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何香凝梅花

何香凝梅花

發布時間: 2021-02-26 19:52:17

Ⅰ 沈梅畫家的作品梅花圖值多少錢

不管任何畫家作品,不管作品年限已有多少年或幾平尺。想知道值多少錢?唯版一的答案只權有把作品拿到市場上才知道,市場上能賣多少錢就值多少錢。不是你我在這里說值多少錢就值多少錢,也不是你我在這里說不值錢就不值錢。市場賣得的才是真正最准確真實的價格。沈梅畫家的作品梅花圖也如此。
目前畫梅花畫最值錢的畫家有:八大山人、任伯年、吳昌碩、齊白石、黃澤金、徐悲鴻、何香凝、黃永玉、王成喜、陸儼少等。

Ⅱ 我國發行過哪些有關梅花的郵票

1985年我國原郵電部發行T.103《梅花》特種郵票,一套6枚,再加小型張1枚。這是我國迄今為止發行的唯一一套梅花專題郵票。包括『綠萼』、『硃砂』、『灑金』、『台閣』、『凝馨』、『垂枝』、『龍游』、『杏梅』8個梅花類型或品種,它們是由梅品種國際登錄權威陳俊愉院士從300多個梅花品種中推選出來的。由郵票設計家程傳理先生精心設計。這被評為我國1985年度最佳郵票,並獲得設計一等獎。

除梅花專題郵票外,一些著名畫家的梅花作品還經常出現在郵票上。如1980年發行的T.44《齊白石作品選》郵票的第7枚為「紅梅」;1982年發行的J.84《中日邦交正常化》郵票中的第1枚是關山月的作品「紅梅」;1984年發行的T.98《吳昌碩作品選》郵票中的第7枚為「梅花」;1998年發行的1998?15《何香凝國畫作品》郵票中的第3枚為「梅」。

梅花還有時用來作為郵票的邊飾或副圖,如1977年J.21《偉大的領袖和導師毛澤東主席逝世一周年》郵票問世,6枚中就有5枚用梅花作為郵票下方的裝飾;在1959年發行的特35《人民公社》郵票中,有1枚「敬老院」郵票,主圖兩側配有松、竹、梅;1988年發行的T.125《農村風情》郵票,將梅花和喜鵲列入畫中。在生肖郵票上有很多用梅花作裝飾,如第二輪生肖郵票的猴年、雞年和牛年郵票中,都有「喜鵲登梅」的剪紙圖案。

幾十年來,我國台灣郵政當局也曾多次發行梅花郵票,如1979年發行了7枚圖案相同而面值和印刷不同的梅花郵票;1983年又發行了一套4枚的梅花郵票;1988在發行的一套3枚《花卉》郵票中,有一枚是梅花。另外,在1977、1984、1988、1989年發行了《歲寒三友》郵票;1993年發行的《吉祥》郵票中,有1枚是「喜鵲登梅」。

Ⅲ 我國發行過哪些有關梅花的郵票

1985年我國原郵電部發行T.103《梅花》特種郵票,一套6枚,再加小型張1枚。這是我國迄今為止發行的唯一一套梅花專題郵票。包括『綠萼』、『硃砂』、『灑金』、『台閣』、『凝馨』、『垂枝』、『龍游』、『杏梅』8個梅花類型或品種,它們是由梅品種國際登錄權威陳俊愉院士從300多個梅花品種中推選出來的。由郵票設計家程傳理先生精心設計。這被評為我國1985年度最佳郵票,並獲得設計一等獎。
除梅花專題郵票外,一些著名畫家的梅花作品還經常出現在郵票上。如1980年發行的T.44《齊白石作品選》郵票的第7枚為「紅梅」;1982年發行的J.84《中日邦交正常化》郵票中的第1枚是關山月的作品「紅梅」;1984年發行的T.98《吳昌碩作品選》郵票中的第7枚為「梅花」;1998年發行的1998?15《何香凝國畫作品》郵票中的第3枚為「梅」。
梅花還有時用來作為郵票的邊飾或副圖,如1977年J.21《偉大的領袖和導師毛澤東主席逝世一周年》郵票問世,6枚中就有5枚用梅花作為郵票下方的裝飾;在1959年發行的特35《人民公社》郵票中,有1枚「敬老院」郵票,主圖兩側配有松、竹、梅;1988年發行的T.125《農村風情》郵票,將梅花和喜鵲列入畫中。在生肖郵票上有很多用梅花作裝飾,如第二輪生肖郵票的猴年、雞年和牛年郵票中,都有「喜鵲登梅」的剪紙圖案。
幾十年來,我國台灣郵政當局也曾多次發行梅花郵票,如1979年發行了7枚圖案相同而面值和印刷不同的梅花郵票;1983年又發行了一套4枚的梅花郵票;1988在發行的一套3枚《花卉》郵票中,有一枚是梅花。另外,在1977、1984、1988、1989年發行了《歲寒三友》郵票;1993年發行的《吉祥》郵票中,有1枚是「喜鵲登梅」。

