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落作者
Ⅰ 《梅花落》求翻譯,作者:江總,朝代:隋
自己翻譯的,供你參考:
淡青色的流風夾著香氣,
四處散布而生的新枝都已長長。
美艷回的女子梳著墜馬髻,答
耳垂上卻沒有插著江南璫。
長袖舞翩翩如落花紛紛,
春衣都是那麼華貴美麗。
何必作個秋胡婦那樣的貞烈女,
孤獨一個在城南採桑。
註:
1,羅生枝:字面上看是羅生這種樹的枝,但事實上沒有這種樹。那麼就可能是多羅樹或者沙羅書,多羅樹那年代沒有傳到中國,而沙羅樹的禪意明顯和這篇贊美女子美麗的曲的的意境不符,加上這曲不講嚴格對仗,於是我選擇了把「羅」取動詞意,用來形容早春樹木新枝四處散布,處處新生的感覺。
2,墜馬髻:古代女子的一種發型。
3,江南璫:產自江南的璫,璫是古代女子戴在耳垂上的一種飾品。
4,春衣:春天穿的衣服或者踏青時穿的衣服。
5,羞:不願意,或者意譯成何必。我覺得這個從作者和美人兩個角度都說得通。
6,秋胡婦:漢代秋胡的妻子,代指貞烈的女子。
7,採桑:和上面的秋胡婦在一起看,說得是「秋胡戲妻」的故事,具體故事自己網路哈。
個人原創手打,鄙視復制黨,希望幫到你,還有問題就追問我。
Ⅱ 《梅花落》田雙伶包含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梅花落抄》屬漢樂府「橫吹曲辭」。這首詩通過女主人公的賞梅來表現了她對行人(即她的丈夫)的思念,反映了戰爭的長久,親人無音信。讀者從妻子思念丈夫的切切情感中可以看出當時邊關戰爭的時間之長,守疆的重要性。此詩既是詠物詩,又是閨情詩。前四句詠物,後四句寫人。首聯的梅花引出了尾聯中對春恨的感慨,「一株梅」則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孤獨。詩味醇厚,形象逼真。
Ⅲ 古曲《梅花落》出現在詩詞中有什麼特殊含義
漢樂府《梅花落》曲,是唐宋文人很喜歡聽的笛曲。劉過的《柳梢青》中有「泛菊杯內深,吹容shu梅角遠」一句,李清照《永遇樂》詞也有「染柳煙濃,吹梅笛怨」之句 。
詩中常用「吹梅」表現聆聽那余韻悠長的笛聲,展現勝日尋芳的愉快心情,更重要的是,詩人暗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潔不屈的氣質為自身節操的表現內容。
《梅花落》是漢樂府中二十八橫吹曲之一,自魏晉南北朝以來歷唐宋元明清數代一直流傳不息,是古代笛子曲的代表作品。
(3)梅花落作者擴展閱讀:
郭茂倩《樂府詩集》說:「《梅花落》本笛中曲也」。《樂府解題》說:漢「橫吹曲」共二十八解,李延年造。魏晉以後唯傳十八曲。《梅花落》即其一。
李白《黃鶴樓聞笛》一詩「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中的「落梅花」指的就是樂曲《梅花落》,為了押韻,用倒裝手法寫成。高適的《塞上聽吹笛》一詩中「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中「梅花」也是指樂曲《梅花落》。
在古樂府中,詩詞與音樂在意義上不可分割。是什麼曲牌,就配其內容的詩詞。因此《梅花落》也是樂府詩題。一般的《梅花落》的樂曲和詩詞都是以傲雪凌霜的梅花為主題。
Ⅳ 梅花落詩詞分析
《梅花落》是南朝詩人鮑照的作品。此詩主要是托諷之辭。作者以梅花象徵一般無節操的士內大夫,縱使在艱難日子容顯示出抗霜抗露的特質,可是,一旦有權貴招手,就趕緊搖盪著腰肢去諂媚他們了。
陸時雍說· 「明遠才力標舉,凌厲當年;如五丁鑿山,開世人所未有」從《梅花落》一詩中可以看出,鮑照無愧於陸氏的評價。
沈德潛分析說。以花字聯上嗟』字成韻,以『實』字聯下『日』字成韻,格法甚奇。一詩的構思新穎、巧妙,運用豐富的想像力。把大自然中司空見慣的樹和花人格化,藉助於對話、對比等手法,使詩中的深刻含義得到形象的體現,象徵色彩濃郁。假象見義,藉此言彼,以生動婉曲的形式言志,增添了詩歌耐人咀嚼的韻味。
Ⅳ 梅花落的作者簡介
