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師梅花鹿
㈠ 嵩山和長白山
嵩山世界地質公園位於河南省登封市,總面積450平方公里,東依省會鄭州,西臨古都洛陽,北臨黃河,南靠潁水。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組成,最高峰(峻極峰)1491.7米。東西綿延約60餘千米。古名為外方、嵩高、崇高。五代後稱中嶽嵩山,與泰山、華山、恆山、衡山共稱五嶽。這里山巒起伏,峻峰奇異。歷史上根據山峰坐落方位,形狀外貌和名人遺跡等,分成太陽、少陽、明月、玉柱、萬歲、鳳凰、懸練、卧龍、玉鏡、青童、黃蓋、獅子、雞鳴、松濤、石幔、太白、羅漢、白鹿等72峰。嵩山頂又名峻極峰,是嵩山的最高峰,古有「峻極於天」之說。
嵩山屬伏牛山系,是中國五嶽之一,通稱為中嶽。它東西橫卧,雄峙中原,海拔最低為350米,最高處為1512米,環山地跨新密、登封、鞏義、偃師、伊川等市縣。嵩山地區古代文化積淀甚厚,據《中國文物地圖集·河南分冊》介紹,各類文物古跡共956處。其中,有重9處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8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99處屬於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長白山(Chang mountain) (朝鮮人稱為白頭山)
亦作Ch'ang-pai Shan或Chang Shan,朝鮮語作Changbaeksanmaek。
廣義的長白山指中國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東部山地的總稱。北起三江平原南側,南延至遼東半島與千山相接,包括完達山、老爺嶺、張廣才嶺、吉林哈達嶺等平行的斷塊山地。山地海拔多在800∼1,500公尺,以中段長白山最高,向南、北逐漸降低。
狹義的長白山指吉林省東部與北韓交界的山地,為東北山地最高部分。中國境內的白頭峰海拔2,691公尺,由粗面岩組成,夏季白岩裸露,冬季白雪皚皚,終年常白,系多次火山噴發而成。為松花江、圖們江、鴨綠江的發源地。森林茂密,500∼1,200公尺之間以紅松、魚鱗松、沙松、鵝耳櫪、楓等為主;1,200∼1,800公尺以雲杉、冷杉林為主;1,800公尺以上有岳樺矮林,是中國重要林區。林間有梅花鹿、貂、東北虎等珍貴動物,以及人參等葯材。人參、貂皮、鹿茸為東北「三寶」,長期享譽中外。1960年建立自然保護區,面積21.5萬公頃。
㈡ 河洛文化的早期文化
河洛文化,顧名思義,是指存在於黃河中游洛河流域,以伊洛盆地(亦稱為洛陽盆地或洛陽平原)為中心的區域性古代文化。由於該地區在我國歷史上十三朝古都的歷史地位,所以自古夏代開始,河洛文化長期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久負盛名的京都文化、王畿文化,是我國5000年華夏文明的源泉與主脈。
黃河中游的洛河,發源於陝西省洛南縣洛源鄉木岔溝,先後流經河南省盧氏縣、洛寧縣、宜陽縣、洛陽市區,在洛陽市區瞿家屯、下園分別與澗河、瀍河相會後繼續東流,在偃師市楊樹村與伊河匯流後經鞏義市神堤注入黃河,全長410.1公里。伊河,發源於河南欒川縣陶灣鄉三合村悶頓嶺,先後流經嵩縣、伊川縣、洛陽區、偃師市注入洛河,全長268公里。洛河支流繁多,除伊河外,在河南省境內長度在3公里以上的有105條,其中10公里以上的有61條,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24條。這些支流南北錯開,均勻注入,為其下游流經的伊洛盆地提供了豐足的水量和優越的生態環境。
根據古環境學的研究,在距今大約8500-3000年之間,在地球上最後一個冰期結束之後,出現了世界性氣候回暖,稱為「全球世溫暖期」2。1972年,我國著名學者竺可楨先生在研究中國近5000年氣候變遷時就指出:「在近5000年中最初2000年,即從仰韶文化到安陽殷墟,大部分時間的年平均溫度高於現在2℃左右,一月份溫度大約比現在高3℃-5℃。」3當時黃河中游的河洛地區溫暖濕潤,洛陽皂角樹遺址考古發掘所獲的古環境資料表明,約距今4000-3600年,河洛地區降水量近1000毫米,以其疏鬆易耕而富含肥力的黃土,充足的日照,以及全新世溫暖期所帶來的適宜農作物生長的溫濕度等氣候條件,成為我國農業起源與發展的中心區域。在洛陽皂角樹、二里頭文化遺址中,發現粟、黍、大豆、小麥、稻等農作物籽實,說明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代已經栽培多種農作物5。河洛地區先進的農業,發達的手工業,為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政權—夏國的建立,亦為河洛文化的形成提供了照實的經濟基礎。
