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隴縣山茶花

隴縣山茶花

發布時間: 2021-03-01 11:04:31

Ⅰ 青島的歷史名人

寧戚 生卒年不詳,春秋萊棠邑(今青島平度)人,一說是衛國(今河南境內)人,早年懷經世濟民之才而不得志。齊桓二十八年(前685)拜為大夫。後長期任齊國大司田,為齊桓公主要輔佐者之一。
公元前685年起,在40多年間,齊桓公推行招賢納士,銳意求治的建國方略,任用管仲為相,建立了「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業。賞識並重用寧戚,是齊桓公高明的人才政策的典型例子。

寧戚獲悉齊桓公重人才,有抱負,便決心投靠齊國,以便有一番作為。他不畏艱難,來到臨淄,自我推薦,擊牛角高歌,令齊桓公和管仲都注意到這是一個氣度不凡、抱負不凡的人物。

齊桓公求賢若渴,慧眼識才,一經交談便認定寧戚是難得的人才,他不重出身,不論資歷,不計較小節,注重大節,力排眾議,擢用寧戚。

傑出的政治家管仲也十分推重寧戚,幫助齊桓公用好寧戚之長。他建議立寧戚為大司田主管農業的官員,他認為寧戚是有才能的農業專家,自己不如寧戚。寧戚由此負責齊國的農業生產,主持開墾農田,興修水利,並興漁鹽之利。獎勵墾荒,薄取租賦,齊國很快富裕強盛起來。

寧戚仕齊期間,經常到齊國東部活動,組織民眾發展農耕,受到當地人民的愛戴,辭世後他被人們安葬在膠水東岸(今平度馬戈庄鎮境內)。

寧戚著有《相牛經》1卷,為中國最早畜牧專著,對促進齊國農牧業發展產生一定作用。
即墨大夫 戰國時齊國人,姓名失傳。齊威王時為即墨地方長官,政績突出。

他廉潔勤政,短短幾年在即墨開荒墾田,治理社會秩序,使當地居民生活富足安逸。由於他剛直正派,不去討好一班貪官污吏,使齊威王左右權臣十分不快,便以讒言詆毀即墨大夫。

齊威王及時派人調查即墨大夫的言行,澄清了是非。齊威王不僅沒聽權臣讒言,反而對即墨大夫「封之萬家」,大加嘉獎。齊威王憤怒之餘烹殺了奸佞阿大夫,痛斥了貪官污吏。

從此,齊國走向興旺,轉弱為強。即墨的聲明大振,實力也在發展中大為增強。即墨舊時建有「九賢祠」,即墨大夫列九賢之首。金馬山公園豎有其雕塑。

田單(生卒年不詳) 臨淄人,戰國時期齊國名將,齊泯王時擔任管理市場的小吏,事跡平平。

齊泯王驕暴無行,燕國昭王聯合其他幾諸侯合謀討伐,上將軍樂毅揮師東進,氣勢如虹,連破齊國70餘城池,連齊都臨淄也被攻下。

齊泯王棄都往莒,後被淖齒殺死,淖齒據守抗燕,城池尚存。燕軍只好集中兵力攻打另一仍在齊人堅守下的即墨。即墨大夫戰死城外,城中軍民公推智勇雙全的田單為主將,繼續守城抗燕。

田單勇敢地挑起指揮守城的重任,指揮軍民團結御敵。即墨城防堅固,糧草充足,有助於據守,使燕將樂毅圍城5年而沒能攻陷。

燕昭王死後,其子惠王接班,田單乃施計謀,離間惠王與燕將樂毅的關系,使惠王上當,派人接替了樂毅,相對減弱了即墨的外部壓力。

田單在城內積極部署反攻。他稱傳達神靈旨意發布命令,加強軍民斗爭信念。他親自參加修築工事,安排家屬全部入伍,與民眾共命運。他潛伏勢力,由老弱婦幼登守城池,佯裝力弱。他派富豪等往燕營行賄偽降,鬆懈燕軍警惕性。總之,田單做好了以智取勝的種種准備。

城中1000多頭牛被披綵衣,牛角綁尖刀,牛尾束好澆滿油脂的蘆葦,經一一點燃後,眾牛沿城牆洞穴竄出,5000壯士緊隨其後,在黑夜中殺向燕軍兵營。城中老弱,擊銅器壯聲勢。燕軍大驚,隨後四散,潰不成軍,死於亂軍的燕軍不計其數。

齊軍乘勝追殺,眾多城池被攻陷,70多座城被齊國收復。

田單破燕,巧施火牛陣妙計,留下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弱勝強的一段佳話,也是即墨故城頗具風採的一段歷史。

徐福 亦作徐市,字軍房,秦代方士。據考證.其先祖為夏禹時伯益子若木的後裔,周穆王時,因功受封徐地而以徐姓。

徐福生於齊王建十年(公元前225年),徐福的故里因史書無明確記載而存有多說,有今江蘇省贛榆縣金山鄉徐阜村說,有今山東省龍口市徐鄉說,有今山東省平度市徐福村說,有今山東省膠南市說分析,徐福的故籍可能在今膠南市琅琊台附近一帶,徐家大村很可能就是徐福的故鄉。

徐福幼年學習儒家學說,研習陰陽五行,習學道術及煉丹術等。成年後,以行醫傳道為生,隨其父徐猛宦遊齊國,結識許多朋友,與齊國方士侯公、燕國方士盧生均為上交。

徐福對秦始皇靠強權武力征服韓、趙、燕、魏、楚、齊六國不滿,使計劃以其求仙采葯的名義,向秦始皇上書,請求東渡,「得平源廣澤,止王不來」。這是徐福借秦始皇迷信心理反秦的一種辦法,客觀上促進了中日人民的友好交往。

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二次出巡,第一次登上琅琊台,觀看虛幻的海市蜃樓奇景,成仙慾望更為強烈。徐福等方士便欺騙秦始皇說到海上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可向仙人求得長生不老仙葯。

徐福的奏請,正中秦始皇下懷,便挑選數千童男童女加以訓練,並在琅琊台附近造船,准備由琅琊港啟航。

始皇帝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三次出巡.第二次登琅琊台,想見徐福,了解謀求長生不老仙葯這事,但沒見到徐福。

始皇帝二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第三次登琅琊台,召見徐福,詢求仙葯結果。徐福稱海上有大鮫魚作怪,阻礙船隊前行。秦始皇相信了這番理由,便選善射的弓弩手,帶童男童女和百工五穀,由琅琊港出發。

當行至之罘時,秦始皇親同弓弩手射死一大鮫,後往海西去了。據分析,徐福率船隊經廟島群島,渡渤海,沿遼東半島至朝鮮半島,再往南橫渡朝鮮海峽,去了日本。

今日日本人民,普遍尊徐福為農工神、紡織神和醫葯之神。不少地區建有紀念徐福的建築物,按時舉行紀念祭奠活動。

田橫(?—一前202) 齊貴族。狄縣(今山東高青)人。秦未陳勝、吳廣起義,六國舊貴族趁機反秦自立,田橫便從兄田儋起兵反秦,繼田儋、田市、田榮、田廣之後,田橫在楚漢戰爭中自立為王。漢高祖四年(前203)被漢將韓信擊敗後,率殘部500餘士逃至一海島。漢高祖五年(前202),漢高祖遣使昭田橫至洛陽,田橫被迫前往,攜門客二人西去。行至屍鄉(今河南偃師西)因不願稱臣於汗,田橫與二門客一同自刎。留居海島的500兵士,聞訊後全部自殺,史稱田橫五百士殉義。其所居海島被後人稱為田橫島。即墨舊有九賢祠,田橫亦位列其中。田橫的忠義精神至今仍被人們看重。

伏湛 字惠公,汗琅琊郡東武(今山東諸城)人,西漢末,官居平原太守。王莽篡漢後,棄官隱居教書育人。東漢光武帝即位後,拜為大司徒。漢建武六年(公元30年)在不其縣建不其侯國,封伏湛為不其侯,由洛陽遷居不其城,食邑3600戶。漢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夏,應昭出任。行前,諸親友設宴餞行,不料不久中暑病故。

光武帝派使臣送喪修冢,給予禮遇。伏湛死後,先後由伏翕等襲侯爵,共傳八代,歷時185年,此期間,伏氏成為不其城內的望族。漢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曹操殺漢獻帝皇後、伏氏之女伏壽,不其城內伏氏受株連,傳說百餘人口僅有一人躲過劫難。

徐萬且 西漢即墨(今平度市東部)人,天文歷法學家,生卒年不詳。

農業是古代社會的立國之本,歷代均十分重視天文歷法事宜,帝堯時代便有「命羲和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的記載,後至春秋時代,社會動盪使歷法混亂,秦朝統一中國也未及統一修訂歷法。

及至漢初,統治者忙於穩固政權,顧不上修訂歷法,只得在所有6種歷法(黃帝、顓頊、夏、殷、周及魯歷)中選用較為適用的「顓頊歷」。

漢武帝登基後勵精圖治,採納司馬遷等人的建議,決定組織力量,開展天文歷法的研究工作,創編新的歷法。

即墨徐萬且、長安徐禹等民間從事歷法研究的20多名文人被組織起來,在官方安排下,開始了認真的天文測量,反復地進行測算,在借鑒前人治歷得失的基礎上,製作了一部新的歷法。漢武帝十分重視這一成就,為此改年號為「太初』,《太初歷》也由此得名。

