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梅花琴
⑴ 潮州音樂的樂器有哪些(請附圖)
http://www.chaorenwang.com/cfcs/pic/yq.jpg
二弦
潮州弦詩樂及潮劇領奏樂器,有多年以上歷史。音高為四度定弦(5 1)c`-f`,有雙盤腿式,平腿式,盤腿式和夾腿式四種坐姿。
椰胡
潮樂輔弦,有300多年以上的歷史。定弦為f-c』或d-a,是潮樂最普及樂器之一。
竹弦
潮州二弦未產生時,竹弦是潮州弦詩樂的主奏樂器,由宋代奚琴演變而成,有500年以上歷史。音高定弦c`-f`或c`-g`。
梅花秦琴
潮樂最古老樂器之一。古稱阮咸,有1000多年歷史。後潮人取「梅開五福」吉祥之意定名為梅花秦。潮樂定弦為g-c,音色柔和富有彈性。
尺八
潮陽笛套古樂,細樂主奏樂器,有1000年以上歷史。
曲鑼
俗稱小斗鑼,潮州定音銅器,音高為c,與深波同時演奏,音色效果極佳。其「鑼花」交錯變化最具特色。
深波
潮州大鑼鼓低音銅器,定音為f或g,發音深沉,富有餘韻。
欽仔月鑼
欽仔:潮州鑼鼓樂特色打擊樂器之一。定音為1,F。
月鑼:潮州小鑼鼓樂特色打擊樂器之一,定音為2,G。
大鈸
潮州鑼鼓樂主要打擊樂器之一。一般都要求定音,有定 2的,G,有定3,a的。
哈..我也是潮汕人!
⑵ 請問梅花琴哪個是內弦
最粗的那根,也就是左面的那一根弦。
⑶ 雙清的潮州梅花琴
音箱往往做成梅花型,桿比福州雙清略短。用於潮州音樂、潮劇等。
⑷ 古琴和古箏是同一種樂器嗎
完全不同。兩者區別:
1、外觀區別。如下圖:
2、形成年代與名稱區別。在古代「琴」就是指古琴,也稱「瑤琴」「七弦琴」。而「箏」就叫箏,也稱「秦箏」。古琴有文字可考的歷史至少有四千多年,據《史記》記載,琴的出現不晚於堯舜時期。而箏的出現要晚於琴,約在春秋戰國時期,距今二千五百餘年;
3、體積的區別。古琴形狀更小巧,方便攜帶。古琴一般長為1.2米左右,寬約25至30厘米。而箏要比琴大很多,古箏的規格一般長為1.6米左右,寬約40至50厘米;
4、琴弦的區別。琴最初為五弦,在漢代後定型為七弦,中間沒有琴碼,一弦多音,一直延用至今。與琴同時期存世的多弦彈弦樂器是「瑟」,為二十五弦。箏應該是在「瑟」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箏在最初為12弦,至唐代為13弦(現日本還有使用),後弦數越來越多,中國現代箏普遍已改為21根弦,中間有弦碼,一弦一音;
5、音聲的區別。古琴入心:古琴的音量較小,音色沉厚古樸,能使人靜心放鬆。古箏悅耳:古箏的音量較大,音色相對明亮華麗;
6、演奏方法的區別。
古琴的彈奏,稱為「撫琴」,以左手按弦,右手撥弦。右手基本指法有:勾、剔、抹、挑、托、擘、打、摘等。左手基本指法有:吟、猱、綽、注等等。
在右手撥弦、左手按弦取音時,可作往復擺動的「吟」、「猱」和上滑音「綽」、下滑音「注」等多種技巧奏法,從而形成古琴所特有的演奏風格。古琴的琴音有三類:散音、按音、泛音。
古箏常用演奏手法採用右手大、食、中三指撥弦,彈出旋律和掌握節奏,用左手在箏柱左側順應弦的張力、控制弦音的變化,以潤色旋律。箏的指法頗多,右手有托、劈、挑、抹、剔、勾、搖、撮等,左手有按、滑、揉、顫等;
7、記譜法的區別。古琴譜自成一格,古時稱為「文字譜」,到了唐代後稱為「減字譜」。古箏古時多用「工尺譜」,現今多用簡譜,五線譜;
8、歷史傳承的區別。
古琴有大量傳世的古曲(比如:流水、廣陵散、瀟湘水雲、欸乃、梅花三弄、平沙落雁、陽關三疊、酒狂等均直接傳承於古譜),僅明清兩代就出版了以古琴專用「減字譜」形式印製的琴譜多達150餘部,歷代古琴專用譜記有三千餘首琴曲,除去同名不同版本的曲譜尚有六百餘首。
古箏的古譜較少,少數傳承古曲如《漁舟唱晚》,應該是民國時期產生的。當代傳播較廣的箏曲多是近、現代箏演奏家、作曲家根據古琴曲以及一些現代曲目進行創作移植改編的,比如著名箏曲《高山流水》、《秦桑曲》、《寒鴨戲水》、《西楚霸王》、《臨安遺恨》、《瑤族舞曲》《春江花月夜》等;