Ⅳ 何香凝對中國書畫的貢獻

何香凝,筆名雙清樓主,於年畢業於女子美術大學。她與丈夫廖仲愷一起來日留學,在女子美術大學習日本畫,後追隨孫中山參加辛亥革命。為革命的需要繪制和刺綉軍旗、符號、告示和軍用票圖案等。辛亥革命後在廣州受嶺南派影響,作水墨山水畫。1925年以後,為革命奔波斗爭,一段時間無法作畫。20年代末常畫寒冬不謝的梅菊和百歲長青的松。在上海、香港舉辦畫展。1929年去法國巴黎。九一八事變和一·二八事變以後立即回國,投身抗日救亡運動,與柳亞子、經頤淵、陳樹人等組成「寒之友社」,舉辦義賣展覽,慰問前線抗日將士。1938年以後,遷居香港,支持宋慶齡建立的中國保衛大同盟,向海外華僑宣傳抗戰,並為八路軍、新四軍募捐籌款。這時期所作多為松梅菊,偶作山水,大都贈送或出售給華僑。香港淪陷後到桂林,以賣畫為生。光復後重回香港。1949年以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務。作為中國革命的元老級人物,何香凝一直沒有放下畫筆,早期作品有濃厚的日本畫風格,她以梅花和老虎為題材的繪畫作品享譽海內外。她擅作花鳥,偶作山水,筆致圓渾細膩,色彩古艷雅逸,意態生動。擅長中國畫。作品有獅(國畫) 何香凝《獅》[1]《梅花》《高松圖》等。
作品《山水》表現的是深山農戶人家的田園風光。遠山幾重,運筆草草,遠處幡桿、屋頂隱約可見,近處小橋流水人家,宛若一幅世俗風情畫。在這淡然的畫面背後,隱藏著畫家心理的不平。通過作畫年代和題詩可推知,這幅畫是畫家個人心情的宣洩,也吐露出畫家心中理想的生活家園。
1979年於中國美術館舉辦何香凝中國畫遺作展覽,1982年廖仲愷何香凝紀念館於廣州建立。出版有《何香凝畫集》《何香凝詩畫輯》《雙清詩畫集》等。
[編輯本段]人物軼事
天足結緣志同道合
何香凝的父親是香港經營茶葉出口和房地產的著名商人,何香凝從小性格剛毅有主見,特別愛聽太平天國女兵的故事。那時候上流社會的女孩都要纏足。母親給她纏上,她等母親轉背就剪開。不懼打罵,堅決反抗。父母對她實在沒有辦法,只得放任她長成一雙天足。何香凝不同一般富家千金,整日熱衷打牌穿戴,她愛讀書。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社會氛圍里,她不能進私塾讀書。於是天天軟磨硬求父親,終於進「女館」讀了幾個月書。後來,她又找來哥哥們的讀本自學。就這樣,她認識了不少字,並接觸到一些資產階級維新派宣傳的婦女解放等新知識。她聰慧伶俐,做事精細,因而深得父親器重。
廖仲愷的父親是客家後代,僑居舊金山多年。親身經歷了旅美華僑所遭受的種種歧視,深知小腳女人是中國的一種恥辱,所以曾留下遺囑:兒子必須娶個大腳婦女作媳婦。可是,在19世紀末年,中國的婦女幾乎都裹著小腳,社會上見不到多少大腳婦女,尤其是上層社會里,不纏足的大家閨秀更難找到。
正為女兒腳大難找婆家而憂心忡忡的何家,碰上廖仲愷要遵照父親的遺囑選擇配偶,何香凝的「天足」正符合要求。通過媒妁之言訂婚,然後迎娶,1897年他們在廣州結婚。
新婚之初,何香凝有些惴惴不安,但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接觸,她發現廖仲愷是一個心地善良、誠摯忠厚,有著耿直性格和強烈的進取心的青年。廖仲愷設法搜羅各種新書刊給她閱讀,為她指點疑難;何香凝愛好美術,廖仲愷就耐心教她繪畫。
