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茶花女的審美

茶花女的審美

發布時間: 2021-03-01 15:21:41

茶花女 好看不 適合什麼年紀的人讀大概內容又是什麼

很好來看,情節很曲折也很感人自。故事大概是:以為叫瑪格麗的交際花與阿爾芒的愛情故事。其實他們都深愛著彼此,但是由於一系列原因,(這得你自己慢慢看咯)瑪格麗最終離開了阿爾芒,過上了自己原本驕奢淫逸的生活,原本就身體不佳的她身體每況愈下,加上被她深愛的男人侮辱·憎恨。(阿爾芒一直以為她是有了新歡才離開他,所以不斷地羞辱她)她受不了病魔給她所帶來的痛苦,其實這還是次要的,最重要的還是那不可治癒的心病,她最終帶著遺憾離開人世。她一直都有寫日記的習慣,她死後,她的日記由別人轉交給阿爾芒,他才知道事情的原委。但一切都太遲了。他為她處理後事,並在她的墳前放上生前最愛的白茶花···············

Ⅱ 茶花女的唯美主義是什麼啊

任何人都有過美好的曾經 生命在自己把握,茶花女一本書寫的非常好,本人看過兩遍。感慨啊

Ⅲ 《茶花女》里對茶花女的描述

在一張流露著難以描繪其風韻的鵝蛋臉上,嵌著兩只烏黑的大眼睛,上面兩道彎彎細長的眉專毛,純凈得猶如人屬工畫就的一般,眼睛上蓋著濃密的睫毛,當眼簾低垂時,給玫瑰色的臉頰投去一抹淡淡的陰影;細巧而挺直的鼻子透出股靈氣,鼻翼微鼓,像是對情慾生活的強烈渴望;一張端正的小嘴輪廓分明,柔唇微啟,露出一口潔白如奶的牙齒;皮膚顏色就像未經人手觸摸過的蜜桃上的絨衣:這些就是這張美麗的臉蛋給您的大致印象。

黑玉色的頭發,不知是天然的還是梳理成的,像波浪一樣地鬈曲著,在額前分梳成兩大綹,一直拖到腦後,露出兩個耳垂,耳垂上閃爍著兩顆各值四五千法郎的鑽石耳環。

Ⅳ 茶花女中女主人公的評價~

我不給你復制的我只說下個人觀點,是否採用都請尊重我的勞動成果,謝謝!內
首先女主人容公是很了不起的,她可以放棄已經擁有的一切去追尋一個不穩固的愛情,我說的不穩固是指生活上的,對比之前的生活你可以明白什麼是穩固的生活。這是她對愛情的第一次犧牲,如果你設身處地的站在她的角度上想一下就知道為什麼說是犧牲,向她的那種社會地位放棄了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失去現有的一切,而男主角並沒有能力給她出了愛以外的東西。其次她有為了男主角的人生道路舍棄即將到手的幸福生活,這里的幸福是指精神上的,這種犧牲難能可貴。
男主角的懦弱與時局造成了這樣的結局,如果說是悲劇那麼女主角是幸福過的,因為她愛過,她付出過,像她那種身份的人有幾人得到過這種榮譽?兩個相愛的人廝守終生並不一定是最美,失去之愛更讓人回味無窮。
所以女主角是偉大,是幸福的,她的愛比起那些正經的太太什麼的沒有社會的虛偽,她比任何人擁有的更多。
當然還有很多細節什麼的我就不想說了,因為你只問對女主人公的評價。偉大!

