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內黃梅花拳

內黃梅花拳

發布時間: 2021-02-27 21:57:21

⑴ 鄒宏義的其他

梅花拳自鄒宏義才正式開始在邢台 平鄉 民間傳播。清康熙年間,鄒宏義的文武功法已練至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境界,名聲大振,他為了將梅花拳推向社會,便離開寄居地徐州雲游到開州(今河南濮陽),先後收蔡光瑞、王西征、孟有德為徒,盡授文功武法。三人藝業學成,便分路傳拳授藝。蔡光瑞在開州收韓化禮、孫盤龍後,便北上開道傳拳,途經內黃縣時,收八里庄楊炳為徒,即後來康熙壬辰年(1712)的武探花。之後繼續北上,來到順德平邑(平鄉縣)馬庄橋(後馬庄)收張復為徒。遂在馬庄傳授武藝,後收徒孫李進德、徐進德、鄭玉德。清康熙乙酉年(1705)蔡光瑞命李、徐、鄭三人去河南迎請拳師鄒宏義,這就是被武林界傳為佳話的三德請師。鄒宏義被請到馬庄後,便定居下來,在此設場收徒,傳拳授藝,一時從學門徒不下百人。自此,梅花拳才正式在民間公開廣為傳播。一時間,平鄉、廣宗、南和、威縣、巨鹿、雞澤、曲周、永年、沙河、邢台等縣弟子紛紛來馬庄拜師學藝。清乾隆九年(1744)鄒宏義之子鄒文聚思父心切,遂率全家北上尋父,幾經輾轉:頭站南和三關店,二到廣宗魏村,魏村無有站腳地,平鄉馬庄紮根(《根源經》記載)。鄒文聚全家來到馬庄時,其父已故去數年,遂在其父墓前祭拜之後,定居在後馬庄,秉承父業,專心拳藝,以馬庄為中心,把梅花拳推向冀、魯、豫三省。鄒文聚在續寫《鄒氏家譜》時寫到:於已卯年遷於平邑北十里許,馬庄橋,人但知余自南而遷於北,不知余卻歸還故土也。其後,鄒氏祖孫皆葬於今後馬庄村北,即鄒氏墓群.鄒宏義之孫鄒克 (傳拳四方不知所歸)、鄒克讓、鄒克諧、鄒克誠繼承祖父遺志,終身職業傳授梅花拳。據鄒克誠碑文記載:鄒克誠文武雙全,以言武略,為國所共宗,足以輔世而強國,以言文教,化周易為神奇,可以測往而知來,支脈相傳,淵源有緒,受其教者十數省,被其德者億萬家。