所以,何香凝很快就對自己的婚姻慶幸起來。夫婦二人都羨慕太平天國的革命人物,又都喜愛畫畫和學習詩詞,志趣相同,情投意合。
當時,清貧的廖仲愷在經濟上窘迫,成親後只能修整兄嫂家屋頂曬台上的破屋作為「新房」。這間房子矮小簡陋,是一間名副其實的斗室,但它高處獨居,完全不受樓下侄兒侄女們嬉笑打鬧的干擾。何香凝和廖仲愷白天在這里研讀詩文、談論時事,夜晚一起觀賞清凈明澈的月色。中秋佳節,皎潔月色給他們斗室灑下一片清輝。何香凝觸景生情,寫下了「願年年此夜,人月雙清」的詩句。他倆自得其樂,為了紀念這種既可讀書又便賞月的幽靜愜意的讀書環境,把這間小屋命名為「雙清樓」。[2]
賢妻良母,世界女性之楷模
何香凝在家中始終是一個賢惠的妻子、慈愛的母親。
廖仲愷、何香凝一家 她與廖仲愷結婚後感情甚篤,對丈夫的衣食照顧得無微不至。然而,廖仲愷要上前線,她沒有小女子的凄婉,慷慨寫詩勉勵:「國仇未報心難死,忍作尋常泣別聲。勸君莫惜頭顱貴,留得中華史上名。」陳炯明叛變,廖仲愷被叛軍上鐐囚入黑牢時,她拚命闖去探監並為之送飯換衣。1925年,廖仲愷在廣州中央黨部門口遭右派刺殺時,何香凝就在身邊,丈夫的鮮血灑滿了她的衣衫。她強忍悲痛,把思念深埋心中,繼承廖仲愷未竟的事業,不曾有絲毫的動搖和妥協。
作為母親,何香凝慈愛而有見地。她十分關愛自己的一雙兒女,又支持兒子廖承志和女兒廖夢醒投身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隊伍。廖承志在上海遭國民黨逮捕後,何香凝闖進警備司令部,表示要陪兒子坐牢,加上宋慶齡出面營救,才使廖承志獲釋。兒子剛回家,又說要去偏遠且凶險難測的川陝蘇區找紅軍,何香凝雖然心有不舍,但仍支持兒子的志願。分別四年後,她才接到廖承志的音訊,知道廖承志經長征九死一生到達陝北,馬上回電鼓勵他「須努力奮斗」。為使兒子專心革命,她在抗戰的輾轉流離中還帶著小孫孫。何香凝被當時進步報刊譽為「世界母性之楷模」。[2]
[編輯本段]何香凝與廣州仲愷農校
為紀念廖仲愷先生,何香凝於1925年10月5日在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議上提議設立仲愷公園和仲愷農工學校。後來因種種困難,仲愷公園沒有建成。仲愷農工學校於1927年3月26日正式開學。
仲愷農工學校,位於廣東土敏土廠(水泥當時叫土敏土)旁邊,廣東土敏土廠建於1970年,是我國當時僅次於天津開平水泥廠的一家水泥廠。該廠至今依稀可見「財政部直轄廣東土敏土廠」字樣。1917年、1923年孫中山曾兩度遷和廣東土敏土廠,把該廠作為大元帥府,這兩次廖仲愷都是擔任財政部廠。因此,何香凝把仲愷農工學校的地址選在廣東土敏土旁邊,也就是孫中山大元帥府旁邊。2003年,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的地址是廣州東沙街18號,而仲愷農工學校(今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的地址是廣州東沙街24號,兩地僅相隔3米。