古琴至今在世界各博物館和民間收藏家中保存有數百張唐宋元明清傳世實物,僅唐代古琴就有近二十張,一些唐代古琴還能用於演奏。而箏的傳世實物極為罕見,展出的多為根據出土文物(已不能彈)仿製。
這是由於古琴板壁更厚、有漆胎保護、製作工藝更精密復雜,按照傳統工藝製作的古琴使用壽命可長達上千年。而箏的面底板壁皆薄,沒有漆胎保護,使用壽命短,這就是「只有千年古琴,沒有百年古箏」說法的由來;
9、學習難度的區別。琴與箏的初級曲目入手難度差不多,到了中等水平曲目,箏曲對手指的速度、力度要求明顯要高,技巧上非常難練。所以技巧上箏更難學,而在意境的表現上,古琴歷來被視為修身養性的道器,有其深厚而獨特的文化底蘊,需要琴者學問修養的長期積累與體悟,才能深入琴道。
⑸ 有誰知道潮州市鳳山工業區有個泓泰鞋業的,應該在大新鄉的,誰能幫我,我想給她一個驚喜
學生們,下面是「在潮州市的公交線路的詳細時間表:」我給你,希望你能有所幫助。在我看來,你花2到乘坐8路公交車到楓溪中學,然後花了坐2路車到達目的地,所以大部分省份。
方式:池湖碼 - 楓溪廣場 - 路口 - 金曼大酒店 - 深圳市金信大廈 - 潮州大酒店 - 河頭中心醫院 - 新世紀
路交界處 - 南橋市場 - 東行市場:政府鳳 - 富岡富港橋 - 火車站 - 詹房子 - 田壠 - 楓二路口 - 楓溪廣場 - 奎元樓 - 市政府 - 新鄉加油站 - 新橋市場 - 西交界 - 中心醫院 - 虹橋 - 白渡橋 - 易小學
三北園:
(NOL) - 正常 - 西永路口 - 潮州大酒店 - 金信大廈 - 金曼大酒店 - 大渡口 - 國家開發銀行 - 奎元樓 - 陳奎元居住區 - 實驗學校 - 中心廣場 - 福安路 - 楓春路口 - 吉春 - 集益 - 信怡園 - 永後衛路口 - 潮州醫院 - 南橋市場 - 古楚康里的的 - 這意味著巷 - 開元路口 - 百貨 - 昌黎路口 - 花台 - 卓政府埕 - 虹橋 - 白橋 - 北園
六:鳳山 - 市軋機 - 戒毒 - 強制陣營 - 188醫院 - 區政府 - 摩 - 金鍾廣場 - 社保局 - 市政府 - 奎元廣場 - 財政局 - 歐式傢具城 - 建設大廈 - 寶麗金 - 海豚 - 安南寺 - 池湖路口 - 老式的第一個路口 - 漢江瓦廠雲光中學 - 祥光陶瓷 - 雲步
道:建設大廈 - 寶麗金 - 商貿城 - 粵潮市場 - 南怡園 - 有趣的彈簧路口 - 開元路口 - 中心醫院 - 楓溪水廠 - - 西園道 - 的BANYAN市場 - 電器市場 - 佳韻 - 力生加油站 - 國稅局 - 蓮雲 - 大新鄉 - 金安陶瓷 - 開發區管委會 - 富麗園
8 - 富麗學校:古巷鎮政府 - 高田 - 美國市場 - 加油站 - 楓溪市梅 - 崇禮高中 - 啟安娜 - 雄英大廈 - 楓溪廣場 - 路口 - 金曼酒店 - 金信大廈 - 潮州賓館 - 河頭 - 中心醫院 - 開元的路口 - 南橋市場 - 徽園 - 韓山師范學院 - 技工學校 - 美城 - 黃金塘 - 部隊路口 - 短期浮動的醫院 - 紅山黨
九路:永泰北路 - 區公安局 - 玉蘭園 - 電視局 - 西園路 - 中心醫院 - 開元路口 - 南橋市場 - 東橋 - 鳳凰大廈 - 香港梅 - 塘 - 僑光中學 - 農業科學城 - 磷鎮
10:大新鄉 - 蓮雲學校 - 國稅局 - 田中路口 - 中國銀行 - 奎元廣場 - 財政局 - 歐式傢具城 - 交通運輸部 - 輝煌傢具城 - 信怡園 - 永後衛路口 - 潮州醫院 - 南橋市場 - 糖廠 - 韓山師范 - 東行醫院 - 天津 - 津 - 麻倉鎮 - 政府 - 壩街 - 義大利溪市場。
11路:中心廣場南 - 奎元廣場 - 奎元樓 - 楓溪廣場 - 池湖路口 - 前進路口 - 白塔 - 古板頭 - 英塘 - 收費站 - 吳洋 - 池塘鄉湖 - 望遠鏡 - 完 - :馮楚康 - 龍南 - 中學鳳 - 溝頭 - 東 - 書譜「 - 英國鳳凰 - 智勇中學 - 玉酒窖。
⑹ 潮州的習俗是什麼
潮汕風俗文化