⑵ 大家有知道梅花拳由來創始人是哪位是什麼時期

梅花拳即梅拳,亦稱梅花樁。武術拳種。為演練方便,在地面演練較為廣泛,稱為落地干枝梅花樁。起源於明末,清乾隆年間流傳較廣。布樁圖形有北斗樁、三星樁、繁星樁、天罡樁、八卦樁等。樁勢有大勢、順勢、拗勢、小勢、敗勢等五勢,套路無一定型,其勢如行雲流水,變化多端,快而不亂。"又據《梅花拳根源經》和《梅花拳傳承譜》記載:梅花拳第一代為收元老祖(虛擬),第二代張三省,傳說在巫山羽化升天。前兩代均以開法傳道為主,且單一相傳。自第三代鄒宏義開始,才有文理武功的具體記載。
鄒宏義,字光大,祖籍北直順德府(今邢台市)人。據《鄒氏家譜》記載:"我鄒氏本北直順德人,元順帝時,我始祖為元內臣……至洪武年間,始祖改元而為明臣,輔理有功,荷蒙皇上洪恩欽賜世襲一等指揮職,鎮守江南徐州府,代代相傳,遂寄籍徐州……"。鄒宏義自幼天資聰穎,曾讀書數載,文事故重,武備亦不可不習,加上明朝末年世道混亂,家國流離,遂棄文習武,專心武學,開始曾習練家傳武學,後得仙人張三省點撥度化,刻苦演練,寒暑不輟。鄒宏義極具悟性,融周易八卦於拳理,化陰陽五行於拳法,歷經數載精心錘煉,創立了一整套別具一格的獨特拳派,取梅花在冬未盡,春未到之時開放,含先知先覺之意,合先備先用之理,達先發制勝之效,且拳分五勢,正合梅花五瓣之形,故取名梅花拳。
梅花拳自鄒宏義始,才正式傳播民間。清康熙年間,鄒宏義的文武功法已練至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境界,名聲大振,他為了將梅花拳推向社會,便離開徐州雲游到開州(今河南濮陽),先後收蔡光瑞、王西征、孟有德為徒,盡授文功武法。三人藝業學成,便分路傳拳授藝。蔡光瑞在開州收韓化禮、孫盤龍後,便北上開道傳拳,途經內黃縣時,收八里庄楊炳為徒,即後來康熙壬辰年(1712)的武探花。之後繼續北上,來到順德平邑(平鄉縣)馬庄橋(後馬庄)收張復為徒。遂在馬庄傳授武藝,後收徒孫李進德、徐進德、鄭玉德。清康熙乙酉年(1705)蔡光瑞命李、徐、鄭三人去河南迎請師祖鄒宏義,這就是被武林界傳為佳話的"三德"請師。鄒宏義被請到馬庄後,便定居下來,在此設場收徒,傳拳授藝,"一時從學門徒不下百人"。自此,梅花拳才正式在民間公開廣為傳播。一時間,平鄉、廣宗、南和、威縣、巨鹿、雞澤、曲周、永年、沙河、邢台等縣弟子紛紛來馬庄拜師學藝。清乾隆九年(1744)鄒宏義之子鄒文聚思父心切,遂率全家北上尋父,幾經輾轉:頭站南和三關店,二到廣宗魏村,魏村無有站腳地,平鄉馬庄紮下根"(《根源經》記載)。鄒文聚全家來到馬庄時,其父已故去數年,遂在其父墓前祭拜之後,定居在後馬庄,秉承父業,專心拳藝,以馬庄為中心,把梅花拳推向冀、魯、豫三省。鄒文聚在續寫《鄒氏家譜》時寫到:"於已卯年遷於平邑北十里許,馬庄橋,人但知余自南而遷於北,不知余卻歸還故土也。"其後,鄒氏祖孫皆葬於今後馬庄村北,即鄒氏墓群.鄒宏義之孫鄒克、鄒克讓、鄒克諧、鄒克誠繼承祖父遺志,終身職業傳授梅花拳。據鄒克誠碑文記載:"鄒克誠文武雙全,以言武略,為國所共宗,足以輔世而強國,以言文教,化周易為神奇,可以測往而知來,支脈相傳,淵源有緒,受其教者十數省,被其德者億萬家。

⑶ 王書田的介紹

王書田,字養德,生於1861年,卒於1937年,內黃縣馬上鄉大黃灘人,梅花拳11輩傳人。師從清豐縣大屯鄉賀庄村賀國讓,不僅精通梅花拳術,而且懿行昭人,也是賀的得力門生。

