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閑澹
Ⅰ 寫梅花和竹子,還有於謙的詩
卜運算元.詠梅
陸游
驛外斷橋邊
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
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
只有香如故.
卜運算元·詠梅
毛澤東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讀陸游詠梅詞,反其義而用之。
風雨送春歸,
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
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
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
她在叢中笑。
雪梅 盧梅坡
梅雪爭春未肯降 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 雪卻輸梅一段香
有梅無雪不精神 有雪無詩俗了人
日暮詩成天又雪 與梅井作十分春
梅 王淇
不受塵埃半點侵 竹籬茅舍自甘心
只因誤識林和靖 惹得詩人說到今
梅花 林逋
眾芳搖落獨鮮妍 占斷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 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 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 不須檀板共金樽
寒夜 杜小山
寒夜客來茶當酒 竹爐湯沸火初紅
尋常一樣窗前月 才有梅花便不同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陸游
三萬里河東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 南望王師又一年。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逢入京使
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歷代梅花詩
歷代梅花詩
贈范曄
陸凱 南朝 宋
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山園小梅
林和靖 唐
眾芳搖落獨喧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擅板共金樽。
梅
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 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足雪 ,為有暗香來。
與薛肇明弈棋賭梅花詩輸一首
王安石
華發尋春喜見梅, 一株臨路雪倍堆。
鳳城南陌他年憶, 香杳難隨驛使來。
憶梅
李商隱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華。 寒梅最堪恨,長作去年花。
「水調歌頭·詠竹」
錢樟明
有節骨乃堅,無心品自端。
幾經狂風驟雨,寧折不易彎。
依舊四季翠綠,不與群芳爭艷,
揚首望青天
默默無聞處,蕭瑟多昂然。
勇破身,樂捐軀,毫無怨。
樓台庭柱,牧笛洞蕭入垂簾。
造福何論早晚?
成材勿計後,鱗爪遍人間。
生來不為已,只求把身獻。
七律·答友人
毛澤東 1961年
九嶷山上白雲飛,帝子乘風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年衣。
洞庭波涌連天雪,長島人歌動地詩。
我欲因之夢寥廓,芙蓉國里盡朝暉。
病中見窗外竹感賦
董必武 1952年3月4日
竹葉青青不肯黃,枝條楚楚耐嚴霜。
昭蘇萬物春風里,更有筍尖出土忙。
題竹
葉劍英 1963年
彩筆凌雲畫溢思,虛心勁節是吾師;
人生貴有胸中竹,經得艱難考驗時。
詠竹
方誌敏
雪壓竹頭低,低下欲沾泥,
一輪紅日起,依舊與天齊。
竹
(題畫詩)
鄧拓
階前老老蒼蒼竹,卻喜長年衍萬竿,
最是虛心留勁節,久經風雨不知寒。
歲寒三友
(題畫詩)
陶行知
萬松嶺上松,鼓盪天風,
震動昆侖第一峰。
千軍萬馬波濤怒;海出山中。
竹綠梅花紅,轉戰西東,
爭取最後五分鍾,百草千花休閑笑,
且待三冬。
以下為於謙的詩
【暮春客途即景】
雨中紅綻桃千樹,
風外青搖柳萬條。
借問春光誰管領?
一雙蝴蝶過溪橋。
這首詩描繪是暖風芳草、紅桃青柳、清新秀麗之景,吐露的是個人感傷,體現的是詩人風致。
【詠煤炭】
鑿開混沌得烏金,藏蓄陽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爐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賴生成力,鐵石猶存死後心。
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
【石灰吟】
千錘萬擊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荒村】
村落甚荒涼,年年苦旱蝗。
老翁佣納債,稚子賣輸糧。
壁破風生屋,梁頹月墮床。
那知牧民者,不肯報災傷。
【除夜宿太原寒甚】
寄語天涯客,
輕寒底用愁。
春風來不遠,
只在屋東頭。
【暮春遇雨】
暖風吹雨浥輕塵,
滿地飛花斷送春。
莫上高樓凝望眼。
天涯芳草正愁人。
Ⅱ 關於梅花傲雪的詩句
1、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李清照《清平樂·年年雪裡》
2、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歐陽修《阮郎歸·南園春半踏青時》
3、游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蘇味道《正月十五夜》
4、天地寂寥山雨歇,幾生修得到梅花?。——謝枋得《武夷山中》
5、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樹小山詞。——劉禹錫《楊柳枝詞九首·其一》
6、素麵翻嫌粉涴,洗妝不褪唇紅。——蘇軾《西江月·梅花》
7、詩老不知梅格在,吟詠,更看綠葉與青枝。——蘇軾《少年游·詠紅梅》
8、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杜甫《小至》
9、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陸游《梅花絕句》
10、脈脈花疏天淡,雲來去、數枝雪。——范成大《霜天曉角·梅》
11、弄梅騎竹嬉遊日。——王國維《虞美人·弄梅騎竹嬉遊日》
12、猶恨東風無意思,更吹煙雨暗黃昏。——張嵲《墨梅》
13、數萼初含雪,孤標畫本難。——崔道融《梅花》
14、搖盪春風媚春日,念爾零落逐風飈,徒有霜華無霜質。——鮑照《梅花落·中庭多雜樹》
15、共慶新年笑語嘩,紅岩士女贈梅花。——董必武《元旦口佔用柳亞子懷人韻》
16、遊子春衫已試單,桃花飛盡野梅酸。——吳濤《絕句·遊子春衫已試單》
17、疏是枝條艷是花,春妝兒女競奢華。——曹雪芹《詠紅梅花得「花」字》
18、銀河宛轉三千曲。——周邦彥《菩薩蠻·梅雪》
19、晴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李清照《懈戀花》
Ⅲ 有準確王安石知料嗎
