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茶花賦特點

茶花賦特點

發布時間: 2021-02-24 07:42:13

『壹』 散文具有那些特性

只是將一個人放在心中,不擾,卻是一生相陪,情到淡處才是真。我願意住在你的詩回里,任答容顏老去,年華老去,這草木讀不透的人間春秋,因為你的到來,才完美。一個女子在詩人的詩中,永遠不會老去,但詩人他自己卻老了,這份初情,有早春新綠的純情,也有晚秋楓紅的厚重。
倘若,我是開在老牆上的薔薇,我希望你是綠芽初綻的樹,我們一起經過風,走過雨,在我容顏未曾改變時,相映成景,讓靈魂的豐盈,以懂得的方式抵達。即便,太美好的東西,容易轉瞬即逝,即便,你不會微笑著俯下身,對我訴說心語,我仍無悔與你柳暗花明的相遇,隔著光陽的遼闊,泊於你懷抱的溫暖中,安安靜靜的,和著你的悲喜,讓一顆心,在遇見的剎那,開得繁花似錦。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其實是心與心的距離,有些人相隔千山萬水,心始終如一,有些人,每天在一起,卻不曾相知,若懂得,天涯亦是咫尺,若不懂,咫尺亦如天涯。

『貳』 何為散文

這個問題只要搜索一下就可以了,有很多資料的.
例如:
散文,是文學里的一株奇葩。中國的文學里很早就有了散文的蹤跡,如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等等。但最成功的,莫過於那部《徐霞客游記》。此文雖同屬於游記的范疇,但在內容和思想性方面,已經脫離了那種單純的借景抒情式的文章,開創 了散文新的體裁。
到了近代,中國更是涌現出一大批散文家。如朱自清、揚朔、艾青等,他們的作品,有的清新娟秀,有的深厚凝重。但同樣之處都是記錄、贊嘆了新中國的建立,成長,發展。這對於後來的散文,在風格上影響甚深。
綜上所述,散文主要有兩個方面值得注意,既體裁和風格。
先說體裁。現在的散文體裁已經分有好幾種。有隨筆小札、心情文字、旅行游記、敘事抒情等等。隨著筆者的感觸不同,每篇散文的定義上就有所區別。
寥寥幾語,盡述心事,這樣的散文很精悍,與現代詩歌相得益彰;洋洋灑灑,闡述心情,這樣的散文很凝鑄,作者一定必有深意,要結合題目去理解,才能領悟。
再說風格。有清新的、凝重的、喜悅的、悲傷的、積極的、落寞的,數不勝數。但有一個宗旨,既文筆一定要優美,文章一定要流暢。『形散而神不散』。最後結尾處,一定要有點睛之筆,突出主題,反應出這篇文章的思想。
其實,人生如酒自斟酌,文章似茶隨調和。一篇好散文的成功之處,只要能引起讀者共鳴的,都是好文章。散文雖有它自己獨特的一些規定和范疇,但只要是發自內心的文字,誰不為之感動呢?古詩中的拗句也是如此。
什麼是散文?散文就是剖露在紙上跳躍的心靈文字!

又例如:
什麼是散文,怎樣學散文

一、學習指導

本單元共五篇課文,都是散文。所謂散文,從廣義說,是與詩歌、小說、戲劇相並列的一種文體;從狹義說,是一種自由、靈活,短小精悍,表現真人真事真實感情的文體。本單元課文都是狹義概念的散文。

按照所寫內容的不同,狹義散文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寫景詠物以抒情的抒情散文。這類散文常常通過對一事一物的描寫,著重表達作者的感受和愛憎之情,文中往往充滿詩情畫意。例如:

《白揚禮贊》,作者詠物抒情,借著對傲然挺立在西北高原的白楊樹的描繪和贊美,抒發了對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抗日斗爭的北方軍民的強烈贊頌之情,抒發了對北方軍民質朴、嚴肅、團結奮斗、力爭上游的崇高品質的贊頌之情,也表現了作者抗戰必勝的堅定信心和樂觀主義精神。