《太初歷》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歷法,在世界歷法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它把一回歸年定為365.2502天,一塑望月定為29.53086天,取得了那時代世界上的領先地位。它還運用置潤方法,科學地把24節氣定入歷法,對農業社會的生產安排具有指導意義,對民眾日常生活也有實用價值。

《太初歷》實施後,延用至東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近200年之久,是我國的一重要科學成就,徐萬且在其中的貢獻應予肯定。

童恢 生卒年不詳,字漢宗,東漢琅琊姑幕(今山東諸城)人。早年在州郡當過下等官員,奉公廉潔,為人稱道。司徒楊賜對此十分賞識。便把童恢召到自己府中擔任職務。後來楊賜官場遭難,以往的追隨者紛紛離走,只有童恢有忠心。有膽量為楊賜表白,直到楊免罪獲釋。

童恢的忠貞不貳令人欽佩,光和五年(公元182年)楊賜推薦他擔任了不其縣令。童恢到任後,忠於職守,勤於政事,深入民眾,很能體會百姓的甘苦。他寬以待人,逢下屬或民眾犯了過錯,他以理服人。而當下屬盡職效力,有了成績,他總是褒獎有加。

但對自身,童恢總是嚴以律己,不以權貴自居,不圖榮華富貴,致力於發展地方經濟,除抓緊農業生產外,還大力倡導發展林桑、畜牧、紡織等的生產。經濟的繁榮促成了不其地方的社會安定,縣境內富裕祥和,無人再去搞雞鳴狗盜,竟使縣獄多年無事可干。這等消息傳出來,鄰縣民眾羨慕不已,許多人遷居前來。

童恢的政績也得到官方的首肯,後來他被升為丹陽郡(今安徽宣城)太守,肩負起更重要的崗位職責。

後來,童恢死於任上。不其百姓感念他的功績恩德,為他推廣「童公祠」,將他的衣冠葬於傅家埠山下,寄託百姓的崇敬之情。

童恢是青島古代歷史上治理有方、關心民眾疾苦、得到百姓衷心愛戴,以至當作聖人敬祀的少有的地方官。在青島的民間傳說中。有不少關於童恢為民除害、馴虎治虎的故事,表達了民間輿論對童恢勤政愛民業績的神化,不乏感人之處。
鄭玄 (127一200)字康成,漢北海高密(今山東高密市)人。自小勤奮好學,通音律,擅琴瑟,13歲能誦五經,有「神童」之稱。他得到當時北海國相杜密器重,被推薦入太學深造。

鄭玄先學習了今文《公羊春秋》、《三統歷》等。又學了《禮記》、《左氏春秋》、《古文尚書》等,四處拜師,學識大增。

漢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鄭玄師事第五元先和張恭祖,後又游學於幽、並、豫、兗諸州,他博學多才,名滿九州。延熹九年(公元159年),鄭玄西入關,與涿郡盧植同拜馬融為師,達七年之久。延熹九年(公元166年),鄭玄歸故里,他志在治學,熱心教書育人,決心整理傳播經學,以禮義治動亂。後來他因黨錮之禍遭迫害,失去自由達14之久。蒙冤時期,鄭玄不聞世事政爭,潛心鑽研經學,使學問大進。

黨錮解除後,鄭玄在高密講學授徒。黃巾大起義後,鄭玄同其門徒遷往膠東不其山(今青島城陽區鐵騎山),避難隱居。他在山中建立書院,一面講學,一面整理古代歷史文獻,同時將自己大半生的學經收獲記載下來,著書立說,慕名前來求學者達千人。

書院被稱為康成書院,北倚不其山,南臨墨水河,初建時的規模、結構等因缺乏資料,已難考究,但從鄭玄影響大、名氣大、追隨者眾多而言,當是很象樣的文化場所。

其後,附近的居民點也被稱為書院村,村北的小屯叫「演禮村」是鄭玄向追隨者傳授、表演禮議的地方。

傳說鄭玄在康成書院講學著述時,經常到書院附近的野地採集已一些草葉用於編竹簡。這種草即麥冬草比較特別,葉子寬,也挺長,十分堅韌,而且四季常青,傳說鄭玄用這種編作草繩用以捆書,對鄭玄的讀書用書幫助很大。後來人們便把這種卻叫做「康成書帶」,又稱「書帶草」。相傳嶗山不其山一帶因康成書院的講學,「文墨涵濡,草木為之秀異」。

後來,康成書院所在的不其山一帶發生自然災害,糧食極為缺乏,書院面臨很大的困難。為減輕負擔,鄭玄離開了嶗山,到了徐州。汗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鄭玄被迫抱病隨軍征戰,病故於元城(今河北省大名縣東)。

鄭玄是中國古代影響很大的經學大師,他的學術成就被後學叫做「鄭學」,他為後人留下很多有價值的著作。如有其注釋的《詩經》、《國禮》、《儀禮》、《禮記》被後人重視。康成書院開創了村學之風,為青島地區古代文化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法顯 (約337一約442)東晉僧人,探險旅行家。俗姓礱,平陽武陽(今山西襄垣)人。中國僧人到天竺留學的先驅者。東晉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從長安西行至天竺求經學佛,後赴獅子國(今斯里蘭卡)凡14年,游歷30餘國,義熙八年(公元412年)攜大量梵本佛經,乘海船回國,途中遭遇大風,航行40晝夜,抵達一大陸。再返途中,又遭遇風暴,飄至青州長郡牢(今嶗山),在其南部登陸,被郡守李嶷迎至不其城(位於今青島城陽),講學譯經三個月,後經青州赴建康(今江蘇南京)。

著有《佛國記》(又稱《法顯傳》)是研究南亞次大陸各國古代歷史、地理的重要資料,譯有經律論六部二十四卷。

王吉 (?一484)字子陽,西漢時琅琊皋虞(今屬即墨)人,自小好讀書,終入仕途,以孝廉補授若盧縣右丞,不久升為雲陽縣令,又舉賢良為昌邑王中尉。

史書記載,王吉在長安念書時,東鄰家棗樹枝條垂至他家院子,王吉妻子便摘了幾顆棗給王吉吃。王吉後來了解了這一情況,便休掉了貪財損人的妻子。後來鄰居深感不安,要伐掉棗樹。街坊們加以勸說,王吉才把妻子招回家,平息了一場風波。王吉的清廉嚴謹被人們稱道,「東家有樹,王陽婦去,東家棗完,去婦歸還」,成為佳話。

王吉不畏權勢,剛直不阿,他的忠君敢諫精神也非同尋常。任昌邑王中尉時,昌邑王劉賀沉湎酒色,樂於游獵,疏於政務,使老百姓負擔繁重的勞役,致怨聲四起。王吉多次上疏力諫,奉勸劉賀體恤百姓,勤於國政,動情曉理,發達了一片愛國忠君之心。這雖未被採納,但後人均稱道他的忠心。

漢昭帝死後,大將軍霍光執政,劉賀被迎為皇帝,王吉再度進諫規勸劉賀糾偏,但依然沒起作用。昏庸的劉賀稱帝僅27天使被廢,那班專事阿諛奉迎的官僚多受株被懲處。王吉異於眾臣,得以倖免。

進而王吉又被漢宣帝任為博士諫大夫,他依舊憂國憂民,時刻不忘重肩在任,勇於負起職責。當時朝中綱紀混亂,缺章法,少名臣,權貴們任人唯親盛行,情況堪憂。王吉多次上疏勸皇帝廢除蔭襲制度,選賢任能,整頓吏治,興利除弊,振興朝綱。他慷慨陳詞,充分說理,為時人所折服,但打動不了迂腐的皇帝,一片赤誠之心不被賞識,反遭冷眼相看,使有報國之心而無報國之門的王吉大為傷心。王吉見狀心灰意冷,對仕途已無興趣。所以,他以疾病纏身為托辭,引退故里。在家鄉閑居中,他並無積蓄,衣食與百姓無異,王吉仍思慮國家和民眾的命運,積憂成疾。

漢元帝即位後,召王吉入朝為官,他抱病赴長安、不幸病故於途中。

今即墨溫泉漢代墓群,規模宏大,實為西漢名臣王吉家族塋地。

蔡齊 (988-1039)字子思,北宋萊州膠水縣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考中狀元。從文章到相貌,他都得真宗賞識,予以厚愛。他是平度歷史上唯一的狀元。

天熹二年(公元1018年),蔡齊被召進京,任集賢院著作郎,後升任右思諫、給事中、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等職,蔡齊一如既往,廉名剛正,觸犯了權勢人物,被罷免翰林官職,出知密州(今山東諸城)。蔡齊到位後,致力救災拯民,奏請朝廷免除當地民眾積年所欠稅糧,經准開放「鹽禁」,時連年荒旱中的災民獲得生機。後蔡入京升右諫議大夫、御史中丞。宋仁宗親政後,蔡齊升任樞密副使。景帝二年(公元1035年)升任禮部侍郎參知政事,屬朝廷重臣。在不少大事的決策方面,表現了他的水平與能力。

當時黃河危害甚重,許多朝官主張堵塞決口。蔡齊深入研討,提出相反意見,他認為舊河道以北地勢低窪,如堵決口走舊道並不利。順水勢疏導方為上策。既可久免再潰,又能把貝州、博州等大片地帶改在黃河以南。因此主張合理適行,被採納後,取得很好的效益。

