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國畫梅花入門

國畫梅花入門

發布時間: 2021-02-23 16:43:24

Ⅰ 初學中國畫怎樣畫

◆ 水墨畫

中國畫的一種。指純用水墨所作之畫。基本要素有三:單純性、象徵性、自然性。相傳始於唐代,成於五代,盛於宋元,明清及近代以來續有發展。以筆法為主導,充分發揮墨法的功能。「墨即是色」,指墨的濃淡變化就是色的層次變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繽紛可以用多層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北宋沈括《圖畫歌》雲:「江南董源傳巨然,淡墨輕嵐為一體。」就是說的水墨畫。唐宋人畫山水多濕筆,出現「水暈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筆,墨色更多變化,有「如兼五彩」的藝術效果。唐代王維對畫體提出「水墨為上」,後人宗之。長期以來水墨畫在中國繪畫史上占著重要地位。

◆ 院體畫

簡稱「院體」、「院畫」,中國畫的一種。一般指宋代翰林圖畫院及其後宮廷畫家比較工緻一路的繪畫。亦有專指南宋畫院作品,或泛指非宮廷畫家而效法南宋畫院風格之作。這類作品為迎合帝王宮廷需要,多以花鳥、山水,宮廷生活及宗教內容為題材,作畫講究法度,重視形神兼備,風格華麗細膩。因時代好尚和畫家擅長有異,故畫風不盡相同而各具特點。魯迅說:「宋的院畫,萎靡柔媚之處當舍,周密不苟之處是可取的。」(《且介亭雜文·論「舊形式的採用」》)

◆ 文人畫

亦稱「士夫畫」。中國畫的一種。泛指中國封建社會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畫。以別於民間畫工和宮廷畫院職業畫家的繪畫,北宋蘇軾提出「士夫畫」,明代董其昌稱道「文人之畫」,以唐代王維為其創始者,並目為南宗之祖(參見「南北宗」)。但舊時也往往藉以抬高士大夫階層的繪畫藝術,鄙視民間畫工及院體畫家。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曾說:「自古善畫者,莫非衣冠貴胄,逸士高人,非閭閻之所能為也。」此說影響甚久。近代陳衡恪則認為「文人畫有四個要素:人品、學問、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通常「文人畫」多取材於山水、花鳥、梅蘭竹菊和木石等,藉以發抒「性靈」或個人抱負,間亦寓有對民族壓迫或對腐朽政治的憤懣之情。他們標舉「士氣」、「逸品」,崇尚品藻,講求筆墨情趣,脫略形似,強調神韻,很重視文學、書法修養和畫中意境的締造。姚茫父的《中國文人畫之研究·序》曾有很高的品評:「唐王右丞(維)援詩入畫,然後趣由筆生,法隨意轉,言不必宮商而邱山皆韻,義不必比興而草木成吟。」歷代文人畫對中國畫的美學思想以及對水墨、寫意畫等技法的發展,都有相當大的影響。

◆ 畫分十門

中國畫名詞。中國畫的分科,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分六門,即人物、屋宇、山水、鞍馬、鬼神、花鳥等。北宋《宣和畫譜》分十門,即道釋門、人物門、宮室門、番族門、龍魚門、山水門、畜獸門、花鳥門、墨竹門、蔬菜門等。南宋鄧椿《畫繼》分八類(門),即仙佛鬼神、人物傳寫、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獸蟲魚、屋木舟車、蔬果葯草、小景雜畫等。參見「十三科」。

◆ 十三科

中國畫術語。中國畫的分科,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分為六門;北宋《宣和畫譜》分為十門;南宋鄧椿《畫繼》分為八類。元代湯垕《畫鑒》說:「世俗立畫家十三科,山水打頭,界畫打底。」明代陶宗儀《輟耕錄》所載「畫家十三科」是:「佛菩薩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剛鬼神羅漢聖僧、風雲龍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林、花竹翎毛、野騾走獸、人間動用、界畫樓台、一切傍生、耕種機織、雕青嵌綠。」

◆ 人物畫

繪畫的一種。以人物形象為主體的繪畫之通稱。中國的人物畫,簡稱「人物」,是中國畫中的一大畫科,出現較山水畫、花鳥畫等為早;大體分為道釋畫、仕女畫、肖像畫、風俗畫、歷史故事畫等。人物畫力求人物個性刻畫得逼真傳神,氣韻生動、形神兼備。其傳神之法,常把對人物性格的表現,寓於環境、氣氛、身段和動態的渲染之中。故中國畫論上又稱人物畫為「傳神」。歷代著名人物畫有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卷,唐代韓滉的《文苑圖》,五代南唐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北宋李公麟的《維摩詰像》,南宋李唐的《採薇圖》、梁楷的《李白行吟圖》,元代王繹的《楊竹西小像》,明代仇英的《列女圖》卷、曾鯨的《侯峒嶒像》,清代任伯年的《高邕之像》,以及現代徐悲鴻的《泰戈爾像》等。在現代,更強調「師法化」,還吸取了西洋技法,在造型和布色上有所發展。