《松樹的風格》,作者通過對松樹的外形和對松樹的認識、感受的描寫,並用比喻的手法,將松樹的風格與共產主義風格緊密而自然地聯系在一起,抒發了對共產主義精神的贊頌之情,表達了作者勉勵人們,特別是青年要全心全意為人民利益而獻身,為人民利益而頑強不屈、積極樂觀,做一各共產主義戰士的心願。

《井岡翠竹》,作者借竹詠懷,通過對修直挺拔的井岡翠竹英姿的描繪,抒發了「井岡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的贊頌之情;並通過聯想,進一步贊頌了井岡山人乃至全國人民在革命戰爭年代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堅貞不屈、艱苦奮斗的革命氣節和革命精神。

另一類是敘事散文。這類散文一般以記人敘事為主。作者往往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的片斷或人物的性格、思想,在記人敘事的過程中適當地抒發感情。例如:

《溫馨的風》,作者記敘了三件平凡的小事:膠東少年的片言之禮,江南少女的半傘之助,關中小伙的一杖之誼。深情地歌頌了粉碎「四人幫」以後,我國青少年文明禮貌、助人為樂的新風采,表現了作者對我國精神文明建設充滿希望和激情。

抒情散文與敘事散文並非截然不同、相互對立,實際上,敘事散文中也往往飽含著熾烈的感情,抒情散文也常常寓情於敘述與描寫。

茶花賦》,作者既描寫了花,借花抒情;也記敘了人,託人言志。先寫了花,花,就是「絕色的好花」——茶花;後寫了人,人,就是「能工巧匠」——普之仁。作者將敘事記人與借景抒情自然而和諧地結合在一起,既歌頌了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也歌頌了偉大的中國人民。當然,《茶花賦》的側重點還在於抒情,所以可將此篇列為抒情散文。

人們都知通,散文的鮮明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謂「形散」,既指取材廣泛,內容豐富,又指形式多樣,自由靈活。例如,《井岡翠竹》,既寫了毛竹在各個革命歷史時期的作用,又寫了井岡人開創的業績,內容、范圍十分廣泛。再如,《溫馨的風》寫了三個典型事例,從空間上看,寫了膠東、江南、關中,從人物上講,寫了少年、少女、小夥子,從時間上看寫了好幾天的事件。空間廣、人物多、時間長,內容相當豐富。所謂「神不散」,也指兩個方面,就內容而言,有集中突出的主題;就表達來說,有清晰的線索和嚴謹的結構。還以《井岡翠竹》和《溫馨的風》為例。這兩篇散文都有一個集中突出的主題;也都有一條清晰的線索和嚴謹的結構,其中《井岡翠竹》以竹子的功績為線索,由毛竹引起聯想,按中國革命歷史的時間為序組織材料,構成一個完整的整體。《溫馨的風》則以作者的行蹤為線索,依時間為序組織材料,構成一個完美的整體。一篇好的散文,「形散」與「神不散」是和諧統一的,既放得開——「形散」,又收得攏——「神不散」。

懂得散文的知識,對閱讀與寫作散文具有很大的指導作用。我們應該運用這些知識去閱讀,去寫作。無知必無能。知識是構成能力的因素之一,而且是起著指導作用的因素。不過,只有學會運用這些知識,才能真正形成能力。因此,一要了解這些知識,弄懂這些知識,掌握這些知識。二要自覺地有意識地運用這些知識去閱讀,去寫作,而且要特別在運用方面下功夫。就散文而言,要緊緊抓住「形散而神不散」這一顯著特點,去探索和掌握散文的讀、寫規律。不管「形散」,還是「神不散」,都要注意內容與表達兩個方面。分析內容時,既要注意題材范圍的廣泛,又要注意作者取材的角度,也就是看圍繞一個什麼主題展開聯想或想像的,從而抓住中心。分析表達方法時,一要注意形式的靈活多樣,如象徵、比喻手法的運用,二要注意是以什麼為線索貫穿全文終始,巧妙安排結構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善於從理清作者的思路入手,找出貫穿全文的線索。因為散文最重構思新潁、巧妙。聯想、想像、象徵、比喻等等,無不以線索貫穿。試以本單元的課文閱讀為例:

《白楊禮贊》,盡管內容廣泛,聯想與想像豐富深刻,並且運用了象徵、比喻的手法,但是「散」而不亂。全文以白楊為線索貫穿,形成一個嚴謹美妙的整體。開篇點出白楊樹「不平凡」,暗含了「禮贊」的強烈之情。繼而撇開白楊,筆鋒一轉而寫西北高原的「雄壯」、「偉大」、及「單調」之感的「潛滋暗長」。表面上似乎不再寫白楊樹,在為後文的盛贊作鋪墊、設伏筆,暗中仍在寫白楊。以至緊接著寫「猛抬眼」見到白楊的一剎那的驚呼,感情為之一振,再次禮贊。然後又正面寫開了白楊的「極普通」,於「極普通」和「不平凡」的矛盾之中,突出白楊的「不平凡」:「力爭上游」,「向上發展」,「不折不撓」。在描寫白楊外貌的基礎上,又由白楊展開聯想——聯想到北方的農民,抗日的哨兵,中華民族的精神與意志,點出了白楊的象徵意義。最後再次表達了對白楊,對白楊所象徵的偉大人民及其美好精神的強烈贊頌之情。全文無一處不在寫白楊,無一處不體現白楊的光輝現象。

《松樹的風格》,是以松樹為線索貫穿全文的。先寫看到松樹形象時的感受與敬佩之情;再寫松樹令人敬佩的原因,寫它的風格及象徵意義;又寫由松樹的風格聯想到共產主義風格,闡釋共產主義的實質;最後寫具有共產主義風格的人的表現,勉勵人們做具有共產主義風格的人。全文從松樹寫起,以松樹貫穿,就松樹做總結。體現了「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

《茶花賦》則以茶花為線索。通過象徵手法,以茶花之美,贊頌祖國新貌,又由茶花寫到種茶花的人,贊頌「為我們美化生活的人」。無論寫景與敘事,都圍繞著茶花,由茶花聯想,構成一篇和諧、自然、優美的散文。閱讀時,只要抓住茶花,抓住作者由茶花展開的聯想和贊頌之情,全文內容也就基本弄懂了,主題也就基本把握住了。

《井岡翠竹》和《溫馨的風》的線索,已在前邊談到過,這里不再重復了。

此外,散文一般篇幅短小,語言精煉、准確、優美,這是我們在閱讀過程中應該特別注意的。這個問題的解決不僅有助於會讀,也有助於會寫。例如,《白楊禮贊》的開頭,「汽車在望不到邊際的高原上賓士,撲入你的視野的,是黃綠錯綜的一條大氈子」。其中「撲入」一詞就極准確地表現了汽車急馳,景物迎面而來,飛快進入眼簾的感覺。「黃綠錯綜」也恰如其分地表現了汽車急馳,景物迎面而來,飛快井入眼簾的感覺。「黃綠錯綜」也恰如其分地表現了當時當地的景象特徵。再如《溫馨的風》中,「啊,那船艙內膠東少年的片言之禮,古寺前那江南少女的半傘之助,還有,這山路上關中小夥子的一杖之誼,究竟該如何估量?」語句中的「片言之禮」,「半傘之助」,「一杖之誼」,語言整齊而又富於變化,讀來琅琅上口。尤其是「片言」、「半傘」、「一杖」的數量詞的運用,正是極言其少,反襯「情」之極深,表達了作者「心頭一動」的強烈感慨。

總之,閱讀散文,就要了解一些散文的基本知識,並且運用這些知識做為指導去讀,這樣的閱讀才是自覺的,才能避免和克服亂讀一氣的盲目性,才能真正提高閱讀能力。而這樣閱讀又必然會促進散文寫作能力的提高。