北部鄰國契丹屯兵邊境,意在侵犯,北宋朝廷震驚不已。朝議多主發兵備戰,加強邊防。蔡齊沒有盲從眾議,理智地作了分析,指出「契丹必不叛盟」,提出了切實可行的三條應變措施,使北宋對各種會出現的事態都備有預案,冷靜地對待緊張局面,顯示了他的臨危不亂的膽識。

蔡齊富見識,有大度。他任樞密富使時,發生交趾800餘人歸降事件,他提出可收下安置在荊湖一帶墾荒,認為若不妥善安排,這些人難免會製造麻煩。但朝議多主張拒絕接納這些「蠻夷之人」,後來這些走投無路的人終於在西南邊疆成為不安定因素。此時蔡齊所持的態度只是自責沒能說服同僚。

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夏,因與權臣意見不和,蔡齊辭宰相職務,以戶部侍郎歸班,後又出知穎州。

寶元二年(公元1039年)四月四日,蔡齊病逝,歐陽修、范仲淹等知名文人為他寫了傳記和墓表,肯定了他的立身行事。

丘處機 又作邱處機,寧通密,號長春子,元棲霞(今山東棲霞)濱都里人,生於宋紹興十八年(公元1148年),相當於金熙宗皇統八年(公元12 2 7年)仙逝。

丘處機幼年便失去父母成為孤兒,沒能念多少書。19歲時他至寧海州昆侖山煙霞洞學道,朝拜道教全真道創立者王重陽於金真庵,與馬丹陽、譚處端、赫大通、王玉陽、劉處玄、孫不二同稱全真道北七真人,稱長春真人。金大定九年(公元1169年)冬,丘處機入寶雞縣潘溪廟、隴縣龍門洞苦修,創龍門派,歷時13年。

1221年成吉思汗聞丘處機名,命近臣持詔求之。邱處機不顧年邁,自萊州啟程西行,謁見成吉思汗於雪山(今阿富汗境內)。丘針對成吉思汗的「彎弓射鵰」大業進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殺人」,治天下應以「敬天愛民為本」,欲長生應「以清心寡慾為要」。成吉思汗對丘處機十分器重,賜號「神仙」,令其掌管天下道教。

1224年春,丘處機到大都,入天長觀,主持於此,與諸弟子募化修茸,改名長春宮(今稱白雲觀),使全真教達到鼎盛時期,影響及後世,經久不衰。

丘處機一生多次到嶗山游觀佈道,為弘揚嶗山道教作了很大貢獻。

南宋慶元元年(公元1195年)丘處機同劉處玄等道人由昆侖山來嶗山太清宮等處傳玄講道,使道眾大悅。這是丘處機第一次光顧嶗山,他逗留時間很短留下一些詩作便離去。

丘處機第二次來嶗山,時在金章宗泰和八年(公元1208年),自昌陽(今萊陽)轉道至嶗山,在太平宮北白龍洞額之上留詩20首。他因嶗山貌似巨鰲,改稱「鰲山」。

金大安元年(公元1209年),丘處機由膠西(今膠州)又來嶗山,到處闡教說法,在多處名勝留下石刻。

除上述三次外,據說丘處機還來過嶗山幾次,總之,丘處機熱愛嶗山,在嶗山留下詩章,留下石刻,留下傳教佈道的功業。作為嶗山道教先驅,他的貢獻和影響力不衰,至今至嶗山上清宮前仍有他的衣冠冢。他的傳世著作《大丹直指》、《撮生消息論》、《鳴道集》、《西遊原圖》等,仍被人們所重視。

張三豐 其姓名、籍貫及生年記載不一,一般認為張三豐名通,又名金、思廉、玄素、玄化、君寶、全一,字君實、山峰、三峰、鉉一、三豐、道號元元子、昆陽子、玄玄子、別號「邋遢」,指其不修邊幅。大多記其為遼陽懿州人,生於南宋淳佑丁末年(公元1247年)。

張三豐龜背鶴形,豐神奇異,儀表不俗。他行游四方,無固定居所。初寓玉雞縣。後入武當山。

1277年,張三豐第一次來到嶗山,在明霞洞後山的洞中修行10多年,繼而西行和南遊。後到陝西終南山拜師,隱世修行10年,內外雙修功夫達到當時最高水平。1324一1333年他在武當山苦修9年,開創武當外家拳術——太極拳和武當劍法。

1334年,張三豐第二次來到嶗山,先後修行於太清宮前驅虎庵、明霞洞等處,完成了道家內功高級階段的修行。兩年後.他再次離嶗山雲游各地。

1404年,張三豐第三次來到嶗山,在三表山下埋名隱居。他經常獨自乘筏來往於沿海諸島采葯,將長門岩島上的山茶花——耐冬移植於嶗山各道教廟宇,現太清宮三官殿院內的耐冬即那時所移植,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自張三豐之後,嶗山各宮觀大興栽植名花真卉之風。

明太祖、明成祖曾兩次遣使求之,均未遂願,明代曾敕封為「微顯化真人」、「韜光尚志真仙」、「清虛元妙真君」。他是歷代嶗山道士中受到皇帝敕封最多的一位。

張三豐被《太清宮志》稱為嶗山道教祖師之一。他修身養生的理論和實踐對全真派道教有很大影響,他的一些著作被後人收入《張三豐先生全集》流傳至今。

薛祿(1371—1430) 在青島市黃島區的薛家島,明朝永樂、宣德年間曾有一位生於該島的風雲人物,他便是陽武侯薛祿,他為朝政的穩定和中國北疆的鞏固,作出了重要貢獻。

明洪十二年(公元1369年),祖籍陝西韓城的薛遇林遷到膠州灣西岸南部的島上定居,這是這里薛姓第一代居民,此後該島被叫做薛家島。

薛祿生於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在兄弟中排行第六,故被稱為薛六。薛祿年輕時身強力壯,膽識過人,更難得是他志向不凡,16歲時便替兄從軍,投身燕王朱棣的騎兵部隊,戌衛在燕山一帶。

「靖難之變」是對朱明王朝影響很大的政變,薛祿效忠朱棣,隨所在部隊參與行動,因功績突出,被破格提升為燕山衛右指揮僉事(正四品)。朱棣對他喜愛有加,為其更名薛祿。後他又以戰功晉升指揮同知(從三品)、指揮使(正三品)。

薛祿緊跟朱棣的部署,南征北戰,抗擊南軍,一路奏凱,再推翻朱允朝廷的過程中立下卓著戰功。入南京後,他被越級晉升為驃騎將軍都督僉事(正二品),並以其官軼增三代,光宗耀祖。四年間,薛祿由一名普通騎兵成長為正二品的高級將領,成為朱棣皇帝的心腹。

在永樂年間,薛祿精忠報國,不居功自傲且繼續立新功。駐守邊關時,他多次擊退蒙古兵力的入侵。跟隨朱棣北征,他以主將身份從駕,屢立戰功。因而他不斷被晉升加爵,先後從都督同知(從一品),右軍都督府右軍都督兼左軍都督府事(正一品)、奉天靖難推城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陽武侯。

值得一提的是,朱棣授權主持北京城的營建,在10多年時間內經百萬軍民同心協力完成了這一浩大工程,薛祿投注了自己的心血和才智,為明王朝順利北遷作出重要貢獻。

洪熙朝仍十分器重薛祿,任命他掌左府加太子太保、總兵官、世襲侯爵。宣德朝仍依靠薛祿掌管巡邊衛疆事宜。年邁花甲,薛祿仍親赴邊關御敵,他建議在難守的地段築城堡,負責修建了一段長城。

宣德八年(公元1430年),薛祿積勞成疾,病倒在前線,回京一個月便因病重而逝世。他歷事三朝為三代宿將,他的陽武侯勛位,上封三代,下蔭子孫,是青島古代地位最高的武將。

藍田(1477一1555) 字玉甫,號北泉,即墨人。明、清兩朝,即墨有以仕官顯明的「周黃藍楊郭」五大家族,藍田為藍家的代表人物。

即墨藍氏傳說原籍萊陽,徒居即墨較早。明代中葉,藍姓中有名人藍章,考中進士,出入官場,剛直正派,幾經沉浮,曾任監察御史、金都御史、陝西巡撫,死後被祀為名宦。

藍田系藍章的長子,自幼勤勉好學,聰明過人,七歲便可賦詩作對,令考官驚嘆:「不期即墨之鄉,生此藍田之玉!」

1492年(明弘治五年)藍田中舉人,1523年(明嘉靖二年)登進士,官授河南道監察御史。

藍田在學識方面成就過人,在為政方面剛正不阿。一次廷議,他極敢言,連上七疏,堅持強諫,無奈觸怒皇帝,競挨了一頓「廷杖」,險些丟命。此後他不退卻,又先後彈劾了禮部尚書席書、給事中陳、冢宰喬宇、宗伯汪俊等權臣。