Ⅳ 電影《茶花女》的美學賞析

《茶花女》的義大利名稱為Traviata,原意為"一個墮落的女人"(或"失足者"),一般均譯作"茶花女"。歌劇描寫了十九世紀上半葉巴黎社交場上一個具有多重性格的人物--薇奧列塔。她名噪一時,才華出眾,過著驕奢淫逸的妓女生活,卻並沒有追求名利的世俗作風,是一個受迫害的婦女形象。雖然她贏得了阿爾弗雷德·阿芒的愛情,但她為了挽回一個所謂"體面家庭"的"榮譽",決然放棄了自己的愛情,使自己成為上流社會的犧牲品。 這部根據小仲馬的名著改編的影片,是嘉寶主演的傳世這作。它描寫的是一個妓女的高尚愛情。片中的茶花女是一個高級妓女,她以自己的美貌向玩弄她的闊佬 們進行無可奪何的報復,弄得他們一個個傾家盪產。當她碰上真心愛她,關心她貴族青年阿芒時她動了真情。她寧願洗盡鉛華拋開吃得開手可得的奢華生活,與財產不多的阿芒去鄉間過隱居生活,可是她作為妓女的身份危及了阿芒妹妹的婚姻。最後,在阿芒父母的懇求下,茶花女強忍自己內心的劇痛離開了阿芒,並且在阿芒的誤 解與報復之中懷著對阿芒深埋在心的有死去。這是一個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在阿芒的父母像吻女兒一樣吻茶花女的前額時,他感激的老淚洗清了她所有的罪孽,可歌可泣的犧牲精神使她變得崇高如一位聖女。 《 茶花女》描寫一個妓女的愛情悲劇,取材於當時巴黎一名妓的真實故事。據考證,這個妓女名叫阿爾豐西娜·普萊西。因家境貧困,十五歲出走巴黎,由於她天資聰穎關稅,便開始出入巴黎各大舞場,成了有錢的闊佬、公子哥們獵艷的口肉,以後便靠容貌和肉體換取奢侈的生活享受。終國過度的暴飲、狂歡和不分晝夜的肉慾縱橫而染身肺癆,吐血而死,二十三歲就過早地離開了人世。 小說的主人公瑪格麗特本是一位貧窮的鄉下姑娘,為謀生來到巴黎,不幸落入風塵,做了妓女,染上了揮霍錢財的惡習;她瘋狂地尋歡作樂麻痹自己,但內心卻討厭這種空虛的生活。這個依舊保持有純潔心靈的淪落女子,嚮往真正的愛情生活,後來被阿爾芒的一片赤誠之心所感動,彼此深深地相愛,在遠離巴黎市區的鄉間過起美滿的田園生活。瑪格麗特受到創傷的心靈也開始癒合,並決心徹底改掉過去的習慣,永遠和阿爾芒在一起,享 受一個正常女人的真正生活。不幸阿爾芒父親的出現粉碎了她的美夢,他的虛偽、自私再一次把瑪格麗特推入災難之中。她被迫離開了阿爾芒,事後遭到阿爾芒不明真相的種種侮辱和傷害,終因心力交瘁,飲恨黃泉。

Ⅵ 關於《茶花女》的書評

瑪麗·杜普萊斯令人印象深刻,因為她孱弱而優雅,很有點古典風韻,但同時,她也是位先驅者,預兆了即將出現的新氣象。回想往事,我們可以看出她的魅力集會了那個時代的所有復雜特徵,在19世紀最後的20年間,法國的統治者是路易斯·菲利普,他被稱為「平民的國王」,雖然這名稱也許有點名不副實。瑪麗·杜普萊斯擁有美貌、優雅、智慧和對生活的熱情,這些品質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種特殊的順從風格。對於她的情人們來說,她讓他們深深覺得:她絲毫不可能任性、不可能不聽話。有人因此開玩笑說,假如羅拉·蒙特茲不能交到朋友,那麼瑪麗·杜普萊斯就不可能樹敵。這期間,有人以她為模特作畫,誇張地表現了對她的認可。她的身形被極其柔和的輪廓線描繪出來,看上去,她可以順服於任何男士的慾望,就如同風中的弱柳。

