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芽茶花
『壹』 白馬尖的土特產
大別山一年四季景色不同,春夏秋季節時,四處都是碧綠色,一派生機盎然;冬天則銀裝素裹專,一片北國風光。屬四月底五月初時,漫山遍野的映山紅,也就是杜鵑花開滿整個大別山,這里的杜鵑花除了紅色,還有白色和紫色。千年都枝杜鵑是在秋季開放,它的大小跟成人手掌差不多,顏色是白色的,看上去華美高貴。還有大別山的茶葉,它不是人工種植的,基本上都是野生的,特別的香,因為它與蘭花草長在一起,同時茶花也很漂亮。
霍山黃芽
霍山黃芽源自海拔在1777米的大別山主峰白馬尖,霍山黃芽外形條直微展,勻齊成朵、形似雀舌、嫩綠披毫,香氣清香持久,滋味鮮醇濃厚回甘,湯色黃綠清澈明亮,葉底嫩黃明亮。同時霍山黃芽還富含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等生化成分,具有降脂減肥、護齒明目、改善腸胃、增強免疫力等功效。 野生天麻
天麻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於全國大部分地區。其乾燥塊莖亦稱天麻,是一味常用而較名貴的中葯,臨床多用於頭痛眩暈、肢體麻木、小兒驚風、癲癇、抽搐、破傷風等症。天麻過去一直依賴野生資源,20世紀70年代野生變家種成功後,家種天麻成為主要商品來源。
『貳』 蒙頂山是茶的發源地嗎
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紀錄,已經無法確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麼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時代是有說法的。並且也可以找到證據顯示,確實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有好幾種說法。不少人認為在雲南,有一學者在認真研究考證以後斷言,雲南的西雙版納是茶樹的原產地。人工栽培茶樹的最早文字記載始於西漢的蒙山茶。這在《四川通志》中有載。
飲茶的發源時間
神農有個水晶肚,達摩眼皮變茶樹,中國飲茶起源眾說紛紜:追溯中國人飲茶的起源,有的認為起於上古,有的認為起於周,起於秦漢、三國、南北朝、唐代的說法也都有,造成眾說紛紜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無「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記載,直到茶經的作者陸羽,方將荼字減一畫而寫成「茶」,因此有茶起源於唐代的說法。其它則尚有起源於神農、起源於秦漢等說法。
『叄』 中國有哪些著名特產
中國著名特產有:四川大熊貓、北京烤鴨、皖南京劇、涪陵榨菜、廣東白斬雞、天津狗不理包子、泰安赤鱗魚、北京景泰藍、新疆田美玉等等。
1、北京烤鴨
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場景布置注重寫意,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京劇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5、廣東白斬雞
白斬雞又叫白切雞,是一道中華民族特色菜餚,起源於廣東,在南方菜系中普遍存在,以粵菜的白斬雞最知名。形狀美觀,皮黃肉白,肥嫩鮮美,滋味異常鮮美,十分可口。2018年9月,被評為「中國菜」之上海十大經典名菜。
『肆』 與茶相關的古詩詞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前黃蕊色,碗轉曲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知醉後豈堪誇!
作者是中唐詩人元稹,這首詩別開生面,把茶的品質,茶具藝術,
品飲意境以及茶的功用都描寫的清幽淡雅,淋漓盡致,堪稱千古絕唱。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盞清茗酬知音。 (佚名)
待到春風二三月,石爐敲火試新茶。 (魏時敏)
卧雲歌德,對雨著「茶經」。 (詹同)
小橋小店沽灑,初火新煙煮茶。 (楊基)
蠶熟新絲後,茶香煮灑前。 (楊基)
花溝安釣艇,蕉地著茶甌。 (德祥)
春風修禊憶江南,灑榼茶爐共一擔。 (唐寅)
寒燈新茗月同煎。淺甌吹雪試新茶。 (文徵明)
草堂幽事許誰分,石鼎茶煙隔戶聞。 (浦瑾)
平生於物之無取,消受山中水一杯。 (孫一元)
加起炊茶灶,聲聞汲井甌。 (吳兆)
幽人採摘日當午,黃鳥流歌聲正長。 (佚名)
竹灶糖嵯悴槐洌 釵隊廡隆!?藍仁)
冷然一啜煩襟滌,欲御天風弄紫霞。 (潘允哲)
濟入茶水行方便;悟道庵門洗俗塵。 (周杏村)
閑是閑非休要管,渴飲清泉悶煮茶。 (選自《金瓶梅》)
風流茶說合,灑是色媒人。 (選自《金瓶梅》)
春風解惱詩人鼻,非葉非花自是香。 (楊萬里)
潞公煎茶學西蜀,定州花瓷琢紅玉。 (蘇軾)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杜耒)
磨成不敢付僮僕,自看雪湯生璣珠。 (蘇軾)
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潔。 (蘇軾)
蜀土茶稱聖,蒙山味獨珍。 (文同)
何須魏帝一丸葯,且盡盧仝大碗茶。 (蘇軾)
青燈耿窗戶,設茗聽雪落。 (陸游)
茶映盞毫新乳上,琴橫薦石細泉鳴。 (陸游)
寒澗挹泉供試墨,墮巢篝火吹煎茶。 (陸游)
