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與梅花
Ⅰ 有梅花品質的名人
陸游 文天祥 於謙 朱自清 焦裕祿 精忠報國的岳飛,不肯過江東的項羽,他們專不管受到怎樣的欺屬凌都不屈服
梅花頌
梅、蘭、竹、菊被人們稱為「四君子」,自古以來有多少文人墨客贊美過它們—秋菊、傲梅、清蘭、強竹。可我還是最喜歡梅花。
梅花跟其它的花可不一樣,別的花大都是在春暖才開花,必須水土、氣溫合適才能開花。而梅花卻不同,在寒冬臘月之際,梅花迎著刺骨的寒風、冰冷的大
雪頑強生長。越是風欺雪壓,越是狂風呼嘯,花反而開的愈精神愈美麗。
我們中華民族不是也出現了許多具有梅花精神的人物嗎?精忠報國的岳飛,不肯過江東的項羽,他們不管受到怎樣的欺凌都不屈服,這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在我們身邊仍有像梅花品質的人。《夢想中國》金蝶大獎得主吳文景就是一朵小梅花,父母都是工人,可他並沒有被貧困嚇倒,努力追求自己的夢想,頑強拼搏。終於,他在《夢想中國》以104萬的票數奪走了金蝶大獎,並與全球最大的唱片公司簽約,實現了自己當歌星的夢想。他參與、體驗、拼搏、成功、快樂,這一切的背後都有許多心酸和汗水,沒有付出和努力就沒有今天的他。他成功了!
人的一生,不管處境如何,都要具有梅花的精神,向梅花那樣永遠自強不息!
Ⅱ 古代名人有誰喜歡梅花
王安石,因為他寫了一首詩叫《梅花》…額,好象是的,叫什麼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Ⅲ 具有梅花的精神的名人
先秦兩代:管 仲 (?~前645) 名夷吾,字仲,謚敬仲。潁上縣北管谷村人。春秋時傑出政治家。 出身貧寒,早年與鮑叔牙游,合夥經商,因母老家貧,常受鮑叔牙資助,成為摯交。齊襄公亂政時,助公子糾與公子小自爭位,失敗後,經鮑叔牙推薦,被齊恆公任為上卿,尊稱「仲父」。治齊40年,對內政、經濟、軍事進行全面改革,制訂一系列富國強兵方略。提出「倉 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把禮、義、廉、恥看作國之四維,以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管子·牧民》)。特許於庶民中選拔人材,破格提升,重視獎勤罰惰。並合理劃分行政區域,將行政組織同軍事編制相結合,統一軍政領導,增強國防力量。從此,國力大振。對外以「尊王攘夷」相號召,「九合諸候,以匡天下」,使齊桓公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著有《管子》一書,共86篇,今存76篇。
庄 子 (約前369~前286) 名周,字子休。戰國時蒙(今屬蒙城,一說河南商丘和山東曹縣)人。著名哲學家、文學家。和梁惠王、齊宣王山時,與惠施是朋友。嘗為蒙漆園吏, 後棄官隱居,編織草鞋、濮垂釣,曾借貸於監河候。楚威王厚禮延請,許其為相,庄嘲而不納,「終身不仕」。妻死,鼓貧而歌。莊子為繼老子以後道家學派代表人物。其哲學思想對玄學、佛學、理學影響極大。所著文章,尤其是寓言,內容豐富,氣勢磅礴,筆鋒犀利,寓意深刻,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唐玄宗賜號為「南華真人」,著作《莊子》亦稱《南華真經》,計52篇,現存33篇(內篇7,外篇15,雜篇11)。內篇集中代表莊周思想;外篇、雜 篇則是以後莊子學派言論匯編。《史記》有傳,蒙城有莊子祠,蘇軾為之記。