1925年8月20日,廣州國民政府財政部長廖仲愷在廣州去世後,國共合作的廣州國民政府,成立了紀念廖仲愷先生籌備委員會,何香凝為主任,委員當中有蔣介石、李濟深、許崇清、陳樹人、古應芬等人。
1925年11月30日,何香凝在廣州召開的「廖仲愷逝世紀念會」上說:「廖先生曾說中山路有無限之希望,又說中國蠶桑日漸退步,非提倡蠶桑不足以挽回利權。因此,我們現在發起在中山路建廖先生紀念公園及農工學校,所以留紀念,而發展農工,現在舉行募捐,深望各同志努力匡助,以竟廖先生之志。」
學校用地問題,因廣州中山路征地有困難,後經何香凝四處奔波,在廣州土敏土廠旁邊徵得潮田曠地,作為仲愷農工學校用地。因廖仲愷先前擔任過財政部長兼農民部長、工人部長等職,積極執行孫中山的扶助農工政策,被稱為工農群眾運動的保姆,何香凝因此把學校定名為仲愷農工學校。
捐款支持仲愷農學校的有香港罷工委員會、國共合作建立的廣州黃埔軍校師生,廣州、香港各界人士,胡文虎等海外僑胞以及廣州以外的國內各界人士。
1927年3月26日,仲愷農工學校正式開學。何香凝任校長、以後掛名校長達15年之久。何香凝當時的職務:1925年10月擔任國民黨廣東省黨部婦女部長,以後又擔任民國黨中央婦女部長。1926年1月,何香凝又擔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仲愷農工學校曾聘請著名教育家許崇清為校董會董事長。國民黨的國民政府主席林森也曾經為仲愷農工學校的校舍題字。仲愷農工學校開學的時候,先設二個班,一班為三年制本科,一班為一年制實習科。
20年代仲愷農工學校編印的《本校概覽》介紹:1927年開學「決議先招蠶科二班,一班程度較淺,注重實驗,畢業期限一年,名為實習科。以略識書算之農家子第為基本。所有衣食住宿概由政府供給,並月給津貼三元。使其畢業後,有相當技術能深入民間而領導(蠶種)改良工作……其次則招收高小畢業程度入學之蠶絲本科一班,自負學費,自備膳費。三年畢業。注重實驗,而兼授以學理。管理務求完密,訓練務求精嚴,冀養成勤慎耐勞、有真實常識之實業人才,供國家建設之用。」

1927年4月,第一次國共合作走向失敗,國共兩黨的斗爭越來越激烈。這時何香凝在武漢參加國共合作的武漢國民政府。但南京、廣州已開始清共,廣州共產黨人紛紛逃往武漢。武漢還維持著國共合作的局面,何香凝發表電聲討了在上海清共的蔣介石。
何香凝在武漢打電報給國民黨廣州當局,決定辭去在廣州當局的兼職,但又請求廣州當局,不要因政治分歧而解散仲愷農工學校。電報上說:「國民黨廣州政治分會,廣東政府諸委員證鑒:香凝現決辭政治分會及省政府委員職,特此電達。惟有所請求者,仲愷農學校經費望予維持。」
1927年7月武漢國民政府清共反共後,何香凝避居廬山,表示不參加當時政治,實則抱消極觀望態度。
1929年,上海許多當時全國著名的書畫家,為支持何香凝創辦的仲愷農工學校的經費,慨然潑墨贊助,捐集了許多著名的書畫,公開售賣,作為仲愷農工學校經費。何香凝攜帶自己的畫作於1929年9月到南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義賣籌款。幾個月間,在海外華僑的支持下,何香凝便向仲愷農工學校匯回10萬元大洋,學校用這筆款擴建了實驗樓,建成了當時華南地區最大的蠶種冷藏庫,以及添置了圖書、儀器設備等。30年代,仲愷農工學校建成了機蠶絲工場。規模雖小,但有廣東絲業界最先進繅絲機36台,每月生產優質蠶絲200多斤。
從1927年起,15年內培養了一些抗病優良蠶種,其中包括「仲字1004號」、「仲字1006號」兩蠶種,在珠江、長江流域的蠶區推廣。抗日戰爭期間,廣州仲愷農工學校搬遷至廣東南海縣西樵官山,以後又四次搬遷,在廣東北部山區,度過艱苦歲月。