再例如
散文是什麼東西

作者:肖復興

散文是什麼東西?誰能說出自己心中散文的模樣,誰又能說得清楚散文到

底是什麼東西?
說得清楚的,一般都是單薄的;說不清楚的,可能是糊塗的,卻也可能是

豐富的。
能寫好其它文學樣式的,未見得能寫好散文。
散文不是一隻筐,什麼東西都可以往裡面裝。
散文也不是小靳庄的詩,泛濫得沒有邊界。
散文是易寫難工的高品位文學。
散文也可以是平易不工的原生態。
散文可以是精雕細刻的工筆畫。
散文也可以是不拘一格的大寫意。
散文可以小女人小男人兒女情長。
散文也可以大丈夫鐵板銅鈸仰天長嘯大江東去。
散文可以只掃自家屋前雪。
散文也可以專管他人瓦上霜。
散文一般篇幅雖小,卻可以「咫尺應須論萬里」。
散文也可以鴻篇巨制,偏要「奔流入海不復還」。
散文是「含情量」最高的文體。
散文也可以是「說理性」極強的文體。
散文可以綿軟成一攤糖稀,一杯甜膩膩冰涼涼的果子露。
散文也可以堅硬成一團刺蝟,一鍋煮不爛嚼不動的鐵蠶豆。
但無論哪一種文體,散文是最見個性的文體;是心靈敞開、須眉畢現的文

體。從這一點意義來看,散文是一種光屁股的文體。
我看散文,看真情、真性、真人。

我寫散文,寫真情、真性、真自己。
真情,是第一位的,是散文的靈魂。沒有真情積淀,渴望傾吐,不要碰散

文。
散文不是供奉優雅彈彈煙灰的玻璃缸。
散文不是裝潢考究的禮品書。
散文也不是只供自己咀嚼的口香糖,嚼過之後便吐掉或咽進粘連自己的腸

液而自以為是蠶吐絲。
只有大自然能和散文相比,那種天籟,那種清新,那種隨季節變化的豐富

而靈動的色彩、芬芳、氣韻……才是散文的真諦。
只有音樂能和散文相比,在音樂面前,哪怕只是短短一段如歌的引子,或

更短的一段如「一分鍾圓舞曲」,人與音樂一樣透明,無法藏拙、矯情、耍花

活。
寫小說、劇本,可以點燃一支香煙;寫詩,可以品味一杯美酒;寫雜文,

可以咀嚼一盤辣椒;寫論文,可以准備一本詞典;寫公文報告,可以堆上一堆

巧克力……
寫散文,什麼也不需要,一點附加物也不要,只要你自己。

等等,希望對你有幫助~~

『叄』 楊朔的散文有什麼特點

楊朔的散復文,文風洗練,清新制秀逸,非常講究字句的錘煉,常一字閃出,意境全出。如《雪浪花》中老泰山的一個「咬」字,人物、浪花都活躍起來,既點出文章的主旨又使全文進發了詩意。如《茶花賦》中,寫作者從海外歸來,「一腳踏進昆明,心都醉了」。「踏」、「醉」把作者對祖國的思念,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楊朔也非常講究文章句子的提煉和句式的變化,善用修辭,常在寫人、繪景、狀物、抒情言志方面,創造出優美生動、凝練含蓄的語言,如《西江月》中對井岡山羊腸小道的描繪:「一根細線從斷崖絕壁掛下去,風一急,好像會吹斷」;如《畫山綉水》中對灕江船家的描寫:「不管是誰,心胸里都貯藏著無數迷人的故事,好似地下一股暗水,只要戳個小洞,就要噴濺出來。」同時,煉句還表現在富有哲理意義的語句上,如《茶花賦》中的「茶花是美啊。凡是生活中美的事物都是勞動創造的。」如《荔枝蜜》里「蜜蜂是在釀蜜,又是在釀造生活,不是為自己,而是在為人釀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卻又多麼高尚啊!」

『肆』 楊朔散文的特點

楊朔(1913--1968)散文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他作品的基調是歌頌新時代、新版生活和普通的勞動權者,代表作品有《荔枝蜜》、《蓬萊仙境》、《雪浪花》、《香山紅葉》、《畫山綉水》、《茶花賦》、《海市》等。
楊朔創造地繼承了中國傳統散文的長處,於托物寄情、物我交融之中達到詩的境界。他營造意境時,常在謀取「情」的新意上做文章,如借蜜蜂的勤勞創造而無所求的特點,來寄情社會主義建設者的高尚情操。