更作茶甌清絕夢,小窗橫幅畫江南。 (陸游)
長安酒價減千萬,成都葯市無光輝。 (范仲淹)
銀瓶瀉油浮蟻酒,紫碗鋪粟盤龍茶。 (蘇軾)
春煙寺院敲茶鼓,夕照樓台卓酒旗。 (林逋)
茶鼓適敲靈鷲院,夕陽欲壓赭圻城。 (陳選)
寒泉自換菖蒲水,活火閑煎橄欖茶。 (陸游)
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 (范仲淹)
小石冷泉留翠味,紫泥新品泛春華。 (梅堯臣)
樣疊魚鱗碎,香分雀舌鮮。 (佚名)
綠甲蟬膏泛,紅丁蟹眼遮。 (佚名)
舌本芳頻漱,頭綱味最佳。 (佚名)
瀹泉嘗玉茗,潑乳試金甌。 (佚名)
茶甘酒美汲雙井,魚肥稻香派百泉。 (黃庭堅)
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佚名)
兼然幽興處,院里滿茶煙。 (佚名)
吟詩不厭搗香茗,乘興偏宜聽雅彈。 (佚名)
茶香高山雲霧質,水甜幽泉霜當魂。 (佚名)
心隨流水去,身與風雲閑。 (佚名)
茶鼎夜烹千古雪,花影晨動九天風。 (黃鎮成)
欲試點茶三味手,上山親汲雲間泉。 (韓奕)
入社陶公寧止灑,品泉陸子解煎茶。 (韓奕)
玉杵和雲春素月,金刀帶雨剪黃芽。 (耶律楚材)
舌底朝朝茶味,眼前處處詩題。 (張可久)
詩床竹雨涼,茶鼎松風細。 (張可久)
乘興詩人棹,新烹學士茶。 (張可久)
媚春光草草花花,惹風聲盼盼茶茶。 (張可久)
汲來江水烹新茗,買盡青山當畫屏。 (鄭板橋鎮江焦山吸江樓)
花箋茗碗香千載,雲影波光一樓。 (何紹基)
一甌解卻山中醉,便覺身輕欲上天。 (崔道融)
味為甘露勝醍醐,服之頓覺沉痾蘇。 (葛長庚)
掃來竹葉烹茶葉,劈碎松根煮菜根。 (鄭板橋四川青城山天師洞聯)
國不可一日無君,君不可一日無茶。 (乾隆與大臣聯)
竹露松鳳蕉雨,茶煙琴韻書聲。 (張鰲)
坐,請坐,請上坐,茶,敬茶,敬香茶。(鄭板橋)
烹調味盡東南美,最是工夫茶與湯。 (冼玉清)
試院煎茶並飲甘泉一勺水,仙潭分竹常平苦海萬重波。(王師儉)
潤畦舒茶甲,曖樹拆花槍。 (黃遵憲)
揀茶為款同心友,築室因藏善本書。 (張延濟)
白菜青鹽糝子飯,瓦壺天水菊花茶。 (鄭板橋)
墨蘭數枝宣德紙,苦茗一杯成人窯。 (鄭板橋)
楚尾吳頭,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鄭板橋)
山光撲面因朝雨,江水回頭為晚潮。 (鄭板橋)
雷文古泉八九個日鑄新茶三兩甌。 (鄭板橋)
武夷春暖月初圓,採摘新芽獻地仙。——唐·徐 夤
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宋·范仲淹
武夷真是神仙境,已產靈芝又產茶。——元·林錫翁
桑薴家傳舊有經,彈琴喜傍武夷君。——清·陸廷燦
御茶園里築高台,驚蜇鳴金禮數該。
那識好風生兩腋,都從著力喊山來。——清·周亮工
武夷黃山一片綠,採茶農夫如蝴蝶。
豈惜辛勤慰遠人,冬日增溫夏解渴。——當代·郭沫若
得天獨厚大紅袍,味到岩茶意氣豪。——當代·潘主蘭
一
溪牽亂山,萬綠沉竹筏;
上岸拾雲去,岩前煮新茶。——當代·賈平凹
《嘗茶》
〖唐〗劉禹錫
生怕芳叢鷹嘴芽,老郎封寄謫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霏霏滿碗花。
《尚書惠蠟麵茶》
〖唐〗徐寅
武夷春暖月初圓,採摘新芽獻地仙。
飛鵲印成香蠟片,啼猿溪走木蘭船。
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輕涵翠縷煙。
分贈恩深知最異,晚鐺宜煮北山泉。
《雪煎茶》
〖元〗謝宗可
夜掃寒英煮綠塵,松風入鼎更清新。
月圓影落銀河水,雲腳香融玉樹春。
陸井有泉應近俗,陶家無酒未為貧。
詩脾奪盡豐年瑞,分付蓬萊頂上人。
《詠茶》
〖宋〗蘇軾
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寵加。
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斗品充貢茶。
吾君所乏豈此物,致養口體何陋耶?
洛陽相君忠孝家,可憐亦進姚黃花。
《藍素軒遺茶謝之》
〖明〗邱雲霄
御茶園里春常早,辟穀年來喜獨嘗。
筆陣戰酣青疊甲,騷壇雄助錄沉槍。
波驚魚眼聽濤細,煙暖鴟罌坐月長。
欲訪踏歌雲外客,注烹仙掌露華香。
《嬌女詩》
〖西晉〗 左思
吾家有嬌女,皎皎頗白晰。
小字為紈素,口齒自清歷。
其姊字惠芳,面目粲如畫。
輕妝喜樓邊,臨鏡忘紡績。
心為荼荈劇,吹噓對鼎〖釒歷〗。
脂膩漫白袖,煙熏染阿錫。
衣被皆重池,難與沉水碧。
《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並序》
〖唐〗 李白
嘗聞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白如鴉,倒懸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灑芳津,采服潤肌骨。
叢老卷綠葉,枝枝相接連。
曝成仙人掌,以拍洪崖肩。
舉世未見,其名誰定傳。
宗英乃禪伯,投贈有佳篇。
清鏡燭無鹽,顧慚西子妍。
朝坐有餘興,長吟播諸天。
《六羨歌》
〖唐〗 陸羽
不羨黃金纎,不羨白玉杯;
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台;
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
《夏日閑居》
〖唐〗 張籍
多病逢迎少, 閑居又一年。
葯看辰日合, 茶過卯時煎。
草長睛來地, 蟲飛晚後天。
此時幽夢遠, 不覺到山邊。
《一言到七言詩》