不是我說你 能上網還問這樣的概念問題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荊公 。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慶歷進士。仁宗嘉佑三年(1058年)上萬言書,主張改革政治。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積極推行青苗、均輸、市易、免役、農田水利等新法,抑制大官僚地主和富商的特權,以期富國強兵,緩和階段矛盾。由於保守派固執反對,新政推行迭遭阻礙。熙寧七年辭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辭,退居江定(今江蘇南京),封荊國公。卒謚文。他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元氣,具體化為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元素,元素運動變化不已,於是生成萬物。他肯定萬物「皆各有耦」,「耦之中又有耦焉,而萬物之變遂至於無究」(《洪範傳》),認識到矛盾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內在原因。在認識論上,於強調視和聽的作用同時,又承認有所謂「不聽而聰,不視而明,不思而得「的先驗認識。認為」水旱常數,堯湯所不免「,從而反駁保守派所稱熙寧七年旱災是由於新政觸怒上天的謬論。強調」權時之變「,反對因循保守,並傳有」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論點。散文雄健雅麗,揭露時弊,簡練有力,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詞風格剛勁,反映社會現實,抒發政治抱負。所著有《王文公文集》、《周官新義》(殘卷)等。又有《老子注》若干條,存於《道藏·道德真經集注》中。
Ⅳ 王安石的資料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慶歷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郁然病逝於鍾山(今江蘇南京),贈太傅。紹聖元年(1094年),獲謚「文」,故世稱王文公。王安石潛心研究經學,著書立說,被譽為「通儒」,創「荊公新學」,促進宋代疑經變古學風的形成。哲學上,用「五行說」闡述宇宙生成,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其哲學命題「新故相除」,把中國古代辯證法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短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豐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 「王荊公體」。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
Ⅳ 有關王安石的文言文的名字
哀賢亭
黃鳥哀子車,強埋非天為。
天奪不待老,還能使人悲。
馬侯東南秀,鞭策要路馳。
歸骨萬里州,乃當強壯時。
墓門閉空原,白日無履綦。
蒼蒼柏與松,浩浩山風吹。
我初羞夷吾,鮑叔亦我知。
終欲往一慟,詠言慰孤嫠。
愛日
雁生陰沙春,冬息陽海澨。
冥冥取南北,豈以食為累。
咨予愁病軀,樸鄙人所戲。
無人治時難,量力當自棄。
豈知塞上霜,飄然亦何事。
高堂已白發,愛日負明義。
悲風吹平原,秣馬聊一愒。
含懷孰與語,仰屋思漢喟。
孟母知身從,萊妻恥人制。
一肉儻易謀,萬鍾非得計。
安豐張令修芍陂
桐鄉振廩得周旋,芍水修陂道路傳。
日想僝功追往事,心知為政似當年。
魴魚鱍鱍歸城市,粳稻紛紛載酒船。
楚相祠堂仍好在,勝游思為子留篇。
八公山
淮山但有八公名,鴻寶燒金竟不成。
身與仙人守都廁,可能雞犬得長生。
八功德水
雪山馬口出琉璃,聞說諸天與護持。
此水遙連八功德,供人真凈四威儀。
當時迦葉無塵染,何事閿鄉有土思。
道力起緣非一路,但知瓢飲是生疑。
八月十九日試院夢沖卿
空庭得秋長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單。
喧喧人語已成市,白日未到扶桑間。
永懷所好卻成夢,玉色彷佛開心顏。
逆知後應不復隔,談笑明月相與閑。
跋黃魯直畫
江南黃鵪飛滿野,徐熙畫此何為者。
百年幅紙無所直,公每玩之常在把。
白溝行
白溝河邊蕃塞地,送迎蕃使年年事。
蕃使常來射狐兔,漢兵不道傳烽燧。
萬里鋤耰接塞垣,幽燕桑葉暗川原。
棘門灞上徒兒戲,李牧廉頗莫更論。
白鶴吟示覺海元公
白鶴聲可憐,紅鶴聲可惡。
白鶴靜無匹,紅鶴喧無數。
百鶴招不來,紅鶴揮不去。
長松受穢死,乃以紅鶴故。
北山道人曰,美者自美,
吾何為而喜。惡者自惡,
吾何為而怒。去自去耳,
吾何闕而追。來自來耳,
吾何妨而拒。吾豈厭喧而求靜,
吾豈好丹而非素。汝謂松死吾無依邪,
吾方舍陰而坐露。
白鷗
江鷗好羽毛,玉雪無塵垢。
滅沒波浪間,生涯亦何有。
雄雌屢驚矯,機弋常紛糾。
顧我獨無心,相隨如得友。
飄然紛華地,此物乖隔久。
白發望東南,春江綠如酒。
白日不照物
白日不照物,浮雲在寥廓。
風濤吹黃昏,屋瓦更紛泊。
行觀蔡河上,負土私力弱。
隋堤散萬家,亂若春蠶箔。
仍聞決數道,且用寬城郭。
婦子夜號呼,西南漫為壑。
白雲
英英白雲浮在天,下無根蒂旁無連。
西風來吹欲消散,落日起望心悠然。
願回羲和借光景,常使秀色當檐邊。
時來不道能為雨,直以無心最可憐。
白雲然師
白首一山中,形骸槁木同。
苔爭庵徑路,雲補衲穿空。
塵土隨車轍,波濤信柂工。
昏昏老南北,應謝此高風。
白紵山
白紵眾山頂,江湖所縈帶。
浮雲卷晴明,可見九州外。
肩輿上寒空,置酒故人會。
峰巒張錦綉,草木吹竽籟。
登臨信地險,俯仰知天大。
留歡薄日晚,起視飛鳥背。
殘年苦局束,往事嗟摧壞。
歌舞不可求,桓公井空在。
半山春晚即事
春風取花去,酬我以清陰。
翳翳陂路靜,交交園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屨或幽尋。
惟有北山鳥,經過遺好音。
寶應二三進士見送乞詩
少喜功名盡坦塗,那知干世最崎嶇。
草廬有客歌梁甫,狗監無人薦子虛。
解玩山川消積憤,靜忘歲月賴群書。
慚君枉蓋如平昔,不笑謀生萬事疏。
鮑公水
村南鮑公山,山北鮑公水。
高穴逗遠源,泠泠落山嘴。
玉色與飴味,不可他味比。
竹樹四蒙密,翠藤相披靡。
漫郎昔少年,幽居得之此。
臨窺若有遇,愛嘆無時已。
浮名未污染,永矢終焉爾。
奈何中棄入長安,十載風載化舊顏。
歡囂滿耳不可洗,此水泠泠空在山。
陂麥
陂麥連雲慘淡黃,綠陰門巷不多涼。
更無一片桃花在,借問春歸有底忙。
悲哉孔子沒
悲哉孔子沒,千歲無麒麟。
蚩蚩盡鉏商,此物誰能珍。
漢武得一角,燔烹誣鬼神。
更以鑄黃金,傳誇後世人。
北陂杏花
一陂春水繞花身,花影妖饒各占春。
縱被春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
北窗
病與衰期每強扶,雞壅桔梗亦時須。
空花根蒂難尋摘,夢境煙塵費掃除。
耆域葯囊真妄有,軒轅經匱或元無。
北窗枕上春風暖,漫讀毗耶數卷書。
北客置酒
紫衣操鼎置客前,巾韝稻飯隨粱饘。
引刀取肉割啖客,銀盤擘臑槁與鮮。
殷勤勤侑邀一飽,卷牲歸館觴更傳。
山蔬野果雜飴蜜,獾脯豕臘如炰煎。
酒酣眾史稍欲起,小胡捽耳爭留連。
為胡止飲且少安,一杯相屬非偶然。
北山
北山輸綠漲橫陂,直漸回塘灧灧時。
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
北山
刳木為舟數丈余,卧看風月映芙蕖。
清香一陣渾無暑,時有驚榔躍出魚。
北山道人栽松
陽坡風暖雪初融,度谷遙看積翠重。
磊砢拂天吾所愛,他生來此聽樓鍾。
北山洊亭
西崦水泠泠,沿岡有洊亭。
自從春草長,遙見只青青。
北山暮歸示道人
千山復萬山,行路有無間。
花發蜂遞繞,果垂猿對攀。
獨尋寒水度,欲趁夕陽還。
天黑月未上,兒童初掩關。
北山三詠其一——寶公塔
道林真骨葬青霄,窣堵千秋未寂寥。
寶勢旁連大江起,尊形獨受眾山朝。
雲泉別寺分三徑,香山幽人止一瓢。
我亦鷲峰同聽法,歲時歌員豈辭遙。
北山三詠其二——覺海方丈
往來城府住山林,諸法翛然但一音。
不與物違真道廣,每隨緣起自禪深。
舌根已凈誰能壞,足跡如空我得尋。
歲晚北窗聊寄傲,蒲萄零落半床陰。
北山三詠其三——道光泉
籜龍將雨繞山行,注遠投深靜有聲。
雲涌浴槽朝自暖,虹垂齋鑊午還晴。
銅瓶各滿幽人意,玉甃因高正士名。
神力可嗟妨智巧,桔槔零落便苔生。
北望
慾望淮南更白頭,杖藜蕭颯倚滄洲。
可憐新月為誰好,無數晚山相對愁。
被召作
榮祿嗟何及,明恩愧未酬。
欲尋西掖路,更上北山頭。
我復制了一部分,這里有王安石詩全集.如果上面的詩不滿意,可以看看這些.
