果和時代風格。疏朗形式的裝飾,講究無論是圓、琢器的青花紋飾都由單獨紋樣構成,裝飾畫面疏朗,活潑自然。如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館的青花龍紋玉壺春瓶,全瓶繪一條龍盤繞器身,畫面簡潔,給人以龍在無垠空間中自由飛騰之感,視覺效果極好。另一種疏朗紋飾是寫實或寫意的瓷畫,畫面較開闊。再有一些民間供器及殉葬品的青花紋飾就更為疏簡豪放,用線條快速描繪圖案,可謂一氣呵成,別具一格。元青花的紋飾中有幾種較為規范,從而形成了元代紋飾的特色:
1、變形蓮花瓣紋,俗稱「八大碼」,無論圓、琢器常以8個蓮花瓣作裝飾帶,在每個花瓣內又加繪多種花紋,有朵花、朵雲、火焰、雜寶等等。蓮花瓣的畫法元代風格較為明顯,均用一道粗線和一道細線平行勾勒出輪廓線,每片花瓣間不相連,留有一定空隙。
2、花卉紋飾在元時多以蓮花和牡丹為主,其次為菊花。這三種花的花與葉的繪畫形式比較固定,牡丹花葉呈肥碩狀,為尖辮形;蓮花花葉呈帶雙翅的葫蘆形葉片;菊花花葉為五叉的葉片。三種花朵都不填滿色而有自然留白邊現象。
3、梔子花為元青花中獨特紋飾,五瓣形小花小葉狀纏枝花多用作邊飾。有關專家論證此花別名蘑卜花,傳說為佛喜愛的花。
4、大多數青花盤的外壁及瓶、罐肩部裝飾有纏枝蓮花紋,盤外壁蓮花為六朵者較多見。
5、瓶、罐肩部往往有青花雲頭紋,稱為「雲肩」。雲頭紋內多加飾海馬、海蓮、折枝花、麟麟等,又稱垂雲紋,是元青花上極具特色的裝飾,其他時代少見。
6、由浪花與海水組成的二方連續圖案,在細線條描繪的海水紋中以粗實線勾繪浪花組成海浪紋飾,形成特色鮮明的元代海水紋。
7、蕉葉紋常作邊飾或紋飾間的裝飾帶,畫法講究用粗線描繪蕉葉邊線,再用細線描繪葉脈。
紋飾題材(一)主體紋飾元青花的主體紋飾中,植物類有:牡丹花紋、蓮花紋、菊花紋、松竹梅紋、月梅紋等。除以上主花外,在組合圖案中還出現牽牛花、山茶花、海棠花、月季花、棗花及萱草、靈芝、芭蕉或竹石葡萄、瓜果、草蟲等作畫面襯托。動物類有:龍紋、鳳紋、麒麟紋、魚藻紋、鴛鴦卧蓮紋、孔雀紋、鹿紋、海馬紋等。其中元代龍紋極具特色,身軀細長如蛇,龍頭呈扁長形,雙角,張口露齒,細長頸,四腿細瘦,筋腱凹凸,爪生三指、四指或五指,分張有力,肘毛、尾鬃皆呈火焰狀。元青花中的人物紋別出心裁,並與戲劇相結合,將著名歷史人物的故事情節移植到瓷器畫面上,呈現一種新的藝術境界,具極強的感染力這是其他時代無法比擬的。
人物故事都繪於體型較大的器物,諸如蓋罐、梅瓶、玉壺春瓶等。蓋罐、梅瓶腹徑較粗,作畫面積大,多用來表現場面宏闊的題體。畫面多置於器物中段的主體部位,視覺突出,給人以強烈的沖擊力。玉壺春瓶頸肩,纖細,碩腹下垂,一般選擇人物少、場畫小的畫面,如需要表現大的場面時,往往以全器作畫。此類題材主要有蒙恬將軍、周亞夫細柳營、文姬歸漢、昭君出塞、蕭何追韓信、三顧茅廬、敬德救主、陶淵明愛菊等。繪有此類紋飾的青花瓷器質地細膩,釉色白而勻稱,著色所用的氧化鈷料,不論國產的青料,還是進口的蘇泥勃青料,都很純正。畫工的繪畫技藝高超。同時具備這些條件的瓷窯甚少,這也是人物故事青花瓷器較少的原因,若有,多數出於當時瓷藝水平最高的景德鎮窯。此外,元代瓷器的裝飾紋樣與佛教藝術有結合,蓮瓣、蓮花、雜寶等幾乎成為元青花瓷器上必有的裝飾內容,說明了佛教藝術對工藝美術品的影響。(二)輔助紋飾元青花的輔助紋飾品種繁多,有圖案性質的寫實內容或幾何紋樣。明以後,青花瓷紋飾大多沿襲元青花畫法,但略見變異。這種差別在輔助紋上有更為明顯的反映,是鑒別元青花的重要佐證。