〖唐〗 元稹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曲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如醉前豈堪誇。
這是一首很有名的《一言到七言詩》(又稱一七體)。
《對茶》
〖唐〗 孫淑
小閣烹香茗, 疏簾下玉溝;
燈光翻出鼎, 釵影倒沉甌;
婢捧消春困, 親嘗散暮愁;
吟詩因坐久, 月轉晚妝樓。
《浣溪沙·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
〖宋〗蘇軾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攤破浣溪沙·莫分茶》
〖宋〗李清照
病起蕭蕭兩鬢華,卧看殘月上窗紗。
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終日向人多醞藉,木犀花。
《鷓鴣天·寒日蕭蕭上鎖窗》
〖宋〗李清照
寒日蕭蕭上鎖窗,梧桐應恨夜來霜。
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
秋已盡,日猶長,仲宣懷遠更凄涼。
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
《臨安春雨初霽》
〖宋〗陸游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茶灶》
〖宋〗楊萬里
茶灶本笠澤,飛來摘茶國。
墮在武夷山,溪心化為石。
《寒食》
〖宋〗杜小山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茶臼》
〖宋〗秦觀
幽人耽茗飲,刳木事搗撞。
巧制合臼形,雅音侔柷椌。
靈室困亭午,松然明鼎窗。
呼奴碎圓月,搔首聞錚鏦。
茶仙賴君得,睡魔資爾降。
所宜玉兔搗,不必力士扛。
願偕黃金碾,自比百玉缸。
彼美製作妙,俗物難與雙。
《茶》
〖宋〗秦觀
茶實嘉木英,其香乃天育。
芳不愧杜蘅,清堪掩椒菊。
上客集堂葵,圓月探奩盝。
玉鼎注漫流,金碾響丈竹。
侵尋發美鬯,猗狔生乳粟。
經時不銷歇,衣袂帶紛郁。
幸蒙巾笥藏,苦厭龍蘭續。
願君斥異類,使我全芬馥。
《使牛子·晚天雨霽橫雌霓》
〖宋〗曹冠
晚天雨霽橫雌霓。簾卷一軒月色。
紋簟坐苔茵,乘興高歌飲瓊液。
翠瓜冷浸冰壺碧。茶罷風生兩腋。
四座沸歡聲,喜我投壺全中的。
《茶花二首》
〖宋〗蘇轍
(之一)
黃櫱春芽大麥粗,傾山倒谷采無余。
久疑殘◇陽和盡,尚有幽花霰雪初。
耿耿清香崖菊淡,依依秀色嶺梅如。
經冬結子猶堪種,一畝荒園試為鉏。
(之二)
細嚼花須味亦長,新芽一粟葉間藏。
稍經臘雪侵肌瘦,旋得春雷發地狂。
開落空山誰比數,烝烹來歲最先嘗。
枝枯葉硬天真在,踏遍牛羊未改香。
《茶》
〖宋〗林逋
石碾輕飛瑟瑟塵, 乳香烹出建溪春;
世間絕品人難識, 閑對茶經憶古人。
《茶磨二首》
〖宋〗梅堯臣
(之一)
楚匠斲山骨,折檀為轉臍。
乾坤人力內,日月蟻行迷。
吐雪誇春茗,堆雲憶舊溪。
北歸唯此急,葯臼不須擠。
(之二)
盆是荷花磨是蓮,誰礱麻石洞中天。
欲將雀舌成雲末,三尺蠻童一臂旋。
《茶》
〖宋〗梅堯臣
山寺碧溪頭,幽人綠岩畔。
夜火竹聲乾,春甌茗花亂。
茲無雅趣兼,薪桂煩燃爨。
《詠貢茶》
〖元〗林錫翁
百草逢春未敢花,御花葆蕾拾瓊芽。
武夷真是神仙境,已產靈芝又產茶。
《嘗雲芝茶》
〖元〗劉秉忠
鐵色皴皮帶老霜, 含英咀美入詩腸;
舌根未得天真味, 算觀先通聖妙香;
海上精華難品第, 江南草木屬尋常;
待將膚腠侵微汗, 毛骨生風六月涼。
《竹枝詞·雪裡山茶取次紅》
〖明〗袁宏道
雪裡山茶取次紅,白頭孀婦哭青風。
自從貂虎橫行後,十室金錢九室空。
《茶煙》
〖明〗瞿佑
蒙蒙漠漠更霏霏,淡抹銀屏冪講帷;
石鼎火紅詩詠後,竹爐湯沸客來時;
雪飄僧舍衣初濕,花落艄船鬢已絲;
惟有庭前雙白鶴,翩然趨避獨先知。
《武夷茶》
〖清〗陸廷燦
桑薴家傳舊有經,彈琴喜傍武夷君。
輕濤松下烹溪月,含露梅邊煮嶺雲。
醒睡功資宵判牘,清神雅助畫論文。
春雷催茁仙岩筍,雀尖龍團取次分。
《山寺喜道者至》
佚名
閏年春過後,山寺始花開。
還有無心者,閑尋此境來。
鳥幽聲忽斷,茶好味重回。
知住南岩久,冥心坐綠苔。
《茶爽添詩句》
佚名
茶爽添詩句,天清瑩道心。
只留鶴一隻,此外是空林。
《和韋開州盛山茶嶺》
〖唐〗張籍
紫芽連白蕊,初向嶺頭生。
自看家人摘,尋常觸露行。
喜園中茶生 唐.韋應物
潔性不可污,為飲滌塵煩;
此物信靈味,本自出山原。
聊因理郡余,率爾植荒園;
喜隨眾草長,得與幽人言。
《茗坡》
〖唐〗陸希聲
二月山家穀雨天,半坡芳茗露華鮮。
春酲病酒兼消渴,惜取新芽旋摘煎。
《湖州貢焙新茶》
〖唐〗張文規
鳳輦尋春半醉回,仙娥進水御簾開。
牡丹花笑金鈿動,傳奏湖州紫筍來。
《峽中嘗茶》
〖唐〗鄭谷
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園里火煎嘗。
吳僧漫說鴉山好,蜀叟休誇烏嘴香。
入座半甌輕泛綠,開緘數片淺含黃。
鹿門病客不歸去,酒渴更知春味長。
《茶詩》
〖五代晉〗鄭邀
嫩芽香且靈,吾謂草中英。
夜臼和煙搗,寒爐對雪烹。
惟憂碧粉散,常見綠花生。
最是堪珍重,能令睡思清。
《嘗新茶北》
〖宋〗曾鞏
麥粒收來品絕倫,葵花制出樣爭新。
一杯永日醒雙眼,草木英華信有神。
《汲江煎茶》
〖北宋〗蘇軾
活水還須活水烹,自臨釣石汲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
枯腸未易禁三椀,卧聽山城長短更。
《採茶詞》
〖明〗高啟
雷過溪山碧雲曖,幽叢半吐槍旗短。
銀釵女兒相應歌:筐中摘得誰最多?