王安石詩全集1
http://post..com/f?kz=91528527
王安石詩全集2
http://post..com/f?kz=91528660
王安石詩全集3
http://post..com/f?kz=91528823
王安石詩全集4
http://post..com/f?kz=91528980
王安石詩全集5
http://post..com/f?kz=91529129
王安石詩全集6
http://post..com/f?kz=91529253
王安石詩全集7
http://post..com/f?kz=91529373
王安石詩全集8
http://post..com/f?kz=91529471
王安石詩全集9
http://post..com/f?kz=91529628
王安石詩全集10
http://post..com/f?kz=91529749
王安石詩全集11
http://post..com/f?kz=91529899
王安石詩全集12
http://post..com/f?kz=91530006
王安石詩全集13
http://post..com/f?kz=91530100
王安石詩全集14
http://post..com/f?kz=91530213
王安石詩全集15
http://post..com/f?kz=91530329
王安石詩全集16
http://post..com/f?kz=91530452
王安石詩全集17
http://post..com/f?kz=91530582
王安石詩全集18
http://post..com/f?kz=91530675
王安石詩全集19
http://post..com/f?kz=91530829
王安石詩全集20
http://post..com/f?kz=91530943
參考資料:http://tieba..com/f?kz=147441063
Ⅵ 關於王安石的簡介 知情者請進!!!!!!
臨川先生是他的世稱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
Ⅶ 梅花知雪寒,雪亦解梅香是哪首詩
梅花知雪寒,雪亦解梅香不是那首詩的詩句。
1
[宋]
晁端禮
《水龍吟·嶺梅香雪飄零盡》
嶺梅香雪飄零盡,繁杏枝頭猶未。小桃一種,妖嬈偏占,春工用意。微噴丹砂,半含朝露,粉牆低倚。似誰家丱女,嬌痴怨別,空凝睇、東風里。好是佳人半醉。近橫波、一枝爭媚。元都觀里,武陵溪上,空隨流水。惆悵如紅雨,風不定、五更天氣。念當年門里,如今陌上,灑離人淚。
2
[宋]
柳永
《雪梅香》
景蕭索,危樓獨立面晴空。
動悲秋情緒,當時宋玉應同。
展開全文
3
[宋]
吳師孟
《蠟梅香》
錦里陽和,看萬木凋時,早梅獨秀。珍館瓊樓畔,正絳跗初吐,穠華將茂。國艷天葩,真澹佇、雪肌清瘦。似廣寒宮,鉛華未御,自然妝就。凝睇倚朱闌,噴清香暗度,易襲襟袖。好與花為主,宜秉燭、頻觀泛湘酎。莫待南枝,隨樂府、新聲吹後。對賞心人,良辰好景,須信難偶。
4
[宋]
喻陟
《蠟梅香》
曉日初長,正錦里輕陰,小寒天氣。未報春消息,早瘦梅先發,淺苞纖蕊。搵玉勻香,天賦與、風流標致。問隴頭人,音容萬里。待憑誰寄。一樣曉妝新,倚朱樓凝盼,素英如墜。映月臨風處,度幾聲羌管,愁生鄉思。電轉光陰,須信道、飄零容易。且頻歡賞,柔芳正好,滿簪同醉。
5
[宋]
無名氏
《梅香慢》
高閣寒輕,映萬朵芳梅,亂堆香雪。未待江南,早冠成花,先佔一陽佳節。翦彩凝酥,無處學、天然奇絕。便壽陽妝,工夫費盡,艷姿終別。風里弄輕盈,掩珠英明瑩,待臘飄烈。莫放芳菲歇。剩永宵歡賞,酒酣吟折。倒玉何妨,且聽取、樽前新闋。怕笛聲長,行雲散盡,謾悲風月。
《鬢邊華·小梅香細艷淺》
小梅香細艷淺。過楚岸、尊前偶見。愛閑淡,天與精神,掠青鬢、開人醉眼。如今拋擲經春,恨不見、芳枝寄遠。向心上、誰解相思,賴長對、妝樓粉面。
《早梅香·北帝收威》
北帝收威,又探得早梅,漏春消息。粉蕊瓊苞,擬將胭脂,輕染顏色。素質盈盈,終不許、雪霜欺得。奈化工、偏宜賦與,壽陽妝飾。獨自逞冰姿,比夭桃繁杏,迥然殊別。為報山翁,逢此有花,樽前須攀折。醉賞吟戀,莫辜負、好天風月。恐笛聲悲,紛紛便似,亂飛香雪。
Ⅷ 古詩《梅花》的欣賞與解析(黃庭堅寫的)
次韻賞梅(宋·黃庭堅)
安知宋玉在鄰牆?笑立春晴照粉光。
淡薄似能知我意,幽閑元不為人芳。
微風拂掠生涼思,小雨廉織洗暗妝。
只恐濃葩委塵土,誰令解合反魂香。
【注釋】
(1)次韻:也稱步韻,即按照別人原詩中的韻腳及用韻次序作詩。
(2)宋玉:戰國時的辭賦家,相傳是屈原的學生,曾寫《登徒子好色賦》,說他東鄰有一位美麗的女子,登上牆頭窺看自己,以示她的愛慕之意。兩句意為梅花宛如宋玉筆下美女,何曾得知宋玉就在鄰家牆外呢?她只是含笑而立,讓春日陽光照在她的素潔的臉上。
(3)淡薄:同「澹泊」,恬淡寡慾的意思。幽閑:亦作「幽嫻」。元:原。兩句意為她(梅花)恬淡清靜,似能知我的心意,她的幽閑,原就不是為人而芳的,是自然而生的。
(4)廉織 :細雨貌。韓愈詩:「廉織晚雨不能晴。」暗妝:沾了暗塵的容妝。
(5)濃葩:穠麗的花。反魂香:《博物志》載:「武帝時西域貢反魂香三枚,病者聞之即,已死未三日者熏之即活。」誰令:誰使,誰能。解合:懂得製成。合,即「和香」,調和各種香料,製成成品。兩句意為只恐怕美麗的梅花最終會萎謝在泥土中,誰能懂得用它來製造反魂香呢!