被藍田打擊的權貴們豈會甘心,他們千方百計對藍進行報復,必欲處之而後快。他們趁藍田歸里赴父喪之機,誣陷藍田,使藍丟官。

遭貶罷歸,藍田在即墨宅內後院築了名為「可止軒」的書房,每日居室中苦讀,不過問政事,對官場已無興趣,對仕途感到寒心。

藍田為人稱道,還在於他品行道德優秀。如其友人劉英因至外地赴任,把不少行李暫寄存在藍家。不料友人隨後遇難,全家葬身江中。藍聞訊便將友人的弟弟召喚至即墨,將行李歸還。藍田一位知己辭世,家有孤兒寡婦,生計維艱。藍田便把其幼子接到自己身邊,認真撫養成人,終使後生考取了庠生,以此告慰知己。

藍田一生著述不少,有《北泉文集》、《東歸昌和》、《白齋表話隨筆》、《續筆》等詩文集,人們稱他「才擅七歲,學富五年」,「萬言倚馬才」,並不為過。

臧惟一 明代人,生卒年不詳,字守中,祖居琅琊台下。

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科舉中進士,授宿松知縣職,其後又任職太湖縣,後又升為戶部主事,又調吏部任稽勛員外郎兼理文選司事務。

臧惟一的接連晉升,並非靠金錢開路,也不靠關系網生效,他恪盡職守,勤奮敬業,方受到大學士高拱器重。後他又調任文選郎中。臧惟一公道正直,不攀附宰相張居正,也不巴結張的近親,不受官場權爭的影響。他官職依然升遷,後至皇帝身邊,擔任了大理寺正卿、光祿寺正卿。

張居正垮台後,追隨者都被罷官,減惟一卻沒受株連。後撰升順天府尹,依然不阿順權貴,堅持秉公執事。

http://qingchina.org/culture/renwu/index.htm這里太多了全復制太麻煩了,你自己去看看吧

Ⅱ 青島的歷史名人,急!!!

童 鈺:清代詩畫家。少時放棄學業,專功詩、古文。與同郡劉文蔚等並稱'越中七子'。善山水、蘭竹、木石、寫梅尤其著名,著有《二樹山人集》。
童 貫:宋代太師。受徽宗寵信,因鎮壓方臘起義軍,進封太師。金將粘罕南侵,童貫為河北宣撫,逃奔入都。欽宗即位後,被人彈劾,詔其數十大罪,誅死。
童 恢:字漢宗,東漢琅琊姑幕(今山東省諸城)人。早年在州郡當過下等官員,奉公廉潔,為人稱道。司徒楊賜對此十分賞識。便把童恢召到自己府中擔任職務。後來楊賜官場遭難,以往的追隨者紛紛離走,只有童恢有忠心。有膽量為楊賜表白,直到楊免罪獲釋。童恢的忠貞不貳令人欽佩,光和五年(182年)楊賜推薦他擔任了不其縣令。童恢到任後,忠於職守,勤於政事,深入民眾,很能體會百姓的甘苦。他寬以待人,逢下屬或民眾犯了過錯,他以理服人。而當下屬盡職效力,有了成績,他總是褒獎有加。但對自身,童恢總是嚴以律己,不以權貴自居,不圖榮華富貴,致力於發展地方經濟,除抓緊農業生產外,還大力倡導發展林桑、畜牧、紡織等的生產。經濟的繁榮促成了不其地方的社會安定,縣境內富裕祥和,無人再去搞雞鳴狗盜,竟使縣獄多年無事可干。這等消息傳出來,鄰縣民眾羨慕不已,許多人遷居前來。童恢的政績也得到官方的首肯,後來他被升為丹陽郡(今安徽省宣城)太守,肩負起更重要的崗位職責。後來,童恢死於任上。不其百姓感念他的功績恩德,為他推廣「童公祠」,將他的衣冠葬於傅家埠山下,寄託百姓的崇敬之情。童恢是青島古代歷史上治理有方、關心民眾疾苦、得到百姓衷心愛戴,以至當作聖人敬祀的少有的地方官。在青島的民間傳說中。有不少關於童恢為民除害、馴虎治虎的故事,表達了民間輿論對童恢勤政愛民業績的神化,不乏感人之處。
童 翊:漢代時候人,在鄉里為百姓做好事,品德也高,他人還在世,人們就為他豎碑立傳,可見受人們尊敬。
童仲玉:漢時山東省諸城人,行善做好事,被稱為大好人。他是當地的豪富,平時樂善好施,某年災荒,百姓無以維生,他拿出全部家產長期賑恤災民,結果九族鄉里,賴他而得以活命者達數百人之多。
童居易:宋朝人,因為學問好而出名,人稱他「杜州先生」。
童朝儀:明代人,文武雙全,有能做詩和書畫,又被朝廷任命為將軍,當時人都稱贊他。
童葉庚:清代知縣。咸豐年間任德清知縣,光緒年間歸隱吳門。博學嗜古,手抄群籍,多為海內孤本。著有《益智圖》等。
童弟周:現代生物學家、教育家、實驗胚胎學家。1930年復旦大學畢業後,去比利時、法國留學,獲得博士學位。1934年回國,致力於文昌魚赫魚類胚胎學研究。再其對脊索動物、魚類赫兩棲類動物卵子發育能力反面有獨特發現。
此外,童姓的主要歷史名人還有:東漢有丹陽太守童恢,宋代有學者童伯羽、隱士童參,明代有詩人童翼、畫家童原、學者童承敘、神童童梓、進士童朝儀等。

Ⅲ 古代的騙術到底有多猖狂

秦朝之前,雖禮崩樂壞,但市場管理還是很嚴格的,《周禮》就規定「禁異服,識異言。」

即外地人、異裝癖不準在市場里做買賣,布太粗或太細,布幅太窄或太寬,禽獸魚鱉不是現殺的,不是時令食物或者東西沒成熟,也統統不許賣。

/穿越到秦朝的財經達人/

而且想在市場里買到千葉的項鏈,周大福的戒指根本不可能,因為只能上繳給國家,私人禁止交易。

商品價格也必須經賈師(古代官職,有穩定市場貿易價格的職責)確定後按估價銷售。

當然這是一種美好的想像,畢竟此時就已經有人感慨「如賈三倍,君子是識」了(奸商大發橫財,君子早就認識到這個問題)。

三倍的利,怎麼可能沒有詐騙和假冒偽劣,奈何生產力水平太低,時間一晃到宋,情況就大不一樣了。

宋朝物產豐富,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各地名優產品紛紛上架,由此迎來一波假冒偽劣的小高潮。

/宋朝汴京的繁華/

《萍蹤可談》第二卷寫當時江西瑞州府的黃櫱(huáng niè,落葉喬木,可入葯)聲名遠播,就有「寺僧園戶竟取他山茶冒其名,以自眩好事者。」

即僧侶和從事園藝的農戶找來別處的山茶花冒充黃州的黃櫱,以此迷惑喜好花道的買主。(沒想到你們是這樣的和尚……)

質量問題更是層出不窮:

歐陽修就抱怨市場上賣的筆「有表曾無實,價高仍費錢,用不過數日。」

/受害者之一的歐陽修/

還有偽造字帖的,劉克庄在《南浦亭寄相思》里寫:「買來晉帖多成贗」;

偽造古瓦硯的,韓琦曾寫詩:「巧工近歲知眾寶,雜以假偽規錢緡。頭方面凸槩(gài)難別,千百未有三二真。」就是說,手巧的工匠知道最近流行這類文物,於是偽造古瓦硯,仿品幾可亂真,市面上一千塊古瓦硯里未必有幾件真品。

有些手段非常惡劣,直追今人。

劉克庄還寫過這樣一件事,說黃州(今天的湖北省黃岡)有一個賣油郎名叫渠生,最是貪財逐利,每次他榨油,都要趁油熱的時候加小便進去,最多可以加到三分之一。

太湖洞庭山的干橘皮很有名,就有人拿「柑皮及永嘉扁橘皮」混在當中,以次充好。

這還不足以反映葯品市場的混亂程度。《名公書判清明集》收錄了南宋時28位官員的判詞,專有一類「偽冒交易」,其中有一條是這樣的:

太守胡石壁昨日在市場上買蓽澄茄(bì chéng qié,某種中葯材)一兩,這種葯是非常便宜的,太守在六家葯鋪各買了一錢六分,其中李百五賣的葯不但陳腐細碎,而且雜草梗占其三分之一,便宜的葯尚如此,貴葯還了得?賣給太守尚如此,老百姓來買,豈不作假更厲害。

葯品市場混亂成這樣,也難怪朱熹要感慨看病遇到庸醫庸葯概率太大,良醫難覓,還不如不看病,就相當於被中等水平的大夫診治過了。

/朱熹老師愛吐槽/

做生意賣假貨是騙,拿種種手段和話術來詐也是騙。

宋代商品經濟繁榮,現代能見到的商業詐騙案例也多是自此時來,其中偽造票據就是肇始於宋。

而且手段很多,「或濃淡其墨跡,或異同其筆畫,或隱匿其產數,或變易其土名,或漏落差舛其步畝四至。」(有的將墨跡變深變淺,有的在上面修改某些字的筆畫,有的改掉土地的歸屬,有的故意將土地所有面積寫錯。)

同樣也出現了一些鑒別假票據的手段和經驗。

凡偽造當事人筆跡及製造偽券者,多在書寫完畢蓋有官印的契約上直接添入他人的簽押,若「券墨浮朱上」,一定是「先盜用印然後書之」。( 如果「票券上的墨浮在丹朱那一層的上面」,一定是「先盜用別人的印,印好一張紙,再在紙上書寫票券」)