⑷ 楊炳的介紹

內黃縣城關鎮丁庄人楊炳,是我國歷史上最早有文獻記載的梅花拳大師。他寫成的《習武序》一文,在冀魯豫一帶梅花拳內部弟子中廣為流傳。

⑸ 梅花拳的口號是什麼

梅花拳起始時間,眾說不一。有雲春秋戰國時有之;有雲秦漢時有之;但都無文可考。有文字可考的是流傳在平鄉後馬庄的手抄本梅花拳秘本《大文底》。該文記載梅花拳起始於南宋末年,開派祖師是鄒宏義,家住江蘇徐州府北門外六里朱家橋村。秘本《大文底》記載:「收法老爺大道,心直量大,存心忍耐,養成真性結聚成練一處,言必有德有道,去後賜下明香一柱,老爺領下傳道,要有事發起信香,四叩頭師徒見面」「彌勒(臘)勤佛下界」。
「元順宗甲子年三月三日,江蘇省徐州府銅山縣度化二輩老師張朕書,彌勒勤佛下界,一爐行事」。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出,一輩祖師朱永元出生在南宋末年,並在元順宗(名達刺麻刺)甲子年(公元1264年)三月三日度化二輩祖師張朕書。朱祖師以忍耐養出真性而得道成佛、成聖,仙羽後賜下明香一柱,二輩老師接領傳道,一爐行事,有事一請,師徒既能見面。
梅花拳鄒氏墓地在平鄉縣後馬庄村,從邢台市區出發沿S325東行,大約走40公里,路南有梅花拳墓地指示牌右拐,沿鄉間公路大約走4公里,向左看就能看到墓地,在馬庄村村北。
梅花拳自鄒宏義始,才正式傳播民間。清康熙年間,鄒宏義的文武功法已練至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境界,名聲大振,他為了將梅花拳推向社會,便離開徐州雲游到開州(今河南濮陽),先後收蔡光瑞、王西征、孟有德為徒,盡授文功武法。三人藝業學成,便分路傳拳授藝。蔡光瑞在開州收韓化禮、孫盤龍後,便北上開道傳拳,途經內黃縣時,收八里庄楊炳為徒,即後來康熙壬辰年(1712)的武探花。之後繼續北上,來到順德平邑(平鄉縣)馬庄橋(後馬庄)收張復為徒。遂在馬庄傳授武藝,後收徒孫李進德、徐進德、鄭玉德。清康熙乙酉年(1705)蔡光瑞命李、徐、鄭三人去河南迎請師祖鄒宏義,這就是被武林界傳為佳話的三德請師。鄒宏義被請到馬庄後,便定居下來,在此設場收徒,傳拳授藝,一時從學門徒不下百人。自此,梅花拳才正式在民間公開廣為傳播。
一時間,平鄉、廣宗、南和、威縣、巨鹿、雞澤、曲周、永年、沙河、邢台等縣弟子紛紛來馬庄拜師學藝。清乾隆九年(1744)鄒宏義之子鄒文聚思父心切,遂率全家北上尋父,幾經輾轉:頭站南和三關店,二到廣宗魏村,魏村無有站腳地,平鄉馬庄紮根(《根源經》記載)。鄒文聚全家來到馬庄時,其父已故去數年,遂在其父墓前祭拜之後,定居在後馬庄,秉承父業,專心拳藝,以馬庄為中心,把梅花拳推向冀、魯、豫三省。鄒文聚在續寫《鄒氏家譜》時寫到:於已卯年遷於平邑北十里許,馬庄橋,人但知余自南而遷於北,不知余卻歸還故土也。
其後,鄒氏祖孫皆葬於今後馬庄村北,即鄒氏墓群.鄒宏義之孫鄒克 (傳拳四方不知所歸)、鄒克讓、鄒克諧、鄒克誠繼承祖父遺志,終身職業傳授梅花拳。據鄒克誠碑文記載:鄒克誠文武雙全,以言武略,為國所共宗,足以輔世而強國,以言文教,化周易為神奇,可以測往而知來,支脈相傳,淵源有緒,受其教者十數省,被其德者億萬家。
1993年7月,鄒氏墓群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河北省副省長王祖武為鄒氏墓群題詞:梅拳聖地。1997年7月,河北省體委、河北省體育總會授予平鄉縣、廣宗縣為河北省梅花拳之鄉稱號,隨後邢台梅花拳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1982年,河北省武協主席南仆同志,受中國武協委託,挖掘整理梅花拳這一寶貴歷史文化遺產,他花費三年多心血,踏遍冀、魯、豫等地,在黃河兩岸走訪考察中,當地梅花拳老拳師們說:我們玩的都是鄒家拳,老家在河北邢台平鄉馬庄橋。1985年正月終於在平鄉縣後馬庄找到了梅花拳的老家。1993年7月,鄒氏墓群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河北省副省長王祖武為鄒氏墓群題詞:梅拳聖地。1997年7月,河北省體委、河北省體育總會授予平鄉縣、廣宗縣為河北省梅花拳之鄉稱號,隨後邢台梅花拳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談到梅花拳的發展不能不提到在高級知識分子中開辟了另外一片新天地的梅拳名師燕子傑。燕子傑,1936年出生,梅花拳第十七代傳人。燕子傑是中國著名的學者武術家師承梅花拳大師韓其昌。1955年去燕子傑畢業後到西藏氣象局工作,在那艱苦的環境下,他憑卓絕的武功,無數次化險為夷,留下了一段傳奇般的經歷。1982年燕子傑調至山東大學任副教授、教授等,從此開始了他在數學和梅花拳兩個園地的耕耘。燕子傑多次拜訪梅拳前輩,從廣宗縣谷場相谷景華前輩探求梅花拳理,根源記載,文理功法,深受啟發。曾發表過多篇武術論文,正式出版過《五勢梅花樁》、《中國梅花樁文武大法》等六本專著。二十多年來在全國上百所高等學校中不計辛勞的義務傳授梅花樁武功,弟子幾千人,遍布世界各地。在學界政界商界成名者不計其數,可謂桃李滿天下。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曾多次訪問歐洲、中東和北美各國,他是歐洲梅花樁協會名譽主席,加拿大、台灣地區梅花拳組織的顧問。他對梅花拳進行了大膽的革新,使梅花拳在全國各地的大學校園中扎穩了腳跟,使大量高級知識分子得以真正實踐傳統武術與傳統文化,培育了大量文武雙全的人才,為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⑹ 介紹梅花拳,要介紹哪些內容