◆ 山水畫

簡稱「山水」。中國畫的一種。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體的繪畫。在魏晉、南北朝已逐漸發展,但仍附屬於人物畫,作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獨立,如展子虔的設色山水,李思訓的金碧山水,王維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潑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畫大興,作者紛起,如荊浩、關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寬、許道寧、燕文貴、宋迪、王詵、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趙伯駒、趙伯驌的青綠山水,南北競輝,達到高峰。從此成為中國畫中的一大畫科;元代山水畫趨向寫意,以虛帶實,側重筆墨神韻,開創新風;明清及近代,續有發展,亦出新貌。表現上講究經營位置和表達意境。傳統分法有水墨、青綠、金碧、沒骨、淺絳、淡彩等形式。

◆ 青綠山水

山水畫的一種。用礦物質石青、石綠作為主色的山水畫。有大青綠、小青綠之分。前者多鉤廓,少皴筆,著色濃重,裝飾性強;後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礎上薄罩青綠。清代張庚說:「畫,繪事也,古來無不設色,且多青綠。」元代湯垕說:「李思訓著色山水,用金碧輝映,自為一家法。」南宋有二趙(伯駒、伯驌),以擅作青綠山水著稱。中國的山水畫,先有設色,後有水墨。設色畫中先有重色,後來才有淡彩。

◆ 淺絳山水

山水畫的一種。在水墨鉤勒皴染的基礎上,敷設以赭石為主色的淡彩山水畫。《芥子園畫傳》說:「黃公望皴,仿虞山石面,色善用赭石,淺淺施之,有時再以赭筆鉤出大概。王蒙復以赭石和藤黃著山水,其山頭喜蓬蓬鬆鬆畫草,再以赭色鈞出,時而竟不著色,只以赭石著山水中人面及松皮而已。」這種設色特點,始於五代董源,盛於元代黃公望,亦稱「吳裝」山水。

◆ 金碧

中國畫顏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綠。凡用這三種顏料作為主色的山水畫,稱「金碧山水」,比「青綠山水」多泥金一色。泥金一般用於鉤染山廓、石紋、坡腳、沙嘴、彩霞,以及宮室、樓閣等建築物。但明代唐志契《繪事微言》中另持一說:「蓋金碧者:石青石綠也,即青綠山水之謂也。後人不察,加以泥金謂之金筆山水,夫以金碧之名而易以金筆之名可笑也!」

◆ 青綠

中國畫顏料中的石青和石綠。也指以這兩種顏料為主色的著色方法。清代王翚說:「凡設青綠,體要嚴重,氣要輕清,得力全在渲暈,余於青綠法靜悟三十年,始盡其妙。」(《清暉畫跋》)惲壽平也說:「青綠重色,為厚易,為淺淡難,為淺澹矣,而愈見穠厚為尤難。……運以虛和,出之妍雅,穠纖得中,靈氣惝恍,愈淺淡愈見穠厚,所謂絢爛之極,仍歸自然,畫法之一變也。」(《甌香館畫跋》)闡述了青綠設色的要旨。參見「青綠山水」。

◆ 花鳥畫

中國畫的一種。北宋《宣和畫譜.花鳥敘論》雲:「詩人六義,多識於鳥獸草本之名,而律歷四時,亦記其榮枯語默之候,所以繪事之妙,多寓興於此,與詩人相表裡焉。」歷代花鳥畫家輩出,如唐代薛稷的鶴、邊鸞的孔雀、刁光胤的花竹;五代郭乾暉的鷹,黃筌、徐熙的花鳥;北宋趙昌的花、崔白的雀、吳元瑜的花鳥;南宋吳炳的折枝、林椿的花果、李迪的禽;元代李衎的竹、張守中的鴛鴦、王冕的梅;明代林良的禽,陳淳、徐渭的墨花;清代朱耷的魚、惲壽平的荷、華喦的鳥;近代吳昌碩的花卉等,皆一代名手,綿延不絕。參見「四君子」。

Ⅱ 國畫梅花的畫法

枝乾的畫法

畫梅應先從出枝入手。出枝講的是畫枝幹,枝幹穿插得當,筆墨用得好,版整幅梅花即完成了大部分權。關於出枝,古人有「無女不成梅」之說,用書寫的「女」字較為形象地說明枝乾的交叉、組合。學畫枝幹,必先從第一筆枝幹練起。

出枝幹第一筆要知道在紙上下筆的位置,一般來講,應從紙邊的1/3位置入筆。此處入筆相比較紙角處或紙邊中央處入筆在視覺上感覺舒服。這也與西方繪畫「黃金分割線」的位置基本接近。這個位置在畫花鳥畫中都是適用的。