這也是後來小仲馬描寫的瑪麗,最早是在他的小說《茶花女》中,再後來就被搬上了舞台。即便不能說瑪麗因此而不朽,至少,也在一個多世紀的歐洲人印象中留下了這一特殊的形象:瑪格麗特。同樣,前往歌劇院的現代人還會和威爾第的「茶花女」維奧萊塔相遇;若你更喜歡看電影,也一定會在喬治·庫科導演的Camille中認出葛麗泰·嘉寶演繹的瑪格麗特。不過,為了把這樣順眼馴良的角色創造得更完美,劇作家就不得不改寫杜普萊斯的生活。

當小仲馬和瑪麗在綜藝劇院的某個夜晚相遇,兩人當真開始了一段熾熱的戀情。而真正的戀情是交際花和妓女們都不能承受的關系。瑪麗聲稱,自己深深愛上了小仲馬。他也是一樣,並期望單獨地佔有她。有一天晚上,因為她和一個保護人在家裡玩樂消遣,所以對他關閉了房門,小仲馬對此憤恨不已。但是他們雙方都很清楚,他無力支付她所習慣的奢華生活。而她更明白的還有:他絕對不可能娶她為妻。這並不是像在小說里提到的那樣,婚事會遭到父親的極力反對。小仲馬的父親——大仲馬就是眾所周知的風流公子(他和羅拉·蒙特茲也有過短暫的戀情)。事實上,是小仲馬自己的野心在作祟,他不能允許這樣的婚姻真的發生。最終他的結婚對象是一位貴族小姐。

杜普萊斯沒有像戲中的瑪格麗特那樣自我犧牲,瑪格麗特離開阿爾芒是為了保護他的聲譽。而現實中,是因為小仲馬忍受不了總是和別的男人分享杜普萊斯,並且瑪麗拒絕為此放棄她唯一的收入來源,因此是他離開了她。同樣,杜普萊斯也不像瑪格麗特,她才不會用那樣深情感人的方式渴求戀人。所以,當他離開了她,她也就順從自己野心的驅使,嫁給了長期的保護人佩雷戈伯爵。但是伯爵的家庭從來沒有承認過這次秘密婚姻,所以婚姻名存實亡,他們也從未真正生活在一起。但是這並不妨礙她因此獲得了伯爵夫人的頭銜,在她的信紙文具以及一些瓷器上都能看到佩雷戈的家徽。

Ⅶ 《茶花女》的文學價值

「任何文學,若不把完善道德、理想和有益作為目的,都是病態的、不健全的文學。」這是小仲馬文學創作的基本指導思想。
1823年,大仲馬在巴黎與縫衣女工卡特琳娜·拉貝同居,次年生下小仲馬卻由於嫌拉貝身份卑微而拒不娶她為妻。小仲馬就成了私生子,靠母親辛勞撫育,直到7歲才在法律上獲得父親承認。身為私生子的小仲馬在童年和少年時代受盡歧視和譏諷,心靈上留下難以癒合的創傷。其對受辱被棄的女性感情也開始偏向。1844年9月,小仲馬與巴黎名妓瑪麗·杜普萊西一見鍾情。瑪麗出身貧苦,流落巴黎,被逼為娼。她珍重小仲馬的真摯愛情,但為維持生計,仍得同闊老們保持關系。小仲馬一氣之下與之絕交而出國旅行。1847年小仲馬回國,得知只有23 歲的瑪麗已經不在人世,她病重時昔日的追求者都棄她而去,死後送葬只有兩個人。她的遺物拍賣後還清了債務,餘款給了她一個窮苦的外甥女,但條件是繼承人永遠不得來巴黎!現實生活的悲劇深深地震動了小仲馬,他滿懷悔恨與思念,將自己囚禁於郊外,閉門謝客,開始了創作之旅。一年後,這本凝集著永恆愛情的《茶花女》問世了。
根據一般的善惡有報的觀念,一個美麗的靈魂,應該有一個美好的歸宿。但是她的本性美和社會惡對她的打擊反差太大,簡直慘不忍睹。但是,她受到的折磨愈非人,命運愈悲慘,遭遇愈無辜,她得到的同情也就愈強烈,她的美的追求也就愈徹底。
作者沉重的情感與明顯的審美態度使瑪格麗特的悲劇色彩更加濃重,她越是要保持自己,她越要追求自己的愛情,越是被鄙棄,作家越是想要成全她的愛情,她受到的傷害就越大,悲劇力量就越強烈。
生活已成審美本身,那就不能按生活的原樣來生活,而應該按作品的需要來處理。而美是危險的,因為美排斥平淡中庸,美需要多姿多彩,就像北島說的「渴望燃燒/就是渴望化為灰燼」,因此很少有人膽敢把美學引入生活,人們通常在藝術作品中進行審美活動,完了該怎麼過還是怎麼過(這是「美在於距離」的真諦)。就像人們激賞「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但是一般都採取「好死不如賴活」的策略來對付人生。瑪格麗特不是常人,他窺透了這些奧秘,決定選擇為美獻身的人生道路。
將人生的痛苦當作一種審美現象進行觀照,同時也就意味著是一種從藝術的視野而不是從道德評價的視野來觀察和感悟生命的審美的人生態度。如果我們能夠化悲痛為力量,換一個角度來審視人生的挫折和痛苦,換一個角度來審視人生的挫折和痛苦,將這些人生歷練作為一種難得的財富加以咀嚼和收藏,則能夠從人生的風浪中變得成熟,或許這樣的人生才算真正的有意義,能夠真正做到這些的人才算真正的活過。這就是審美的最高境界。