楊朔散文在寫人狀物時詩意濃厚。他寫人善於選取感情色彩豐富的片斷刻畫人物的神貌、內心;他的景物描寫,在寫出自然美的同時,也是創造意境,深化主題的重要手段。

楊朔散文的結構精巧,初看常有雲遮霧罩的迷惑,但峰迴路轉之後,曲徑通幽,豁然展現一片嶄新天地,而且結尾多寓意,耐人尋味。

楊文語言具有苦心錘煉後的魅力,象詩一般精確、凝煉、含意豐富又富音樂感,具有清新俊朗、婉轉蘊藉的風格。

『伍』 楊朔<<茶花賦>>

、簡介
《茶花賦》是散文作家楊朔創作的作品。《茶花賦》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作者寫的雖然是雲南花事見聞,贊美的是茶花,抒發的卻是作者的愛國激情。全文借絢麗多姿的茶花,喻祖國欣欣向榮的景象。
2、創作背景
《茶花賦》,發表於一九六一年。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由於蘇聯修正主義以攫取利益的搗亂對中國施壓和自然災害的襲擾,中國人民經歷了一段短暫的艱難歲月。環境固然嚴酷而人心卻是火熱的。發憤圖強,反修抗災是那個年代人民群眾精神面貌的主要方面。立足嚴峻的現實生活,放眼光明的前景,楊朔對於茶花的贊美表達了人民的意志和願望,從而給予斗爭中的人民以鼓舞力量。
3、作者簡介
楊朔原名楊毓瑨,1910年生於山東蓬萊。幼讀詩書,16歲開始文學創作。他的作品以小說和散文為主,其中又以散文的成就最大,被認為是中國建國初17年間(1949年到1966年)最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家之一。代表作品有《荔枝蜜》、《雪浪花》、《《雪浪花》、《茶花賦》等。1979年前後,中國外交部作出楊朔「被迫害致死」的結論。1980年9月15 日,在北京「和大」原址的大禮堂舉行楊朔追悼會。悼詞說,楊朔同志忠於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文藝創作和國際活動中,都做出了出色的成績,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

『陸』 楊朔散文的藝術特點

楊朔提出了詩化散文的主張,而且注重創造詩的意境,很多散文都運用了石的比興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楊朔的散文很講究藝術結構,追求構思的新穎,奇巧.他的散文因為很講究語言美,文詞清新,俊逸,簡練.刻意的追求語言的概括和表現力.
楊朔(1913--1968)散文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他作品的基調是歌頌新時代、新生活和普通的勞動者,代表作品有《荔枝蜜》、《蓬萊仙境》、《雪浪花》、《香山紅葉》、《畫山綉水》、《茶花賦》、《海市》等。
楊朔創造地繼承了中國傳統散文的長處,於托物寄情、物我交融之中達到詩的境界。他營造意境時,常在謀取「情」的新意上做文章,如借蜜蜂的勤勞創造而無所求的特點,來寄情社會主義建設者的高尚情操。

楊朔散文在寫人狀物時詩意濃厚。他寫人善於選取感情色彩豐富的片斷刻畫人物的神貌、內心;他的景物描寫,在寫出自然美的同時,也是創造意境,深化主題的重要手段。

楊朔散文的結構精巧,初看常有雲遮霧罩的迷惑,但峰迴路轉之後,曲徑通幽,豁然展現一片嶄新天地,而且結尾多寓意,耐人尋味。

楊文語言具有苦心錘煉後的魅力,象詩一般精確、凝煉、含意豐富又富音樂感,具有清新俊朗、婉轉蘊藉的風格。

『柒』 現代的《茶花賦》中的賦啥意思

賦是我國古抄代的一種文體,介於詩和散文之間,類似於後世的散文詩。它講求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特點是「鋪采摛文,體物寫志」,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現於諸子散文中,叫「短賦」;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是詩向賦的過渡,叫「騷賦」;漢代正式確立了賦的體例,稱為「辭賦」;魏晉以後,日益向駢文方向發展,叫做「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入律體叫「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賦,稱為「文賦」。著名的賦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前赤壁賦》等。