Ⅲ 【正版】教你怎樣畫國畫--國畫入門基礎技法 /邢立青

浩階翱荊16商品標識:asinB007EJUYZG編輯推薦 邢立青,多年從事工筆、寫意花鳥畫的教學與創作,多幅作品參加省、市及全國性美展並獲獎、發表。現為中國民俗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國畫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河北分會會員,河北省牛城畫院院長。本書《教你怎樣畫國畫——國畫入門基礎技法》就是由其所著,內容包括:中國花鳥畫基礎技法和作品賞析兩個部分。 內容提要 邢立青編著的《教你怎樣畫國畫——國畫入門基礎技法》是一本專門教你怎樣畫國畫的大眾美術讀物。畫家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與創作實踐,從廣大國畫愛好者的一般水平和實際需要出發,較為系統而又簡明扼要地講授了中國畫的構圖、筆墨、常用技法和常用特殊技法、花鳥畫工筆與寫意的具體畫法,以及自然現象在國畫中如何表現等國畫入門的基礎知識與實用技法。書中將花鳥魚蟲中最突出、最有特點、最有代表性的常用種類的具體畫法一一介紹給讀者,把同類花鳥綜合化、復雜構圖公式化、各種技法口訣化、深奧理論通俗化。《教你怎樣畫國畫——國畫入門基礎技法》以圖為主,注重直觀,淺顯易懂,系統全面,不僅對於廣大國畫初學者來說是一本非常難得的工具書,同時也可作為各地老年大學一本很好的實用教材。 目錄 第一章 中國花鳥畫基礎技法 第一節 花鳥畫發展簡史 第二節 花鳥畫的工具 第三節 筆法、墨法與色法 (一)筆法 (二)墨法 (三)色法 第四節 中國花鳥畫構圖 第五節 花鳥畫的退火與入調 第六節 配景、情趣、意境 (一)配景 (二)情趣 (三)意境 第七節 初學者常犯的毛病及根治 第八節 題跋和用印 (一)題跋 (二)用印 第九節 花鳥畫的常用技法 (一)點染 (二)沒骨法 (三)勾勒 (四)勾染 (五)勾填 (六)烘染 第十節 花鳥畫常用的特殊技法 (一)拓印法 (二)撒鹽法 (三)水撈印 (四)沖水法 (五)膠水法 (六)洗潔精 第十一節 花鳥魚蟲的具體畫法 (一)竹子的畫法 (二)芭蕉葉的畫法 (三)迎春花的畫法 (四)梅花的畫法 (五)牡丹的工筆與寫意畫法 (六)荷花的工筆與寫意畫法 (七)菊花的畫法 (八)絲瓜、葫蘆、葡萄的畫法 (九)藤蘿的畫法 (十)荔枝、山裡紅、枇杷、柿子、桃子的畫法 (十一)小雞、翠鳥、麻雀、八哥的畫法 (十二)鴛鴦、綬帶、喜鵲的畫法 (十三)雞的工筆與寫意畫法 (十四)魚的工筆與寫意畫法 (十五)草蟲的畫法 第十二節 臨摹、寫生、創作第二章 作品賞析後記 作者介紹暫無文摘暫無媒體推薦暫無

Ⅳ 國畫 入門 梅花 蘭花 哪個容易

入門時都不難,可以買本芥子園,梅蘭竹菊都練著,目的是熟練掌握筆墨和國畫語言。但若想畫出高水平來,是需要下大工夫的。

Ⅳ 國畫怎麼學

臨摹畫作制一定要持之以恆,不要今天臨習這家明天臨習那家,這樣是沒用的,哪個名家,都有超出常人之處,細細體會,細心摹畫,臨習時對象的選擇也很重要,怎樣學國畫?首先不要入手先臨摹風格過於跋扈的、奇崛的,要自平和入手,然後,根據自身興趣,選擇特定風格臨習。
韻味,國畫的韻味源自古典書卷之氣,而非現代時尚之氣,怎樣學國畫?凡是提出中國畫的現代化的,都不是純粹的國畫,那是徐悲鴻為始作俑的一批人,引進西方美術教學方式以後的才出現的,並且,當時引起的目的在於糾正並協助中國畫的傳統化教學,所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
另外,怎樣學國畫?在素描的高級學府——前蘇聯——俄羅斯,素描也不是這么畫的,去了一次,從最基本的

東西重起爐灶革新了一次。

Ⅵ 國畫入門

中國畫與西洋畫相比有著自己獨特的特徵,還表現在其藝術手法、藝術分科、構圖、用筆、用墨、敷色等多個方面。按照藝術的手法來分,中國畫可分為工筆、寫意和兼工帶寫三種形式。工筆就是用畫筆工整細致,敷色層層渲染,細節明徹入微,用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物象,故稱「工筆」。而寫意呢?相對「工筆」而言,用豪放簡練的筆墨描繪物象的形神,抒發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勝多的含蓄意境,落筆要准確,運筆要熟練,要能得心應手,意到筆到。兼工帶寫的形式則是把工筆和寫意這兩種方法進行綜合的運用。