二里頭文化有發達的經濟。根據考古資料,當時的農業雖然使用的木耒、石斧、石鏟、骨鏟、穿也石刀、陶刀、石鐮、蚌鐮等傳統的原始工具,但種植的黍、粟、大豆、小麥、稻等農作物,與《周禮·職方氏》鄭玄注中的「五穀」即「黍、稷、菽、麥、稻相符,說明夏代河洛地區已是文獻所說的「五穀豐登」。當時的畜牧業亦屬發達,據洛陽皂角樹遺址提供的鑒定資料,豬、牛、狗都屬家畜,其數量占鑒定動物總數的52%,依據這個比例可以推測當時人們肉食以家畜為主要來源6。洛陽皂角樹遺址中出土的鯉魚、蚌、鱉、雞、鼠、兔、豬獾、梅花鹿、小型鹿科動物骨骸以及骨鏃、刮削器,二里頭遺址出土多種漁獵工具,如骨鏃、陶彈丸、蚌鏃、骨魚鉤、蚌魚鉤、銅魚鉤、骨魚鏢、陶網墜和骨網墜等等7。都說明當時人們經常捕捉野生動物以補充食物不足,採集和狩獵依然還是重要的輔助經濟。
二里頭作為夏代都城,有許多門類的王室手工業。依據考古發掘資料,可以確認的有青銅冶鑄業、制陶業、制玉(石)業、制骨業、制與髹漆業、制車業、紡織業、釀酒業等且都非常發達、現依據《中國考古學·夏商卷》一書所歸納的考古資料略舉二三,予以論述8。
在二里頭遺址的南部發現銅渣、熔爐碎塊、陶范等青銅冶鑄作坊的遺物。其中在遺址東南部的冶鑄作坊遺址,估計面積近萬平方米,經發掘發現了由幾座東西向的長方形建築,南北排列組成青銅器澆鑄現場,在其工作面上發現紅燒土硬面、銅液潑撒形成的銅渣層和散落在地的熔爐碎片、銅渣、小銅塊等遺物。在遺址范圍內還發現被推測為燒(烘)陶范的窯和可能用於預熱陶范的房子。在遺址內發現大量與青銅器冶鑄有關的遺物,如陶范、石范、熔爐碎片、銅渣、銅礦石(孔雀石)、木炭和小件銅器。出土陶范,多為破碎外范,均系細泥製作經培燒濤工藝,如澆鑄工藝,如澆鑄一件銅爵需用外范5塊,一件銅盉需用外范7塊以上,一件銅斝至少需要12塊外范等等。此外根據二里頭出土銅器成分的測定數據,當時鑄造的青銅器主要是銅、錫合金(鉛占微量),也有銅、鉛合金(錫占微量)和銅、錫、鉛三元合金。
二里頭遺址的制玉產品,主要有刀、璋、鉞、圭、戈、柄形飾、鈴舌、鏃、鏟、鑿、環、鐲、紡輪、墜飾等玉器和綠松石質料的墜飾、串珠和鑲嵌物。據專家研究認為,當時的玉工不僅善於製造長度可達40-60厘米大型的禮器,如玉刀、玉璋、玉戈等,還發明了先進的工具,用旋轉的「砣子」來雕刻玉器上的花紋,其紋樣線條筆直,非常規整。此外,他們還運用高超的鑲嵌技術,在玉器或銅器上鑲嵌綠松石。如1987年VI區M57出土的獸形銅牌飾,出土時綠松石片還懸空鑲嵌在銅牌上,完整地保持原來的圖案,鑲嵌工藝可謂精美絕倫。
古代文獻記載夏代以絲綢為衣飾,如《管子·輕重篇》說:「昔者桀之時,女樂三萬人……無不服文綉衣裳者。」在二里頭遺址里發現麻和絲製品一般都附著在玉戈、玉刀、銅鈴、銅表面。據觀測,麻製品,麻製品每平方厘米經緯線各8根或各10根;絲製品每平方厘米的經緯線為32-36根,最細的可織到50X50根。專家認為二里頭遺址出土的紡織品以平紋為主,個別織物是斜紋,似是「絞經」。
洛陽四周環山,地勢險要。它背負邙山,南眺龍門,左控函谷,右握虎牢。猶如東漢傅毅《東都賦》所描述的:「被昆侖之洪流,據伊洛之雙川,狹成皋之嚴陰,扶二崤之崇山。」在當時人們所知道的地理概念中,洛陽地處崤(崤山)函(函谷關)古道,為東西之中;位黃河、淮河之間的交通要沖,居南北之中。夏人背過黃河可到河北平原和唐堯汾河谷地,南經伊闕、軒轅關可下南陽以致三苗江漢平原,西過崤山、函谷送可通後稷關中盆地和甘青地區,東出虎牢關可抵東夷江淮平原乃至太湖流域。洛陽居中央而應四方,可謂「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史記·周本紀》)。陝西寶雞出土的西周亦正是古代文獻所記載的「帝王所都為中,故曰中國」(裴駰《史記集解》)。正因為此,洛陽作為王朝理想的建都之地,夏代為之都,商、周襲之,以至於「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史記·封神書》)。中國歷代王朝「言必稱三代」,一直被封建帝王視為古之聖人明君,今之為君者的楷模。由此,洛陽為「三代之居」,「天下之中」的理念,「崤函有帝皇之宅,河洛之王者之里」(左思《三都賦》)的思想,一直在封建社會延續,根深蒂固,成為後世諸多王朝定都的主要根由。「自古河洛帝王洲」。從夏代開始,洛陽先後有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含武周)、後梁、後唐、後晉13個朝代在這里建都,建都歷史累計1500餘年,是我國建都時間最早、最長,建都王朝最多的城市。在我國5000年文明史中,大約近三分之一的時期,洛陽是國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其歷史地位猶如宋代史學家司馬光所說的:「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這種洛陽居「天下之中」的地理優勢,「河山控戴,形勝甲天下」(《讀史方輿紀要·河南府》)的居險制險的戰略地位,以及洛陽自夏代以來繁榮的社會經濟和建都1500年的歷史,賦予河洛文化豐富的文化內涵,賦予它中國古代正統文化的歷史地位。應該認為,這就是河洛陽文化形成和發展的自然條件、經濟基礎以及歷史淵源。統河洛文化發展史,我們以為,夏商周三代是河洛文化的早期,並對爾後的河洛文化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 第一階段
夏代是早期河洛文化的第一階段,在這時,河洛文化的內涵就是夏文化,二里頭遺址就是當時河洛文化的核心載體。