《茶花賦》是散文作家楊朔創作的作品。《茶花賦》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作者寫的雖然是雲南花事見聞,贊美的是茶花,抒發的卻是作者的愛國激情。全文借絢麗多姿的茶花,喻祖國欣欣向榮的景象。

『捌』 茶花賦的賦指什麼

賦,中國古典文學的一種重要文體,雖然對於現代人來說,其遠不及詩詞、散文、小說那樣膾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別在漢唐時詩與賦往往並舉連稱,從曹丕的「詩賦欲麗」和陸機的「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可窺端倪。

那麼,何為賦呢?賦萌生於戰國,興盛於漢唐,衰於宋元明清。在漢唐時期,有隻作賦而不寫詩的文人,卻幾乎沒有隻作詩而不寫賦的才子。建安以後乃至整個六朝時期,對賦的推崇甚至於詩。《史記》中稱屈原的作品為賦,《漢書》也稱屈原等人的作品為賦。後人因推尊《史》、《漢》,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稱為之賦。

「賦」字用為文體的第一人應推司馬遷。在漢文帝時「詩」已設立博士,成為經學。在這種背景下,稱屈原的作品為詩是極不合適的。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誦讀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稱也名不正言不順。於是,司馬遷就選擇「辭」與「賦」這兩個名稱。不過,他還是傾向於把屈原的作品以「辭」來命名,這是由於屈原的作品富於文采之故。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稱為「賦」。真 正把自己作品稱為賦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馬相如。而後,到西漢末年,文人們就常以「賦」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賦是介於詩、文之間的邊緣文體。在兩者之間,賦又更近於詩體。從漢至唐初這段時期,賦近於詩而遠於文,從主題上看,楚辭體作品主題較為單一,多為「悲士不遇」。而其形式也比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體式,象屈原那樣書寫自己的不幸與愁思。 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鋪張誇飾,對漢大賦的影響不言而喻。賦自誕生之日便 帶有濃厚的文人氣息,這就是受楚辭影響極深的原因。騷體賦,多採用楚辭的「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也常繼用了楚辭的「引類譬喻」 手法。

賦與詩的盤根錯節,互相影響從「賦」字的形成就已開始。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更出現了詩、賦合流的現象。但詩與賦必竟是兩種文體,一般來說,詩大多為情而造文,而賦卻常常為文而造情。詩以抒發情感為重,賦則以敘事狀物為主。清人劉熙載說:「賦別於詩者,詩辭情少而聲情多,賦聲情少而辭情多。」

漢賦的體式上大致有三種,即騷體賦、四言詩體賦和散體賦(或稱大賦)。。從賦的結構、語言方面看,散體、七體、設論體、及唐代文體賦又都比較接近於散文,有的完全可歸於散文的范疇。賦的似詩似文的特徵,與現代文學中的散文詩有些相像。 它主要有三個特點:一、語句上以四、六字句為主,並追求駢偶;二、語音上要求聲律諧協;三、文辭上講究藻飾和用典。 排偶和藻飾是漢賦的一大特徵。

駢文受賦的影響很大,駢比起於東漢,成熟於南北朝。在文章中廣泛用賦的駢比形式,是漢代文人的常習。以至於有些以賦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視作駢文。象南朝劉宋的鮑照的《蕪城賦》、謝惠連的《雪賦》及謝庄的《月賦》等。

【fu】



endow with;tax;ode;



(1)





(2)

(形聲。從貝,武聲。從「貝」,表示與財物有關。本義:徵收)

(3)

同本義 [tax]

賦,斂也。――《說文》

賦,稅也。――《廣雅》

厥賦惟上上錯。――《書·禹貢》。傳:「謂土地所生,以供天子。」

七賦之所養。――《法言·問道》

而令貢賦。――《小司徒》。注:「謂出車徒給徭役也。」

太醫以王命聚之,歲賦其二。――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4)

又如:賦銀(徵收稅銀);賦粟(徵收田賦);賦里(徵收商業稅);賦幣(徵收財物)

(5)

繳納賦稅 [pay taxes]

訟者平,賦者均。――唐·柳宗元《送薛存義序》

(6)

又如:賦金(交納稅款)

(7)

給予;授予 [give to;confer]