歸來清香猶在手,高品先將呈太守。
竹爐新焙未得嘗,籠盛販與湖南商。
山家水解種禾黍,衣食年年在春雨。
《採茶歌》
〖清〗陳章
鳳凰嶺頭春露香,青裙女兒指爪長。
度澗穿雲採茶去,日午歸來不滿筐。
催貢文移下官府,那管山寒芽未吐。
焙成粒粒比蓮心,誰知儂比蓮心苦。
《走筆謝夢諫議寄新茶》
〖唐〗盧同 (丹丘子)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射門驚周公。
口雲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裡,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蓓蕾,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餘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請,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
便圍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
《七碗茶詩》
〖唐〗盧仝(丹丘子)
一碗喉吻潤,
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
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伍』 求廣東省內的旅遊景點(要求是有樹林、林間小路,可以散心的,周圍交通比較便利的)
我在深圳,深圳有自然風光(梧桐山風景區、仙湖植物園(山上有弘法寺)、大梅沙、大梅沙海淀公園、西沖海灘、大鵬半島、在門島),有娛樂休閑(歡樂谷、東部華僑城、世界之窗、海洋世界、中國民俗文化村),有地方特色(東門步行街、華強北商業區、大芬油畫村、大萬世居),有公園(深圳園博園、海上田園、蓮花山公園)。
『陸』 pure ceylon tea是什麼茶
ehyas1029的答復: 1分鍾前
要根據自身口決定適合自才喝。蒙頂茶:種茶葉主要產於四川省名山縣蒙山蒙頂黃芽採摘季節主要春候採摘候看茶樹百十左右芽候始採摘採摘蒙頂茶候要選擇比較肥壯比較勻齊蒙頂茶主要特點外邊比較扁非直且我看顏色比較嫩黃且泡起湯色黃色非亮且味道比較甘甜 峨眉山茶:峨眉山茶環境山勢比較雄偉且風景四川峨眉山海拔非高海拔八百千二雲霧繚繞且群山環抱翠竹茂盛萬寺、清音閣白龍洞非產茶環境非產竹葉青茶非 青城茶:具悠久歷史且論茶葉茶花品種非豐富青城雪芽古代記載非種四川茶 蒙頂甘露茶:主要產於名山縣蒙山境內種四川茶屬於綠茶種蒙頂甘露茶外形比較緊湊且卷茶葉色澤比較翠綠具強香氣蒙頂甘露茶泡湯色明亮黃綠色蒙頂甘露茶葉低比較均勻嫩黃色 峨蕊:種茶主要產於具仙境稱峨眉山且種茶由具傳說神故事種茶主要種峨眉山具想香氣據說距離千都能聞香味見其香峨蕊外形嫩綠色喝起滋味非鮮嫩醇爽種四川茗茶 龍都香茗茶:種茶產品三系列別龍都特種茉莉花茶、龍都態綠茶龍都普通花茶。鳳慶。滇紅雲南紅茶統稱滇紅工夫茶滇紅碎茶兩種 滇紅工夫茶芽葉肥壯金毫顯露, 湯色紅艷香氣高醇滋味濃厚 滇紅碎茶經萎凋、揉切、發酵、乾燥制紅碎茶顆粒型碎茶滋味醇 工夫茶條形茶紅碎茶顆粒型碎茶前者滋味醇者滋味強烈富刺激性 滇紅茶雲南臨滄鳳慶縣境內滇紅茶雲南紅茶麵高工藝水準。八馬鐵觀音賽珍珠濃香型安溪鐵觀音 原料采自鐵觀音原產地安溪,產地雲霧繚繞,高500-900米之生態茶園,陽光漫射,養分充分,適度採摘,發酵適宜,內含豐富。<br/><br/> 經“王氏”鐵觀音十三代傳人之精心製作,品質傳統純正。<br/><br/> 本品特點:外形 壯結,色澤烏綠油潤;香氣純正清長;湯色清澈、深金黃;滋味醇厚爽口,音韻尚顯;葉底軟亮。道道精湛。可謂性價比超乎您所想!鐵觀音屬介於綠茶和紅茶之間的半發酵茶,且被認為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
『柒』 如何辨別茶葉的好壞
可以通過色、香、味、形四個方面的來評價。