考古研究表明,在距今約5000-3500年期間,生活在中原地區,具體地講生活在河南省中、西部地區的先民們,創造了被稱為是仰韶文化、廟底溝二期文化、王灣三期文化、新砦期文化和二里頭文化的考古學文化。這幾種文化在考古學地層上先後疊壓,在文化內涵上一脈相承。這些考古學文化主要分布在嵩山南北,集中在黃河及其支流伊河、洛河,淮河支流汝河、潁河的中上游。根據考古研究成果,當時我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可以分為既同時並存又相互影響的6個文化區:中原文化區、山東文化區、燕遼文化區、甘青文化區、長江中游文化區和江浙文化區9。中原文化區位居中央,與四鄰的5個文化區密切聯系,其地域優勢使它汲取四鄰文化精粹,迅速發展自身文化,在諸區域文化中起著核心、主導作用,最終率先跨入文明社會。這個研究成果與文獻記載是吻合的,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在距今5000-3500年期間,該區域就是古代傳說中的黃帝及其後裔與夏族活動的中心區域。根據文獻記載,夏代建國之初禹都陽城、陽翟,啟都夏邑,地域在穎河上游的現鄭州市所轄的登封、新密、禹州一帶,距洛陽僅百里之遙。啟子太康繼位,就把都城遷到斟X,以後的夏桀也定都斟X,如《竹書紀年》:「太康居斟X,羿亦居之,桀又居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了戰國時期軍事家吳起對魏文侯說的一段話:「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在這里,「河濟」指濟水入黃河處,在今滎陽以北;「泰華」即華山,今陝西華陰縣;「伊闕」為洛陽南的分水闕口;「羊腸」指黃河北岸太行山上的崎嶇羊腸小道;「夏桀之居」的地理位置無疑就是洛陽,就是伊洛盆地。
1959年四五月份,著名考古學家徐旭先生率領的中國科學院考古所考古隊在河南省西部進行以探索夏文化為目的的考古調查,在今洛陽偃師二里頭村發現了一處大型遺址,命名為「二里頭遺址
根據考古發掘,結合文獻資料,確認生活在嵩山南北的伊、洛汝、穎河流域的河南龍山晚期文化和二里頭文化就是歷史上的夏文化。根據《竹書紀年》記載,夏代「自禹到桀十七世,有王與無王,用歲四百七十一年」。夏商周斷代工程將夏紀年估定為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二里頭文化的年代 范圍推定為公元前19世紀中葉至前16世紀中葉,約300年。
夏代是我國第一奴隸制國家,奴隸制經濟的繁榮為國家的強盛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在伊洛盆地已發現二里頭文化遺址50餘處,形成了以都城為中心,村落星羅棋布的聚落群。在二里頭都城遺址內,中部是宮城,宮城北面和西北一帶是祭祀區, 中型建築基址主要分布在宮城的東北與西北,小型建築基址則分散在宮城以外的四周。都城與村落,王室、貴族、平民與奴隸,階級分化、等級森嚴,這就構成了夏代的王畿社會。
在二里頭遺址的中部是宮城,宮城呈長方形,四周圍以夯土城牆。東、西、南、北城牆復原長度分別為378米、359米、295米、292米,面積約10.8萬平方米。宮牆牆體上寬1.8-2.3米,底寬可達3米。東牆上發現宮門2處。宮牆外均發現平行於城牆的大道,如東牆外的大道已探出近700米,寬度可達20米。宮牆內分布著數十座夯土基址,已探明的有34座。一般的長寬為40-50米,最大的長、寬各100米,最小的僅20-30米10。其中最大的兩座宮殿(宗廟)基址已經發掘。
1號宮殿基址是一座大型夯土台基,形狀略呈正方形,方向352度。台基高出當時地面0.8米,東西、南北長寬各約100米,總面積達9585平方米。台基夯土純凈,夯印密集,質地堅硬。台基之上建有主體殿堂,南面大門,四周迴廊。長方形主體殿堂建築位於台基中部偏北處,夯土殿基高出台基面0.1-0.2米,東西長36米,南北寬25米,面積為900平方米。殿堂由木骨牆築成宮室,根據殿基柱洞保存情況推測,宮室面闊8間,進深3間,應為四面坡頂重檐式建築,也就是《周禮·考工記》所記載的「四阿重屋」。主殿之南為寬敞的庭院,與主殿建築正南相對的宮殿正門位於台基南端,門道下有長方形的夯土基座,東西長28米,南北寬約13米。門道基座上3個門道,在門道間建有塾房,3個門道上都還保留有厚0.1厘米、寬3米左右的南北向的路土。路土一直向南延伸形成一片開闊呈緩坡狀路土面,無疑是出入宮殿建築的大道。環繞台基四周設圍牆、迴廊,迴廊為廊廡式建築,西宮牆內側寬6米,北、東、南宮牆內、外側各寬3米。在北圍牆東部和東圍牆北部各有一道缺口,為宮殿的東、北側門,寬2.9米。整個宮殿建築形成以殿堂為中心,門廳、廊廡為屏障的建築群。布局合理,結構嚴謹,規模宏偉,它已經完全具備我國帝王宮殿建築的規模和特徵11。