【導讀】
山谷此詩寫得綺麗深情。前兩聯活用宋玉的典故,把梅花比作宋玉筆下的東家女子,描寫了梅花的高潔,也暗含著詩人不圖虛榮,淡泊自守的風骨。王有宗《十八家詩鈔》謂:「第四句隱然寫己」。後兩聯寫詩人因微風輕拂而生出的聯想:誰能讓梅花避免萎謝呢?藉此問,委婉地表達了山谷的傷春之意。
Ⅸ 王安石簡介
王安石簡介 (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 (今屬江西)人。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謚文,又稱 王文公。 生平 王安石自幼隨做地方官的父親王益轉徙於新 淦、廬陵、新繁、韶州等地,至景□四年(1037),全 家始定居於江寧。早年的播遷生活,使他較為廣泛地接 觸到社會的貧困和人民的苦難,產生了「心哀此黔首」 (《感事》)的感情。他「少好讀書」(《宋史·王安 石傳》),「自百家諸子之書,至於《難經》、《素問》、 《本草》、諸小說,無所不讀,農夫女工,無所不問」 (《答曾子固書》)。年十七、八,即以稷、契自命:「才 疏命賤不自揣,欲與稷、契遐相希」 (《憶昨詩示諸外 弟》),表現出不同凡響的志趣。慶歷二年(1042)登楊□ 榜進士第,簽書淮南判官。慶歷年(1047)調知鄞縣,便著 手興修水利,貸谷與民,受到人民愛戴。嘉□元年(1056) 為群牧判官,後歷官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三司度支 判官、知制誥等。任度支判官時,受同僚宋敏求委託,在 家藏唐人詩集的基礎上編《唐百家詩選》。神宗即位, 召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次 年拜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並推行農田水利、青苗、 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等新法,使國力有所增 強。因遭到反變法派的猛烈攻擊,於熙寧七年(1074)罷 相,次年復拜相,進《三經新義》,立於學官。熙寧九 年(1076)再次辭去相位,退居江寧,潛心於學術研究和 詩歌創作。元□元年(1086)司馬光執政,盡廢新法,王安 石憂憤病死。王安石事跡,見《宋史》本傳、《續資治 通鑒長編》、《宋詩紀事》、《宋人軼事匯編》、《宋 稗類鈔》等。 文學主張與創作 王安石是歐陽修倡導的北宋詩文 革新運動的積極參加者。早在慶歷三年(1043),他就 抨擊西昆派的代表人物楊億、劉筠「以其文詞染當世, 學者迷其端原」,批判他們的文風「無文章黼黻之序」 (《張刑部詩序》)。後來他的文學觀隨著變法思想的 形成而明顯地表現出功利主義的傾向。他的文學主張的 核心是:「文章合用世」(《送董傳》),「務為有補 於世」(《上人書》)。但不否定修辭技巧的作用:「容 (形式美)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同前)。他 的文學創作正是這種主張的具體實踐。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創作以論說文 的成就最為突出。大致可以分為四類:①直接向皇帝陳 述政見的奏議。如《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批評北宋中 葉整個官僚政治制度的腐敗現象,提出法先王之意,主 張「改易更革」;《本朝百年無事□子》系統地闡述仁 宗在位41年間的政治措施的得失,勸勉神宗革除「因循 末俗之弊」。這類文章具有組織嚴密,析理精微,措詞 大膽切直而又很有分寸、語氣誠敬乾脆而又富於鼓動性 等特點。尤其是《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洋洋萬言,體 大思精,近人梁啟超以為「秦漢以後第一大文」,惟賈誼 《陳政事疏》「稍足方之」(《王荊公》第21章)。② 是針砭現實的雜文。如《原過》、《使醫》,短小精悍, 巧於用比;《興賢》、《委任》,從正反兩面反復論證, 邏輯性很強;《閔習》、《知人》批判世人溺於舊習和 君主不能識賢,筆鋒銳利,寄慨深遠。③是人物論和史評。 如《子貢》、《鯀說》、《伯夷》、《讀〈江南錄〉》、 《讀〈孟嘗君傳〉》、《讀〈柳宗元傳〉》,一反傳統 之見,發前人所未發,儲欣以為能「希風《史記》論贊, 奇美特絕」(《臨川全集錄》卷二)。其中《讀〈孟嘗 君傳〉》全文不足百字,而抑揚吞吐,勝意迭出,尤為 短文中的傑作。④書序和信札及其他。如《周禮義序》、 《詩義序》等,在學術見解中體現了他反傳統的政治態 度,即蘇軾所謂「網羅六藝之遺文,斷以己意」(《王 安石贈太傅》);行文則「簡而能庄」(沈德潛《唐宋 八家文鈔》卷三十),字字著力。《答司馬諫議書》駁 司馬光對新法的非難,邏輯嚴密;《答呂吉甫書》以釋 憾解怨的態度作絕交書,置個人恩怨於度外,表現出了 磊落的胸懷。 記敘文在王安石的散文中佔有較大比重。人物傳記 如《先大夫述》,運用朴實的語言記敘其父王益居官清 廉正直。著墨不多,而給人的印象較為鮮明。《傷仲永》 寫仲永因後天不學終於由神童淪為常人的可悲經歷,申 述勸學之旨,題材很典型。墓誌碑文,為數甚多,通常 是概括敘寫墓主生平、歷官、品格,文筆簡妙老潔,偶 爾插入幾則生動故事,顯得重點突出,親切感人。如《給 事中贈尚書工部侍郎孔公墓誌銘》寫孔道輔不好鬼神□ 祥,舉笏擊殺妖蛇事,寥寥幾筆,勾勒了一個無神論者 的形象。游記如《游褒禪山記》,「借題寫己,深情高 致,窮工極妙」(《御選唐宋文醇》卷五十八引李光地 語)。 一般說來,王安石的記敘散文不重寫景狀物、鋪陳 點染,而屬意於借端說理、載道見志,因而某些作品顯 得形象性不足。 抒情文以祭文為多。用四言韻語寫的,如《祭束向 元道文》、《祭范潁州仲淹文》等,辭語古樸,情意真 摯,頗有感染力;用雜言韻文寫的,如《祭歐陽文忠公 文》,高度贊揚歐陽修的文學成就和道德情操,詞清韻 幽,感激□欷,在當時各家所寫的歐陽修祭文中,最為 傑出。但某些替人代做及純屬應酬性質的祭文則未能免 俗。贈序中也有抒情文,如《同學一首別子固》,抒寫 朋友間相警相慰之意,唱嘆有情,婉轉深厚。 王安石早年為文主要師法孟子和韓愈。歐陽修指點 他說:「孟、韓文雖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 (曾鞏《與王介甫第一書》)自此以後,文思開廓。他兼 取韓非的峭厲,荀子的富麗和揚雄的簡古,融會貫通,形 成峭刻幽遠、雄健剛直、簡麗自然的獨特風格。