(1)色澤不同茶類有不同的色澤特點。綠茶中的炒青應呈黃綠色,烘青應呈深綠色蒸青應呈翠綠色,龍井則應在鮮綠色中略帶米黃色;如果綠茶色澤灰暗、深褐,質量則不佳。綠茶的汽色應呈淺綠或黃綠,清澈明亮;若為暗黃或混濁不清,也定不是好茶。紅茶應烏黑油潤,湯色紅艷明亮,有些上品工夫紅茶,其茶湯可在茶杯四周形成一圈黃色的油環,俗稱「金圈」;若湯色時間暗淡,混濁不清,必是下等紅茶。烏龍茶則以色澤青褐光潤為好。(2)香氣各類茶葉本身都有香味,如綠茶具清香,上品綠茶還有蘭花香、板栗香等,紅茶具清香及甜香或花香;烏龍茶具熟桃香等。若香氣低沉,定為劣質茶;有陳氣的為陳茶;有霉氣等異味的為變質茶。就是苦丁茶,嗅起來也具有自然的香氣。花茶則更以濃香吸引茶客。(3)口味也叫茶葉的滋味,茶葉的本身滋味由苦、澀、甜、鮮、酸等多種成分構成。其成分比例得當,滋味就鮮醇可口,同時,不同的茶類,滋味也不一樣,上等綠茶初嘗有其苦澀感,但回味濃醇,令口舌生津;粗老劣茶則淡而無味,甚至澀口、麻舌。上等紅茶滋味濃厚、強烈、鮮爽;低級紅茶則平淡無味。苦丁茶入口是很苦的,但飲後口有回甜。(4)外形從茶葉的外形可以判斷茶葉的品質,因為茶葉的好壞與茶採摘的鮮葉直接相關,也與制茶相關,這都反應在茶葉的外形上。如好的龍井茶,外形光、扁平、直,形似碗釘;好的珠茶,顆粒圓緊、均勻;好的工夫紅茶條索緊齊,紅碎茶顆粒齊整、劃一;好的毛峰茶芽毫多、芽鋒露等等。如果條索鬆散,顆粒松泡,葉表粗糙,身骨輕飄,就算不上是好茶了。
『捌』 蒙頂山茶發展歷史
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
蒙頂茶簡介
蒙頂茶產於四川蒙山。蒙山跨名山、雅安兩縣,山勢巍峨,峰巒挺秀,絕壑飛瀑,重雲積霧,景色與峨眉山、青城山齊名。古人說這里「仰則天風高暢,萬象蕭瑟;俯則羌水環流,眾山羅繞,茶畦杉徑,異石奇花,足稱名勝」。蒙山有上清、菱角、毗羅、井泉、甘露等五頂,亦稱五峰。相傳2000多年前,僧人甘露普慧禪師吳理真,「攜靈茗之種,植於五峰之中」。蒙山五頂,中頂上清峰最高。吳理真在上清峰栽了七株茶樹。這茶樹「高不盈尺,不生不滅,迥異尋常」,「味甘而清,色黃而碧,酌杯中,香雲罩覆,久凝不散」,久飲此茶,有益脾胃,能延年益壽,故有「仙茶」之譽。
蒙頂山茶的歷史及演變過程
《尚書》所謂「蔡蒙旅平者,蒙山也,在雅州,凡蜀茶盡出於此。」蒙頂種植茶樹早在西漢甘露年間(公元前53年)縣人吳理真親手將七株「靈茗之種,植於五峰之中,高不盈尺,不生不滅,迥異尋常」。這是我國人工種茶最早的文字記載。享有「仙茶」之譽的蒙頂茶,以它獨特的品質,精湛的制藝,娟秀的外形,悠久的歷史,燦爛的茶文化而蜚聲中外,載譽史冊。《雲南記》說:「名山具出茶,有山曰蒙山,聯延數十里,在縣西南。古詩雲:「蒙山之巔多秀嶺,不生惡草生淑茗」。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現在,吳理真種茶遺址——皇茶園、汲水澆茶的古蒙泉、結廬休息的甘露石室、河神之女採茶仙姑的雕像,正吸引著眾多旅遊者前往參觀,駐足憑吊。 世界茶文化發源地蒙頂山茶,隨著南北絲綢之路走向五洲四海。
「名山之茶美於蒙,蒙頂又美之」。蒙頂茶之所以為世獨珍,不僅因為它具有優良的品質,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而且制藝特別精良。「蒙山有茶,受全陽氣,其茶芳香,為天下稱道。」遠在東漢,已有「雷鳴茶」、「吉祥蕊」、「聖揚花」等茶問世。「蒙頂茶味甘而清,色黃而碧,酌杯中,香雲冪覆,久凝不散。」唐代是蒙頂茶發展的黃金時期,天寶元年(742年)入貢皇室,從此名播神州。當時進貢長安的散茶類有雷鳴、霧鍾、雀舌、鳥嘴、白毫等,緊壓茶類有龍團、鳳餅。憲宗時,蒙頂茶已成為進貢最多的一種,《元和郡縣志》載:「蒙山在縣西十里,今每歲貢茶,為蜀之最」。蒙頂茶因入貢京華而譽滿天下後,達官貴人不惜重金爭相購買,身價百倍,昂貴異常。「蜀茶得名蒙頂,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茶」。因此,當時名山農民種茶的積極性受到極大刺激。「以是蒙山先後之人競栽茶,以規厚利,不數十年間,遂斯安草市,歲出千、萬斤。」可謂盛況空前。唐代,中日經濟文化交流頻繁,日本從公元630-894年間,派出大批遣唐使來中國學習政治、經濟、語言文字、佛教文化、生產技術、建築藝術等,前後共13次,每次多達數百人,包括大使、副使、留學生、留僧以及隨員。文宗開成五年(840年)留學僧慈覺大師圓仁學習期滿,從長安回日本,唐皇李昂向他饋贈的禮物中,即有「蒙頂茶二斤,團茶一串。」此時,蒙頂茶不僅在國內享有很高聲譽,而且已作為國家級禮茶,飄洋過海傳到國外。
如果說唐代開創了蒙頂茶發展的黃金時期,那麼,宋代則是蒙頂茶和名山邊茶發展的極盛時期。蒙頂茶的質量有很大提高,制茶技藝進一步完善,創制出萬春銀葉、玉葉長春等貢品。那時,四川茶葉產量居全國第一,名山茶葉產量又居四川之首。從宋神宗元豐初年起,近百年中,名山茶葉產量常在一百萬公斤左右。 名山茶葉成為西南、西北地區少數民族所特別喜愛、適合他們飲用的「邊茶」,特詔「專以雅州名山茶易馬,不得他用。」並「立為永法」。名山茶葉成為歷代王朝與藏族、回鶻等族進行茶馬貿易的專用商品,成為漢族人民同藏族、回鶻等族人民增強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