2號宮殿基址被認為是王室宗廟建築基址。基址為南北長72.8米,東西寬57.5-58米,方向354度的長方形夯土台基,總面積約4000平方米,是由一座大墓、一座主體殿堂、東南西三面的廊廡和四面圍牆、南面的門廳及庭院組成的一座完整的宮殿建築。主體殿堂位於台基的中間偏北處,其基址呈長方形,東西長約33米,南北寬約12.5米;殿堂由木骨牆築宮窒,面闊3間。宮室四周置有迴廊。主體殿堂之南為寬敞庭院,正南為大門。大門建築為面闊3間的小型屋室,左右二室呈方形,為塾房,中室較寬,為出入宮殿的主要通道。台基四周築有宮牆。東、西兩宮牆內側築有迴廊,廊長各約60米,寬約5米;南宮牆兩側均築迴廊,廊寬均在3米左右;北宮牆呂段內側築有長約3米、寬約2.5米的短廊式建築。在2號宮殿的主體之北與北宮牆之間,整個宮殿建築群的中軸線約5.3米、寬約4.3米,底部長1.85米、寬1.3米。墓葬早期被盜,未見隨葬品及人骨12。
在二里頭遺址宮城北側的東西二三百米范圍內,發現東西方向排成一線的建築基址群,建築基址或為圓形,或為長方形。平面呈圓形者,直徑在5米以內,高出地表,其上布列一圈或二圈圓形「土墩」,四周平整干凈,上下都發現路土;平面呈長方形者為半地穴式,可分小型和大型,或長寬各數米,或長達二三十米,在淺穴內鋪墊層層凈土,並有路土面和燒土面。在這些或圓形或長方形建築物的附近往往發現一座或數座排列整齊的墓葬,隨葬銅器、玉器、漆器和精美陶器或硃砂。有學者根據《禮記·祭法》鄭玄注「封土曰壇,除地曰土單」的記載,認為地面上的圓形建築是「壇」,半地穴式的長方形建築是「土單」之類的祭祀建築遺存13。
《左傳》庄公二十八年記載,「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禮記·祭法》「天下有王,分地建國,置都立邑,設廟、桃、壇、土單、而祭之」。宮城的發現,宮殿、宗廟、壇、土單的發掘,無疑可以確認二里頭遺址是夏代的都城。
二里頭遺址宗廟、壇、土單的發現,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祖先崇拜」;在該遺址發現製作精良、形象逼真的石祖,反映了他們的「生殖崇拜」;該遺址發現的陶龍、陶蟾蜍、陶龜、陶鴞藝術品,陶尊和銅牌上的饕餮紋,即龍或虎的藝術形象等,透露了當時人們的宗教信仰。《夏書》曰:「官占,惟能蔽志,昆命於元龜。」二里頭遺址出土的卜骨,證實當時社會流行占卜。這一切集中到一點,說明當時人們存在著萬物(包括人類自己)有靈的宗教觀念和迷信行為,自然,其中最首要的是表現對人類祖先崇拜。根據文獻記載,宗廟、壇、土單是我國古代都邑中常見的崇拜祖先的祭祀場所,二里頭遺址出土的的陶鼓形扁壺、漆鼓、銅鈴、石磬、陶塤等,都應該是當時都邑舉行祭祀或其地禮儀活動時使用的樂器14。
文字的發明,是人類由野蠻社會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殷墟甲骨文,被認為是處於定型了的漢字的初期文字,並不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在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陶器上,發現了許多「刻畫符號」,有學者認為,這些「符號」中確實有早期文字,分別表述數字、植物以及自然景象。如,一(十)、二、三、六、七、八、木、禾、矢、菔、並、墉(或亞?)、山、射、竹(或冉),等等,這些字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均可找到相同或相似的字15。如李學勤先生認為:「我們知道商代是有竹本簡的,但簡的實物迄今未能發現。夏代的情況也許正是這樣,盡管有文字,卻沒有多少能傳留至今。」16
二里頭文化的墓葬布局,反映出當時是聚族而葬。當時的大型墓,僅發現一座,墓室面積在20平方米以上,由於被盜,隨葬品不詳。當時的中型墓,隨葬品中以陶器最多,其次是玉器、銅器,另外有石器、漆器、骨器,等等。陶器以酒器居多,是以爵為核心的爵、鬶,或爵、盉的基本組合;銅器亦以酒器為多,主要是爵,另有斝、盉和個別銅鼎。除此之外,有銅鈴、鑲綠松石的銅牌飾、銅鉞等;隨葬玉器除柄形飾外還有圭、璋、鉞、戈、戚、刀各種禮儀用器,隨葬漆器主要是觚。在此特別要提出的是,在夏代晚期即二里頭三、四期,隨葬器物群中青銅禮器的出現。二里頭青銅禮器數理少,往往是青銅禮器與其他質料禮器(主要是陶質禮器、漆器)搭配成禮器群,這就是二里頭夏文化禮器制度17。我們必須看到,夏代青銅禮器的出現並以後逐漸取代陶禮器,最終在商周時期形成了以青銅禮器為主體的禮器群。其意義重大在於,以「天子九鼎八簋」為首的青銅禮器,構成了我國青銅時代以王權為核心的奴隸制禮樂制度的物質載體。 第二個階段
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伐夏,建立商朝。據古代文獻記載,湯滅夏之後都西亳,其地望在河南偃師。如《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湯受命而王,應天變夏作殷號……作宮邑於下洛之陽。」《漢書·地理志》中「河南郡偃師縣」,下班固自註:「屍鄉,殷湯所都。」《尚書·立政》:「三亳阪尹。」孔疏引皇甫謐曰:「三處之地皆名亳……偃師為西亳。」1983年,考古學家在二里頭遺址(夏都斟鄩)西北6公里的洛河北岸一處被稱為「屍鄉溝」的地方,發現了大型商代早期都城遺址,命名為「偃師商城」。
㈢ 宜陽風味小吃作文500
1、牡丹公園旁邊的趙記米粉店,米粉好吃,3/碗,肉夾饃更香1.5元/個。安徽路上的分店剛拆了,現搬到太原路上紅葉賓館南邊。
2、百貨樓後的小街鍋貼,要排隊,洛陽著名小吃之一呀!