從藝術的分科來看,中國畫可分為人物、山水、花鳥三大畫科,它主要是以描繪對象的不同來劃分的。而中國畫中的畜獸、鞍馬、昆蟲、蔬果等畫可分別歸入此三類。

中國畫在構圖、用筆、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點。中國畫的構圖一般不遵循西洋畫的黃金律,而是或作長卷,或作立軸,長寬比例是「失調」的。但它能夠很好表現特殊的意境和畫者的主觀情趣。同時,在透視的方法上,中國畫與西洋畫也是不一樣的。透視是繪畫的術語,就是在作畫的時候,把一切物體正確地在平面上表現出來,使之有遠近高低的空間感和立體感,這種方法就叫透視。因透視的現象是近大遠小,所以也常常稱作「遠近法」。西洋畫一般是用焦點透視,這就像照相一樣,固定在一個立腳點,受到空間的局限,攝入鏡頭的就如實照下來,否則就照不下來。中國畫就不一定固定在一個立腳點作畫,也不受固定視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據畫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腳點移動作畫,把見得到的和見不到的景物統統攝入自己的畫面。這種透視的方法,叫做散點透視或多點透視。如我們所熟知的北宋名畫、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用的就是散點透視法。《清明上河圖》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內外豐富復雜、氣象萬千的景象。它以汴河為中心,從遠處的郊野畫到熱鬧的「虹橋」;觀者既能看到城內,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橋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橋下的船;既看得到近處的樓台樹木,又看得到遠處縱深的街道與河港。而且無論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畫焦點透機的方法去畫,許多地方是根本無法畫出來的。這是中國的古代畫家們根據內容和藝術表現的需要而創造出來的獨特的透視方法。

在用筆和用墨方面,是中國畫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筆講求粗細、疾徐、頓挫、轉折、方圓等變化,以表現物體的質感。一般來說,起筆和止筆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間氣不可斷,住筆不可輕挑。用筆時力輕則浮,力重則飩,疾運則滑,徐運則滯,偏用則薄,正用則板。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這都是用筆之意。古人總結有勾線十八描,可以說是中國畫用筆的經驗總結。而對於用墨,則講求皴、擦、點、染交互為用,干、濕、濃、淡合理調配,以塑造型體,烘染氣氛。一般說來,中國畫的用墨之妙,在於濃淡相生,全濃全淡都沒有精神,必須有濃有淡,濃處須精彩而不滯,淡處須靈秀而不晦。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經驗,亦有惜墨如金的畫風。用墨還要有濃談相生相融,做到濃中有淡,淡中有濃;濃要有最濃與次濃,淡要有稍談與更淡,這都是中國畫的靈活用筆之法。由於中國畫與書法在工具及運筆方面有許多共同之處,二者結下了不解之緣,古人早有「書畫同源」之說。但是二者也存在著差異,書法運筆變化多端,尤其是草書,要勝過繪畫,而繪畫的用墨豐富多彩,又超過書法。筆墨二字被當做中國畫技法的總稱,它不僅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本身還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

中國畫在敷色方面也有自己的講究,所用顏料多為天然礦物質或動物外殼的粉未,耐風吹日曬,經久不變。敷色方法多為平塗,追求物體固有色的效果,很少光影的變化。

中國畫一般特點

要想簡明地用幾句話回答以上的問題並不容易。傳統的中國畫具有悠久的歷史,適應中國的文化土壤而生根開花,在立意、構圖、技法和程式化的表現諸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點,這些特點,也正是目前國畫理論家正在討論總結的問題。這里試舉數點。

一、首重立意胸有成竹- -中國畫的構思

中國畫創作,以立意為先,許多繪畫理論家都首先強調這一點,不管是畫山水、畫人物、還是畫花鳥。

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有一段關於"六法"的論述:"夫象物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於大意而歸乎用筆。"他認為立意在完.畫中才能有變態、有奇意。

宋代以畫梅花著名的華光和尚,法號仲仁,傳為華光著作的《畫梅指迷》中,有一段"畫梅全決", 開頭就是"畫梅全決,生意為先"。到了清代的方薰,著有《山靜居畫論》.在這里也強調了立意與作畫之關系,他說:"作畫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則奇,意高則高,意遠則遠,意深則深,意古則古"。他認為平庸者作畫必平庸,俗氣者作畫也俗氣,因為缺乏畫家最寶貴的"立意",所以作品平庸。

意人利文藝復八時期的畫家達·芬奇,也有近似的近在他曾說:"一個畫家應當描繪兩件最主要的東西,人和人的思想意圖。"這與我國晉代人物畫家顧消之所提出的"巧密於精思"是十分一致的。