吳德旋 說:「古來博洽而不為積書所累者,莫如王介甫」(《初 月樓古文緒論》),指出了他能夠博取眾美的長處。今 人朱自清說:「王是政治家,所作以精悍勝人」(《經 典常談·文第十三》),指出了他的散文與歐陽修、蘇 軾的區別。 王安石的詩歌,不僅數量多,有1500餘首,而且很 有特色,自成一家。退居江寧以前所寫的詩歌,多數屬於 政治詩。他把自己長期觀察、分析社會現實的感受和渴 望濟世匡俗的抱負寫進詩里,主要有《感事》、《河北 民》、《收鹽》、《酬王詹叔奉使江東訪茶利害見寄》、 《發廩》、《兼並》、《省兵》、《讀詔書》、《次韻 和甫詠雪》等。這些作品,密切聯系現實人生,內容比較 充實;而在藝術上,一般存在著議論過多、形象不夠豐 滿、語言較為生硬等缺點。如《兼並》詩,洪邁即認為 「其語絕不工」(《容齋詩話》卷三)。執政以後,推行 新法,當遭到反變法派的攻擊時,他寫了《眾人》、《賜 也》、《王章》、《即事六首》之二、《孤桐》等詩進 行回擊,表現出對於推行新法毫不動搖的意志。 王安石是一位愛國詩人,抒發愛國感情的詩篇在他 的政治詩中佔有一定的比重。《入塞》、《送趙學士陝 西提刑》、《西帥》、《陰山畫虎圖》、《次韻元厚之 平戎慶捷》等,是這類詩中的代表作。以詠史和懷古為 題材的詩篇中也頗有傳誦之作。如《商鞅》、《宰□》、 《韓信》、《范增二首》、《賈生》等都有感而發,寓意 深刻,李東陽以為「極有筆力當別用一具眼觀之」(《懷 麓堂詩話》)。歷來膾炙人口的《明妃曲》兩首,由細致 的刻畫與精妙的議論結合而成,在令人同情的王昭君的 形象上寄託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感觸,黃庭堅以為「可與李 翰林、王右丞並驅爭先矣」(李壁《王荊文公詩箋注》引)。 王安石還寫了大量羈旅、登臨、酬贈、悼友之作,其中 如《旅思》、《登飛來峰》、《題西太一宮壁》、《別 孫莘老》、《送程公□守洪州》、《寄王逢原》、《思 王逢原三首》等都是難得的佳構。但也有不少作品是鋪 排典故成語的客套虛文,藝術價值不高。 王安石在退居江寧以後的10年中,思想上十分矛盾。 一方面,他繼續關心新法,寫作歌頌新法成效的詩篇。 《歌元豐五首》、《元豐行示德逢》、《後元豐行》等 描繪人民在獲得豐收後的歡樂景象,雖不無溢美之處,但 可見他對神宗繼續推行新法仍然熱情支持。他曲折言志, 著名的《北陂杏花》詩的最後兩句「縱被春風吹作雪, 絕勝南陌碾成塵」,陳衍以為「恰是自己身分」(《宋詩 精華錄》卷二)。其他如《杖藜》、《梅花》、《獨山梅 花》、《望夫石》、《鴟》等,都表現他未能忘懷政治, 不肯超然物外的積極態度。另一方面,由於神宗對推行 新法愈來愈動搖,王安石的處境愈來愈困難,他不得不借 助佛理來解脫自己的精神苦悶。《示寶覺三首》、《示 無著上人》、《寓言三首》、《擬寒山拾得二十首》等, 都表明他離開世情愈來愈遠。此外,他寄情山水,陶冶性 情,寫了大量山水田園詩。其中如《南浦》、《染雲》、 《書湖陰先生壁》、《江上》、《北山》、《泊船瓜洲》 等都是古今公認的佳作。 王安石集句詩數量較多,有的比較自然。在他的提 倡下,這種特殊的詩體在宋代有了發展。故嚴羽說:「集 句惟荊公最長。」(《滄浪詩話》)
王安石前後期的詩風有很大不同。前期主要學習杜 甫關心政治,同情人民疾苦的精神,《杜甫畫像》充分 說明了他對杜甫的傾倒。這一時期的詩歌,內容豐富,熱 情飽滿。在藝術上,近體多仿杜詩句法,古體則明顯地 吸取韓愈詩歌的健拔雄奇、多用議論的特色,具有勁峭 雄直之氣。但如《讀墨》一類詩作,「終篇皆如散文,但 加押韻」(《王荊文公詩箋注》引李郛語),助長了宋 詩議論枯燥的缺點。後期詩作,在藝術上走著杜甫「老 去漸於詩律細」的路子,在對仗、典故、格律上精益求 精;又吸收了王維詩歌的取境之長,進一步增強了藝術 美。葉夢得說:「王荊公晚年詩律尤精嚴,造語用字,間 不容發。然意與言會,言隨意遣,渾然天成,殆不見有牽 率排比處」(《石林詩話》卷上),吳之振說他「遣情世 外,其悲壯即寓閑澹之中」(《宋詩鈔·臨川詩鈔序》), 都比較恰當地指出他後期詩歌的藝術特徵。嚴羽稱王安 石的詩歌為「王荊公體」(《滄浪詩話》),主要指其後 期詩風而言。也有人對王安石後期詩過多地搬弄典故和 講究技巧表示不滿,如陳師道說他「傷工」(《王直方 詩話》引),葉□說他「徒有纖弱」(《習學紀言序目》 卷四十七),趙翼說他幾首屬對精切的詩「皆字面上求工, 而氣已懨懨不振」(《甌北詩話》卷十一)。不過總的來 說,王安石的詩歌創作在掃清西昆影響、開創宋詩局面 的過程中,起了很大作用。他評張籍樂府詩的名言「看 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題張司業詩》), 包含著自己的創作甘苦,給後世詩人以深刻啟發,黃庭 堅、楊萬里等都受到他的影響。但他有時愛煉澀拙之句, 押逼仄之韻,用冷僻之典,開啟了江西詩派追求險韻硬 語等形式技巧的不良風氣。 王安石的詞作數量不多,藝術性卻比較高。〔千秋 歲引〕《別館寒砧》詞「意致清迥」(《蓼園詞選》); 〔桂枝香〕《金陵懷古》足堪「頡頏清真、稼軒」(《藝 蘅館詞選》),都是不可多得的名篇。 作品集與版本 王安石的詩文,宋徽宗時由薛昂等 人編纂成集,早已散佚。傳世的有兩種:一種是《臨川 先生文集》,通行的是明代嘉靖二十五年應雲□刻本及 嘉靖三十九年何中丞刻本,都是100卷,源於南宋紹興年 間詹大和刻本,即所謂臨川本。另一種是南宋龍舒刻本 《王文公文集》,也是100卷、但篇目、編次與臨川本不 同,且只剩兩個殘本。1959年中華書局整理出版的《臨 川先生文集》,以臨川本為底本,參校其他各善本而成。 集末附日本島田翰從殘本《王文公文集》中輯得的47篇 佚詩、佚文作為《補遺》。這是目前較完善的王安石全 集。1961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又得龍舒本的兩個殘本 合刻,去其重復,配成完整的《王文公文集》。
王安石(1021~1086),北宋傑出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今江西撫州)人,世稱臨川先生。
王安石少懷大志,博學多思,隨父宦遊各地,目睹了北宋「民勞財匱」的社會狀況,在哲學,經濟,教育倫理等方面,提出了一個完整的新的思想體系-「荊公新學」,旗幟鮮明的標明自己的唯物主義立場,給當時的思想界帶來一絲清新的空氣,對後來中國學術思想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也同時為王安石的的政治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礎。