甘 羅 戰國末期下蔡(今屬潁上縣甘羅鄉)人。秦左丞相甘茂之孫。12歲為秦相呂不韋家臣。秦使張唐去燕國為相,唐因曾為秦昭王討伐趙國,恐路討趙國時趙王挾恨報復。呂不韋親請張唐,仍不肯出使。甘羅別出奇討,先以利害說服張唐,又逢願為秦為大使赴趙,說服趙王,先割五城與秦,以廣河間,再聯秦攻燕,取得上谷(今河北懷來東南)30城,獻11城給秦。由於是甘羅深受嘉許,封為上卿。死後葬於潁上城東35華里的潁水河畔,今穆崗子南側。
陳 勝(?~前208) 字涉。陽城(今屬固鎮縣人,一說河南登封東南)人。雇農出身。 秦二世元年(前209)被征屯戍漁陽(今北京密去西南),因洪水誤期,按秦律當斬。遂與吳廣在蘄縣大澤鄉(今宿縣東南劉村集)發動同行戍卒九百人起義。各地紛紛響應,隊伍發展至數萬人,並在陳縣(今河南淮陽)建立張楚政權,陳勝被推為王。旋派兵攻取趙、魏之地,又派周文率主力軍進攻關中。後周文戰敗,秦將章邯以優勢兵力反撲,圍攻陳縣。陳勝率軍反擊 ,失利退下城父(今渦陽東南),為叛徒庄賈殺害。
范 增(前277~前204) 西漢居巢(今巢湖市人,一說桐城)人。好奇計。秦末勸項梁立楚王後裔為懷王。秦軍圍巨鹿,楚懷王派宋義、項羽等救趙,為末將。後為項羽重要謀士, 輔佐項羽稱霸諸候,被尊為「亞父」。封歷陽候。屢勸項羽早除隱患,父掉劉邦,曾設「鴻門宴」,計不為項羽所用。後項羽中劉邦的反間計,疑增,削其權力,遂憤而離去,途中背發且疽病,至彭城而卒。今巢湖市有「亞父山」。
英 布(?~前195) 秦時六縣(今六安縣)人。少受黥刑,又稱黥布。初為驪山役徒,修築秦始皇陵墓。秦末率驪山刑徒起義,響應陳勝、吳廣。尋歸附項梁,從項籍救趙,渡河擊秦軍,獲巨鹿大捷。常為軍中先鋒,威震一時。秦亡後,項羽封其為九江王,都六(今六安 縣城北)。楚漢戰爭中歸漢,以淮南之眾與韓信、彭越會師,滅項羽於垓下。封淮南王。漢 高祖十一年(前196),因韓信、彭越相繼被殺,遂舉兵反漢,戰敗逃亡江西,為長沙王吳臣誘殺。
張 良(?~前189) 字子房。秦城父(今屬亳州市)人。其祖為韓貴族。秦滅韓後,結交刺客,在博浪沙謀刺秦始皇未遂。後更改姓名,隱於下邳,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 前208前,聚眾歸劉邦,不久游說項梁立韓貴族成韓王,良任司徒。韓王為項羽所父,復雜劉邦,為劉重要謀士。劉邦率軍人咸陽,留戀宮廷生活,良與樊噲力勸劉邦封閉宮室府庫, 還軍霸上。楚漢戰爭時,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合英布、彭城、籠絡韓信等策略,並主張追擊項羽,徹底消滅楚軍,皆為劉邦所採納。曾與韓信整理編次春秋戰國以來各家軍事著作。 漢朝建立,封留候。
Ⅳ 請寫出具有梅花品質的名人
梅、蘭、竹、菊被人們稱為「四君子」,自古以來有多少文人墨客贊美過它們—秋菊、傲梅、清蘭、強竹。可我還是最喜歡梅花。
梅花跟其它的花可不一樣,別的花大都是在春暖才開花,必須水土、氣溫合適才能開花。而梅花卻不同,在寒冬臘月之際,梅花迎著刺骨的寒風、冰冷的大
雪頑強生長。越是風欺雪壓,越是狂風呼嘯,花反而開的愈精神愈美麗。
我們中華民族不是也出現了許多具有梅花精神的人物嗎?精忠報國的岳飛,不肯過江東的項羽,他們不管受到怎樣的欺凌都不屈服,這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在我們身邊仍有像梅花品質的人。《夢想中國》金蝶大獎得主吳文景就是一朵小梅花,父母都是工人,可他並沒有被貧困嚇倒,努力追求自己的夢想,頑強拼搏。終於,他在《夢想中國》以104萬的票數奪走了金蝶大獎,並與全球最大的唱片公司簽約,實現了自己當歌星的夢想。他參與、體驗、拼搏、成功、快樂,這一切的背後都有許多心酸和汗水,沒有付出和努力就沒有今天的他。他成功了!
人的一生,不管處境如何,都要具有梅花的精神,向梅花那樣永遠自強不息!