出高庫之兵以賦民。――《呂氏春秋》

為百姓睏乏獻其田宅者二百三十人,以口賦貧民。――《漢書·平帝紀》

公屬百官,賦職任功。――《國語·晉語》

(8)

又如:賦命(天所授予的命運;給予生命);賦給(分配發給);賦食(布散飲食);賦政(頒布政令);賦質(上天賦予的資質);賦靈(天賦的靈性,生性);賦就(天生的);賦稟(天生具有的智能、性情);賦職(授與職事)

(9)

做詩 [write poems]

一言均賦,四韻俱成。――唐·王勃《滕王閣序》

銜觴賦詩,以樂其志。――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10)

誦讀;吟詠 [sing]

不歌而誦謂之賦。――《漢書·藝文志》

公入而賦。――《左傳·隱公元年》

公子賦《河水》,公賦《六月》。――《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11)

又如:賦詩(吟詩;寫詩);賦筆(寫詩用的筆);賦聲(善於辭賦的名聲);賦詠(創作和吟誦詩文)

(12)

陳述 [state]

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宋·姜夔《揚州慢》

(13)

通「敷」。頒布 [issue;publish;proclaim]

明命使賦。――《詩·大雅·丞民》

(14)



賦政於外。



(1)





(2)

田賦;賦稅 [feudal land tax;taxes]

以九賦斂財賄。――《周禮·太宰》

薄賦斂,廣畜積。――漢·晁錯《論貴粟疏》

(3)



取於有餘,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

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4)

又如:賦算(賦稅);賦徭(賦稅與徭役);賦錢(稅錢);賦祿(賦稅與祿賞);賦租(賦稅,租稅)

(5)

特指民賦,即徵收的兵車、武器、衣甲或銀錢 [weapons and money]

稅以足食,賦以足兵。――《漢書·刑法志》

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論語·公冶長》

乘白馬而過關,則顧白馬之賦。――《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不腆敝賦。――《左傳·成公二年》

(6)

徭役;兵役 [levy]

敞邑以賦。――《左傳·隱公四年》。注:「兵也。以田賦出兵,故謂之賦。」

(7)

又如:貢賦(貢品和徭役)

(8)

生成的資質 [endowment]。如:賦分(天賦;資質);賦質(天賦資質);稟賦(自然具有的資質);賦情(天性);賦才(天賦,才能)

(9)

兵,軍隊 [soldier]

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論語·公冶長》

(10)

又如:賦輿(指兵車;泛指軍事);王賦(王軍)

(11)

中國古代文體,盛行於漢魏六朝,是韻文和散文的綜合體,通常用來寫景敘事,也有以較短篇幅抒情說理的 [one of the Chinese literary forms akin to poetry]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乃作《懷沙》之賦。――漢·司馬遷《屈原賈生列傳》

(12)

又如:賦客(善於作辭賦的人);賦韻(指分韻作詩);賦論(辭賦和議論文);賦銘(辭賦和銘文);賦歌(辭賦和歌曲);賦頌(賦和頌。兩種文體)

賦稅

fùshuì

(1)

[taxes]∶田賦及各種捐稅的總稱

賦稅之繁重者,酌今昔而減之。――清·洪亮吉《治平篇》

(2)

[ty]∶依照法律或習俗徵收的款項,尤指應付給政府的費用

賦閑

fùxián

[be unemployed] 晉代潘岳辭官家居,作《閑居賦》。後來就把沒有職業在家閑住叫賦閑

吾只在省候補,是個賦閑的人,有這閑功夫等他。――《官場現形記》

賦形劑

fùxíngjì

(1)

[vehicle]∶一種不發生化學反應的葯用混合物(如糖漿、豬油或液態凡士林),其中加入一種具有療效的葯物或者通過它使其他成分膠合在一起

(2)

[excipient]∶構成葯物或抗原的輔料的無活性物質(如阿拉伯膠、糖漿、羊毛脂或澱粉);尤指在葯物混合物中有足夠量液體情況下,為使混合物有粘性,以便制備丸劑或片劑而加入的物質

賦予

fùyǔ

[ be gifted;endow with;entrust to;bestow on] 交給重任,使命等

先天賦予他好眼力



(賦)

fù ㄈㄨˋ

(1)