1 梅花拳起源

2梅花拳歷史
3梅花拳變革
4小架梅花拳
5梅花拳傳承
6梅花樁武功
7內黃梅花拳
8高校梅花樁
9 發展背景
10在國外的傳播
11國外發展現狀

⑺ 啥是梅花樁

網路轉載:應是韓師爺在北京弟子所寫。

「梅花拳」簡稱「梅拳」,因過去練功技擊在樁上練習,所以又叫「梅花樁」,全稱「干枝五勢梅花樁」。後來由於時代變革,栽樁百根以上,造價高,又費事,改為以磚代樁,再後來乾脆在地上演練,故又叫「落地干枝梅花拳」。因其師徒關系密切,重於尊師愛徒,師徒如父子,故有「父子拳」之稱。
梅花樁拳是干枝五勢梅花樁的簡稱,也叫梅花拳,是我國比較古老的拳種之一。梅花拳老師講:梅花拳創拳於西域昆侖山,系昆侖山派拳系中的代表拳種,留有百字聖語為傳代之陛。梅花拳有它自己獨特的風格和技擊手法。過去,梅花樁是以家傳方法在民間沿襲。到了明、清時代才在我國冀、魯、豫一帶逐漸廣泛流傳開來。由於它有豐富多彩的拳術套路和器械套路。並且步法奇巧、瞬息萬變,同時以技擊為主,所以深受廣大群眾喜愛。

據梅花樁拳師祖祖輩輩師承,梅花拳的一種獨特練功方法,即不論是練功還是技擊,都在樁上進行。在長方形的拳場上,按照套路,每步一樁,約栽樁百根,隨著功夫增長,樁子也慢慢加高

在梅花樁基本套路之中,樁步五勢、大勢、順勢、拗勢、小勢;敗勢是靜止的拳勢,是訓練全身之力和全身之氣的主要手段;左右對稱的拳勢宛如盛開的雙瓣梅花。而行步三法,扎法、撤法、擺法又是練習忽進忽退、忽上忽下、行東就西,靈活多變的步法。它是能使敵人如墜人五里霧中而不能辨其方向的步法,它又宛如梅樹干支,行步三法把樁步五勢巧妙地聯系起來,交替出現,動靜相間,故得名干枝五勢梅花樁。