"意"是從哪裡來的?一是畫家對現實生活的豐富體察、創作經驗的充分積累;另一點便是畫家本人的修養,這樣在創作之先,畫什麼,怎麼畫,在頭腦中形成了成熟的構思。

宋代畫家文與可,別人稱贊他"胸有成竹",即在他沒有落筆畫竹之前,頭腦中已經有了竹子的形象,在胸中、筆下躍躍欲出,這時便能落筆而就。"'胸有成竹"遂成為我國贊譽善於計劃安排事情的成語。

在張彥遠提出的"立意"之前,南產時代的謝赫即有'創意"、'明意"之說。創意之畫,不落陳套,用意精當,借景以生境,筆少而意多,在這一意義上講作為一個畫家,不僅要在平時注意練筆、錘煉個人的表現技巧,更為重要者,還要認真地加強練意之功。很多習畫者,常常只是注意在練筆上下功夫,而忽略了練意,這是值得注意的。

二、以線造型以形傳神——中國畫的造型規律

中國畫是以線存形的,通過線勾出輪廓、質感、體積來。德國的詩人歌德稱美術有用光表現得神態活現的那種本領,說明西洋畫用光為造型手段之一。但中國畫主要是以線為造型之基礎,這就使中西繪畫在造型手段上有明顯之分野,但這並非說西洋畫完全排斥用線,而是說光可以作為繪畫的主要語言而用於繪畫的。法國的羅丹曾經強調過:"一根規定的線通貫著大宇宙",是說造型藝術從宇宙如何分割出來的問題,也並非以此作為繪畫的主要表現手段來看待。而中國畫無論對山水的破線或是衣服的紋線,都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線型,巧妙地描繪著各種形象。
"以形寫神"是晉代畫家顧愷之的一句名言,從而確立了中國藝術神高於形的美學觀。它與純以抽象性為高的近代歐洲美學觀具很大的區別,即畫人不僅僅於形似.還要升高於神似,畫出人的精神面貌,不停止於外形之模擬,不拘泥於自然之真實,這一論見為藝術家建立起藝術應竭力企求之高度,在這一理論指導下,歷代出現許多傳神寫照的佳作,成為指導繪畫的一個重要准則。

三、多點透視 計白當黑——中國畫的構圖法則

中國畫既用焦點透視法,也用散點透視法,既有嚴守真實的畫面空間和布白.也有打破真實按構圖需要而平列的空間和布白,這樣就使物象在畫面出現時,可以按實物在畫面上的藝術需要.伸長或縮短變化其形象,更換其位置。一株低於視平線的牡丹花.也可架高於祝平線之上,而取得透視的最佳效果。
中國畫在空白處尤其注意經營,常常借用書法上的計白當黑.即沒有畫面的部位要象有畫面的部位一樣作認真的推敲和處理。
四、隨類賦彩色彩相和- -中國畫的色彩法則
中國畫的色彩,不拘泥於光源冷暖色調的局限,比較重視物體本身的固有色,而不去強調在特殊光線下的條件色。畫那一件物品,就賦予那一件物品的基本色,達到色與物、色與線、色與墨、色與色的調和。

五、情景相生氣韻生動- -中國畫的意境

中國畫要求筆與墨合,情與景合、現實中無限豐富的景象,繪畫家以強烈的形象感染力。畫家憑借著這種感受,激起描繪這些景象的激情,於是作品作為情景相生的復寫而重現,使情景交融在一起。
至於氣韻生動,即是畫家所創造的藝術靈境,不同於一般的寫生畫,應成為富有生氣,新鮮而活潑,有詩一般的韻味,使觀者神往無窮。如果沒有表現出如此生動、如此韻味豐富的內涵,當然,就不能給予人這一些感受,而達不到中國畫富有引人入勝的意境。

六、詩書畫印紙筆- -中國畫的獨特形式

可以說只有中國畫,才有題字蓋印的做法,不僅文人畫,可以顯示其詩、書、畫三絕之長,即是一般的畫作,也總要題字蓋印,這樣才有傳統藝術的濃厚風味。
題字和詩句,可以提高或補充觀者對作品的欣賞和理解,也豐富了構附的變化,起到互相襯映,互為顯彰,點綴與平衡構圖的多方面作用。
中國畫的工具和材料之性能,也決定著中國畫的特色。中國畫是運用絹和紙作畫,特別是生宣紙的出現,更加發揮了筆趣和墨彩。宣紙的滲性,毛筆的尖錐,使得筆鋒無窮變化,產生出奇妙的效果。同時形成了各種效法和描法,畫法和筆法。