參考資料:http://www.tynews.com.cn/tywbmap/2005-12/19/content_1631877.htm
Ⅳ 有關梅花的名人趣事
梅釋名
「梅」字何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作了說明,他說:「梅,古文作某,象子在木上之形。梅乃杏類,故反杏為某,書家訛作『甘木』。後作梅從每,諧聲也。或雲:梅者,媒也,媒合眾味……」李時珍從梅形、梅聲、梅史等方面道出「梅」字的來歷,具有一定的說服力。
望梅止渴
「望梅止渴」為我們大家熟悉的成語,它出自於一個典故。《世說新語》載:「魏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孫亮明察秋毫
相傳孫亮出西苑,想吃梅,就派手下黃門到中藏去取蜜漬梅。取來發現蜜中有老鼠屎。是黃門所為還是藏史所為?下官建議將兩者均治罪,孫亮說:「此易知耳。」就命令手下掰開鼠屎,發現屎里乾燥,孫亮大笑說:「必是黃門所為。」原來以前黃門向藏史要過蜜,藏史未給,遂起報復之心。
華光月夜畫梅
宋代出現了專一畫梅的畫家——仲仁。仲仁是衡州華光寺僧,曾是寺內主持,人以華光稱之。《畫梅譜》雲:「華光道人方丈植梅數本,每花放時輒移床其下吟詠終日,莫知其意。偶月夜未寢,見窗間疏影橫斜,蕭然可愛,遂以筆規其狀,凌晨視之,殊有月下之思。」有人說墨梅就出於此。
孝行感花
相傳古時有個龍廣寒,侍母很孝。6月1日,其母生日,忽見北窗外一枝梅花盛開,人皆以為孝行所感。有人遂稱此梅為「孝梅」。廣寒活了108歲,死時童顏鶴發,人稱奇。(出自《古今圖書集成·草木典》)
梅梁湖生花
《具區志》雲:「梅梁湖在夫椒山東,吳時進梅梁至此,舟沉失梁,後每至春首,則水面生花。」
杜甫植梅
《延安府志》載:「鄜州梅柯嶺在州南3里,相傳有梅樹為杜甫所手植。」
梅花名志
相傳唐玄宗時賢臣宋璟,少年時兩度應試未中,一度沮喪消沉。一日見牆隅古梅,冒寒而放,由此啟迪立志奮發,終於名揚天下。
評梅詩
《竹坡詩話》雲:「林和靖賦梅詩,『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之語,膾炙天下有200多年。蘇東坡晚年在惠州作梅花詩,「紛紛初疑月掛樹,耿耿獨與參橫昏」,此語一出,和靖之詩即暗然。後來又出現張雲潛詩「調鼎當年終有實,論花天下更無香」和曾公袞詩「調鼎當年花得似,暗香唯有月明知」,此兩句雖不及東坡高妙,卻能使人感到別有趣味。
梅妻鶴子
宋代隱士林逋比陸游更痴於梅花,他一生甘於淡泊,隱居於杭州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市,不仕不娶,終日以植梅養鶴自娛,人稱「梅妻鶴子」。他的詠梅詩中,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為人們稱贊,是千古絕唱。
梅雪相爭
梅與雪相爭誰輸誰贏呢?宋代詩人盧梅坡作了一回公平的裁判,他道:「梅雪爭春不肯降,詩人擱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又道:「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月暮詩成天又雪,與梅並作十分春。」
義葬梅花嶺
明末民族英雄史可法,在揚州抗擊清軍時,遺言「死當葬梅花嶺」,他把梅花視為神聖的象徵。梅花嶺,揚州廣儲門外的一個土山,山上梅樹很多。戰後其後輩「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於此。(出自《鮚埼亭集外編》)
鄭板橋畫寒梅
興化一財主,久仰板橋的大名,多次請求板橋為他作畫,但板橋始終沒有答應。最後,板橋在其友人的說服下,才勉強答應下來。但他不收畫錢,卻要求財主減收農民的畝稅,否則不畫。財主只好忍痛答應了。作畫時,財主要求板橋畫牡丹,因為牡丹象徵富貴。當板橋畫完後,財主大叫一聲:「好!」書童受驚,不慎將墨汁滴到畫紙上,財主見此,正要打罵書童,板橋卻說:「如此正好。」於是揮筆一就,一枝寒梅躍然紙上,並作詩雲:「畫了牡丹又畫梅,富貴貧窮各一邊。人雲牡丹顯富貴,我贊寒梅占花魁。」