洪鎬在審理一樁田訟案件時很快發現一方當事人的契券是假的,因為「若遠年者,里當白」,而此契券「表裡一色,偽也。」 ( 「如果真是經年之物,票券紙心應該是白色的」,而這張契約「表面和紙心顏色一致,一定是拿茶葉水等手段浸泡過,是假的。」)

侍御史「章頻」在彭州九隴縣做知縣時,眉州大姓孫延世作偽券騙奪族人田,轉運使委派章頻審理此案,章頻發現墨跡浮於印上,「是必先盜印然後書」,破了此案。

/清代審案/

類似的案例還有土豪龍幸妄占周整田一案。因契書上有周整母親的手印,所以周母屢告屢敗。主審官發現「日月在周母氏印上,是必得周母他犢尾印以續偽契。」(日期是寫在周母的印鑒上,一定是從別處找來印有周母印鑒的殘紙,然後續在偽造的契約上,因為殘紙太小,只好將日期寫在印鑒上)遂連番逼問總算把案子破了。

/古代金融市場/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鑒別辦法就有應對之策,有人就拿墨魚汁來加工偽券,剛做成時字跡「宛然如新,過半年則淡然如無字」,還有人拿茶葉水浸染,或者拿古印來做新券,都是後世拿來給古董做舊的法子。

發展到後來,連紙幣也開始偽造,這比私自鑄錢可賺多了,幾乎沒有成本,印出的紙幣可都是成貫成貫,收益接近一千倍。

除此外,還有江湖中人的種種騙術,也很有意思,連闊如先生在《江湖叢談》里就講了很多江湖中人的規矩,首先就是春點,有道是「能給十吊錢,不把藝來傳;寧給一錠金,不給一句春。」(江湖手藝和潛規則絕不輕易外傳)

春點是騙術的基礎,是江湖中人識別身份和交流信息的手段。比如有人家中有病人,請大夫來,碰巧這家鄰居也是走江湖的,跟請來的大夫說:「果實點是攢兒吊的黏啃。」

果實點在春點里指女性,攢兒吊的黏啃是心上有問題,心絞痛。

這位大夫都不用號脈,進去看兩眼裝個逼,把病情大致一說,這家人還以為遇到良醫了,再開多貴的方子也得痛痛快快把錢掏出來。轉過頭來大夫和鄰居把錢一分,就算得手了。

這種例子實在太多。走江湖有風、馬、雁、雀、金、皮、彩、掛、平、團、調、柳等門類,細究起來每一門都有騙術。

這一類小買賣人也有行會,叫長青會。長青會的規矩是,如果會里其他人看到有人帶了肥客回來要施展騙術,要躲得遠遠的,既不能聽也不能看,不然就要立規矩。

可見對小買賣人來說,騙術就算是核心競爭力了。

古代遇到這類事情,最通常的辦法就是打板子,打多少的都有,從二三十到一百多不一而足。此外還會要求被告退還非法所得。

/敢騙人就叫你屁股開花/

但遇到兄弟鬩牆(兄弟之間的爭斗),婆家、娘家之間的詐欺官司,往往要調解,連刑都不用,為的是維護人倫綱紀。

當然偽造票據情節嚴重的,乃至偽造紙幣被發現的,那就比較嚴重了。

崇寧五年(1106年)發行小鈔時,已在鈔票上印「偽造鈔已成流三千里,已行用者處斬」的文字。(偽造鈔票已經成功出品的判處流放三千里,已經進入流通領域被發現的判處斬首)

南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頒布《禁止偽造會子法》,再次重申,偽造會子(宋朝發行量最大的紙幣)「犯人處斬」。

Ⅳ 求嶗山歷史名人故事

寧戚 生卒年不詳,春秋萊棠邑(今青島平度)人,一說是衛國(今河南境內)人,早年懷經世濟民之才而不得志。齊桓二十八年(前685)拜為大夫。後長期任齊國大司田,為齊桓公主要輔佐者之一。
公元前685年起,在40多年間,齊桓公推行招賢納士,銳意求治的建國方略,任用管仲為相,建立了「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業。賞識並重用寧戚,是齊桓公高明的人才政策的典型例子。

寧戚獲悉齊桓公重人才,有抱負,便決心投靠齊國,以便有一番作為。他不畏艱難,來到臨淄,自我推薦,擊牛角高歌,令齊桓公和管仲都注意到這是一個氣度不凡、抱負不凡的人物。

齊桓公求賢若渴,慧眼識才,一經交談便認定寧戚是難得的人才,他不重出身,不論資歷,不計較小節,注重大節,力排眾議,擢用寧戚。

傑出的政治家管仲也十分推重寧戚,幫助齊桓公用好寧戚之長。他建議立寧戚為大司田主管農業的官員,他認為寧戚是有才能的農業專家,自己不如寧戚。寧戚由此負責齊國的農業生產,主持開墾農田,興修水利,並興漁鹽之利。獎勵墾荒,薄取租賦,齊國很快富裕強盛起來。

寧戚仕齊期間,經常到齊國東部活動,組織民眾發展農耕,受到當地人民的愛戴,辭世後他被人們安葬在膠水東岸(今平度馬戈庄鎮境內)。

寧戚著有《相牛經》1卷,為中國最早畜牧專著,對促進齊國農牧業發展產生一定作用。
即墨大夫 戰國時齊國人,姓名失傳。齊威王時為即墨地方長官,政績突出。

他廉潔勤政,短短幾年在即墨開荒墾田,治理社會秩序,使當地居民生活富足安逸。由於他剛直正派,不去討好一班貪官污吏,使齊威王左右權臣十分不快,便以讒言詆毀即墨大夫。

齊威王及時派人調查即墨大夫的言行,澄清了是非。齊威王不僅沒聽權臣讒言,反而對即墨大夫「封之萬家」,大加嘉獎。齊威王憤怒之餘烹殺了奸佞阿大夫,痛斥了貪官污吏。

從此,齊國走向興旺,轉弱為強。即墨的聲明大振,實力也在發展中大為增強。即墨舊時建有「九賢祠」,即墨大夫列九賢之首。金馬山公園豎有其雕塑。

田單(生卒年不詳) 臨淄人,戰國時期齊國名將,齊泯王時擔任管理市場的小吏,事跡平平。

齊泯王驕暴無行,燕國昭王聯合其他幾諸侯合謀討伐,上將軍樂毅揮師東進,氣勢如虹,連破齊國70餘城池,連齊都臨淄也被攻下。

齊泯王棄都往莒,後被淖齒殺死,淖齒據守抗燕,城池尚存。燕軍只好集中兵力攻打另一仍在齊人堅守下的即墨。即墨大夫戰死城外,城中軍民公推智勇雙全的田單為主將,繼續守城抗燕。

田單勇敢地挑起指揮守城的重任,指揮軍民團結御敵。即墨城防堅固,糧草充足,有助於據守,使燕將樂毅圍城5年而沒能攻陷。

燕昭王死後,其子惠王接班,田單乃施計謀,離間惠王與燕將樂毅的關系,使惠王上當,派人接替了樂毅,相對減弱了即墨的外部壓力。

田單在城內積極部署反攻。他稱傳達神靈旨意發布命令,加強軍民斗爭信念。他親自參加修築工事,安排家屬全部入伍,與民眾共命運。他潛伏勢力,由老弱婦幼登守城池,佯裝力弱。他派富豪等往燕營行賄偽降,鬆懈燕軍警惕性。總之,田單做好了以智取勝的種種准備。

城中1000多頭牛被披綵衣,牛角綁尖刀,牛尾束好澆滿油脂的蘆葦,經一一點燃後,眾牛沿城牆洞穴竄出,5000壯士緊隨其後,在黑夜中殺向燕軍兵營。城中老弱,擊銅器壯聲勢。燕軍大驚,隨後四散,潰不成軍,死於亂軍的燕軍不計其數。

齊軍乘勝追殺,眾多城池被攻陷,70多座城被齊國收復。

田單破燕,巧施火牛陣妙計,留下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弱勝強的一段佳話,也是即墨故城頗具風採的一段歷史。

徐福 亦作徐市,字軍房,秦代方士。據考證.其先祖為夏禹時伯益子若木的後裔,周穆王時,因功受封徐地而以徐姓。

徐福生於齊王建十年(公元前225年),徐福的故里因史書無明確記載而存有多說,有今江蘇省贛榆縣金山鄉徐阜村說,有今山東省龍口市徐鄉說,有今山東省平度市徐福村說,有今山東省膠南市說分析,徐福的故籍可能在今膠南市琅琊台附近一帶,徐家大村很可能就是徐福的故鄉。

徐福幼年學習儒家學說,研習陰陽五行,習學道術及煉丹術等。成年後,以行醫傳道為生,隨其父徐猛宦遊齊國,結識許多朋友,與齊國方士侯公、燕國方士盧生均為上交。

徐福對秦始皇靠強權武力征服韓、趙、燕、魏、楚、齊六國不滿,使計劃以其求仙采葯的名義,向秦始皇上書,請求東渡,「得平源廣澤,止王不來」。這是徐福借秦始皇迷信心理反秦的一種辦法,客觀上促進了中日人民的友好交往。