從寫生到寫意

國畫在初學時以臨摹作為入門的手段,逐漸地對物寫生。再轉而對物象寫意,不僅粗筆的寫意畫是如此,就是細致的工筆畫,也有其寫意的成份。因為中國畫在描繪物象時,不管是為工筆或為寫意,其處理手法都帶有寫意性,不是簡單復寫一遍,而是要得其精而忘其粗,繁其所當繁,而簡其所當簡,對物象提煉加工的程度較高,不以光色外型的逼真為能事,著重於內在的認識。

根據董其昌的記載,好多著名的山水畫家,都是以真山水為稿本進行創作的,如"李思訓寫海外山,馬遠夏圭寫錢塘山,趙吳興寫營雪山,黃子久寫海虞山"。當後人看這些畫幅時,感到他們既是在寫生,又是在寫意;既師法於自然,又不為自然現象所困。拿黃子久的《富春山居圖》來看,作者取材於富春山,並不就是富春山的環境地理圖,他表現的是黃子久理想化了的境界。

由此說明古代畫家對自然界各種物象是如何認識並表現出來,使真實物變為藝術形象,並且逐漸使之規律化、程式化,同時可以看出他們豐富的表現技法。

對照《芥子國畫傳》及其它畫譜,再對照歷代畫家對這一程式的運用,讀者便可以摸到從自然生態變為國畫中的藝術形態,如何加工和概括的過程。從中也可理解到從寫生到寫意的處理加工手法,從技法上掌握中國畫的造型特點。

主題突出

明代汪珂玉在《珊瑚綱》中說:"古人作畫,皆有深意,運思落筆,莫不各有所主"。"所主"也即是主題。主題突出,是藝術創作中的一個共性。一個主題思想形成了,便可決定用何題材去表現,再決定素材之選擇,以至確定下作品的標題,採用什麼樣的表現方法,都要取決於主題表現的是什麼。象唐代閻立本的名作《蕭翼賺蘭亭圖》(傳),這個故事的曲折情節很多,但閻立本選取的是蕭翼的意在"有意、機詐和騙誘"和辯才的出於"無心、善良和受騙"兩個典型情節,以突出畫中的主題。主題突出在"賺"字上,其他的細節則盯以減略或概括,這是完全符合《法書要錄》上對這一事實所作的記述。

在國畫創作中,發現了好的題材,並不等手都能突出主題。如只求人物之生動刻劃,或求畫面之豐富變化,或者平鋪直敘,均不能算是突出主題。作者只有從國畫藝術的特有規律和表現手法來考慮應該突出什麼,要善於按國畫形式概括題材,確定主題,把人物的刻劃,細節的組織,都用來烘托主題,使觀者從畫面上叮以不加解釋的領會到作畫者的意圖何在。所以郭熙認為?quot;作畫先命題為上品,無題便不成畫"。

主題明確了還應給作品取個最恰當的題名,大多數情況下還要題在畫面之上。標題要言簡意賅,寓有深意,也可以直接地揭示出主題,也可以暗示出主題的含意,以取得畫龍點睛之妙。

積累素材

文藝工作者都需要在生活中積累大量的素材。文學家使用的是文字,畫家有時也用文字,但主要的是用畫筆寫生。在畫家接觸自然界的風景、花卉和人物時,要經常以速寫為記錄,把觀察到的實物用畫筆隨時收集。象畫家齊白石,對於各種小生。的生理結構,都有非常細致的觀察和了解,這樣做下去,也鍛煉了美術工作者觀察生活和造型的能力。

魯迅先生提到過,"作者必須天天到外面或室內練習速寫,才有進步。到外面去速寫,是最有益的"。

從生活中記錄下來的原始材料,如同開採到的礦石,也象是活水的源頭,有無限的生動和豐富,比之於拍照片,抄畫報得來的素材,親切而深刻。在深入探索自然風光和人物的實踐中,積累大量素材,同時構思新的畫題,會引起無窮通思。

題材 體裁

題材不同於素材,素材是未經冶煉的礦石,題材則是從大量的素材中.經過淘沙煉金找出的最適於表達某一主題的材料。如果對素材的選取不精,會使所要表達的內容,失去鮮明性和典型性。

用一個通俗的比喻來解釋體裁,好比是量體裁衣,根據不同的體型,來剪裁不同的款式。比如一面大的壁畫製作,用一幅小的冊頁體裁就不適當。又如前面提到的《蕭翼賺蘭亭》,用人物畫的體裁就比較好,而《長江萬里圖》,當然是用山水畫的長卷形式為佳。而各種詠梅的詩意畫,則用花卉驚現口為貼切。

在人物、山水、花卉諸種形式和體裁中又分有工筆、寫意、重彩、水墨等等的不同。作者當確定畫的主題之後,都應從內容出發,跟著就要考慮所要使用的體裁。諸如長幅還是短幅,是用大場面還是用特寫之筆。