只有梅花是知己
魯迅曾精闢地用梅花作過一個比喻:「中國真同梅樹一樣,看它衰老腐朽到不成一個樣子,一忽兒挺生一兩條新梢,又回復到繁花密綴,綠葉蔥蘢的景象了。」他請人為他篆刻過「只有梅花是知己」的石印,抒發自己高潔的情懷。
梅痴吳昌碩
近代金石書畫藝術大師吳昌碩愛梅成痴,在江、浙、滬一帶傳為佳話。他曾作畫題詩:「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憶我我憶梅。何時買棹冒雪去,便向花前傾一杯。」在他謝世前一年的春天,已是84歲高齡的他還偕同其子和門生,扶杖去超山賞梅。逝世後,他的親屬遵吳先生的遺願,將他的陵墓營建在超山上。
梅頭觸竹
「歲寒三友」盆景,是優美的藝術作品。關於它有一段趣聞逸事:在抗戰期間,無錫名畫家江寒汀,曾在上海會合畫壇友好開設「大觀藝圃」,專供同道臨場揮毫,交流畫法,並且附設園藝部,出售一些藝術盆景。一次,有一市儈登門索制賀歲盆景,畫師們見他出言盛氣凌人,為了教訓他一番,故意把一株梅樹作半懸崖式,低垂的枝頭碰及下面矮竹葉叢,粗看之下,頗具詩情畫意。這個人自命風雅,搖頭晃腦鑒賞一番,捧著就走。這時,畫家們哈哈大笑。原來盆景中的「梅頭觸竹」是隱喻他「霉頭觸足」之意,這是當時舊社會上海灘上那般財迷心竅市儈們在新春佳節之際,最犯忌的一句話。這雖是一則笑料,卻也是一個藝術的妙用。
Ⅵ 關於梅花的名人故事
我想到了王安石的梅花,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
王安石變法的決心。
Ⅶ 關於梅花的詩句與名人
贈范曄復
陸凱 南朝 宋制
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山園小梅
林和靖 唐
眾芳搖落獨喧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擅板共金樽。
梅
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 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足雪 ,為有暗香來。
與薛肇明弈棋賭梅花詩輸一首
王安石
華發尋春喜見梅, 一株臨路雪倍堆。
鳳城南陌他年憶, 香杳難隨驛使來。
Ⅷ 名人對梅花的評價
詠梅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毛澤東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這首詞是毛澤東讀了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同題詞後寫的。詞的大意是:風雨剛剛把春天送回來,飛舞的雪花又在迎接春天的來到。已經是冰封雪凍最寒冷的時刻,懸崖邊上還盛開著俏麗的梅花。梅花雖然美麗,但並不炫耀自己,只是為了向人們報告春天到來的信息。等到百花盛開的時候,她將感到無比欣慰。
陸游--詠梅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陸游的原詞是他堅貞不屈的品格的寫照。陸游生活在金朝派兵攻打宋朝的時代,面臨山河破碎的現實,他力主抗戰,然而遭到的卻是投降派一次次的打擊和排擠。詞中那株生在荒郊野外的梅花,在斷橋邊自開自落,無人理睬,暮色將臨,無依無靠,已經夠愁苦了,卻又遭到了風雨的摧殘,這顯然是陸游不幸遭遇的縮影。陸游雖然飽經摧殘,屢遭打擊,但矢志不移。他就像那株梅花一樣,不想去爭艷奪寵,任憑百花的妒忌與排斥,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改變堅定的信念和堅貞不屈的品格。
這兩首詞,雖然寫的都是梅花,但由於毛澤東和陸游所處的時代不同,性格不同,經歷不同,審美情趣不同,所以詞的思想內涵也就明顯的不同。這是理解本課的一個難點。
Ⅸ 關於梅花的名人趣事
王安石《梅花》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梅花,香色俱佳,獨步早春,具有不畏嚴寒的堅強性格和不甘落後的進取精神,因而歷來為詩人們所吟詠,所歌頌。在我國古代為數眾多的詠梅詩中,王安石的《梅花》堪稱一首饒有特色、膾炙人口的佳作。