3、陶陶居的包子,不過花樣不是挺多.
4、大石橋的驢肉湯(註:大石橋的驢肉湯搬到九都路上,華林新村旁邊)
5、真不同的小籠包
6、七一路的麻油鴨,生意非常好.
7、長春路的大辮子(瓜子)
8、長安路與西苑路交叉口蛋炒麵2.5元/盤,現在修了路,不知道還有沒有?
9、北長安路的砂鍋面(加牛肉)3.5元/砂鍋
10、北長安路不知名的白吉饃+臘汁肉2元/張建議配旁邊的米線米線是香菇肉沫的
11、廣州市場後面的煎餅果子天津的1.5元/份
12、蘭州牛肉拉麵,在澗西第四設計院家屬院的東面,在聯盟路上。絕好吃,歡迎你去品嘗。
13、還有天津路南方證券對面,在軸承廠家屬院里,有一家涼調米粉,味道很獨特。
14、是牡丹廣場附近街坊里有一家友誼小吃店,主要是川菜很有特色,價錢也還公道。特色菜:巴蜀嫩牛肉、酸豆角抄肉末、回鍋魚、麻辣豆腐等等好吃的不得了。它對面也有家蘭州牛肉拉麵不錯。
15、嫂子廚房,在景華路上靠著天津路,重慶風味。招牌菜:毛血旺,真是麻的夠嗆,辣的過癮,對與愛吃辣的人是再好不過了。現在在太原路新開了一家店子,裝修的不錯,古色古香.
16、羊肉湯,西工小街鐵謝
17、豆腐湯,老城真不同
18、丸子湯,民主街和東大街口。
19、洛陽澗西五號的知味香牛肉湯
20、南昌路招商的何師傅羊雜湯哪個叫香呀!
21、凱旋路市政協附近有一家叫如意嘉廚的飯店,主要是杭幫菜醋泡花生和東坡肉絕了
羊肉湯還是靈寶的好喝,我剛剛在南昌路植物園旁邊發現一家,很正宗,5元一碗,帶兩個燒餅.還可以吃肉加饃,比白吉饃好吃十倍!
㈣ 誰知道哪裡有關於殄文的德資料
殄文--水書
崇尚鬼神的民族
水族是一個崇尚鬼神的民族。水族人民認為:無論是祖先亡靈,是動物、植物,還是一些自然物和自然現象,包括山、石、洞、水、風、雨、雷、電等,由於有某種「鬼」或「神」附體,都具有靈魂,這些靈魂永遠不會消亡,當某種物體不存在時,它的靈魂就會轉移到其他物體身上。水族的崇拜對象,從宏觀上講,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鬼,另一類是神。
陰暗的、落後的、消極的、對人民不利的靈魂就是鬼,凡光明的、先進的、積極的、對人民有利的靈魂就是神。總的來講,神既可以施福於人類,也可以懲罰犯錯誤的人,而鬼往往都是加害於人類的。水書就是各種鬼怪魂靈、各種禁忌事項及各種避邪驅鬼方法的集成,水族人民喪葬、祭祀、婚嫁、營建、出行、占卜、節令、生產等,一舉一動都受水書的制約。因此,在水族的社會生活中,水書具有廣泛的作用和舉足輕重的地位。
水書所記,大多是原始宗教信仰方面的日期、方位、吉凶兆象及驅鬼避邪的方法,大體是以年宜、忌月日,以月日宜、忌時方,並用歌訣或事物兆象標明它的吉凶所屬,因此多是作為巫師施行法事的工具。只是因為水族篤信鬼神,故水書用途很廣。水書這種特有的功能,促進了水族鬼神崇拜的世代沿襲。
在水族聚居地區,能看懂讀通和會使用水書的水族人(全部為男性)被人們稱作「鬼師」,他們在民間的地位很高,被人們所崇拜。「水書」就是「鬼師」祖傳的極為珍貴的寶物,只傳男不傳女,一般不會輕易傳給外人。水書就是靠一代又一代的鬼師通過口傳、手抄的形式流傳幾千年至今。
水族鬼神崇拜的一切活動,不論是判定事情的吉凶,認定鬼魅作祟,還是驅鬼送鬼、禳災乞福的巫術儀式,均由鬼師從水書中查找依據。因此,在水族鬼神崇拜的一切活動中,必須通過鬼師(使用水書)作為媒介才能發揮。因此,在水族巫文化的鬼神崇拜現象中,水書是一部教科書,鬼師則是教師。鬼師與水書的結合,是維系水族原始宗教信仰——鬼神世界的紐帶,是巫文化傳承的物質因素,並維系著這個神秘世界經久不衰。
水書除了包涵大量的原始宗教信仰內容以外,它還保存了亟待挖掘和破譯的天象、歷法資料和水族古文字資料。水書所反映的天象、歷法資料,是一份極為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它的一些基本理論,如九星、二十八宿、八卦九宮、天乾地支、日月五星、陰陽五行、六十甲子、四時五方、七元歷制以及水歷正月建戌等內容,就是水族先民高級智慧和藝術的結晶,它包含著科學的哲學倫理和辯證唯物史觀,在我國文化史上有著燦爛的一頁。
「鬼師」從用途、使用功能方面把水書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白書」,主要用於喪葬、祭祀、生產、出行、房屋營造、經商、嫁娶和占卜等方面;另一類是「黑書」,又稱「水書秘笈」,能掌握此書的鬼師極少。黑書就要用於「放鬼」和「退鬼」。
水書究竟神秘在哪裡?
