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道人遺墨
Ⅰ 更喜龍孫得春雨,自抽千尺指青雲
元.吳鎮《梅花道人遺墨》中的《畫竹十一首.其八》全文:與君俱是厭塵氛,一日不堪無此君.更喜龍孫得春雨,自抽千尺拂青雲.
Ⅱ 誰能告訴我我該是吳氏哪個字輩的
我也是姓吳,我是江西分宜的。我知道的輩分是:仲長學修德明文。我是德字輩。別的不知道了。
我們是泰伯、仲雍。你看看下面的資料吧。我收集的。
講到吳姓起源。周文王的祖父太王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文王是第三個兒子季歷的兒子。太公喜歡文王這個小孫子,有意傳位。但是通常王位應該給老大。這樣,文王的父親季歷因是老三,文王就不可能得到王位了。老大泰伯、老二仲雍就商議,為了讓太王實現最終傳位文王,就偷偷跑到今天江蘇無錫梅村,那時是蠻夷之地吳地。是為一讓王。兩個兒子不在,太王只能傳給文王父親季歷。後來太王故去,泰伯、仲雍歸國奔喪,三弟季歷要把王位還給大哥。泰伯、仲雍又跑回吳地,而且故意割發刺面,作了罪犯的裝束,當然就再也不能繼承王位了,是為二讓王。文王繼位,到吳地尋到大伯二伯,要王位還給大伯,被泰伯和仲雍以罪面部能為君推辭,是為三讓王。梅村至今還有讓王廟紀念泰伯。又叫泰伯廟。
泰伯在此地建立「勾吳」國,因此他叫吳泰伯,二弟便叫吳仲雍。泰伯便是我們的傳姓始祖。而且我們吳姓歷史比較干凈,只要是漢族人,沒有後面皇上賜姓或者改姓出來的吳姓人。絕大多數都是泰伯穿的吳姓之人。但是,我們大家又都不是泰伯的後人。因為泰伯怕自己有子嗣會讓季歷的子孫不能自安,便一生未娶,無子女。我們其實都是吳仲雍的後代。因此吳仲雍又叫我們的傳宗始祖。泰伯是我們的傳姓始祖。但是我們吳姓都奉他們兩位是我們的吳姓的始祖。
有機會去江蘇錫山市梅村鎮的伯瀆河畔的泰伯廟,又叫至德祠,可以拜祭我們的老祖宗。這里是泰伯古宅,後改為廟宇。
孔子在《論語·泰伯》贊美說:「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所以吳姓之人,大都是有德之人,以品德高尚傳承了泰伯和仲雍的風范。
吳這個字,其實是一個發現野獸回頭大呼准備進攻的人。表現了吳姓人的勇敢善戰。
所以吳姓人都很勇敢。注意斗爭方法。而且又有很高的品德。一般都是最好的夥伴和能夠授以重任和托負的人。
Ⅲ 問問了解鄭板橋的各位兄台關於鄭板橋的一首詩
你是要問什麼?如果是要問題目的話,下面那個不是詩,應該是篇叫《畫竹題記》的散文。全文要麼?要的話給你。
至於上面一首貌似是鄭板橋的潤格橫幅,我也記不太清了,要不你去網上找找。
下面是畫竹題記的全文和注釋(網上摘的):
畫竹題記二則(清)鄭燮
一
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1],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總之,意在筆先者[2],定則也;趣在法外者,化機也[3]。獨畫雲乎哉!