慶歷二年(1042)進士第四名及第。任地方官多年。王安石認為宋代社會貧困化的根源在於兼並。因此,在嘉佑三年(1058)上宋仁宗趙禎的萬言書中,要求對宋初以來的法度進行全盤改革,扭轉積貧積弱的局勢,立即實現對法度的變革。封建士大夫也把致國太平的厚望寄託於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台執政。
由於深得神宗賞識,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參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開始大力推行改革,進行變法。王安石明確提出理財是宰相要抓的頭等大事,闡釋了政事和理財的關系,並認為,只有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才能解決好國家財政問題。執政以後,王安石繼續發揮了他的這一見解。在改革中,他把發展生產作為當務之急而擺在頭等重要的位置上。
王安石雖然強調了國家政權在改革中的領導作用,但他並不贊成國家過多地干預社會生產和經濟生活,反對搞過多的專利征榷,提出和堅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張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導下,變法派制訂和實施了一系列新法,從農業到手工業、商業,從鄉村到城市,展開了廣泛的社會改革。
與此同時,王安石為首的變法派改革軍事制度,以提高軍隊的素質和戰鬥力,強化對廣大農村的控制;為培養更多的社會需要的人才,對科舉、學校教育制度也進行了改革。變法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兩宮太後、皇親國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結合起來,共同反對變法。
因此,王安石在熙寧七年第一次罷相。次年復拜相。王安石復相後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繼續推行下去,於熙寧九年第二次辭去宰相職務,從此閑居江寧府。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保守派得勢,此前的新法都被廢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王安石在哲學思想方面,繼承和發揚了老子的一些思想,是傳統的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洪範傳》、《老子注》是他在這方面的主要著作,後者已經散佚。他的文章以論說見長,列於唐宋八大家。在詩歌方面,早年寫了不少反映社會現實的詩篇。有集本傳世,一是《臨川先生文集》本,一是《王文公文集》本,兩本都摻有他人的著作。王安石曾封於舒、荊,死後又謚為文,故也稱為王荊公或王文公。
王安石自22歲考中進士,踏入仕途,幾近三十年地方官生涯,興修水利,發展生產,局部地推行了改革弊政的革新措施。1059年寫了著名的《上宗仁皇帝言事書》,提出了全面改革的主張,為後來的熙寧新法構思了一幅初步的藍圖。1069-1076年,王安石兩度為相,在他的荊公新學思想基礎上,大膽的提出了「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振聲發饋的政治思想。
為改變北宋「積貧積若非」的政治局面,王安石不顧守舊勢力的反對和阻撓,發動和領導了一場以「理財」「整軍」為中心,以「富國強民」為目的,涉及到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各方面各個方面的規模巨大,威武雄壯的社會變革運動。史稱「熙寧新法」。王安石因此被列寧稱贊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
在文學方面,王安石不僅在理論上獨樹一幟,而且在創作實踐上別具一格。他的詩詞瘦硬雄直,散文說理邏輯嚴密,行文峭菝凌厲,給後人留下1540多首詩歌,800多篇散文的豐富文化遺產。其詩文《泊船瓜洲》中「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堪為千古絕唱。《桂枝香 金陵懷古》一詞寫景言志為詩詞名篇。散文《答司馬諫議書》《游褒禪山記》作為範文精選入中學課本。卓絕的文學造詣實為唐宋八大家之中堅,現存作有《臨川集》,《臨川集拾遺》,《周官新義》,《宋說》等。
他的散文緊貼社會、政治和人生的實際問題,直接為他的政治斗爭服務。《答司馬諫議書》剖析了司馬光反對新政的言詞,言詞簡煉、委婉、堅決,明確地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張。《讀孟嘗君傳》分析歷史事實,駁斥了孟嘗君養士的傳統觀念,暢談如何才算「得士」的問題。即使象《傷仲永》這樣的小品文,作者的用心也不在表現文思上,其實際的用意是強調後天學習的重要。
在游記這一最具辭采和情趣的文體里,王安石也常將極富哲理的主題引入,如《游褒禪山記》中用了近一半篇幅來議論這樣一個理性的問題:做任何事情,如果想要達到超越常規的境界,就需要付出超常的努力,具有超強的意志,此外,別無捷徑可尋。
王安石的散文以議論性居多。他較少注意文章氣氛的醞釀,從感情上打動人,而是多針砭時弊,根據深刻的分析,提出明確主張。因此,他的散文一般具有較強的概括力與邏輯性,語言簡煉、樸素,立意非凡。