鮑照(約414~466)南朝宋文學家。字明遠。本籍東海(治所在今山東郯城);一說上回黨(今屬山答西)。他的青少年時代,大約是在京口一帶度過的。26歲時曾謁見臨川王劉義慶,毛遂自薦,初不得重視,後終得賞識,獲封臨川國侍郎,後來也做過太學博士、中書舍人之類的官。臨海王劉子項鎮荊州時,任前軍參軍。劉子項作亂,死於亂兵之中。鮑照一生沉淪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詩文,在生前就頗負盛名。詩、賦、駢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則是詩歌,其中樂府詩所佔的比重很大,且多名篇。還擅長寫七言歌行,能吸收民歌的精華。感情豐沛,形象鮮明,並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對唐代的李白、高適、岑參等人的創作有一定的影響。他與謝靈運、顏延之合稱「元嘉三大家」。有《鮑氏集》、《鮑參軍集》。
Ⅵ 梅花落的詩句是什麼
《梅花落》原文
窗外一株梅,寒花五齣開。
影隨朝日遠,香逐便風來。
泣對銅鉤障,愁看玉鏡台。
行人斷消息,春恨幾裴回。
《梅花落》作者簡介
楊炯(650-約695)唐代詩人。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縣)人。十歲舉神童,待制弘文館。二十七歲應制舉及第,補校書郎。公元681年(高宗永隆二年)充崇文館學士,遷太子詹事司直。恃才傲物,因譏刺朝士的矯飾作風而遭人忌恨,武後時遭讒被貶為梓州司法參軍。公元690年(天授元年)任教於洛陽宮中習藝館。公元692年(如意元年)秋後出為婺州盈川縣令,死於任所,故亦稱「楊盈川」。與王勃、駱賓王、盧照鄰齊名,世稱「王楊盧駱」,為「初唐四傑」。工詩,擅長五律,其邊塞詩較著名。有《盈川集》,存詩33首。
《梅花落》簡介
《梅花落》屬漢樂府「橫吹曲辭」。這首詩通過女主人公的賞梅來表現了她對行人(即她的丈夫)的思念,反映了戰爭的長久,親人無音信。讀者從妻子思念丈夫的切切情感中可以看出當時邊關戰爭的時間之長,守疆的重要性。此詩既是詠物詩,又是閨情詩。前四句詠物,後四句寫人。首聯的梅花引出了尾聯中對春恨的感慨,「一株梅」則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孤獨。詩味醇厚,形象逼真。
Ⅶ 梅花落的作品譯文
①中庭:庭院中。
②咨嗟:贊嘆聲。
③君:指「偏為梅咨嗟」的詩人。這句是假託雜樹的問話:你為什麼單單贊賞梅花?
④其:指梅。作花:開花。作實:結實。以下是詩人的回答。這二句是說梅花能在霜中開花,露中結實,不畏嚴寒。
⑤爾:指雜樹。霜華:霜中的花。華,同「花」。這三句是說雜樹只能在春風中搖曳,在春日下盛開,有的雖然也能在霜中開花,卻又隨寒風零落而沒有耐寒的品質。 《梅花落》屬漢樂府「橫吹曲。鮑照沿用樂府舊題,創作了這首前所未見的雜言詩。
詩的起句開門見山: 「中庭多雜樹,偏為梅咨嗟。。這里的「雜樹。和「梅」含有象徵意義。雜樹, 「亦指世間悠悠者流」。 即一般無節操的土大夫,梅,指節操高尚的曠達賢土。庭院中有各種樹木,而詩人最贊賞的是梅花,觀點十分鮮明。 ·
下面是詩人與雜樹的對話。 「問君何獨然?。這句是假託雜樹的問話:你為什麼單單贊賞梅花呢?詩人答道,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搖盪春風媚春曰,念爾零落逐寒風,徒有霜華無霜質。」「念其。之。其。,謂梅花; 「念爾」之「爾」,謂雜樹。全句意為,因梅花不畏嚴寒,能在霜中開花,露中結實,而雜樹只能在春風中搖曳,桂春日下盛開,有的雖然也能在霜中開花,卻又隨寒風零落而沒有耐寒的品質。在此,詩人將雜樹擬人,並將它與梅花放在一起,用對比的方式加以描繪、說明,通過對耐寒梅花的贊美,批判了雜樹的軟弱動搖。兩者在比較中得到鑒別,強化,可謂相得益彰。
本詩主要是托諷之辭,採用雜言,音節頓挫激揚,富於變化其一褒一貶,表現了詩人鮮明的態度。這與作者個人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鮑照「家世貧賤。, (鮑照《拜侍郎上疏》)在宦途上飽受壓抑。他痛恨門閥土族制度,對劉宋王朝的統治深為不滿,因此,他那質朴的詩句申表示了對節操低下的士大夫的蔑視和對曠達之士的贊揚。這里還包含著寒士被壓抑的義憤和對高門世族壟斷政權的控訴。詩歌以充沛的氣勢,強烈的個性,明陝的語言,給讀者以震撼。 陸時雍說· 「明遠才力標舉,凌厲當年;如五丁鑿山,開世人所未有J」從《梅花落》一詩中可以看出,鮑照無愧於陸氏的評價。