由於時代的變遷,栽樁花費太大,漸漸由在木樁上改在地上練功,但它仍然保持了原來的套路風格和招法,故又有「落地干枝五勢梅花樁」之稱。後來又由後百代第八代的祖師張從富由大架練法改為小架練法,人們講大架不大、小架不小(指的是拳勢的動作姿勢),所以目前民間流傳的梅花樁中有大架和小架之分。

民間還有一種傳說,一年四季春為首,梅花又是春天最早開放的花朵,真是「桃未芳菲杏未紅,沖寒先已笑東風」。意思是梅花拳歷史悠久,經過了風風雨雨,戰嚴寒傲風霜,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拳種,因而又用梅花的五個梅瓣象徵梅花的五個基本拳勢——大勢、順勢、拗勢、小勢、敗勢,故得名五勢梅花拳。

另有一種帶有神奇色彩的說法。據說梅花拳創始人住在西域的昆侖山上,那裡滿山遍野都是梅花,金碧輝煌的靈光寶殿掩映於梅林之中,一派梅園仙境。傳說收元老祖下山傳授拳法時,漫山間梅花忽鋪大道,樹上的朵朵梅花對應著世間的每個弟子,故稱梅花拳。目前河北、山東、河南等地,帶有功法特點、紀念特點、地域特點的梅花拳名稱的由來就十幾種之多。

梅花樁技擊分為:上、中、下三盤。上盤:刁、拿、鎖、帶、勾、摟、抱、打、崩、挑、劈、砸。中盤:沾、粘、連、隨、吸、卸、柔、化、推、托、領、帶、輾、轉、扭、蹭、挨、膀、擠、靠、偎、身,靠、打。下盤:踢、點、截、撞、勾、掛、踩、蹁、跌、撲、滾、翻、前後掃趟,左右撐撥,它打的是「一身之法」。身體的每個部位在技擊之中都起作用。

梅花樁技擊術中之奧妙莫過於步法—叫乙方步,又名群步。有大八方、中八方、小八方之別,看敵何方來以何方應之。小八方落三點,中八方落五點大八方為亂點。八方步可進可退可攻可守,動若鵠鷹搏兔,靜如處女守身,腳隨手出,步里藏拳。

梅花拳的功法是內外兼練的,它要求做到外要練形,內要練氣,以達到形氣合一、內外一體,練至渾元一氣的程度才算武功養成。練形,梅花拳稱為練「表」,也就是指人體表皮的,有形的、形態的修煉,即俗話講的「筋、皮、骨」,並把練表稱為「外丹」。「外丹」練成,若繼續不間斷地演練,至練到「心與意心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能氣隨意發,力隨氣使,剛柔並濟,一氣貫穿而達到「氣化」的程度,則可謂「內丹」養成,也就是俗話講的「內練一口氣」。梅花拳理認為「內丹」沒有不藉助於練「外丹」而養成的,梅花拳練「外丹」稱作武練,練「內丹」稱為文練。「外丹」與「內丹」練成而後與敵人搏鬥時便可「行氣,與人交手之時,觸人肌膚,堅剛莫敵者為形,而深入骨髓截斷營衛則在於氣」。

五勢梅花樁的器械很多,而且多為左右兩面相稱使用,動作與拳術一樣朴實大方,招無空去,藝無空回,進退騰挪,瀟灑自如。五虎神鉤、膛耙、虎平拐、九環錫仗、棋盤大槍、落子槍、兩桿仗、梅花雙刀、提戟、文棒、攔馬撅、春秋大刀等等,都是梅花樁拳的代表器械。