王安石簡介 (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 (今屬江西)人。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謚文,又稱 王文公。 生平 王安石自幼隨做地方官的父親王益轉徙於新 淦、廬陵、新繁、韶州等地,至景□四年(1037),全 家始定居於江寧。早年的播遷生活,使他較為廣泛地接 觸到社會的貧困和人民的苦難,產生了「心哀此黔首」 (《感事》)的感情。他「少好讀書」(《宋史·王安 石傳》),「自百家諸子之書,至於《難經》、《素問》、 《本草》、諸小說,無所不讀,農夫女工,無所不問」 (《答曾子固書》)。年十七、八,即以稷、契自命:「才 疏命賤不自揣,欲與稷、契遐相希」 (《憶昨詩示諸外 弟》),表現出不同凡響的志趣。慶歷二年(1042)登楊□ 榜進士第,簽書淮南判官。慶歷年(1047)調知鄞縣,便著 手興修水利,貸谷與民,受到人民愛戴。嘉□元年(1056) 為群牧判官,後歷官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三司度支 判官、知制誥等。任度支判官時,受同僚宋敏求委託,在 家藏唐人詩集的基礎上編《唐百家詩選》。神宗即位, 召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次 年拜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並推行農田水利、青苗、 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等新法,使國力有所增 強。因遭到反變法派的猛烈攻擊,於熙寧七年(1074)罷 相,次年復拜相,進《三經新義》,立於學官。熙寧九 年(1076)再次辭去相位,退居江寧,潛心於學術研究和 詩歌創作。元□元年(1086)司馬光執政,盡廢新法,王安 石憂憤病死。王安石事跡,見《宋史》本傳、《續資治 通鑒長編》、《宋詩紀事》、《宋人軼事匯編》、《宋 稗類鈔》等。 文學主張與創作 王安石是歐陽修倡導的北宋詩文 革新運動的積極參加者。早在慶歷三年(1043),他就 抨擊西昆派的代表人物楊億、劉筠「以其文詞染當世, 學者迷其端原」,批判他們的文風「無文章黼黻之序」 (《張刑部詩序》)。後來他的文學觀隨著變法思想的 形成而明顯地表現出功利主義的傾向。他的文學主張的 核心是:「文章合用世」(《送董傳》),「務為有補 於世」(《上人書》)。但不否定修辭技巧的作用:「容 (形式美)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同前)。他 的文學創作正是這種主張的具體實踐。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創作以論說文 的成就最為突出。大致可以分為四類:①直接向皇帝陳 述政見的奏議。如《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批評北宋中 葉整個官僚政治制度的腐敗現象,提出法先王之意,主 張「改易更革」;《本朝百年無事□子》系統地闡述仁 宗在位41年間的政治措施的得失,勸勉神宗革除「因循 末俗之弊」。這類文章具有組織嚴密,析理精微,措詞 大膽切直而又很有分寸、語氣誠敬乾脆而又富於鼓動性 等特點。尤其是《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洋洋萬言,體 大思精,近人梁啟超以為「秦漢以後第一大文」,惟賈誼 《陳政事疏》「稍足方之」(《王荊公》第21章)。② 是針砭現實的雜文。如《原過》、《使醫》,短小精悍, 巧於用比;《興賢》、《委任》,從正反兩面反復論證, 邏輯性很強;《閔習》、《知人》批判世人溺於舊習和 君主不能識賢,筆鋒銳利,寄慨深遠。③是人物論和史評。 如《子貢》、《鯀說》、《伯夷》、《讀〈江南錄〉》、 《讀〈孟嘗君傳〉》、《讀〈柳宗元傳〉》,一反傳統 之見,發前人所未發,儲欣以為能「希風《史記》論贊, 奇美特絕」(《臨川全集錄》卷二)。其中《讀〈孟嘗 君傳〉》全文不足百字,而抑揚吞吐,勝意迭出,尤為 短文中的傑作。④書序和信札及其他。如《周禮義序》、 《詩義序》等,在學術見解中體現了他反傳統的政治態 度,即蘇軾所謂「網羅六藝之遺文,斷以己意」(《王 安石贈太傅》);行文則「簡而能庄」(沈德潛《唐宋 八家文鈔》卷三十),字字著力。《答司馬諫議書》駁 司馬光對新法的非難,邏輯嚴密;《答呂吉甫書》以釋 憾解怨的態度作絕交書,置個人恩怨於度外,表現出了 磊落的胸懷。 記敘文在王安石的散文中佔有較大比重。人物傳記 如《先大夫述》,運用朴實的語言記敘其父王益居官清 廉正直。著墨不多,而給人的印象較為鮮明。《傷仲永》 寫仲永因後天不學終於由神童淪為常人的可悲經歷,申 述勸學之旨,題材很典型。墓誌碑文,為數甚多,通常 是概括敘寫墓主生平、歷官、品格,文筆簡妙老潔,偶 爾插入幾則生動故事,顯得重點突出,親切感人。如《給 事中贈尚書工部侍郎孔公墓誌銘》寫孔道輔不好鬼神□ 祥,舉笏擊殺妖蛇事,寥寥幾筆,勾勒了一個無神論者 的形象。游記如《游褒禪山記》,「借題寫己,深情高 致,窮工極妙」(《御選唐宋文醇》卷五十八引李光地 語)。 一般說來,王安石的記敘散文不重寫景狀物、鋪陳 點染,而屬意於借端說理、載道見志,因而某些作品顯 得形象性不足。 抒情文以祭文為多。用四言韻語寫的,如《祭束向 元道文》、《祭范潁州仲淹文》等,辭語古樸,情意真 摯,頗有感染力;用雜言韻文寫的,如《祭歐陽文忠公 文》,高度贊揚歐陽修的文學成就和道德情操,詞清韻 幽,感激□欷,在當時各家所寫的歐陽修祭文中,最為 傑出。但某些替人代做及純屬應酬性質的祭文則未能免 俗。贈序中也有抒情文,如《同學一首別子固》,抒寫 朋友間相警相慰之意,唱嘆有情,婉轉深厚。 王安石早年為文主要師法孟子和韓愈。歐陽修指點 他說:「孟、韓文雖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 (曾鞏《與王介甫第一書》)自此以後,文思開廓。他兼 取韓非的峭厲,荀子的富麗和揚雄的簡古,融會貫通,形 成峭刻幽遠、雄健剛直、簡麗自然的獨特風格。吳德旋 說:「古來博洽而不為積書所累者,莫如王介甫」(《初 月樓古文緒論》),指出了他能夠博取眾美的長處。今 人朱自清說:「王是政治家,所作以精悍勝人」(《經 典常談·文第十三》),指出了他的散文與歐陽修、蘇 軾的區別。 王安石的詩歌,不僅數量多,有1500餘首,而且很 有特色,自成一家。退居江寧以前所寫的詩歌,多數屬於 政治詩。他把自己長期觀察、分析社會現實的感受和渴 望濟世匡俗的抱負寫進詩里,主要有《感事》、《河北 民》、《收鹽》、《酬王詹叔奉使江東訪茶利害見寄》、 《發廩》、《兼並》、《省兵》、《讀詔書》、《次韻 和甫詠雪》等。這些作品,密切聯系現實人生,內容比較 充實;而在藝術上,一般存在著議論過多、形象不夠豐 滿、語言較為生硬等缺點。如《兼並》詩,洪邁即認為 「其語絕不工」(《容齋詩話》卷三)。執政以後,推行 新法,當遭到反變法派的攻擊時,他寫了《眾人》、《賜 也》、《王章》、《即事六首》之二、《孤桐》等詩進 行回擊,表現出對於推行新法毫不動搖的意志。 王安石是一位愛國詩人,抒發愛國感情的詩篇在他 的政治詩中佔有一定的比重。《入塞》、《送趙學士陝 西提刑》、《西帥》、《陰山畫虎圖》、《次韻元厚之 平戎慶捷》等,是這類詩中的代表作。以詠史和懷古為 題材的詩篇中也頗有傳誦之作。