Ⅷ 《茶花女》要表達什麼樣的思想

凝集著永恆愛情的《茶花女》
1844年9月,小仲馬與巴黎名妓瑪麗·杜普萊西一見鍾情。瑪麗出身貧苦,流落巴黎,被逼為娼。她珍重小仲馬的真摯愛情,但為了維持生計,仍得同闊老們保持關系。小仲馬一氣之下就寫了絕交信去出國旅行。1847年小仲馬回國,得知只有23歲的瑪麗已經不在人世,她病重時昔日的追求者都棄她而去,死後送葬只有兩個人!她的遺物拍賣後還清了債務,餘款給了她一個窮苦的外甥女,但條件是繼承人永遠不得來巴黎!現實生活的悲劇深深地震動了小仲馬,他滿懷悔恨與思念,將自己囚禁於郊外,閉門謝客,開始了創作之程。一年後,這本凝集著永恆愛情的《茶花女》問世了。此時,小仲馬年僅24歲。
《茶花女》真實生動地描寫了一位外表與內心都像白茶花那樣純潔美麗的少女被摧殘致死的故事。主人公瑪格麗特是個農村姑娘,長得異常漂亮;她來巴黎謀生,不幸做了妓女。富家青年阿芒赤誠地愛她,引起了她對愛情生活的嚮往。但是阿芒的父親反對這門婚事,迫使她離開了阿芒。阿芒不明真相,尋機羞辱她,終於使她在貧病交加之中含恨死去。作品藝術表達上獨特而新穎。組織情節時,用了追敘、補敘、倒敘,手法多變,生動有致。一個個懸念的設置,扣人心弦,使人不忍釋卷。特別是作品洋溢著濃烈的抒情色彩和悲劇氣氛,有感人至深的藝術魅力。
《茶花女》的成功無疑是巨大的
據稱,《茶花女》當時一經出版即轟動全國,盡管上流社會惱怒地批評道:渲染妓女生活,是「淫盪墮落」、「低級下流」。但更多的人們則為真切感人的故事所征服。妓女瑪格麗特的悲慘命運,她的靈魂悲號,以及男主人公阿芒痛徹肺腑的悔恨,都強烈地打動了讀者的心弦,令人「心神飛越」。
小仲馬一舉成名,他又把小說改編為劇本。1852年,五幕劇《茶花女》上演了。劇場爆滿,萬人空巷。當小仲馬將《茶花女》演出大獲成功的消息,告訴遠在比利時的父親時,電報上寫道:「第一天上演時的盛況,足以令人誤以為是您的作品。」父親立即回電:「我最好的作品正是你,兒子!」
小仲馬的處女作《茶花女》所取得的成功無疑是巨大的。雖然小仲馬後來發表的無數優秀問題劇,今日愛好者都已寥寥無幾,但這一部作品就足以使他取得如大仲馬一樣的名聲。《茶花女》也許在社會道德方面未必替小仲馬爭得好的評價,但卻實實在在令這位作者在死後依舊名垂千古。人們所津津樂道的「大小仲馬」構成了法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罕見的「父子雙壁」的奇觀。
《茶花女》後來被改編成歌劇,由義大利著名的音樂家威爾第作曲,影響更為深遠。不久,無論是劇本還是小說,很快就跨越國界,流傳到歐洲各國。它率先把一個混跡於上流社會的風塵妓女納入文學作品描寫的中心,開創了法國文學「落難女郎」系列的先河。而它那關注情愛墮落的社會問題的題裁,對19世紀後半葉歐洲寫實主義問題小說的產生,寫實性風俗劇的潮起,卻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茶花女》也是最早被介紹到我國的西方文學名著。1897年,著名翻譯家林紓將它介紹到我國,當時譯名為《巴黎茶花女遺事》,產生了「可憐一卷茶花女,斷盡支那盪子魂」的巨大反響,深受我國人民的喜愛。1907年,我國留日學生組織「春柳社」,又把小說改編為劇本,在日本東京首次公開上演,這次演出還標志著我國話劇的開始。