潮汕,位於我國東南沿海廣東與福建的交界處,雖歷來為粵東、贛東南、閩西南的商品集散地中心,潮人卻自嘲為「省尾國角」。潮汕地區一直是廣東僅次於南番順的第二文風鼎盛地區。潮汕風俗,是潮汕文化的一個內容。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對於好的習俗便繼承下來,對於不好的陋俗就丟棄了。
<<潮汕除夕、春節習俗>>
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職」之時。是日起,家家戶戶大掃除,用物和被帳都行清洗,謂之「采囤」。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戶戶製作各式稞品,以備過年之用。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趕回家團聚。除夕夜全家圍爐吃團圓飯。飯後大人們給孩童、子女給父母上輩,分發「壓歲錢」。是晚農家水缸要貯滿水,米缸要填滿米,燈火不能熄滅,以象徵「歲歲有餘」、「年年不斷炊」的好兆頭。過年夜守歲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來臨,新年鍾聲敲響,家家戶戶鳴放鞭炮。
農歷年的最末一天稱歲除,這晚上稱除夕,潮汕習俗謂之「過年」。除夕前人們便忙碌張羅備辦 各式年貨了:買雞、鵝、鴨、魚、肉;添制新衣裳飾;新購傢具、器皿;選購年畫、春聯等。尤其要買柑桔、青橄欖等水果作象徵吉祥如意和迎送親友的佳果。
貼門神、春聯。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門神、對聯。每當除夕將至,家家戶戶都紛紛上街購買春聯,有雅興者自己也鋪紙潑墨揮春,將宅子里里外外的門戶裝點一新。
送壓歲錢。送壓歲錢是潮汕春節習俗中重要的一項,長輩要分錢給後輩,能掙錢的後輩也要送錢給長輩。這些錢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講究地裝在一個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塊紅紙包著。這俗稱為「壓肚腰」,意謂一年從頭到尾,腰包里都會滿滿實實、富富裕裕。特別有趣的是,小孩臨睡前,父母必將一張大面值鈔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後即將鈔票取回。
吃團年飯。除夕將至,家家戶戶的住宅打扮得煥然一新後。主婦們便忙著准備做一年之中最豐盛、最富意義的團年飯。團年飯,顧名思義,是一家在過年時歡聚在一起吃飯,連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記的。
迎財神,放鞭飽。近年來興起的一項民俗活動,就是在於夜時分拜財神。按說,臘月二十四日諸神上天,人間的諸路神仙都上天「匯報工作」去了。
拜年,送「大吉」。拜年,又稱為「拜正」。初一一早,人們起床穿好新衣後,第一件事是自家對拜,往往是後輩先祝福長輩,然後長輩再給後輩曉以期望。拜年的人,無論帶了多少禮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
迎神接福。正月初四是「神」或日「迎神」的日子。原來,年前臘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下界諸神都在這一天升天向玉皇大帝朝賀述職,報告一年來下界人間行為的善惡。正月初四這天,再回到下界來繼續監督人們,於是家家戶戶便在初四日迎接神的光臨。
春節間的娛樂活動很多,如游神、游鑼鼓、標旗和猜謎等。
<<潮汕元宵習俗>>