蒙頂茶自唐以來,一千多年中歲歲進貢,年年送京,直至民國除舊革新。解放後,蒙頂名茶得到應有的恢復和發展,蒙山茶場運用現代制茶技藝,按照古傳貢茶的特點,恢復石花、黃芽、甘露、萬春銀葉、玉葉長春等名茶生產。上世紀80年代,又創制春露、春眉等名茶。蒙頂名茶多次被評為 國家、省優、部優產品,前3種名茶已作為國家級禮茶。近10年來,蒙頂名茶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產量增長,質量提高,不僅為國內人民所喜愛,而且躋身於國際市場,深受美國、日本、泰國、瑞士、斯里蘭卡等國人民青睞。香港《文匯報》曾以「昔日皇帝茶,今入百姓家」為題,報道蒙頂茶「不愧為實至名歸之茶中極品」。
茶中故舊「蒙頂茶」
蒙頂茶,產於地橫跨四川省名山、雅安兩縣的蒙山,歷史悠久,是中國最古老的名茶,被尊為茶中故舊,名茶先驅。
「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這兩句飄揚蒙頂茶的詩句,寓意頗深,傳說揚子江心水,味甘鮮美,用這種水泡蒙山中頂的仙茶,是人間最美的佳飲,常人不可得。因此,古往今來人們一直對「蒙頂茶」愛慕之至,贊語不絕。
茶聖陸羽在評價名茶時曾說:「蒙頂第一,顧諸第二」(顧諸茶產於浙江長興,是唐代名茶中的珍品)
古有「仙茶」之稱的蒙頂茶其由來,有不少神話傳說,傳說古時有一位老和尚得重病,吃了很多葯,都沒有把病治好。有一天,一位老翁跑來告訴和尚,說春分前後春雷初發時,採得蒙山中頂茶,和本地水煎服,能治宿疾。這位老和尚聽了老翁的話,便在蒙山上清峰築起石屋,請了一些人長住在這里,遵照老翁所傳授的方法,采了蒙頂茶。煎服後,老和尚病果然好了,體格精健,相貌看上去好像三十多歲的人。於是,蒙頂茶可以返老還童的神話遂之傳開。
蒙山,古時屬於祀祭的名山之一,相傳大禹治水成功時,曾在此致祭。佛教傳人中國,蒙山逐漸成佛教勝地。山頂上的五大峰——上清、菱角、毗羅、靈泉、甘露、其命名都與佛教有關。蒙山的貢茶圓,全由山上寺僧掌管,分工嚴密,各守其職。
蒙頂茶,是蒙山所產各種花色名茶的統稱。有雷鳴、霧鍾、雀舌、鷹嘴、芽白等品名,以後又有鳳餅、龍團等緊壓茶。民國初年,以生產黃芽為主,故稱蒙頂黃芽,為當時的蒙頂茶的代表。如今,以生產甘露為多。
蒙頂茶屬綠茶類,在製做上不發酵,以下就簡單介紹一下幾種蒙頂茶的製法:
蒙頂甘露——採摘標准為一芽一葉初展,新鮮芽葉適當攤放,以高溫殺青,經三炒、三揉、三烘和整形工序。外形美觀,條索緊卷我毫,淺綠油潤,香氣高爽,味醇甘鮮,湯黃微碧,清澈明亮。
蒙頂石花一一嫩芽經殺青後,即在鍋中整形,後經攤涼再入鍋復炒,低溫烘乾。銀芽扁直整齊,湯色黃碧,香氣純鮮,味甘雋永。
蒙頂黃芽——製法與石花大同小異,唯殺青後要揉捻。色澤黃亮,芽呈金黃色,香純清,味濃鮮,湯色清黃明亮。
萬青銀葉和玉葉長青---是遲採的稍大芽葉製成,製法與甘露相同,唯茸毫減少,品質較甘露稍次
呵呵 在網上找的,有可能你看過了
『玖』 好茶的品種
如何選購好茶葉
茶葉的品質好壞,在沒有科學儀器和方法鑒定的時候,可以通過色、香、味、形四個方面的來評價。而用這四個方面來評定茶葉質量的優劣,通常採用看、聞、摸、品進行鑒別。即看外形、色澤,聞香氣,摸條索,開湯品嘗。具體如下:
看色澤----不同茶類有不同的色澤特點。綠茶中的炒青應呈黃綠色,烘青應呈深綠色蒸青應呈翠綠色,龍井則應在鮮綠色中略帶米黃色;如果綠茶色澤灰暗、深褐,質量必定不佳。綠茶的氣色應呈淺綠或黃綠,清澈明亮;若為暗黃或混濁不清,肯定也不是好茶。紅茶應烏黑油潤,湯色紅艷明亮,有些上品工夫紅茶,其茶湯可在茶杯四周形成一圈黃色的油環,俗稱「金圈」;若湯色暗淡,混濁不清,必是下等紅茶。烏龍茶則以色澤青褐光潤為好。
看外形----從茶葉的外形可以判斷茶葉的品質,因為茶葉的好壞與茶採摘的鮮葉直接相關,也與制茶相關,這都反應在茶葉的外形上。如好的龍井茶,外形光、扁平、直,形似碗釘;好的珠茶,顆粒圓緊、均勻;好的工夫紅茶條索緊齊,紅碎茶顆粒齊整、劃一;好的毛峰,茶芽毫多、芽鋒露等等。如果條索鬆散,顆粒松泡,葉表粗糙,身骨輕飄,就算不上是好茶。
聞香氣----各類茶葉本身都有香味,如綠茶具清香,上品綠茶還有蘭花香、板栗香等,紅茶具清香及甜香或花香;烏龍茶具熟桃香等。若香氣低沉,定為劣質茶;有陳氣的為陳茶;有霉氣等異味的為變質茶。就是苦丁茶,嗅起來也具有自然的香氣。花茶則更以濃香吸引茶客。
嘗滋味----或者叫茶葉的滋味,茶葉的本身滋味由苦、澀、甜、鮮、酸等多種成分構成。其成分比例得當,滋味就鮮醇可口,同時,不同的茶類,滋味也不一樣,上等綠茶初嘗有其苦澀感,但回味濃醇,令口舌生津;粗老劣茶則淡而無味,甚至澀口、麻舌。上等紅茶滋味濃厚、強烈、鮮爽;低級紅茶則平淡無味。苦丁茶入口是很苦的,但飲後口有回甜。
特徵如下:
春茶、夏茶和秋茶的品質特徵,可以從兩個方面去描述。