Ⅸ 《茶花女》中瑪格麗特的性格分析

她像最高貴的女人一樣冰清玉潔。別人有多麼貪婪,她就有多麼無私。」這版個小仲馬筆下的瑪格麗權特。
她美麗、聰慧而又善良,雖被迫淪落紅塵,但也依舊保持著一顆純潔、高尚的心靈。他充滿熱情和希望的去追求真正的愛情,而當這種希望破滅時,又甘願自我犧牲成全他人。
瑪格麗特在這個世界上只生活了二十三個年頭,但可以說她既嘗遍了生活的辛酸凄苦,也享盡了人間的奢華逸樂,但她卻始終是一位不幸的姑娘,在她短短的二十多年的人生歷程中,她從未得到過真正的幸福。瑪格麗特是一位天資出眾、聰穎過人的姑娘,她不僅具有艷麗的姿容和輕盈的體態,而且風度雍容大方,談吐高雅不俗。凡是同她接觸過的人,都驚奇地發現她在社交場合里始終表現得儀態莊重,對應機敏,從未流露出絲毫的庸俗和浮誇。
這一切都是為人們所不齒的這位煙花女子的形象一直閃爍著聖潔的光輝。以至於在她逝去後一提起「瑪格麗特這幾個字時,首先想到的不是下賤的妓女,而是一位美麗、可愛值得同情的少女