著名武術家、梅花拳後百代第十六代傳人韓其昌先師由河北省將梅花拳傳至北京。目前梅花拳在北京已繁衍了五代。他不僅承接了梅花拳收徒嚴謹的制度,而且注重習武人的天分和習武人的品德操行的考查。常人拜師學藝須人三道門。何為三道門呢?三道門乃是根據習武人的品格、為人以及習武者的悟性、毅力、意志、進境,經門派長者考察,分三次拜師入門。人第一道師門有引師引薦,此前尚須苦練三年基本功和基本套路(拉架子)。經過這個過程的考驗,認為習武者為人厚朴、正直、練功,認直刻苦,不畏艱辛,確系可造之材,方允許正式拜師,此為第二道門。其後師傅才授以梅花拳中出神入化的招數及其變化,包括各種兵器、暗器的使用。這時師傅再進一步考察,根據習武者的品德和情操及其武功長進的程度,確定是否准其人第三道門。一旦進此門,便可得窺堂奧,斯時師傅將授以梅花拳之精華。如:秘不示人的步法、身法及其上、中、下三盤打法精奧。入第三道門而後習武者的功夫便可達到上乘。習武者不獨研習梅花拳拳法中的氣功、技擊秘訣,出師前還得通過「打贏拳」和「打攻拳」的實踐考驗,如能力戰過關,始可出師,所以梅花門中有「梅花拳門不收空徒弟」之言。武德不好,不尊敬師長,不認真練功是不可能學藝上身,成為梅花拳真正門人的。

梅花拳派中的運轉機制也頗值得稱道,其特別重視武德的培養自不待言,習武一旦入門後,便可遍師門派中各位身懷絕學的高人,非獨經事一師而足,又派中流傳有「,珍珠倒卷簾,徒弟倒把師父傳」之言是指如某人習藝有創見、存建樹或悟出秘訣、絕技,門派中人不論拳份高低,皆可向其討教,共同切磋,絕不會有高尊低就之患。正是這種齊心協力,互相提攜的敬藝品格和精益求精、鍥而不舍的求道精神,使梅花樁拳道日益恢弘精深,終於成為武林矚目的一個拳派。

武術作為文化的—部分,是與祖國命運緊密聯系的。戊戌變法失敗後,帝國主義列強根據他們在中國劃分的勢力范圍,在政治上、經濟上瘋狂地進行侵略和掠奪,中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為了反抗封建王朝和帝國主義的侵略壓迫,梅花拳的先祖曾多次引領農民起義。如白蓮教首領之一馮克善、義和團首領趙三多,均為梅花拳的傳人,而趙三多所領導的一支義和團多為梅花拳的門人。周恩來同志在《北京各界歡迎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政府代表團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1900年爆發的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掀起了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二次革命**,這次偉大的運動,是50年後中國人民偉大勝利的奠基右之一。」可見義和團與梅花拳的愛國主義斗爭是值得自豪的。義和拳和梅花摯的歷史淵源,也應該被廣大群眾所了解。

義和拳(義和團)即梅花拳的別稱,這一點已得到史學家的一致認同。為了進一步弄清梅花拳和義和拳的源流及相互的關系,我查閱了許多有關歷史資料,在印證了山東、河南、河北一帶的梅花拳即義和拳的同時,有了一個意外的發現,那就是被當今武術界推為對戳腳拳的形成創立有過傑出作為的近代武術家、農民起義首領之一馮克善原來出自梅花拳門派。

據嘉慶十八年(1813年)直隸總督那彥成上呈鈞一份奏摺《拿獲唐鬍子由》所附的《唐恆樂供單》稱:「據唐恆樂供:滑縣朱兆村人,年六十二歲,賣葯生理,並不習教。平日會打梅花拳;是同村人齊大壯徒弟。齊大壯說過康熙年間有滑縣人楊炳,是武探花,做過京營都司,會打這拳。他是向楊炳學的,齊大壯已於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間病故。馮克善是我徒弟,也會拳棒。(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藏《宰機處,錄副奏摺農**動》卷2392第2號,轉引自義和團運動史研究會編《義和團運劫史論文選》162頁)『這段材料應是完全可信的,因為很難設想一個清廷總督會把一個農民起義首領的訛偽不實的口供呈皇上御覽,以此觀之,楊炳也是一代梅花拳高人。