如《商鞅》、《宰□》、 《韓信》、《范增二首》、《賈生》等都有感而發,寓意 深刻,李東陽以為「極有筆力當別用一具眼觀之」(《懷 麓堂詩話》)。歷來膾炙人口的《明妃曲》兩首,由細致 的刻畫與精妙的議論結合而成,在令人同情的王昭君的 形象上寄託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感觸,黃庭堅以為「可與李 翰林、王右丞並驅爭先矣」(李壁《王荊文公詩箋注》引)。 王安石還寫了大量羈旅、登臨、酬贈、悼友之作,其中 如《旅思》、《登飛來峰》、《題西太一宮壁》、《別 孫莘老》、《送程公□守洪州》、《寄王逢原》、《思 王逢原三首》等都是難得的佳構。但也有不少作品是鋪 排典故成語的客套虛文,藝術價值不高。 王安石在退居江寧以後的10年中,思想上十分矛盾。 一方面,他繼續關心新法,寫作歌頌新法成效的詩篇。 《歌元豐五首》、《元豐行示德逢》、《後元豐行》等 描繪人民在獲得豐收後的歡樂景象,雖不無溢美之處,但 可見他對神宗繼續推行新法仍然熱情支持。他曲折言志, 著名的《北陂杏花》詩的最後兩句「縱被春風吹作雪, 絕勝南陌碾成塵」,陳衍以為「恰是自己身分」(《宋詩 精華錄》卷二)。其他如《杖藜》、《梅花》、《獨山梅 花》、《望夫石》、《鴟》等,都表現他未能忘懷政治, 不肯超然物外的積極態度。另一方面,由於神宗對推行 新法愈來愈動搖,王安石的處境愈來愈困難,他不得不借 助佛理來解脫自己的精神苦悶。《示寶覺三首》、《示 無著上人》、《寓言三首》、《擬寒山拾得二十首》等, 都表明他離開世情愈來愈遠。此外,他寄情山水,陶冶性 情,寫了大量山水田園詩。其中如《南浦》、《染雲》、 《書湖陰先生壁》、《江上》、《北山》、《泊船瓜洲》 等都是古今公認的佳作。 王安石集句詩數量較多,有的比較自然。在他的提 倡下,這種特殊的詩體在宋代有了發展。故嚴羽說:「集 句惟荊公最長。」(《滄浪詩話》)
王安石前後期的詩風有很大不同。前期主要學習杜 甫關心政治
Ⅹ 王安石寫的詩有幾首
一、王安石的詩現存1531首,大體上可分為為官與隱居兩個時期。
二、前期詩作,主要有針貶現實、抒發政見、言情抒懷的政治詩、詠史詩、寓言詩和酬答贈別、悼念亡友之作。
如《河北民》反映了遼和西夏入侵,北宋王朝搜刮民脂民膏,屈辱求和,人禍天災,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
《收鹽》、《省兵》、《發廩》、《兼並》、《感事》等詩也都表現了詩人體恤民生疾苦,主張改革弊政的進步思想。這些詩作,雖然大都「以議論為詩」,但思想深邃,論述生動,且具有真情實感,有別於「味同嚼蠟」之作。《明妃曲二首》、《孔子》、《孟子》、《商鞅》、《張良》、《范增》、《賈生》、《謝安》、《杜甫畫像》等詩,或評價歷史人物,或詠史抒懷,借古諷今,思想性與藝術性結合得較好。
《同昌叔賦雁奴》、《禿山》等詩藉助於寓言故事來針砭時俗,構思巧妙,耐人咀嚼。《奉酬永叔見贈》、《別和甫赴南徐》等詩可謂酬答贈別之佳作。
《思王逢原三首》痛悼亡友王令,如:「蓬蒿今日想紛披,冢上秋風又一吹。妙質不為平世得,微言唯有故人知。廬山南墮當書案,湓水東來入酒卮。陳跡可憐隨手盡,欲歡無復似當時」(其二);「百年相望濟時功,歲路何知向此窮。鷹隼奮飛凰羽短,騏麟埋沒馬群空。中郎舊業無兒付,康子高才有婦同。想見江南原上墓,樹枝零落紙錢風」(其三),以常語寫深情,長歌當哭,真切感人。
此外,《哭梅聖俞》、《傷杜醇》等詩也都是詩人從肺腑里流出來的痛悼亡友的悲歌。詩人這一時期的詩作,長於議論,善於用典,格律謹嚴,屬對工穩,詩風或沉鬱如老杜,或平淡如張籍,或峭雄如韓愈。
三、後期詩作,或直抒胸臆,抒發詩人被迫隱退的憤懣之情:「萬事付鬼 ,恥辱何足論」(《謝公墩》);或托物寄興,表現詩人剛正不阿的稟性,如《孤桐》、《古松》、《梅花》等。而更多的尤為人們所稱頌的則是那些描繪湖光山色的寫景小詩。這些小詩(主要是絕句),以其獨特的風格和寫法被人稱為「王荊公體」。
其特點:
一是意境空靈,如:「月映林塘淡,風含笑語涼。俯窺憐綠凈,小立佇幽香。攜幼尋新的,扶衰坐野航。延緣久未已,歲晚惜流光。」(《歲晚》)又如:「出寫清淺景,歸穿蒼翠陰。平頭均楚制,長耳嗣吳吟,暮嶺已佳色,寒泉仍好音。誰同此真意,倦鳥亦幽尋。」(《山行》)
二是用語精警,如:「春風自綠江南岸」(《泊船瓜洲》),著一「綠」字,寫活了春風,隱隱傳出了江南春來早的訊息,令人賞心悅目;「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書湖陰先生壁二首》其一),造語新奇,僅14個字便再現了綠水「護田」、青山「排闥」的優美景色,且將山水寫得有性有情。 三是饒有畫意,如:「小雨輕風落楝花,細紅如雪點平沙。槿籬竹屋江村路,時見宜城賣酒家」(《鍾山晚步》);「水際柴門一半開,小橋分路入蒼苔。背人照影無窮柳,隔屋吹香並是梅」(《金陵即事三首》之一);「落帆江口月黃昏,小店無燈欲閉門。側出岸沙楓半死,系船應有去年痕」(《江寧夾口三首》之三),根據這些詩行,畫家無須費力即可作出一幅幅迷人的畫來。詩人這一時期的詩作,較之前期詩作,詩律更嚴謹,語言更精警,但回盪在前期詩作中的強烈的政治熱情銳退,詩風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表現為或閑澹,或清婉,或雅麗。
王安石的詩以其傑出的藝術成就為人們所稱道。歐陽修贈詩道:「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楊萬里形象地說:「讀半山絕句可當朝餐。」當然,王安石也有一部分詩喜造硬語,押險韻,對後世有過不良影響,但這畢竟是白璧微瑕。
四、王安石簡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慶歷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郁然病逝於鍾山(今江蘇南京),謚號「文」,故世稱王文公。
王安石潛心研究經學,著書立說,被譽為「通儒」,創「荊公新學」,促進宋代疑經變古學風的形成。哲學上,用「五行說」闡述宇宙生成,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其哲學命題「新故相除」,把中國古代辯證法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短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豐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 「王荊公體」。