兩個基本功

一、中國畫在其形成過程中,有許多的傳統表現手法,掌握這些方法,一個經常使用的辦法,是;陵墓前人作品和老師的畫稿。副腳七畫家王石谷,臨摹宋元各大家,都有相當造詣,經數十年的臨摹和體驗,他才感到對青山綠水有了充分的把握,這一點在臨摹一章里還要細談。

二、生活中的豐富環境,是畫家最活的畫本,畫家應在生活中不停地磨練自己,國畫家常講求以造化為師,只有從這個豐富的寶藏中,才能開發出藝術的瑰寶,得到自然界的啟示,收集廣泛的素材。

兩個基本功相輔而行,不可或缺,只臨摹前人的稿本,日子長了,失去獨自創造的能力,如果只靠寫生的東西,則常常失去傳統的筆致。

在畫傢具有了很好的國畫臨摹基礎之後,生活則是最重要的了。清代畫家石濤說"筆非生活不神",關在屋子裡瞑思苦想不行,缺點在於離開自己親自收集來的形象,對人物的性格、精神面貌全無所知,這種形象就會概念化。反之,你在生活中畫下最熟悉的人物,一閉上眼,人的精神氣質、音容笑貌、都會不呼自出,就會生動得多。

就拿畫人來說吧,工人和農民,雖然都是勞動者,而從個性和氣質都不相同,這些就需要在生活中默默的研磨才能脫穎而出。畫山水花鳥,也同樣離不開實地旅行寫生和體驗。當然作為一個藝術工作者,除了筆墨和生活基礎之外,對於人品道德的修養,尤其不可忽視。過去人們常講的書如其人或者說畫如其人,即指一個畫家的人品和修養,常常自然流露於筆端。

清,王星在《東庄論畫》一書中徽「學畫者先貴立品」。清,沈宗春在《齊舟學畫編》中說:「筆格之高下,亦如人品」,「心畫形而人之邪正分焉」。都足以說明,書畫評論家,對畫家的藝術水平高低之外,還要全面的分析畫家人品道德,只有那品藝僅高的畫家才值得人們學習和尊重。

Ⅶ 中國畫的基本知識有什麼

你必須要知道的中國畫的四個基本常識: 中國畫的概念梳理、分類方法、工具材料、裝裱品式。日常生活中大家對中國畫並不陌生,多多少少都看過一些中國畫,無論是古代的,還是當代的是要說出中國畫這三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便頗費躊躇。

那中國畫到底為什麼叫做中國畫呢?真正的繪畫體系,我指的是純粹的觀賞性藝術概念,只有中國繪畫體系和西方繪畫體系,其中中國繪畫體系的基礎是書法,西方繪畫體系的基礎是素描。中國畫按材質、內容、畫家和技法分為四類。這同時對應了四個問題:在哪裡畫,畫什麼,誰畫的,怎麼畫。
中國畫的文房四寶,就是我們常說的:筆墨紙硯。中國畫的書畫形制主要有:立軸、橫披、手卷、冊頁、成扇。中國畫的由來構成了中國畫的上限,中國畫的分類構成了中國畫的下限,而中國畫的工具材料則是在中國畫的左邊,中國畫的畫幅品式在中國畫的右邊。這樣的上下左右的多維立體結構,構成了中國畫系統的基礎知識體系。

(7)國畫梅花入門擴展閱讀

水墨畫:中國畫的一種。指純用水墨所作之畫。基本要素有三:單純性、象徵性、自然性。相傳始於唐代,成於五代,盛於宋元,明清及近代以來續有發展。以筆法為主導,充分發揮墨法的功能。

「墨即是色」,指墨的濃淡變化就是色的層次變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繽紛可以用多層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北宋沈括《圖畫歌》雲:「江南董源傳巨然,淡墨輕嵐為一體。」就是說的水墨畫。唐宋人畫山水多濕筆,出現「水暈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筆,墨色更多變化,有「如兼五彩」的藝術效果。唐代王維對畫體提出「水墨為上」,後人宗之。長期以來水墨畫在中國繪畫史上占著重要地位。

院體畫:簡稱「院體」、「院畫」,中國畫的一種。一般指宋代翰林圖畫院及其後宮廷畫家比較工緻一路的繪畫。亦有專指南宋畫院作品,或泛指非宮廷畫家而效法南宋畫院風格之作。

這類作品為迎合帝王宮廷需要,多以花鳥、山水,宮廷生活及宗教內容為題材,作畫講究法度,重視形神兼備,風格華麗細膩。因時代好尚和畫家擅長有異,故畫風不盡相同而各具特點。魯迅說:「宋的院畫,萎靡柔媚之處當舍,周密不苟之處是可取的。」(《且介亭雜文?論「舊形式的採用」》)