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二次出巡,第一次登上琅琊台,觀看虛幻的海市蜃樓奇景,成仙慾望更為強烈。徐福等方士便欺騙秦始皇說到海上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可向仙人求得長生不老仙葯。

徐福的奏請,正中秦始皇下懷,便挑選數千童男童女加以訓練,並在琅琊台附近造船,准備由琅琊港啟航。

始皇帝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三次出巡.第二次登琅琊台,想見徐福,了解謀求長生不老仙葯這事,但沒見到徐福。

始皇帝二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第三次登琅琊台,召見徐福,詢求仙葯結果。徐福稱海上有大鮫魚作怪,阻礙船隊前行。秦始皇相信了這番理由,便選善射的弓弩手,帶童男童女和百工五穀,由琅琊港出發。

當行至之罘時,秦始皇親同弓弩手射死一大鮫,後往海西去了。據分析,徐福率船隊經廟島群島,渡渤海,沿遼東半島至朝鮮半島,再往南橫渡朝鮮海峽,去了日本。

今日日本人民,普遍尊徐福為農工神、紡織神和醫葯之神。不少地區建有紀念徐福的建築物,按時舉行紀念祭奠活動。

田橫(?—一前202) 齊貴族。狄縣(今山東高青)人。秦未陳勝、吳廣起義,六國舊貴族趁機反秦自立,田橫便從兄田儋起兵反秦,繼田儋、田市、田榮、田廣之後,田橫在楚漢戰爭中自立為王。漢高祖四年(前203)被漢將韓信擊敗後,率殘部500餘士逃至一海島。漢高祖五年(前202),漢高祖遣使昭田橫至洛陽,田橫被迫前往,攜門客二人西去。行至屍鄉(今河南偃師西)因不願稱臣於汗,田橫與二門客一同自刎。留居海島的500兵士,聞訊後全部自殺,史稱田橫五百士殉義。其所居海島被後人稱為田橫島。即墨舊有九賢祠,田橫亦位列其中。田橫的忠義精神至今仍被人們看重。

伏湛 字惠公,汗琅琊郡東武(今山東諸城)人,西漢末,官居平原太守。王莽篡漢後,棄官隱居教書育人。東漢光武帝即位後,拜為大司徒。漢建武六年(公元30年)在不其縣建不其侯國,封伏湛為不其侯,由洛陽遷居不其城,食邑3600戶。漢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夏,應昭出任。行前,諸親友設宴餞行,不料不久中暑病故。

光武帝派使臣送喪修冢,給予禮遇。伏湛死後,先後由伏翕等襲侯爵,共傳八代,歷時185年,此期間,伏氏成為不其城內的望族。漢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曹操殺漢獻帝皇後、伏氏之女伏壽,不其城內伏氏受株連,傳說百餘人口僅有一人躲過劫難。

徐萬且 西漢即墨(今平度市東部)人,天文歷法學家,生卒年不詳。

農業是古代社會的立國之本,歷代均十分重視天文歷法事宜,帝堯時代便有「命羲和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的記載,後至春秋時代,社會動盪使歷法混亂,秦朝統一中國也未及統一修訂歷法。

及至漢初,統治者忙於穩固政權,顧不上修訂歷法,只得在所有6種歷法(黃帝、顓頊、夏、殷、周及魯歷)中選用較為適用的「顓頊歷」。

漢武帝登基後勵精圖治,採納司馬遷等人的建議,決定組織力量,開展天文歷法的研究工作,創編新的歷法。

即墨徐萬且、長安徐禹等民間從事歷法研究的20多名文人被組織起來,在官方安排下,開始了認真的天文測量,反復地進行測算,在借鑒前人治歷得失的基礎上,製作了一部新的歷法。漢武帝十分重視這一成就,為此改年號為「太初』,《太初歷》也由此得名。

《太初歷》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歷法,在世界歷法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它把一回歸年定為365.2502天,一塑望月定為29.53086天,取得了那時代世界上的領先地位。它還運用置潤方法,科學地把24節氣定入歷法,對農業社會的生產安排具有指導意義,對民眾日常生活也有實用價值。

《太初歷》實施後,延用至東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近200年之久,是我國的一重要科學成就,徐萬且在其中的貢獻應予肯定。

童恢 生卒年不詳,字漢宗,東漢琅琊姑幕(今山東諸城)人。早年在州郡當過下等官員,奉公廉潔,為人稱道。司徒楊賜對此十分賞識。便把童恢召到自己府中擔任職務。後來楊賜官場遭難,以往的追隨者紛紛離走,只有童恢有忠心。有膽量為楊賜表白,直到楊免罪獲釋。

童恢的忠貞不貳令人欽佩,光和五年(公元182年)楊賜推薦他擔任了不其縣令。童恢到任後,忠於職守,勤於政事,深入民眾,很能體會百姓的甘苦。他寬以待人,逢下屬或民眾犯了過錯,他以理服人。而當下屬盡職效力,有了成績,他總是褒獎有加。

但對自身,童恢總是嚴以律己,不以權貴自居,不圖榮華富貴,致力於發展地方經濟,除抓緊農業生產外,還大力倡導發展林桑、畜牧、紡織等的生產。經濟的繁榮促成了不其地方的社會安定,縣境內富裕祥和,無人再去搞雞鳴狗盜,竟使縣獄多年無事可干。這等消息傳出來,鄰縣民眾羨慕不已,許多人遷居前來。

童恢的政績也得到官方的首肯,後來他被升為丹陽郡(今安徽宣城)太守,肩負起更重要的崗位職責。

後來,童恢死於任上。不其百姓感念他的功績恩德,為他推廣「童公祠」,將他的衣冠葬於傅家埠山下,寄託百姓的崇敬之情。

童恢是青島古代歷史上治理有方、關心民眾疾苦、得到百姓衷心愛戴,以至當作聖人敬祀的少有的地方官。在青島的民間傳說中。有不少關於童恢為民除害、馴虎治虎的故事,表達了民間輿論對童恢勤政愛民業績的神化,不乏感人之處。
鄭玄 (127一200)字康成,漢北海高密(今山東高密市)人。自小勤奮好學,通音律,擅琴瑟,13歲能誦五經,有「神童」之稱。他得到當時北海國相杜密器重,被推薦入太學深造。

鄭玄先學習了今文《公羊春秋》、《三統歷》等。又學了《禮記》、《左氏春秋》、《古文尚書》等,四處拜師,學識大增。

漢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鄭玄師事第五元先和張恭祖,後又游學於幽、並、豫、兗諸州,他博學多才,名滿九州。延熹九年(公元159年),鄭玄西入關,與涿郡盧植同拜馬融為師,達七年之久。延熹九年(公元166年),鄭玄歸故里,他志在治學,熱心教書育人,決心整理傳播經學,以禮義治動亂。後來他因黨錮之禍遭迫害,失去自由達14之久。蒙冤時期,鄭玄不聞世事政爭,潛心鑽研經學,使學問大進。

黨錮解除後,鄭玄在高密講學授徒。黃巾大起義後,鄭玄同其門徒遷往膠東不其山(今青島城陽區鐵騎山),避難隱居。他在山中建立書院,一面講學,一面整理古代歷史文獻,同時將自己大半生的學經收獲記載下來,著書立說,慕名前來求學者達千人。

書院被稱為康成書院,北倚不其山,南臨墨水河,初建時的規模、結構等因缺乏資料,已難考究,但從鄭玄影響大、名氣大、追隨者眾多而言,當是很象樣的文化場所。

其後,附近的居民點也被稱為書院村,村北的小屯叫「演禮村」是鄭玄向追隨者傳授、表演禮議的地方。

傳說鄭玄在康成書院講學著述時,經常到書院附近的野地採集已一些草葉用於編竹簡。這種草即麥冬草比較特別,葉子寬,也挺長,十分堅韌,而且四季常青,傳說鄭玄用這種編作草繩用以捆書,對鄭玄的讀書用書幫助很大。後來人們便把這種卻叫做「康成書帶」,又稱「書帶草」。相傳嶗山不其山一帶因康成書院的講學,「文墨涵濡,草木為之秀異」。

後來,康成書院所在的不其山一帶發生自然災害,糧食極為缺乏,書院面臨很大的困難。為減輕負擔,鄭玄離開了嶗山,到了徐州。汗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鄭玄被迫抱病隨軍征戰,病故於元城(今河北省大名縣東)。

鄭玄是中國古代影響很大的經學大師,他的學術成就被後學叫做「鄭學」,他為後人留下很多有價值的著作。如有其注釋的《詩經》、《國禮》、《儀禮》、《禮記》被後人重視。康成書院開創了村學之風,為青島地區古代文化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法顯 (約337一約442)東晉僧人,探險旅行家。俗姓礱,平陽武陽(今山西襄垣)人。中國僧人到天竺留學的先驅者。東晉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從長安西行至天竺求經學佛,後赴獅子國(今斯里蘭卡)凡14年,游歷30餘國,義熙八年(公元412年)攜大量梵本佛經,乘海船回國,途中遭遇大風,航行40晝夜,抵達一大陸。再返途中,又遭遇風暴,飄至青州長郡牢(今嶗山),在其南部登陸,被郡守李嶷迎至不其城(位於今青島城陽),講學譯經三個月,後經青州赴建康(今江蘇南京)。