(1)干看
主要從干茶的色、香、形三個因子上加以判斷。凡綠茶色澤綠潤,紅茶色澤烏潤,茶葉肥壯重實,或有較多白毫,且紅茶、綠茶條索緊結,珠茶顆粒圓緊,而且香氣馥郁,是春茶的品質特徵。
綠茶色澤灰暗,紅茶色澤紅潤,茶葉輕飄松寬,嫩梗寬長,且紅茶、綠茶條索鬆散,珠茶顆粒松泡,香氣稍帶粗老,是夏茶的品質特徵。
綠茶色澤黃綠,紅茶色澤暗紅,茶葉大小不一,葉張輕薄瘦小,香氣較為平和,是秋茶的標志。
(2)濕看
就是對茶葉進行開湯審評,作出進一步判斷。凡茶葉沖泡後下沉快,香氣濃烈持久,滋味醇厚;綠茶湯色綠中顯黃,紅茶湯色紅艷現金圈;茶葉葉底柔軟厚實,正常芽葉多者,為春茶。
凡茶葉沖泡後,下沉較慢,香氣稍低;綠茶滋味欠厚稍澀,湯色青綠,葉底中夾雜銅綠色芽葉;紅茶滋味較強欠爽,湯色紅暗,葉底較紅亮;茶葉葉底薄而較硬,對夾葉較多者,為夏茶。
凡茶葉沖泡後香氣不高,滋味平淡,葉底夾有銅綠色芽葉,葉張大小不一,對夾葉多者,為秋茶。
--------------------------------------------------------------------------------
春茶、夏茶與秋茶的識別
1、春茶、夏茶與秋茶的劃分
春茶、夏茶與秋茶的劃分,主要是依據季節變化和茶樹新梢生長的間歇而定的。
在我國氣候條件下,除華南茶區的少數地區外,絕大部分產茶地區,茶樹生長和茶葉採制是有季節性的:江北茶區茶葉採制期為5月上旬至9月下旬,江南茶區茶葉採制期為3月下旬至10月中旬,西南茶區茶葉採制期限為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屬於亞熱帶和溫帶地區的茶區,包括江北茶區、江南茶區和西頁茶區,通常按採制時間,劃分為春、夏、秋三季茶。但季節茶的劃分標準是不一致的。有的以節氣分:清明至小滿為春茶,小滿至小暑為夏茶,小暑至寒露為秋茶;有的以時間分:於5月底以前採制的為春茶,6月初至7月上名採制為的夏茶,7月中旬以後採制的為秋天茶.我國華南茶區,由於地處熱帶,四季不大分明,幾乎全年都有茶葉採制,因此,除了有春茶、夏茶和秋茶之分外,還有按茶樹新梢生長先後、採制遲早,劃分為頭輪茶、二輪茶、三輪茶、四輪茶的。
茶樹由於受氣候、品種,以及栽培管理條件的影響,每年每季茶的採制的遲早是不一致的。大體說來,總是自南向北逐漸推遲的,南北差異達3-4個月。另外,即使是同一茶區,甚至同一塊茶園,年與年之間,也可以因氣候、管理等原因,相差5-20天。
由於茶季不同,茶樹生長狀況有別,因此,即使是在同一塊茶園內採制而成的不同茶季的茶葉,無論是外形和內質都有較大的差異。以綠茶為例,由於春季氣溫適中,雨量充沛,加上茶樹經頭年秋冬季較長時期的休養生息,體內營養成分豐富,所以,春季不但芽中肥壯,色澤綠翠,葉質柔軟,白毫顯露,而且與提高茶葉品質相關的一些有效成分,特別是氨基酸和多種維生素的含量也較豐富,使得春茶的滋味更為鮮爽,香氣更加強烈,保健作用更為明顯。加之,春茶期間一般無病蟲危害,無須使用農葯,茶葉無污染,因此春茶,特別是早期的春茶,往往是一年中綠茶品質最佳的。所以,眾多高級名綠茶,諸如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廬山雲霧等等,均無自春茶前期。夏茶,由於採制時正逢炎熱季節,雖然茶樹新梢生長迅速,有「茶到立夏一夜粗」之說,但很容易老化。茶葉中的氨基酸、維生素的含量明顯減少,使用使得夏茶中花青素、咖啡鹼、茶多酚含量明顯增加,從而使滋味顯得苦澀。秋季氣候介於春夏之間,在秋茶後期,氣候雖較為溫和,但雨量往往不足,會使採制而成的茶葉顯得較為枯老。特別是茶樹歷經春茶和夏茶的採收,體內營養有所虧缺,因此,採制而成的茶葉,內含物質顯得貧乏,在這種情況下,不但茶葉滋味淡薄,而且香氣欠高,葉色較黃。所謂「要好吃,秋白露」,其實,說的是茶葉「味道和淡」罷了。
對紅茶而言,由於春茶期間氣溫低,濕度大,發酵困難,而夏茶期間氣溫較高,濕度較小,有利紅茶發酵變紅,特別是由於天氣炎熱,使得茶葉中的茶多酚、咖啡鹼的含量明顯增加,因此,干茶和茶湯均顯得紅潤,滋味也較強烈。只是由於夏茶中的氨基酸含量減少,對形成紅茶的鮮爽味有一定影響。
2、春茶、夏茶與秋茶的品質特徵
春茶、夏茶和秋茶的品質特徵,可以從兩個方面去描述。
(1)、干看
主要從干茶的色、香、形三個因子上加以判斷。凡綠茶色澤綠潤,紅茶色澤烏潤,茶葉肥壯重實,或有較多白毫,且紅茶、綠茶條索緊結,珠茶顆粒圓緊,而且香氣馥郁,是春茶的品質特徵。
凡綠茶色澤灰暗,紅茶色澤紅潤,茶葉輕飄松寬,嫩梗寬長,且紅茶、綠茶條茶條索鬆散,珠茶顆粒松泡,香氣稍帶粗老,是夏茶的品質特徵。
凡綠茶色澤黃綠,紅茶色澤暗紅,茶葉大不不一,葉張輕薄瘦小,香氣較為平和,是秋茶的標志。