沈德潛分析說。以花字聯上嗟』字成韻,以『實』字聯下『日』字成韻,格法甚奇。一詩的構思新穎、巧妙,運用豐富的想像力。把大自然中司空見慣的樹和花人格化,藉助於對話、對比等手法,使詩中的深刻含義得到形象的體現,象徵色彩濃郁。假象見義,藉此言彼,以生動婉曲的形式言志,增添了詩歌耐人咀嚼的韻味。
Ⅷ 梅花落 (233人評分) 8.1 朝代:南北朝 作者:鮑照 原文: 中庭多雜樹,偏為梅咨嗟。 問君何
梅花落
(233人評分) 8.1
朝代:南北朝
作者:鮑照
原文:
中庭多雜樹,偏為梅咨嗟。
問君何獨然?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
搖盪春風媚春日,念爾零落逐風飈,徒有霜華無霜質。
Ⅸ 梅花落誰寫的
作者: 鮑照
Ⅹ 南朝鮑照《梅花落》意思
梅花落 鮑照 中庭雜樹多,偏為梅咨嗟。問君何獨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搖盪春風媚春日。念爾零落逐寒風,徒有霜華無霜質。 在東晉末至劉宋時期的詩人群中,鮑照可算得是佼佼者。鮑照的詩,以樂府見長,五言詩也不少,但成就不及樂府詩。他的詩多有諷諭慷慨之辭,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現實社會中的黑暗和不平,這可能是和他出身家世貧塞、仕途遭遇坎坷有關。這首詩是托物言志的,寫的是梅花,說的是人。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梅花向來被認為是高潔、馨香的品格的象徵,是凌霜傲雪的氣骨的寫照,但鮑照卻另是一種寓意,有更深一層的含義。 開頭兩句就點出詩人與眾不同的構思:庭中雜樹很多,為什麼偏偏要為梅花而咨嗟呢?詩人自己設問說:「問君何獨然?」讀者也期待他作出解答。「念其霜中能作花」以下各句,全部是詩人的議論,但不是抽象的議論,而是把說理寓於具體形象的描述之中。「念其」、「念爾」是兩個層次的遞進,首先是頌揚梅樹的正面品格,在風霜雨露之中,眾芳蕪穢,獨有梅花盛開,果實累累,故人們贊美「十月先開嶺上梅」的高超風韻。「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在春天,又「搖盪春風媚春日」,都贊譽梅樹有經風雨,抗霜雪而頑強生長的活力。 但是,這些描寫只不過都是鋪墊。全詩的主題是「念爾零落逐寒風,徒有霜華無霜質」兩句。前面「念其」句是第一個轉折,這里「念爾」句是第二個轉折,這一轉折才點出了詩人的本意。盡管梅樹有上述種種優秀品格,但可惜傲雪凌霜的梅花,也不能長久開放,最終仍逃不脫「零落逐寒風」的命運。這就是詩人「為梅咨嗟」的原因,因為它「徒有霜華無霜質」,所以,雖然能抗傲一時,但難善始善終,最後還是「零落」了!花開花謝,屬自然現象,梅花自然也不可能常開。鮑照只不過是藉物擬人,借題發揮,用以諷刺那些曾想修持節操而又不能堅持到底的人。在封建專制的社會里,知識分子常因真言讜諫而遭橫禍,所以,許多人往往不能保持晚節而同流合污。在晉代,這種情況是不少見的,根據鮑照的為人和性格,可知他對這種不能保持節操的人是很看不起的,在蔑視的同時又帶有幾分惋惜。這首詩以梅花作比喻,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一個人的節操,不是一時一事的表現,也不是表面的偽飾,而是要名副其實,恪守終身。我們可以說,這是一首哲理詩,它講的是人生哲理,但是,這種哲理是以比喻的手法表現出來的,詩人塑造了梅花的形象,我們從梅花形象的藝術感受中,悟出了人生的哲理,也可以說是理在趣中。 簡述《梅花落》(鮑照)這首詩的思想內容。鮑照的《梅花落》歌頌了不畏霜露的堅貞品格。作者在此托物明志,表明了自己不願順隨俗流和堅定不拔的志趣(結合詩句分析)。《梅花落》(鮑照):表現堅貞的品格;對比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