著有《佛國記》(又稱《法顯傳》)是研究南亞次大陸各國古代歷史、地理的重要資料,譯有經律論六部二十四卷。

王吉 (?一484)字子陽,西漢時琅琊皋虞(今屬即墨)人,自小好讀書,終入仕途,以孝廉補授若盧縣右丞,不久升為雲陽縣令,又舉賢良為昌邑王中尉。

史書記載,王吉在長安念書時,東鄰家棗樹枝條垂至他家院子,王吉妻子便摘了幾顆棗給王吉吃。王吉後來了解了這一情況,便休掉了貪財損人的妻子。後來鄰居深感不安,要伐掉棗樹。街坊們加以勸說,王吉才把妻子招回家,平息了一場風波。王吉的清廉嚴謹被人們稱道,「東家有樹,王陽婦去,東家棗完,去婦歸還」,成為佳話。

王吉不畏權勢,剛直不阿,他的忠君敢諫精神也非同尋常。任昌邑王中尉時,昌邑王劉賀沉湎酒色,樂於游獵,疏於政務,使老百姓負擔繁重的勞役,致怨聲四起。王吉多次上疏力諫,奉勸劉賀體恤百姓,勤於國政,動情曉理,發達了一片愛國忠君之心。這雖未被採納,但後人均稱道他的忠心。

漢昭帝死後,大將軍霍光執政,劉賀被迎為皇帝,王吉再度進諫規勸劉賀糾偏,但依然沒起作用。昏庸的劉賀稱帝僅27天使被廢,那班專事阿諛奉迎的官僚多受株被懲處。王吉異於眾臣,得以倖免。

進而王吉又被漢宣帝任為博士諫大夫,他依舊憂國憂民,時刻不忘重肩在任,勇於負起職責。當時朝中綱紀混亂,缺章法,少名臣,權貴們任人唯親盛行,情況堪憂。王吉多次上疏勸皇帝廢除蔭襲制度,選賢任能,整頓吏治,興利除弊,振興朝綱。他慷慨陳詞,充分說理,為時人所折服,但打動不了迂腐的皇帝,一片赤誠之心不被賞識,反遭冷眼相看,使有報國之心而無報國之門的王吉大為傷心。王吉見狀心灰意冷,對仕途已無興趣。所以,他以疾病纏身為托辭,引退故里。在家鄉閑居中,他並無積蓄,衣食與百姓無異,王吉仍思慮國家和民眾的命運,積憂成疾。

漢元帝即位後,召王吉入朝為官,他抱病赴長安、不幸病故於途中。

今即墨溫泉漢代墓群,規模宏大,實為西漢名臣王吉家族塋地。

蔡齊 (988-1039)字子思,北宋萊州膠水縣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考中狀元。從文章到相貌,他都得真宗賞識,予以厚愛。他是平度歷史上唯一的狀元。

天熹二年(公元1018年),蔡齊被召進京,任集賢院著作郎,後升任右思諫、給事中、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等職,蔡齊一如既往,廉名剛正,觸犯了權勢人物,被罷免翰林官職,出知密州(今山東諸城)。蔡齊到位後,致力救災拯民,奏請朝廷免除當地民眾積年所欠稅糧,經准開放「鹽禁」,時連年荒旱中的災民獲得生機。後蔡入京升右諫議大夫、御史中丞。宋仁宗親政後,蔡齊升任樞密副使。景帝二年(公元1035年)升任禮部侍郎參知政事,屬朝廷重臣。在不少大事的決策方面,表現了他的水平與能力。

當時黃河危害甚重,許多朝官主張堵塞決口。蔡齊深入研討,提出相反意見,他認為舊河道以北地勢低窪,如堵決口走舊道並不利。順水勢疏導方為上策。既可久免再潰,又能把貝州、博州等大片地帶改在黃河以南。因此主張合理適行,被採納後,取得很好的效益。

北部鄰國契丹屯兵邊境,意在侵犯,北宋朝廷震驚不已。朝議多主發兵備戰,加強邊防。蔡齊沒有盲從眾議,理智地作了分析,指出「契丹必不叛盟」,提出了切實可行的三條應變措施,使北宋對各種會出現的事態都備有預案,冷靜地對待緊張局面,顯示了他的臨危不亂的膽識。

蔡齊富見識,有大度。他任樞密富使時,發生交趾800餘人歸降事件,他提出可收下安置在荊湖一帶墾荒,認為若不妥善安排,這些人難免會製造麻煩。但朝議多主張拒絕接納這些「蠻夷之人」,後來這些走投無路的人終於在西南邊疆成為不安定因素。此時蔡齊所持的態度只是自責沒能說服同僚。

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夏,因與權臣意見不和,蔡齊辭宰相職務,以戶部侍郎歸班,後又出知穎州。

寶元二年(公元1039年)四月四日,蔡齊病逝,歐陽修、范仲淹等知名文人為他寫了傳記和墓表,肯定了他的立身行事。

丘處機 又作邱處機,寧通密,號長春子,元棲霞(今山東棲霞)濱都里人,生於宋紹興十八年(公元1148年),相當於金熙宗皇統八年(公元12 2 7年)仙逝。

丘處機幼年便失去父母成為孤兒,沒能念多少書。19歲時他至寧海州昆侖山煙霞洞學道,朝拜道教全真道創立者王重陽於金真庵,與馬丹陽、譚處端、赫大通、王玉陽、劉處玄、孫不二同稱全真道北七真人,稱長春真人。金大定九年(公元1169年)冬,丘處機入寶雞縣潘溪廟、隴縣龍門洞苦修,創龍門派,歷時13年。

1221年成吉思汗聞丘處機名,命近臣持詔求之。邱處機不顧年邁,自萊州啟程西行,謁見成吉思汗於雪山(今阿富汗境內)。丘針對成吉思汗的「彎弓射鵰」大業進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殺人」,治天下應以「敬天愛民為本」,欲長生應「以清心寡慾為要」。成吉思汗對丘處機十分器重,賜號「神仙」,令其掌管天下道教。

1224年春,丘處機到大都,入天長觀,主持於此,與諸弟子募化修茸,改名長春宮(今稱白雲觀),使全真教達到鼎盛時期,影響及後世,經久不衰。

丘處機一生多次到嶗山游觀佈道,為弘揚嶗山道教作了很大貢獻。

南宋慶元元年(公元1195年)丘處機同劉處玄等道人由昆侖山來嶗山太清宮等處傳玄講道,使道眾大悅。這是丘處機第一次光顧嶗山,他逗留時間很短留下一些詩作便離去。

丘處機第二次來嶗山,時在金章宗泰和八年(公元1208年),自昌陽(今萊陽)轉道至嶗山,在太平宮北白龍洞額之上留詩20首。他因嶗山貌似巨鰲,改稱「鰲山」。

金大安元年(公元1209年),丘處機由膠西(今膠州)又來嶗山,到處闡教說法,在多處名勝留下石刻。

除上述三次外,據說丘處機還來過嶗山幾次,總之,丘處機熱愛嶗山,在嶗山留下詩章,留下石刻,留下傳教佈道的功業。作為嶗山道教先驅,他的貢獻和影響力不衰,至今至嶗山上清宮前仍有他的衣冠冢。他的傳世著作《大丹直指》、《撮生消息論》、《鳴道集》、《西遊原圖》等,仍被人們所重視。

張三豐 其姓名、籍貫及生年記載不一,一般認為張三豐名通,又名金、思廉、玄素、玄化、君寶、全一,字君實、山峰、三峰、鉉一、三豐、道號元元子、昆陽子、玄玄子、別號「邋遢」,指其不修邊幅。大多記其為遼陽懿州人,生於南宋淳佑丁末年(公元1247年)。

張三豐龜背鶴形,豐神奇異,儀表不俗。他行游四方,無固定居所。初寓玉雞縣。後入武當山。

1277年,張三豐第一次來到嶗山,在明霞洞後山的洞中修行10多年,繼而西行和南遊。後到陝西終南山拜師,隱世修行10年,內外雙修功夫達到當時最高水平。1324一1333年他在武當山苦修9年,開創武當外家拳術——太極拳和武當劍法。

1334年,張三豐第二次來到嶗山,先後修行於太清宮前驅虎庵、明霞洞等處,完成了道家內功高級階段的修行。兩年後.他再次離嶗山雲游各地。

1404年,張三豐第三次來到嶗山,在三表山下埋名隱居。他經常獨自乘筏來往於沿海諸島采葯,將長門岩島上的山茶花——耐冬移植於嶗山各道教廟宇,現太清宮三官殿院內的耐冬即那時所移植,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自張三豐之後,嶗山各宮觀大興栽植名花真卉之風。

明太祖、明成祖曾兩次遣使求之,均未遂願,明代曾敕封為「微顯化真人」、「韜光尚志真仙」、「清虛元妙真君」。他是歷代嶗山道士中受到皇帝敕封最多的一位。

張三豐被《太清宮志》稱為嶗山道教祖師之一。他修身養生的理論和實踐對全真派道教有很大影響,他的一些著作被後人收入《張三豐先生全集》流傳至今。

薛祿(1371—1430) 在青島市黃島區的薛家島,明朝永樂、宣德年間曾有一位生於該島的風雲人物,他便是陽武侯薛祿,他為朝政的穩定和中國北疆的鞏固,作出了重要貢獻。