在購茶時還可結合偶爾夾盡可雜在茶葉中的茶花、茶果來判斷是何季茶。如果發現茶葉中夾有茶樹幼果,其大小近似綠豆時,那麼,可以判斷為春茶。若幼果接近豌豆大小,那麼,可以判斷為夏茶。若茶果直徑已超過0.6厘米,那麼,可以判斷為秋茶。不過,秋茶時由於鮮茶果的直徑已達到1厘米左右,一般很少會有夾雜。自7月下旬開始,直至當年8月,為茶花蕾期,而9-11月為茶樹開花期,所以凡發現茶葉中雜有干茶樹花蕾期或干茶樹花朵者,當為秋茶了。只是,茶葉在加工過程中,通過篩分、揀剔,很少會有茶樹花、果夾雜。因此,在判斷季節茶時,必須進行綜合分析,方可避免片面性。
(2)、濕看
就是對茶葉進行開湯審評,作為進一步判斷。凡茶葉沖泡後下沉快,香氣濃烈持久,滋味醇;綠茶湯色綠中顯黃,紅茶湯色艷現金圈;茶葉葉底柔軟厚實,正常芽葉多者,為春茶。
凡茶葉沖泡後,下沉較慢,香氣稍低;綠茶滋味欠厚稍澀,湯色青綠,葉底中夾雜銅綠色芽葉;紅茶滋味較強欠爽,湯色紅暗,葉底較紅亮;茶葉葉底薄而較硬,對夾葉較多者,為夏茶。
凡茶葉沖泡後香氣不高,滋味平淡,葉底夾有銅綠色芽葉,葉張大小不一,對夾葉多者,為秋茶。
--------------------------------------------------------------------------------
高山茶與平地茶的甄別
幾乎是所有的茶人都知道,高山出好茶。高山茶與平地茶相比,前者的香氣特別高,滋味特別濃。
1、高山為何出好茶
古往今來,我國的歷代貢茶、傳統名茶,以及當代新創制的名茶,大多出自高山。高山為什麼出好茶呢?明代陳襄古詩曰:「霧芽吸盡香龍脂」,說高山茶的品質所以好,是因為在雲霧中吸收了「龍脂」的緣故。所以,我國的許多名茶,以山名加雲霧命名的特別多。如江西的廬山雲霧茶,浙江的華頂雲霧茶,湖北的熊洞雲霧茶,安徽的高峰雲霧茶,江蘇的花果山雲霧茶,湖南的南嶽雲霧茶等。其實,高山之所以出好茶,是優越的茶樹生態環境造就的。據考證,茶樹的原產地在我國西南部的多雨潮濕的原始森林中,經過長期的歷史進化,逐漸形成了喜溫、喜濕、耐蔭的生活習性。高山出好茶的奧妙,就在於那裡優越的生態條件,正好滿足了茶對生長的需要。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1)、茶樹生長在高山多霧的環境中,一是由於光線受到霧珠的影響,使得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可見光的紅黃光得到加強,從而使茶樹芽葉中的氨基酸、葉綠素和水分含量明顯增加;二是由於高山森林茂盛,茶樹接受光照時間短,強度低,漫射光多,這樣有利於茶葉中含氮化合物,諸如葉綠素、全氮量和氨基酸含量的增加;三是由於高山有蔥郁的林木,茫茫的雲海,空氣和土壤的濕度得以提高,從而使茶樹芽葉光合作用形成的糖類化合物縮合困難,纖維素不易形成,茶樹新銷可在較長時期內保持鮮嫩而不易粗老。在這種情況下,對茶葉的色澤、香氣、滋味、嫩度的提高,特別是對綠茶品質的改善,十分有利。
(2)、高山植被繁茂,枯枝落葉多,地面形成了一層厚厚的覆蓋物,這樣不但土壤質地疏鬆、結構良好,而且土壤有機質含量豐富,茶樹所需的各種營養成分齊全,從生長在這種土壤的茶樹上採摘下來的新梢,有效成分特別豐富,加工而成的茶葉,當然是香高味濃。
(3)、高山的氣溫對改善茶葉的內質有利。一般說來,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大致降低0.5攝氏度。而溫度決定著茶樹中酶的活性。現代科學分析表明,茶樹新梢中茶多酚和兒茶素的含量隨著海拔高度的升高,氣溫的降低而減少,從而使茶葉的濃澀味減輕;而茶葉中氨基酸和芳香物質的含量卻隨著海拔升高氣溫的降低而增加,這就為茶葉滋味的鮮爽甘醇提供了物質基礎。茶葉中的芳香物質在加工過程中會發生復雜的化學變化,產生某些鮮花的芬芳香氣,如苯乙醇能形成玫瑰香,茉莉酮能形成茉莉香,沉香醇能形成玉蘭香,苯丙醇能形成水仙香等。許多高山茶之所以具有某些特殊的香氣,其道理就在於此。
從上可見,高山出好茶,乃是由於高山的氣候與土壤綜合作用的結果。如果在製作時工藝精湛,那就更會錦上添花。當然,只要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雲霧較多,溫度較大,以及土壤肥沃,土質良好,即使不是高山,但具備了高山生態環境的地方,同樣會生產出品質優良的茶葉。
但任何事物都是有一定限度的。所謂高山出好茶,是與平地相比而言的並非是山越高,茶越好。對主要高山名茶產地的調查表明,這些茶山大都集中在海拔200-600米之間。海拔超過800米以上,由於氣溫偏低,往往茶樹生長受阻,且易受白星病危害,用這種茶樹新梢制出來的茶葉,飲起來澀口,味感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