1、波浪

元青花上的波浪紋應用於大盤的邊沿、盤內紋飾間的隔離及花卉紋的底紋。邊沿採用波浪紋的大盤一般為菱邊。

波浪紋由浪紋和波紋兩部分組成。元青花上的浪紋以輕重變化的粗線勾勒,形狀如「佛手」,如棕櫚葉又如姜芽,稱姜芽海水。波紋以極細密的線條畫成,放射狀或旋渦狀,後者如人的指紋。浪與波之間有留白以增加空間感。有些波浪紋中加繪簡筆朵花。

模印的花卉紋飾帶有些以波紋襯地,作為相鄰的波浪紋的延伸。

明初青花波浪紋已簡化,浪紋用細線雙勾中空,有的加繪細小圓圈以示浪花。波紋粗而疏,層層疊疊,洶湧起伏。已不見指紋狀的旋渦。

2、變體蓮瓣

蓮瓣分寫實性質的和抽象性質的,後者為變體蓮瓣,有仰覆之別,應用很廣。元青花上的變體蓮瓣紋飾於瓶、罐類器物的頸部和脛部。每瓣獨立,由外粗內細雙框組成。內框細線一筆勾成,外框雙勾後填色或粗線畫成。粗線畫成的分兩筆,均從中間起筆。蓮瓣肩部方折。內框線條和蓮瓣內紋飾連筆。蓮瓣內填雜寶(火焰、寶珠之類)、花卉(以蓮菊為主)或雲頭,雲頭下加一圓圈。

明初變體蓮瓣外框互相借用,肩稍圓柔,蓮瓣內圖案簡單,有寶相花、旋渦紋等。

3、回紋

元青花上的回紋源自青銅器的雲雷紋。單體繪制,自左上方起逆時針走筆,從外到內一般為套疊兩框,也見單框。有變形回紋,筆畫簡化而不完整。

明初青花回紋兩個一組,筆畫相連,借用一條邊線。明初回紋的另一種畫法是整個飾帶一筆完成,從外向里畫後再逆向畫出,開始第二個單位。

4、卷草紋

元青花上的卷草紋每一單位獨立繪制,一正一反相接。也有的二上一下或一下二上相接。無中心波谷曲線,明初卷草紋先畫一中心波谷曲線,在上伸發卷草紋,明中期起,有不畫中心波谷曲線的卷草紋。

5、錢紋

元青花上的錢紋飾於盤沿口和瓶口等處,有整錢組成的裝飾帶,也有半錢交叉組成的飾帶。錢紋以外圓內方為基本造型,有種種變化。有些錢紋中的方穿畫成菱形,菱形每邊加一點,如菱形飾帶畫法。

6、菱形

元青花上的菱形飾帶畫於盤的口沿或作瓶罐紋飾的間隔。圓口大盤一段用菱形飾帶裝飾邊沿。每一單體為兩個菱形套疊,有的在其間填青。內菱形中心和四邊各有一點。

7、蕉葉

元青花上的蕉葉紋來源於商周青銅器的紋樣,飾於瓶頸和下腹部。葉的中莖畫至葉尖,一筆畫成或兩筆畫成後填色。葉的邊沿用細線勾勒後填色。葉脈細線勾勒。有單層和前後雙層兩種畫法。

明初蕉葉紋中莖用兩條平細線畫至葉尖,不填色,永樂起葉的中莖已不到葉尖。葉紋細密如魚骨。葉邊如鋸齒般尖細,輪廓線用復筆加粗。一般為前後雙層畫法。

8、如意雲頭

元青花上的如意雲頭為中間粗兩邊細的三條線畫成,二階,三階,四階均有。雲頭內紋飾稠密豐滿,有細小的花卉紋、海水紋等,有些在此底上再畫動物紋。

元青花如意雲頭有數種裝飾方法:

(1)飾於器物上部的雲頭下垂(稱雲肩),飾於器物下部的雲頭上伸。一般由3個,4個或6個雲頭組成。

(2)飾於大盤盤心一周,雲頭向盤心伸展,雲頭間不相連,由6個三階雲頭對稱組成。

(3)由兩個雲頭對接或4個雲頭相接組成「開光」,前者用於瓶腹,後者用於盤心。

明初如意雲頭以外粗內細的雙勾線畫成。雲頭間以簡單的弧線相連而不用反向雲頭。雲頭縮小或大小相間分布。雲頭內繪簡單圖案,或折枝花或葉脈或填色。

明初青花另有用單個雲頭開光的裝飾方法。

除上述紋樣外,元青花的輔助紋飾還有魚鱗紋、雲紋、旋渦紋、三角帶紋等形式。

⑸ 元青花瓷的紋飾知識

認真學過歷史課本的我們都知道,青花瓷生產於唐代,興盛於元代。我們在電視上通過一些鑒寶的欄目,對青花瓷的認識和價值也有初步了解,並且,對元代的青花瓷在市場上的價格也是驚嘆。當然,通過電視或者書面資料,我們看到的青花瓷外觀漂亮,色彩艷麗,優雅,風格不一。用料細膩均勻,瓶身的花紋和圖飾更是讓人稱贊不絕。那麼,小編來為你仔細介紹一下,元青花瓷的紋飾吧。