楊炳出生於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一個農民家庭,父楊達,祖父楊士興。楊炳先於「康熙戊子科(公元1508年)中舉人」。當他回到家鄉時,直隸大名府內黃縣儒學教諭石日瑞和儒學訓導王希堯親送刻「劍奇鞭蓉」賀匾,後又被授為武探花「二等侍衛」。他七十一歲時撰寫的《習武序》成為梅花拳經典之作之一,顯見功力非凡。有些學者。以為楊炳是梅花拳的第一輩,並以為梅花拳術是由他編排研製的,實為不確。因為他們從研究義和拳角度出發而旁及梅花拳,對梅花拳自身的淵源卻鮮於論證探究。事實上,梅花拳歷史悠久,今日尚健在的老一輩梅花拳高人以及傳衍於梅花拳門人中的系譜足證此點;至少楊炳不是梅花拳的開山祖師,恐怕當列為一百餘輩的人物。梅花拳之顯露於世,名聞於世;實是因為義和團運動這個契機。梅花拳歷代收徒傳藝十分嚴格,非品格崇高、操行貞潔者不授以精深課業;又因梅花拳一直以家傳形式在民間悄悄傳衍,故它的名聲也不如其他門派那麼顯赫。然而它特有的藝和德的深厚恢弘的內涵卻使此門愈演愈進而長盛不衰,及至楊炳時候已達相當高境界。楊炳後來將拳藝傳給齊大壯,齊大壯又傳給唐恆樂,唐恆樂又將拳藝傳給了馮克善。

唐恆樂傳徒甚多,門下弟子武功精絕。據唐恆樂本人講:「我是滑縣東南二十里朱召村人。年六十一歲,長子唐會元,次子唐魑元。我在家開葯鋪為生練習梅花拳;嘉慶五年正月內,同縣的馮克善來要學拳,就拜我為師。……我並末入過教,我是馮克善教拳的師傅不是傳教的師傅。」唐恆樂於嘉慶十八年(1813年)為官府所執,時年62歲,以歲序推之,馮克善當已出師;盡管楊炳只是作為同時代梅花拳高人之一,但他和他那一支的傳人已說明梅花拳於斯時斯世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如果以楊炳作為他傳衍的梅花拳一脈公開流行於世以後的第十輩高人,那麼齊大壯該為第二輩,唐恆樂為第三輩,馮克善則為第四輩。以後門眾一直不減,拳風尤熾,代有高人出之,現今之梅花拳高手均可記認。

至於馮克善後來的行蹤下落,據劉景山演述,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戳腳》一書中第二編「戳腳介紹」稱;「1813年冀、魯、豫接合地區爆發的天理教農民起義被清廷鎮壓後,其領袖之一的馮克善(又名克敏、凱克,河南人)和其部將楊景、唐有義在獻縣被捕,越獄後化裝成少林寺雲游僧人隱匿於河北省饒陽一帶,經段老緒接待,馮等三人先後在饒陽縣、深縣、蠡縣、固安縣,幾個村莊授藝達二十餘年。」