新春話花燈春節過後元宵節就來了,元宵古代稱元夜,「夜」在古語中就是 「宵」。元宵是潮汕新年的第一個節日,俗稱「喜節」、「燈節」。 始於西漢,漢武帝每逢正月便在宮中張燈結綵,以示在新的一年裡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到了唐朝唐玄宗改一夜為三夜。蘇味道有「正月 十五夜」詩:「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噴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平璋規定正月初八上燈,十七落燈,這十夜是我國最長的元宵燈節。
潮汕各縣市每逢新春佳節也分別舉辦花燈展,其中潮州,澄海、普寧、揭西等在近年來就舉辦過大型燈展。廣東首屆民間藝術聯歡節的盛會上,潮汕壯舉的花燈也受到中外人士的歡迎。
近年來,潮汕花燈展,吸引了海外回國的鄉親和港、澳、台同胞,同故鄉親人觀賞花燈,歡度新春佳節,還受到有關報刊和電視台、電台的重視。這一盞盞精緻的花燈,上下爭妍,水天煥新,令人留連忘返,撩人情懷。
元宵節插榕。在潮州的一些地區,特別是饒平縣的農村的習俗,每年的元宵節,家家戶戶的門楣上都要插上榕樹葉、竹筅、「毛車」、「杜必」之類的植物,以保平安。相傳唐朝時候義軍首領黃巢異常勇猛,刀劍一出鞘,劍影所及便頭斷人倒,人們聞之驚恐萬分。一次,聽說黃巢來了,村民紛紛出走。一個婦人背著一個孤兒,兩手攜著兩個小兒子,跟著大家一起逃命。路上,迎面正遇上一位彪悍大漢,原來這位大漢就是黃巢的部下。他細觀那婦人,知道是個善良之人。便對她說:「黃巢是個好人。帶孩子們回去到了完宵節,取上榕樹葉插於門楣上,自然會保平安的。」婦人回家後便照著辦了。果然那年平安無事,以後這事便傳開去。此後,每年的元宵佳節,婦人們和孩子們都很早地采來了榕葉、竹筅、「毛車」、「杜必」之類的植物插於門楣兩邊,說是「插榕健過龍」、「插竹筅養肥雞」、「插毛車飼大豬」、「插杜必谷倉相疊」。有些婦女還特意把兩片榕葉插在頭上,孩子們則取一片夾在耳朵邊。所有這些均表示人們嚮往吉祥之意。
<<潮汕清明節習俗>>
清明是我國二十四節候之一,也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清明按農歷計就沒定月沒定日,但都在二月或三月;即上一年的冬至過了106天就是清明;按陽歷計則為4月5日或4日(以當年二月平或29日而差異)。潮汕人過清明節,和全國各地的風俗活動有所異同,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食薄餅。清明食薄餅在潮汕很盛行,凡乎每家每戶都不例外。薄餅分皮、餡兩部分,皮是用麵粉拌水攪成粘糊狀,在熱鑊中烙成一張張圓形的熟麵皮,其薄如紙。餡分咸、甜兩種,由蛋、肉、肝類、臘味、香菇以及豆芽、韭菜等熟料混合成餡的稱咸餡;用糖和麥芽糖經過特殊加工成為「糖蔥」的為甜餡。食時用薄餅皮捲成賀筒狀就食。潮汕人清明食薄餅是從古代的寒食節習俗沿變來的。清明日食薄餅,既有紀念寒食古俗的含義,也享用了一頓別具風味的美餐。
蒸朴籽稞。潮汕有種樹叫相籽樹(又叫朴丁樹,屬榆科),葉橢賀形,果實大如綠豆,味甘甜。傳說先人在飢荒年,采此樹葉充飢度荒。清明時節,氣候轉暖,草木蔭茂,朴籽樹葉滿叢嫩綠。後人為不忘過去,便在清明節采此樹葉,和米舂搗成粉,發酵配糖,用陶模蒸製成朴籽稞,有梅花型及桃型兩種,也有叫碗酵桃的。稞品呈淺綠色,味甚甘甜,據說吃了可解積熱,除疾病。
掃墓。清明節在潮汕各地上墳掃墓的習俗十分盛行。掃墓俗稱「掛紙」,為與冬至掃墓有別也叫「掛春紙」。人們到祖宗墓地上填土整墳,掃除沙塵雜草,並在墓碑及墓堆上掛紙條,舉行祭禮。不少僑胞,也都有清明回鄉掃墓的習慣,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自古以來,清明掃墓不光是紀念自己的祖先,對歷史上為人民立過功,做過好事的人物,人民都會紀念他。
郊遊踏青。清明期間,春臨大地,桃紅柳綠,鶯飛草長,人們三五成群到野外去遊玩踏青。這種風俗,很早便相沿下來,因而清明節又有踏青節之稱,潮汕人同樣也有清明日郊遊踏青的活動。
有的地方還有斗雞,踢球、踢鍵子、盪鞦韆、放風箏等項目,十分逗人。
<<潮汕端午節習俗>>