誰創造了水書?傳說"水文字"是一個叫陸鐸公的人創造的。在貴州省獨山縣水岩鄉水東村,當地的水族和布依族人都用布依語和水語吟唱一首古老的民謠,翻譯成漢語是這樣的:"有個老人叫陸鐸,四季居住山洞中。青石板上造文字,造得文字測吉凶。所有良辰全送人,等到自己造房時。書上已無好日子,無奈只好住洞中。若問深洞在哪裡,就在水岩和水東。"
水書到底有多少個字?1986年出版的《水族簡史》稱有400多個,《中國水族文化研究》稱有500多個字。而專家在查閱的2000餘卷水書中,發現異體字主要集中在12地支、春夏秋冬、天干、九星等單字上,例如,目前發現"寅、卯"等字的異體字已各有30多個。對於水族古文字的異體字,保守地推測,如果每個水文字單字至少有1個異體字計算,那麼水文字總量約有1600個。
截止2004年5月24日,在一年的時間里,到荔波縣檔案館參觀水書的遊客和研究水書的中外專家、學者就達15000多人次,從而成為荔波旅遊的一個嶄新亮點?帶著這些疑問,筆者走進了茂蘭喀斯特原始森林山區的神秘「水書」世界。
在總面積29萬余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納入國際生物圈保護網路成員的荔波國家級茂蘭喀斯特原始森林自然保護區的大山深處,世世代代居住著近4萬水族人民。當你走進這些主要分布於茂蘭喀斯特原始森林地帶的水利水族鄉、水堯水族鄉、永康水族鄉、佳榮鎮(原佳榮水族鄉、水維水族鄉、岜鮮水族鄉)等水族人民聚居鄉鎮時,你就走進了一個神秘的「水書」世界。
水書,是古代水族先民用類似甲骨文和金文的一種古老文字元號,記載水族古代天文、地理、民俗、宗教、倫理、哲學、美學、法學、人類學等的古老文化典籍。專家、學者認為,「水書」相當於漢民族的《易經》,內容博大精深,是水族人民的網路全書,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2002年3月,水書納入首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
「水書」又稱「鬼書」、「反書」,其一是指其結構,有的字雖是仿漢字,但基本上是漢字的反寫,倒寫或改變漢字字型的寫法。「水書」文字為何與漢字不一樣,其寫法與漢字相反,這些問題令世人百思不得其解。其二就是:在古代,水族先民因受統治階級所迫害,相傳其祖先「陸鐸公」創制「鬼書」以反對和報復統治者。
水族是一個崇尚鬼神的民族。水族人民認為:無論是祖先亡靈,是動物、植物,還是一些自然物和自然現象,包括山、石、洞、水、風、雨、雷、電等,由於有某種「鬼」或「神」附體,都具有靈魂,這些靈魂永遠不會消亡,當某種物體不存在時,它的靈魂就會轉移到其他物體身上。水族的崇拜對象,從宏觀上講,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鬼,另一類是神。凡陰暗的、落後的、消極的、對人民不利的靈魂就是鬼,凡光明的、先進的、積極的、對人民有利的靈魂就是神。總的來講,神既可以施福於人類,也可以懲罰犯錯誤的人,而鬼往往都是加害於人類的。水書就是各種鬼怪魂靈、各種禁忌事項及各種避邪驅鬼方法的集成,水族人民喪葬、祭祀、婚嫁、營建、出行、占卜、節令、生產等,一舉一動都受水書的制約。因此,在水族的社會生活中,水書具有廣泛的作用和舉足輕重的地位。
水書所記,大多是原始宗教信仰方面的日期、方位、吉凶兆象及驅鬼避邪的方法,大體是以年宜、忌月日,以月日宜、忌時方,並用歌訣或事物兆象標明它的吉凶所屬,因此多是作為巫師施行法事的工具。只是因為水族篤信鬼神,故水書用途很廣。水書這種特有的功能,促進了水族鬼神崇拜的世代沿襲。
在水族聚居地區,能看懂讀通和會使用水書的水族人(全部為男性)被人們稱作「鬼師」,他們在民間的地位很高,被人們所崇拜。「水書」就是「鬼師」祖傳的極為珍貴的寶物,只傳男不傳女,一般不會輕易傳給外人。水書就是靠一代又一代的鬼師通過口傳、手抄的形式流傳幾千年至今。水族鬼神崇拜的一切活動,不論是判定事情的吉凶,認定鬼魅作祟,還是驅鬼送鬼、禳災乞福的巫術儀式,均由鬼師從水書中查找依據。因此,在水族鬼神崇拜的一切活動中,必須通過鬼師(使用水書)作為媒介才能發揮。因此,在水族巫文化的鬼神崇拜現象中,水書是一部教科書,鬼師則是教師。鬼師與水書的結合,是維系水族原始宗教信仰——鬼神世界的紐帶,是巫文化傳承的物質因素,並維系著這個神秘世界經久不衰。