元青花瓷的紋飾知識

(一)裝飾技法

青花與刻花、印花、瓷塑、淺浮雕等多種技法相結合,繪畫充分發揮藍白的藝術效果,有白地青花、藍地白花或青花線描為地幾種風格。在裝飾時,工匠結合不同器型採用不同技法,有的用兩種、三種方法配合或幾種方法集中於一體,刻花線條粗獷有力,印花線條圓潤耐看,淺浮雕效果立體感強。此外應該注意的是,元青花紋飾繪畫方法以平塗為主,結合勾、皴、點、染技法,線條蒼勁有力,顯示出元代工匠高超的繪畫才能。


(二)構圖方法

大致可分為飽滿和疏朗兩類。

飽滿類型的裝飾,無論圓、琢器,全器被青花紋飾所覆蓋,有的器身布滿青花紋飾達8層之多,以此突出表現元青花的壯美之感。元青花飽滿型裝飾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是通體以卷枝紋或海水紋為地,突出白色的花紋或在地紋上作菱形曲線開光,開光內繪一主題紋飾。這種飽滿設計方法多在八棱器上體現,看似繁縟,實則安排有序,具有強烈的美學效果和時代風格。


(三)紋飾題材

元青花的主體紋飾中,植物類有:牡丹花紋、蓮花紋、菊花紋、松竹梅紋、月梅紋等。除以上主花外,在組合圖案中還出現牽牛花、山茶花、海棠花、月季花、棗花及萱草、靈芝、芭蕉或竹石葡萄、瓜果、草蟲等作畫面襯托。動物類有:龍紋、鳳紋、麒麟紋、魚藻紋、鴛鴦卧蓮紋、孔雀紋、鹿紋、海馬紋等。其中元代龍紋極具特色,身軀細長如蛇,龍頭呈扁長形,雙角,張口露齒,細長頸,四腿細瘦,筋腱凹凸,爪生三指、四指或五指,分張有力,肘毛、尾鬃皆呈火焰狀。


元青花瓷的紋飾題材

主體紋飾

元青花的主體紋飾中,植物類有:牡丹花紋、蓮花紋、菊花紋、松竹梅紋、月梅紋等。除以上主花外,在組合圖案中還出現牽牛花、山茶花、海棠花、月季花、棗花及萱草、靈芝、芭蕉或竹石葡萄、瓜果、草蟲等作畫面襯托。動物類有:龍紋、鳳紋、麒麟紋、魚藻紋、鴛鴦卧蓮紋、孔雀紋、鹿紋、海馬紋等。其中元代龍紋極具特色,身軀細長如蛇,龍頭呈扁長形,雙角,張口露齒,細長頸,四腿細瘦,筋腱凹凸,爪生三指、四指或五指,分張有力,肘毛、尾鬃皆呈火焰狀。


輔助紋飾

元青花的輔助紋飾品種繁多,有圖案性質的寫實內容或幾何紋樣。明以後,青花瓷紋飾大多沿襲元青花畫法,但略見變異。這種差別在輔助紋上有更為明顯的反映,是鑒別元青花的重要佐證。

菱形

元青花上的菱形飾帶畫於盤的口沿或作瓶罐紋飾的間隔。圓口大盤一段用菱形飾帶裝飾邊沿。每一單體為兩個菱形套疊,有的在其間填青。內菱形中心和四邊各有一點。

蕉葉

元青花上的蕉葉紋來源於商周青銅器的紋樣,飾於瓶頸和下腹部。葉的中莖畫至葉尖,一筆畫成或兩筆畫成後填色。葉的邊沿用細線勾勒後填色。葉脈細線勾勒。有單層和前後雙層兩種畫法。

明初蕉葉紋中莖用兩條平細線畫至葉尖,不填色,永樂起葉的中莖已不到葉尖。葉紋細密如魚骨。葉邊如鋸齒般尖細,輪廓線用復筆加粗。一般為前後雙層畫法。



當然,元代青花瓷的紋飾不僅僅上述介紹的那麼簡單。作為青花瓷的盛行時期,無論是工藝還是技法都是達到了巔峰,以至於現在的生產都無法超越古人對元代青花瓷的智慧。在了解元青花瓷的紋飾後,我們可以去博物館或者有青花瓷的展廳去好好觀賞真品實物,想必一定會佩服元青花瓷的精彩,不只是紋飾方面的稱贊,並且不同的紋飾具有不同的寓意在裡面。

以上就是有關元青花瓷的紋飾的相關內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熱點內容
矮平花卉 發布:2025-08-26 08:18:19 瀏覽:941
綠植變藍 發布:2025-08-26 08:15:44 瀏覽:635
折疊坂崎百合 發布:2025-08-26 08:10:54 瀏覽:995
梅花規標准 發布:2025-08-26 08:08:39 瀏覽:175
綠植牆綠字 發布:2025-08-26 08:08:38 瀏覽:299
櫻花學徒下載 發布:2025-08-26 08:08:04 瀏覽:687
七夕節賣車 發布:2025-08-26 08:04:20 瀏覽:266
南京綠植店 發布:2025-08-26 07:47:12 瀏覽:523
韭蘭韭蘭花 發布:2025-08-26 07:46:39 瀏覽:858
山茶花油頭皮 發布:2025-08-26 07:39:26 瀏覽: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