時至今日,端午節在中國人民中仍是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插艾掛蒲。人認為五月是「惡月」,多瘴氣毒氣,在門上插艾草、菖蒲是為了驅除邪氣。人們認為把菖蒲掛在門楣上像一把鋒利的寶劍,鬼就不敢登門騷擾了。又據宗懍《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采艾以為人,懸於門戶上以禳毒氣。」但潮俗今已少用艾草、菖蒲,而代之以「紅花(石榴花)」、「菝草」,同樣有驅邪避穢之用意。
賽龍奪錦。龍舟,顧名思義,就是像龍形的船。每年四月初一,就開始舉行「龍舟出龕」儀式。因為每年賽舟後,這些龍舟總要架在各族的祠堂里,現在應該把龍舟請下來修葺油漆,然後下水開始練習。於是這一個月內,鼓聲咚咚,處處可聞。船頭像高高昂起的龍頭,船舷和船腹分別塗上不同顏色。如果是新船,那麼還必須舉行祭龍頭的儀式。過去,潮汕人賽龍舟還要舉行開賽儀式:分別把龍舟劃到媽祖廟前祭拜「龍尾爺」。龍首朝廟門,劃進劃退參拜三次,謂「三參燈」,祈求神靈保佑旗開得勝。比賽時,各龍舟如同長跑的運動員,在起點緊張待發,當發號槍一響,龍舟上的司鼓聞聲起鼓,健兒揮臂劃槳,那龍舟就如同離弦之箭,在水面疾飛。圍觀的人為自己的隊員吶喊助威,有的甚至跳到水裡,為隊員潑水,使其精神抖擻。
吃粽子。粽子,潮汕地區叫「粽球」。潮人嗜吃粽子,不但端午節有吃粽子之俗,無論冬夏,四時皆有吃粽子的興趣。因而小吃店、點心店裡經常可以看到有粽子賣。在連飯都吃不飽的年代,它當然是令人垂涎的美味了。吃粽子的習俗,漢時已有,不過那時是用竹筒裝米煮成的「筒粽」。到魏晉時,才有形似現在的粽子,那時叫「角黍」。粽子只不過是當時一種夏令食品而已,不一定是端午節才吃。《荊楚歲時記》便雲:「夏至節日,食粽。」原亦與屈原無關。
<<人日節 七樣羹>>
正月初七,潮汕人有吃「七樣羹」習俗。這風俗源遠流長,在中國至少有兩千年的悠久歷史。西漢東方朔的《占書》上載:「歲正月一日佔雞,二日佔狗,三日佔豬,四日佔羊,五日佔牛,六日佔馬,七日佔人。」所以正月初七也稱為「人日」。而且《占書》還說:正月初一晴,雞則繁育,陰雨則雞不繁。二日的天氣好壞兆狗,三日兆豬……以此類推,至正月初七,如果天晴,則表示人丁興旺。
<<「鬼節(民間)」「中元節(道教)」 「盂蘭盆會(佛教)」>>
傳說,從七月初鬼門關開門,地府的孤魂野鬼紛紛跑到人間游盪。於是,人們在中元節這一天除祭祀先人外,還要大規模賑濟孤魂野鬼。據《乾淳歲時記》載:「七月十五日,道教謂之「中元節」,各有齋蘸等會。僧寺則以此日作盂蘭盆齋,而人家也於此日祀先。」潮汕各鄉村在這一天,往往於村頭巷口搭起高棚,設起普渡壇。普渡壇中央懸掛著「盂蘭盆會」的橫幅或三官大帝像。在壇前方擺上下兩層桌子:上桌放一個斗燈,下桌放神像、香爐之類。斗燈內放白米、銅鏡、古劍、小秤、剪刀、尺……以示避邪。壇前放一排長桌,供民眾擺牲禮用。差不多到中午時刻、家家戶戶都挑起三牲、面餜、水果等來祭祀,法師高坐祭壇之上,搖鈴誦經。當誦完一遍後,便將座邊的面餜、大米撒向四方。這樣反復做幾次,這種儀式稱為「放焰口」。法師誦經是使他們的喉嚨擴大,能咽得下食物。在法師撤面、米時,圍觀的人必一哄而搶。據說, 搶到這些東西意味著有福氣、財氣,特別是那幾個重達一斤多的面餜,更被認為是大財氣而成了搶的對象。過去,人們生活貧困,這些搶到的東西往往被人們帶回家當口糧。現在口糧富足,人們便帶回家去喂豬。據說,用這些東西喂豬,能使豬日大千斤夜大八百。潮汕俗語說:「放掉面桃去搶餅,面桃無了餅也無。」說的就是這種情況。當法師撒下餅時,搶到面桃的往往放下面桃去爭奪餅,結果面桃被人撿走,餅也搶不到,兩頭落空,過去,也有在高高的施孤棚上放一些祭品,祭完讓人去搶。於是,這些東西成了生活貧困者的搶奪目標。當鞭炮聲響,他們往往奮不顧身,而身體贏弱者往往只能望著施孤棚干著急。小規模的普渡則是在午後。午後,人們抬凳搬桌,放在家門口,然後將祭品放在上面。祭品上遍插香火,並且 將香火插滿溝邊路旁,意思是遍濟四方的意思。這些香火是祭祀「孤爺」(孤魂餓鬼的美稱)的,不允許小孩亂動。因此,大人往往嚇唬小孩說:「若是偷拔香火,半夜要尿床的。」但總有調皮的小孩將大人的話當作耳邊風,大把大把地將香火拔走,用來編東西玩。