1946年,何香凝多次發表文章聲援共產黨,聲討蔣介石,何香凝的兒子廖承志也早已參加共產黨當局關系緊張,廣州仲愷農工學校也瀕臨破產邊緣。30年代國民黨曾把朱執信、廖仲愷並稱為先烈;此時廣州的執信中學聲名很好,而廣州仲愷農工學校則面臨破產。
1946年7月,何香凝在致國民黨南京中央的信中說: 仲愷農工學校,及專紀念仲愷先生設立於廣州河南。十數年來,由香凝擔任校長。自愧能力及經濟支出絀薄弱,雖未能大有發展,而一切經營維持頗費苦心,歷屆學生多有造就。回憶二十餘年創立之始,設立校董事會,由香凝親自募捐,奔走於海外及國內戚友間,拙作畫品賣得款項不少,由此奠定基礎。本校產業、儀器、圖書、什物等,皆自行購置,哲生、子文同志亦校董之一,當能洞悉情形。抗戰期間輾轉逃亡內地,香凝到曲江之時,以老衰多病未能擔任該校長職務,遂改為省立學校,行政由政府管理。然而,本校之校董會因管理校產之故,並未解除其職責也。 吾黨先烈之紀念學校,豈止仲愷學校一間,而獨貧賤僅留片瓦之仲愷學校則受摧毀。
從何香凝的信中看到,仲愷學校已瀕臨破產。以後,何香凝與國民黨當局的矛盾越來越深,仲愷學校也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仲愷農工學校又得到發展,改名仲愷農校。「文化大革命」中,又再度受到沖擊,曾改名為實驗農場。20世紀80年代初,仲愷農校屬國家重點中專學校。1984年,仲愷農校改為仲愷農業技術學院,升格為本科院校。 2006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現有生物化工、農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植物病理學、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4個碩士點;擁有40個本科專業,涵蓋農、工、理、經、管、文六大學科門類。2008年更名為仲愷農業工程學院。
縱觀仲愷學校歷史,廣州仲愷農校比起廣州執信中學來說,更多地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今天,廣州執信中學和仲愷農業工程學院,都屬於國家培養人材的學校。

Ⅳ 何香疑是什麼人物

何香凝是什麼人物,何香凝是我國開國元老董必武的妻子,也是我國古代我國民主黨的進步人士,也是我國的開國元老具有很很大的影響力。

Ⅵ 《何香凝國畫作品

何香凝,筆名雙清樓主,於1911年畢業於女子美術大學。她與丈夫廖仲愷一起來日留學,在女子美術大學習日本畫,後追隨孫中山參加辛亥革命。為革命的需要繪制和刺綉軍旗、符號、告示和軍用票圖案等。辛亥革命後在廣州受嶺南派影響,作水墨山水畫。 靳尚誼油畫無產階級革命家《何香凝肖像》
[1]1925年以後,為革命奔波斗爭,一段時間無法作畫。20年代末常畫寒冬不謝的梅菊和百歲長青的松。在上海、香港舉辦畫展。1929年去法國巴黎。九一八事變和一·二八事變以後立即回國,投身抗日救亡運動,與柳亞子、經亨頤、陳樹人等組成「寒之友社」,舉辦義賣展覽,慰問前線抗日將士。1938年以後,遷居香港,支持宋慶齡建立的中國保衛大同盟,向海外華僑宣傳抗戰,並為八路軍、新四軍募捐籌款。這時期所作多為松梅菊,偶作山水,大都贈送或出售給華僑。香港淪陷後到桂林,以賣畫為生。光復後重回香港。1949年以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務。作為中國革命的元老級人物,何香凝一直沒有放下畫筆,早期作品有濃厚的日本畫風格,她以梅花和老虎為題材的繪畫作品享譽海內外。她擅作花鳥,偶作山水,筆致圓渾細膩,色彩古艷雅逸,意態生動。擅長中國畫。作品有 獅(國畫) 何香凝
《獅》[2]《梅花》《高松圖》等。