馮克善為何在河北省饒陽、深縣、蠡縣一帶傳授的是戳腳拳而不是梅花拳,因為學識尚淺,史有未稽,就不得而知了,姑存罔待考,亦伏待有識之士撰文論證之。

⑻ 梅花拳的內黃梅花拳

梅花拳是一個源遠流長、古老而神秘的優秀傳統拳種。習練時以五種姿勢進行,並且呈梅花狀,故稱梅花拳。內黃梅花拳是明末清初由梅花拳第四代傳人鄒志剛、孟友德傳入內黃。他二人一個傳拳,一個傳掌。清朝順治年間,內黃後化村的王登榜、內黃丁庄的楊炳先後拜梅花拳四代傳人鄒志剛,蔡光瑞為師,正式習練梅花拳,同出一門、情同手足的王登榜、楊炳師兄弟,經常在一起交文習武,切磋技藝,拳術長進極快。楊炳得梅花拳真傳後,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練就一身好武藝。《內黃縣志》和《彰德府志》稱楊炳「虎項猿臂,技勇絕倫,作文雄壯,下筆立就」。具有文韜武略之才的楊炳,起初並無仕途之意,他傾其所藝,在內黃廣為傳授梅花拳法。許多得意門生學成之後,便到附近地區創辦武場收徒傳藝。眾徒知其先師楊炳是內黃縣人,所以稱自己習煉的梅花拳為內黃梅花拳。
內黃梅花拳自開創以來,有「文場」、「武場」之分。而且「文場」指導「武場」。其「文場」以佛、儒、道和周易理論為指導,教育門內弟子遵「三綱」沿「五倫」、襲「八德」,修身養性,練神練氣。「武場」以古代兵法思想、軍事謀略為指導,要求門內弟子刻苦練功的同時,以靜止動,避實擊虛,敢打必勝,膽氣為生。內黃梅花拳動作結構對稱,緊湊動靜分明,剛柔相濟,連打帶拿,一氣呵成,一切動作以柔順為上;強調內練氣,外練形,內外兼練。因其招式朴實,變化多端,攻防技擊性強,既可養身健體,又可開發人的智慧,因此深受廣大民眾喜愛。
康熙五十一年冬,楊炳在壬辰科武殿試中被康熙點為武探花。後授其為御前侍衛兼京營都司。後因政績突出,又加封為通議大夫。楊炳得中探花進京後,將內黃梅花拳術在京傳授。但沒有公開拳名,至今,北京梅花拳習練者還稱其練的是「老楊拳」。
乾隆初年,楊炳辭朝返鄉,侍奉老母。為使內黃梅花拳永代相傳,發揚光大,規范發展。已近70歲的楊炳在乾隆七年(1742年)寫了梅花拳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論著《習武序》。《習武序》汲取了中國古代兵法精華,又揉進去了儒家、佛家、道家、易學的深奧思想和法則,具有獨特的理論特色,被包括內黃梅花拳在內廣大梅花拳習練者奉為瑰寶,在山東、河北、河南等地廣為流傳,為義和拳運動打下了思想基礎。楊炳同時在運河西岸廣收弟子,趨庭施教,為義和拳運動奠定了組織基礎。例如義和拳運動的發祥地——河北咸縣沙柳寨,山東冠縣梨園屯等梅花拳的故鄉,拳民還稱他們的拳術是「楊炳師爺傳授的」。梅花拳發動並領導了清末的義和拳反帝愛國運動,為近代中國社會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其中,楊炳和他的《習武序》功不可沒。
由於梅花拳弟子從政者極少,文字記載也很少。只有楊炳一人競技而勝獲探花,加之其著《習武序》流傳很廣,因此,楊炳是梅花拳史上具有文字記載最早的一代宗師。
內黃梅花拳,花開四方,香逸萬里。自楊炳始創以來,以內黃為中心,遍布冀、魯、豫等地,輻射全國數十個省市自治區。至今內黃縣531個行政村,村村習練內黃梅花拳,多者百餘人,少者十餘人。自1990年以來,先後有加拿大、新加坡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內黃梅花拳弟子來內黃尋根祭祖,切磋技藝,交流研討。

熱點內容
新裝修辦公室當什麼綠植 發布:2025-05-15 03:39:19 瀏覽:902
插花飲料 發布:2025-05-15 03:33:40 瀏覽:732
水樹櫻花 發布:2025-05-15 03:33:40 瀏覽:987
狗桿樹盆景 發布:2025-05-15 03:33:30 瀏覽:851
杏樹盆景吧 發布:2025-05-15 03:32:45 瀏覽:155
櫻花麵筋哥 發布:2025-05-15 03:32:44 瀏覽:295
荷花觀賞品種 發布:2025-05-15 03:23:31 瀏覽:957
膠州花卉批發市場 發布:2025-05-15 03:06:32 瀏覽:995
玫瑰旅店在線播放 發布:2025-05-15 03:03:35 瀏覽:390
青海花兒折牡丹簡譜 發布:2025-05-15 02:57:11 瀏覽: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