<<潮汕中秋民俗>>
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因此日恰是三秋之半,故而我中秋。在潮汕,有各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動。
芋頭祭祖先。潮汕有句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畏。」八月中秋,天高月朗,銀河燦爛。銀河,潮汕人稱為河溪,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後,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後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而成風,至今猶存。
拜月。潮汕各地中秋拜月,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所以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她們便在院子里、陽台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這一季節,潮汕水果應市品種甚多,有柚子、香蕉、楊桃、柿、梨、菠蘿等等。民間還廣泛流傳八月十五殺韃子的故事,當時元朝統 治者規定每家都要住上一個蒙古兵,受漢人供養,監視漢人的行動,只允許三家共用一把菜刀。百姓恨極了,便趁著八月十五吃月餅的機會,把相約動手殺韃子的紙條,放在月餅餡子里,使當晚舉事成功。 後人就把這一天,當作反抗民族壓迫的紀念日。
燒塔。中秋夜燒塔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砌成,約占塔高的1/4,然後再用瓦片疊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谷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民間還有賽燒塔規例,誰把瓦塔燒得全座紅透則勝,不及的或在燃燒過程倒塌的則負,勝的由主持人發給彩旗、獎金或獎品。據傳燒塔也是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治者,於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的由來。
<<潮汕重陽民俗>>
祭祖。重陽節習俗。潮俗在重陽節祭祖的都是家境比較清貧者,他們無力在每個祖先的忌辰都祭拜,便在這一天做個總的祭拜,求得祖宗諒解。
登高。隨著歲月流逝,重陽登高習俗中的迷信觀念日益淡漠,而登高習俗被賦上新氣息。九月九日正值仲秋季節,天高氣爽,雲淡山青,金桂飄香。當此之時,邀請親朋好友,欣然結伴出遊,登高環望,極目天舒。那漫山紅葉,金黃果實,各種風光盡收眼底,頓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
放風箏。潮俗說:「九月九,風箏仔,滿街走。」說的是潮汕人在這一天的一項特殊習俗:放風箏。潮汕地區春夏多雨,冬天太冷,秋天最宜室外活動。金秋季節,秋風送爽,藍天下飄著一隻只造形別致的風箏,使人覺得生活充滿生機,全然沒有北方秋天的蕭瑟景象。潮汕地區的風箏不似濰坊風箏有名,但放風箏之俗較為普遍。風箏多是小號的,削竹篾為架,糊上各種質量的白紙,再在自紙上畫上各種圖案。