Ⅹ 茶花女的作品賞析

傳統的道德觀念,包括對戲劇和小說創作的要求,認為與人通姦的有夫之婦或青樓賣妓的年輕女子都是靈魂有罪的人,應該使她們改邪歸正獲得新生,要不就在自殺或被殺中處死她們。小仲馬明顯是要背離這種傳統。在《茶花女》這部小說里,小仲馬決定以瑪麗·杜普萊西的詩人---「戈蒂耶」作女主人翁的姓,並毫不顧忌地以她的原名阿爾豐西娜來做她的名。後來覺得這還不足以表現他所愛的這位女子,便以聖母瑪麗亞的名字來命名她,把她看成是聖母和天使,稱她為「瑪格麗特·戈蒂埃」,同時保留她生前眾人所給予她的親切的外號「茶花女」,把她寫成是一個靈魂高尚的人,而不是一般人心中的下賤的妓女。從這個角度讀者又可以看出茶花女的高尚美。
小說通過「我」充分體現了作者所主張的人道主義思想,著重表現了人與人之間誠摯的交往、寬容、理解和尊重。阿爾芒和瑪格麗特之間的愛情體現了人間的真情,人與人之間的關懷、寬容與尊重,體現了人性的愛。 《茶花女》為讀者塑造了一些生動、鮮明的藝術形象,而其中最突出、最令人難忘的自然是女主人公茶花女,瑪格麗特。她美麗、聰明而又善良,雖然淪落風塵,但依舊保持著一顆純潔、高尚的心靈。她充滿熱情和希望地去追求真正的愛情生活,而當這種希望破滅之後,又甘願自我犧牲去成全他人。這一切都使這位為人們所不齒的煙花女子的形象閃爍著一種聖潔的光輝,以至於人們一提起「茶花女」這三個字的時候,首先想到的不是什麼下賤的妓女,而是一位美麗、可愛而又值得同情的女性。
小仲馬筆下的茶花女,是一個性格鮮明、思想明朗、感情純真而又富有自我犧牲精神的一個姑娘。雖然命運和生活把她推進了另一種境界,成為風塵女子。但是,她純真的本質沒有改變。為了高貴的愛情,她寧可失掉一切,寧可受盡屈辱和誤會。最後,為真情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茶花女的遭遇和悲慘結局,揭露資本主義社會對被侮辱、被殘害者的冷酷無情,批判資產階級虛偽的道德觀念。人們在看《茶花女》時,往往落下傷心的眼淚。悲劇直接給人以痛感,但痛感迅速的向快感轉換,從而使讀者在感情上得到一種滿足。
小說中,阿爾芒的父親不能接受瑪格麗特,只因為她是一個妓女,在他眼中,妓女是道德敗壞的象徵,辱沒家聲,而且毫無人性,「是沒有心肝、沒有理性的生物,她們是一架詐錢的機器,就像鋼鐵鑄成的機器一樣,隨時隨地都會把遞東西給它的手壓,毫不留情、不分好歹地粉碎保養它和驅使它的人。」正是這種偽道德,熄滅了愛情之火,也熄滅了生命之火。小仲馬批判造成瑪格麗特悲劇命運的偽道德,其實也是為母親悲劇命運鳴不平,是自身情感經驗的移情。
小說採用了三個第一人稱的敘述法。全書以作者「我」直接出面對瑪格麗特的生平事跡進行采訪著筆,以亞芒的自我回憶為中心內容,以瑪格麗特臨終的書信作結。這就把女主人公的辛酸經歷充分展露在讀者面前,很易激起讀者的同情和憐憫;眾人對瑪格麗特遭遇的反應,也通過作者「我」表達了出來;這樣就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感,使作品充滿了濃厚的抒情色彩。小說動用倒敘、補敘等多種手法,從瑪格麗特的不幸身死,對她的遺物進行拍賣,作者「我」搶購到一本帶題詞的書寫起,從而引出題贈者亞芒對死者的動人回憶。

熱點內容
新增加綠植 發布:2025-05-20 19:05:52 瀏覽:982
花卉大全名字和圖片 發布:2025-05-20 19:00:48 瀏覽:233
手工插花折剪 發布:2025-05-20 18:52:07 瀏覽:5
白玫瑰硃砂痣 發布:2025-05-20 18:51:22 瀏覽:879
白色菊花的花語是什麼 發布:2025-05-20 18:48:52 瀏覽:296
水菊花花語 發布:2025-05-20 18:48:45 瀏覽:315
盆景截干禁忌 發布:2025-05-20 18:47:05 瀏覽:363
寫插花新聞 發布:2025-05-20 18:47:01 瀏覽:86
綠植怎麼擦 發布:2025-05-20 18:29:18 瀏覽:929
小的花語是 發布:2025-05-20 18:29:10 瀏覽: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