二
畫竹之法,不貴拘泥成局,要在會心人得神[4],所以梅道人能超最上乘也[5]。蓋竹之體,瘦勁孤高,枝枝傲雪,節節干霄,有似乎士君子豪氣凌雲,不為俗屈。故板橋畫竹,不特為竹寫神,亦為竹寫生[6]。瘦勁孤高,是其神也;豪邁凌雲,是其生也;依於石而不囿於石,是其節也;落於色相而不滯於梗概[7],是其品也。竹其有知,必能謂余為解人;石也有靈,亦當為余首肯。
甲申秋杪[8],歸自邗江[9],居杏花樓。對雨獨酌,醉後研墨拈管,揮此一幅,留贈主人。
注釋:
[1]倏:迅速,忽然。[2]意在筆先:謂創作中構思在落筆之前,無論寫字、作畫、詩文創作都是這樣。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夫欲書者,先干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3]化機:自然的機運。[4]得神:領悟其精神。[5]梅道人:指吳鎮,字仲圭,號梅花道人,元代嘉興人。工詞翰,善畫山水竹石,每題詩其上,時人稱為三絕。著有《梅花道人遺墨》。[6]生:生性。[7]色相:佛教用語,指一切事物的形狀外貌。[8]甲申:乾隆二十九年(1764)。秋杪(miǎo):秋末。[9]邗(hán)江:江蘇江都的古稱。
這二則選自《鄭板橋集》的《題畫》及《補遺》。鄭燮善畫竹,並愛在畫幅上題詩作記。這二則是寫畫上的題記。第一則巧妙地闡述了由外界自然美引起創作沖動,構思成胸中之竹。但在落筆時,卻又不是胸中之竹,表現了法外的情趣。第二則作於乾隆二十九年(1764),也就是作者去世的前一年。說明了畫竹要畫出竹子的「神」、「生」、「節」、「品」,也就是說,創作要貫注作者獨特的創作個性,「不貴拘泥成局」。兩則短文不僅表達了鄭燮創作中的真知灼見和藝術追求,而且行文洗練,寥寥幾筆,就勾勒出清秋竹林之美和竹的豪氣凌雲不為俗屈的精神境界,也是鄭板橋自己精神的寫照。
Ⅳ 幫忙看看 這個名字如何吳欣珂 女孩 2010.5.24.14.22出生
叫珂欣吧 感覺這個好聽
Ⅳ 這句詩是什麼
行草體,認不全,像是:更喜龍(孫)得春(雨),自抽千尺拂青雲.
Ⅵ 這篇短文出自哪裡急!!
畫竹題記二則(清)鄭燮
一
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1],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總之,意在筆先者[2],定則也;趣在法外者,化機也[3]。獨畫雲乎哉!
二
畫竹之法,不貴拘泥成局,要在會心人得神[4],所以梅道人能超最上乘也[5]。蓋竹之體,瘦勁孤高,枝枝傲雪,節節干霄,有似乎士君子豪氣凌雲,不為俗屈。故板橋畫竹,不特為竹寫神,亦為竹寫生[6]。瘦勁孤高,是其神也;豪邁凌雲,是其生也;依於石而不囿於石,是其節也;落於色相而不滯於梗概[7],是其品也。竹其有知,必能謂余為解人;石也有靈,亦當為余首肯。
甲申秋杪[8],歸自邗江[9],居杏花樓。對雨獨酌,醉後研墨拈管,揮此一幅,留贈主人。
注釋:
[1]倏:迅速,忽然。[2]意在筆先:謂創作中構思在落筆之前,無論寫字、作畫、詩文創作都是這樣。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夫欲書者,先干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3]化機:自然的機運。[4]得神:領悟其精神。[5]梅道人:指吳鎮,字仲圭,號梅花道人,元代嘉興人。工詞翰,善畫山水竹石,每題詩其上,時人稱為三絕。著有《梅花道人遺墨》。[6]生:生性。[7]色相:佛教用語,指一切事物的形狀外貌。[8]甲申:乾隆二十九年(1764)。秋杪(miǎo):秋末。[9]邗(hán)江:江蘇江都的古稱。
這二則選自《鄭板橋集》的《題畫》及《補遺》。鄭燮善畫竹,並愛在畫幅上題詩作記。這二則是寫畫上的題記。第一則巧妙地闡述了由外界自然美引起創作沖動,構思成胸中之竹。但在落筆時,卻又不是胸中之竹,表現了法外的情趣。第二則作於乾隆二十九年(1764),也就是作者去世的前一年。說明了畫竹要畫出竹子的「神」、「生」、「節」、「品」,也就是說,創作要貫注作者獨特的創作個性,「不貴拘泥成局」。兩則短文不僅表達了鄭燮創作中的真知灼見和藝術追求,而且行文洗練,寥寥幾筆,就勾勒出清秋竹林之美和竹的豪氣凌雲不為俗屈的精神境界,也是鄭板橋自己精神的寫照。
Ⅶ 吳鎮的野竹,的詩意是什麼
此來為作者 吳鎮自 給自己所畫的一副墨竹畫作題的詩。畫中野竹枝葉繁茂,疏密有致,遠離荊榛,走壁穿石,虛心抱節,清風白月里,婀娜婆娑。最後兩句寫這「絕可愛」的野竹完全可以和「渭川淇澳」的竹子為伍和媲美。仔細吟誦,此詩似借野竹喻具有竹子品德但又離群索居未被發現的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