食「九皇齋」潮汕重陽節保持中國傳統的風俗,如高人雅士登高游賞,飲酒賦詩,老百姓翻曬衣物書籍、椅櫃頗有古意。潮安、澄海且有一處結緣風習,即炸油麻丸分送親友。丸與緣同音(粵語讀音),意在結緣。另舊時潮州戲班自初一日起至初九晚上要食齋,稱食九皇齋。自初一日起全班人員穿白衫褲,天天焚香敬奉,初九晚上,全體敬拜(連同玄武山佛祖和戲神田元帥一起拜)。民間也有拜九皇者。但在泰國潮籍華僑裔食九皇齋卻很隆重,自初一至初九或初十,普遍有食九皇齋,祀拜皇神之俗。他們所祀的九皇神,與中國神書上所說的北斗辰宿不同,也與潮汕本土民間傳說的人皇九個頭,有九個兄弟,分管九州的九皇神不同。他們拜的九皇神,傳說原是九個賊,後被觀音大士收服,改邪為正,大慈大悲,做了許多善事,成為佛門的大弟子,而受人們的崇拜,構成了有異於本土的潮汕華僑民俗的一部分。
<<潮汕冬至習俗>>
冬至,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同時也是潮汕地區民間一個大節日,有「小過年」之俗稱。 潮汕各市縣冬至之習俗基本相同,都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墳掃墓等習俗。
祭拜祖先,潮汕民間,在這一天備足豬肉、雞、魚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後家人圍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畢,午餐家人團聚。但沿海地區如饒平之海山一帶,則在清晨便祭祖,趕在漁民出海捕魚之前,意為請神明和祖先保佑漁民出海捕魚平安。
吃甜丸:此習俗幾乎普及整個潮汕地區,但這個習俗還包含著一個有趣的陋俗:人們在這一天把甜丸祭拜祖先之後,拿出一些貼在自家的門頂、屋樑、米缸等處。然而,這個「到處貼甜丸」的陋俗畢竟行不久,它不僅不衛生,而且有損美觀和十分浪費,也就自然消亡了。而這個「吃甜九」的習俗則一直流傳至今。潮汕還有「吃了冬節圓多一歲」的俗諺。
上墳掃墓:這是冬至另一項活動。按潮汕習俗,每年上墳掃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謂之「過春紙」和「過冬紙」。一般情況,人死後前三年都應行「過春紙」俗例,三年後才可以行「過冬紙」。但人們大多喜歡行「過冬紙」,原因是清明時節,經常下雨,道路難走;冬至時則氣候好,便於上山野餐。冬至這個「上墳掃墓」是紀念先人艱苦創業和「吃甜丸」是預示來年又獲豐收的習俗,自然就沿襲下來。
⑺ 潮州弦樂十大套名稱 具體十首樂曲各稱
有先秦來的琴師伯牙的《源高山流水》;漢魏時期嵇康的《廣陵散琴曲》;明朝的《平沙落雁》;古曲《梅花三弄》 楚漢戰爭時期的《十面埋伏》;古樂曲《夕陽蕭鼓》後 編成絲竹樂曲《春江花月夜》;歷代傳譜的《漁樵問答》 漢末漢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漢代的《漢宮秋月》;春秋時期晉國師曠的《陽春白雪》。
⑻ 有哪些古琴古箏的經典代表樂曲
1,《漁舟唱晚》
《漁舟唱晚》是一首頗具古典風格的河南箏曲。樂曲描繪了夕陽映照萬頃碧波,漁民悠然自得,漁船隨波漸遠的優美景象。這首樂曲是20世紀30年代以來,在中國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一首箏獨奏曲。
由山東省臨清市金灼南大師將傳統箏曲《雙板》《三環套日》《流水激石》編創成一曲,取名《漁舟唱晚》,成為一首著名的箏曲,廣為流傳。建國後,著名音樂家黎國荃先生根據同名箏曲曾改編創作為小提琴曲,得以在全世界范圍內廣泛流傳。
2,《井岡山上太陽紅》
《井岡山上太陽紅》由歌手藍雨演唱,另有古箏版本由趙曼琴編曲,中國民族管弦樂協會古箏九級考級曲。
3,《漢宮秋月》
《漢宮秋月》是中國名曲。原為崇明派琵琶曲,現流傳有多種譜本,由一種樂器曲譜演變成不同譜本,且運用各自的藝術手段再創造,以塑造不同的音樂形象,這是民間器樂在流傳中常見的情況。《漢宮秋月》現流傳的演奏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箏曲、江南絲竹等。