明洪十二年(公元1369年),祖籍陝西韓城的薛遇林遷到膠州灣西岸南部的島上定居,這是這里薛姓第一代居民,此後該島被叫做薛家島。

薛祿生於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在兄弟中排行第六,故被稱為薛六。薛祿年輕時身強力壯,膽識過人,更難得是他志向不凡,16歲時便替兄從軍,投身燕王朱棣的騎兵部隊,戌衛在燕山一帶。

「靖難之變」是對朱明王朝影響很大的政變,薛祿效忠朱棣,隨所在部隊參與行動,因功績突出,被破格提升為燕山衛右指揮僉事(正四品)。朱棣對他喜愛有加,為其更名薛祿。後他又以戰功晉升指揮同知(從三品)、指揮使(正三品)。

薛祿緊跟朱棣的部署,南征北戰,抗擊南軍,一路奏凱,再推翻朱允朝廷的過程中立下卓著戰功。入南京後,他被越級晉升為驃騎將軍都督僉事(正二品),並以其官軼增三代,光宗耀祖。四年間,薛祿由一名普通騎兵成長為正二品的高級將領,成為朱棣皇帝的心腹。

在永樂年間,薛祿精忠報國,不居功自傲且繼續立新功。駐守邊關時,他多次擊退蒙古兵力的入侵。跟隨朱棣北征,他以主將身份從駕,屢立戰功。因而他不斷被晉升加爵,先後從都督同知(從一品),右軍都督府右軍都督兼左軍都督府事(正一品)、奉天靖難推城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陽武侯。

值得一提的是,朱棣授權主持北京城的營建,在10多年時間內經百萬軍民同心協力完成了這一浩大工程,薛祿投注了自己的心血和才智,為明王朝順利北遷作出重要貢獻。

洪熙朝仍十分器重薛祿,任命他掌左府加太子太保、總兵官、世襲侯爵。宣德朝仍依靠薛祿掌管巡邊衛疆事宜。年邁花甲,薛祿仍親赴邊關御敵,他建議在難守的地段築城堡,負責修建了一段長城。

宣德八年(公元1430年),薛祿積勞成疾,病倒在前線,回京一個月便因病重而逝世。他歷事三朝為三代宿將,他的陽武侯勛位,上封三代,下蔭子孫,是青島古代地位最高的武將。

藍田(1477一1555) 字玉甫,號北泉,即墨人。明、清兩朝,即墨有以仕官顯明的「周黃藍楊郭」五大家族,藍田為藍家的代表人物。

即墨藍氏傳說原籍萊陽,徒居即墨較早。明代中葉,藍姓中有名人藍章,考中進士,出入官場,剛直正派,幾經沉浮,曾任監察御史、金都御史、陝西巡撫,死後被祀為名宦。

藍田系藍章的長子,自幼勤勉好學,聰明過人,七歲便可賦詩作對,令考官驚嘆:「不期即墨之鄉,生此藍田之玉!」

1492年(明弘治五年)藍田中舉人,1523年(明嘉靖二年)登進士,官授河南道監察御史。

藍田在學識方面成就過人,在為政方面剛正不阿。一次廷議,他極敢言,連上七疏,堅持強諫,無奈觸怒皇帝,競挨了一頓「廷杖」,險些丟命。此後他不退卻,又先後彈劾了禮部尚書席書、給事中陳、冢宰喬宇、宗伯汪俊等權臣。

被藍田打擊的權貴們豈會甘心,他們千方百計對藍進行報復,必欲處之而後快。他們趁藍田歸里赴父喪之機,誣陷藍田,使藍丟官。

遭貶罷歸,藍田在即墨宅內後院築了名為「可止軒」的書房,每日居室中苦讀,不過問政事,對官場已無興趣,對仕途感到寒心。

藍田為人稱道,還在於他品行道德優秀。如其友人劉英因至外地赴任,把不少行李暫寄存在藍家。不料友人隨後遇難,全家葬身江中。藍聞訊便將友人的弟弟召喚至即墨,將行李歸還。藍田一位知己辭世,家有孤兒寡婦,生計維艱。藍田便把其幼子接到自己身邊,認真撫養成人,終使後生考取了庠生,以此告慰知己。

藍田一生著述不少,有《北泉文集》、《東歸昌和》、《白齋表話隨筆》、《續筆》等詩文集,人們稱他「才擅七歲,學富五年」,「萬言倚馬才」,並不為過。

臧惟一 明代人,生卒年不詳,字守中,祖居琅琊台下。

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科舉中進士,授宿松知縣職,其後又任職太湖縣,後又升為戶部主事,又調吏部任稽勛員外郎兼理文選司事務。

臧惟一的接連晉升,並非靠金錢開路,也不靠關系網生效,他恪盡職守,勤奮敬業,方受到大學士高拱器重。後他又調任文選郎中。臧惟一公道正直,不攀附宰相張居正,也不巴結張的近親,不受官場權爭的影響。他官職依然升遷,後至皇帝身邊,擔任了大理寺正卿、光祿寺正卿。

張居正垮台後,追隨者都被罷官,減惟一卻沒受株連。後撰升順天府尹,依然不阿順權貴,堅持秉公執事。

Ⅳ 青島的歷史名人有誰

1、黃培

黃培(1603~1669),字孟堅,號封岳,即墨城裡人。其祖父黃嘉善,明萬曆年間兵部尚書、贈太保銜。

明亡後,黃培返歸故里,憂郁悲憤,常以詩文抒發情感。清康熙五年(1666年),因自刻《含章館詩集》致禍,遭姜元衡告發,史稱「黃培詩案」。

黃培被囚禁於濟南,清廷判曰:「黃培因系明朝世宦,隱懷反抗本朝之心,刊刻逆書,已屬不法,吟詠詩句,尤見狂悖,且寬袍大袖,延用前朝服制,蓄發留須,故違當朝法令,大逆不敬。應按隱叛誹薄之罪,但律無正文,無從援引,謹援他律比附,定擬絞罪」。

黃培於康熙八年(1669年)四月初一被處以絞刑,臨刑時,昂然闊步,從容吟詩明志。終年六十六。

2、黃嘉善

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黃嘉善出生於即墨城,字惟尚,號梓山。黃嘉善從小聰慧,漸大學習勤奮努力,他少年時入嶗山石門西麓的上、下書院就讀,飽讀經史子集,精心體會治國安邦的道理,所作的文章流暢優雅,胸有韜略。黃嘉善成年後儀表端莊偉岸,風度儒雅,人品出眾。

3、秦紘

秦紘(1426年-1505年),字世纓,山東單縣人。明朝名臣。

景泰二年(1451年)進士。官至三邊總制、戶部尚書、太子少保。弘治十八年(1505年)卒,年八十,贈少保,謚襄毅。《皇明經世文編》有《秦襄毅公奏疏》。

秦紘長期在西北和南方邊區擔任巡撫和總督,兢兢業業,忠心耿耿,為明代邊疆地區穩定,尤其是西北九邊重鎮的鞏固做出了極大貢獻。《明史》贊其「文武兼資,偉哉一代之能臣矣!」

4、尤淑孝

尤淑孝(生卒年不詳),字孟仁,大興人。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尤淑孝被任命為即墨知縣。在任十幾年間,為即墨地方興利除弊,政聲顯著。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他將位於縣城南偏西的龍王廟移建至南門外偏東處。當時,位於縣城西南的淮涉河(今墨水河)大壩,由於年久失修,經常被洪水沖潰,不能預防河水泛濫。

為使百姓免受洪水之災,尤淑孝組織民工,重新修建了大壩。同時,由於位於城北部的北大河(今龍泉河)橋年久失修,早已倒塌,為方便地方百姓,1760年,對其進行重建。

尤淑孝還十分重視地方文化建設,在任期間,他組織人員,搜集整理地方史資料,甄別真偽,確定體例,重新編纂了《即墨縣志》,共計12卷,保存了大量珍貴的地方史料。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即墨百姓在縣南三里的登高埠建造了遺愛祠,四時奉祀。

5、郭孟澤

郭孟澤(1913—1972),山東省平度縣(今平度市)人。七七事變後投身抗日活動。同年冬,受中共膠東特委委派,來平度協助郭士先組織抗日武裝。

1938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1年3月任平南縣行署主任兼縣大隊大隊長。1944年3月任中共平南縣委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央財政部監察司監察專員、甘肅省高級法院辦公室主任、中共民勤縣委書記、武威地委紀委書記等職。1972年病逝於青島。

熱點內容
細葉綠植大全 發布:2025-08-18 18:07:02 瀏覽:17
石頭配綠植 發布:2025-08-18 17:32:10 瀏覽:971
西三旗的花卉市場 發布:2025-08-18 17:26:14 瀏覽:797
奇典花卉市場 發布:2025-08-18 17:25:57 瀏覽:227
聖女果怎麼切成玫瑰花 發布:2025-08-18 17:20:17 瀏覽:550
沒有情人的情人節純音樂 發布:2025-08-18 17:14:01 瀏覽:662
綠植小視頻 發布:2025-08-18 17:02:14 瀏覽:191
2016情人節賀卡祝福語 發布:2025-08-18 17:01:24 瀏覽:161
花卉價格監管 發布:2025-08-18 16:58:27 瀏覽:627
插梅花的花瓶 發布:2025-08-18 16:55:48 瀏覽: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