水書除了包涵大量的原始宗教信仰內容以外,它還保存了亟待挖掘和破譯的天象、歷法資料和水族古文字資料。水書所反映的天象、歷法資料,是一份極為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它的一些基本理論,如九星、二十八宿、八卦九宮、天乾地支、日月五星、陰陽五行、六十甲子、四時五方、七元歷制以及水歷正月建戌等內容,就是水族先民高級智慧和藝術的結晶,它包含著科學的哲學倫理和辯證唯物史觀,在我國文化史上有著燦爛的一頁。
「鬼師」從用途、使用功能方面把水書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白書」,主要用於喪葬、祭祀、生產、出行、房屋營造、經商、嫁娶和占卜等方面;另一類是「黑書」,又稱「水書秘笈」,能掌握此書的鬼師極少。黑書就要用於「放鬼」和「退鬼」。
相傳過去,外人只要一走進水族村寨,都要遵紀守法,擔心做了壞事會被鬼師「放鬼」附身。鬼師只要知道某人的生辰八字,或取得其一根毛發,或取得其身上的一片衣物等物品就可實施「放鬼」。當某人被「放鬼」附身,他就必須去求另一鬼師將鬼解除,稱為「退鬼」,而且所請的鬼師法術必須高於「放鬼」的鬼師,這樣鬼才能退回給「放鬼」的鬼師,放鬼的鬼師就會因為所放之鬼加害於己而亡。如果被放鬼者所請的鬼師法術低於放鬼之鬼師,那麼被放鬼者就無法「退鬼」,就會被所放之鬼加害而亡。
水族古文字的結構大致有以下三種類型:一是象形字,有的字類似甲骨文、金文;二是仿漢字,即漢字的反寫、倒寫或改變漢字形體的寫法,三是宗
[img]http://image2.sina.com.cn/IT/d/2004-09-30/.jpg教文字,即表示水族原始宗教的各種密碼符號。書寫形式從右到左直行豎寫,無標點符號。目前見到的水族古文字的載體主要有:口傳、紙張手抄、刺綉、碑刻、木刻、陶瓷煅造等。水書主要靠手抄、口傳流傳至今,因而被專家、學者譽為世界象形文字的「活化石」。由於其結構多為象形,主要以花、鳥、蟲、魚等自然界中的事物以及一些圖騰物如龍等所撰寫和描繪,仍保留著遠古文明的信息,在水族地區仍被廣泛使用,因而被專家、學者譽為世界象形文字的「活化石」。
據荔波縣檔案館最新消息,水書研究工作又有了重大發現和突破,從而使水書的神秘面紗正在逐步揭開:
發現之一,夏陶神秘符號在水書中找到了相同的文字記載,即由貴州省檔案局提供的24個夏陶神秘符號在荔波縣檔案館館藏的水書中找到完全相同的文字元號就有10多個(《中國民族報》2004年5月14日頭版頭條應春華詳細報道)。此次利用水書古文字破譯部分夏陶符號,說明這一古老的少數民族文字元號可能就是夏文化遺存的一脈,並將有助於解開困猶考古界40多年的二里頭遺址關於「夏都」的千古之謎,有助於認定夏陶符號就是一種原始文字。
發現之二,長期以來,國內外專家、學者研究認為水書古文字僅有400多個,但目前已發現有800多個字,其中異體字就有1200多個。
發現之三,長期以來,專家、學者研究認為,水族先民應當來自北方後南遷,但一直難以考證。2002年中外專家、學者在荔波縣館藏水書中發現有「梅花鹿」的記載(梅花鹿,北方有而南方無),從而印證了水族先民北下南遷之說。
荔波縣檔案、民委和文化等部門為搶救民族文化遺產和提升當地旅遊文化內涵,徵集搶救6000多本珍貴水書原件進縣檔案館,為開展古籍研究和豐富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今天,當我們走進茂蘭喀斯特原始森林山區的水族村寨,那神秘的水書,那凡事必先求神問鬼的水族人民生活習慣和原始社會遺風,那成百上千的鬼神,都會令世人留連忘返,產生無限遐思。
「水書」可能揭示水族與中原漢族的淵源。
今年5月的發現讓人震驚:貴州當地水族水書先生對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遺址出土的夏代陶器上24個符號進行辨認、識讀,已破譯出一半以上的符號含義。令人驚奇的是,在現存的水書文獻中,可以找到與夏陶符號相同的文字。
受這一啟發和鼓舞,我們當地立即組織了數名水書先生對二里頭遺址出土的夏代陶器上的符號進行辨認,並在已徵集到的水書中逐個對應查找,在翻查的2000多冊水書中,找到了十多個與夏陶符號完全相同的文字記載。
有關專家推測,此次利用水書中的記載破譯部分夏陶符號,表明這一古老的少數民族文字可能是夏文化遺存的一脈,並將有助於解開困擾考古界40多年的二里頭遺址「夏都」千古之謎。說明水族至少在夏商時期與漢民族的發展是並列的,水族先民在原始社會就已存在。
水書與甲骨文孰早?