Ⅷ 國畫學習方法,詳細的,能不能給出一些圖呢謝了。

上海儒鴻書院國學培訓班老師的意見:無論學習哪一種,素描、色彩都是基礎,國畫練的是筆法,素描練的是繪畫基本功,國畫雖然講究的是意境,但是造型能力的要求也是很高的。素描是屬於對形體感受的一種很好的訓練形式,對於把握對象的體量及其明暗關系的分析都有相當大的幫助。素描的訓練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簡單的幾何形體到簡單靜物,逐步開始畫一些石膏頭像,然後到真人頭像(頭像、半身像、全身像)練習素描對國畫起的作用:1:空間關系,也就是繪畫中常說的「近實遠虛」「近大遠小」2: 造型能力,在創作或者寫生當中能夠很好的把握型的能力。色彩的訓練也必不可少。可以從開始訓練小的色稿(16開就行)訓練小色稿能夠更好的提高一個人在繪畫當中的色彩整體把握能力。然後逐步的簡單的靜物到多個靜物。到人像寫生~~練習色彩對國畫起的作用:1:純度在國畫中做到「近純遠灰」補充一點還有就是明度上的關系。也就是黑白關系一定要拉開~~速寫更是必不可少的,它能過鍛煉你迅速而准確的觀察力,運用簡練的線條,扼要地描畫出對象的神態、形體、動作等。它是培養作畫者敏銳的觀察力和迅速把握對象特徵的概括力的重要繪畫手段,也是記錄生活,積累創作素材的重要手段。素描 色彩 速寫3著之間有著不可分的練習。以我多年學習繪畫的經驗,在學習一段時間的色彩之後會多素描上也會有很大的提高。速寫也是,畫的多了,素描也就進步了。書法學過了,你學國畫的話,會比較得心應手,因為你大概的空白關系,章法,和對毛筆的使用方法都會比叫順手,學得自然要比直接學國畫來的快,效果好. 只是國畫當中多了一些自己的東西,入「意蘊」「氣息貫通」「誇張」「寫意」之類的畫的多了這些都是在以後繪畫國畫當中逐漸慢慢領悟到的~~~

Ⅸ 國畫怎麼學

學習畫國畫,可以這樣做:
1、先講講臨摹。首先要選擇一些自己喜歡,適合自己風格的名家畫集。但不要選擇那些過於難的畫冊。對於初學者還是買一些畫家編的國畫入門之類的書較合適。練習時就基本照著人家的構圖、筆法來畫。但要注意不能一味照搬。用帖時首先要看,要品味要琢磨。看看人家是如何構圖的,一些筆法的運用如何巧妙,畫的神韻在哪裡等等。考慮好了,再下筆。初學者可以邊看邊畫,作畫中也可以不斷品味、體會用筆。這時要腦、眼、心、手並用。作畫時要找手上的感覺、體會用筆之內涵。練習一段時間後就可以看完摹本然後默畫,這時就不要去看摹本,待作完畫後再進行對照、比評,找出不足進行改進。這個過程是自我摸索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會逐漸找到技巧,並成為自己的東西。關鍵還是在用腦、用心。只有反復思考、品評,才能有提高。
2、再談談寫生。臨摹到了一定水平,就可以寫生了。寫生就是要對客觀實在的景物、人物進行刻畫、創作。
3、需要選景。這其實是相當重要的一步。要憑我們的審美觀、藝術欣賞力來選取合適景物、合適角度、合適部分。就像照相,不僅要考慮光線,而且要考慮構圖。所選景物應有層次、有主次、和諧統一。選擇構圖的方法可以用木框或將手指框成一個方形,將所選景物置於其中,觀察品味是否合適,進行篩選,確定所畫對象。
4、作畫時要有耐心,要不斷用眼觀察、用腦思考,將平日所得應用開來。還要注意寫生並非完全的像照相機一樣從自然中搬下來,根據作畫需要,可適當刪減不必要的景物,或添進新的景物,也可在景物中先加入需要的物件再作畫。但對於初學者,主要鍛煉其對景物刻畫的能力,還應盡量保持景物原貌,待到一定水平再進行景物處理。

熱點內容
新歌荷花情 發布:2025-05-18 04:11:20 瀏覽:974
北京辦公室綠植租擺 發布:2025-05-18 03:36:54 瀏覽:590
多想摘一朵 發布:2025-05-18 03:29:40 瀏覽:520
玫瑰糠疹陰部 發布:2025-05-18 03:29:39 瀏覽:644
紫霞仙女蘭花是建蘭嗎 發布:2025-05-18 03:29:28 瀏覽:497
源益花卉種業 發布:2025-05-18 03:24:24 瀏覽:701
七夕成年禮 發布:2025-05-18 03:23:46 瀏覽:626
吃西蘭花會脹氣嗎 發布:2025-05-18 03:23:43 瀏覽:911
山茶花的形狀是什麼 發布:2025-05-18 03:11:54 瀏覽:211
梅花檔案南雲 發布:2025-05-18 03:07:34 瀏覽: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