這首詠梅詩吟詠的是早春之梅。全詩雖僅4句20字,卻較為形象地刻畫了早春梅花的神韻和香色。前兩句「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寫頗有寒意的早春時節,萬物皆未萌芽,唯獨牆角數枝梅花迎寒綻開。這兩句寫梅花,不繪其形,而傳其神。「牆角」二字點明地點;「獨自開」與「數枝梅」相照應,傳遞了梅先天下春的信息;「凌寒」二字交代時間,突出了春梅於嚴寒中傲然怒放的性格特徵。不過,這兩句詩寫梅花不畏嚴寒傲然怒放,並非首創。在此之前,已有別的詩加以描繪了。如南朝陳詩人謝燮的《早梅》詩:「迎春故早發,獨自不疑寒。畏落眾花後,無人別意看」,緊扣一個「早」字,用表現人的心理狀態的「疑」與「畏」字寫梅花,使之人格化,從而惟妙惟肖地反映了其傲霜鬥雪迎春的高尚品格。
較之前兩句,後兩句「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寫梅花的香色,則寫得較為新穎別致。「遙知不是雪」,著眼於人們的視覺形象,含蓄地寫梅花的純凈潔白。盡管這句詩否定了詩人於遠處所看到的牆角凌寒獨自綻開的數枝梅花是雪,但它實際上曲折地反映了梅白似雪的色彩。試想,假如這梅花不是白的,而是紅的或是其他顏色,詩人會由此而聯想到雪嗎?正因為梅花似雪,唐代詩人張謂的《早梅》詩句「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消」,以錯把梅枝當作雪枝來反映白梅早發、皎潔似雪的特點,才給人以「錯」而無誤,「錯」中見奇之感。
「遙知不是雪」這句詩,不僅含蓄地寫梅花的純凈潔白,也間接地交代前兩句中所寫的迎寒怒放的「牆角數枝梅」實為詩人從遠處隱隱約約中所見,且與訴諸人們嗅覺的下句「為有暗香來」一道寫梅花的香色,詩句之間具有內在聯系,顯示出全詩結構的嚴謹。
詩人寫梅香,沒有藉助任何形容詞,亦未潑墨如雲,大肆渲染,而是以「看似尋常最奇崛」(王安石語)的「遙知」這兩句詩巧妙自然地出之。這兩句詩之間具有因果關系。正因為有梅花的香氣從遠處襲來,才使詩人「遙知不是雪」。倘若梅花無香氣,則詩人從遠處隱隱約約看到的「牆角數枝梅」,是難免把它錯當作雪枝的。以互為因果的兩句詩寫梅花,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藝術效果,與張謂的《早梅》詩句有異曲同工之妙。
當然,「遙知」兩句詩也未必是實寫詩人於遠處聞到梅花的香色,從而得出是梅非雪的結論,而只是虛寫,極言梅花的香氣之濃。
如果說,這首《梅花》詩所吟詠的梅花,不僅讓人領略到其凌寒怒放的神韻,而且給人留下它香色俱佳、別具一格的鮮明印象,那麼,這首詩本身也就如同它所吟詠的梅花,令人賞心悅目,獲得藝術美的享受。
Ⅹ 梅花象徵著中國哪些偉人
梅、蘭、竹、菊抄被人襲們稱為「四君子」,自古以來有多少文人墨客贊美過它們—秋菊、傲梅、清蘭、強竹.可我還是最喜歡梅花.梅花跟其它的花可不一樣,別的花大都是在春暖才開花,必須水土、氣溫合適才能開花.而梅花卻不同,在寒冬臘月之際,梅花迎著刺骨的寒風、冰冷的大 雪頑強生長.越是風欺雪壓,越是狂風呼嘯,花反而開的愈精神愈美麗.我們中華民族不是也出現了許多具有梅花精神的人物嗎?精忠報國的岳飛,不肯過江東的項羽,他們不管受到怎樣的欺凌都不屈服,這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在我們身邊仍有像梅花品質的人.《夢想中國》金蝶大獎得主吳文景就是一朵小梅花,父母都是工人,可他並沒有被貧困嚇倒,努力追求自己的夢想,頑強拼搏.終於,他在《夢想中國》以104萬的票數奪走了金蝶大獎,並與全球最大的唱片公司簽約,實現了自己當歌星的夢想.他參與、體驗、拼搏、成功、快樂,這一切的背後都有許多心酸和汗水,沒有付出和努力就沒有今天的他.他成功了!人的一生,不管處境如何,都要具有梅花的精神,向梅花那樣永遠自強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