Ⅶ 何香凝是哪個歷史人物

何香凝(1878.06.27-1972.09.1),女權運動的先驅之一,民革主要創始人,國民黨元老,建立回民國的功臣,「三大政策」答的忠實執行者,抗日統一戰線的一個方面軍,也是新中國創始人之一。何香凝是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副主席、主席,中國國民黨左派的傑出代表、著名政治活動家、畫家。中國共產黨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第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第二、三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第一、二、三屆名譽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

Ⅷ 誰的國畫梅花最有名啊

元代最大來的畫梅大師應該源首推王冕,他自號梅花屋主,他的水墨梅畫一變宋人稀疏冷倚之習,而為繁花密蕊,給人以熱烈蓬勃向上之感。王冕的存世名作,是他的一幅《墨梅圖》他用單純的水墨和清淡野逸的筆致,生動地傳達出了梅花的清肌傲骨,寄託了文人雅士孤高傲岸的情懷。

Ⅸ 何香凝國畫作品郵票一套,梅,虎,獅,價值多少

這是1998年6月27日發行的「何香凝國畫作品」特種郵票,志號:1998-15,全套3枚,發行量3256萬套回。

面值分別答是:

(3-1)虎50分

(3-2)獅100分

(3-3)梅150分

目前在郵幣交易市場上,全新一套價值5元左右,全套信銷票價值2元左右。

Ⅹ 何香凝是什麼人

何香凝於1897年與廖仲愷結婚,育有廖承志與廖夢醒。1902年到日本。1908年進入私立女子美術學校(現女子美術大學),並得帝室畫師田中賴章指導,當時與廖仲愷隨同孫中山參加辛亥革命,為革命起義部隊繪制和刺綉軍旗、符號、告示和軍用票圖案等。1910年畢業,回到中國,並為革命在港、穗、滬及日本多個地方居住,曾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婦女部長、中央委員等職。1928年辭職專心作畫。
1929年,由上海前往菲律賓、新加坡、錫蘭等國舉辦義賣畫展,再到法國巴黎,比利時、英國、瑞士、德國等地。
1931年發生九·一八事變,何香凝於12月回到上海,並主辦救濟國難書畫展覽。1937年任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理事、執行委員,中國婦女抗敵後援會主席。1938年後,遷到香港,並向海外華僑宣傳抗戰,為八路軍、新四軍募捐籌款。1941年香港淪陷,為避戰事,何香凝逃到桂林,以賣畫為生。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回香港,組織「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1949年後於中國大陸曾先後擔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央人民政府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全國婦聯名譽主席、第二和第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第二和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
何香凝、其子廖承志及其孫廖暉,以其特殊背景(廖仲愷為國民黨元勛,且為廣東籍貫能對以廣府人為大宗的海外華人及香港人溝通)先後主理中共統戰政策、華僑事務及香港事務達六十年。
何香凝擅長中國畫。作品包括《獅》、《梅花》、《高松圖》等,曾出版畫集有《何香凝畫集》、《何香凝詩畫輯》、《雙清詩畫集》等。

熱點內容
綠植婚紗草 發布:2025-05-12 16:09:14 瀏覽:964
生宣工筆牡丹 發布:2025-05-12 16:04:06 瀏覽:636
上譯茶花女 發布:2025-05-12 15:01:24 瀏覽:121
國家級茶花 發布:2025-05-12 14:55:08 瀏覽:250
卉苑鮮花 發布:2025-05-12 14:05:48 瀏覽:610
對一朵花的微笑 發布:2025-05-12 13:53:36 瀏覽:318
芬迪櫻花香水 發布:2025-05-12 13:46:39 瀏覽:845
童真與花藝 發布:2025-05-12 13:46:39 瀏覽:942
玫瑰能放多久 發布:2025-05-12 13:20:13 瀏覽:464
炫舞七夕抽獎 發布:2025-05-12 12:57:30 瀏覽: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