4,《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中國古琴曲,屬於中國十大古曲之一。「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後世分為《高山》、《流水》二曲;另有同名箏曲《高山流水》,與古琴曲無傳承關系。
5,《寒鴉戲水》
《寒鴉戲水》,潮箏名曲,是潮州音樂十大套曲之一。此曲旋律優美、格調清新、韻味別致,被稱為潮汕「州曲」(潮汕,大致指潮州府),是潮洲弦詩《軟套》十大麴中最富詩意的一首。
⑼ 求一種叫「梅花琴」的樂器的資料
梅花琴,也叫秦琴吧
秦琴,彈弦樂器,由阮演變而來。
音箱由六或八塊硬質木板膠版接成邊框,呈梅花形、權圓形、六方或八方形,兩面蒙桐木薄板。琴桿窄而長,用硬木製作,上嵌十九品,按十二平均律排列。琴頭雕有梅花、如意、蝙蝠或鏟頭為飾。全長89、音箱直徑28厘米。
置機械弦軸。用絲弦或鋼絲弦。民間秦琴張兩弦或四弦,四弦的每兩弦同音。後改為三軸、張三弦。五度定弦為g、d1、a1,音域g—e3,近三個八度。
演奏時,左手持琴,右手用撥子彈奏。是音色明亮柔和的中音樂器。原只用於演奏廣東音樂,現已廣泛用於地方戲劇伴奏、民族樂隊。
補充:
看好壞我覺得主要聽音色..不過..我對民樂不是太了解..嗯..如果是小提琴我倒是可以和你說說~
⑽ 古箏與古琴
古琴和古箏的區別挺多的啊~~
從起源說,古琴的起源是琴,古箏的起源是瑟
從琴弦數量上說,古琴只有七弦,而古箏有21弦
從外形上說,古琴普遍長120-125厘米,古箏普遍長163厘米,古箏差不多是古琴厚度的兩倍,比古琴寬三分之一,箏腔體比古琴大得多
從音色上說,古箏聲音明亮清脆,古琴聲音韻多綿長,而且古箏聲音是立體向上的,古琴的聲音是低沉向下的
從演奏技法上雖然有部分技法名稱相同,但演奏形式卻有很大差別,而兩種樂器都有自己獨特的技法,比如古箏的搖和顫,比如古琴有吟猱綽注,再有古箏琴弦綳得比古琴緊很多,需要帶假指甲演奏,而古琴則不用
古琴的種類我不知道你指的是什麼,外形還是材質?還是其他的什麼?
如果外形的話,非常多,最常見的是仲尼和伏羲
如果是材質的話,主要還以老桐木和老杉木為主
http://..com/question/239856985.html
額 我是先學了古箏 現在開始學習古琴 古箏相比較而言簡單的多 如果你只是是想以此作為一個特長的話 那就古箏吧 學的快而且大家一般都比較能接受多少能聽懂一點 大概半年就能4級了 古琴是比較難學的 別人一般不太容易聽懂 但它的文化內涵是非常豐富的 有點曲高和寡的感覺 如果你是對它發自內心感興趣的話 那就選古琴 它裡面有很多中國的傳統文化蘊涵其中 畢竟3000多年的歷史吶 值得一生去研究品味的東西
無論是古箏還是古琴都不用小指的 這個你不用擔心咯 其實 只要勤練 自己適應了就好 手指的長短都不是問題
至於聲音嘛...相比較而言古箏比較清脆活潑點 古琴比較空靈厚重 無所謂哪個好聽 因為是完全不同的音色 看個人的喜好 僅音色 聽古琴令人心靜 古箏令人生動
希望對你有幫助咯~~
http://..com/question/263362274.html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
有先秦的琴師伯牙的《高山流水》;漢魏時期嵇康的《廣陵散琴曲》;明朝的《平沙落雁》;古曲《梅花三弄》
楚漢戰爭時期的《十面埋伏》;古樂曲《夕陽蕭鼓》後 編成絲竹樂曲《春江花月夜》;歷代傳譜的《漁樵問答》
漢末漢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漢代的《漢宮秋月》;春秋時期晉國師曠的《陽春白雪》。
http://..com/question/119669003.html
古琴十大名曲
廣陵散
胡笳十八拍
陽關三疊
梅花三弄
醉漁唱晚
漁樵問答
平沙落雁
瀟湘水雲
酒狂
流水
http://..com/question/274426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