水書與甲骨文、金文具有「姻緣關系」,為學術界所認可。甲骨文之父——王懿榮先生於1899年才發現甲骨文,至今才105年。水族地區的水文字碑,明代的已發現兩塊;並發現明代弘治年間水書木刻本。由此看出,絕非甲骨文發現之後才有水書問世,而是早在殷商時期就有水族古文字存在。此後,由於出現劃時代的兩次民族大遷徙活動,使水族語言文化出現由同源而出現分化,然後再出現吸收逐步融合的現象。困擾考古界40餘年的夏代陶片上的24個符號,是河南省有關單位看到水書的報道之後,給貴州省檔案局提供請求辨認的,結果找到了對應的文字元號就有十多個。水族古文字與夏代文化遺存符號一脈相承,由此看出,在夏商時期,華夏民族群體中就包含有水族的先民。
水書的神秘在於「古」和「反」。
水語稱水書為「泐睢」。泐,源於古漢語,是母語遺存;睢,是水族從古至今的自稱讀音,是發祥於睢水流域的烙印。唐代設置撫水州,安撫自稱「睢」為主體對象的人類群體,從此以「水」代「睢」。這是中央王朝確認水族之始,也是水族演化為單一民族的歷史見證。
水書——有人稱為「反書」。並非是造反的書,水書的「反」表現在幾個方面:
一是一些水文字的結構與地支類的漢字相反。如:「子、丑、午、九、五」等字,其構字法還可以反寫、側寫、倒寫。甚至很多圖案則以反為正。
二是觀念相反,神本意識濃重。創制水書的初衷是:通鬼神,探玄機,與鬼神打交道,與鬼神對話,目的要實現「驚天地,泣鬼神」。
三是水書的月份與漢族的月歷順序產生錯位。水歷的年終12月、新年正月,對應夏歷的8、9月。
四是水族逆反心理的反映。古代嚴禁民間制歷。從水族先民被迫遷徙的歷史,尤其被迫從秦征服剿滅的百越之地遷出,或許還受焚書坑儒的遺禍。殘酷的重大歷史事件,會留下水家先民抗爭的痛苦印
最後「活著」的象形文字
水族的古文字和納西族的東巴文,是世界上最後「活著」的象形文字。水書是一種類似甲骨文和金文的文字元號系統,是記載水族古代天文、地理、宗教、法學等古老文化的典籍,可謂水族的「網路全書」。它主要靠手抄、口傳流傳至今,被譽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據專家研究考證,目前在水書中發現的水族古文字約有800多個,加上異體字,水族古文字目前有2500個。
水族古文字的結構大致有以下三種類型:一是象形字,有的字類似甲骨文、金文;二是仿漢字,即漢字的反寫、倒寫或改變漢字形體的寫法,三是宗教文字,即表示水族原始宗教的各種密碼符號。書寫形式從右到左直行豎寫,無標點符號。目前見到的水族古文字的載體主要有:口傳、紙張手抄、刺綉、碑刻、木刻、陶瓷鍛造等。水書由於其結構多為象形,主要以花、鳥、蟲、魚等自然界中的事物以及一些圖騰物如龍等所撰寫和描繪,仍保留著遠古文明的信息,在水族地區仍被廣泛使用。
潘朝霖教授說,長期以來水書被視為反書、鬼書、禁書,全靠水族的水書先生冒著生命危險加以保護才得以傳承至今。
近兩年,荔波縣組織幾十位精通水書的水書先生對河南偃師市二里頭文化遺址出土的夏代陶器上24個符號進行辨認、識讀,已破譯出一半以上符號的含義;更驚奇的是,現存的水書文獻中,找到與夏陶符號完全相同的文字元號就有13個。
專家學者認為水書與甲骨文、夏陶文字元號有歷史淵源關系。甲骨文之父---王懿榮先生於1899年才發現甲骨文,至今才105年。水族地區的水文字碑,明代的已發現兩塊;並發現明代弘治年間水書木刻本。由此看出,絕非甲骨文發現之後才有水書問世,而是早在殷商時期就有水族古文字存在。
水書,一個僅有800多個單字的文字體系,成為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支撐著水族幾千年的文字史和文明史。潘朝霖認為,水書具有獨特的魅力。首先,水書是水族固有的文化,水書有自己獨特的文字體系,是中華古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盡管這個文字體系顯得十分「稚嫩」與脆弱,但能穿越時空,流傳至今,本身就顯得十分神秘。水書儲存的信息量,已遠遠超過水族社會的范疇,從水書中蘊含的一些信息有助於解開中原古文化的內涵。
水書先生:水族文化的活寶庫
歷經千百年,「水書」現在仍然在水族人民的生產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潘朝霖教授介紹到,水書在水族社會有神聖而崇高的地位。「水書」和水族古文字的傳承一般是通過兩種方式手抄傳承進行,即祖傳和選擇徒弟傳授。無論是哪一種,都只傳男不傳女。對水書,哪怕是一張紙屑,任何人不能跨、坐、踩。水族村寨的節日、婚嫁、起造、出行、祭祖等活動,都要請水書先生到場。
「水書先生」則是那些能看懂「水書」,「能與鬼神對話的人」,被稱為「鬼師」或「師人」。專家學者們以「先生」冠之,表明了對他們的尊敬。由於水書主要靠水書先生手抄、口傳流傳至今,水書先生是其傳承的重要載體。可以這么說,每位「水書先生」的頭腦,就是一座水族文化知識的「活寶庫」。
成為水書先生後,就要依靠水書為族人服務,占卜吉凶。只要族人有求,就必須隨叫隨到,即使下大雨下大雪不能耽擱,也不能要求報酬。而一般各家會自願給一個「紅包」,但數目不大。幾毛錢到幾塊錢不等。潘朝霖教授說,其實水書先生對於族人而言,很大一部分是奉獻。
潘朝霖教授說:水書不能單獨運用,這是水書的致命弱點。由於800多個單字難以進行社會交流,很多內容無法用文字記錄傳承,只好靠口傳心授加以補充,尤其是水書的絕密部分和祝咒部分更是如此。由於水書的文字量少,難以脫離水書先生而獨立使用,因此搶救水書先生口傳的部分是最珍貴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