舊指田地稅:田~。~稅。

(2)

中國古典文學的一種文體。

(3)

念詩或作詩:登高~詩。
(4)
給予,亦特指生成的資質:~予。~有。天~。稟~。
(5)
古同「敷」,鋪陳,分布。

除了詩、詞、曲之外,歷史上還存在過一種具有詩歌特點的文體,這就是賦。最初的詩詞曲都能歌唱,而賦卻不能歌唱,只能朗誦。它外形似散文,內部又有詩的韻律,是一種介於詩歌和散斆之間的文體。

賦,起源於戰國,形成於漢代,是由楚辭衍化出來的,也繼承了《詩經》諷刺的傳統。關於詩和賦的區別,晉代文學家陸機在《文賦》里曾說:

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

也就是說,詩是用來抒發主觀感情的,要寫得華麗而細膩;賦是用來描繪客觀事物的,要寫得爽朗而通暢。陸機是晉代人,他的話說出了晉代以前的詩和賦的主要特點,但不能作機械的理解,詩也要描寫事物,賦也有抒發感情的成分,特別是到南北朝時代抒情小賦發達起來,賦從內容到形式都起了變化。

賦,除了它的源頭楚辭階段外,經歷了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幾個階段。
漢賦是在漢代涌現出的一種有韻的散文,它的特點是散韻結合,專事鋪敘。漢賦的內容可分為5類:一是渲染宮殿城市;二是描寫帝王游獵;三是敘述旅行經歷;四是抒發不遇之情;五是雜談禽獸草木。而以前二者為漢賦之代表。

漢賦在結構上,一般都有三部分,即序、本文和被稱作「亂」或「訊」的結尾。漢賦寫法上大多以豐辭縟藻、窮極聲貌來大肆鋪陳,為漢帝國的強大或統治者的文治武功高唱贊歌,只在結尾處略帶幾筆,微露諷諫之意。

漢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大人賦》《哀二世賦》《長門賦》《美人賦》

枚乘:《七發》(楚辭體)《柳賦》《梁王菟園賦》

賈誼:《鵩鳥賦》

揚雄:《河東賦》《校獵賦》《長楊賦》

王褒:《洞簫賦》

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四人被後世譽為漢賦四大家。
最早寫賦並應用的當是荀子
<<漢書*藝文志>>有記載

『玖』 這種方法有梅花贊運用了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採用這種方法有什麼好處

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點,來描寫人的一種品格,通常在作文中出現,是作內文中用來表現、突容出中心思想的常用方法。無論寫人、記事,還是寫景、狀物,正確運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遠,表情達意更含蓄,增強文章的表現力和感染力。運用借物喻人方法需要注意,所描述事物的特點,要與人的品格有相似之處,讓人讀了文章,能清楚地認識到借物要說明什麼,贊譽怎樣的人。
借物喻人的精品文章:
《茶花賦》作者:楊朔
《白楊禮贊》作者:茅盾
《白楊》作者:袁鷹
《落花生》作者:許地山
《行道樹》作者:張曉風
《荷葉母親》作者:冰心
《桃花心木》作者:林清玄
《梅花魂》作者:陳慧瑛
《如果麥子沒有考驗》作者:林清玄

熱點內容
秋石斛蘭花莢 發布:2025-05-16 23:39:52 瀏覽:70
故鄉梅花開了 發布:2025-05-16 23:29:13 瀏覽:924
創意的花卉 發布:2025-05-16 23:23:51 瀏覽:347
荷花湘蓮 發布:2025-05-16 23:21:29 瀏覽:54
玫瑰餅功效 發布:2025-05-16 23:21:21 瀏覽:922
梅花城事件 發布:2025-05-16 23:15:51 瀏覽:346
凈醛綠植 發布:2025-05-16 23:15:03 瀏覽:880
山茶花冬眠 發布:2025-05-16 23:03:06 瀏覽:902
梅花補助 發布:2025-05-16 22:57:04 瀏覽:487
江寧玫瑰園 發布:2025-05-16 22:56:01 瀏覽: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